㈠ 硬碟的基本參數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MiB)、千兆位元組(GB/GiB)或百萬兆位元組(TB/TiB)為單位,而常見的換算式為:1TB=1024GB,1GB=1024MB而1MB=1024KB。但硬碟廠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統,就依舊以「GB」字樣來表示「GiB」單位(1024換算的),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一般情況下硬碟容量越大,單位位元組的價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碟略微例外。
在我們買硬碟的時候說是500G的,但實際容量都比500G要小的。因為廠家是按1MB=1000KB來換算的,所以我們買新硬碟,比買時候實際用量要小點的。 轉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也是台式機用戶的首選;而對於筆記本用戶則是4200rpm、5400rpm為主,雖然已經有公司發布了10000rpm的筆記本硬碟,但在市場中還較為少見;伺服器用戶對硬碟性能要求最高,伺服器中使用的SCSI硬碟轉速基本都採用10000rpm,甚至還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產品很多。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隨著硬碟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度升高、電機主軸磨損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負面影響。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外部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2012年12月,兩80後研製出傳輸速度每秒1.5GB的固態硬碟。 希捷公司成立於1980年,現為全球第1大的硬碟、磁碟和讀寫磁頭製造商,希捷在設計、製造和銷售硬碟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提供用於企業、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
2005年並購邁拓(Maxtor)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收購三星(Samsung)旗下的硬碟業務後成為最大的硬碟廠商。 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生產的硬碟提供用於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2011年4月19日,希捷正式宣布以13.7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三星硬碟業務。2011年12月20日,希捷宣布已完成對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旗下硬碟業務的收購交易。
㈡ 硬碟的各種參數
硬碟性能指標
1、主軸轉速:硬碟的主軸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
2、尋道時間:該指標是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3、硬碟表面溫度:該指標表示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
4、道至道時間:該指標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5、高速緩存:該指標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B~2MB,SCSI硬碟的更大。購買時應盡量選取緩存為2MB的硬碟。
6、全程訪問時間: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容量)。
8、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該指標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9、外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採用UDMA/ 100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100MB/s。
㈢ 硬碟的參數基礎知識大全
硬碟是電腦缺一不可的硬體之一,在電腦中起著存儲的作用。目前 DIY 裝機在選購的硬碟時候,一般固態硬碟是目前裝機首選,而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存儲盤使用。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硬碟的參數 知識大全 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硬碟的介面類型
硬碟按數據介面不同,大致分為ATA(IDE)和SATA以及SCSI和SAS。介面速度不是實際硬碟數據傳輸的速度,目前非基於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硬碟數據實際傳輸速度一般不會超過300MB/s。
1.IDE硬碟介面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介面,也稱之為ATA介面,即「電子集成驅動器」,,是用傳統的 40-pin 並口數據線連接主板與硬碟的,介面速度最大為133MB/s,因為並口線的抗干擾性太差,且排線佔用空間較大,不利電腦內部散熱,已逐漸被 SATA 所取代。
2.SATA硬碟介面
SATA,全稱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介面,因抗干擾性強,且對數據線的長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熱插拔等功能,SATA-II的介面速度為375MB/s,而新的SATA-III標准可達到750MB/s的傳輸速度。SATA的數據線也比ATA的細得多,有利於機箱內的空氣流通,整理線材也比較方便。
3.SCSI硬碟介面
SCSI,全稱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機系統介面),經歷多代的發展,從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 Fiber-Channel (光纖通道),介面型式也多種多樣。SCSI 硬碟廣為工作站級個人電腦以及伺服器所使用,因此會使用較為先進的技術,如碟片轉速15000rpm的高轉速,且資料傳輸時CPU佔用率較低,但是單價也比相同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碟更加昂貴。
4.SAS硬碟介面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取序列式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可達到6Gb/s。此外也透過縮小連接線改善系統內部空間等。
此外,由於SAS硬碟可以與SATA硬碟共享同樣的背板,因此在同一個SAS存儲系統中,可以用SATA硬碟來取代部分昂貴的SAS硬碟,節省整體的存儲成本。但SATA存儲系統並不能連接SAS硬碟。
5.USB硬碟介面
常見於移動硬碟中,如圖為usb3.0的介面。
6.ZIF硬碟介面
ZIF介面硬碟是Imprimis公司推出Wren系列5.25英寸硬碟(當時Compaq PC機所使用的 硬碟)專用的「PCAT」介面,後來的3.5英寸硬碟也採用這項規格,ZIF: 零中頻;零插入力;ZIF硬碟符合並口介面規范。 PATA標准規范產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1989年 希捷並購了「Imprimis科技-大容量硬碟和部件」公司。 A__D ZIF介面硬碟ZIF介面機械硬碟基本上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更穩定、性能更好的ZIF電子硬碟, 兼容IDE 傳輸介面。ZIF介面電子盤是具備高效能,高穩定度的快速記憶體儲存媒體元件, 為時下效能成本比最優異的記憶體儲存媒體解決方案。
7.CF硬碟介面
CF(Compact Flash)介面主要應用在移動等小型設備裡面,CF介面遵循ATA標准製造,不過它的介面是50針而不是68針,分成兩排,每排25個針腳。
8.CE硬碟介面
CE介面是東芝公司出的1.8寸硬碟介面,與CF介面類似。
9.光纖硬碟介面
FC(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介面),擁有此介面的硬碟在使用光纖聯接時具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4Gb/s或10Gb/s)、遠程連接等特點;內部傳輸速率也比普通硬碟更高。限制於其高昂的售價, 通常用於高端伺服器領域。
選購機械硬碟需要注意什麼參數?
機械硬碟
1、按需選擇適合的容量
選購機械機械硬碟機械硬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容量的大小,它直接決定了用戶使用存儲空間的大小,所以在機械硬碟的容量選擇上主要看用途而定。如今,1TB機械硬碟已經是主流首選,如果存儲量大,可以按需搭配適合自己的容量,例如2T、3T、4T等。
對於主流用戶來說,在眾多機械硬碟容量中,目前性價比最高的機械硬碟容量是1TB和2TB,也是最佳之選。
2、機械硬碟轉速
機械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的,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minute的縮寫,轉/每分鍾。RPM值越大,那麼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機械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機械硬碟的轉速越高,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就越短,數據傳輸率就越高,機械硬碟的性能就越好。目前市面上的機械硬碟主流轉速為7200RPM。
機械硬碟的轉速指的是內部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機械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完成的最大轉速,而轉速的快慢是決定機械硬碟的速度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機械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直接影響到機械硬碟的速度,機械硬碟轉速越快,則讀寫速度越快,不過發熱量也隨之增加。
機械硬碟轉速的不同,性能差別主要在隨機讀取/寫入尋道時間的性能上。隨機尋道性能這個參數的數值是越低越好,也是日常機械硬碟應用在速度上最能直接體驗的一個性能。無論是Windows系統啟動、大量零碎文件的讀寫、各種軟體的啟動時間等等,都和隨機讀取/寫入時間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是CPU、內存性能再高都無法改變的,所以不少用戶開始選擇固態硬碟。
3、機械硬碟緩存大小
除了轉速影響機械硬碟的速度以外,機械硬碟的緩存大小也是影響速度的重要參數,機械硬碟存取零碎數據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機械硬碟具備大緩存,可以將零碎數據暫時存儲在緩存中,減小對系統的負荷,也能夠提升數據傳輸速度。
目前的市場中的主流1T、2T、3T容量的機械硬碟一般緩存容量為64MB,不過還是有一些低容量的機械硬碟為32MB,比如500GB的,而一些大容量的機械硬碟達到了256MB,例如4T機械硬碟,緩存越大,速度越快。
4、單碟容量越大性能越高
在日常的應用中,機械硬碟的性能好壞的區別能夠直接感受到的,除了尋道性能就是持續傳輸速率,它們性能表現在不同的的應用上也作用各不相同。在說明持續傳輸速率之前,先要說一下和它性能表現有密切關系的——單碟容量。
垂直記錄技術出現之前,機械硬碟碟片的容量和性能到達了一個瓶頸,直到2006年採用垂直記錄技術的機械硬碟產品開始量產,這個瓶頸才得到緩解。
目前,主流機械硬碟的單碟容量,單碟片容量越大,機械硬碟可儲存的數據就越多。傳統機械硬碟主要由磁碟和磁頭組成,由於體積的限制,每個機械硬碟腔體所能安放的碟片也有限。要在有限的碟片里增大機械硬碟的容量,就只能靠提升碟片的存儲密度。通過垂直記錄技術,不但碟片的容量提到了一個新高度。與此同時,由於碟片數據密度的增加,機械硬碟的持續傳輸速率也獲得了質的提升。
由於採用了磁軌密度更高、單碟容量更大的碟片,在軟體測試上的平均持續傳輸速率獲得了超過25%的性能提升。而最能體驗這種性能提升的應用就是機械硬碟間的大體積文件拷貝。像一些光碟鏡像、高清視頻文件,在兩個機械硬碟之間對拷時,這25%的性能提升就意味著可以比原來節省了1/4的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效率。
5、機械硬碟介面類型
機械硬碟的介面與主板連接的部件,作用時是機械硬碟緩存與內存之間的傳輸數據。機械硬碟的介面決定了與電腦的連接速度。
目前的機械硬碟主流介面是sata3類型的,老介面還有IDE、sata1、sata2,目前新款機械硬碟都是SATA3介面的。一般來說,無論是sata1、sata2還是sata3介面,都可以相互兼容,SATA1、SATA2、SATA3外觀上是沒區別的,介面外觀相同,線也相同,主要是傳輸速率不一樣,控制晶元不一樣。
SATA1.0:理論傳輸速度為1.5Gbit/s
SATA2.0:理論傳輸速度為3Gbit/s
SATA3.0:理論傳輸速度為6Gbit/s
此外,IDE介面屬於老式的硬碟介面,IDE是介面理論傳輸速度為100或166MB/S,傳輸速度較慢,因此已被淘汰,目前的主板都不支持IDE。
總結 :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分享的機械硬碟選購知識,我們在選購機械硬碟的時候除了需要關心容量方面,還需要注意一下緩存和轉速的,它決定了傳輸速度。至於機械硬碟品牌方面,我們優先選用希捷與西部數據兩大品牌。
電腦硬碟錯誤以及處理 方法
第一個:系統不承認硬碟
首先講一種常見的故障問題,就是硬碟無法啟動,從a盤啟動不可以進入c盤,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不可以發現硬碟的存在.這種故障都會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口埠上,硬碟本身的故障率是很少的,重新插拔硬碟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會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新接上的硬碟不承認,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硬碟上的主從條線,如果硬碟接在ide的主盤位置,那硬碟必須跳為主盤狀,跳線錯誤一般無法檢測到硬碟.
第二個:主引導程序引起的啟動故障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種問題,硬碟的主引導扇區是硬碟中的最為敏感的一個部件,裡面主引導程序是它的一部分,主要用於檢測硬碟分區的正確性,並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 操作系統 .這個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碟引導,但是從軟區或光區之後可對硬碟進行讀寫.修復方法也很簡單,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為方便,當帶參數/mbr運行時,會直接更換(重寫)硬碟的主引導程序.實際上硬碟的主引導扇區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__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碟主引導程序.雖然dos版本不斷更新,但硬碟的主引導程序一直沒有變化,從dos 3.__到目前有windos 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種dos引導盤啟動系統並運行此程序就可以修復了.此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軟體也有此功能.
第三個:cmos引起的故障
cmos引起的故障主要是指硬碟類型.現在的機器都可自動檢測硬碟的類型.連接新的硬碟或者更換新的硬碟都要通過此功能重新進行設置類型.當然,現在有些類型的主板能自動識別硬碟的類型.如果硬碟類型錯誤,嚴重的就是 不能啟動 系統,但有時是能夠啟動的,也會發生讀寫錯誤.比如cmos中的硬碟類型小於實際的硬碟容量,則硬碟後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那還有一種原因,由於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碟可採用normal,lba, 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為其他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碟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為其物理地質的映射關系已經改變,所以不能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碟位置.
第四個:分區表錯誤引導的啟動故障
分區表錯誤的故障嚴重程度是不同的,如果是沒有活動分區標志,計算機就不能啟動.但從軟區或光區引導系統後可對硬碟讀寫,可通過fdisk重置活動分區進行修復.如果是某一分區類型錯誤,可造成某一分區的丟失.分區表的第四個位元組為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於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為06,而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區類型改為05則無法啟動系統, 而且就不能讀寫其中的數據.如果把06改為dos不識別的類型如efh,則dos認為改分區不是 dos分區,就不能讀寫.很多人會利用此類型值實現單個分區的加密技術,恢復原來的正確類型值即可使該分區恢復正常.分區表中還有其他數據用於紀錄分區的起始或終止地址.這些數據的損壞會造成該分區的混亂或丟失,是不能進行手工恢復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備份的分區表數據重新寫回,或者從其他的相同類型的並且分區狀況相同的硬碟上獲取分區表數據,否則將導致其他的數據永久的丟失.在對主引導扇區進行操作時,可採用nu等工具軟體,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對硬碟主引導扇區進行讀寫或編輯.也可以採用debug進行操作,要注意的是不僅操作繁瑣而且這是有風險的.
第五個:dos引導系統引起的啟動故障
dos引導系統主要由dos引導扇區和dos系統文件組成.系統文件主要包括io.sys, msdos.sys,command.com,而command.com是dos引導系統的外殼文件,用其他的文件替換也是可行的.預設狀態下是dos啟動的必備文件,在windows 95攜帶的dos 系統中,msdos.sys是一個文本文件,是啟動windows必須的文件.但只啟動dos時可不用此文件.當dos引導出錯時,可從軟盤或光碟引導系統,再用sys c:傳送系統即可修復故障,包括引導扇區及系統文件都能自動修復到正常狀態.
第六個:分區有效標志錯誤引起的 硬碟故障
硬碟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其最後的兩個位元組:55aah,此字為扇區的有效標志.當從硬碟,軟盤或光區啟動時,將檢測這兩個位元組,如果存在則認為有硬碟存在,否則將不承認硬碟.這個標志從硬碟啟動將轉入rom basic或提示放入軟盤.從軟盤啟動時無法轉入硬碟.此處可用於整個硬碟的加密技術.可採用debug方法進行恢復處理.此外,dos引導扇區仍有這樣的標志存在,當dos引導扇區無引導標志時,系統啟動將顯示為:"missing operating system".其修復的方法可採用的主引導扇區修復方法,只是地址不同,更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統通用的修復方法.
第七個:fat表引起的讀寫故障
fat表有存儲數據地址的作用,裡面每一個文件都有一組連接的fat鏈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損壞意味著數據的丟失.慶幸的是dos系統本身提供了兩個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損壞,可用第二個進行覆蓋修復.但由於不同規格的磁碟其 fat表的長度及第二個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復時必須正確查找其正確位置,因為一些工具軟體如nu等本身具有這樣的修復功能,所以用起來也非常方便.採用debug也可實現這種操作,即採用其m命令把第二個fat表移到第一個表處.如果第二個fat表也損壞了,則也無法把硬碟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但文件的數據仍然存放在硬碟的數據區中,可採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進行修復,最終得到__.chk文件,丟失fat鏈的扇區數據就在這里.如果是文本文件則可從中提取並可合並完整的文件,如果是二進制的數據文件,就很難恢復出完整的文件.
第八個:目錄表損壞引起的引導故障
目錄表是記錄硬碟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數據的地方,裡面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這個文件的起始簇號,目錄表沒有自動備份的功能,如果目錄損壞就會丟失大量的文件.解決方法是採用上面的chkdsk或scandisk程序的方法,從硬碟中搜索出chk文件,因為目錄表損壞時是首簇號丟失,所以在fat為損壞的情況下所形成的chk文件一般都比較完整的文件數據,每一個chk文件都是一個完整的文件,只要把其改為原來的名字可恢復大多數文件.
第九個:格式化硬碟數據的恢復
通常在dos高版本狀態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預設狀態下都建立了用於恢復格式化的磁碟信息,實際上是把磁碟的dos引導扇區,由於後面的扇區很少使用,所以fat分區表及目錄表的所有內容復制到了磁碟的最後幾個扇區中,但是數據區中的內容不會改變.這樣通過運行;即可恢復原來的文件分配表及目錄表,從而完成硬碟信息的恢復.另外dos還提供了一個miror命令用於紀錄當前的磁碟的信息,為格式化或刪除之後的恢復使用,這種方法還是很有用的.
第十個:誤刪分區時數據的恢復
誤刪分區時,數據表面現象是硬碟中的數據已經完全消失,在沒有格式化時進入硬碟會顯示無效驅動器.fdisk只是重新改寫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0面0道1扇區)中的內容,這是它工作原理的體現.具體的來說就是刪除了硬碟分區表信息,但是硬碟中的任何分區的數據都不會改變,這時可以按照上面分區表錯誤的修復方法,想辦法恢復分區表數據就可以恢復原來的分區即數據,但是只限於除分區或重建分區之後.如果分區已經用format格式化,必須要先恢復分區,才能繼續恢復分區數據.
硬碟的參數基礎知識大全相關 文章 :
★ 2019超詳細電腦硬體及電腦配置知識大全講解
★ 計算機硬體基礎知識學習
★ 電腦入門基本知識大全
★ 計算機常識及技巧大全
★ 電腦硬體有哪些高配置
★ 電腦入門基本知識有哪些
★ 畢業論文調查報告範文3篇
★ 互聯網年度工作總結範文大全
★ 磁碟碎片基礎知識大全
★ 畢業論文調查報告範文3篇
㈣ 淺析硬碟的性能參數
淺析硬碟的性能參數
了解硬碟的性能參數後,在選購硬碟時就可以知道硬碟的好壞了。硬碟的性能參數有單碟容量、硬碟轉速、硬碟緩存、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時間、平均訪問時間、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等。
單碟容量:一張碟片具有正、反兩個存儲面,兩個存儲面的存儲容量之和就是硬碟的單碟容量。硬碟的單碟容量取決於碟片的平滑程度、碟片表面磁性物質質量和磁頭類型,一般情況下碟片表面越光滑,表面磁性物質的質量就越好,磁頭技術就越先進,單碟容量就越大。目前,單碟容量已經達到200GB以上。
硬碟轉速:是指硬碟內主軸電機的轉動速度,理論上來說是轉速越快,硬碟讀取數據的速度也就越快,但是速度的提升會產生更大的噪音和熱量,所以硬碟的轉速是有一定限制的。
硬碟緩存:指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主流硬碟的緩存主要有2MB和8MB兩種,而在SCSI硬碟中最高的數據緩存已經達到了16MB。一般擁有較大緩存的硬碟在性能上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SeekTime):指硬碟磁頭移動到相應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以毫秒(ms)為計算單位,現大多數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在6~14ms之間。注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平均尋道時間越小越好,現在選購硬碟時應該選擇平均尋道時間低於9ms的產品。
平均潛伏時間(AverageLatencyTime):指當磁頭移動到目標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計算單位為毫秒(ms),一般在2~6ms之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AccessTime):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計算單位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與平均潛伏時間之和。平均訪問時間越短越好,一般硬碟的平均訪問時間在11~18ms之間,現在選購硬碟時應該選擇平均訪問時間低於15ms的產品。
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TransferRate):也稱為最大/最小持續傳輸率(SustainedTransferRate),單位Mb/s,指硬碟將目標數據記錄在碟片上的速度,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
外部數據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Rate):指計算機通過介面將數據交給硬碟的傳輸速度。其速度比內部數據傳輸率快得多,在宣傳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 ;
㈤ 硬碟性能指標是什麼
硬碟的性能指標,包括硬碟容量、硬碟速度、硬碟轉速、介面、緩存、硬碟單碟容量等。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5)硬碟上的參數擴展閱讀
目前廣泛使用的硬碟從結構上分為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
綠盤,藍盤、黑盤和紅盤是西部數據根據旗下所產硬碟的特點所做的分類,通俗點講:所謂的黑盤、藍盤、綠盤、紅盤就是指的西部數據硬碟上貼的那張紙,是黑色、藍色、綠色、或紅色。
1、黑盤:高性能,大緩存,速度快。代號:LS WD Caviar Black。主要適用於企業,吞吐量大的伺服器,高性能計算應用,諸如多媒體視頻和相片編輯,高性能游戲機。
2、綠盤:SATA 硬碟,發熱量更低、更安靜、更環保。節能盤,適合大容量存儲;採用IntelliPower技術,轉速為5400轉。優勢是安靜、價格低;缺點是性能差,延遲高,壽命短。
㈥ 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
電腦硬碟是計算機最主要的存儲設備。硬碟(港台稱之為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簡稱HDD全名溫徹斯特式硬碟)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那麼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
1、 容量: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2、 轉速:轉速(Rotationl Speed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3、 平均訪問時間: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4、 傳輸速率: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5、 緩存: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關於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㈦ 硬碟的物理參數有哪些
硬碟的物理參數有:容量、轉速、緩存、讀取速度、尺寸等。
容量:目前主流配置500GB,最大容量已經達2TB
容量計算:操作系統即電腦的計算標準是按1TB=1024GB這樣計算的,(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生產廠家是按1TB=1000GB計算的。
轉速:目前主流的是5400、7200,最高10000。
緩存:8M、16M、32M、64M
尺寸:3.5寸台式機用,2.5寸筆記本和移動硬碟用,1.8寸是微硬碟,多用於數碼設備。
讀取速度當然是越快越好。
㈧ 硬碟主要參數詳解
硬碟主要參數和解釋如下:
1、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目前主流硬碟的容量以TB為單位。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它指的是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2、轉速
轉速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是台式機用戶的首選。
3、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
4、傳輸速率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
5、緩存
緩存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
㈨ 硬碟的性能參數有哪些
1.硬碟容量:
硬碟內部往往有多個疊起來的硬碟片,所以說硬碟容量=單碟容量×碟片數,單位為GB,硬碟容量當然是越大越好了,能夠裝下更多的數據。要特別表明的是,單碟容量對硬碟的功能也有必須的影響:單碟容量越大,硬碟的密度越高,磁頭在相似時間內能夠讀取到更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讀取速度得以提高。
2.轉速:
硬碟轉速(Rotationspeed)對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直接的影響,從實踐上說,轉速越快越好,由於較高的轉速可縮減硬碟的均勻尋道時間和實踐讀寫時間,從而提高在硬碟上的讀寫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碟的發熱量也會添加,它的固定性就會有必須程度的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技術成熟的狀況下,盡量選用高轉速的硬碟。
3.緩存:
普通硬碟的均勻訪問時間為十幾毫秒,但RAM(內存)的速度要比硬碟快幾百倍。所以RAM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等候硬碟讀出數據,從而也使CPU效率降低。於是,人們採用了高速緩沖存儲器(又叫高速緩存)技術來處理這個矛盾。簡單地說,硬碟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碟速度很有好處,不過提高緩存容量就意味著本錢上升。
4.均勻尋道時間(averageseektime):
意思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均勻訪問時間越短硬碟速度越快。
5.硬碟的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rate):
也稱吞吐率,它示意在磁頭定位後,硬碟讀或寫數據的速度。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兩個目標:
6.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datatransferrate):
也稱為外部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rate)或介面傳輸率,即微機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突發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沖區容量大小相關。
7.持續傳輸率(sustainedtransferrate):
也稱為內部傳輸率(Internaltransferrate),它反映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功能。內部傳輸率首要依託硬碟的轉速。
8.控制電路板:
上面首要集成了用於調理硬碟碟片轉速的主軸調速電路、控制磁頭的磁頭驅動與伺服電路和讀寫電路以及控制與介面電路等。除了這些保證硬碟基本功用的基本電路以外,新潮的硬碟上大多都尚有本人的自用電路,首要是提供S.M.A.R.T(Self- Monitoring,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的支持和各廠商本人開發的提高硬碟可靠性的技術的硬體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