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特殊混合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特殊混合硬碟

發布時間: 2023-01-24 03:50:12

㈠ 電腦入門計算機基礎知識大全

在使用電腦(此處指台式電腦)的時候偶爾會遇到開不了機的情況,特別是那種昨天都還在正常使用,今天就不行的情況,真的叫人抓狂。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 電腦入門 計算機基礎 知識大全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計算機基礎知識:電腦 操作系統 突然黑屏怎麼辦?

解決 方法 :我們進入系統的安全模式,進入之後殺毒,對缺少的系統文件進行修復。然後再重開機 ,或許問題就順利解決了。

如果你不停狂按F8卻什麼反應都沒有,說明電腦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這時候你可能要用到WinPE系統了。重新開機,進入bios,選擇U盤啟動,進入WinPE系統。進入之後再把系統問題修復一下,或者殺毒,或者修復。修復完成,重新開機,問題或許迎刃而解。

如果你進不了 BIOS ,說明你的硬體出問題了。

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去試著去看看是不是 顯示器 和主機的信號線接觸是否良好,如果良好,我們從最簡單的內存下手,打開機箱蓋,拔下內存條擦擦,然後試著在不同卡槽中插入,如果試完還是不行就看看下面分析吧。

顯示器故障

由於顯示器自身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的黑屏,如顯示器的電源線有問題,電源插頭接觸不良(注意:兩頭都有可能),電源開關壞,顯示器內部電路故障等。

信號線故障

PC機使用的顯示器採用的15針D形插頭的連接方式,其中的第13,14針是行場同步信號,顯示器通過判斷這兩個信號的有無來決定是否打開燈絲和高壓的供電通路,同時這兩個信號通過對信號的正負極性組合及行頻的不同,來做為顯示模式的傳送信號。如果行場信號二者缺一時,這時顯示器的電源指示燈為綠色,但是沒有圖像顯示;如果全缺時,顯示器的電源指示燈為橙色,沒有圖像顯示。對於這種情況主要檢查顯示器信號線的D形插頭是否有斷針,歪針或短針情況,再者就是信號線內部有斷線。解決方法是更換優質的信號線。我們在電腦的CMOS設置里的電源管理里就有一項「VideooffMethod」其中的「V/HSYNC+BLANK,BlankScreen,DPMS」三種選項,其中的第一個就是選擇顯卡輸出行場信號來控制顯示器的節能模式。

顯卡故障

與顯示器最有直接關聯的就是顯卡,如果顯卡沒有信號送出或有信號送不出去時,這時顯示器當然不會亮了。在實際使用中,顯卡與主板不兼容,顯卡的信號輸出插座接觸不好或松動,再有就是顯卡損壞,顯卡與主板的AGP插槽接觸不好,這些都會造成顯示器不亮。對此類故障的排除,需要仔細有耐心,認真檢查顯卡與主板的接觸情況,是否存在接觸不穩定的現象。對於不兼容的情況,只能根據 經驗 和資料來判斷。

電源故障

大家在配機的時候總是在CPU,內存上多花銀子,而在電源上卻總是扣門的很。可是電源做為電腦所有部件的動力源泉,如果它出了問題,其他部件還能正常工作嗎?大家一般都知道,如果電源有故障時,主機會有連續短促的「嘀」聲報警,並且顯示器不亮。不過,也有一聲不吭的時候,最後查來查卻,竟然是電源的問題。

主板故障

主要是CMOS設置錯誤,設置第一個初始化的顯卡為PCI或者是板載AGP顯卡,但是顯示器卻沒有接在相應的位置,結果電腦正常啟動,可就是顯示器不亮。再者,就是CPU,內存或顯卡,音效卡,數據機,網卡沖突的問題,也會造成主機不啟動而導致顯示器黑屏的故障。

由於電腦黑屏所涉及的原因有上千種,但我們可以逐步去分析他,最常見的軟體就是系統問題,最常見的硬體問題就是內存和主板問題。

如果電腦開不了機怎麼辦?台式電腦篇

1.檢查所有的線纜(包括電源插頭),以確保所有設備都是正確而且緊固地連接在一起,接下來,檢查電源是否打開。

假如沒有以上問題,但電腦還是沒有打開,我們就需要進行另外一個方向的檢查了。

2.假如確定通電沒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注意聽一下電腦有沒有發出機械運轉或者清脆的「滴——」聲。

假如沒有,我們可以初步判定是內存條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內存條從內存槽裡面取出來,用橡皮擦輕輕擦拭,這里必須注意!一定要用軟的哦,硬的容易對金手指,也就是金屬的部分造成損壞!

假如是這種情況,一般這樣處理過後就可以繼續使用了,但也有例外,例如電腦有反應,但是屏幕沒有任何反應,這個時候就能做出是屏幕出現故障的判斷。

假如都不是以上情況,我們還可以作出下面幾種的可能的思考:一種是為了BIOS供電的紐扣電池沒有電了,你需要更換電池了。一種是有可能本身主板的這個內存槽出問題;一種是內存條有可能出現故障,當然,還有其他幾種不常見的情況,例如硬碟損壞或者 cpu 出現問題。

3.不過,主板、硬碟或者說cpu出現損壞的情況,終究是少數,這幾種情況多數會出現在使用年限較久的計算機上,要是排查出這種情況,基本是電腦和你說,我太老了,主人你需要和我更換身體的部分零件我才能繼續為你工作了。

除此之外,使用時間太長,機箱內灰塵太多,造成產熱量大於散熱量。電腦這個時候也不會開機的,所以就需要對機箱內部進行清理。

電腦基礎知識大全

一、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應用軟體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體,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體。

二、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包括:機箱(電源、硬碟、磁碟、 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CPU風扇、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UPS(不間斷電源供應系統)、鍵盤、滑鼠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麥克風、音箱、列印機、攝像頭等)。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音效卡、網卡,部分主板裝有集成顯卡。

1、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央處理器單元」,它一條一條鍍金的材料做的。它在PC機中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於大腦在人體中的作用。所有的電腦程序都是由它來運行的。注意:千萬不要觸碰cpu上的金屬條,不然會導致接觸不良,開不了機。主板又叫Mother Board(母板)。它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 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電路。它可以說是PC機的神經系統,CPU、內存、顯示卡、音效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裝在主板上的,而硬碟、軟碟機等部件也需要通過接線和主 板連接。

2、主機主機一般將放置在機箱中的電腦部件總稱為"主機"。它是電腦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主板、CPU和硬碟等主要部件均在主機內。

3、內存內存與磁碟等外部存儲器相比較,內存是指CPU可以直接讀取的內部存儲器,主要是以晶元的形式出現。內存又叫做「主存儲器」,簡稱"主存"。一般見到的內存晶元是條狀的,也叫"內存條",它需要 插在主板上的內存槽中才能工作。還有一種內存叫作"高速緩存",英文名是"Cache",一般已經內置在CPU中或者主板上。一般說一台機器的內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內存條的容量。可以在電腦剛開始啟動時的畫面中看到內存的容量顯示,也可以在DOS系統中使用命令來查看內存容量,還可以在Windows系統中查看系統資源看到內存容量。

4、顯示卡

顯示卡是連接顯示器和PC機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擴展槽里的。它 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PC 機在讓它干什麼。

顯示卡上也有存儲器,叫做"顯示內存",它的多少將直接影響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豐富程度等等。

5、顯示器

顯示器是電腦的輸出設備之一,早期的顯示器外形與電視機相似都是顯像管的,即CRT顯示器。現在的顯示器大多是LCD或LED的。

6、磁碟和磁碟驅動器

磁碟是PC機的外部存儲器之一,分為硬碟和軟盤兩種。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使用磁介質來儲存數據,所以叫"磁碟"。想要讓PC機使用磁碟,必須將磁碟放置在特殊的裝置中,也就是磁碟驅動器里。硬碟的英文是Hard Disk,直譯成中文就是「硬的盤子」。由於硬碟是內置在硬碟驅動器里的,所以一般就把硬碟和硬碟驅動器混為一談了。硬碟的外觀大小一般是3.5英寸。硬碟的容量一般以M(兆)和G(1024兆)計算。平常見到的硬碟容量從幾十兆(幾十M)到幾千兆(幾G)都有。

平常所說的C盤、D盤,與真正的硬碟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個真正的硬碟術語叫作「物理硬碟」,可以在DOS操作系統中把一個物理硬碟分區,分為C盤、D盤、E盤等若干個「假硬碟」,術語叫作「邏輯硬碟」。

7、電腦電源和機箱

電腦當然要有電源了,不過電腦的電源可不能直接使用220伏的普通電壓。電腦的電源內部有一個變壓器,把普通的220V市電轉變為電腦各部件所需的電壓,比如 CPU 的工作電壓,一般只有幾伏。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把電腦各部件(當然除了顯示器)合理放置在機箱內部。機箱的外殼上有許多按鈕,如電源啟動按鈕、RESET按鈕(用於電腦的重新啟動)等等。

機箱上還有一些指示燈,如電源指示燈在電腦工作時應該是亮的,硬碟指示燈在對硬碟進行操作時會閃爍等等。軟碟機和光碟機在機箱前端可以直接使用。

8、擴展卡和擴展槽

當需要用電腦看VCD、聽音樂時,就需要配置音效卡了。音效卡不是PC機的必備部件,它是PC機的一種功能擴展卡。

所謂擴展卡,就是指這種卡可以擴展PC機的功能,比如音效卡可以使PC機發聲、傳真卡可以使PC機具備傳真功能、網卡可以讓您聯入網路等等。擴展卡是直接插在主板上專為擴展卡設計的擴展槽中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一種擴展卡,因為從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來說,「顯示」實際是一種額外的功能,只是為了使計算機的工作過程能在人們的直接可視的監控之下。雖然現在顯示器已經是電腦的基本設備之一了,但由於習慣原因,顯示卡仍然被視作一種擴展卡。當然,音效卡、傳真卡、網卡都是標準的擴展卡。

9、鍵盤和滑鼠

鍵盤和滑鼠是PC機的輸入設備,當敲擊鍵盤時,被敲擊的鍵就向PC機的主板發送一個信號,並繼續傳送給CPU,由CPU來根據操作系統中的有關程序來確認按下的鍵將會引起什麼反應。

比如在做文字處理時,如果沒有啟動漢字輸入系統,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會直接輸入英文,敲擊"a"鍵就會顯示"a"。

而當啟動漢字輸入系統後,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後,就不會直接輸入英文,而先判斷所敲入英文是否符合漢字輸入方法中的規則,如果能夠表達某個或某些漢字,就會輸入漢字。反之則無法輸入漢字。在DOS系統中同時按下"Ctrl"、"Alt"和"Del"將會使電腦重新啟動。 而在Windows 95/98系統中就不會使電腦重新啟動,而會彈出一個"關閉程序"的對話框。目前的鍵盤一般有101或106個鍵,有的鍵盤還有3個Windows 95功能鍵。

10、DVD/CD ROM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

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as、SATA或SICI介面上。

(1)特殊混合硬碟擴展閱讀:

筆記本 電腦與台式電腦的區別:

1、首先是兩者的外觀上。 台式機 體積較大,線材雜亂,而且主機和顯示器是分體的。筆記本則小巧,內有多餘的線材,顯示屏和機身是一體的。

2、性價比上,同樣價格的台式機性能明顯要強於筆記本,或者說同樣性能的話筆記本要更貴。

3、同樣型號的硬體,台式機要明顯強於筆記本。比如說,CPU都是i5(差別是筆記本的型號後有個M),台式機的是四核四線程,筆記本的是雙核四線程。

同樣是GT650顯卡(筆記本是GT650M),台式機的性能是筆記本的一倍。另外,台式機機械硬碟一般都是7200轉,筆記本是5400轉。

4、再就是台式機由於各個配件都是插在主板上的,維修更換比較容易,維修費用也小一些,而且升級硬體也很方便,筆記本則由於很多硬體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維修麻煩費用較高,而且升級很困難(尤其是顯卡)。

散熱問題是台式機和筆記本的另一大差別。台式機散熱較好,而且除塵塗導熱硅脂都很簡單,筆記本則硬體溫度明顯較高,清灰塗硅脂非常麻煩。

電腦配置取決的因素: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頻越高、二級緩存越大,速度越快,未來CPU將有三級緩存、四級緩存等,都影響響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233,DDR2-533,DDR3-8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速度就越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在日常使用中,考慮得少一些,不過也有是有一些影響的,首先,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功耗和散熱原因。

5、顯卡:這項對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__等圖形軟體。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

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

電腦新手學會用這些 電腦技巧 ,才是真的入門!

一、電腦軟硬體基礎知識

1、CPU型號怎麼看?

CPU是一台電腦的核心,而目前筆記本市場基本被Intel(英特爾)的CPU壟斷。而Intel的CPU型號命名還算比較有規律。

以i7-6920HQ為例:

四位數的頭一個數字是6指的是代際,也就是是英特爾第六代處理器。目前英特爾在市面上是4、5、6三代處理器並存。老於4代的處理器現在比較少見,一般也不推薦。

920是它的SKU值,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編號。用來區分不同性能的CPU型號。

數字後面緊跟著的字母是H,代表的是處理器的功耗/性能類別。類似的有U(超低功耗15W)、M(僅出現在5代以前)、H(高性能35W/45W)。需要注意的是:功耗大不僅意味著更大的耗電量,也表示CPU的發熱量越大。進而對筆記本的散熱系統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主打高性能的筆記本(比如游戲本),幾乎沒有輕薄、長續航的。

最後一個產品線後綴,有Q(四核處理器)、K(開放超頻)兩種情況。而雙核、不可超頻的處理器沒有這個後綴,也是最常見的。

什麼?看完了還是不懂怎麼選?簡單來說,如果你在乎功耗(省電)的話,代際越新越省電。比如6代比4代更省電。而在同一代中,U比H省電,而H又比HQ/HK省電。

2、關於電腦性能

如果你想了解性能的話,這就有些麻煩了。

諸如i7>i5>i3這樣的說法,基本不靠譜。因為這種說法僅僅在同一代處理器,同一功耗級別下才成立。如果跨代、跨系列地比較,就會出現諸如i5-6300HQ性能強於i7-6600U、i3-6100H和i7-4610Y性能差不多,這樣不太好理解的情況。所以光看型號判斷性能真的是不太靠譜。為了方便起見,我推薦一個方便(但並非完全嚴謹)的方法給大家:查Passmark評分

Passmark評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處理器的性能水平,Passmark評分越高代表CPU的性能越強,可以作為大家選購的參考。如果你還是沒什麼概念的話,根據我自己的經驗,Passmark評分在3000左右,就可以保證基本的上網、辦公、看全高清視頻流暢。不過還是那句,這個評分僅僅作為一種簡捷的判斷、選購依據,並非完全嚴謹的。

另外從2015年開始,英特爾又推出了CoreM(酷睿M)系列處理器,主打超低功耗(4.5W),無需風扇散熱。m系列的命名規則跟i系列類似。相信大家可以觸類旁通,這里就不贅述了。

真?麻煩,當我沒說

3.顯卡型號怎麼看?

和英特爾相似,筆記本上的獨立顯卡大部分來自NVIDIA(英偉達)。不過相比之下NVIDIA顯卡的命名就簡單得多

顯卡型號顯示960M。其中9是代際,也就是第九代NVIDIA顯卡。目前市面上的筆記本以9系列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8系列。

後面兩位數代表的是等級,一般是從10到80,數字越大性能越強,相應也越耗電。後綴M表示針對筆記本優化(性能低於桌面版,所以功耗和發熱也更低)。今年NVIDIA還增加了M__後綴的顯卡,可以理解為小改款,性能比M的版本小有提升。而GT__的前綴,只有850M、950M或者以上的顯卡才有,是高性能的代表。顯卡和CPU類似,顯卡性能越高,功耗、發熱量也越高。

4.關於內存

一般我們只需要關注3個參數即可:內存的容量、內存的代際、內存的頻率。容量大家都好理解,代際和頻率可能需要簡單提一下。目前筆記本中常見的,一般是DDR31600(第三代DDR內存,頻率1600MHz)和DDR42133(第四代DDR內存,頻率2133MHz)。前者更加普遍,而後者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其實比起這些參數,其實更加關注筆記本的內存升級空間。早些年的筆記本,一般有兩個內存槽(佔用一個空餘一個),方便用戶自己升級內存。但現在不少筆記本基於商業上的考慮、或是為了將筆記本做得更輕薄。只配有一個內存槽,或者直接把內存焊在主板上。讓自己升級內存變得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5.關於硬碟

早些年筆記本還是機械硬碟的天下,選硬碟非常簡單,要麼500G,要麼1TB。講究點的還會看看轉速和緩存大小。不過這一兩年,固態硬碟異軍突起。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尤其是小文件隨機讀寫速度比機械硬碟有了很大的提高。性能優勢明顯,所以也開始在筆記本中普及起來。現在筆記本中常見的硬碟組合有4種:

(1).

純機械硬碟(一般是500G或者1TB)

(2).

混合硬碟SSHD

(3).

雙硬碟(固態+機械)

(4).

純固態硬碟(常見128G、256G和512G)

4種方案中,除了混合硬碟不值得選購(實際性能和純機械硬碟相差很小)的之外。其他3種都可以考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第1種,因為現在普遍認同機械硬碟是電腦硬體系統中的最後一道性能瓶頸。所以除非你預算特別緊張,否則購買純機械硬碟之後,我強烈建議你加(改)裝固態硬碟。相應的升級方案也有3種:

▲第一種:直接拆掉機械硬碟,換固態硬碟。換下來的硬碟可以當移動硬碟用。改裝完了之後就相當於純固態硬碟。這個方案理論上是性能最好的,適合對硬碟容量需求不大的朋友。

▲第二種:如果筆記本有光碟機的話,可以拆掉光碟機。用光碟機位硬碟托架,將筆記本電腦自帶的機械硬碟裝到光碟機的介面上。新買的固態硬碟就可以裝在原本機械硬碟的位置上。改裝完了之後就相當於固態+機械的雙硬碟方案,兼顧了高性能和大容量的需求。

▲第三種:現在許多採用新模具的筆記本,會在主板上預留一個mSATA或者M.2介面。只要購買相應規格的固態硬碟,裝上去就能實現固態+機械雙硬碟了。效果和第二種方案一樣。但不用拆光碟機,更加簡單。但只有一部分筆記本會有預留介面。所以在購買前最好問清楚客服,如果能找到同型號筆記本的拆機圖片看看就更加穩妥了。

再次強調:只要你不想電腦卡,固態硬碟就是必須的。FTP

6.你可能會忽略的屏幕

屏幕是筆記本和人互交最重要的橋梁,但它偏偏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屏幕尺寸還好說,12.5、13.3這樣的小尺寸更方便攜帶,而15.6、17.3這樣的大尺寸可以帶來更好的影音娛樂體驗。這個完全可以按照你個人的需求來選擇。

筆記本屏幕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解析度,解析度越高則屏幕顯示精度越好。上圖是幾種比較常見的屏幕解析度,在這些常規解析度之外,還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解析度,比如1440×900(MacBookAir)、3200×1800(QHD+,俗稱3K屏)、3000×2000(SurfaceBook)等等。

特別要提下1366×768這個解析度,現在國內筆記本市場中還充斥著許多768p解析度的屏幕(尤其是低端筆記本)。這個解析度已經沿用了非常久了,在手機屏幕都沖上4K的今天,確實有點不合時宜了。同樣的,除非預算有限,否則推薦大家至少選擇1080p的筆記本。

當然,屏幕解析度絕不是越高越好。解析度越高,就意味著CPU和顯卡需要承擔更大的運算量。比如上面這台華碩筆記本,i7-5500U+940M的組合算不上高端。但是卻直接配上了4K解析度的屏幕,雖然日常使用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想用來玩玩游戲的話,恐怕就會非常吃力了。目前很少有游戲本解析度高於1080p,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則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屏幕的色域和可視角度。色域指的是屏幕所能表現的色彩的集合,色域越廣,則屏幕越鮮艷,色彩表現力越強。可視角度則是屏幕能被清晰觀看到的角度的范圍。這兩個指標其實對屏幕的觀感影響非常大,但是一般用戶在缺少對比的情況下是很難察覺的。所以說這兩個指標是容易被忽視的。

▲這台低端戴爾筆記本的屏幕,色域和可視角度表現都不好。1366×768解析度的屏幕基本沒有顯示效果好的。這也是我不推薦大家買768p屏筆記本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不是說1080p屏幕就一定是顯示效果好的。

二、電腦鍵盤操作基礎知識

電腦鍵盤上一般功能(Fuction)鍵,所以功能鍵就定義為F,一共有12個。

電腦鍵盤上一般功能(Fuction)鍵,所以功能鍵就定義為F,一共有12個,通常被稱為F鍵,其位置一般是在鍵盤頂部,從F1到F12。那麼F1~F12都有什麼用呢?你知道所有這些鍵的功能嗎?你知道這些鍵怎樣為你節省時間嗎?如果你還不太了解,就請你花幾分鍾時間看看下面的內容,保障讓你感到:磨刀不誤砍柴工!

1、F1: 如果你處在一個選定的程序中而需要幫助,那麼請按下F1。如果現在不是處在任何程序中,而是處在資源管理器或桌面,那麼按下F1就會出現Windows的幫助程序。如果你正在對某個程序進行操作,而想得到Windows幫助,則需要按下Win+F1。按下Shift+F1,會出現"What's This?"的幫助信息。

2、F2:如果在資源管理器中選定了一個文件或文件夾,按下F2則會對這個選定的文件或文件夾重命名。

3、F3:在資源管理器或桌面上按下F3,則會出現"搜索文件"的窗口,因此如果想對某個文件夾中的文件進行搜索,那麼直接按下F3鍵就能快速打開搜索窗口,並且搜索范圍已經默認設置為該文件夾。同樣,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按下它,會出現"通過搜索計算機添加到媒體庫"的窗口。

4、F4:這個鍵用來打開IE中的地址欄列表,要關閉IE窗口,可以用Alt+F4組合鍵。

5、F5:用來刷新IE或資源管理器中當前所在窗口的內容。

6、F6:可以快速在資源管理器及IE中定位到地址欄。

7、F7:在Windows中沒有任何作用。不過在DOS窗口中,它是有作用的,試試看吧!

8、F8:在啟動電腦時,可以用它來顯示啟動菜單。有些電腦還可以在電腦啟動最初按下這個鍵來快速調出啟動設置菜單,從中可以快速選擇是軟盤啟動,還是光碟啟動,或者直接用硬碟啟動,不必費事進入BIOS進行啟動順序的修改。另外,還可以在安裝Windows時接受微軟的安裝協議。

9、F9:在Windows中同樣沒有任何作用。但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可以用來快速降低音量。

10、F10:用來激活Windows或程序中的菜單,按下Shift+F10會出現右鍵快捷菜單。和鍵盤中Application鍵的作用是相同的。而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它的功能是提高音量。

11、F11:可以使當前的資源管理器或IE變為全屏顯示。

12、F12:在Windows中同樣沒有任何作用。但在Word中,按下它會快速彈出另存為文件的窗口。

另外,筆記本電腦結合鍵盤左下角的Fn鍵,F鍵還有更多的功能,如雙屏切換、電腦休眠等,由於筆記本電腦這些組合鍵並不統一,此處不再詳細介紹。


電腦入門計算機基礎知識大全相關 文章 :

★ 電腦基礎教程

★ 新手電筒腦入門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入門基本知識大全

★ 新手電筒腦入門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基礎知識匯總大全

★ 常用的電腦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必備的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操作系統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基本知識大全

㈡ 3dmax對電腦配置的要求

渲染首先是要X64兼容台式電腦,筆記本不行,筆記本就是學生拿來玩還行,渲染大圖筆記本真的是發熱。

一、操作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64位(DirectX 12),win10的系統可以充分發揮電腦新能,不建議win7.

二、處理器:英特爾Core 7-8700K 3.70GHz六核,處理器不用太高,但是有錢可以買最新的,我們以性價比買的。

三、主板華碩:ROG STRIX 2370-F GAMING(英特爾PCI娜佳主機CPU橋·200 Seri),主板不是太了解,反正買雙顯卡主機就行。

四、內存:16 GB(芝奇DDR4 2400MHz ),如果有錢可以加到32GB。

五、主硬碟:三星SSD 860 EVO 250GB(250 GB /固態硬碟),三星的硬碟讀取速度是真的可以。

六、顯卡:雙Nvidia GeForce GTX 1080 Ti(11 GB / Nvidia),沒錯就是1080ti顯卡,而且是雙1080ti。

七、顯示器:飛利浦PHLCOFA PHL276E6(27.2英寸),這個顯示器你們自己看。

八、音效卡:瑞顯口英特爾High Definition Audio控制器。

九、網卡:英特爾Ethernet Connection 1219-V /華碩。

一張大圖基本上10多分鍾渲染完成,搭配vray3.6的渲染器,電腦跑分50多萬,跑圖吃雞兩不誤,這樣的電腦作圖才牛逼,不想配這么高只能選擇雲渲染,如果想配專業的渲染電腦主機的話,專業渲染的主機,渲圖真心快,親測沒有一張圖能渲20分鍾。

(2)特殊混合硬碟擴展閱讀:

電腦的配置,是衡量一台電腦性能高低的標准。主要由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機箱、光碟機、鍵盤、滑鼠和散熱系統決定。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核心數量。頻率越高、二級緩存越大,三級緩存越大,核心越多。速度越快的CPU只有三級緩存影響相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DDR4-2133),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而處理數據的速度主要看內存屬於哪種類型(如DDR就沒有DDR3處理得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SSHD),固態硬碟速度最快,混合硬碟次之,機械硬碟最差。越大的硬碟存的文件就多,(如存放電影,音樂等)首先硬碟的數據讀取與寫入的速度和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到高速硬碟在筆記本電腦中由於電腦移動振動意外刮傷硬碟碟片以及功耗和散熱原因。

硬碟速度又因介面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常說的串口)介面,早前的硬碟多是IDE介面,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介面的要慢些。

硬碟也隨著市場的發展,緩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是16M或32M或更大,就像CPU一樣,緩存越大,速度會快些。

5.顯卡:要注意顯卡的流處理能力以及顯存大小和顯存位寬,越大越好。這項與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體以及玩大型3D游戲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一般300W就足夠一般家庭電腦用功率,500W大部分電腦都沒有問題了),穩定的電源是很重要的,對於電腦各個電子元件穩定的電壓以及電流都是電腦壽命的關鍵。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如DVI,HDMI和VGA介面),只是人們一般沒有太在乎(

㈢ 台式電腦想加一個硬碟 但是那個硬碟里有系統 是開機的時候加裝上去還是要其他操作呢

可以的,使用SSD安裝系統,機械硬碟保存文件資料等。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計算機性能的好壞僅僅影響運算數據的速度,而存儲設備的任務則是保證各類運算數據得以存續。
機械硬碟即傳統的普通硬碟,主要由碟片、碟片轉軸、磁頭組件、磁頭驅動機構、控制電路組成。
固態硬碟類似於U盤技術,全電子結構,沒有機械運動部件,採用集成電路存儲技術,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

(3)特殊混合硬碟擴展閱讀:
結構:

一、機械硬碟:
1、磁頭
傳統的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但是,硬碟的讀、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為此,這種二合一磁頭在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碟設計上的局限。
而MR磁頭(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進行寫操作),讀取磁頭則採用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
這樣,在設計時就可以針對兩者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得到最好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因而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
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達到每平方英寸200MB,而使用傳統的磁頭只能達到每平方英寸20MB,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
MR磁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採用多層結構和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也逐漸開始普及。
2、磁軌
當磁碟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碟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做磁軌。
這些磁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為它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碟上的信息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
相鄰磁軌之間並不是緊挨著的,這是因為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相互產生影響,同時也為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
一張1.44MB的3.5英寸軟盤,一面有80個磁軌,而硬碟上的磁軌密度則遠遠大於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軌。磁軌的磁化方式一般由磁頭迅速切換正負極改變磁軌所代表的0和1。
3、扇區
磁碟上的每個磁軌被等分為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磁碟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放512個位元組的信息,磁碟驅動器在向磁碟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單位。
1.44MB3.5英寸的軟盤,每個磁軌分為18個扇區。
4、柱面
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單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
無論是雙盤面還是單盤面,由於每個盤面都只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
所謂硬碟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碟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碟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二、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列陣而製成的硬碟。
它主要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組成。
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與普通硬碟幾乎一致。
固態硬碟和傳統的機械硬碟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採用碟片進行數據存儲,而採用存儲晶元進行數據存儲。
固態硬碟的存儲晶元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的;
另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的。
目前使用較多的主要是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因為丟棄了機械硬碟的物理結構,所以相比機械硬碟具有了低能耗、無雜訊、抗震動、低散熱、體積小和速度快的優勢;
不過價格相比機械硬碟更高,而且使用壽命有限。
三、混合硬碟

混合硬碟主要在內部機械結構和普通機械硬碟沒有區別,區分主要是混合硬碟的PCB基板,它集成了SSD快閃記憶體部分,諸如快閃記憶體和主控晶元,因此它的PCB基板面積更大,顯得電子元件更為密集。

㈣ 蘋果mac 更換硬碟 重新寫碼

2010 年的時候買了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由於技術發展,軟體越來越吃硬體內存,現在2G 內存別提基本的工作了,連開機都有困難,每次一點就一個風火輪,基本就是一塊 13 寸的板磚了。。。

眾所周知 HDD 機械硬碟速度不如 SSD,如今新機子都是 SSD 固態硬碟了,而博主還在用著第一代 SATA 介面的 HDD,看看下面的讀寫速度,災難啊!我不相信誰還能比我更慢!!!

以前因為小白不懂,以為機子從此報廢了,一直放著吃灰 ING,以為筆記本除了買新的沒別的辦法。

結果最近發現可以直接改裝,為了搶救小白,同為小白的黑科技娃娃踏上了更換 SSD 之路,操作起來居然比想像中的簡單很多,特此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同為菜鳥的你我皆可執行。

雖然主要針對 MAC 筆記本的升級,但其他電腦的升級也可以一並借鑒,道理是一樣的。

常規警示:本人只負責分享自己的方法經驗,而每個人的水平各有差異,小白手殘黨後果自負,請謹慎操作!!!

(非專業人士,全文自己摸索研究,有些不太精確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正,杠精退散!)

更換硬碟和內存前,還是先進行常規的知識點普及,再三強調,做一件事情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然只會被人帶節奏,讓你買什麼就買什麼。不動腦子只能被坑。

硬碟的概念
硬碟一般分為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從應用場景來說,硬碟又分為監控盤,企業盤、消費盤。

機械硬碟 HDD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早的硬碟起源於磁碟驅動器 HDD(Hard Disk Drive),即傳統機械硬碟。HDD 在旋轉碟片上以磁性方式存儲數據,多為金屬配件,所以比較重 ,速度跟轉數有關,轉數越大速度越快。

HDD 根據記錄數據模式的不同,又分為PMR 盤(垂直記錄)和 SMR 盤(水平堆疊記錄)。

SMR:因為容量大,一般用來當作移動硬碟儲存照片、視頻等,由於只有一套磁頭,所以不適合當作系統盤,頻繁寫入容易掉速。

PMR:一直以來都是用來當作系統盤的,當然也可以當作備份盤使用,就是噪音比較大。

機械硬碟損壞的最主因是機械振動,還有進灰、碟片磨損、斷電等,所以一定要當心磕碰,注意整理磁碟碎片,能大大提高 HDD 的磁碟壽命。

目前機械硬碟因為其成本低廉以及容量大等因素仍然占據著硬碟市場的一定比例,基本 1T 以上的大容量都是用的機械硬碟作為儲存檔,1T 以下價格允許的話都是上 SSD 的作為系統盤。

優點:

品質過硬,沒有擦寫壽命,如果使用環境良好(無振動、進灰、碟片磨損),就可以長久保存下去。
價格低廉,容量大
數據備份靠譜,只要不是嚴重的物理損壞,基本數據都可以恢復。
缺點:隨機讀寫是硬傷,速度慢、耗功率費電、不抗震。

固態硬碟 SSD

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驅動器,基於 Flash 存儲技術,將非易失性 NAND 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從根本上增加了 SSD 在硬碟上的使用率,硬碟讀寫速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SSD 工作原理:和機械硬碟不同,它不能直接在一個已有數據的存儲區內覆蓋寫入,而是先將原位置的數據擦除,再寫入新數據。其實就是「讀」→「擦」→「寫」。

固態硬碟由NAND 快閃記憶體顆粒,DRAM 緩存晶元,主控晶元三個主要部件組成的。主控晶元控制數據的寫入寫出,顆粒存儲數據,緩存晶元就是緩存數據的。(早期有些硬碟是沒有緩存晶元的)

從外觀上看,顆粒占據了整個固態硬碟內部 70%左右的空間,當然采購成本也是最高。但其實硬碟的技術核心是主控晶元,它的功能類似於一個小型的 CPU,起著指揮、運算和協作的作用。

快閃記憶體顆粒(存儲單位)主要分為四種類型:SLC 單層式儲存、MLC 雙層式儲存、TLC 三層式儲存 、QLC 四層儲存。(四者在價格和使用壽命上依次降低,P/E 越來越低)

SLC 顆粒屬於企業級的,市場上少見,原本MLC 比 TLC 更貴,壽命更長,但現在市面上已經開始用TLC 顆粒代替 MLC 了, 因為 tlc 可以模擬 slc 緩存,大的緩存加上大容量,一般可以追平 MLC 的壽命了。

而吊車尾的 QLC 出來不久,罵聲很多,小心真香定律,先觀察看看其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再來下定論。

注意:有時候廠商故意用3bit MLC 來叫 TLC 的硬碟,就是為了讓普通消費者誤以為這個是 MLC,其實只是叫法不一樣,真正的 MLC 專業寫法是 2bit MLC,3bi MLC 就是 TLC, 4bit MLC 就是 QLC。

快閃記憶體顆粒還有單面布置的 2D 顆粒和雙面布置的 3D 顆粒之分,如今是以能寫入更多數據的 3D 堆棧技術為主。

3D 顆粒里的V-NAND 顆粒堆棧技術一代比一代層數多,不僅提高了顆粒性能,同時也提高了顆粒壽命。,從第一代 die 容量 128Gb(16GB)的 24 層,到第五代的 96 層,據說馬上要 128 層了。

優點:輕便體積小、功耗低、隨機讀寫速度強大。

缺點:散熱不如 HDD,擦寫壽命有限、價格貴、壞了只能換新無法修復。

現在電腦的主流硬碟已經變成了 SSD 固態硬碟,這種硬碟主要通過介面區分種類。後面會展開詳細介紹。

知識點:

P/E:代錶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壽命單位,寫入數據會對固態硬碟的顆粒進行擦寫,顆粒完全擦寫一次叫做一次 P/E。

(P/E 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比如一個 250G 的固態硬碟全盤寫入 250G 數據後,則消耗掉了一次 PE 壽命,當然也可以分幾次寫入消耗一次 PE,比如分別寫入 125G 數據兩次也是消耗一次 P/E。全消耗完了,顆粒就掛了。)

顆粒如果是大廠的主流型號,可從網上查到。如果是小廠可能經常換顆粒,只能自己拆開查看。

SLC 顆粒 :大約擦寫 1 萬個 P/E

MLC 顆粒:大約為 3000-10000 個 P/E

TLC 顆粒:大約為 1000-3000 次個 P/E

QLC 顆粒:大約為 500-1000 個 P/E

掉速的硬碟主要是 TLC 和 QLC,他們主要依靠模擬 SLC 緩存來加速,如果硬碟剩餘容量不夠,而緩存也剛好用完了,速度就會掉得很快,就是 TLC 少掉點,QLC 掉得多一些的區別。

MLC 不掉速的原因是依靠真實寫入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因此才不會掉速。

混合硬碟 SSHD
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除了機械硬碟必備固件,還內置了 NAND 快閃記憶體顆粒,顆粒將用戶經常訪問的數據進行儲存,可以達到固態硬碟般的讀取性能。但是寫入不好,即下載很慢。

不多說了,這個只是 SSD 天價時代的衍生產物,現在 SSD 價格已經下來了,就不要折騰這種半吊子貨了,直接 SSD 系統盤走起。

冷數據備份小知識:後面可能再開一篇如何選擇移動硬碟並延長硬碟壽命加速的方法。

移動硬碟 —— 基本都是使用機械硬碟,因為 HDD 保存數據壽命比 SSD 更長些。你可以自己買個移動硬碟盒或硬碟底座 DIY,把帶有 3.0USB 介面的機械盤插進去,就能當普通的外接移動硬碟使用了。注意機械 SMR 只適合做倉庫盤,最好不要頻繁寫入當作系統盤。

友情提醒:

硬碟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如果長期處在 40 度以上的工作溫度壽命都會減半。一般 SSD 硬碟溫度 40 度,M.2 高一點 50 度這樣,硬碟溫度>70℃才開始降速,熱量集中在主控上,可以買一個散熱貼貼上。

不管是 HDD 還是 SSD 都無法永久保存數據,基本十幾年就算不錯了。

HDD 當備份盤長時間不開啟的話,會受到磁場影響,磁粒子極性偏移消磁,電脈沖信號就出錯,數據就沒了,長時間不用也容易出壞道,需要定期上電掃一下。

SSD 的壽命比 HDD 更短,如果你用了 SSD 做備份盤的話,小廠硬碟最少每周都得通個幾小時的電讓固件做一些自校正,否則就容易再也打不開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大廠的 SSD 斷電放個一兩年也可能有小概率出錯,差一點的配置,比如 QLC 應該就直接跪了。

別跟我說什麼雲盤儲存,資料泄露分分鍾的事情,最靠譜的方式就是重要數據至少存兩份,如果兩個硬碟同時壞算我輸!!!

如何選擇 MAC 的 SSD 硬碟?
知道了硬碟的基本概念後,現在要開始教你如何選擇 SSD 硬碟進行 MACBOOK 筆記本升級了。

第一步:確定硬碟品牌

小廠硬碟一般不考慮,除非你只是暫時過渡用一下,長期使用的工作電腦,作為生產力工具肯定是一份價錢一分貨的。

現在除了三星之外,很多品牌的固態硬碟不再使用完全自主研發的主控晶元了。硬碟原廠都在一定程度上將主控設計和固件研發工作外包給專門的主控供應商,通過定製固件的方式生產自己的品牌硬碟。

而硬碟最為核心的技術就是主控,主控晶元的演算法直接決定了顆粒的實際體驗和使用壽命,如果顆粒的壽命夠長,其實就等同於固態硬碟的壽命夠長。三星的自產自銷完全可以控制主控的品質,不會有購入第三方不合格配件的問題。

再來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這個是造假高發區,外傳有原片、黑片(不穩定的邊角料)、白片(淘汰的次品),像三星和 Intel 等廠商的固態硬碟基本是原片顆粒。

白片:經檢測過的白片稍微差於原片,不是那麼的穩定,和原廠也拉不開太大差距,達到了行業要求,這些白片會被二線硬碟廠商采購,也還能用。

黑片:殘次品,本應被銷毀,但仍然有些通過特殊渠道流入了消費級市場,然後被不良廠商打包做成了固態硬碟,這些黑片固態屬於用都不能用的水平,隨時黑屏丟數據或者開不了機是常態。

還有一些劃線顆粒,這些顆粒基本和黑片一樣,被黑心賣家偷偷流入市場進行封裝銷售的。就問你怕不怕,還敢用小廠的嗎?

MAC 的硬碟大多是 Sandisk、Samsung 和 Toshiba 代工的(不固定,可能經常在更替)。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 2015 年之後的 MAC 筆記本,硬碟是焊死在主板上的,不能換了,只能通過外接移動硬碟的方案來擴容。而幸運的是小白機型雖老,但是還可以更換硬碟。

通過研究我最後還是敲定了三星,因為好評多過惡評,當然可能有更好的,但是外行只能研究到這了。

第二步:確定硬碟尺寸。

磁碟尺目前的硬碟尺寸主要為 1.8 英寸、2.5 英寸和 3.5 英寸三種(英寸是根據對角線得來的,沒有統一標准) 。

按尺寸劃分 1.8 英寸多為 SSD 移動硬碟;2.5 英寸的為筆記本 SSD 硬碟和 HHD 移動硬碟;3.5 英寸的則為台式電腦機械硬碟。

通過拆機,發現我的 MACBOOK 筆記本用的是老的 HDD2.5 inch 硬碟,所以升級硬碟也一定要選擇相同尺寸的 SSD 硬碟,這樣才能放入硬碟位。

第三步:查看 MAC 硬碟介面信息和數據協議

使用什麼固態硬碟主要看電腦主板支持什麼介面和什麼數據協議。

以 MACBOOK 小白為例:點擊屏幕左上角的蘋果 logo 處——選擇「關於本機」——在彈出的提示框中點擊「更多信息」——然後點擊「系統報告」—— 點擊 SATA/SATA Express (如果要查看 USB 介面點擊 USB 那欄)

SATA/SATA Express 的欄目右邊看到物理互連:代表介面類型是 SATA

鏈接速度:代表介面帶寬,6 千兆位表示你的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3;如果是 3 千兆位的話,那麼表示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2。

協商的鏈接速度:指的是當前硬碟位的介面速度。之前我沒換硬碟前這欄顯示的是 1.5 千兆位,現在換了 SSD 後成了 3 千兆位了。

描述:查看到用的 AHCI 協議

我的小白是十年前的款式,USB 介面是 2.0 的,由上信息可知,主板上支持的是 SATA 2 介面,數據協議是 AHCI。

協商的鏈接速度代表我之前硬碟的速度,沒換硬碟前是 1.5 千兆位的 SATA1 機械硬碟。雖然我換了支持 SATA3 的三星 SSD 硬碟,但是速度也只能跟著主板的 SATA2 介面走。

SATA2 介面要比 SATA3 介面慢至少一半,但換完至少比起 SATA1 速度還是有明顯提升的,到達了 SATA2 的極限讀取速度 260M 左右,強了 6 倍多吧,如果我主板支持 SATA3 的話,估計應該可以達到 500MB/S 左右。

SATA2 主板介面速度

第四步:確定 SSD 硬碟介面

分清了主板用的什麼協議和介面後,得確定 SSD 的物理介面類型和協議了,必須要跟主板的配合,不然買來可能根本就用不了。

注意以下表格是我個人研究後總結的,其實主板有很多介面類型,我只著重講解市面上最常用的還是 SATA 和 M.2 介面的硬碟,可能不是很精確,望專家留言糾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說明:表格如果看起來不直觀的話,可以通過說明結合上圖來看。

把 SATA 介面看作是一個小出口(又分成 SATA1、2、3 三個出口),M.2 介面是一個大出口(分為 Socket2 和 Socket3 兩種),AHCI 和 NVME 這些數據協議可以看作交通工具。

SATA 出口只能用自行車(AHCI)的速度走 SATA 通道,SATA 路太小沒法通過 NVME 這種汽車。

M.2 兼容了 SATA 路和 PCI-E 路,可以選擇汽車 NVME,也可以選擇 AHCI 自行車。(走 pcie 不等同於支持 nvme,pcie 硬碟也有 achi 協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可以忽略不記了,現在 NVME 基本都是走 PCIE 路), 交通工具起重要作用,而通道寬窄也對速度有影響。

PCIe 通道走 NVME 協議的硬碟速度是最快的,它的4K 隨機讀寫性能和 4K 多線程,延遲各方面都是強於 SATA 固態的,支持多個 LANE,每個 LANE 都是 8Gb/s,這樣性能就倍數增加了。比如 SSD 的 PCIe 3.0×4 lane,性能可以做到 3500MB/s 左右。

SATA : 串列 ATA,是一種計算機匯流排,發明於 2003 年,SATA 與串列 SAS 的兩者扁平電纜兼容,SATA 硬碟可接上 SAS 介面,叫串口硬碟,IDE 是並口的,此工作模式已經淘汰了。一般用於使用 2.5 英寸硬碟的筆記本和台式機。

MACBOOK 主板 SATA 介面(2.5 英寸硬碟口)

一些老電腦的主板,可能僅有 SATA2.0,甚至 SATA1.0(比如我的 MACBOOK 小白),這類介面由於最大支持的速度有限,無法完全發揮出 SSD 的性能,因此一些老爺機或者比較老主板的電腦用戶,除非更換支持 SATA3.0 的主板,才能發揮跟 SATA3.0 硬碟相應的速度。

比如 SATA 3 介面的硬碟是可以用在 SATA 2 介面上的,高版本可以兼容低版本,往下兼容。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2 介面,那麼 SATA3 介面的硬碟走的也是 SATA2 出口的速度 ;同理可得,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3 的介面,硬碟 是 SATA2 的速度介面,那麼接上去也是 SATA2 的速度。

M.2:之前別名 NGFF,是 mSATA介面的升級版,一種迷你的比 2.5 英寸小的SSD 硬碟,擁有更高的存儲容量和更小的體積。缺點是散熱不好。一般多用於超極本,輕薄本。

部分老電腦用的老協議和老介面,只支持 SATA 協議的 M.2 固態硬碟,不能把 pci 通道的 m.2 識別為啟動盤。英特爾平台對 Nvme 固態的原生支持是從 9 系主板開始,在 100 系列以後的主板才開始完美支持的。

其它主板都需要插 pic 卡轉接,但即使轉接了主板 BIOS 也不一定能識別和做為系統盤開機,需要通過修改 BIOS 來提供對 NVMe 協議的支持,操作有一定風險。(順道說下 WIN7 系統沒有默認安裝 NVME 驅動,所以有無法找到硬碟的情況,記得用 WIN10 系統。)

㈤ 電腦硬碟什麼樣子的啊結構什麼樣啊工作原理是什麼樣的

DIY裝機指的是自行選擇電腦的各個硬體,這些硬體包括處理器、主板、內存、顯卡、硬碟、機箱、電源等,在保證兼容、合理搭配的同時將所有的DIY硬體搭配組裝為一台完整的電腦,也是所謂的「組裝機」、「兼容機」,今天小編再來幫大家科普一下硬碟選購知識和硬碟知識,教你如何挑選合適的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以及混合硬碟三個類型,而絕大數的用戶都是採用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雙硬碟方案,現在混合硬碟市場需要很小,市場上裝機常見主要是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類型的硬碟知識吧。一、硬碟 選購 的類型:1、機械硬碟(HDD)是一款傳統式硬碟,在沒有固態硬碟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碟,現在裝機搭配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儲存副盤。機械硬碟的結構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製成的磁性碟片、磁頭、轉軸、磁頭控制器、控制電機、數據轉換器、介面以及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在機械硬碟在工作的時候,磁頭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磁性碟片上進行讀寫數據。優點主要是容量大,價格便宜,技術成熟,硬碟破壞可做數據恢復,而缺點主要是速度相比固態硬碟要慢,發熱大,噪音大,防震抗摔性差。2、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是在機械硬碟之後推出的一款新型硬碟,也是現在裝機首選硬碟之一,都是設為主盤運用,大大提升系統速度。固態硬碟主要是由多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加主控以及緩存組成的陣列式儲存,屬於以固態電子儲存晶元陣列製成的一種硬碟。優點主要是相比機械硬碟,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提升系統、軟體、游戲等讀寫速度,靜音、防震抗摔性佳,低功耗、輕便、發熱小。而缺點主要是價格偏貴、容量較小,大儲存需要的時候,往往需要搭配機械硬碟來運用。3、混合硬碟(SSHD)混合硬碟相當於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合產品,採用容量較小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作為儲存常用文件,而磁碟才是最為重要的儲存介質,而快閃記憶體僅僅是起了緩沖的作用,將更多的常用文件保存到快閃記憶體內減小尋道時間,從而提升效率。混合硬碟優缺點主要是讀寫速度相比機械硬碟要快,但是速度不如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同樣,發熱顯著,有顯著噪音,有震動。二、硬碟 選購 的品牌1、機械硬碟:西部數據(WD)、希捷(ST)2、固態硬碟:三星、Intel、浦科特、Toshiba、建興、閃迪、金士頓、威剛、WD、影馳、七彩虹、台電等。一般來說,首選三星、intel、浦科特,不過價格偏貴,其次金士頓、閃迪、Toshiba等,性價比品牌可以影馳、威剛、台電、七彩虹等。三、硬碟 選購 的容量同價位情況下,機械硬碟的容量要比固態硬碟要大很多,因此大儲存的情況下,必須搭配機械硬碟作為儲存運用,除非你是土豪,直接購買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固態硬碟容量通常:120G、240G、320G、500G、1T、2T或者以上等。不過現在基本都是選用120G、240G容量為主,因為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絕對讓你懷疑人生,不過相信經過固態硬碟多年的發展,大容量會越來越主流,越來越便宜。機械硬碟容量通常:1T、2T、3T、4T或者以上等。一般基本都是選用1T、2T機械硬碟,再大的基本用不到,除非真有這樣的儲存需要。四、硬碟 選購 的介面機械硬碟現在都是SATA3介面,而固態硬碟常見的有:SATA 3介面,PCI-E介面,M.2介面,其中M.2之間也有不一樣的規格,主要由2242、2260、2280三種規格。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是現在運用廣泛的,而M.2介面固態硬碟慢慢主流起來,而PCI-E介面一般運用在高端機上,擁有更高的速度體驗。五、硬碟 選購 的尺寸台式電腦機械硬碟都是3.5英寸,而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是2.5寸的,與筆記本的機械硬碟尺寸相似,因此也可以運用在筆記本上。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只適於台式電腦,並不合適筆記本,而M.2和SATA的固態硬碟,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都是通用的。不過對於現在的筆記本和台式電腦來說,M.2介面的固態硬碟外形小巧,打破了SATA介面帶來的性能瓶頸,因此裝機之家小編堅信,M.2介面的固態硬碟才是未來趨勢。是什麼決定了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速度?固態硬碟主要是顆粒與主控, 固態的顆粒與主控好壞決定了一款固態硬碟的性能,顆粒與主控越好,無疑固態硬碟的速度越強。SSD的顆粒的傳統分類:SLC、MLC、TLC,SLC顆粒要強於MLC,而MLC顆粒又強於TLC,不過SLC顆粒在現在市場基本很少,(裝機之家原創)主要是價格偏貴,現在中高端的固態還是MLC顆粒的天下,而TLC顆粒成本較低,性能與壽命不如MLC,定位市場入門級固態硬碟。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超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1000--3000次擦寫壽命。TLC = Trinary-Le

㈥ 硬碟怎麼挑選

市場上,常見的就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英文名Solid State Drive,簡稱SSD,固態硬碟在機械硬碟之後推出的新型硬碟,固態硬碟主要是由多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加主控以及緩存組成的陣列式存儲,屬於以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製成的一種硬碟。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主要優點在於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大大提升系統、軟體、游戲等讀寫速度,由於固態硬碟內部與機械硬碟結構不同,非機械運動,有點類似U盤,所以靜音,沒有噪音,防震抗摔性佳,功耗低、發熱小,輕便小巧。關於固態硬碟介面,目前市場常見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SATA介面、M.2介面、PCI-E介面,目前裝機最主流選用最多的就是SATA和M.2介面,PCI-E介面定位高性能發燒人群,在價格上也偏貴。固態硬碟品牌眾多,預算充足建議首選三星和intel,也可以考慮浦科特、東芝、鎂光、閃迪、金士頓、威剛、影馳、WD以及海康威視等。

在沒有固態硬碟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碟,目前裝機搭配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存儲副盤。機械硬碟的結構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製成的磁性碟片、磁頭、轉軸、磁頭控制器、控制電機、數據轉換器、介面以及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現階段的機械硬碟主流介面都是SATA3.0類型的,IDE、SATA1、SATA2介面都屬於機械硬碟老介面,其中SATA1、SATA2介面可以互相兼容,主要是傳輸速率不同。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機械硬碟,轉速一般是7200轉,部分會有5400轉,建議首選考慮7200轉。一般來說,機械硬碟轉速越高,那麼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讀寫速度越快,也就是機械硬碟的速度越快,但是發熱量也隨之增加。對於主流用戶來說,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就是1T、2T機械硬碟,也是最佳容量之選。如今裝機更建議首選固態硬碟,具備高速讀寫優勢,預算足夠完全可以搭配大容量的固態硬碟,當然了,對於小容量固態硬碟,更建議考慮下固態+機械雙硬碟方案,既保證了速度又滿足了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