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sdg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sdg硬碟

發布時間: 2023-02-04 15:38:18

① 適合大學生男生的筆記本電腦 要性價比比較高的 最好有價格大家推薦一下

華碩(ASUS)FX50JK 15.6英寸游戲本(i5-4200H 4G 7200轉500GB GTX850M 2G獨顯 FHD全高清 Win8.1)。 5900元左右,游戲本電腦,華碩散熱出名

② 怎麼用任意波形發生器調出任意波形

以我使用的SDG1000信號發生器為例,調出任意波形:

step1:下載安裝上位機軟體EasyWave,可以在SIGLENT官網找資源下載(網頁鏈接)

step2:登錄NI官方網站:http://www.ni.com/download/ni-visa-5.4/4230/en/,注冊之後下載並安裝NI-VISA安裝包

step3:安裝USB驅動,首先用包裝中標配的USB連接線將機身背部的USB介面與電腦的USB介面連接起來

step6:點擊右下角的【選擇】,即可調用波形。

綜上,具體來說你需要對應的上位機軟體畫出波形,結合驅動將任意波形發生器與電腦連接並將波形發送至儀器。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八盤位NAS上幾個硬碟能達到萬兆

1、主板:超微X10DRL-i

2、CPU:E5 2650L v3*2

2、內存:4*8g DDR4 REG ECC(SK Hynix HMA41GR7MFR8N-TF)

4*16g DDR4 REG ECC(Samsung M393A2G40DB0-CPB)

3、陣列卡:LSI 9208-8i IT模式(共有兩塊,只使用了一塊)

4、硬碟:8*日立HUS72302CLAR2000

5、電源:長城巨龍EPS1000DA

6、機箱:TT W200(對硬碟散熱使用了7把12cm風扇保證散熱)

軟體平台:

系統:Ubuntu Server 20.04.1 LTS

zfs陣列使用OpenZFS on linux v2.0.4

其餘raid陣列使用mdadm創建

測試腳本

本次測試均使用script命令記錄測試結果

創建mdadm陣列使用如下腳本:

mdadm --create --verbose /dev/md1 -level=$level --raid-devices=$i --chunk=$chunk /dev/sd$j
其中$level與$chunk對應raid類型和chunk大小(條帶大小),$i和$j則因為有部分測試只使用4塊硬碟測試,使用md1因為操作系統安裝在由兩塊ssd(sda、sdb)以raid1組成的md0陣列上

創建文件系統,使用ext4文件系統:

mkdir -p /pool_0
yes | mkfs.ext4 -F /dev/md1
yes | mount -t ext4 /dev/md1 /pool_0
清理陣列:

mdadm --stop /dev/md1
mdadm --misc --zero-superblock /dev/sd$j
創建zfs陣列使用如下腳本:

zpool create pool_0 $raid-level /dev/sdc /dev/sdd /dev/sde /dev/sdf /dev/sdg /dev/sdh /dev/sdi /dev/sdj

zpool create pool_0 $raid-level /dev/sdc /dev/sdd /dev/sde /dev/sdf $raid-level /dev/sdg /dev/sdh /dev/sdi /dev/sdj
第二種方式用於組建如raidz0等跨越陣列時使用

因為zfs自動創建掛載點,故測試時直接使用默認掛載點測試

清理陣列:

zpool destroy pool_0
sgdisk --zap-all /dev/sd$j
測速命令:

dd if=/dev/zero of=/pool_0 bs=$bs count=10000
$bs為塊大小,分別測試了512,4k,8和1m下的速度

命令重復5次,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計算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另外還進行了每塊硬碟單獨測速,同樣使用ext4文件系統

測試結果

各硬碟測試結果
雖然這批硬碟都是二手貼標盤,但是測試速度還是可以的,除了作為二手盤的一些毛病外(之後會提到)。

接下來是陣列速度的測試,以下測試中,以8塊硬碟或4塊硬碟使用mdadm創建了raid0,5,6,10和使用zfs創建raid z1,z2,z3,2*z1,strip(等於raid0),mirror+strip(等於raid10),分別測試了mdadm設置不同chunk大小對速度的影響(不帶chunk的則為zfs陣列),以及使用不同bs大小測試陣列在不同塊大小下速度表現。

陣列測速 block size = 512
這次測試設置的最小塊大小為512,此時速度受影響最大的是使用zfs創建的各個陣列,全部只有60m/s出頭的速度,而最高速度梯隊均被8盤raid0占據,但速度只有140-150,與單盤相比只有不到一倍的提升,迷惑的是chunk大小對應的速度順序十分混亂,幾乎無法總結出規律。

陣列測速 block size = 4k
4k速度領先的仍然是raid0,zfs的各個陣列排在中間,最低的則變成了4盤組的raid10,速度甚至低於單盤速度,可謂慘不忍睹,而我常用的raid5速度在350左右,只有不到2倍提升。

陣列測速 block size = 8k
8k速度比較有意思,raid0速度仍然占據前列,而zfs的速度明顯提升,尤其是raidz1*2和使用zfs創建的raid10,這兩個都是我曾經選擇過的方案(raid10使用了16盤)

陣列測速 block size = 1M
最終來到1M塊大小的測試,這次變化比較大,速度最高的是8盤使用zfs創建的raid0,速度達到了1100+,而實際上,我測試12盤速度時,這種方式創建的陣列速度可以到達1300+,而其餘成績幾乎沒有什麼出乎預料的地方,只有上面提到的zfs下raidz1*2和raid10的排名繼續上升

總結

說一下我的感覺,在做這次測試之前我也預料到測試結果就是如此慘淡,因為平時我使用情況便是桌面機和伺服器之間使用萬兆網卡相連,通過smb共享文件,不過文件性能實在不是很滿意,從桌面機的ssd拷貝文件到伺服器上速度只有400出頭,而且遇到大量零碎文件時響應相當慢,一直以來我便考慮是smb的問題還是磁碟性能就是這樣,這個測試說出了答案。

測試中,速度最快的無疑是raid0,只不過應該不會有人選擇,其餘比較有價值的選擇分別是raid5和2*raid z1,這兩個選項都有不錯的性能,也分別有1盤和2盤的冗餘,當初我選擇使用2t磁碟,便是考慮到在損壞1塊硬碟時,2t硬碟重組陣列還是相對安全的,基本上一天以內陣列就恢復同步,當然我更偏向使用zfs,尤其是我最開始選擇這套配置便是奔著freenas去的,而且raid z2和raid z3雖然性能不足,但是安全性絕對是更高的,只不過8盤位下,這兩個選擇明顯沒有優勢。

對於條帶大小,實在是認識有限,之前一直使用默認參數,而網路上沒有找到有用的資料,只能說是瞎子過河,用我自己的理解去測試,結果是無功而返。

後記

這個測試差不多在一個多月前做的,現在才發純粹因為懶癌犯了,第一次在b站發文章,文案啰嗦得把自己也難受到了,還是感謝能看到這里,之後也許還會總結一些我之前的經驗,我會多多努力。發文的時候我的配置已經做了一個大的調整,也乘著這次礦潮,把之前的設備賣了,還得了一筆不小的差價,而目前硬體漲價實在厲害,還好我在漲價前購入了一塊12t硬碟,跟之前用來冷備的另一塊12t硬碟組一起,現在數據暫且存在這兩塊硬碟上,對nas的進一步改造只能留在將來了。

說到之前設備的缺點,只能說現實總是事與願違,一開始我選擇2t sas做陣列,主要是幾方面,一是價格,二是容量,三是速度。最開始我的群暉nas上選擇了兩塊6t和兩塊3t硬碟分別組raid1,光是硬碟價格就接近四千,而nas價格是三千出頭。而換成自組的nas和二手硬碟,價格只要一半多點,還能擁有8盤位和萬兆網路,價格便是最大的優勢。而2t硬碟前面提到了,我認為這個容量還是比較適合陣列掉盤後重建的,成功率和速度都能預測得到,而有了盤位優勢,容量便不是問題。至於速度,相比4盤位,8盤位優勢理所當然是更大。

而實際上,二手硬碟由於質量參差不齊,有一些盤用了很久依然堅挺,而有一些在使用兩三個月內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其成了消耗品,而為了安全性,我把盤位一步步提高,曾試過12盤和16盤,做了更高級別的raid如raidz3和2*raidz2,而代價是性能不升反降,而且一個大問題暴露出來了,這些硬碟本來功耗就不小,而我使用的環境沒有機房那樣的穩定溫度,導致硬碟發熱嚴重,而且電費也猛然飆升,最終只能下決定放棄,也意識到這個方案在我目前情況下不可行。

在測試結束後,我意識到這次測試並不太嚴謹,首先我只測試了寫入速度沒有測試讀取速度,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測試方法,在某些測試中,會因為緩存原因導致測出的速度發生明顯錯誤,而我測試的數據也沒有與其他人對比過,實際這個速度是否合格純粹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並且,在創建文件系統時,我並沒有注意到有block的參數,而在後來發現這個參數也許會影響到結果。最後一個大問題是,在測試前後我都對硬碟進行過壞道測試,結果發現sdh盤,也就是那塊型號不同的,實際上是同型號的HP貼標盤,在測試後出現了三個連續壞道,而由於第二次壞道測試是在我轉讓硬碟前做最後測試時發現的,不確定壞道是否在此過程中出現,所以這次的測試,只能以極其不嚴謹的標志定義,在將來我有機會再次測試時,定要以嚴謹為首要,以彌補這次的遺憾。

④ 3.5寸移動硬碟尺寸

此處特別為您介紹的是碟片尺寸的相關知識。對於常說的3.5英寸硬碟驅動器,大家知道那是指碟片的直徑,而盤體的寬度自然要大一些--正好4英寸(101.6毫米)。然而需要澄清的是目前3.5英寸硬碟驅動器所用碟片的直徑卻並非3.5英寸:7200rpm及以下轉速產品的碟片直徑略大,為3.74英寸(95毫米),正如我們拆開的這塊WD1200BB(圖5);10000rpm產品從功耗、尋道時間和碟片剛性等角度考慮,一開始就採用3英寸直徑的碟片,現在也有部分產品採用3.3英寸碟片;15000rpm轉速在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希捷兩代捷豹X15都將碟片直徑定為2.5英寸,而富士通MAM系列的碟片直徑也不過才2.75英寸。換句話說,各種"3.5英寸硬碟"的共同點早已從碟片直徑轉為基座的長度和寬度。


以上摘自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ZuGSAFbVO9LH14PQtte-GNvMtv6-nyHpVtDwfIlqvEY-xWMKlGC


3.5吋硬碟的碟片直徑、碟片內孔直徑在圖上用英寸量出,周長=直徑×π。

厚度因製造工藝、生產廠家各有不同,通常在1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