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機械硬碟馬達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機械硬碟馬達

發布時間: 2023-02-02 10:26:27

1. 機械硬碟好用嗎

固態硬碟越來越普及,我們都知道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快很多,那為啥會快呢?他們除了快的區別,還有其他區別嗎?

1、首先我們外觀構造上來看看他們的區別,這也是導致速度差異的最大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機械硬碟類似DVD光碟機或者早期的CD機,是通過馬達旋轉磁碟,磁頭來讀寫磁碟,達到數據的讀寫。

這就說明在數據讀寫過程中,算是一種機械操作,讀寫過程中就不能有大的震動,馬達的轉速也有限,磁碟久了也會出現壞道,這些都是他的物理特性決定的。

而固態硬碟是長這樣的,相當於就是一塊電路板,數據讀寫都是通過電路往存儲顆粒中進行操作,前面說的機械裝置的一些缺點它都沒有。

2、固態硬碟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

3、固態硬碟無噪音。因為不像普通硬碟那樣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

4、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

5、固態硬碟比同容量硬碟體積小、重量輕,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6、關於使用壽命。固態硬碟擦除次數與壽命的計算公式:

舉個例子比較容易懂,我們以某東上銷量第一的某120G固態硬碟為例,該固態用的是TLC晶元,P/E次數可查的數據應該是在1000-1500次,P/E次數指的是完全寫入次數,比如120G裝滿才算一次。

那麼實際寫入怎麼算呢,比如我們今天下載了10G的電影,比如我們今天上網產生了5G的臨時文件,比如我們用辦公軟體,或者PS或者3D Max等軟體製造出來了10G的文件,這些都是實際寫入。比較容易產生大容量的操作是各種下載,看電影,不過通常就算煲劇幾個小時,也只會產生幾G的數據,所以普通家用平均每天可能最多產生10-20G的數據,涉及到PS,3D,影視後期如果數據都往固態硬碟寫入,則可能產生幾十G甚至上百G的數據,這要取決於工作內容跟強度。

我們取一個折中的數據來計算一下,實際寫入每天50G,那麼壽命會是多少呢?

120*1000/(50*365)= 6.57年左右,而電腦的壽命是多少呢? 5-10年。實際上更新換代的壽命是多少呢?3-5年。

所以擔心擦寫次數帶來的壽命問題,其實並不是問題。

7、以上算是固態硬碟的優勢,對應著也有它的劣勢,那就是它的容量比機械硬碟小,成本也比機械硬碟高,不過容量跟成本的差距已經在逐漸縮小。另外由於都是晶元存儲數據,一旦損壞,數據幾乎無法恢復,而磁碟的還有恢復的幾率。

那麼,有小夥伴們可能會問到:既然固態硬碟這么好,那幹嘛還要用機械硬碟?因為其實非常簡單:便宜,容量大!

相對於固態硬碟,機械硬碟除了讀寫速度慢,怕震動外,性價比挺高。

240g品牌固態的價格都可以買1t的機械硬碟了,機械硬碟用來存資料再適合不過

當然好用,各有各的優點。

相對固態慢點,一般都夠用咯

分析下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優缺點就知道選什麼了。

一、價格:同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是機械硬碟的兩倍以上,這點機械硬碟勝。

二、防震性:由於固態硬碟沒有任何機械部件,抗震性固態硬碟完勝。

三、數據存儲速度:從專業評測數據看,固態硬碟的速度是機械硬碟的兩倍以上,這點還是固態硬碟勝出。

四、噪音:固態硬碟工作的時候零噪音,機械硬碟畢竟有馬達在轉,噪音這塊也是固態硬碟勝。

五、使用壽命:現在的固態硬碟,越做可擦寫次數越低,現在最新的固態可擦寫次數已經低於1000了,壽命這塊機械硬碟勝。

六:數據安全性:固態硬碟發生損壞的情況很多是突發情況,說壞就壞,而且數據很難恢復。機械硬碟一般損壞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且有專業的數據恢復公司可以做數據恢復。對資料保護這塊,機械硬碟勝出。

綜上,保存資料最好還是選擇機械硬碟。系統么可以裝在固態硬碟上,分工合作最好。取長補短,各取所需。

1.發展歷程

機械硬碟(Hard Disk Drive)發展至今,已經有了60年的 歷史 的,1956年,IBM發明了第一塊機械硬碟,僅僅只有5MB的存儲空間,卻由50多塊24英寸的碟片組成,所佔體積在現今人對電腦的理解來看是不可想像的。但機械硬碟的主要物理結構就是從那時確定,並一直沿用至今。如今,隨著硬碟的發展,機械硬碟的體積越來越小,容量也越來越大。

2.讀寫速度

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普遍可以達到400M/s,在開機和數據的載入中,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大幅度的提高了電腦的運行能力。寫入速度也可以達到130M/s以上,在寫入大數據時,更加高效的儲存能力大大縮短了辦公時間。其讀寫速度是普通機械硬碟的3-5倍。

3.抗震能力

機械硬碟因使用高速轉動的碟片和磁頭來回尋道讀寫數據的原理,所以不能出現高強度的震動,否則磁頭與高速轉動的碟片接觸會造成碟片劃傷和損壞,導致硬碟報廢,所以在使用機械硬碟時必須避免震動的發生,而固態硬碟採用的是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焊接在電路板上,相比機械硬碟有更加輕薄的機身和更好的抗震耐受力。

4.功耗和噪音

機械硬碟高速轉動的碟片需要一個高功率的步進電機來驅動,而固態硬碟不需要電機來驅動,所以機械硬碟在功耗上就大了許多,,工作時因電機的轉動,會出現微小的震動和噪音,而固態硬碟是沒有這些問題的。

固態少寸重要資料!機械部分刪除或則硬碟壞了,還有找回的機會

數度慢 怕摔 但是不摔的話 穩定 存東西可以

是要看您的用途,家用電腦系統裝到固態上可以提高運行速度,機械可以用作存儲數據,機械硬碟一般不容易損壞,壽命比較長

2. 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

1、性能不同

普通硬碟受自身機械性限制,數據讀出和寫入的速度較慢。固態硬碟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數據讀出和寫入速度快。

2、讀寫原理不一樣

固態硬碟是主控讀寫nandflash,機械硬碟是磁頭讀取轉動的磁碟。固態硬碟是按位讀寫,機械硬碟是順序讀寫。

3、讀寫速度不同

固態硬碟讀寫速度快,機械硬碟讀寫速度慢。

4、數據安全差異

普通機械硬碟可能造成數據受損,固態硬碟則不存在這種可能。

5、寫入次數的差異

固態硬碟有寫入次數限制,基本在1萬次到10萬次左右,基本能用5年。普通機械硬碟沒有寫入次數限制。

6、數據恢復差異

固態硬碟數據刪除後無法再恢復,普通機械硬碟數據刪除後可以通過一些軟體進行數據恢復。

7、使用差異

固態硬碟對XP及以下系統不太支持,會大大縮短壽命,建議安裝win7及以上,普通機械硬碟則沒有這種問題。

8、價格差異

固態硬碟價格相對較高,是普通機械硬碟的2-3倍。

9、噪音差異

固態硬碟沒有馬達和風扇,工作時沒有任何噪音。普通機械硬碟有馬達,噪音和震動較大。

10、功耗差異

固態硬碟功耗相對較低,而普通機械硬碟功耗約為固態硬碟的2-3倍。

11、抗震能力差異

普通機械硬碟由於有磁頭,抗震能力較差,固態硬碟則沒有這種問題。

12、工作溫度范圍差異

普通機械硬碟一般需要在5℃~55℃下工作,固態硬碟可以在-10℃~70℃下工作。

(2)機械硬碟馬達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

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3. 機械硬碟有馬達嗎

機械硬碟
就是通過馬達帶動磁碟和
機械臂
來讀取數據的,這個是機械硬碟的基礎硬體。只有
SSD固態硬碟
才不需要驅動馬達

4. 機械硬碟

機械硬碟( HDD , Hard Disk Drive )主要由碟片、磁頭、電機馬達、介面等組成。

一個 機械硬碟 由多個 碟片 疊加而成。

碟片( Platters )的表面塗有 磁性物質 ,這些磁性物質用來記錄二進制數據。工作時在主軸馬達的帶動下進行高速旋轉(比如 每分鍾 7200 轉 )。每個碟片都有上下兩面,稱為盤面,每個盤面都有一個對應的讀寫磁頭負責讀寫該盤面上的數據。

當關機時,磁頭會停留在硬碟的 停泊區 ,工作時才會移動到盤面上方,依靠磁碟高速旋轉引起的空氣動力效應懸浮在盤面上。

在硬碟系統中,盤面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從 0 開始編號,盤面號也叫磁頭號,比如一個硬碟有 兩個碟片 ,則盤面號為 0 ~ 3 。

名詞解釋:

在碟片高速旋轉時保持磁頭不動,那麼磁頭就會在盤面上形成一個圓形的軌跡,這些同心的圓形軌跡就是 磁軌 ( Track )。每個盤面上都有多個磁軌,這些磁軌 由外向內 從 0 開始順序編號。

所有盤面上半徑相同的同心磁軌垂直堆疊在一起構成的一個圓柱,稱為 柱面 ( Cylinder )。柱面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它在物理上不是一體的,只是在空間上類似於一個圓柱的外壁。 為了方便理解,可以認為柱面就是磁軌 。柱面上的磁頭 由上到下 從 0 開始順序編號,數據的讀寫也是按照柱面進行。

在讀寫數據時,首先在同一柱面內從 0 號磁頭開始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盤面即磁頭上進行操作,只有當同一柱面的所有磁頭全部讀寫完畢後才將磁頭切換到 下一個柱面 ( 同心圓往裡的柱面 )。 這么做的原因是選取磁頭只需通過電子切換即可,而選取柱面則必須通過機械切換,電子切換是相當快的,而機械切換磁頭則要慢得多

概括來說,就是 當一個磁軌寫滿數據後,就在同一柱面的下一個盤面上寫,一個柱面寫滿後,才會移動到下一個柱面 ,讀數據也是按照同樣的方式。

盤面上可以劃分出很多磁軌,但是我們並不需要每次都讀寫這么多數據,所以又將磁軌劃分為了若干更小的弧段,每段被稱為一個 扇區 ( Sector )。

由於這些弧段轉動的 角速度一樣 ,但是長度不同,所以 線速度也不一樣 ,外圈的線速度大於內圈,即 相同的轉速下,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外圈劃過的弧段長度要比內圈劃過的弧段長度大

扇區從 1 開始編號,是硬碟進行讀寫操作的最小單位 ,一般硬碟的一個扇區大小為 512 位元組 ——這也就意味著哪怕我們只存放 1 位元組的數據也會佔用硬碟的一個扇區(512 位元組)。後來為了提升硬碟的效率和使用率又推出了 4K 大小的扇區 標准。

扇區存儲的第一個主要部分 就是標識符,也就是扇區頭標,它是一個扇區的三維地址,包括盤面號、柱面號和扇區號,通過這三個地址可以唯一確定一個扇區。可用( 柱面號 , 盤面號 , 扇區號 )來定位任意一個 「磁碟塊」。

在 【文件的物理結構】中,我們經常提到文件數據存放在外存中的幾號塊(邏輯地址),這個塊號就可以轉換成( 柱面號 , 盤面號 , 扇區號 )的地址形式。

可根據該地址讀取一個 「塊」,操作如下:

扇區的第二個主要部分 就是存儲數據的數據段,可分為數據和保護數據的糾錯碼( ECC )。

存儲容量 = 磁頭數(盤面數)* 磁軌數(柱面數)* 每個磁軌的扇區數 * 每個扇區的位元組數

從硬碟的物理結構來看,數據存取信息的最小單位是扇區,一個扇區可能為 512 位元組 或者是 4K 。
由於扇區的容量小且數量眾多,在定址時比較困難,所以操作系統就將相鄰的扇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這個整體就是操作系統對硬碟進行存取的最小單位 ,在 Windows 下稱為 簇 ( Cluster ),在 Linux 等系統中稱為 塊 ( Block )。每個簇或塊可以包含 2, 4, 8, 16, 32 等, 2 的 n 次方個扇區 。

Windows 系統上通過管理員身份運行 fsutil fsInfo ntfsInfo C: 命令,會得到以下信息:

這台設備使用的文件系統是 NTFS ,默認的簇大小為 4096 位元組 。

Linux 系統上通過以下命令可以查看 block 信息:

【設置 cmd 的顯示語言】

當需要從硬碟讀取數據時,操作系統會將數據的邏輯地址發送給硬碟,硬碟的控制電路按照定址邏輯將邏輯地址翻譯成物理地址,即確定要讀取的數據在哪個磁軌,哪個扇區。

為了讀取這個扇區的數據,需要將磁頭移動到這個扇區的上方,為了實現這一點:

可以看到,進行一次讀寫硬碟所需要的時間可以概括為: 尋道時間 、 旋轉時間 和 傳輸時間 。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在 3ms 到 15ms 之間,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為 5400 rpm 或 7200 rpm 。

由於存儲介質的特性,硬碟本身的存取速度就比主存慢很多,再加上磁頭的機械運動,存取速度就更慢了。
為了提高硬碟的效率, 盡量減少磁碟 I/O ,硬碟往往不是嚴格的按需存取,而是每次都會預讀,即使只需要一個位元組,磁碟也會從這個位置開始,順序地向後讀取一定長度的數據放入內存,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計算機科學中著名的 空間局部性原理 :

程序在運行期間,一段時間內所需要的數據通常都比較集中,由於磁碟的順序讀取效率很高(不需要尋道時間,只需要很少的旋轉時間),因此 預讀一般都可以提高磁碟 I/O 的效率 。

磁碟預讀的長度一般為 頁 ( Page )的整數倍。由於操作系統經常與內存和硬碟這兩種設備進行通信,為了屏蔽底層物理存儲結構的設計細節,需要抽象出一種邏輯上的存儲單位。

當程序要讀取的數據不在內存中時,會觸發一個缺頁異常,此時操作系統會向磁碟發出讀盤信號,磁碟會找到數據的起始位置然後連續讀取一頁或者幾頁的數據放入內存,然後異常返回,程序繼續執行。

硬碟 按 數據介面 不同,大致分為 ATA 和 SATA (可參閱 IDE 界面)以及 SCSI 和 SAS 。

5.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區別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區別:
1.外形上區別:機械硬碟的體積要比固態硬碟的體積大。

2.價格區別:固態硬碟價格要比機械硬碟的價格貴很多。

3.讀寫速度區別: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要比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高2倍左右。

4.內部構件不同:機械硬碟的內部部件要比固態硬碟復雜,內部存在馬達和風扇,而固態硬碟卻沒有。

總結
1.機械硬碟的體積要比固態硬碟的體積大。
2.固態硬碟價格要比機械硬碟的價格貴很多。
3.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要比機械硬碟高。
4.機械硬碟內部存在馬達和風扇。

6. 機械硬碟結構和參數

當我們拿到一塊新硬碟(Hard Disk Drive,縮寫為HDD,又叫磁碟,有時為了與固態硬碟相區分稱「機械硬碟」)後,該如果使用呢?一般需要經過如下步驟:

在詳解這些過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硬碟的結構和參數。

硬碟在碟片(或叫碟片)上下方的平整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數據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的方式被寫入到碟片上,數據也可以通過碟片被讀取,原理是磁頭經過碟片上下方的磁性表面時,磁性表面的磁場導致讀取線圈中電氣信號改變。碟片與磁頭是一起被密封在硬碟驅動器內。硬碟有一個有著過濾措施的氣孔,在過濾灰塵的同時又用來平衡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導致的硬碟內外的氣壓差。

一塊硬碟存取數據的工作完全都是依靠 讀寫磁頭(read-write header) 來進行。磁頭就是硬碟進行讀寫的「筆尖」,通過全封閉式的磁阻感應讀寫,通過機械手臂(可以看做是「筆桿」)將信息記錄在硬碟內部的特殊介質上和從上面讀取數據。

如果把硬碟磁頭比喻成「筆」的形容成立,那麼所謂硬碟的 蝶面(surface) 自然就是這「筆」下的「紙」。硬碟內部的磁碟有單碟片的,有雙碟片的,也有多碟片的。每個 蝶片(platter) 都有上下兩個蝶面,每個蝶面均對應一個讀寫磁頭。讀寫磁頭從上往下編號,依次為 0 號讀寫磁頭、1 號讀寫磁頭、2 號讀寫磁頭、3 號讀寫磁頭...,對應的蝶面也從上往下編號,依次為 0 面、1 面、2 面、3 面...。

扇區(sector) 是碟面上劃分出來的一小片的扇形區域,代表硬碟最小的存儲單位。驅動器在向碟面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最小單位。如果硬碟中出現了壞的扇區,數據就不能寫入壞的扇區中。壞扇區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進行修復後正常使用的軟壞扇區,這種壞的扇區,可以加以標識並完全修復。另一種則是物理壞扇區,這種類型的壞扇區通常是無法有效地進行修復的,智能通過扇區修復軟體來跳過。DiskGenius是一款非常強大的扇區修復軟體,在格式化和修復扇區時非常好用。

扇區大小有 512Byte 和 4k Byte(常說4k對齊就是這個4k)兩種。2011年以前的硬碟物理扇區大小為512Byte,2011之後生產的硬碟的扇區大小以4k為主,磁頭在蝶片上讀寫數據的最小單位是4k。為了兼容性,4k物理扇區的磁碟配備了512Byte轉換固件(512-byte conversion firmware),目的是使4k扇區「從外邊看起來」像老式的512Byte扇區一樣。一個4k物理扇區的數據可以在緩存中被轉換固件拆分成8個512Byte的數據塊。轉換固件像一個中介一樣,從下層的4k物理扇區讀取數據,然後拆分修改為512Byte格式數據,發送給上層的文件系統。

處在同心圓上的所有扇區組成 磁軌(track) ,從外向內分別是 0 磁軌、1 磁軌、2 磁軌等。從上圖可知,外圈的扇區面積比內圈大,為何存儲的數據量相同,這是因為內外圈使用的磁物質密度不同,當主軸旋轉時,存入外圈的數據讀寫要比內圈快些,故通常數據的讀寫會由外向內,這是默認方式。但現在的硬碟已經採用內外圈同密度物質來存儲數據了,以減少類似「大面積小數據」的浪費情況。

同一磁軌上連續的若干扇區構成一個 塊(block)/簇(cluster) 。塊是操作系統中最小的邏輯存儲單位,操作系統與磁碟打交道的最小單位是磁碟塊。通俗的來講,在Windows下如NTFS等文件系統中叫做簇,在Linux下如Ext4等文件系統中叫做塊(block)。每個簇或者塊可以包括2、4、8、16、32、64…2的n次方個扇區。

塊/簇的優點如下:

類似於「塊」的概念,還有一個叫做 頁(page) 的虛擬單位,頁是操作系統與內存通信的最小單位。

綜上所述,扇區、塊/簇、頁區別如下:

扇區、塊/簇、頁的大小關系為: 扇區 <= 塊/簇 <= page 。

不同蝶片上半徑相等的磁軌組成一個 柱面(cylinder) ,由外而內分別是 0 柱面、1 柱面、2 柱面等。

有了扇區(sector)、柱面(cylinder)和磁頭(header),就可以定位數據了,這就是數據定位(定址)方式之一,CHS(也稱3D),對早期的磁碟(上圖所示)非常有效,知道用哪個磁頭,讀取哪個柱面上的第幾扇區就OK了。CHS模式支持的硬碟容量有限,用8bit來存儲磁頭地址,用10bit來存儲柱面地址,用6bit來存儲扇區地址,而一個扇區共有512 Byte,這樣使用CHS定址一塊硬碟最大容量為256 * 1024 * 63 * 512B = 8064 MB(若按1MB=1000000B來算就是8.4GB)。

現在很多硬碟採用同密度蝶片,意味著內外磁軌上的扇區數量不同,扇區數量增加,容量增加,3D很難定位定址,新的定址模式: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在LBA地址中,地址不再表示實際硬碟的實際物理地址(柱面、磁頭和扇區)。LBA編址方式將CHS這種三維定址方式轉變為一維的線性定址,它把硬碟所有的物理扇區的C/H/S編號通過一定的規則轉變為一線性的編號,系統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煩瑣的磁頭/柱面/扇區的定址方式。在訪問硬碟時,由硬碟控制器再將這種邏輯地址轉換為實際硬碟的物理地址。

LBA下的編號,扇區編號是從0開始。 邏輯扇區號LBA的公式:
LBA(邏輯扇區號)=磁頭數 × 每磁軌扇區數 × 當前所在柱面號 + 每磁軌扇區數 × 當前所在磁頭號 + 當前所在扇區號 – 1
例如:CHS=0/0/1,則根據公式LBA=255 × 63 × 0 + 63 × 0 + 1 – 1= 0 。也就是說物理0柱面0磁頭1扇區,是邏輯0扇區。

以下是硬碟的一些主要參數。

硬碟轉速的單位為 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即轉/每分鍾),指硬碟主軸馬達每分鍾(帶動磁蝶)的轉速。硬碟蝶片由主軸馬達帶動、在真空封閉的環境中高速旋轉,將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馬達的轉速越快,等待存取記錄的時間也就越短。 從理論上說,轉速越快越好,因為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從而提高在硬碟上的讀寫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碟噪音、耗電量和發熱量也越高 ,它的穩定性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盡量選用高轉速的硬碟 。進入 2006 年後,5400 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即轉/每分鍾) 的硬碟已成為歷史,7200 rpm 的硬碟已成為 2006 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主流產品。台式機硬碟轉速一般為 7200 rpm,筆記本硬碟轉速也逐漸由 5400 rpm 變為了 7200 rpm。傳統機械硬碟的技術近年來幾乎停止不前,價格也沒有太大波動,更快的固態硬碟(SSD)漸漸進入市場,但價格較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固態硬碟的成本已經不斷降低而達到我們可以接受的水平。可以在裝機時選擇 SSD(用於安裝系統和軟體) + HDD(用於存儲文件) 的組合方式來獲得最佳的讀寫速度體驗。

磁蝶介面有多種,大致分為ATA(又稱IDE)、SATA、SCSI和SAS。若考慮外接式磁蝶,還有USB、eSATA等介面。

目前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已經被SATA(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介面取代。SATA連接線比IDE的粗排線更窄小,有利於機箱內部的通風、速度也更快,SATA介面目前為第三代,即SATA3.0,理論帶寬為6Gbit/s,SATA3.0是個人電腦磁蝶的主流介面。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介面早期被用在工作站和大型電腦上面,後來其速度被SATA介面打敗,則被SAS(Serial Attached SCSI)介面取代,SAS介面的速度比SATA更快,且SAS硬碟的轉速和傳輸速度也比SATA更快(SAS3介面理論帶寬為12Gbit/s),當然也更貴。SAS介面確實很快、還支持熱插拔,許多設備連接會使用這種介面,比如磁蝶陣列卡的連接插槽。

移動硬碟顯然使用的是USB介面,傳統的USB2.0介面速度比較慢,理論帶寬僅有60MB/S,但是最近USB3.0(帶寬為5Gbit/S)介面速度有不小的提升。所以,購買移動硬碟時盡量選擇USB3.0介面。

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 硬碟存儲容量 = 磁頭數 × 磁軌(柱面)數 × 每道扇區數 × 每扇區位元組數 。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已經發展到 1 TB。它的提高不僅可以帶來總容量提升,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穩定性,而且單碟容量越大,硬碟的存儲密度越高,磁頭在相同時間內可以讀取到更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讀取速度得以提高。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在蝶面上移動讀寫磁頭到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有5.2ms、8.5ms、8.9ms、12ms等。當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訪問速度。

緩存硬碟與外部交換數據的臨時場所,一般為64MB、128MB、256MB等規格 。硬碟讀/寫數據時,緩存就像一個中轉倉庫一樣,不斷的寫入數據、清空再寫入數據。簡單地說,硬碟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碟速度很有好處,不過提高緩存容量就意味著成本上升。硬碟規格相同時,一般緩存的大小隨容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如西數紅蝶Pro的緩存規則為:2TB容量:64MB緩存/4TB-8TB容量:128MB緩存/10TB容量:256MB緩存。

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 rate)也稱吞吐率,它表示在磁頭定位後,硬碟讀或寫數據的速度。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兩個指標:

主要集成了用於調節硬碟蝶片轉速的主軸調速電路、控制磁頭的磁頭驅動與伺服電路、讀寫電路、以及控制與介面電路等。除了這些保證硬碟基本功能的基礎電路以外,新式的硬碟上大多都還有自己的專用電路,主要是提供 S.M.A.R.T(Self- 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支持和各廠商自己開發的提高可靠性的硬體技術支持。此外,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類似於 BIOS 晶元作用的 ROM,其中固化的程序可以在硬碟加電以後自動執行啟動主軸電機、初始化尋道、定位和自檢等一系列初始化動作。該控制晶元負責數據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碟的核心部件之一。

主流的硬碟尺寸為2.5英寸和3.5英寸。2.5英寸硬碟多用於筆記本電腦及外置硬碟盒中。採用2.5寸硬碟的外置硬碟盒一般不需外接電源。3.5英寸硬碟多用於台式機中。但採用3.5英寸硬碟的外置硬碟盒一般都需外接電源,因為耗電量超過USB的供電上限。

隨著單碟1TB技術的成熟,500GB容量的硬碟已經快要逐漸推出市場,而且,硬碟的容量規格許多都是整TB為單位增加,單塊硬碟容量可高達十幾TB。

此外,還有電壓、電流等,機械硬碟里一般3.5寸硬碟需要5V和12V電壓,2.5寸硬碟只需5V電壓。

主要的硬碟廠商有:

各大廠商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了一系列硬碟產品,差異較大。

西部數據的硬碟產品檔次從低到高依次有:

希捷的硬碟產品檔次從低到高依次有:

由於硬碟機械手臂上的磁頭和蝶片之間的空間很小,且蝶片轉速極快,如果有大的抖動或污物附著在磁頭與蝶片之間就可能造成數據的損壞或整個磁蝶的損壞。

硬碟內部是無塵狀態,老式硬碟使用過濾器來過濾進入硬碟的空氣,填充介質為空氣,不過容易受到空氣影響,因此碟片之間距離要夠才行。2010年後氦氣封裝技術量產,氦氣的密度比起空氣小上許多,且氦氣特色就是穩定,使用他來當介質,阻力和震動相對小,因此碟片之間的距離就能縮小,所以同樣的空間下能夠裝下更多的碟片,採用氦氣封裝的好處除了容量變大外,溫度和耗電能夠再降低,因此耐用度和穩定性能夠再提升 。

另外,為了避免震動導致磁頭碰撞碟片,硬碟廠商設計出了各種保護方法。目前硬碟對於地震有很好的防護力,防摔能力也大幅進步,電源關閉及遇到較大震動時磁頭會立刻移到安全區(近期的硬碟也開始防範突然斷電的情況)。但硬碟在通電時耐摔度會降低(旋轉逆動性)、也只能溫和的移動,正確的方式是通電後盡量不要振動主機,使用操作系統的關機功能來正常開關機(軟關機),而不是長按主機上的開機按鈕或按下強制重啟按鈕、甚至拔掉插頭來關機,因為機械手臂需要回歸原位。如果非要移動主機,盡量在完全關機硬碟主軸馬達停止轉動後再進行。良好的使用習慣,可以使硬碟蝶片的壽命達到數十年之久,但還其他硬碟原件的壽命往往達不到這個標准。所以,如果硬碟出現故障了,只要蝶片不損壞,就有辦法恢復數據。

7. 為什麼機械硬碟中間馬達不能靠近金屬

是啊,如果馬達太高興金屬了那麼馬達就有可能和金屬摩擦導致馬達損壞。

8. 硬碟馬達不轉怎麼解決 如何解決硬碟馬達不轉

1、根據硬碟上標簽的硬碟型號,去日立硬碟的官家網站下載固件的ISO文件(全英文網頁),然後刻成光碟,在確保主機除了要刷寫的硬碟和光碟機外,沒有其他SATA/IDE設備,進BIOS設置光碟機為第一啟動項,放入光碟,啟動恢復固件信息操作,後面就是英文的多項選擇題了,可以慢慢翻字典翻譯不是很復雜。

2、確記兩點,一是恢復過程不可以斷電,否則神仙都救不了,二是恢復完後,只要按任意鍵,電腦就重啟,不要去按什麼Ctrl+Alt+Del做重啟。

3、重啟完後用效率源或者PC3000檢測下有沒壞道。順帶說一句,拿給他們修不如重新買個新的,現在硬碟快成白菜價了。

9. 機械硬碟馬達怎麼拆

用鉗子捏住電機主軸往上拔,白色的是防塵隔絕和作為硬碟呼吸用的,底下就是電路板及電線之類的。

1.硬碟正反面,使用的六角螺絲刀。

6.發現這塊硬碟的永磁鐵部分沒有上螺絲的,直接用螺絲刀撬開,拆除手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