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主要硬碟參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主要硬碟參數

發布時間: 2023-05-19 05:05:56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② 硬碟主要參數詳解

硬碟主要參數和解釋如下:

1、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目前主流硬碟的容量以TB為單位。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它指的是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2、轉速

轉速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是台式機用戶的首選。

3、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

4、傳輸速率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

5、緩存

緩存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

③ 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

電腦硬碟是計算機最主要的存儲設備。硬碟(港台稱之為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簡稱HDD全名溫徹斯特式硬碟)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那麼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

1、 容量: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2、 轉速:轉速(Rotationl Speed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3、 平均訪問時間: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4、 傳輸速率: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5、 緩存: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關於硬碟性能指標有哪些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④ 機械硬碟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硬碟的綜合性能是由很多指標共同決定的,比較重要的有以下指標。

1、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尋道時間由硬碟尋道電機速度決定,這個時間越短越好。

2、平均潛伏期

平均潛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圓坦桐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橘坦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當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潛伏期短代表硬碟讀取數據的等待時間短,這就等於具有更高的硬碟數據傳輸速率。

3、道至道時間

道至道時間,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下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轉速度

轉速是指驅動硬碟碟片旋轉的主軸電機的旋轉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碟常見的轉速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鍾旋轉轉數),SCSI硬碟、SAS及FC硬碟的主軸轉速一般為10000~15000rpm。

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參數,因為旋轉速度越高,數據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驅動器讀/寫磁頭能夠接觸的位置。但轉速提高也帶來一些弊端,如雜訊和發熱量明顯增大,工作狀態下的抗沖擊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訪問時間

全程訪問時間,即max full seek,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即average access,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

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續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間隔度)。

8、外部數據傳輸速率

外部數據傳輸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稱突發數據傳輸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單位為MB/s。

9、緩存大小

緩存英文名為Cache,單位MB,是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16~64MB,數據緩存大的硬碟在存取零散文件時具有很大的優勢。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1)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時,硬碟就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了,只需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2)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

雖然這樣做對於寫信仿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時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到目的地。

3)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某些數據會是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傳輸。

10、硬碟表面溫度

硬碟表面溫度是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這項指標廠家並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種媒體的測試數據中看到。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G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對於高轉速的SCSI、SAS、FC硬碟來說,一般應該加一個硬碟冷卻裝置,這樣硬碟的工作穩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連續無故障工作時間,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h),時間越長說明硬碟的性能越好。

(4)主要硬碟參數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優缺點對比

1、防震抗摔性: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2、數據存儲速度:機械硬碟的速度約為120MB/S,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500MB/S,NVMe協議(PCIe3.0×2)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1800MB/S,NVMe協議(PCIe3.0×4)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3500MB/S。

3、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也要低於機械硬碟。

4、重量: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5、噪音:由於固硬屬於無機械部件及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

⑤ 硬碟主要參數有什麼

硬碟主要參數詳解:

轉速:硬碟通常是按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計算:該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該硬碟中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目前主流筆記本硬碟轉速為5400RPM;台式機硬碟則為7200RPM。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檔帶鬧,筆記本和台式機均有萬轉產品問世。
單碟容量:單碟容量是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從之前80GB升級到250GB或者320GB,而三星則推出最高334GB單碟容量。硬碟單碟容量提高不僅僅可以帶來總容量提升,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提高工作穩定性;而且單碟容量越大其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就越快。
平均尋道時間:平均尋道時間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磁頭到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當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訪問速行罩度。
緩存:緩存是硬碟與外部交換數據的臨時場所。硬碟讀/寫數據時,通過緩存一次次地填充與清空,再填充,再清空,就像一個中轉倉庫一樣。目前大多數硬碟緩存已經達到16MB,而對於大容量產品則均為32MB容量。
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傳輸率是指硬碟磁頭與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簡單說就是硬碟將數據從碟片上讀取出來,然後存儲在緩存上的速度。內部傳輸率可以明確表現出硬碟的讀寫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評價一個硬碟整體性能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數桌面級硬碟基本都在70-90MB/S之間,筆記本硬碟行嫌則在55MB/S左右。

⑥ 台式機硬碟主要有哪幾種硬碟的主要技術參數有哪些

1.SATA介面。SATA介面是現在使用人數最多的介面,SATA介面具有很強的糾錯能力,介面簡單,所以使用人數偏多


以上就是硬碟介面的類型啦

⑦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⑧ 硬碟的主要參數.

--------[ ATA ]---------------------------------------------------------------------------------------------------------

[ ST380815AS (6QZ1A8KZ) ]

ATA 設備信息:

型號 ID

ST380815AS

序列號

6QZ1A8KZ

修訂

3.AAC

設備類型

SATA

參數

155061 柱面, 16 磁頭, 63 扇區/磁軌, 512 位元組/扇區

LBA 扇區

156301488

緩存

8 MB

多扇區

16

ECC 位元組

4

未格式化容量

76319 MB

ATA 設備特徵:

48-bit LBA

支持

高級電源管理(APM)

不支持

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

不支持

Device Configuration Overlay

支持

DMA Setup Auto-Activate

不支持

General Purpose Logging

支持

Host Protected Area

支持, 已啟用

In-Order Data Delivery

不支持

Native Command Queuing

支持

Phy Event Counters

支持

電源管理

支持, 已啟用

Power-Up In Standby

不支持

Read Look-Ahead

支持, 已啟用

Release Interrupt

不支持

安全模式

支持, 已禁用

SMART

支持, 已禁用

SMART Error Logging

支持

SMART Self-Test

支持

Software Settings Preservation

支持, 已啟用

Tagged Command Queuing

不支持

寫入緩存

支持, 已啟用

ATA 設備物理信息:

製造商

Seagate

硬碟名稱

Barracuda 7200.10 80815

形狀特徵

3.5"

格式化容量

80 GB

碟片數

1

記錄面

1

外形尺寸

146.99 x 101.6 x 19.99 mm

最大重量

356 g

平均延遲時間(潛伏期)

4.16 ms

碟片轉速

7200 RPM

介面

SATA-II

緩存到主機傳輸率

300 MB/秒

緩存大小

8 MB

ATA 設備製造商:

公司名稱

Seagate Technology LLC

產品信息

http://www.seagate.com/procts

⑨ 硬碟基本性能參數是什麼

硬碟的基本性能參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傳輸速率(Transfer Rate):硬碟的傳告銀輸速率指的是從硬碟讀取或寫入數據的速度。它通常以MB/s或GB/s為單位來表示。

  • 旋轉速度(Rotational Speed):硬碟的旋轉速度指的是硬碟碟片宏友備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它通常以RPM(每分鍾轉數)為單位來表蔽毀示。旋轉速度越快,硬碟的讀取和寫入速度也會越快。

  • 尋道時間(Seek Time):硬碟的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從一個磁軌移動到另一個磁軌所需的時間。它通常以毫秒為單位來表示。

  • 緩存大小(Cache Size):硬碟的緩存大小指的是硬碟內部的緩存空間大小,用於存儲最近讀取或寫入的數據。它通常以MB或GB為單位來表示。較大的緩存可以提高讀取和寫入速度。

  • 平均無故障時間(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硬碟的MTBF指的是硬碟的平均無故障時間,也就是硬碟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預計的平均壽命。它通常以小時為單位來表示。
    這些基本的硬碟性能參數可以幫助用戶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硬碟,並了解硬碟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性能表現。

⑩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幾種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硬碟容量、硬碟速度、硬碟轉速、介面、緩存、硬碟單碟容量。具體如下:

1、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性能指標就是單碟容量。由於電腦硬碟是有裂困緩一個或者幾個碟片組成的,單碟容量越高,說明該廠家生產碟片的集成度很高,從側面也可以反映該廠家生產硬碟的能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