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硬碟容量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如下:形式容量1024*1024*1024=實際容量1000*1000*1000。硬碟在生產時是以十進制方式編制的,即1KB=1000B,1MB=1000KB,1GB=1000MB,1TB=1000GB,以此類推。
計算公式如下:形式容量/1024*1024*1024=實際容量/1000*1000*1000。硬碟在生產時是以十進制方式編制的,即1KB=1000B,1MB=1000KB,1GB=1000MB,1TB=1000GB,以此類推。
硬碟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碟片、磁頭、主軸電機、磁頭定位機構、盤腔、空氣凈化器、介面電路和電源。碟片一般用鋁合金或玻璃作為盤基,盤面塗有一層很薄的磁性材料。碟片安裝在一個以恆定高速旋轉的主軸上,轉速通常為3600r/min,在每個盤面的上、下兩面均配有一個讀寫磁頭,這些磁頭裝在一個磁頭定位機構上,載著磁頭內向主軸或外向碟片的邊緣移動。
硬碟是計算機內可以以磁的形式存儲數十億位元組數據的一個重要器件。其內部實際上是一些由一根金屬桿穿起來的圓形磁片,磁片可以在兩面記錄數據,每個磁片都可以被劃分為半徑不同的圓,這些同心圓被稱為磁軌。像錄音機一樣,讀取磁片上的數據時也需要磁頭,每個磁片都對應兩個磁頭,在磁片的兩面,一上一下讀寫數據。磁片在一個真空的狀態下高速轉動,每分鍾4500或7200轉,磁頭在需要讀取數據的時候接近(注意,是接近而不是接觸)磁片在磁軌上讀取數據。磁頭尋找到磁軌的時間稱之為尋道時間。在讀取和寫入數據時, 一般需要知道要在哪個磁片上進行,在這個磁片的哪個磁軌上進行,在這個磁軌的哪個位置進行,知道了這三個量就可以精確地找到數據所在的位置了。
『貳』 硬碟容量的計算公式
硬碟容量 = 柱面數(表示每面盤面上有幾條磁軌,一般總數是1024) × 磁頭數(表示盤面數) × 扇區數(表示每條磁軌有幾個扇區,一般總數是64)× 扇區(存儲基本單元,大小一般為512B/4KB)
(單碟1TB硬碟的扇區數可能是4K) 高級格式是一項界定4K扇區硬碟格式的全新標准,傳統的硬碟在格式化後,每一個扇區的大小都是512B位元組,而4K扇區硬碟的高級格式就是將其扇區劃分為4KB。這也是今後所有硬碟廠商都將採用的標准,IDEMA(國際磁碟驅動器設備與材料協會)的各主要硬碟製造商已經達成一致:2011年1月1日起,出貨的所有台式機和筆記本新產品硬碟都將採用這種高級格式標准。
在CHS規范中,磁頭的最大數就是16,扇區數是63。現今的硬碟為了突破528.4M的定址限制,都是使用模擬方式表示磁頭數、扇區數。常用的 LBA 定址就是將磁頭與扇區都假設為CHS的最大值來進行轉換並計算出總的扇區數。
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邏輯塊定址。在 LBA 模式下,我們知道硬碟上的一個數據區域由它所在的磁頭、柱面(也就是磁軌)和扇區所唯一確定。早期系統就是直接使用磁頭柱面和扇區來對硬碟進行定址(這稱為CHS定址),這需要分別存儲每個區域的三個參數(這稱為3D參數),使用時再分別讀取三個參數,然後再送到磁碟控制器去執行。由於系統用8b來存儲磁頭地址,用10b來存儲柱面地址,用6b來存儲扇區地址,而一個扇區共有512B,這樣使用CHS定址一塊硬碟最大容量為256 * 1024 * 63 * 512B = 8064 MB(1MB = 1048576B)(若按1MB=1000000B來算就是8.4GB)。隨著硬碟技術的進步,硬碟容量越來越大,CHS模式無法管理超過8064 MB的硬碟,因此工程師們發明了更加簡便的LBA定址方式。在LBA地址中,地址不再表示實際硬碟的實際物理地址(柱面、磁頭和扇區)。LBA編址方式將CHS這種三維定址方式轉變為一維的線性定址,它把硬碟所有的物理扇區的C/H/S編號通過一定的規則轉變為一線性的編號,系統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煩瑣的磁頭/柱面/扇區的定址方式。在訪問硬碟時,由硬碟控制器再將這種邏輯地址轉換為實際硬碟的物理地址。在這三種硬碟模式中,現在 LBA 模式使用最多。
LBA與C/H/S 之間的轉換: 設NS為每磁軌扇區數,NH為磁頭數,C、H、S分別表示磁碟的柱面、磁頭和扇區編號,LBA表示邏輯扇區號,div為整除計算,mod為求余計算,則: LBA=NH×NS×C+NS×H+S-1; C=(LBA div NS)div NH; H=(LBA div NS)mod NH; S=(LBA mod NS)+1 例如 LBA = 0 則 CHS = 0/0/1 從C/H/S到LBA的計算公式: LBA=(C-CS)*PH*PS+(H-HS)*PS+(S-SS)
廠家計算公式:
比如:
320G硬碟:320,000,000,000 /1024/1024/1024 = 298G 實際只有298G
300G硬碟:300,000,000,000 /1024/1024/1024 = 279G 實際只有279G
『叄』 硬碟容量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你好,硬碟容量=柱面數*扇區數*磁頭數*512B,
例如,1TB=1024GB=1024MB=1024KB,這是XP的計算方式,
不過廠家計算方式:1TB=1000GB,至於少了多少你自己算吧。
『肆』 硬碟大小計算公式是什麼
無論是使用FDISK還是其他分區軟體進行分區,都需要輸入准備分配的分區容量,這個數值是以MB為單位,不過如果你輸入2000MB的話並不會得到2GB的整數容量,而是1.9GB;眾所周知,1GB並非等於1000MB,而是1024MB,但筆者在實際分區中卻發現,即使輸入2048MB也不會得到整數的2GB,而是仍然得到1.9GB,這其中大約有5%左右的誤差。
原來,硬碟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比較低,因此大多以MB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5MB,現今硬碟的容量早已飛躍至GB級,主流硬碟的容量已經達到了80GB、120GB,有些用戶還用上了160GB、200GB的海量硬碟。硬碟廠商在計算容量時,是以1000位元組為1KB,每1000KB為1MB,每1000MB為1GB,而操作系統在計算硬碟容量時卻是以1024為進制,每1024位元組為1KB,每1024KB為1MB,每1024MB為1GB,這樣由於計算方法不同而造成了硬碟容量的誤差,並非你買到了縮水的硬碟。
另外,硬碟在分區和格式化後還會在硬碟上佔用一些空間提供給系統文件使用,例如用來存儲磁碟結構和數據存儲位置等信息,這部分空間不能用來存儲其他數據,操作系統只會報告扣除了這一部分的容量,不同的文件系統所佔用的系統空間也會不同,因此在操作系統中顯示的硬碟容量和標稱容量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你希望在分區後得到整數GB的容量,那麼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進行計算:
M=(G-1)×4+1024×G
這里的M是我們分區時應該輸入的數值,單位是MB;G是希望得到的整數分區容量,單位是GB。例如我們希望得到5GB的整數分區,那麼分區時應該輸入(5-1)×4+1024×5=5136,希望得到其他整數分區的話請按照上述公式自行計算。
『伍』 硬碟分區數值要怎麼計算
硬碟整數分區計算方法一般演算法:分區大小=(分區大小-1)×4+1024×分區大小。
如果按照硬碟分區整數G計算公式X-1)*4+1024*X=Y 其中X就是想要得到的整數分區的數值,單位是G,Y是分區時應該輸入的數字,單位是M,比如40GB=(40-1)×4+1024×40=41116MB 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
15G=15416MB。
20G=20556MB。
30G=30836MB。
40G=41116MB。
(5)硬碟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最精確硬碟分區的演算法如下:
硬碟一般有255磁頭,63扇區,故每柱面大小為:512byte x 255 x 63=8225280bytes =7.84423828125 MB。
如果要分40GB,那麼要40x1024MB=40960MB;需要柱面數為40960÷7.84423828125=5221.66;取整數既為5222個柱面。
應分M數為5222x7.84423828125=40962.6123046875MB;不管小數點後面幾位都進1,也就是40963MB,windows就認為是40GB了。
這個方法NTFS和FAT32通用。
下面附10GB到200GB整10GB遞增的精確計算結果:
10GB = 10245MB 、20GB = 20482MB 、30GB = 30726MB 、40GB = 40963MB 、50GB = 51208MB 、60GB = 61444MB。
70GB = 71681MB 、80GB = 81926MB 、90GB = 92162MB。
100GB = 102407MB 、110GB = 112644MB 、120GB = 122888MB 、130GB = 133125MB 、140GB = 143362MB。
150GB = 153606MB 、160GB = 163843MB 、170GB = 174088MB 、180GB = 184324MB 、190GB = 194561MB。
『陸』 計算機的硬碟容量計算公式
計算機硬碟容量大小=磁頭數×柱面數×扇區數×每扇區位元組數
(2*2*10000*1000*512)/(1024*1024*1024) =20GB。
但是硬碟實際容量總小於規格量,
計算機內部使用二進制運算,且2的10次方等於1024,很接近1000,為方便起見,在和計算機有關的數值上,往往使用1024來代替上面的1000,即:1k=10241M=1024k1G=1024M
但是硬碟廠家往往採用更簡便的演算法,即:1GB=1000MB, 1MB=1000KB,這樣的話,硬碟的標識80G的實際容量只有80×1000×1000×1000/1024/1024/1024=74.51G左右,也就是76300M左右。
(6)硬碟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單位
在PC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需要的存儲空間越來越多,硬碟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硬碟的容量也是越來越大。
硬碟的容量通常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區區的5MB,而隨著硬碟技術飛速的發展,數百GB容量的硬碟也已進入到普通家庭用戶的手中。
常見的硬碟的容量有8GB、16GB、32GB、40GB、60GB、64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240GB、250GB、300GB、320GB、400GB、480GB、500GB、512GB。
640GB、750GB、800GB、880GB、960GB、1TB、1.5TB、2TB、3TB、4TB、5TB、6TB、8TB、10TB、12TB等。硬碟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更大容量的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柒』 什麼是硬碟容量硬碟容量的計算方法
硬碟容量的單位為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目前的主流硬碟容量為500G~2TB,影響硬碟容量的因素有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那麼你對硬碟容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硬碟容量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硬碟容量的單位
硬碟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區區的5MB,而現今硬碟技術飛速的發展,數百GB容量的硬碟也已進入到家庭用戶的手中。硬碟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250GB、300GB、320GB、500GB、640GB、750GB、1000GB、1.5TB、2TB、3TB、4TB,硬碟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更大容量的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硬碟容量的計算 方法
在購買硬碟之後,細心的人會發現,在 操作系統 當中硬碟的容量與官方標稱的容量不符,都要少於標稱容量,容量越大則這個差異越大。標稱40GB的硬碟,在操作系統中顯示只有38GB;80GB的硬碟只有75GB;而120GB的硬碟則只有114GB。這並不是廠商或經銷商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而是硬碟廠商對容量的計算方法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方法有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單位轉換關系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計算機中是採用二進制,在電腦世界裡,以2的次方數為“批量”處理Byte會方便一些,整齊一些。每1024Byte為1KB,每1024KB為1MB,每1024MB為1GB,每1024GB為1TB,而在國際單位制中TB、GB、MB、KB是“1000進制”的數,為此國際電工協會(IEC)擬定了"KiB"、“MiB”、“GiB"的二進制單位,專用來標示“1024進位”的數據大小;而硬碟廠商在計算容量方面是以每1000為一進制的,每1000位元組為1KB,每1000KB為1MB,每1000MB為1GB,每1000GB為1TB,在操作系統中對容量的計算是以1024為進位的,並且並未改為"KiB"、“MiB”、“GiB"的二進制單位,這差異造成了硬碟容量“縮水”。
以120GB的硬碟為例:
廠商容量計算方法:120GB=120,000MB=120,000,000KB=120,000,000,000位元組
換算成操作系統計算方法:120,000,000,000位元組/1024=117,187,500KB/1024=114,440.9MB/1024=111.8GB。
簡單演算法:硬碟容量 /(1024*1024*1024)
80,000,000,000/(1024*1024*1024)=74.5GB
40,000,000,000/(1024*1024*1024)=37.25GB
硬碟需要分區和格式化,操作系統之間存在著差異,再加上安裝操作系統時的復制文件的行為,硬碟會被佔用更多空間,所以在操作系統中顯示的硬碟容量和標稱容量會存在差異,而硬碟的兩類容量差值在5%-10%左右應該是正常的。
硬碟容量的計算公式
硬碟容量 = 柱面數(表示每面盤面上有幾條磁軌,一般總數是1024) × 磁頭數(表示盤面數) × 扇區數(表示每條磁軌有幾個扇區,一般總數是64)× 扇區(存儲基本單元,大小一般為512B/4KB)
(單碟1TB硬碟的扇區數可能是4K) 高級格式是一項界定4K扇區硬碟格式的全新標准,傳統的硬碟在格式化後,每一個扇區的大小都是512B位元組,而4K扇區硬碟的高級格式就是將其扇區劃分為4KB。這也是今後所有硬碟廠商都將採用的標准,IDEMA(國際磁碟驅動器設備與材料協會)的各主要硬碟製造商已經達成一致:2011年1月1日起,出貨的所有 台式機 和 筆記本 新產品硬碟都將採用這種高級格式標准。
在CHS規范中,磁頭的最大數就是16,扇區數是63。現今的硬碟為了突破528.4M的定址限制,都是使用模擬方式表示磁頭數、扇區數。常用的 LBA 定址就是將磁頭與扇區都假設為CHS的最大值來進行轉換並計算出總的扇區數。
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邏輯塊定址。在 LBA 模式下,我們知道硬碟上的一個數據區域由它所在的磁頭、柱面(也就是磁軌)和扇區所唯一確定。早期系統就是直接使用磁頭柱面和扇區來對硬碟進行定址(這稱為CHS定址),這需要分別存儲每個區域的三個參數(這稱為3D參數),使用時再分別讀取三個參數,然後再送到磁碟控制器去執行。由於系統用8b來存儲磁頭地址,用10b來存儲柱面地址,用6b來存儲扇區地址,而一個扇區共有512B,這樣使用CHS定址一塊硬碟最大容量為256 * 1024 * 63 * 512B = 8064 MB(1MB = 1048576B)(若按1MB=1000000B來算就是8.4GB)。隨著硬碟技術的進步,硬碟容量越來越大,CHS模式無法管理超過8064 MB的硬碟,因此工程師們發明了更加簡便的LBA定址方式。在LBA地址中,地址不再表示實際硬碟的實際物理地址(柱面、磁頭和扇區)。LBA編址方式將CHS這種三維定址方式轉變為一維的線性定址,它把硬碟所有的物理扇區的C/H/S編號通過一定的規則轉變為一線性的編號,系統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煩瑣的磁頭/柱面/扇區的定址方式。在訪問硬碟時,由硬碟控制器再將這種邏輯地址轉換為實際硬碟的物理地址。在這三種硬碟模式中,現在 LBA 模式使用最多。
LBA與C/H/S 之間的轉換: 設NS為每磁軌扇區數,NH為磁頭數,C、H、S分別表示磁碟的柱面、磁頭和扇區編號,LBA表示邏輯扇區號,div為整除計算,mod為求余計算,則: LBA=NH×NS×C+NS×H+S-1; C=(LBA div NS)div NH; H=(LBA div NS)mod NH; S=(LBA mod NS)+1 例如 LBA = 0 則 CHS = 0/0/1 從C/H/S到LBA的計算公式: LBA=(C-CS)*PH*PS+(H-HS)*PS+(S-SS)
廠家計算公式:
比如:
320G硬碟:320,000,000,000 /1024/1024/1024 = 298G 實際只有298G
『捌』 磁碟存儲容量計算
磁碟空間按照一定的磁碟陣列排布方法,有序且很規則得劃分為若干個扇區,然後再把其中的所有存儲介質的電離子清除,使之上面不管有無數據,都清零。
在格式化中,要插入一些停頓位,寫入一些輔助位,使得格式化後的容量小於格式化前的容量。磁碟格式化後能存儲有用信息的總量稱為存儲容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存儲容量 = n×t×s×b
其中n為保存數據的總盤面數;t為每面磁軌數;s為每道的扇區數;b為每個扇區存儲的位元組數。
(8)硬碟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磁碟的存儲時間包括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尋道時間(查找時間,seek time)為磁頭移動到目標磁軌所需要的時間(movable-head disk),對於固定磁頭磁碟而言,無需移動磁頭,只需選擇目標磁軌對應的磁頭即可。等待時間為等待讀寫的扇區旋轉到磁頭下方所用的時間。
一般選用磁軌旋轉一周所用時間的一半作為平均等待時間。尋道時間由磁碟機的性能決定,目前主流硬碟典型的AST(average seek time)一般在10ms左右,而轉速則有2400r/min,5400r/min,7200r/min,等等.軟盤轉速較慢,一般只有360r/min(因為磁頭與盤面接觸性讀寫)。
磁碟的數據傳輸速率是指磁頭找到地址後,單位時間寫入或讀出的位元組數:
R = TB÷T
其中TB為一個磁軌上記錄的位元組數,T為磁碟每轉一圈所需的時間,R為數據傳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