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愛數硬碟櫃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愛數硬碟櫃

發布時間: 2023-06-05 14:08:28

1. 愛數備份的愛數產品

愛數備份軟體 3.0 提供完善的企業級網路備份解決方案,集中可靠地保護企業伺服器和桌面環境。支持 Windows /Linux 平台下文件伺服器、Web 伺服器、各類應用伺服器的保護,包含對 MySQL、SQL Server、Oracle、Lotus Domino、Sybase、Exchange Server、Active Directory 等資料庫環境的保護,而且愛數備份軟體 3.0 也是員工桌面 PC、移動電腦保護的最佳選擇,是產業界唯一一款高度集成的、適用於數據中心和桌面環境保護的專業數據備份軟體。具有全面、安全、易用的特色。
操作系統保護
1、支持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統的在線完全及增量備份,包括 Windows 2008 及 Windows 7 。
2、基於 AnyRestore 系統恢復技術,即使硬碟損壞或其它部件損壞,也可將原系統備份集恢復到新硬體環境中。
3、支持 IBM、HP、Dell 、浪潮等各種伺服器環境的災難恢復,支持各種 RAID 環境下的系統災難恢復,包括 RAID0、RAID1、RAID5 等。
應用系統保護
1、支持 SQL Server 資料庫系統的在線備份,包括全備份、差異備份和事務日誌備份等。
2、基於准 CDP 技術,實現 AD 實時備份和快速恢復 。
3、支持 Oracle 資料庫、表空間、歸檔日誌的全備份和增量備份。
4、支持 Oracle 資料庫的時間點回溯恢復,可在已備份時間點的基礎上,更精確回溯到某一時間點。 5、支持 Lotus Domino 資料庫、事務日誌的全備份和增量備份。
6、支持 Exchange Server 整個資料庫或資料庫的單個存儲組的全備份和增量備份。
7、支持 Sybase 系統資料庫和用戶資料庫的完全備份,增量備份。
8、支持運行在 SQL Server、Oracle、Domino 資料庫系統的 OA 系統、財務系統、CRM、ERP、 CAD、Web系統等各類應用系統。
9、支持雙機與集群連續性接管備份。
10、與操作系統備份以及文件數據備份模塊結合,可對應用系統實施系統備份、資料庫文件冷備份、資料庫熱備份,當災難發生時,可以完全重建應用系統環境。
文件數據保護
1、支持包括辦公文檔、視頻、設計圖紙、圖片等各種文檔的增量備份、循環備份和合成備份。
2、支持文件實時備份(CDP),支持基於文件版本數的循環策略、過濾、加密、壓縮等功能,支持塊級增量備份每一個變化的數據塊,不間斷保護客戶端數據,隨時恢復到最新狀態和歷史狀態。
3、支持 Outlook、Foxmail 等郵件客戶端的塊級增量備份,增量備份時僅備份變化的郵件內容。 作為領先的一體化設備,愛數備份存儲櫃 3.5 旨在為用戶提供集備份、容災、存儲於一體的創新型解決方案,它可滿足從 PC 環境到 Windows、Linux 和 Unix 伺服器環境的集中備份;通過容災及虛擬化技術來滿足各種容災及虛擬化應用需求,支持自動/手動方式進行應用容災接管、支持數據自動同步及異地容災;設備採用 NAS、IP SAN 和 FC SAN 多種存儲架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滿足用戶數據共享和集中存儲的需求。
LX系列(Lite Series,入門系列)
可滿足小規模的數據集中備份以及數據存儲一體化需求。
PX系列(Professional Series,專業系列)
可滿足大規模數據集中備份及存儲需求;
其擴展性、性能、容量和處理能力等都優於LX系列。
VX系列(Virtualization Series,虛擬化系列)
高端系列產品;
通過虛擬化及容災技術保證業務連續性,支持PX系列的所有功能,萬兆及 FC SAN 環境的支持為可選配置;
可用於實現 FC SAN 環境的 LAN-Free 備份和萬兆 IP SAN 環境的備份。
GX系列(Gateway Series,備份容災網關系列)
一款備份容災網關產品;
可提供所有的備份功能、NAS 及 IP SAN 功能;
支持異構存儲架構、萬兆網路環境、虛擬化及容災技術。
EXP 1600 擴展櫃
專用的 EXP 1600 擴展櫃可直接連接在愛數備份存儲櫃後端;
作為擴展的存儲空間;
實現簡易直觀的級聯擴展。 愛數備份衛士專業版
一款面向企業員工 PC、個人筆記本等的專業備份產品,它是您數據安全的貼身保鏢。全面的備份,集文件、系統、郵件、聊天記錄於一體的備份軟體,讓您的數據保護周密完全;安全的備份,提供多級別的安全加密模式,特別是高級加密標准 (AES),讓您的數據安全無懈可擊。
1、激動人心的 windows 7 系統備份
全面支持 Windows 7 的系統備份與恢復,為您的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2、全面支持 64 位
全面支持 Windows XP 64 位,支持 windows Vista 64 位, 支持 Windows 7 64 位。
3、物超所值的保護方案
整合愛數刻錄軟體,實現備份、加密、刻錄一站式服務的超值保護。
4、自動備份
靈活而強大的備份計劃模式,支持備份任務的多計劃性,結合簡單計劃、詳細計劃,提供每月、每周、每日、一次性等多種計劃類型。
5、備份目的地多樣化,讓安全更加到位
提供的備份目的地可以是本地磁碟、網上鄰居、移動磁碟( U盤、移動硬碟)、遠程 FTP、系統隱藏專區、甚至可以直接備份到 CD/DVD 光碟。
愛數備份衛士伺服器版
內置強大的備份引擎源自於愛數多年的不懈努力,專為企業 Windows 伺服器環境設計,可支持伺服器系統災備與恢復、SQL Server 資料庫備份、Exchange Server 資料庫備份、文件備份、異地容災,因其具有全面保護、安全可靠、功能強大、簡單易用四大特點而廣泛用於伺服器的備份。
採用 AnyLink 執行引擎,支持備份、恢復、同步、資料庫備份等。 獨創的「簇照」技術,在不停機狀態下可增量備份 Windows 伺服器系統,在伺服器系統崩潰之後可快速恢復。 改進的系統恢復程序,支持 IBM、HP、Dell 等各種伺服器環境的災難恢復,包括 RAID0、RAID1、RAID5 等等各種 RAID 環境。 新增的裸機恢復功能可用於恢復原伺服器系統到新的硬體環境。 增量備份各種文檔資料和郵件,包括打開且鎖定的文件。 支持備份 SQL Server、MySQL資料庫。 支持 FTP 遠程備份,實現異地容災。強大的備份引擎,支持大數據量、百萬數量級的文件備份。
愛數 Tx3 雲平台
愛數 Tx3 是集數據備份、復制容災和存儲管理於一體的雲平台。基於愛數Tx3 雲平台,企業和組織可以構建私有雲備份、雲容災和雲存儲平台,也可以構建一體化的多服務平台,或者基於 Tx3 定製個性化私有雲平台。
1、雲備份平台
所有的企業和組織都需要滿足自身信息化建設的彈性備份平台!愛數 Tx3 支持面向企業、行業和公共組織的雲備份平台建設,無論組織的規模多大,組織的管理模式如何,也無論 IT 系統如何異構和復雜,提供足夠彈性的備份平台建設,真正將備份的目的歸為數據安全。
1) 為企業和組織提供基於磁碟的彈性高級備份解決方案;
2)為大企業提供總部分支機構的整體遠程私有雲備份解決方案;
3)為行業提供行業雲備份解決方案;
4)為地方運營商搭建公共雲備份服務平台,為區域內企業提供雲備份服務。
愛數 Tx3 跨越 Windows 、Linux、Unix 三大平台,滿足從伺服器到桌面電腦,從企業機房到大型數據中心,從真實環境到虛擬環境,從各類企業級資料庫系統到文件數據,各種變化的異構需求的安全數據保護。它適應近線備份與遠程數據容災,小型機構的集中備份容災,大型機構的總部分支統一安全備份,公共的雲備份平台。
2、雲存儲平台
企業需要彈性的存儲管理,需要自由靈活的信息服務。隨時可以自動獲取存儲,隨時自由交換信息數據,隨時管理企業信息數據。愛數 Tx3 雲存儲平台正是一個這樣的彈性的數據存儲與信息管理平台!
為企業和組織提供的核心服務能力包括:
1)彈性分配的數據存儲:動態規劃,按需分配,隨時隨地,自由擴展;
2)安全靈活的信息交換:安全共享、靈活的數據交換,隨時隨地自由地獲得需要的信息數據;
3)充分彈性的連接:無論是本地還是遠程,可以安全的訪問組織各地的存儲數據。
4)彈性匹配的雲存儲平台:完全滿足企業和組織動態成長的雲存儲平台,每個時期的存儲和信息都是最適合的,從小到大(信息中心發展到數據中心),從簡單到復雜(小企業發展到大型分支機構),與企業和組織的發展完全匹配!
3、雲容災平台
容災為企業和組織希望實施面向對象(或者面向目標)的容災方式提供了建設思路和模式。愛數 Tx3 雲容災平台支持各種彈性的容災模式。支持基於持續數據保護技術的實時復制容災。採用愛數 Tx3 建設雲容災平台:
1)避免數據的丟失:通過持續數據保護,確保伺服器的每一個變化都實時地復制到介質伺服器端,一旦出現災難,數據丟失量將在一個未完成的事務級別。
2)消除系統的宕機時間:通過容災伺服器的自動/手動接管,消除業務停頓,並可通過實時時間點對主伺服器進行災難恢復,可在極短的時間內還原業務系統。
3)降低業務風險:通過容災方案,確保業務系統的可持續性運行,極大的降低業務的運營風險。
4)節約成本:簡化的容災方案,減少應用系統可用性的維護時間,並且通過避免數據丟失和消除宕機時間,減少應用系統故障所產生的經濟損失。

2. 硬碟櫃為什麼貴

晶元價格高。硬碟櫃裡面含有的畝游斗晶元,是迅磨高科技的產品,造價成本高,所以硬碟櫃的價格高。硬碟櫃是入門級硬碟存儲設備,主要提供適合硬磨漏盤存貯的物理環境。

3. 請問現在有沒有可以把多個硬碟(筆記本電腦2.5寸硬碟)連接在一起的使用的硬碟盒價格便宜的。

有這種硬體,你在淘寶網輸入「2.5寸 硬碟櫃」即可找到你所中意的

4. 硬碟櫃的介紹

硬碟櫃是入門級硬碟存儲設備,主要提供適合硬碟存貯的物理環境。其產品有防磁硬碟櫃、抽屜硬碟櫃、立式硬碟櫃、防磁防火硬碟櫃等;智酷硬碟櫃是帶電腦管理的硬碟櫃,是專業硬碟存貯設備+電腦管理的智能化設備。

5. 硬碟櫃要如何組NAS

首先你要搞清楚硬碟櫃和NAS的區別

  1. 硬碟櫃,指的是把物理硬碟通過轉介面轉換成USB可讀寫設備,其實就是把硬碟組成了U盤而已,硬碟櫃是不帶CPU,不帶內存,不帶操作系統的~所以你想直接用它做成NAS那是不可能的,必須要通過其他設備才行

  2. NAS,是網路存儲設備,你可以理解成「雲」,就是你自己架設一個雲存儲。你可以理解為一個24小時開機的有操作系統的電腦,以便你隨時隨地都能訪問其。

  3. 看了你的描述,你等於有個U盤(NS800U3)想24小時共享在網路上,那麼你缺少的就是一個能24小時開機的電腦設備

  4. 24小時能開機的電腦設備,應該叫做伺服器,伺服器分為windows的和linux的

  5. windows伺服器的我就不多說了,因為你是個人家庭用,所以隨便什麼舊電腦都可以做,你只要把你的NS800U3當做U盤插在USB借口上,然後開啟共享就可以了。具體操作方案有太多太多太多種了,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如果感興趣,自己網路windows架設雲服務。

  6. linux伺服器的話,你可能接觸的比較少,但是因為linux伺服器成本低,耗電少,死機概率低,所以被廣泛使用,比如:所有的NAS設備,谷歌,網路,所有網站伺服器其實大部分都是linux系統,另外一些職能路由器其實也是。

  7. 按照你所說的,想要實現你的這些功能,理論上有太多種方案了,但是大部分方案都需要一定的技術能力,如果是技術小白,那麼推薦你直接買一個群輝的NAS,然後把你的NS800U3用USB插上去

  8. 最後,給你一種我自己在用的解決方案,我自己是群輝NAS(隨便什麼型號都可以,沒必要買太貴的型號),然後群輝架設VPN,平時在外的時候,先VPN連接到家,然後就像區域網一樣瀏覽自己的文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電信服務商屏蔽了80埠,而且如果把雲開放式的放在外網安全性不高,所以才架設了VPN。

6. 家用小型硬碟櫃與NAS有何區別

家用小型硬碟櫃與NAS的區別

一、家用小型硬碟櫃:功能類似SD卡讀卡器,只不過它安裝的是硬碟,另外它有獨立的供電。它只是一個存儲設備,無法單獨運行,需要連接電腦或其它設備才有存儲功能。

7. 硬碟櫃有什麼用誰會用了那麼多容量

怎麼說么,其實硬碟櫃類似RAID主要是用於伺服器上,其實大容量也能用完的。比如說資料庫。以及大公司的伺服器的各種安全手段配置也需要很多存儲空間。

8. 哪個牌子的硬碟櫃好些

話說自己沒有接觸過很多硬碟櫃名牌。

9. 磁碟陣列櫃怎麼配置簡單3步教你如何組建RAID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櫃怎麼配置?簡單3步教你學會如何組建RAID磁碟陣列系統。

電腦儲存不夠用,移動硬碟不方便,大容量數據、高速讀取和安全存儲就需要用到磁碟陣列櫃。

以我的這台優越者五盤位磁碟陣列櫃S303A為例,它支持8種raid陣列模式,可以滿足不同的存儲需求,非常靈活和安全,我之所以選擇優越者S303A,主要是因為它自帶硬碟休眠功能。硬碟無操作30分鍾後,它就會讓硬碟休眠。減少磁碟磨損,可以延長硬碟使用壽命。下面教大家簡單輕松組建和配置。

首先,硬碟我選的是3.5英寸的機械硬碟,選擇機械硬碟一方面是因為便宜。另一方面是因為硬碟櫃採用的是免工具無螺絲設計,3.5英寸的機械硬碟和硬碟櫃抽屜的尺寸剛剛好,不僅不用擰螺絲。而且安裝也很方便。

取下硬碟櫃的磁吸面板後,把裡面的硬碟抽屜取出來,扣掉兩側的固定卡扣,再把硬碟放進去,扣回兩側的卡扣,把固定好硬碟的抽屜放入硬碟櫃,蓋上磁吸面板就OK了。

雖然包裝盒裡給的有光碟,但是現在大部分電腦沒有光碟機,也就用不上光碟。機身背部也有進行手動設置的按鈕,但是太復雜了。設置raid模式方法有很多種,我們選擇最懶的一種,用軟體設置,下載軟體後可以一鍵組件raid,非常方便。

第一步,先從官網下載配置軟體,安裝好後,打開軟體,在左邊的磁碟列表中,查看硬碟是否都在線。

第二步,就是選擇分區,對磁碟進行分區。如果你不需要分區的話,直接格式化就可以了。

第三步,點擊左側第三個按鈕,選擇自己要設置的raid模式,然後點擊應用就搞定啦。

全程2分鍾不到,raid組建就完成了,磁碟陣列櫃直接就可以使用使用了。是不是很簡單呢?

10. 大話存儲2的目錄

第1章 混沌初開——存儲系統的前世今生
1.1 存儲歷史
1.2 信息、數據和數據存儲
1.2.1 信息
1.2.2 什麼是數據
1.2.3 數據存儲
1.3 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保存數據
第2章 IO大法——走進計算機IO世界
2.1 IO的通路——匯流排
2.2 計算機內部通信
2.2.1 IO匯流排是否可以看作網路
2.2.2 CPU、內存和磁碟之間通過網路來通信
2.3 網中之網
第3章 磁碟大挪移——磁碟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碟結構
3.1.1 碟片上的數據組織
3.1.2 硬碟控制電路簡介
3.1.3 磁碟的IO單位
3.2 磁碟的通俗演繹
3.3 磁碟相關高層技術
3.3.1 磁碟中的隊列技術
3.3.2 無序傳輸技術
3.3.3 幾種可控磁頭掃描方式概論
3.3.4 關於磁碟緩存
3.3.5 影響磁碟性能的因素
3.4 硬碟介面技術
3.4.1 IDE硬碟介面
3.4.2 SATA硬碟介面
3.5 SCSI硬碟介面
3.6 磁碟控制器、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6.1 磁碟控制器
3.6.2 驅動器控制電路
3.6.3 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7.1 內部傳輸速率
3.7.2 外部傳輸速率
3.8 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
3.8.1 並行傳輸
3.8.2 串列傳輸
3.9 磁碟的IOPS和傳輸帶寬(吞吐量)
3.9.1 IOPS
3.9.2 傳輸帶寬
3.10 固態存儲介質和固態硬碟
3.10.1 SSD固態硬碟的硬體組成
3.10.2 從Flash晶元讀取數據的過程
3.10.3 向Flash晶元中寫入數據的過程
3.10.4 Flash晶元的通病
3.10.5 SSD給自己開的五劑良葯,葯到是否病除
3.10.6 SSD的前景
3.10.7 SSD如何處理Cell損壞
3.11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話/詳解七種RAID
4.1 大話七種RAID武器
4.1.1 RAID 0陣式
4.1.2 RAID 1陣式
4.1.3 RAID 2陣式
4.1.4 RAID 3陣式
4.1.5 RAID 4陣式
4.1.6 RAID 5陣式
4.1.7 RAID 6陣式
4.2 七種RAID技術詳解
4.2.1 RAID 0技術詳析
4.2.2 RAID 1技術詳析
4.2.3 RAID 2技術詳析
4.2.4 RAID 3技術詳析
4.2.5 RAID 4技術詳析
4.2.6 RAID 5技術詳析
4.2.7 RAID 6技術詳析
第5章 降龍傳說——RAlD、虛擬磁碟、卷和文件系統實戰
5.1 操作系統中RAID的實現和配置
5.1.1 WindowsServer2003高級磁碟管理
5.1.2 Linux下軟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碟陣列
5.3.1 RAID50
5.3.2 RAID10和RAID01
5.4 虛擬磁碟
5.4.1 RAID組的再劃分
5.4.2 同一通道存在多種類型的RAID組
5.4.3 操作系統如何看待邏輯磁碟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邏輯磁碟
5.5 卷管理層
5.5.1 有了邏輯盤就萬事大吉
5.5.2 深入卷管理層
5.5.3 Linux下配置LVM實例
5.5.4 卷管理軟體的實現
5.5.5 低級VM和高級VM
5.5.6 VxVM卷管理軟體配置簡介
5.6 大話文件系統
5.6.1 成何體統——沒有規矩的倉庫
5.6.2 慧眼識人——交給下一代去設計
5.6 -3無孔不入——不浪費一點空間
5.6.4 一箭雙雕——一張圖解決兩個難題
5.6.5 寬容似海——設計也要像心胸一樣寬
5.6.6 老將出馬——權威發布
5.6.7 一統江湖——所有操作系統都在用
5.7 文件系統中的IO方式
第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碟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碟櫃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合RAID卡實現外置磁碟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碟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碟陣列
6.5 龍頭風尾——連接多個擴展櫃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塊化磁碟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碟陣列本是一家
6.8 天羅地網——SAN
第7章 熟讀寶典——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
7.1 人類模?與計算機模型的對比剖析
7.1.1 人類模型
7.1.2 計算機模型
7.1.3 個體間交流是群體進化的動力
7.2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7.3.1 應用層
7.3.2 表示層
7.3.3 會話層
7.3.4 傳輸層
7.3.5 網路層
7.3.6 數據鏈路層
7.3.7 物理層
7.4 OSI與網路
第8章 勇破難關——Fibre Channel協議詳解
8.1 FC網路——極佳的候選角色
8.1.1 物理層
8.1.2 鏈路層
8.1.3 網 絡 層
8.1.4 傳輸層
8.1.5 上三層
8.1.6 小結
8.2 FC協議中的七種埠類型
8.2.1 N埠和F埠
8.2.2 L埠
8.2.3 NL埠和FL埠
8.2.4 E埠
8.2.5 G埠
8.3 FC適配器
8.4 改造盤陣前端通路——SCSI遷移到FC
8.5 引入FC之後
8.6 多路徑訪問目標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協議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換網路替代並行SCSI匯流排的必然性
9.1.1 面向連接與面向無連接
9.1.2 串列和並行
9.2 不甘示弱——後端也升級換代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盤陣解決方案
9.3.1 FC磁碟介面結構
9.3.2 一個磁?同時連入兩個控制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環路還是交換——SBOD晶元級詳解
9.4 SAS大革命
9.4.1 SAS物理層
9.4.2 SAS鏈路層
9.4.3 SAS網路層
9.4.4 SAS傳輸層和應用層
9.4.5 SAS的應用設計和實際應用示例
9.4.6 SAS目前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
9.5 中高端磁碟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5.1 IBM DS4800和DS5000控制器架構簡析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碟陣列控制器簡析
9.5.3 IBM DS8000簡介
9.5.4 富士通ETERNUS DX8000磁碟陣列控制器結構簡析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盤陣介紹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盤陣介紹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儲系統架構簡介
9.5.8 傳統磁碟陣列架構總結
9.6 磁碟陣列配置實踐
9.6.1 基於IBM的DS4500盤陣的配置實例
9.6.2 基於EMC的CX700磁碟陣列配置實?
9.7 HBA卡邏輯架構詳析與SAN Boot示例
9.7.1 HBA卡邏輯架構
9.7.2 支持Boot的HBA卡訪問流程
9.8 國產中高端磁碟陣列
9.9 小結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瘋狂
10.1.1 另闢蹊徑——亂談NAS的起家
10.1.2 雙管齊下——兩種方式訪問的後端存儲網路
10.1.3 萬物歸一——網路文件系統
10.1.4 美其名曰——NAS
10.2 龍爭虎鬥——NAS與SAN之爭
10.2.1 SAN快還是NAS快
10.2.2 SAN好還是NAS好
10.2.3 與SAN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4 與NAS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5 文件提供者
10.2.6 NAS的本質
10.3 DAS、SAN和NAS
10.4 最終幻想——將文件系統語言承載於FC網路傳輸
10.5 長路漫漫——存儲系統架構演化過程
10.5.1 第一階段:全整合階段
10.5.2 第二階段:磁碟外置階段
10.5.3 第三階段:外部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4 第四階段:網路化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5 第五階段:瘦伺服器主機、獨立NAS階段
10.5.6 第六階段:全分離式階段
10.5.7 第七階段:統一整合階段
10.5.8 第八階段:迅速膨脹階段
10.5.9 第九階段:收縮階段
10.5.10 第十階段:強烈坍縮階段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產品
10.6.1 WAFL配合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
10.6.3 利用NVRAM來記錄操作日誌
10.6.4 WAFL從不覆寫數據
10.7 初露鋒芒——BlueArc公司的NAS產品
第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乙太網和TCP/IP協議
11.1 共享匯流排式乙太網
11.1.1 連起來
11.1.2 找目標
11.1.3 發數據
11.2 網橋式乙太網
11.3 交換式?太網
11.4 TCP/IP協議
11.4.1 TCP/IP協議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個作用
11.4.3 TCP/IP協議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乙太網的關系
第12章 異軍突起——存儲網路的新軍IP SAN
12.1 橫眉冷對——TCP/IP與FC
12.2 自嘆不如——為何不是乙太網+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交互過程簡析
12.4.1 實?一:初始化磁碟過程
12.4.2 實例二:新建一個文本文檔
12.4.3 實例三:文件系統點陣圖
12.5 ISCSI磁碟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乙太網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節敗退
12.9 ISCSI配置應用實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儲設備上創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機端掛載LUN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12.11 10Gb乙太網的威力初顯
12.12 小結
第13章 握手言和——IP與FC融合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議融合的迫切性
13.3 網路通信協議的四級結構
13.4 協議融合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論
13.5.1 Tunnel方式
13.5.2 Map方式
13.6 FC與IP協議之間的融合
13.7 無處不在的協議融合
13.8 交叉融合
13.9 IFCP和FCIP的具體實現
13.10 局部隔離/全局共享的存儲網路
13.11 多協議混雜的存儲網路
13.12 IP Over FC
13.13 FCoE
13.13.1 FCoE的由來
13.13.2 FcoE的設計框架
13.13.3 FcoE卡
13.13.4 FCoE交換機
13.13.5 解剖FCoE交換機
13.13.6 存儲陣列設備端的改動
13.13.7 FCoE與iSCSI
13.13.8 FcoE的前景
13.13.9 Open FCoE
第14章 變幻莫測——虛擬化
14.1 操作系統對硬體的虛擬化
14.2 計算機存儲子系統的虛擬化
14.3 帶內虛擬化和帶外虛擬化
14.4 硬網路與軟網路
14.5 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成一台虛擬計算機
14.6 用一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出多台虛擬計算機
14.7 用磁碟陣列來虛擬磁帶庫
14.8 用控制器來虛擬其他磁碟陣列
第15章 眾志成城——存儲集?
15.1 集群概述
15.1.1 高可用性集群(HAC)
15.1.2 負載均衡集群(LBC)
15.1.3 高性能集群(HPC)
15.2 集群的適用范圍
15.3 系統路徑上的集群各論
15.3.1 硬體層面的集群
15.3.2軟體層面的集群
15.4 實例:Microsoft MSCS軟體實現應用集群
15.4.1 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裝MSCS
15.4.2 配置心跳網路
15.4.3 測試安裝
15.4.4 測試故障轉移
15.5 實例:SQL Server集群安裝配置
15.5.1 安裝SQL Server
15.5.2 驗證SQL 資料庫集群功能
15.6 塊級集群存儲系統
15.6.1 IBM XIV集群存儲系統
15.6.2 3PAR公司Inserv-T800集群存儲系統
15.6.3 EMC公司SymmetrixV-MAX集群存儲系統
15.7 集群NAS系統和集群文件系統
15.7.1 HP公司的Ibrix集群NAS系統
15.7.2 Panasas和pNFS
15.7.3 此「文件系統」非彼「文件系統」
15.7.4 什麼是Single Name Space
15.7.5 Single Filesystem Image與Single Path Image
15.7.6 集群中的分布式鎖機制
15.7.7 集群文件系統的緩存一致性
15.7.8 集群NAS的本質
15.7.9 塊級集群與NAS集群的融合猜想
15.8 對象存儲系統
15.9 當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統架構分類與對比
15.9.1 共享與非共享存儲型集群
15.9.2 對稱式與非對稱式集群
15.9.3 自助型與服務型集群
15.9.4 SPI與SFI型集群
15.9.5 串列與並行集群
15.9.6 集群/並行/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統各論
15.9.7 集群NAS系統的三層架構
15.9.8 實際中的各種集群拓撲一覽
15.10 藍鯨集群文件系統(BWFS)——國產的驕傲
15.10.1 SAN共享文件系統
15.10.2 針對NAS和SAN文件系統的並行化改造
15.10.3 目無全鯨——中科藍鯨公司BWFS系統底層架構剖析
15.10.4 基於BWFS的產品形態
15.10.5 中科藍鯨BWFS的其他技術優勢
15.10.6 中科藍鯨BWFS的未來
15.10.7 國產化的重要性
15.11 集群的本質——一種自組自控輪回的Raid
15.11.1 三統理論
15.11.2 並行的不僅可以是文件
15.11.3 集群底層與上層解耦
15.11.4 雲基礎架構
15.12 互聯網運營商的特殊集群——NoSQL
第16章 未雨綢繆——數據保護和備份技術
16.1 數據保護
16.1.1 文件級備份
16.1.2 塊級備份
16.2 高級數據保護方法
16.2.1 遠程文件復制
16.2.2 遠程磁碟(卷)鏡像
16.2.3 快(塊)照數據保護
16.2.4 卷Clone
16.2.5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連續數據保護)
16.2.6 VSS公共快照服務
16.2.7 快照、克隆、CDP與平行宇宙
16.3 數據備份系統的基本要件
16.3.1 備份目標
16.3.2 備份通路
16.3.3 備份引擎
16.3.4 三種備份方式
16.3.5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一
16.3.6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二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16.3.8 配置DB2資料庫備份
16.4 與業務應用相結合的快照備份和容災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話數據容災
17.1 容災概述
17.2 生產資料容災——原始數據的容災
17.2.1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前端專用網路或者前端公用網路同步
17.2.2 案例:DB2數據的HADR組件容災
17.2.3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後端專用網路同步
17.2.4 通過數據存儲設備軟體實現專用網路同步
17.2.5 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災實施
17.2.6 小結
17.3 容災中數據的同步復制和非同步復制
17.3.1 同步復制例解
17.3.2 非同步復制例解
17.4 容災系統數據一致性保證與故障恢復機制
17.4.1 數據一致性問題的產生
17.4.2 對非同步數據復制過程中一致性保證的實現方式
17.4.3 災難後的切換與回切同步過程
17.4.4 周期性非同步復制與連續非同步復制
17.5 四大廠商的數據容災系統方案概述
17.5.1 IBM公司的PPRC
17.5.2 EMC公司的MirrorView、SanCopy和SRDF
17.5.3 HDS公司的True
17.5.4 NetApp公司的Snapmirror
17.6 生產者的容災——伺服器應用程序的容災
17.6.1 生產者容災概述
17.6.2 案例一: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6.3 案例二: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7 虛擬容災技術
17.8 一體化先行軍——愛數一體化備份存儲櫃
17.8.1 愛數備份存儲櫃3.5產品架構分析
17.8.2 ?數備份存儲櫃v3.5獨特技術
17.8.3 國產存儲的方向
17.10 帶寬、延遲及其影響
第18章 鬼斧神工——數據前處理與後處理
18.1 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
18.2 存儲系統之虛實陰陽論
18.3 Data Cooker各論
18.3.1 Thin Provision/Over Allocation
18.3.2 LUN Space Reclaiming(Unprovision/Deprovision,Get Thin)
18.3.3 Tier(分級)/Migrating(遷移)
18.3.4 Deplication(重復數據刪除)
18.3.5 磁碟數據一致性保護及錯誤恢復
第19章 過關斬將——系統IO路徑及優化
19.1 理解並記憶主機端IO路徑架構圖
19.1.1 應用程序層
19.1.2 文件系統層
19.1.3 卷管理層
19.1.4 層與層之間的調度員:IO Manager
19.1.5 底層設備驅動層
19.2 理解並記憶存儲端IO路徑架構圖
19.2.1 物理磁碟層
19.2.2 物理磁碟組織層
19.2.3 後端磁碟控制器/適配器層
19.2.4 RAID管理層
19.2.5 Lun管理層
19.2.6 前端介面設備及驅動層
19.2.7 緩存管理層
19.2.8 數據前處理和後處理層
19.2.9 存儲系統處理一個IO的一般典型流程
19.3 IO性能問題診斷總論
19.3.1 所謂「優化」的含義
19.3.2 如何發現系統症狀
19.3.3 六劑良葯治癒IO性能低下
19.3.4 面向SSD的IO處理過程優化
19.4 小結:再論機器世界與人類世界
第20章 騰雲駕霧——大話雲存儲
20.1 太始之初——「雲」的由來
20.1.1 觀點1:雲即設備
20.1.2 觀點2:雲即集群
20.1.3 觀點3:雲即IT系統
20.1.4 觀點4:雲即服務
20.1.5 雲目前最主流的定義
20.2 混沌初開——是誰催生了雲
20.2.1 一切皆以需求為導向
20.2.2 雲對外表現為一種商業模式
20.3 落地生根——以需求為導向的系統架構變化
20.3.1 雲對內表現為一種技術架構
20.3.2 雲到底是模式還是技術
20.3.3 公有雲和私有雲
20.4 撥雲見日——雲系統架構及其組成部分
20.4.1 物理支撐層
20.4.2 基礎IT架構層
20.4.3 基礎架構/集群管理層
20.4.4 資源部署層
20.4.5 中間件層
20.4.6 應用引擎層
20.4.7 業務展現與運營層
20.5 真相大白——實例說雲
20.5.1 3Tera Applogic
20.5.2 IBM Blue Could
20.6 乘風破浪——困難還是非常多的
20.6.1 雲的優點
20.6.2 雲目前存在的問題
20.7 千年之夢——雲今後的發展
20.7.1 雲本質思考
20.7.2 身邊的各種雲服務
20.7.3 進化還是退化
20.7.4 雲發展展望
20.7.5 Micro、Mini、Normal、Huge、Gird彈性數據中心
20.7.6 彈性層的出現將會讓數據中心擁有兩套性能指標
20.8 塵埃落定——雲所體現出來的哲學思想
20.8.1 輪回往復——雲的哲學形態
20.8.2 智慧之雲——雲的最終境界
20.8.3 雲在哲學上所具有的性質
20.8.4 雲基礎架構的藝術與哲學意境
20.8.5 縱觀存儲發展時代——雲發展預測
20.9 結束語
附錄
存儲系統問與答精華集錦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