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ncq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ncq硬碟

發布時間: 2023-02-07 04:26:25

㈠ 什麼是SATA硬碟NCQ

NCQ上面的人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其實在網上很好找的
我再給他們做一下補充吧:
現在的SATA沒有支持NCQ技術的,只有SATA2才支持,而且也不是全支持,就想上面說的一樣,邁拓金鑽10代SATA(DiamondMax10
SATA)、希捷酷魚7200.8(Barracuda
7200.8)和希捷酷魚7200.7
SATA
NCQ版
而且還需要主板的支持才能很好的實現NCQ,支持的主板有INTER的945,955的板子,還有NCQ功能在默認狀況下並未自動打開,還需進行一番設置。首先,NCQ是AHCI(高級主控界面)所支持的一項技術,開啟AHCI是第一步。AHCI屬於SATA2的高級特徵之一,支持SATA功能的主板並不一定支持AHCI。只有在主板BIOS中能找到AHCI選項才表明這款主板能支持NCQ。
具體設置:進入主板BIOS,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Serial
ATA
Device」,查看此處是否有「AHCI」選項。要支持NCQ功能,BIOS中的「SATA
Mode」應設為「AHCI」!
支持的主板除了INTER以外,VIA和SIS也有支持的產本出來!NCQ技術的主板晶元有INTEL
ICH6R、NF4
ULTRA、NF4
SLI、VIA
VT8251。他們都支持SATAII標准,
硬碟還是ST的好,是它的技術!

㈡ 硬碟所謂的NCQ是什麼

NCQ被稱為「全速命令隊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全速命令隊列是SATA
II最先進和最令人期待的特性,是SATAⅡ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SATAⅡ規范唯一與硬碟性能相關的技術。NCQ是一項強大的介面/硬碟技術,它通過在硬碟內部優化作業的執行順序來提升硬碟性能和使用壽命。
資料來源:
http://ke..com/view/17501.html?wtp=tt

㈢ 硬碟NCQ技術是什麼意思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隊列)是被設計用於改進在日益增加的負荷情況下硬碟的性能和穩定性的技術。當用戶的應用程序發送多條指令到用戶的硬碟,NCQ硬碟可以優化完成這些指令的順序,從而降低機械負荷達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㈣ 硬碟的NCQ功能是干什麼

SATA規范支持許多新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全速命令排隊)技術。它是一種使硬碟內部優化工作負荷執行順序,通過對內部隊列中的命令進行重新排序實現智能數據管理,改善硬碟因機械部件而受到的各種性能制約。NCQ技術是SATAⅡ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SATAⅡ規范唯一與硬碟性能相關的技術。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硬碟是怎樣讀寫信息的。硬碟通過將信息寫入磁碟磁軌上的特定位置進行信息存儲,硬碟訪問磁碟上信息的過程如下:

● 尋找存儲數據的目標磁碟(platter),訪問該磁碟。

● 尋找磁碟上存儲數據的目標磁軌(track),訪問磁軌。

● 尋找磁軌上存儲數據的目標簇(cluster),訪問簇。

● 尋找簇上存書數據的目標扇區(sector),訪問扇區。

● 尋找目標數據,讀取數據。

通過上面的步驟,硬碟即可獲取所需要的數據信息。硬碟寫入數據的步驟也是如此,區別僅僅在於讀操作變為寫操作。大多數情況下數據存入硬碟並非是順序存入,而是隨機存入,甚至有可能一個文件被分配在不同碟片上。對於不支持NCQ的硬碟來說,大量的數據讀寫需要反復重復上面的步驟,而對於不同位置的數據存取,磁頭需要更多的操作,降低了存取效率。支持NCQ技術的硬碟對接收到的指令按照他們訪問的地址的距離進行了重排列,這樣對硬碟機械動作的執行過程實施智能化的內部管理,大大地提高整個工作流程的效率:即取出隊列中的命令,然後重新排序,以便有效地獲取和發送主機請求的數據,在硬碟執行某一命令的同時,隊列中可以加入新的命令並排在等待執行的作業中。顯然,指令排列後減少了磁頭臂來回移動的時間,使數據讀取更有效。

如上圖所示,如果新的命令恰好是處理起來機械效率最高的,那麼它就是隊列中要處理的下一個命令。舉個例子:比如向硬碟下達一組數據傳送指令,由於數據在磁碟上分布位不同,磁頭可能會先讀取260扇區,再讀取7660扇區,然後又讀取261扇區……如果我們對指令進行優化排列,可以先讀260扇區,接著依次讀261扇區,最後讀取7660扇區……顯然,指令排列後減少了磁頭臂來回移動的時間,使數據讀取更有效。並且有效的排序演算法除了考慮目標數據的線性位置,也會考慮其角度位置,並且還要對線性位置和角度位置進行優化,以使匯流排的服務時間最小,這個過程也稱做「基於尋道和旋轉優化的命令重新排序」。

目前希捷、邁拓、日立等硬碟廠商已經在SATA硬碟中應用了NCQ技術。不過,要充分享用NCQ技術,光硬碟支持是不行的,還要對應的硬碟控制器(如南橋晶元中的磁碟控制器)支持才行。例如Intel從945晶元組的ICH7R南橋開始支持NCQ技術,nVidia從nForce4 SLI晶元組開始支持NCQ技術。

㈤ NCQ是什麼

在SATA2硬碟中所特有的一種功能,(一下是復制的資料請參考)
確實,這是機械硬碟,也成為溫徹斯特硬碟的一大缺點,由於硬碟是機械式讀取,所以導致磁頭需要在碟片上不停跳動來讀取數據。這種不規律的跳動,直接影響的是硬碟讀取零散文件的速度。這一方面大家也許有所感觸:復制一個巨大的ISO文件也許有120M/秒,但是復制一個120M的零散文件夾,兩三分鍾都有可能。雖然,巨大ISO文件也不是按順序排列,但是其規整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只要是機械硬碟,這種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因此固態硬碟成為追求性能的更新選擇。不過固態硬碟容量不高,價格也相當誇張,因此無法普及。在這種情況下,SATA II規范中提供了一種補償機制,或者說叫做先進特性:NCQ。而這項NCQ技術需要開啟AHCI進行支持。

隨著硬碟技術的發展,硬碟涌現出不少新的技術。在單碟160G向320G邁進時,垂直記錄的應用提高了單位體積下硬碟的容量。更早時期出現的SATA介面硬碟在不斷升級中,新的技術對硬碟有了更強大的支持,新的功能不斷涌現,也帶來了NCQ和熱插拔這兩種較為實用的功能。

NCQ被稱為「全速命令隊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全速命令隊列是SATA II最先進和最令人期待的特性,是SATA II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SATA II規范唯一與硬碟性能相關的技術。NCQ是一項強大的介面/硬碟技術,它通過在硬碟內部優化作業的執行順序來提升硬碟性能和使用壽命。

支持NCQ技術的硬碟對接收到的指令按照他們訪問的地址的距離進行了重排列,這樣對硬碟機械動作的執行過程實施智能化的內部管理,大大地提高整個工作流程的效率:即取出隊列中的命令,然後重新

排序,以便有效地獲取和發送主機請求的數據,在硬碟執行某一命令的同時,隊列中可以加入新的命令並排在等待執行的作業中。顯然,指令排列後減少了磁頭臂來回移動的時間,使數據讀取更有效。

如果對硬碟進行一系列的讀取,由於數據在磁碟上分布位不同,在沒開啟NCQ技術的時候,磁頭可能會先讀取碟片1的78扇區,再讀取碟片2 的760扇區,然後又讀取碟片1的261扇區,再讀取碟片2的43扇區。但如果開啟了NCQ後,就會優先按照順序讀取碟片1的數據,例如78-261扇區,然後在跳轉到碟片2進行43-760扇區的讀取。這樣一來,就有效降低了磁碟跳轉的頻率,也就提高了小文件的讀取速度。

㈥ 支持NCQ的硬碟之下,在系統下怎麼開啟NCQ

即便主板和硬碟具備了NCQ功能,但NCQ功能在默認狀況下並未自動打開,還需進行一番設置。
首先,NCQ是AHCI(高級主控界面)所支持的一項技術,開啟AHCI是第一步。AHCI屬於SATA2的高級特徵之一,支持SATA功能的主板並不一定支持AHCI。只有在主板BIOS中能找到AHCI選項才表明這款主板能支持NCQ。
進入主板BIOS,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Serial
ATA
Device」,查看此處是否有「AHCI」選項。
BIOS設置
下面以採用Intel
ICH6-R南橋的主板為例介紹NCQ相關的BIOS設置。在BIOS的SATA工作模式選項中,除了RAID和IDE外,還多出了一個AHCI選項。大家知道IDE模式是指讓SATA硬碟工作在普通IDE模式下,通常用於單個SATA硬碟,而RAID模式則是通過RAID控制器來管理SATA硬碟,適合建立SATA
RAID。新增的AHCI模式則利用AHCI控制器來管理SATA硬碟。
在某些主板的BIOS選擇中,SATA工作模式和AHCI功能是兩個選項,當SATA模式設置為RAID時,AHCI自動處於「支持」;當SATA模式設為IDE時,AHCI可選擇「支持」或「不支持」,兩種設置可能存在的選項有3種。
要支持NCQ功能,BIOS中的「SATA
Mode」應設為「AHCI」
其實,AHCI和SATA模式的關系並不復雜。當開啟SATA
RAID控制器時,AHCI會同時生效;如果不使用SATA
RAID,AHCI可設置為關(即普通IDE模式)或開(單獨啟用AHCI)。無論如何,只有AHCI設置為開時,方可支持NCQ。
想要更清楚,看這個網址:
http://hi..com/liuli/blog/item/a3b9349b867914b7c9eaf4b6.html

㈦ 什麼是硬碟NCQ技術

網路來的,供你參考

NCQ是屬於SATA 300規范中的一條,它是一項提升硬碟性能的技術,下面來具體解釋它。
我們知道硬碟和內存不同,硬碟結構上有很大部分是機械的,其性能一定受到機械部件特性比如馬達轉速等等的影響,所以硬碟速度始終只能慢慢提高。
我們的硬碟是怎麼寫數據的?其過程很簡單,從磁碟的最外圈開始往內圈寫,一個圈叫做一個磁軌track,所有碟(platter,即平時說的單碟),面(一個碟可能有兩個面)上同一磁軌組成一個柱面(cylinder),寫硬碟就是按照從外到里一點點順序寫的。可惜我們讀取的時候肯定不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的,我們一般是隨機的讀取分散在碟片上的數據,我們需要在快速轉動的同時准確定位,可以想像這是多麼不容易
要精確定位,我們會遇到兩個敵人:尋道延遲和轉動延遲。
尋道延遲是磁頭找到磁軌的時間。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磁頭反復地在一個個同心圓之間伸長,縮短,其延遲就是尋道延遲,或者在硬碟技術參數中稱為尋道時間。
要減少尋道時間,一般的做法就是對任務的重新排序。因為如果我們的定位任務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依次進行,那延遲肯定很大。這里可以舉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如果3個人同時乘電梯,A先按按鈕要到10樓,B要到5樓,C到15樓,如果按照先按先送的順序,電梯先到10樓,再下來到5樓,又上去到15樓,顯然浪費了很多時間,而正常的順序是從下往上的順序排列的,這個例子很普通,但是可能大家乘電梯的時候從來不會考慮到吧:)當然尋道時間的優化比這個復雜得多,演算法也聰明得多。
轉動延遲是找到准確磁軌後,那個正確的地址所在位置轉到磁頭下面的時間。這里我們可以想像轉得越快,這個時間就越短,對5400轉硬碟,轉一圈要11.1毫秒,7200轉要8.3毫秒,而萬轉硬碟只要6毫秒。
要減少轉動延遲,一般的辦法是提高轉速,但是我們知道提高轉速很難,否則我們不會到現在還在用7200轉的硬碟。除了這個辦法還有1.優化排序2.亂序執行。
兩個延遲加起來就是我們遇到的總延遲,我們希望總延遲越小越好。以前的做法是優化排序任務從而減少尋道時間,但是後來發現追求最小尋道時間會導致轉動延遲變大,兩者相加不一定是最小的。所以提出了一種綜合考慮尋道和轉動的優化方法,這種方法就稱為「tagged command queuing」,而在SATA 300標准中使用的特殊的優化方法就叫做「Native Command Queuing」,就是NCQ。

㈧ RAIDXpert在win7下開啟硬碟的ncq,打開後不能顯示子目錄,該怎麼處理

處理方法如下所示。

1:標准方載入SATA驅動,安裝好系統後,在安裝完主板晶元組驅動後,再運行Intel英特爾Rapid Storage Technology驅動"intel_rst_9641002.exe",自然就打開NCQ了。

2:缺點是此後只要開機,不僅會在添加刪除程序中看到Rapid程序,而且會發現至少多出這兩個程序常駐內存:"IAStorDataMgrSvc.exe"、"IAStorIcon.exe"。

3:最優方法載入Rapid驅動安裝好系統後,NCQ自動打開,再裝主板晶元組驅動等。

4:驗證不要再裝Rapid驅動來驗證,這樣畫蛇添足,只要看「設備管理器」中,磁碟顯示如下圖即可。用HD Turn pro驗證時,此時仍能檢測硬碟各項參數包括溫度的。

㈨ 硬碟NCQ功能有什麼作用

由於SATA
II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了解。其實SATA
II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
NCQ原生指令排序
傳統台式機硬碟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碟物理結構有個基本了解。硬碟裡面是圓盤狀的,很象CD光碟。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軌,磁軌又分出扇區。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數據分布在同一磁軌,尋找數據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軌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數據,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一塊在圓盤最裡面的磁軌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傳統的硬碟,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數據,然後讀取最裡面的數據,最後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數據。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盤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塊數據。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的速度對硬碟性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碟性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多線程性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碟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前面提到SATA的熱拔插技術,由於陣列中有一塊硬碟出現故障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而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