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的技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的技術

發布時間: 2023-05-31 00:02:33

『壹』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貳』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我比較喜歡希捷的,就是價格稍貴,看看下面的介紹自己心裡就有數了。

硬碟性能技術指標

現在常從宣傳廣告或者雜志報刊看到硬碟單碟容量多少多少,介面是ATA100,數據緩存為4MB等等,那這些指標是否影響硬碟的性能呢?影響硬碟性能的技術指標到底有那些呢?筆者作了個統計,現將其列於下面:

1、轉速

毫無疑問,轉速是硬碟的所有指標中除了容量之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性能參數了。任何一款硬碟的面世時,它的宣傳材料中都會在第一條提到它的轉速。轉速對於硬碟隨即傳輸速度和持續傳輸速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它的機理我在本刊創刊號上有專題論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目前,IDE硬碟主要由兩個系列組成:5400RPM和7200RPM。

2、單碟容量

如果說轉速是硬碟性能的第一要素,那麼處於第二位的無疑應該是磁碟表面的磁記錄密度。因為目前桌面IDE硬碟殼子里一般來說最多隻能放進4張碟片,只有IBM可以放5張。顯然,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已滿足不斷增長的存儲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桌面IDE硬碟的標准尺寸是3.5英寸(碟片直徑),因此,必須提高磁記錄的密度。然而隨著磁碟密度的提高,磁頭就必須隨之越來越靈敏。傳統的MR磁頭所能承受的最大單碟容量是4.5G左右。目前,單碟容量超過5G的硬碟已經全部使用了GMR磁頭。

除了對於容量增長的貢獻之外,單碟容量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提升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單碟容量的提高得益於磁軌數的增加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加。磁軌數的增加對於減少磁頭的尋道時間大有好處,因為磁片的半徑是固定的,磁軌數的增加意味著磁軌間距離的縮短,而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到另一個磁軌所需的就位時間就會縮短。這將有助於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長則和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現在的IDE硬碟早已不需要交錯因子,磁碟每次從磁頭下經過一圈,磁頭所在磁軌中的目標數據會被讀取一次。而磁軌內線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個磁軌內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從而在碟片的每個圓周運動中有更多的數據被從磁頭讀至硬碟的緩沖區里。而新一代GMR磁頭技術則確保了這個增長不會因為磁頭的靈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更高單碟容量的5400RPM硬碟有著比單碟容量較低的7200RPM硬碟更高的性能的原因。

因此,磁碟的單碟容量是僅次於轉速的第二大性能參數,他直接的決定了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而5400RPM和7200RPM兩大系列中的不同代產品的最明顯的差距也就是單碟容量了。

3、平均尋道時間

這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軌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完全由轉速決定)一起決定了硬碟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簇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碟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 磁頭平均尋道時間除了和上面講述的單碟容量有關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磁頭動力臂的運行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碟中,除了西捷的ATA酷魚稍快為7.6毫秒外。其餘品牌的主流型號基本為8.5~9毫秒。

4、數據緩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個因素以外,提高硬碟高速緩存的容量也是一條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的捷徑。

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數據從碟片到高速緩存的速度)和介面傳輸速度(從硬碟高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緩存來做一個速度適配器。緩存對硬碟性能的促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數據的讀取過程中,因此硬碟里的控制晶元便發出指令,將系統指令正在讀取的簇的相鄰的下一個或幾個簇的數據讀入硬碟高速緩存,當系統指令開始要讀取下一個簇的數據的時候,硬碟便不需要重新開始一個讀取動作,只需要將緩存中的數據傳送到系統主存中去就行了。因為從硬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數據傳輸僅僅是電子運動,所以速度比硬碟做讀取動作所需要的機械動作要快的多。因為數據在磁片上的存儲是相對連續的,所以這個預讀下一個簇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緩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預讀數據被容納。

在數據寫入磁碟的操作中,數據會先被從系統主存寫入緩存,一旦這個操作完成,系統就可以轉向下一個操作指令,而不必等待緩存中的數據寫入碟片的操作的完成。這樣系統等待的時間被大大縮短。緩存容量的加大使得更多的系統等待時間被節約。 因此,緩寸的大小對於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碟的緩存幾乎都已經加到了2M。而各個公司新推出的產品則更是通過緩存容量來把產品定位傳達給市場。2M緩存說明是主流型號,512K緩存的則毫無疑問是定位於低端市場的廉價型號。

5、介面類型

介面也是影響硬碟性能得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著硬碟所支持得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現在主流的硬碟介面類型為Ultra ATA/66,而最新的ATA介面則為Ultra ATA/100。自從98年中,這個Ultra ATA/66介面標准被提出以來,現在幾乎所有新推出的IDE硬碟都無一例外地支持DMA66。不過由於硬碟碟片及磁碟技術的限制,目前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及連續數據傳輸還無法達到66MB/s,現在一般硬碟的傳輸率均在35~45MB/s之間,因此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發揮Ultra ATA/66的全部功效。

6、數據保護機制

隨著硬碟容量和速度的提高,人們對硬碟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各個公司都開發了數據保護系統。

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西部數據的數據衛士。該技術建立於S.M.A.R.T.的基礎之上,但又獨立於S.M.A.R.T.,而具體的工作過程有些類似於微軟的ScanDisk(「數據衛士」技術與S.M.A.R.T.和ScanDisk完全兼容),只是更為自動化:當硬碟累計加電達到8小時後,一旦系統閑置超過15秒,硬碟即可自動檢測並修復錯誤數據,如果在掃描過程中因系統恢復工作或關機而使掃描過程中斷,硬碟都會在系統再次閑置(或開機後閑置)15秒之後繼續掃描直到任務完成。進行一次全盤掃描,對4.3G硬碟只需8分鍾,13G的硬碟也只要20分鍾,堪稱保護硬碟數據的好助手。

此外,還有IBM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驅動器性能檢測)和昆騰的DPS(數據保護系統,Data Protection System),MAXTOR的MaxSafe和西捷的高達300G的防沖撞設計。這些保護機制都大同小異。

『叄』 硬碟採用什麼技術其內部由很多碟片堆疊而成

硬碟採用什麼技術其內部由很多碟片堆疊而成:碟片是硬碟中承載數據存儲的介制,硬碟是由多個碟片疊加在一起,互相之間由墊圈隔開。硬碟碟片是以堅固耐用的材料為盤基,其上在附著磁性物質,表面被加工的相當平滑。 因為碟片在硬碟內部高速旋轉(有5400轉、7200轉、10000轉,甚至15000轉),因此製作碟片的材料硬度和耐磨性要求很高,所以一般採用合金材料,多數為鋁合金。 硬碟碟片是隨著硬碟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早期的硬碟碟片都是使用塑料材料作為盤基,然後再在塑料盤基上塗上磁性材料就構成了硬碟的碟片。 後來隨著好運硬碟轉速和容量的提高又出現的金屬盤基的碟片,金屬材料的盤基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更強的硬度,在安全性上也要強於塑料盤基。目前謹裂市場中主流的硬碟都是採用鋁材料的金屬盤基。 而IBM等廠商還祥襪閉推出過以石英玻璃為盤基的「玻璃碟片」,但初期的玻璃碟片在發熱等技術方面處理的並不得當,導致部分產品使用中極易出現故障。 但玻璃碟片是一種比鋁更為堅固耐用的碟片材質,碟片高速運轉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而且玻璃碟片表面更為平滑,技術上還是領先於金屬碟片的。 由於碟片上的記錄密度巨大,而且碟片工作時的高速旋轉,為保證其工作的穩定,數據保存的長久,硬片都是密封在硬碟內部。 萬萬不可自行拆卸硬碟,在普通環境下空氣中的灰塵,都會對硬碟造成永久傷害,更不能用器械或手指碰觸碟片

『肆』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伍』 不是目前硬碟採用的主要技術是什麼

FLASH技術、eMMC技術。硬碟的主要技術有RAID技術、PRML技術、FLASH技術、eMMC技術等。而其中不是目前硬碟採用的主要技術有FLASH技術、eMMC技術。

『陸』 請簡要的介紹一下硬碟的各種技術指標

分類: 電腦/網路 >> 硬體
問題描述:

還有各個指標對性能的影響

解析:

硬碟的性能指標及相關應用技術

(平均)尋道時間:磁碟的磁頭從初始位置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是影響硬碟傳輸速率的重要參數。

磁碟讀取數據過程:硬碟接受到讀取指令,磁頭從初始位置移動到目標磁軌位置,其中經過一個尋道時間,然後從目標磁碟上找到要讀取的數據,其中經過一個等待時間,即硬碟在讀取時間時的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劉挺 06:06 01-10-23

IDE硬碟:把硬碟控制卡建在硬碟電路板上的硬碟。(IDE=Integrated Disk Electronics)

ATA作為IDE介面的標准。

SCSI硬碟可以說是IDE硬碟的一種。

主板對磁碟的者臘容量支持瓶頸為8.4GB、137GB。

硬碟的一些性能指標

1.主軸轉速

硬碟的主軸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目前7200rpm的硬碟是主流產品,SCSI硬碟的主軸轉速已經高達15000rpm,當然其價格讓普通用戶難以

接受。

2.尋道時間

該指標是指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則為磁頭移動到正中間的磁軌需要的時間。注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越小性能則越高。現在使用的硬碟平均尋道時間當在10ms以下。

3.單碟容量

因為標准硬碟的碟片數是有限的,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是有限度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大容量硬碟採用GMR巨阻型磁頭,磁碟的記錄密度大大提高,硬碟的單碟容量也相應提高了。

4.潛伏期

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其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就是碟片轉半圈的時間。

5.硬碟表面溫度

該指標表示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穩定的數據讀、寫性能。

6.道至道時間

該指標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7.高速緩存

指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大容量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B~2MB,2MB緩存是目前IDE硬碟的主流。

8.全程訪問時間

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而平均訪問時間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9.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

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源亮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容量)。注意Mb/s或Mbps與MB/s含義的不同,前者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一位元組8位數)。例如某硬碟給出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131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MB/s。

10.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

該指標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為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

11.外部數據傳輸率

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

採用UltraDMA/66/100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66MB/s或100MB/s。

硬碟應用的一些技術

1.Drive-TIP技術

Drive-TIP是英文Drive Temperature Indicator Processor的縮寫,中文含義是硬碟溫度監測儀。該技術是一項旨在提高硬碟可靠性和使用性能的技

術。它通過溫度感應器來監測並報告驅動器溫度是否明顯超過預先設定的溫度閾值,一旦明顯超溫,即採取相應的措施,如關閉驅動器來降低溫度。這對於空間有限的筆記本專用硬碟來說是雹嫌寬非常必要的。

2.Ultra ATA/66/100技術

此技術把ATA介面的最高傳輸速率提升到了66MB/s和100MB/s,在提高傳輸速率的同時,Ultra ATA/66/100還通過改進信號的時鍾邊沿特性並使用CRC循環冗餘糾錯技術,保證了在高速傳輸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Ultra ATA/6/100向後兼容

Ultra ATA/33,IDE介面同樣為40線,但使用的電纜為80芯,比原來的IDE電纜增加了40根地線,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相鄰信號線之間的串擾。如果支持Ultra ATA/66介面的硬碟接在了40芯的老式電纜上,硬碟自動能以Ultra ATA/33模式工作。為了使用UltraATA/66/100介面,硬碟、主板和操作系統都必須提供相應的支持。

3.Load/Unload技術

適合筆記本電腦硬碟使用,因為筆記本電腦硬碟在工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飛行,與碟片距離僅為約十萬分之一英寸(比灰塵或指紋還要小)。光滑的磁碟表面和日趨降低的飛行高度增加了讀寫頭和磁面碰撞的幾率,也使硬碟的損壞幾率隨之而增加。而Load/Unload技術可使硬碟磁頭在不工作時停泊在磁碟外面的專用槽中,大大降低了磁頭與磁面的碰撞幾率,從而延長硬碟的使用壽命。

4.SPS技術

SPS是英文Shock Protection System的縮寫。硬碟非常怕震動,不管電源是否已經啟動,只要硬碟受到了撞擊或震動,或多或少總有數據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如果處於運轉狀態的硬碟受到震動或撞擊,所造成的"傷害"會更大。SPS這種

技術可以把硬碟因沖擊而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5.ABLE技術

ABLE是英文Adaptive Battery Life Extender的縮寫,該技術一般也用於筆記本硬碟之中,它的優點是可以使筆記本電腦硬碟的耗電量降低大約20%,從而有效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使用戶不必被電池使用時間問題困擾。

6.IEEE1394技術

IEEE1394又稱為Firewire(火線)或P1394技術,它是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現有的IEEE 1394標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傳輸速率,將來會達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為硬碟、

DVD、CD-ROM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介面。IEEE1394將來有望取代現有的SCSI匯流排和IDE介面。

7.S.M.A.R.T技術

該技術的英文全稱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Reporting Technology,中文含義是自動監測分析報告技術。這項技術指標使得硬碟可以監測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狀態和性能,並將其顯示出來。用戶可以隨時了解硬碟的運行狀況,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採取適當措施,確保硬碟中的數據不受損失。採用這種技術以後,硬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8.GMR技術

該技術的英文全稱是Giant Magoresistive,中文含義是巨磁阻磁頭。GMR技術的磁頭與MR磁頭一樣,是利用特殊材料的電阻值隨磁場變化的原理來讀取碟片上的數據,但是GMR磁頭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比MR磁頭更為敏感,相同的磁場變化能引起更大的電阻值變化,從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MR磁頭能夠達到的碟片密度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頭可以達到10Gbit-40Gbit/in2以上。

9.DPS技術

DPS是英文Data Protection System的縮寫,適合Quantum品牌Enhanced IDE介面且支持S.M.A.R.T.規格的硬碟,它可以讓用戶確定自己的硬碟是否真正發生了問題。用戶可以在Quantum的網站上下載qdps.exe軟體,如果覺得硬碟似乎有問

題時,就可以用軟盤開機,執行qdps.exe,以測試一下硬碟到底有沒有問題。

10.OAW技術

該技術是英文Optically Assisted Winchester的縮寫,它的中文含義是光學輔助溫氏技術。它把傳統的磁讀寫頭和低強度激光束結合在一起,激光束通過光纖進入磁頭,再通過一個微電機驅動的鏡子反射到磁碟表面,從而實現磁頭的精確定位。OAW技術能夠在1英寸寬的范圍內寫入105000個以上的磁軌,硬碟單碟容量可達36GB以上。

11、SB技術

SB是英文Shock Block的縮寫,是Maxtor硬碟所採用的一種技術。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在於盡量降低讀寫磁頭彈離碟片的可能性,如果讀寫磁頭沒有彈離碟片,就不會有碟片被讀寫磁頭敲擊而產生屑片的情況發生。

12、Ultra160/m

Ultra160/m是SCSI介面硬碟的高一級標准,它以Ultra3 SCSI為基礎,傳輸速率高達160MB/s。

『柒』 硬碟的溫切斯特技術是什麼

1、硬碟(hard disk)即硬碟驅動器,由於它體積小、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已成為PC的標准配置。它以鋁合金等金屬作為盤基,盤面敷有磁性記錄層,磁層可以采和甩塗工世製成,此時磁粉呈不連續的顆粒存在。
2、也可以和電鍍,化學鍍和濺射等方法製取連續膜磁碟。目前大多數微機上安裝的硬碟,由於都採用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而被稱之為「溫州穗切橋大斯特硬碟」,或簡稱「敏跡豎溫盤」。這種技術是由IBM公司位於美國加州坎貝爾市溫切斯特大街的研究所研製的,它於1973年首先應用於IBM3340硬磁碟存儲器中,因此將這種技術稱作部署切斯特技術。

『捌』 台式機硬碟主要有哪幾種硬碟的主要技術參數有哪些

1.SATA介面。SATA介面是現在使用人數最多的介面,SATA介面具有很強的糾錯能力,介面簡單,所以使用人數偏多


以上就是硬碟介面的類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