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模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模型

發布時間: 2023-02-09 22:09:36

Ⅰ WD硬碟如何升級固件

你的硬碟是內置硬碟還是外置硬碟?
我找獲一篇文章,你可以通過該文章里提供的鏈接下載固件更新所需的程序。你可以根據這個步驟哦:西部數據官方網站(請選擇中文簡體版)〉支持〉FAQ/知識庫〉文章編號6828。
若無法在這片文章里找到你的硬碟模型,你可以通過這個方式查找:西部數據官方網站〉支持〉下載〉輸入模型號即可。(若你的硬碟是WD My Book World Edition,你可以直接查看知識庫文章編號8433;WD My Book Live/WD My Book Duo,文章編號7839。)。

Ⅱ 西部數據新元素系列2.5英寸移動硬碟是固態還是動態

你好。

目前西部數元素系列可分為台式或移動式(圖片截圖自西部數據官方網站):

台式

兩款都不是固態硬碟(SSD,Solid State Drive),都是儲存硬碟(HDD,Hard Disk Drive) 。

若你要尋找更多西部數據元素系列的硬碟規格,你可以根據這個步驟哦:西部數據官方網站〉支持〉安裝〉選擇你硬碟模型或輸入硬碟模型號〉產品規格即可。

希望這能協助你。

Ⅲ 要怎麼鑒別固態硬碟真假

辨別真假硬碟的方法:

1、看看包裝

檢查外包裝是否拆下,各類標簽是否齊全。

2、看靜電袋的標簽

一般來說,硬碟標簽上有SN,型號和PN。這些標簽分別有對應的數據。例如,SN是一個序列號,每個硬碟只有一個。模型就是模型。生產通知書稱為零件編號。

3、檢查SN號

檢查硬碟正面標簽上的錫號是否與硬碟側面的標簽一致。如果不是,可以確定它不是真的。

4、盤的外觀

注意檢查盤體是否有劃痕,螺孔是否有痕跡。如果使用,在硬碟螺絲上會有明顯的痕跡,很容易區分。

5、硬碟印版

因為是真空包裝的,全新硬碟的板是亮的,部件不會被氧化成黃色或黑色。

6、SATA介面的金手指

一個全新的硬碟通常是看不見的。如果是金手指,那就顯而易見了。

7、硬碟測試軟體

有很多人會去查魯大師的時間和次數,但是這樣做是不正確的。因為電源時間可以通過軟體重置。建議使用硬碟測試軟體HDTune進行檢測,主要是看它檢測到的序列號是否與硬碟上的SN序列號一致。如果不是,硬碟就不應該是正版的。

8、官方網站查詢

這種方法是最可靠的。目前,大多數硬碟品牌都有自己的保修頁面。屏幕會提示用戶輸入序列號,即SN序列號。根據頁面上的提示步驟,可以查詢硬碟的結果。

(3)硬碟模型擴展閱讀:

固態硬碟的使用和維護:

1、不要經常斷電,或非正常關機

ssd沒有發動機或磁碟等機械部件,因此它們比過去的機械硬碟更不容易摔壞,但它們也有一個巨大的弱點:害怕突然斷電。這是因為ssd通常有很大的緩存空間(類似於計算機內存)。

當寫入大量數據時,數據不會直接寫入SSD的快閃記憶體,而是臨時存儲在緩存中。在出現電源故障的情況下,或者如果用戶長時間按下電源按鈕強制關閉,存儲在緩存中的未實際寫入SSD的數據就會丟失。

如果您丟失了某些特別重要的東西(例如FTL文件分配表),您甚至可能會得到整個磁碟的不可讀數據。

2、不要長時間不通電使用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如果把一塊固態硬碟拿出來,放久了,上面的數據很可能就會丟失。

這與快閃記憶體的工作原理有關:在快閃記憶體上,最基本的存儲單元被稱為「晶格」——它就像一個內部有電子的小電池。快閃記憶體通過確定每個格子中是否有電(或者,准確地說,電壓)來讀取數據,從而讀取二進制數據「0」或「1」。

3、不要當作下載盤進行重負載下載

當機械硬碟工作時,中間的電機一直在旋轉,伸縮懸臂的控制頭一直在運動,所以大部分的機械硬碟壞了其實是電機壞了,而不是光碟的損壞。

SSD沒有機械部件,快閃記憶體只有一個大電流通過它在讀寫操作,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機械硬碟的生活通常是表達時間,雖然SSD的生活來衡量的數據量。

Ⅳ 想要一個迷你170mmX170mm的主機硬碟模型 哪裡可以下載呢

建議去電腦維修店找專業的人士給你檢查下硬體,專業的軟體專家應該能幫你下載好你要的軟體的。

Ⅳ bios里的auto和manual 是什麼意思啊

BIOSauto代表automatic,通常意味著BIOS選擇一個適當的啟動設置。手動方法手冊。手動方法手冊。手動方法手冊。

BIOS是一組固化在ROM晶元內部計算機主板上的程序,它可以節省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程序,之後引導自我檢查程序和系統的引導程序,它可以從CMOS讀寫系統設置的具體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為計算機提供最低級、最直接的硬體設置和控制。

(5)硬碟模型擴展閱讀:

基本功能的BIOS設置程序

BIOS設置有各種各樣的受歡迎的版本7,因為這些設置一個或多個硬體系統,所以會有一些不同,但主要的設置,主要是相同的,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基本參數設置

這包括系統時鍾、顯示類型和啟動時處理自檢錯誤的方式。

磁碟驅動器設置

包括IDE介面的自動檢測,引導順序,軟盤硬碟模型。

鍵盤設置

包括是否檢查硬碟上的電源、鍵盤類型、鍵盤參數等。

內存設置

包括內存容量、讀寫順序、奇偶校驗、ECC校驗、1M以上內存測試和音頻等。

緩存設置

包括內/外緩存,緩存地址/大小,BIOS顯示卡緩存設置等。

ROM陰影設置

包括ROMBIOS影子,視頻影子,各種適配器卡影子

安全設置

包括硬碟分區表保護、啟動密碼、設置密碼等。

匯流排周期參數設置

它包括ATBUS時鍾,在周期等待狀態,內存讀/寫計時,緩存讀/寫計時,緩存讀/寫計時,DRAM刷新周期,刷新模式等。

電源管理設置

是關於系統的綠色環保節能設置,包括進入節能狀態的等待延時時間、喚醒功能、IDE設備斷電模式、顯示斷電模式。

PCI本地匯流排參數設置

關於即插即用功能設置,PCI插槽IRQ中斷請求號,PCIIDE介面IRQ中斷請求號,CPU對PCI寫入緩沖區,匯流排位元組合並,PCIIDE觸發方式,PCI突發寫入,CPU與PCI時鍾比率等。

船上集成的界面設置

包括板FDC軟盤驅動介面、並行埠、IDE介面允許/禁止狀態、並行埠、I/O地址、IRQ和DMA設置、USB介面、IrDA介面等。

其他參數設置

它包括快速開機自檢、A20地址線選擇、開機自檢故障提示、系統啟動速度等。

Ⅵ 哪有各個時期硬碟發展的圖片

第一款硬碟IBM 350 RAMAC

以「磁」作為存儲介質的存儲方式早在硬碟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軟盤。不過受容量以及易保管性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軟盤的發展很快就達到了極限。雖然也有諸如Zip盤之類的高密度軟盤出現,不過都只是曇花一現,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上世紀問世的一個採用金屬塗磁的存儲設備,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與其說是硬碟,不如是一個「硬桶」。它由一個塗磁的金屬筒和幾個磁頭組成,工作的時候金屬筒旋轉,磁頭靜止並讀取數據。這種由紙帶聯想到的設計並不成功,很快即被更先進的設計思路所淘汰。

IBM 350 RAMAC的應用環境

1956-1966
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碟是由IBM於1956年設計並製造的。這款名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碟產品體積十分龐大,但容量僅為5MB,總共使用了50張24英寸的碟片。這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但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先進的產品了,其容量相對同時期的電腦應用模式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海量」了。

在那個年代,尚未誕生PC的概念,也就是說以「個人」名義,是無法擁有一台電腦的。那時的電腦大多數應用於軍事領域或是大型企業。當時IBM 350 RAMAC主要面向的用戶是航空公司、醫療企業、銀行以及宇航等領域。

在硬碟誕生的最初十年,電腦的應用領域並不廣泛,硬碟的應用領域也相應地受到限制,因而導致硬碟的發展相對緩慢。這種情況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有所改善。究其原因並非是因為應用拉動了對存儲空間的需求,而是IBM 350 RAMAC的體積太大,並且其物理結構導致其壽命相對較短。

1967-1976
1968年,硬碟發展史中的第一個歷史性突破由IBM公司完成—IBM研發成功了「溫盤」技術,即Winchester技術。Winchester技術主要針對硬碟的物理結構提出了更多的改進。簡單概括為: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

IBM 3340硬碟

這一技術成了硬碟的最基本模型,目前的絕大多數硬碟產品仍在採用這種技術模型。在此之後的各種改進,基本都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的,至今在硬碟物理結構方面,各大廠商仍無重大突破。一方面,這種現狀說明了目前硬碟發展的瓶頸與尷尬;另一方面,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種結構的成功。Winchester技術堪稱硬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1973年,IBM將Winchester技術產品化,推出了一款採用Winchester技術製造的硬碟產品。這款名為IBM 3340的硬碟產品單碟容量達到了30MB,相比之前的產品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進步。這款產品的誕生,標志著硬碟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領域,IBM 3340是名副其實的「現代硬碟之父」。

IBM 3340實際應用環境

1977-1986
在硬碟發展的第三個十年裡,發生很多對後來的發展影響深遠的事件。首先是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該技術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同年,IBM的兩名員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離開了IBM,創建了一家名為Shugart Technology的公司,從事硬碟的研發以及製造。這家名為Shugart Technology的公司就是現在硬碟業界知名的Seagate公司的前身。

Shugart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5.25英寸的ST-506,這款產品是硬碟發展史上的第一款5.25英寸產品,其容量為5MB。相對於同樣是5MB的 IBM 350 RAMAC而言,這款ST-506要袖珍得多。相當於一台5.25英寸軟碟機大小的體積,讓它更容易攜帶,也更容易在電腦中安裝。

另外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時期,從事硬碟製造的廠商非常多,與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廠商慢慢地銷聲匿跡了。一方面,在硬碟發展的初期,用戶的需求量有限,當時的市場競爭不見得沒有現在這么激烈;另一方面,無論是什麼產業還是產品的生產製造廠商,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並且具有一定實力的公司才可能生存下來。

早期硬碟內部結構

1983年,IBM首次將硬碟列入了其PC/XT的標准配置中,標志著硬碟開始進入民用級市場。同年,一家硬碟生產廠商Rodime,推出了第一款3.5英寸的硬碟產品,這款產品的容量為10MB。

1985年,Shugart Technology公司正式更名為Seagate。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便是到了今天Seagate公司的Desktop硬碟產品的編號仍以「ST」開頭,這便是由Shugart Technology時代繼承而來的編號規則。

1986年,康柏、西部數據以及當時一家名為CDC的公司,聯合推出了IDE介面,這是除去磁頭、硬體架構外,硬碟發展史上的另一重大突破。從1986年開始,IDE介面陪伴著硬碟走過了數十個年頭,直至Serial ATA出現。同年美國國家標准學會(ANSI)正式把SASI介面改名為SCSI。

1987-1996
首先是1987年,當時的一家硬碟設計生產商PrairieTek推出了第一款2.5英寸的硬碟產品,該產品的容量為10MB。10MB是一個有趣的容量,很多廠商的第一款硬碟產品容量都是10MB。這款產品的容量雖然和第一款3.5英寸硬碟的容量相同,但是它的體積更加小巧。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這段時間里,硬碟的單碟密度正在不斷增加。因此,除了是第一款2.5英寸硬碟外,這款產品的出現也標志著硬碟磁密度的進步。

在這一時期內,另外一項對硬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技術是由IBM於80年代末研發的MR(MagnetoResistive)磁阻磁頭。與當時主流的電磁感應式磁頭相比,MR磁頭更敏感,讀取數據的准確度大大提高。這使磁頭可適應更高密度的存儲,硬碟磁密度由原來的每平方英寸20Mb大幅提升至每平方英寸 200Mb。隨後,主流硬碟容量也由幾十MB迅速提升至100MB以上。自此,硬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硬碟的容量開始飛速增長。

1991年,IBM推出了第一款容量為1GB的3.5英寸硬碟。這款編號為0663-E12的硬碟的出現,標志著硬碟存儲進入GB時代。不過在當時,幾乎沒有個人用戶需要一台裝配有1GB硬碟的電腦,主流PC配備的硬碟仍然很小。筆者在1994年購置的第一台採用AMD 386晶元的兼容機上裝配的是一款Seagate的3.5英寸100MB容量硬碟,在當時已經算是奢侈的配置了。真正讓大容量硬碟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微軟的Windows 95的推出;其二是多媒體應用的廣泛需求。在此之前,幾百MB的硬碟已經足以應付個人應用的存儲需要了。

1996年,昆騰與英特爾聯合制定了Ultra DMA 33標准。這套標准將IDE的介面速度從16MBps提升到33MBps。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硬碟的介面速率要小於硬碟內部的數據傳輸速率,從某種程度而言,當時的IDE介面已經成為硬碟發展的瓶頸。UDMA33的出現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後,基於UDMA33,又出現了UDMA66、UDMA100以及談不上普及的UDMA133。

在這一時期,昆騰還推出了「大腳」系列產品。該系列硬碟是昆騰推出的5.25英寸硬碟產品。雖然當時已經基本完成了由5.25英寸向3.5英寸的過渡,但大腳硬碟憑借其相對低廉的價格,搶佔了大量市場,也算得上是一代經典產品。

1997-2006
從97年至今的這10年裡,硬碟歷經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容量呈幾何級增長,各種技術的更新、介面的改進,也都在這10年中完成。同時,這10年中,硬碟市場殘酷的競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硬碟之父—IBM也未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倖免。可以說,1997年至2006年,才是硬碟發展的「黃金十年」。

1997年,昆騰率先推出了著名的火球IV以及火球V兩款硬碟。這兩款硬碟的知名度相信對於硬體比較感興趣的玩家都應該比較熟悉。這兩款硬碟全部為3.5 英寸產品,並且轉速為5400rpm,支持UDMA33介面,在當時的市場上相當火爆,而且用戶口碑很好,甚至到了只要提起硬碟,必然要提及「火球」的地步。

同年,Seagate推出了第一款7200rpm的硬碟產品—大灰熊。這一系列產品同樣採用了UDMA33介面,由於是一款7200rpm產品,其巡道時間只有9ms。從性能上來看,這款產品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不過由於市場策略以及高發熱量等原因,大灰熊系列產品的銷售量最終沒能超過昆騰的火球系列。

1998年,IBM再次翻開了硬碟發展史的新篇章。在這一年裡,IBM推出了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巨磁阻磁頭)磁頭技術。它與MR磁頭原理相同,但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磁頭更靈敏,能讀取更高密度的磁介質。 GMR磁頭的出現,加快了硬碟容量的增長速度。時至今日,雖然PMR磁頭技術已經出現,但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仍然是採用GMR磁頭的硬碟。

同一年裡,昆騰與英特爾再次合作推出了UDMA66標准規范,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提升至66MBps。同時「S.M.A.R.T.」技術開始出現在硬碟產品上。該技術可對硬碟進行全面監測,可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硬碟可能出現問題的時間並及時警告用戶。

時至1999年,IBM發布了一款對其硬碟部門產生不可估量影響的產品系列—騰龍。最初的騰龍I與其他廠商推出的3.5英寸硬碟並無太大區別,只是首次在硬碟產品上使用了2MB的緩存。可以說騰龍I在用戶中的口碑還是相當不錯的,市場銷量也是節節攀升,為IBM創造了不小的效益。

在接下來的2000年,IBM推出著名的騰龍II硬碟。這一次,IBM放棄了已經使用了40多年的金屬碟片,轉而使用玻璃碟片。而且,騰龍II也是業界第一款支持UDMA 100的硬碟產品。單純地從性能角度看,採用玻璃碟片對於提升轉速、降低功耗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大膽的創新是前人無法想像的。然而,問題也同樣出在玻璃碟片上。玻璃碟片在實際使用中的耐用度無法與金屬相比,因此在長時間使用下,騰龍II乃至後來推出的騰龍III的故障率高得驚人。筆者曾經親眼見到中關村負責銷售IBM硬碟的商家櫃台下面擺著一個巨大的箱子,裡面裝滿了准備送還IBM維修的騰龍硬碟。

最終,騰龍硬碟葬送了IBM的硬碟部門,大量的維修、更換工作令IBM不堪重負。終於,IBM於2002年,以20.5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的硬碟部門賣給了日立。這標志著硬碟產業的巨人、硬碟之父IBM正式退出硬碟市場。

在2000年,Maxtor(邁拓)推出了單碟容量達到20GB的星鑽系列產品,該系列的旗艦產品容量為80GB,是當時市面上容量最大的硬碟。曾在 2000年之前風光無限的昆騰公司,在2000年以10.8億美元的成交價格,將自己出售給了Maxtor。雖然這並不是硬碟發展史上唯一的一起並購案,但卻是用戶最為熟知的一起,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這起並購案讓Maxtor成為當時最大的硬碟設計生產廠商。2000年正是Maxtor春風得意之時。

2001年的硬碟行業出現了相對平穩的景象。在這一年裡誕生的兩款產品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他們分別是WD(西部數據)推出的魚子醬系列,其旗艦產品為 WD1200JB,這款產品配備了在當時十分誇張的8MB緩存,硬碟容量為120GB,一時間成為眾多發燒玩家追捧的對象。另外一款,則是Seagate 在2001年晚些時候發布的Barracuda IV系列產品,這一系列產品採用了Seagate獨有的FDB液態軸承馬達,工作噪音非常小,時至今日仍然是最安靜的硬碟之一。也正是Barracuda IV的出現,逐步確立了Seagate在硬碟業界的領袖地位。

2002年的業界新聞,除了之前提到的IBM出售其硬碟部門外,還有邁拓再次刷新硬碟單碟容量的紀錄,將容量提升至80GB,其代表產品為著名的金鑽9。正是這一年,時下十分熱門的垂直記錄技術第一次發出了聲音—Seagate宣布在其實驗室通過垂直記錄技術突破了每平方英寸100Gb的存儲密度。同樣在當年,Serial ATA介面開始嶄露頭角,隨著Intel 865晶元組的大范圍推廣,SATA硬碟也迅速普及。這期間的代表產品是Seagate推出的Barracuda V系列SATA硬碟。該系列硬碟是業內第一款採用SATA介面的產品。

早期硬碟產品

時至2003年,Seagate率先推出了Barracuda 7200.7系列產品。這一系列產品採用原生SATA控制晶元,結束了橋接SATA硬碟的歷史。從這一系列硬碟開始,採用SATA介面的硬碟開始支持 SATA特有的技術—NCQ(原生命令隊列)。同年11月,Seagate再次推出Barracuda 7200.8系列產品,這一系列除了支持原生SATA以及NCQ外,將硬碟的單碟容量提升至133GB。由此,Seagate確立了其硬碟產業領軍者的地位。

進入2004年後,各大硬碟廠商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在這一年裡,各大廠商仍然不斷推出新的產品,但僅僅是在容量上有所提升。這一年的產品相對較少,除了Seagate推出了400GB容量的Barracuda 7200.8外,其他廠商顯得較為消沉。反倒是在對於SATA的支持方面,各大廠商的競爭較為激烈。同時,這一年也是SATA開始正式普及的一年。

2005年,震天的戰鼓再次響起。日立率先推出的7K500系列硬碟,單碟容量為100GB,採用5碟10磁頭結構,將硬碟容量提升至500GB。同時7K500也是業內第一款支持SATA 3Gbps的產品。

此時已經成為業界龍頭的Seagate自然不甘示弱,緊隨其後推出了單碟容量為160GB的Barracuda 7200.9系列產品,旗艦產品同樣為500GB。相對於日立的7K500而言,7200.9系列硬碟的內部結構更為簡單,磁頭數量也更少。一方面簡單的結構保證了硬碟的功耗較低;另一方面,相對簡單的結構出現故障的幾率也要相應小很多。

2005年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各大硬碟廠商先後對外公布了垂直記錄技術的相關信息。最早表明將要採用垂直記錄技術設計生產產品的廠商是日立;緊隨其後,西部數據也表示垂直記錄技術將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大方向;業界的龍頭老大Seagate則顯得保守一些,對此並未吐露太多消息。

此外,2005年年底,傳出了Seagate即將收購Maxtor的消息,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隨後,2006年春季,兩家廠商出面證實了該消息的准確性,表示收購正在進行中,但在此之前,兩家廠商仍會各自推出自己的產品,並作為競爭對手繼續出現在市場上。

2006年,西部數據推出了一款面向入門級伺服器市場以及高端發燒桌面市場的SATA硬碟—Raptor X。這一系列硬碟的容量並不大,僅有150GB,但其轉速則達到了以往SCSI硬碟的水平—10000rpm。該系列硬碟配備16MB緩存,但並未對 SATA 3Gbps提供支持。本刊曾經在新品初評中對這一系列產品進行了相關測試,該系列產品的優秀性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西部數據推出了500GB容量的 WD5000KS系列產品;而Maxtor也推出了Diamond Max 11系列產品,其旗艦產品容量同樣為500GB。至此,目前市場上的各大硬碟廠商,均推出了容量為500GB的產品。

現在,Seagate已經率先推出採用垂直記錄技術的2.5英寸硬碟產品Momentus 5400.3以及同樣採用垂直記錄技術的Barracuda 7200.10系列產品。7200.10系列產品再次刷新了硬碟單碟容量的紀錄,單碟容量達到180GB,這一系列的旗艦產品容量為750GB。硬碟容量正在向TB級逼近。日立前不久也推出了採用垂直記錄技術的2.5英寸硬碟產品,令人遺憾的是本次專題我們沒能拿到該產品,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相關測試。

結束語
縱觀硬碟發展的歷史,有一個名字是歷史永遠無法磨滅的,那就是IBM。從世界上第一款硬碟的誕生,到現代硬碟結構的確立,再到MR、GMR磁頭的發明,我們不難發現,IBM一直推動著硬碟的發展。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市場競爭的殘酷,一款產品可以確立一個品牌,同樣也可以毀掉一個品牌。騰龍II毀掉了 IBM,而Barracuda IV成就了今天的Seagate。

歷經50年,有的廠商活了下來,有的則隨著技術的發展湮沒於歷史的洪流中。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硬碟生產設計廠商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硬碟在當今存儲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經歷了50年的發展,雖然硬碟的容量、性能已經發生了今非昔比的變化。但其本質,也就是基本架構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硬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瓶頸期。面對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現在的硬碟該向哪個方面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IDE走了,SATA來了;水平記錄的時代結束了,垂直記錄的時代開始了。但是這些又能讓硬碟走多遠?近期晶體管存儲的異軍突起,已經給傳統的硬碟存儲敲響了警鍾。今後的存儲業界將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去網路圖片查

Ⅶ 剛買了個西數1tb的台式硬碟,不知道是不是正品魯大師咋沒查到緩存呢硬碟號:wdc wd10ez

你好。
硬碟模型號是否正確呢?我嘗試在西部數據官網查看,只有WD10EZEX,而非WD10EZES。
若是WD10EZEX,緩存是64MB。至於查看是不是正品,你看看包裝盒子上的序列號,硬碟上的序列號再加上使用WD 數據衛士偵測器里所顯示的序列號是否相同。你可以在官方網站下載:西部數據官方網站〉支持〉下載〉點擊硬碟的模型或輸入硬碟的模型號〉Data LifeGuard Diagnostic。
希望這能協助你。

Ⅷ WD硬碟為什麼一些是1.0T,一些是1T

你好。
主要是書寫方式不一樣哦。容量還是一樣1TB的。若你要查看詳細地硬碟規格,你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西部數據官方網站〉支持〉下載〉選擇你的硬碟模型或者輸入模型號〉產品規格。
希望以上解釋能協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