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2-1994年,3.5寸硬碟單碟容量普遍為多少
92左右的時候,一般民用硬碟最高只有40G的吧!一塊15G的硬碟要五六百塊錢,筆記本一般配幾個G的硬碟都是毀世返高配了。單碟容量普遍應該在10G左右,像15G的硬碟大多數都是雙碟的,因為技術原因,一塊硬碟出廠纖飢時返悔就要屏蔽很多壞道或者瑕絲,市場上5G 8G 15G 20G容量的硬碟最多,40G的硬碟只能看看,買不起。
2. 1995年電腦硬碟一般有多大
128MB。1995年,為了配合Intel的LX晶元組,昆騰與Intel攜手發布UDMA33介面—EIDE標准將冊枝數原來介面數據傳輸率從16.6MB/s提升到了33MB/s。電腦硬碟128MB。州首1995年家用電腦是奔騰586。那時候的電腦游戲安裝還是DOS版,不搭搜是現在的桌面安裝版.。
3. 91硬碟壞了怎麼修理
硬碟壞道分為邏輯壞道和物理壞道,如過是邏輯壞道的話,就比較容易解決,要是物理壞道的話,就有麻煩了哦@!
邏輯壞道:
一般情況,用操作系統自帶的工具和一些專門的硬碟檢查工具就能發現並修復。像:Windows自帶的Scandisk磁碟掃描程序就是發現硬碟邏輯壞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們常見的Format命令不能對任何硬碟壞道起到修補作用,這點大家要明白。我們可在Windows系統環境下,在「我的電腦」中選中要處理的硬碟盤符,選擇其「屬性」,在出現的「工具」按鈕中選擇「查錯狀態」,再在「掃描類型」中選「全面檢查」陸枯,並將「自動修復錯誤」打上「勾」,然後「開始」即可。如果系統在啟動時不進行磁碟掃描或已不能進入Windows系統,我們也可用軟盤或光碟啟動盤啟動電腦後,在相應的盤符下,如「A:」下運行Scandisk *:(註:*為要掃描的硬碟盤符),回車後來對相應需要掃描修復的硬碟分區進行修理。
物理壞道:
應採用隔離的辦法,以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防止壞道進一步擴散為目標.如果不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整個硬碟全部報廢。我想你不想有這種情況發生吧!*^_^*
好了,給你介紹一兩個好用的軟體.
方法一:用FDISK和格式化命令FORMAT
方法是這樣,第一要搞清硬碟的容量,對於有問題的磁碟先用FDISK分成一個C盤早戚洞,再用FORMAT進行格式化,當碰到無法修復的壞塊時面對FORMAT總是試圖修復,這時記錄仔蠢下進行的百分比.然後按CTRL+BREAK強行終止任務,用磁碟總容量×百分比,得出這部分正常的磁碟容量,用FIDSK劃出一個邏輯磁碟,再將後面的磁碟估計出壞道的大概大小,大概比例為10%左右,再劃分一個邏輯盤。這個小盤不用格式化,在總工作完成後將其刪除,這樣就將壞塊給全部跳過去了。這樣可能會損失一些好道,但對大容量硬碟來說無足輕重,而硬碟使用起來更加穩定。
方法一:用PartitionMagic等磁碟軟體完成工作
如PartitionMagic分區軟體,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碟掃描程序來掃描磁碟,算出壞簇在硬碟上的位置,然後在Operation菜單下選擇「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壞簇所在硬碟分成多個區後,再把壞簇所在的分區隱藏,以免在Windows中誤操作,這個功能是通過HidePartition菜單項來實現的。這樣也能保證有嚴重壞道的硬碟的正常使用,並免除系統頻繁地去讀寫壞道從而擴展壞道的面積。但是這需要對這些軟體熟悉,並且有計算硬碟的經驗,許多人並不容易做到准確。
我想應該夠解決問題了!!希望你能看明白.
4. 電腦硬碟的發展簡史
從第一塊硬碟RAMAC的產生到單碟容量高達666.7GB的硬碟,硬碟經歷了以下幾代的發展歷史:
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現代硬碟的雛形,它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存儲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 3340問世,他擁有「溫徹斯特」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被確立。
1980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出5.25英寸規格的5MB硬碟,這是首款面向台式機的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使碟片的存儲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該技術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
1970年到1991年,硬碟碟片的存儲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從1991年開始增長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從1997年開始的驚人速度提升得益於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術,它使磁頭靈敏度進一步提升,進而提高了存儲密度
1989年 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
1995年,為了配合Intel的LX晶元組,昆騰(Quantum)與Intel攜手發布UDMA33介面——EIDE標准將原來介面數據傳輸率從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開發出液態軸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馬達。所謂的FDB就是指將陀螺儀上的技術引進到硬碟生產中,用厚度相當於頭發直徑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屬軸承,減輕了硬碟噪音與發熱量
1996年,希捷收購康諾(Conner Peripherals)
1998年2月,UDMA 66規格面世
2000年10月,邁拓(Maxtor)收購昆騰
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億美元的收購IBM硬碟事業部計劃,並成立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2005年日立環儲和希捷都宣布了將開始大量採用磁碟垂直寫入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該原理是將平行於碟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存儲空間
2005年12月21日, 硬碟製造商希捷宣布收購邁拓(Maxtor)
2007年1月,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宣布將會發售全球首隻1Terabyte的硬碟,比原先的預定時間遲了一年多。硬碟的售價為399美元,平均每美分可以購得27.5MB硬碟空間。
2007年11月,Maxtor硬碟出廠的預先格式化的硬碟,被發現已植入會盜取在線游戲的帳號與密碼的木馬
5. 硬碟多少錢
移動硬碟按大類分為兩種:品牌的和組裝的。
這兩種的相同點是:二者都是由移動硬碟和盤盒組成的。
二者的不同點在於:品牌的移動硬碟賦予產品更多的功能,像所謂的數碼伴侶等。而組裝的移動硬碟則只具有存儲功能。
品牌的移動硬碟價格越是組裝產品的1.5倍,國產品牌如愛國者、紐曼等等。世界品牌則以IBM為著名,當然價格也很著名!
組裝的移動硬碟,比較實惠,而且使用性能也不差。買一個移動硬碟,40G的大約500多,80G的大約800元;(移動硬碟本身的質量其實並沒有太大關系,全球不過那麼幾個移動硬碟生產商,好與壞之分,只是個人喜好而已,個人覺得你喜歡什麼就是什麼,除了IBM的價格稍高一點,其他的產品價格相差不大。)再加上一個150元的盤盒就OK了。
值得注意的是,盤盒決不可以貪便宜,這個不見雖小,但關系重大,關繫到數據安全和移動硬碟的使用性能,一般150元的盤盒質量就夠用了。當然你也可以看做工,做工精細的基本上質量就沒問題!
所有的移動硬碟都是用的一個外置硬碟盒,裡面裝一個筆記本硬碟。
日立的筆記本硬碟還不錯,盒子一般。建議自己單買個質量好點的盒子,再但買個筆記本硬碟裝上。
日立 HITACHI V6穩定型移動硬碟報價 ¥58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40G)移動硬碟報價 39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80G)移動硬碟報價 ¥78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100G)移動硬碟
6. 1995年電腦硬碟一般有多大
1995年電腦硬碟一般有500M左右。1995年如爛電腦配置(CPU:486,顯卡:S3/Trident,內存:8M,硬碟:540M品牌是渣州漏CONNER,跡帶顯示器:VAST14球面)。
7. 經常連續幾天使用,1T東芝的移動硬碟,大概能用多久
我記得理論壽命應該是80W小時,不過這個時間是91年,硬碟出現還沒這么久呢,沒人能驗證,不過正常使用10年不是問題,但是在5年後一般性能會明顯下降。
8. 90-91年,3.5寸硬碟單碟容量一般是多少
3寸盤是1.44MB和720KB
5寸盤是1.2MB和36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