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匯流排12緩存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匯流排12緩存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5-27 21:41:06

㈠ 什麼是緩存數據緩存是什麼意思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
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
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㈡ cpu的參數:主頻\外頻\匯流排\L2緩存\\都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它

1、主頻

在電子技術中,脈沖信號是一個按一定電壓幅度,一定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脈沖信號。脈沖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周期;而將在單位時間(如 1 秒)內所產生的脈沖個數稱為頻率。頻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環信號(包括脈沖信號)在單位時間內所出現的脈沖數量多少的計量名稱;頻率的標准計量單位是 Hz(赫)。電腦中的系統時鍾,就是一個典型的頻率相當精確和穩定的脈沖信號發生器。頻率在數學表達式中用「f」表示,其相應的單位有:

Hz(赫)
kHz(千赫)
MHz (兆赫)
GHz(吉赫)

其中:1GHz=1000MHz
1MHz=1000kHz
1KHz=1000Hz

計算脈沖信號周期的時間單位及相應的換算關系是:

s(秒)
ms(毫秒)
μs(微秒)
ns(納秒)

其中:1s=1000ms
1ms=1000μs
1μs=1000ns

CPU 的主頻,即 CPU 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 CPU 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 的主頻」。很多人認為 CPU 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 的主頻表示在 CPU 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 CPU 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系,因為 CPU 的運算速度還要看 CPU 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 的位數,等等)。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 CPU 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 AMD 公司的 AthlonXP 系列 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 Pentium 4 系列 CPU 較高主頻的 CPU 的性能。所以,Athlon XP 系列 CPU 才以 PR 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 CPU 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 CPU 的整體性能。

CPU 的主頻並不代表 CPU 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 CPU 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 CPU 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麼當 CPU 運行在 100MHz 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 50MHz 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 100MHz 的時鍾周期比 50MHz 的時鍾周期佔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 100MHz 主頻的 CPU 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 10ns,比工作在 50MHz 主頻時的 20ns 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於 CPU 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時,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 CPU 工作主頻,主要受到生產工藝的限制。由於 CPU 是在半導體矽片上製造的,在矽片上的元件之間需要導線進行聯接,由於在高頻狀態下要求導線越細越短越好,這樣才能減小導線分布電容等雜散干擾以保證 CPU 運算正確。因此,製造工藝的限制,是 CPU 主頻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2、前端匯流排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 MHz 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 Front Side Bus,通常用 FSB 表示,是將 CPU 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 CPU 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將在以後的主板專題中做詳解)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 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 CPU 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有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 CPU 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 PC 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 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 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 CPU 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 CPU 的功能。現在的 CPU 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 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 CPU,這樣就限制了 CPU 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 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 PCI 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現之前和剛出現 Pentium 4 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 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 AGP 的 2X 或者 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此外,在前端匯流排中,比較特殊的是 AMD 64 的 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 最初是 AMD 在1999年提出的一種匯流排技術,隨著 AMD 64 位平台的發布和推廣,HyperTransport 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HyperTransport 是一種為主板上的集成電路互連而設計的端到端匯流排技術,它可以在內存控制器、磁碟控制器以及 PCI 匯流排控制器之間,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HyperTransport 採用類似 DDR 的工作方式,在 400MHz 工作頻率下,相當於 800MHz 的傳輸頻率。此外 HyperTransport 是在同一個匯流排中模擬出兩個獨立數據鏈進行點對點數據雙向傳輸,因此理論上最大傳輸速率可以視為翻倍,具有 4、8、16 及 32 位頻寬的高速序列連接功能。在 400MHz 下,雙向 4bit 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 0.8GB/sec,雙向 8bit 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 1.6GB/sec;800MHz 下,雙向 8bit 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 3.2GB/sec,雙向 16bit 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 6.4GB/sec,雙向 32bit 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 12.8GB/sec。以 400MHz 下,雙向 4bit 模式為例,帶寬計算方法為 400MHz ×2×2×4bit÷8=0.8GB/sec。

HyperTransport 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數據位寬並非 32bit 時,可以分批傳輸數據來達到與 32bit 相同的效果。例如 16bit 的數據就可以分兩批傳輸,8bit 的數據就可以分四批傳輸。這種數據分包傳輸的方法,給了 HyperTransport 在應用上更大的彈性空間。

2004 年 2 月,HyperTransport 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布了HyperTransport 2.0 規格,由於採用了 Dual-data 技術,使頻率成功提升到了 1.0GHz、1.2GHz 和 1.4GHz,數據傳輸帶寬由每通道 1.6Gb/sec 提升到了 2.0GB/sec、2.4Gb/sec 和 2.8GB/sec,最大帶寬由原來的 12.8Gb/sec 提升到了 22.4GB/sec。

當 HyperTransport 應用於內存控制器時,其實也就類似於傳統的前端匯流排(FSB,Front Side Bus),因此對於將 HyperTransport 技術用於內存控制器的 CPU 來說,其 HyperTransport 的頻率也就相當於前端匯流排的頻率。
10、外頻

外頻是 CPU 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單位是 MHz(兆赫茲)。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於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 CPU 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對於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於 1 的,也可以是小於 1 的。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 CPU 的時鍾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

在 486 之前,CPU 的主頻還處於一個較低的階段,CPU 的主頻一般都等於外頻。而在 486 出現以後,由於 CPU 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 PC 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碟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而限制了 CPU 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 CPU 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倍頻技術,就是使外部設備可以工作在一個較低外頻上,而 CPU 主頻是外頻的倍數。

在 Pentium 時代,CPU 的外頻一般是 60/66MHz,從 Pentium Ⅱ 350 開始,CPU 外頻提高到 100MHz,目前 CPU 外頻已經達到了 200MHz。由於正常情況下,外頻和內存匯流排頻率相同,所以當 CPU 外頻提高後,與內存之間的交換速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對提高電腦整體運行速度影響較大。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 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 PCI 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現之前和剛出現 Pentium 4 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 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 AGP 的 2X 或者 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3、倍頻

CPU 的倍頻,全稱是倍頻系數。CPU 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理論上,倍頻是從 1.5 一直到無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頻是以 0.5 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 CPU 的主頻上升。

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 的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隨著 CPU 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運而生。它可使系統匯流排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 CPU 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 CPU 主頻的計算方式,就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 CPU 和系統匯流排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 主頻也就越高。
13、二級緩存容量

CPU 緩存(Cache Memoney)是位於 CPU 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更快。緩存中的數據,只是內存數據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 CPU 即將訪問的,當 CPU 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 CPU 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 CPU 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 CPU 的數據交換順序和 CPU 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 CPU 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 CPU 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 CPU 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 CPU 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 CPU 可達 90% 左右),也就是說,CPU 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 90% 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 10% 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就大大節省了 CPU 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 CPU 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 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 CPU 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 Pentium 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 CPU 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 CPU 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 CPU 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 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 CPU 訪問,減少了爭用 Cache 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的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 Pentium 4 處理器時,還新增了一種一級追蹤緩存,容量為 12KB。

隨著 CPU 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 CPU 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 CPU 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 CPU 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 CPU 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 CPU 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 CPU 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 CPU 核心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 CPU 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 CPU 的重要性。

CPU 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 CPU 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 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 CPU 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 80%。也就是說,CPU 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 80%,剩下的 20% 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 80% 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 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 CPU 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 CPU 中,只有約 5% 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 CPU 的效率。

為了保證 CPU 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 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 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 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 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 4KB 到 64KB 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 128KB、256KB、512KB、1MB、2MB 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 CPU 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 CPU 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 CPU 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 CPU 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㈢ CPU的緩存L1,L2,L3都是什麼意思..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56-1MB,有的高達2MB或者3MB。 L3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㈣ 什麼是L1緩存啊什麼是L2緩存啊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的體現,像以前的P4的CPU,二級緩存都為1M,現在雙核心的為2M,之所有INTEL的CPU比AMD的CPU在制圖,處理數據方面快得多的原因也正在此,AMD的二級緩存基本上只有INTEL的一半。二級緩存是在和內存之間讀取數據的時候體現的,如果二級緩存不夠,那大量的數據就會堆積在內存里進行運算,所以速度就會大大降低,相反,如果二級緩存夠大,進入內存運算的數據就會相對的減少,所以二級緩存很重要,也是CPU的性能優越的指標。

㈤ 緩存是什麼意思,緩存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緩存,計算機專業術語名詞解釋

緩存(Cache)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緩存也是購買硬碟的一個主要的依據,敗茄現在主流硬碟的緩存一般為2MB,部分高性能的硬碟甚至達仿枯旦備擾到8MB。

㈥ 系統緩存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系統緩存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電腦系統中,硬體運行速度的快慢基本由緩存決定,緩存的容量越大,相應的硬體運行速度也就越快。緩存的應用幾乎遍及所有的硬體, 比如CPU、硬碟、刻錄機等,甚至是軟體也有緩存。什麼是緩存?簡單來說緩存就是數據交換的緩沖區(稱作Cache),當某一硬體要讀取數據時, 會首先從緩存中查找需要的數據,如果找到了則直接執行,找不到的話則從內存中找。由於緩存的運行速度比內存快得多,故緩存的作用就是 幫助硬體更快地運行

問題二:手機里的應用緩存和系統緩存是啥意思 可以清除嗎 可以,都是看過的視頻啊新聞啊留下的垃圾文件,

問題三:手機系統緩存和應用緩存有什麼區別 您好,手機系統緩存指的是手機自帶的系統軟體佔用的緩存;應用緩存指的是應用軟體佔用的緩存。

問題四:什麼是緩存?什麼是系統緩存? 緩存就是用來加速軟體運行的存儲。如由於硬碟速度比內存慢因此運算需要經常用到的東西放到內存中做緩存。資料庫中的常用數據如代碼表,可以先從資料庫讀出來,放到應用伺服器端的緩存軟體中作為緩存加快應用伺服器讀取速度。
緩存是一張非常常用的性能優化方法。常用緩存軟體有ehcache,memcache,redis等

問題五:手機里的緩存可以全部清理嗎?什麼叫系統緩存 系統緩存是可以清理的,就像是打開網頁,會提示載入,那就是緩存。
手機黨,望採納

問題六:這上面的「後台服務」和「系統緩存」分別是什麼意思啊 系統緩存可以分為1級和2級緩存.英文叫CACHE.它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來調節低速CPU和高度內存之間的矛盾.起平衡減少沖突可以增加使用壽命和加快電腦運行速度.一般來說.2級緩存越高越好.
後台服務又叫做電腦後台.運行後在電腦上顯示不出來必須有熱鍵才能顯示出.電腦分為前台和後台.前台就是你可以看到的桌面了游戲了QQ了之類的東西.而後台的東西你就看不見了.只有你知道的命令才可以把它顯示出來.比方說你在玩些游戲.但突然父母或者老闆來了.你就可以把它藏到後台運行.但並不是關閉.只是暫時看不到而且繼撫運行.實際上電腦的任務管理器上面顯示的進程數一般為26左右.其實在後台還有10幾個任務在進行.只是看不到而已.
後台和緩存設置好了都可以增加電腦速度.

問題七:硬碟的緩存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 什麼是緩存檔: 在電腦系統中,硬體運行速度的快慢基本由緩存決定,緩存的容量越大,相應的硬體運行速度也就越快。緩存的應用幾乎遍及所有的硬體,比如CPU、硬碟、刻錄機等,甚至是軟體也有緩存。什麼是緩存?簡單來說緩存就是數據交換的緩沖區(稱作Cache),當某一硬體要讀取數據時,會首先從緩存中查找需要的數據,如果找到了則直接執行,找不到的話則從內存中找。由於緩存的運行速度比內存快得多,故緩存的作用就是幫助硬體更快地運行,因此,我們要不惜使出一切手段來增加硬體的緩存,讓機器「飛」起來,以下就介紹幾種增加緩存的方法。 CPU的緩存 CPU的緩存分二級:L1(一級緩存)和L2(二級緩存),當處理器要讀取數據時,首先要在L1緩存中查找,其次才是L2緩存,最後才是系統內存。如果有一天你發覺自己的電腦慢了很多,進入到Windows桌面也要幾分鍾,這時候就要檢查一下CPU的一、二級緩存有沒有打開。在BIOS設置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標准CMOS設定)有兩項是用來打開或關閉緩存的:CPUInternal Cache設為Enable時開啟CPU內部的一級緩沖區,若設置為Disabl則為關閉,這時系統性能將大大降低;ExternalCache選項是控制主板上二級緩沖區,如果主板上有二級緩存則應設成Enable。 硬碟的緩存 點擊電腦桌面上的「開始」/「運行」,鍵入「Msconfig」啟動「系統配置實用程序」,跟著選中「system.ini」標簽下的「Vcache」項,就可以根據系統的實際情況來調節硬碟的緩存了。在該選項中一般會有三行內容:ChunkSize=1024、MaxFileCache=10240和MinFileCache=10240;其中第一行是緩沖區讀寫單元值,第二、三行是硬碟的最大和最小緩沖值,等號後的數值都是可以修改的,只要右鍵單擊選中任一行就可以進行修改了。如果你的內存是128MB的話,上面這三行的取值就比較合理了,當然也可以自定。如果不知道該如何設置合適的緩沖值,請「Windows優化大師」幫忙吧,這個軟體中有一個「磁碟緩存優化」項,用滑鼠就可以方便地設置好緩存;又或者讓「Windows優化大師」自動幫你進行優化設置。當硬碟的緩存值足夠大時,硬碟就不用頻繁地讀寫磁碟,一來可以延長硬碟的壽命,二來也可以提高數據的傳輸速度。 另外,將硬碟的「文件系統緩存」設置為「網路伺服器」,可以加快系統對硬碟的訪問速度,因為文件系統緩存里存放了硬碟最近被訪問過的文件名和路徑,緩存越大所能儲存的內容也就越多。如果點擊「控制面板」/「系統」/「性能」/「文件系統」/「硬碟」,將「此計算機的主要用途」由「台式機」改為「網路伺服器」,可以將原來10K左右的緩存增加至近50K左右。 軟碟機和光碟機的緩存 一般來說,軟碟機讀寫數據的速度都比較慢,這是因為碟片的轉速不能太高,但是,我們可以提高軟碟機的讀寫緩存,讓軟碟機一次讀寫更多的數據。方法是:在桌面上的「開始」/「運行」框中鍵入「Regedit」運行注冊表編輯器,依次進入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Class\FDC\0000,新建一個為ForeFifo的「DWORD值」,將其值設為「0」,這樣就對軟碟機進行了軟提速。 很多人都知道右鍵單擊桌面「我的電腦」圖標,選「屬性」/「性能」/「文件系統」/「CD-ROM」,將最佳的訪問方式設為「四倍速或更高速」,將追加的高速緩存大小滑塊拖到最大處,可以明顯提高光碟機的讀盤速度。除了這種方式,我們還可以在注冊......>>

問題八:手機系統緩存刪除的是什麼 簡單的說
比如:
手機裡面的java小程序或者游戲什麼的,你玩了後,沒去關閉,然後就退出來了,那些小游戲實際還是佔用內存的。
親歷緩存就清理這些你打開而沒有正確關閉的程序。

問題九:CPU的緩存是什麼意思啊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56-1MB,有的高達2MB或者3MB。
L3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jz5u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㈦ 12M三級緩存是什麼意思

級緩存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其運作原理在於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數據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數據時,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響應較為快速。一級最重要,但是現在CPU的一級緩存幾乎都一樣,所以忽略。 二級緩存的話對於Intel的CPU是很重要的,Intel的CPU的二級緩存越大性能提升非常明顯,而AMD的CPU雖然二級緩存也很重要,但是二級緩存大小對AMD的CPU的性能提升不是很明顯。

㈧ 計算機中cpu的緩存怎麼分的為什麼這題中12M是2級如何得知

1、這題已經老了,至少已經落伍10年。現在的CPU已經沒有前端匯流排這一概念。

2、這個是Intel的CPU型號的標註:2.8GHz就是主頻,12M二級緩存,1333MHz是前端匯流排。該處理器型號是酷睿2Q9550.

3、CPU發布後,這些常規參數就會同時發布的,當初公布參數的時候就是以二級緩存大作為賣點的。

4、就象現在的處理器參數說緩存,已經不注重於二級緩存了,現在注重的三級緩存,「以緩存大為賣點」。現在主流處理器的二級緩存基本也就在1~2MB左右,三級緩存在3~8M左右。因此這個其實要結合CPU當時的主流賣點來看的。

㈨ 電腦cpu緩存12兆是什麼意思

三級緩存吧,還有一級,二級之分哦
CPU緩存是為更快速的連接CPU與內存而存在的中間媒介。
CPU緩存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的多,但是交換速度卻比內存要快得多。
高速緩存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CPU運算速度與內存讀寫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為CPU運算速度要比內存讀寫速度快很多,這樣會使CPU花費很長時間等待數據到來或把數據寫入內存。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

㈩ 緩存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許多人認為,「緩存」是內存的一部分

許多技術文章都是這樣教授的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緩存在什麼地方,緩存是做什麼用的

其實,緩存是CPU的一部分,它存在於CPU中

CPU存取數據的速度非常的快,一秒鍾能夠存取、處理十億條指令和數據(術語:CPU主頻1G),而內存就慢很多,快的內存能夠達到幾十兆就不錯了,可見兩者的速度差異是多麼的大

緩存是為了解決CPU速度和內存速度的速度差異問題

內存中被CPU訪問最頻繁的數據和指令被復制入CPU中的緩存,這樣CPU就可以不經常到象「蝸牛」一樣慢的內存中去取數據了,CPU只要到緩存中去取就行了,而緩存的速度要比內存快很多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
1.因為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這樣系統的速度就慢下來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內存中去取。

2.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現在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是被訪問最頻繁的

3.關於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為了分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先了解一下RAM

ram和ROM相對的,RAM是掉電以後,其中才信息就消失那一種,ROM在掉電以後信息也不會消失那一種

RAM又分兩種,

一種是靜態RAM,SRAM;一種是動態RAM,DRAM。前者的存儲速度要比後者快得多,我們現在使用的內存一般都是動態RAM。

有的菜鳥就說了,為了增加系統的速度,把緩存擴大不就行了嗎,擴大的越大,緩存的數據越多,系統不就越快了嗎

緩存通常都是靜態RAM,速度是非常的快,

但是靜態RAM集成度低(存儲相同的數據,靜態RAM的體積是動態RAM的6倍),

價格高(同容量的靜態RAM是動態RAM的四倍),

由此可見,擴大靜態RAM作為緩存是一個非常愚蠢的行為,

但是為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速度,我們必須要擴大緩存,

這樣就有了一個折中的方法,不擴大原來的靜態RAM緩存,而是增加一些高速動態RAM做為緩存,

這些高速動態RAM速度要比常規動態RAM快,但比原來的靜態RAM緩存慢,

我們把原來的靜態ram緩存叫一級緩存,而把後來增加的動態RAM叫二級緩存。

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中的內容都是內存中訪問頻率高的數據的復製品(映射),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減少高速CPU對慢速內存的訪問。
通常CPU找數據或指令的順序是:先到一級緩存中找,找不到再到二級緩存中找,如果還找不到就只有到內存中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