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機械硬碟規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機械硬碟規格

發布時間: 2023-02-01 02:10:21

① 電腦的硬碟一般選擇多大的

現在的的人們在購買電腦的時候,都要購買電腦硬碟,電腦硬碟對於台式電腦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零件,它是電腦存儲東西地方,電腦的任何文件都要放在電腦硬碟當中,那麼台式電腦硬碟應買多大的呢,電腦硬碟怎樣選購,那麼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吧。

台式電腦硬碟應買多大

台式電腦硬碟應買多大呢,這主要是要看個人需求,如果你是為了玩游戲的話,那麼建議你買大一點的硬碟,至少1T容量的硬碟起步,如果你還要裝大量高清電影和大型游戲的話,選擇2T大小也是可以的,如果你不怎麼玩大型游戲的話,選擇一般的500GB也是可以的,目前市面上最佳的搭配是1T機械硬碟+128G的固態硬碟,可以吧系統和常用的文件裝到固態硬碟之中,這樣運行也會比較快。

電腦硬碟怎樣選購

一、關於硬碟品牌

目前市面上的台式電腦所用的機械硬碟主要分為希捷與西部2大品牌,其他的硬碟公司不是倒閉,就是被這2家公司所收購,這2家公司生產的硬碟目前佔用很大的市場,質量還不錯,是值得信賴的電腦品牌。

二、關於容量

今現在市面上的機械硬碟容量都比較大,至少500G起步,比起固態硬碟,在機械硬碟在存儲上擁有巨大優勢。大多數的人們選擇500G、1TB比較多,與此同時2TB大容量現在也慢慢開始流行了起來。通常情況500GB的硬碟就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但是1TB的硬碟性價比更高,只比500G貴50雲左右,因此現在也更多人選擇1TB大小的硬碟。

三、關於介面

硬碟介面主要分為IDE、SATA兩種。然而IDE介面傳輸緩慢,已漸漸被淘汰,目前市SATA介面為主流,主要分為SATA2.0和SATA3.0,SATA2.0傳輸速度為300M/s ,SATA3.0傳輸速度為600M/s,因此SATA3.0傳輸速度更快,我們在選擇硬碟時,要優先選擇。

四、關於硬碟轉數

硬碟轉速是指硬碟頭盤組建內的磁碟每分鍾旋轉的次數,硬碟轉速越高,硬碟的讀取速度也越快,通常電腦的硬碟轉速5400轉/min、7200轉/min、10000/min轉等規格,目前7200轉/M是市場的主流,也是我們大部分人選擇的硬碟轉速。

五、關於緩存

通常情況硬碟的緩存容量越大,硬碟的壽命也就越長,因此我們在購買硬碟時需購買越大緩存的硬碟,目前台式電腦硬碟主流緩存為64MB,我們在挑選時要看下硬碟的緩存是否達到這個標准。

小編總結: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台式電腦硬碟應買多大以及怎樣選購的相關介紹,硬碟是台式電腦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零件,它的性能決定著我們電腦程序的運行速度,因此我們在選購時需認真挑選。

② 硬碟大小有哪幾種

問題一:硬碟大小分哪幾種 常見的3.5寸台式機硬碟常見的 2.5寸筆記本硬碟不太常見常見的 1.8寸 筆記本硬碟. 主要用於 超便攜電腦不太常見的 固態硬碟. 沒有機械部分,都是用晶元進行數據存儲,華碩 EeePC 就用的是這種硬碟罕見的 5.25寸硬碟. 早年的時候,使用過, 每塊硬碟的容量在 2-40M,尺寸很大, 非常的重. 有幾公斤重的.

問題二:常用的硬碟存儲有哪幾種,容量分別是多少 一般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固態硬碟速度快,比較貴。機械硬碟容量大,價格便宜。
固態硬碟一般是16G 32G 64G 120-128G 240-256G 500G甚至有1T的,目前流行128G和256G左右的
機械硬碟現在一般都是500G以上的。筆記本一般是500到1T,台式機硬碟從500G到3T,4T以上價格比較貴。

問題三:目前主要有哪幾種容量的硬碟? 硬碟介面分:IDE(並口)、SATA(串口),現在主流是SATA介面的,容量有:160G、250G、320G、500G、1T、1.5T、2T等

問題四:硬碟都有哪些型號和規格大小 這個情況問得不是一般的復雜。從載體方式來說,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方面,從介面方式分為PCI介面和SATA介面;機械硬碟方面,從介面方式分為SATA介面和PATA(IDE)介面及SCIS與SAS介面(後兩者主要用於伺服器)。非PCI介面硬碟,從尺寸方面分:5.25(已經淘汰退市)、3.5、2.5和1.8。SATA介面方式硬碟,從傳輸標准上分為SATA1.0、SATA2.0和SATA3.0三種。機械硬碟轉速,分為15000轉、10000轉、7200轉和5400轉等。機械硬碟緩存,有64M、32M、16M、8M等區別。我所知就這么多,但真心希望給你以幫助。

問題五:電腦硬碟有幾種硬碟什麼樣的好 大類有兩種,一種是機械硬碟,一種是固態硬碟,機械硬碟性價比高速度一般,固態硬碟速度非常快,但是價格比機械盤貴!(固態盤只有sata介面,masta介面,m.2介面,,類似U盤,沒有可活動部件)
按大小分:
1.8寸(超小型)
2.5寸(筆記本專用)
3.5寸(台式機專用)
按介面:
sata(現在最常用的介面)
IDE(上一代介面,老機器還在用)
SAS(伺服器硬碟介面,伺服器專用)
按轉速分:
5400轉/秒(筆記本用的比較多)
7200轉/秒(台式機用的比較多)
10000轉以上/秒(SAS硬碟,伺服器用)
按理來說速度越快越好

問題六:硬碟都有哪些型號和規格大小 每種牌子的硬碟規格都是一樣的,現在一般都用320G或500G,160G的一般都沒人用了,因為現在硬碟便宜.所以都買大的了.

問題七:電腦硬碟有哪幾種? 綠盤 藍盤 黑盤 企業盤。這些屬於機械普通硬碟
SAS盤屬於伺服器盤
固態盤穩定 速度快 價格高。

問題八:硬碟大小有幾種規格按容量有多少的 按體積大小有3.5英寸(台式機用)和2.5英寸(筆記本用)最常用,另外還有過1.8英寸和1英寸的,很少見。
按容量,光說我見過的有:
2.1G 3.2G 4.3G 5.4G 6.4G 7.3G 8.4G 10G 13G 20G 30G 40G 60G 75G 80G 120G 160G 250G 320G 500G 640G 1T 1.5T 2T 3T 4T 5T 6T 8T
現在普遍能看到的大致在160G以上,所說現在十幾個T的已經有了,沒見到。

問題九:硬碟有哪幾種型號好的 10分 分三種:普通硬碟~有台式機硬碟和筆記本硬碟,尺寸不一樣;液態軸承硬碟,市場上不多見;固態硬碟,現在很高端。

③ 普通台式機硬碟尺寸是多大

普通台式機硬碟尺寸是 3.5 英寸。台式機的固態硬碟 SSD,機械硬碟 HHD 和混合硬碟的台式機版本尺寸是標准化的一致的 3.5 英寸。

外觀尺寸:147mm(長)*102mm(寬)*26mm(厚)

改裝方法:

一、首先購買一個移動硬碟盒,一般購買移動硬碟盒都會帶 USB 數據線。所以數據線一般不用另買;

④ 電腦的硬碟一般選擇多大的

要考慮新購電腦需要使用多大容量硬碟的問題我們必須結合實際來考慮。首要考慮的不是硬碟容量大小而應該考慮到硬碟的性價比。硬碟性價比很容易計算得到,就是按照每兆(MB)的售價是多少錢來算出各容量硬碟的性價比;現在硬碟容量越大它平均每兆(MB)的售價就越便宜,所以容量越大的硬碟性價比就越高,至於購買多大容量硬碟就要根據個人資金預算來衡量了。

⑤ 機械硬碟的通常盤體尺寸有哪些

機械硬碟尺寸有很多種,現在普遍使用的是3.5英寸硬碟。除此之外,還有5寸硬碟以及2.5寸或體積更小的硬碟,小體積硬碟常用於筆記本電腦中。
尺寸分類如下:3.5英寸台式機硬碟:風頭正勁,廣泛用於各種台式計算機。2.5英寸筆記本硬碟:廣泛用於筆記本電腦,桌面一體機,移動硬碟及攜帶型硬碟播放器。1.8英寸微型硬碟:廣泛用於超薄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及蘋果播放器。1.3英寸微型硬碟:產品單一,三星獨有技術,僅用於三星的移動硬碟。1.0英寸微型硬碟:最早由IBM公司開發,MicroDrive微硬碟(簡稱MD)。因符合CFⅡ標准,所以廣泛用於單反數碼相機。0.85英寸微型硬碟:產品單一,日立獨有技術,已知用於日立的一款硬碟手機,前Rio公司的幾款MP3播放器也採用了這種硬碟。

⑥ 機械硬碟結構和參數

當我們拿到一塊新硬碟(Hard Disk Drive,縮寫為HDD,又叫磁碟,有時為了與固態硬碟相區分稱「機械硬碟」)後,該如果使用呢?一般需要經過如下步驟:

在詳解這些過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硬碟的結構和參數。

硬碟在碟片(或叫碟片)上下方的平整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數據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的方式被寫入到碟片上,數據也可以通過碟片被讀取,原理是磁頭經過碟片上下方的磁性表面時,磁性表面的磁場導致讀取線圈中電氣信號改變。碟片與磁頭是一起被密封在硬碟驅動器內。硬碟有一個有著過濾措施的氣孔,在過濾灰塵的同時又用來平衡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導致的硬碟內外的氣壓差。

一塊硬碟存取數據的工作完全都是依靠 讀寫磁頭(read-write header) 來進行。磁頭就是硬碟進行讀寫的「筆尖」,通過全封閉式的磁阻感應讀寫,通過機械手臂(可以看做是「筆桿」)將信息記錄在硬碟內部的特殊介質上和從上面讀取數據。

如果把硬碟磁頭比喻成「筆」的形容成立,那麼所謂硬碟的 蝶面(surface) 自然就是這「筆」下的「紙」。硬碟內部的磁碟有單碟片的,有雙碟片的,也有多碟片的。每個 蝶片(platter) 都有上下兩個蝶面,每個蝶面均對應一個讀寫磁頭。讀寫磁頭從上往下編號,依次為 0 號讀寫磁頭、1 號讀寫磁頭、2 號讀寫磁頭、3 號讀寫磁頭...,對應的蝶面也從上往下編號,依次為 0 面、1 面、2 面、3 面...。

扇區(sector) 是碟面上劃分出來的一小片的扇形區域,代表硬碟最小的存儲單位。驅動器在向碟面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最小單位。如果硬碟中出現了壞的扇區,數據就不能寫入壞的扇區中。壞扇區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進行修復後正常使用的軟壞扇區,這種壞的扇區,可以加以標識並完全修復。另一種則是物理壞扇區,這種類型的壞扇區通常是無法有效地進行修復的,智能通過扇區修復軟體來跳過。DiskGenius是一款非常強大的扇區修復軟體,在格式化和修復扇區時非常好用。

扇區大小有 512Byte 和 4k Byte(常說4k對齊就是這個4k)兩種。2011年以前的硬碟物理扇區大小為512Byte,2011之後生產的硬碟的扇區大小以4k為主,磁頭在蝶片上讀寫數據的最小單位是4k。為了兼容性,4k物理扇區的磁碟配備了512Byte轉換固件(512-byte conversion firmware),目的是使4k扇區「從外邊看起來」像老式的512Byte扇區一樣。一個4k物理扇區的數據可以在緩存中被轉換固件拆分成8個512Byte的數據塊。轉換固件像一個中介一樣,從下層的4k物理扇區讀取數據,然後拆分修改為512Byte格式數據,發送給上層的文件系統。

處在同心圓上的所有扇區組成 磁軌(track) ,從外向內分別是 0 磁軌、1 磁軌、2 磁軌等。從上圖可知,外圈的扇區面積比內圈大,為何存儲的數據量相同,這是因為內外圈使用的磁物質密度不同,當主軸旋轉時,存入外圈的數據讀寫要比內圈快些,故通常數據的讀寫會由外向內,這是默認方式。但現在的硬碟已經採用內外圈同密度物質來存儲數據了,以減少類似「大面積小數據」的浪費情況。

同一磁軌上連續的若干扇區構成一個 塊(block)/簇(cluster) 。塊是操作系統中最小的邏輯存儲單位,操作系統與磁碟打交道的最小單位是磁碟塊。通俗的來講,在Windows下如NTFS等文件系統中叫做簇,在Linux下如Ext4等文件系統中叫做塊(block)。每個簇或者塊可以包括2、4、8、16、32、64…2的n次方個扇區。

塊/簇的優點如下:

類似於「塊」的概念,還有一個叫做 頁(page) 的虛擬單位,頁是操作系統與內存通信的最小單位。

綜上所述,扇區、塊/簇、頁區別如下:

扇區、塊/簇、頁的大小關系為: 扇區 <= 塊/簇 <= page 。

不同蝶片上半徑相等的磁軌組成一個 柱面(cylinder) ,由外而內分別是 0 柱面、1 柱面、2 柱面等。

有了扇區(sector)、柱面(cylinder)和磁頭(header),就可以定位數據了,這就是數據定位(定址)方式之一,CHS(也稱3D),對早期的磁碟(上圖所示)非常有效,知道用哪個磁頭,讀取哪個柱面上的第幾扇區就OK了。CHS模式支持的硬碟容量有限,用8bit來存儲磁頭地址,用10bit來存儲柱面地址,用6bit來存儲扇區地址,而一個扇區共有512 Byte,這樣使用CHS定址一塊硬碟最大容量為256 * 1024 * 63 * 512B = 8064 MB(若按1MB=1000000B來算就是8.4GB)。

現在很多硬碟採用同密度蝶片,意味著內外磁軌上的扇區數量不同,扇區數量增加,容量增加,3D很難定位定址,新的定址模式: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在LBA地址中,地址不再表示實際硬碟的實際物理地址(柱面、磁頭和扇區)。LBA編址方式將CHS這種三維定址方式轉變為一維的線性定址,它把硬碟所有的物理扇區的C/H/S編號通過一定的規則轉變為一線性的編號,系統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煩瑣的磁頭/柱面/扇區的定址方式。在訪問硬碟時,由硬碟控制器再將這種邏輯地址轉換為實際硬碟的物理地址。

LBA下的編號,扇區編號是從0開始。 邏輯扇區號LBA的公式:
LBA(邏輯扇區號)=磁頭數 × 每磁軌扇區數 × 當前所在柱面號 + 每磁軌扇區數 × 當前所在磁頭號 + 當前所在扇區號 – 1
例如:CHS=0/0/1,則根據公式LBA=255 × 63 × 0 + 63 × 0 + 1 – 1= 0 。也就是說物理0柱面0磁頭1扇區,是邏輯0扇區。

以下是硬碟的一些主要參數。

硬碟轉速的單位為 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即轉/每分鍾),指硬碟主軸馬達每分鍾(帶動磁蝶)的轉速。硬碟蝶片由主軸馬達帶動、在真空封閉的環境中高速旋轉,將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馬達的轉速越快,等待存取記錄的時間也就越短。 從理論上說,轉速越快越好,因為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從而提高在硬碟上的讀寫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碟噪音、耗電量和發熱量也越高 ,它的穩定性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盡量選用高轉速的硬碟 。進入 2006 年後,5400 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即轉/每分鍾) 的硬碟已成為歷史,7200 rpm 的硬碟已成為 2006 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主流產品。台式機硬碟轉速一般為 7200 rpm,筆記本硬碟轉速也逐漸由 5400 rpm 變為了 7200 rpm。傳統機械硬碟的技術近年來幾乎停止不前,價格也沒有太大波動,更快的固態硬碟(SSD)漸漸進入市場,但價格較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固態硬碟的成本已經不斷降低而達到我們可以接受的水平。可以在裝機時選擇 SSD(用於安裝系統和軟體) + HDD(用於存儲文件) 的組合方式來獲得最佳的讀寫速度體驗。

磁蝶介面有多種,大致分為ATA(又稱IDE)、SATA、SCSI和SAS。若考慮外接式磁蝶,還有USB、eSATA等介面。

目前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已經被SATA(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介面取代。SATA連接線比IDE的粗排線更窄小,有利於機箱內部的通風、速度也更快,SATA介面目前為第三代,即SATA3.0,理論帶寬為6Gbit/s,SATA3.0是個人電腦磁蝶的主流介面。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介面早期被用在工作站和大型電腦上面,後來其速度被SATA介面打敗,則被SAS(Serial Attached SCSI)介面取代,SAS介面的速度比SATA更快,且SAS硬碟的轉速和傳輸速度也比SATA更快(SAS3介面理論帶寬為12Gbit/s),當然也更貴。SAS介面確實很快、還支持熱插拔,許多設備連接會使用這種介面,比如磁蝶陣列卡的連接插槽。

移動硬碟顯然使用的是USB介面,傳統的USB2.0介面速度比較慢,理論帶寬僅有60MB/S,但是最近USB3.0(帶寬為5Gbit/S)介面速度有不小的提升。所以,購買移動硬碟時盡量選擇USB3.0介面。

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 硬碟存儲容量 = 磁頭數 × 磁軌(柱面)數 × 每道扇區數 × 每扇區位元組數 。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已經發展到 1 TB。它的提高不僅可以帶來總容量提升,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穩定性,而且單碟容量越大,硬碟的存儲密度越高,磁頭在相同時間內可以讀取到更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讀取速度得以提高。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在蝶面上移動讀寫磁頭到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有5.2ms、8.5ms、8.9ms、12ms等。當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訪問速度。

緩存硬碟與外部交換數據的臨時場所,一般為64MB、128MB、256MB等規格 。硬碟讀/寫數據時,緩存就像一個中轉倉庫一樣,不斷的寫入數據、清空再寫入數據。簡單地說,硬碟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碟速度很有好處,不過提高緩存容量就意味著成本上升。硬碟規格相同時,一般緩存的大小隨容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如西數紅蝶Pro的緩存規則為:2TB容量:64MB緩存/4TB-8TB容量:128MB緩存/10TB容量:256MB緩存。

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 rate)也稱吞吐率,它表示在磁頭定位後,硬碟讀或寫數據的速度。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兩個指標:

主要集成了用於調節硬碟蝶片轉速的主軸調速電路、控制磁頭的磁頭驅動與伺服電路、讀寫電路、以及控制與介面電路等。除了這些保證硬碟基本功能的基礎電路以外,新式的硬碟上大多都還有自己的專用電路,主要是提供 S.M.A.R.T(Self- 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支持和各廠商自己開發的提高可靠性的硬體技術支持。此外,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類似於 BIOS 晶元作用的 ROM,其中固化的程序可以在硬碟加電以後自動執行啟動主軸電機、初始化尋道、定位和自檢等一系列初始化動作。該控制晶元負責數據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碟的核心部件之一。

主流的硬碟尺寸為2.5英寸和3.5英寸。2.5英寸硬碟多用於筆記本電腦及外置硬碟盒中。採用2.5寸硬碟的外置硬碟盒一般不需外接電源。3.5英寸硬碟多用於台式機中。但採用3.5英寸硬碟的外置硬碟盒一般都需外接電源,因為耗電量超過USB的供電上限。

隨著單碟1TB技術的成熟,500GB容量的硬碟已經快要逐漸推出市場,而且,硬碟的容量規格許多都是整TB為單位增加,單塊硬碟容量可高達十幾TB。

此外,還有電壓、電流等,機械硬碟里一般3.5寸硬碟需要5V和12V電壓,2.5寸硬碟只需5V電壓。

主要的硬碟廠商有:

各大廠商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了一系列硬碟產品,差異較大。

西部數據的硬碟產品檔次從低到高依次有:

希捷的硬碟產品檔次從低到高依次有:

由於硬碟機械手臂上的磁頭和蝶片之間的空間很小,且蝶片轉速極快,如果有大的抖動或污物附著在磁頭與蝶片之間就可能造成數據的損壞或整個磁蝶的損壞。

硬碟內部是無塵狀態,老式硬碟使用過濾器來過濾進入硬碟的空氣,填充介質為空氣,不過容易受到空氣影響,因此碟片之間距離要夠才行。2010年後氦氣封裝技術量產,氦氣的密度比起空氣小上許多,且氦氣特色就是穩定,使用他來當介質,阻力和震動相對小,因此碟片之間的距離就能縮小,所以同樣的空間下能夠裝下更多的碟片,採用氦氣封裝的好處除了容量變大外,溫度和耗電能夠再降低,因此耐用度和穩定性能夠再提升 。

另外,為了避免震動導致磁頭碰撞碟片,硬碟廠商設計出了各種保護方法。目前硬碟對於地震有很好的防護力,防摔能力也大幅進步,電源關閉及遇到較大震動時磁頭會立刻移到安全區(近期的硬碟也開始防範突然斷電的情況)。但硬碟在通電時耐摔度會降低(旋轉逆動性)、也只能溫和的移動,正確的方式是通電後盡量不要振動主機,使用操作系統的關機功能來正常開關機(軟關機),而不是長按主機上的開機按鈕或按下強制重啟按鈕、甚至拔掉插頭來關機,因為機械手臂需要回歸原位。如果非要移動主機,盡量在完全關機硬碟主軸馬達停止轉動後再進行。良好的使用習慣,可以使硬碟蝶片的壽命達到數十年之久,但還其他硬碟原件的壽命往往達不到這個標准。所以,如果硬碟出現故障了,只要蝶片不損壞,就有辦法恢復數據。

⑦ 機械硬碟的差別是什麼

機械硬碟的差別有哪些?計算機硬碟從誕生到現在經歷過很多階段, 但是最終都向著體積小、 速度快、 容量大這幾方面發展。一起來看看機械硬碟的差別是什麼,歡迎查閱!

機械硬碟的差別

硬碟除了容量和大小,在其他地方可做的 文章 非常多, 總結 一下主要分成這么幾個部分需要大家留意:

1.緩存大小

目前緩存大小依次為256MB、128MB、64MB、32MB、16MB、8MB。其中,3.5英寸的機械硬碟,也就是 台式機 用的硬碟,緩存起跳規格為64MB,最高256MB,其中4TB以上規格多採用128MB、256MB的緩存,3TB以下多為64MB、128MB規格;2.5英寸機械硬碟,也就是 筆記本 硬碟,緩存最低的是8MB,最高為128MB。

可別小看硬碟的這點緩存,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2.轉速高低差異

目前主流的機械硬碟轉速,主要分成5400轉/分、5900轉/分和7200轉/分,其中無論2.5英寸還是3.5英寸硬碟都有5400轉/分和7200轉/分的轉速產品,5900轉/分的轉速產品只在3.5英寸的機械硬碟上出現,主要是NAS存儲類硬碟使用。

硬碟轉速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硬碟的讀寫性能和發熱程度。值得注意的是,7200轉/分的高速硬碟不代表硬碟的絕對性能全面秒殺5400轉/分的硬碟,高轉速主要的性能優勢體現在隨機讀寫能力上,連續讀寫能力差距很小(同規格不同轉速)

3.碟片/磁頭數量

硬碟主要是伺服電路、控制晶元、馬達+磁頭臂和磁碟碟片組成,其中碟片和磁頭臂數量的多少是決定硬碟容量的根本。碟片越多,所需要的磁頭也就越多(一般一碟片對應兩個磁頭,正反面讀寫),容量也越大。同時,更多的機械結構意味著潛在故障幾率上升。

怎麼樣在恆定的空間內放置更多的磁碟碟片+磁頭臂,還有如何增加磁碟碟片密度,一直以來都是硬碟廠商最關注的事情。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有些移動硬碟,2.5英寸規格的筆記本硬碟最高可以做到15mm,就是為了能夠容納更多的磁碟碟片,只是這種產品就不具備通用性了(筆記本硬碟通常為7mm、9.5mm)。

4.工作時間

我要說的工作時間可不是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而是硬碟的工作機制。應當說,傳統家用硬碟,無論台式機硬碟還是筆記本硬碟,都是依照5(天)×8(小時)的工作能力設計的,誠然不少人喜歡掛機,硬碟也不見得有什麼問題,但這可不是在這些普通硬碟的設計初衷。

隨著使用需求的不斷變化,現在除了常見的硬碟種類外,市場還多了兩類硬碟,一類是NAS用網路存儲硬碟,一類是監控級硬碟。共同點是他們都需要支持7(天)×24(小時)的工作模式,這在設計中就有考慮,包括應對長時間高溫的工作環境,不潔的工作場合。不同的地方則是二者在性能、數據處理上有所差別。

當然,2.5英寸硬碟和3.5英寸硬碟也是區別之一,這么明顯的區別我就不再多說了。結合這些規格差異,現在的硬碟也五花八門,我也針對不同類型的硬碟產品給大家總結一下,看看你更需要哪類產品,一目瞭然。

普通硬碟

高轉速+高緩存+高容量,三高是組成普通家用硬碟的基本特點。它們的設計初衷是5×8模式下工作,突出讀寫能力,盡可能提高機械硬碟性能,但是不支持長時間連續使用。尤其是高規格的筆記本硬碟,超長時間的連續讀寫會極大耗損機械硬碟壽命,這一點務必了解清楚,經常用來當下載機的小夥伴們,掛機一段時間最好讓硬碟「休息休息」。另外,即便是同容量的普通硬碟,也會因為緩存差別、轉速差別等等價格分成三六九等。

NAS硬碟

NAS網路存儲用的硬碟剛剛提到,它針對7×24小時應用設計,耐用性無故障時間都有良好表現,為了控制溫度,轉速不高,有趣的是為了平衡性能和功耗(發熱),NAS類的硬碟多採用5900轉/分的轉速設計,屬於異類了。另外一點就是它特別優化了讀寫的校驗能力,充分保證數據的正確性。

監控硬碟

相比NAS網路存儲硬碟,監控硬碟有一個特性和它正好相反——降低糾錯能力,也就是有較高的容錯能力,即便數據出現了錯誤,也不影響存儲,保證數據的連續性是關鍵。這和它的工作要求有關:記錄視頻。錯誤的數據最多損壞一小段視頻,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證視頻的持續性,做到時長全覆蓋。另外就是監控硬碟支持惡劣工況使用,轉速也不高,屬於「吃苦耐勞」型產品。

總的來說,監控硬碟的轉速低、容錯率高,支持惡劣工作環境,不過它可不適合日常家用,尤其是對文件的存儲非常不適合,可別貪便宜買監控硬碟用來存儲文件哦!

無論2.5英寸還是3.5英寸,目前都是通過轉速、緩存大小、容量來做基本的規格區分,再附以使用方向的不同,進一步細化功能,只單純討論容量、價格去購買硬碟,是十分不明智的。這里我也要正告小夥伴們,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再決定入手,畢竟硬碟之間的區別可不是以前那麼簡單粗暴了。

選購機械硬碟需要注意什麼參數?

1、按需選擇適合的容量

選購機械機械硬碟機械硬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容量的大小,它直接決定了用戶使用存儲空間的大小,所以在機械硬碟的容量選擇上主要看用途而定。如今,1TB機械硬碟已經是主流首選,如果存儲量大,可以按需搭配適合自己的容量,例如2T、3T、4T等。

對於主流用戶來說,在眾多機械硬碟容量中,目前性價比最高的機械硬碟容量是1TB和2TB,也是最佳之選。

2、機械硬碟轉速

機械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的,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minute的縮寫,轉/每分鍾。RPM值越大,那麼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機械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機械硬碟的轉速越高,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就越短,數據傳輸率就越高,機械硬碟的性能就越好。目前市面上的機械硬碟主流轉速為7200RPM。

機械硬碟的轉速指的是內部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機械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完成的最大轉速,而轉速的快慢是決定機械硬碟的速度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機械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直接影響到機械硬碟的速度,機械硬碟轉速越快,則讀寫速度越快,不過發熱量也隨之增加。

機械硬碟轉速的不同,性能差別主要在隨機讀取/寫入尋道時間的性能上。隨機尋道性能這個參數的數值是越低越好,也是日常機械硬碟應用在速度上最能直接體驗的一個性能。無論是Windows系統啟動、大量零碎文件的讀寫、各種軟體的啟動時間等等,都和隨機讀取/寫入時間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是CPU、內存性能再高都無法改變的,所以不少用戶開始選擇固態硬碟。

3、機械硬碟緩存大小

除了轉速影響機械硬碟的速度以外,機械硬碟的緩存大小也是影響速度的重要參數,機械硬碟存取零碎數據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機械硬碟具備大緩存,可以將零碎數據暫時存儲在緩存中,減小對系統的負荷,也能夠提升數據傳輸速度。

目前的市場中的主流1T、2T、3T容量的機械硬碟一般緩存容量為64MB,不過還是有一些低容量的機械硬碟為32MB,比如500GB的,而一些大容量的機械硬碟達到了256MB,例如4T機械硬碟,緩存越大,速度越快。

4、單碟容量越大性能越高

在日常的應用中,機械硬碟的性能好壞的區別能夠直接感受到的,除了尋道性能就是持續傳輸速率,它們性能表現在不同的的應用上也作用各不相同。在說明持續傳輸速率之前,先要說一下和它性能表現有密切關系的——單碟容量。

垂直記錄技術出現之前,機械硬碟碟片的容量和性能到達了一個瓶頸,直到2006年採用垂直記錄技術的機械硬碟產品開始量產,這個瓶頸才得到緩解。

目前,主流機械硬碟的單碟容量,單碟片容量越大,機械硬碟可儲存的數據就越多。傳統機械硬碟主要由磁碟和磁頭組成,由於體積的限制,每個機械硬碟腔體所能安放的碟片也有限。要在有限的碟片里增大機械硬碟的容量,就只能靠提升碟片的存儲密度。通過垂直記錄技術,不但碟片的容量提到了一個新高度。與此同時,由於碟片數據密度的增加,機械硬碟的持續傳輸速率也獲得了質的提升。

由於採用了磁軌密度更高、單碟容量更大的碟片,在軟體測試上的平均持續傳輸速率獲得了超過25%的性能提升。而最能體驗這種性能提升的應用就是機械硬碟間的大體積文件拷貝。像一些光碟鏡像、高清視頻文件,在兩個機械硬碟之間對拷時,這25%的性能提升就意味著可以比原來節省了1/4的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效率。

5、機械硬碟介面類型

機械硬碟的介面與主板連接的部件,作用時是機械硬碟緩存與內存之間的傳輸數據。機械硬碟的介面決定了與電腦的連接速度。

目前的機械硬碟主流介面是sata3類型的,老介面還有IDE、sata1、sata2,目前新款機械硬碟都是SATA3介面的。一般來說,無論是sata1、sata2還是sata3介面,都可以相互兼容,SATA1、SATA2、SATA3外觀上是沒區別的,介面外觀相同,線也相同,主要是傳輸速率不一樣,控制晶元不一樣。

SATA1.0:理論傳輸速度為1.5Gbit/s

SATA2.0:理論傳輸速度為3Gbit/s

SATA3.0:理論傳輸速度為6Gbit/s

此外,IDE介面屬於老式的硬碟介面,IDE是介面理論傳輸速度為100或166MB/S,傳輸速度較慢,因此已被淘汰,目前的主板都不支持IDE。

總結: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分享的機械硬碟選購知識,我們在選購機械硬碟的時候除了需要關心容量方面,還需要注意一下緩存和轉速的,它決定了傳輸速度。至於機械硬碟品牌方面,我們優先選用希捷與西部數據兩大品牌。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區別

1、首先我們外觀構造上來看看他們的區別,這也是導致速度差異的最大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機械硬碟類似DVD光碟機或者早期的CD機,是通過馬達旋轉磁碟,磁頭來讀寫磁碟,達到數據的讀寫。

這就說明在數據讀寫過程中,算是一種機械操作,讀寫過程中就不能有大的震動,馬達的轉速也有限,磁碟久了也會出現壞道,這些都是他的物理特性決定的。

而固態硬碟是長這樣的,相當於就是一塊電路板,數據讀寫都是通過電路往存儲顆粒中進行操作,前面說的機械裝置的一些缺點它都沒有。

2、固態硬碟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

3、固態硬碟無噪音。因為不像普通硬碟那樣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

4、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

5、固態硬碟比同容量硬碟體積小、重量輕,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6、關於使用壽命,可以參考下這兩個:

固態硬碟的壽命真的很短嗎?怎麼看固態硬碟還能用多久?

你知道一台電腦的標准壽命一般是幾年嗎?

7、以上算是固態硬碟的優勢,對應著也有它的劣勢,那就是它的容量比機械硬碟小,成本也比機械硬碟高,不過容量跟成本的差距已經在逐漸縮小。另外由於都是晶元存儲數據,一旦損壞,數據幾乎無法恢復,而磁碟的還有恢復的幾率。


機械硬碟的差別是什麼相關文章:

★ 固態硬碟介面和機械硬碟一樣嗎

★ 安裝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教程

★ 【電腦知識知多少】:機械、固態和混合硬碟哪種好?

★ 500g固態硬碟和1t機械硬碟哪個更好

★ 電腦硬體基礎知識大全有哪些

★ 電腦硬體配置有哪些

★ 空閑的筆記本機械硬碟如何使用

★ 一塊SSD固態硬碟一塊機械硬碟如何安裝

★ 電腦裝了固態硬碟還能再裝機械硬碟嗎

★ 電腦知識大全菜鳥必備

⑧ 硬碟按盤徑尺寸有哪些

您好,從載體方式來說,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方面,從介面方式分為PCI介面和SATA介面;機械硬碟方面,從介面方式分為SATA介面和PATA(IDE)介面及SCIS與SAS介面(後兩者主要用於伺服器)。非PCI介面硬碟,從尺寸方面分:5.25"(已經淘汰退市)、3.5"、2.5"和1.8"。SATA介面方式硬碟,從傳輸標准上分為SATA1.0、SATA2.0和SATA3.0三種。機械硬碟轉速,分為15000轉、10000轉、7200轉和5400轉等。機械硬碟緩存,有64M、32M、16M、8M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