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垂直式硬碟為啥停產了
垂直式硬碟停產的原因是因為核心技術不過關。
關鍵還是因為猜晌硬碟的核心技術攻不破
其實硬碟的技術含量僅次於CPU,能製造硬碟的國家相當少,加之競爭又激烈,起步晚,在核心技術上面一旦更不上,攻不破,那麼只能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在垂直磁記錄技術之前,硬碟的磁記錄單元是縱向或稱水平磁記錄(LMR),每個存儲位的磁極粒子平輔在一個平面上。在碟片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它無法再保證硬碟穩定運行的同時,提高碟片的存儲密度。
由於一個碟片水平磁記錄是有局限性的,達到一定存儲空間就不能夠再擴純運大了,只能通過研究垂直磁記錄來擴展容量,因此,如果機械硬碟不能夠在垂直磁記錄技術上面攻破,那麼是無法繼續與別人競爭穗褲鋒的,只能面臨被收購的局面。
㈡ 如何區別硬碟PMR和SMR
如何區分自己的磁碟是否是疊瓦式的?
【圖片】
答案:(1)一般來說只有希捷西數這兩個大廠採用了疊瓦技術,聯網技術硬碟轉速不會超過5900轉,超過5900轉的不是疊瓦技術,其次如果是疊瓦盤的話,緩存容量會很大,一般256MB、512MB這些都是疊瓦盤。
(2)疊瓦式的硬碟碟數大幅減少,垂直式的硬碟碟數比較多
(3)2t硬碟推薦:網頁鏈接 網頁鏈接網頁鏈接網頁鏈接網頁鏈接
補充:疊瓦盤和垂直盤的優缺點:常見的垂直式硬碟擦除數據時寫入的磁頭比較寬,而讀取的磁頭比較窄,所以其實寫入的時候並不是把這條軌道上所有的地方都用到,不會影響到附近軌道的其他數據,讀取的時候只需要讀取中間的區域部分即可,所以相對來說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SMR疊瓦式硬碟其實基於PMR垂直式硬碟進行改進的,利用了瓦疊磁軌的原理,數據密度相對於傳統的PMR又做到了巨幅度的提高,疊瓦式擦除+覆寫數據的操作需要磁頭寫入兩次數據,相對的磁頭壽命會因此受到影響。同時碎片化寫入數據時也不會造成硬碟負擔過重而大幅掉速。
㈢ 個人存儲NAS怎麼選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演進,大家的電子數據越來越多,你是不是開始擔心數據在你的電腦里存不下了,空間不夠了,擔心硬碟要是壞了怎麼辦,數據丟失怎麼辦?這些擔心都說明你很在乎你的數據安全,那麼我們如何來解決這個困擾呢。辦法很多,就看你怎麼選了?
優點:優點自然是什麼都不需要想,只需要注冊後就可以使用了,雲盤網盤提供存儲服務相對穩定,數據不會輕易丟失,數據存取方便。
缺點: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自己的數據放在別人家,你覺得安全嗎? 有的取消免費服務,有的給限速,還有的直接倒閉了, 這些年關閉網盤的公司不少吧。免費的雲盤關了就是關了,都免費給你用,還要啥自行車?付費用戶或許還能給你些時間轉移數據。
選擇:免費的雲盤網盤空間有限,能否滿足你的需求就要具體看了,也可適當選擇付費,畢竟免費的才是最貴的,付費不僅可以有更多的存儲空間,還能有相應的服務,如下載速度等的提高。
在乎個人數據隱私,個人數據安全的自然要選擇本地存儲了,這才是今天的重點,網盤雲盤只是個引子哈。
雖然是重點,但同樣是有優缺點的
缺點:得花錢,得剁手,得考慮選哪個品牌,得考慮需要哪些功能,得考慮自己的實際需求和預算,太花時間了,作為小白真的很頭大。
優點:最大的優點當然就是安全啊,自己的數據放自己家,是不是安全許多,其他的不管,心裡上肯定是覺得安全啊。其次,訪問速度快。再者,現今的NAS在任何地方一樣都是可以訪問的,只要有網路,只要NAS開著。最後正如前面說的免費才是最貴的,那麼這么看來花點錢保數據安全也是值得的哈。
既然選擇了NAS作為個人數據存儲,那麼如何選呢?
選之前先來了解下什麼是NAS,NAS看起來很神秘,說白了就沒那麼神秘了,我們來稍微解剖下,英文: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中文:網路存儲器/私人網盤/個人存儲器, 說得通俗點呢,它就是個偏向提供存儲的電腦主機,重點在這個「偏向」二字,所以這個電腦應該是硬碟比較多,有提供數據安全的功能,有提供數據冗餘的RAID卡,有提供共享存儲的系統,然後還 功耗低,發熱低,噪音低,並且 在穩定性方面比普通電腦更強,需要7*24小時不斷的運行著。當然NAS除了提供數據存儲還可提供影音服務,網站服務等。
了解了NAS的組成對於技術宅,極客,DIY愛好者來說,自己DIY一台完全不是問題。極盡折騰之能事,選主板,選RAID卡,選硬碟(PMR/CMR盤,疊瓦盤,西數紅盤,希捷酷狼),選機箱,選系統( TrueNAS/ Unraid/黑群暉)等等,絕對得不亦樂乎。
對於小白來說沒有比選個可靠的品牌NAS來得更合適了。選好NAS型號,選好硬碟,做到這兩步,然後下單即可。
NAS品牌選擇:群暉,鐵威馬,威聯通,華碩等等。
首先肯定是預算,根據銀子多少選擇NAS的外觀,性能,功能,盤位。
外觀:這個東西很主觀,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風格,選擇自己喜歡的就是了。
功能:目前各家系統提供的功能大同小異,差別不大。
性能:通常就是銀子多少決定的,預算多就買好點的,少,那就將就下。不過個人/家庭使用2000-3000元的已經很夠用了,性能過剩也是浪費。
盤位:通常個人使用2-4盤位已足以。
硬碟選擇:希捷,西部數據,東芝, 也就這三家了,什麼日立,三星, 邁拓,富士通都已被前面這三家收購了哈。
通常NAS是不帶硬碟的,所以還得選擇硬碟,個人或家用的NAS 硬 盤傾向於安靜的默默工作,需要7*24小時工作,要做到低功耗,低噪音, 追求安全性以及穩定性 。NAS盤是介於監控盤、台式機硬碟之間的一種盤,性能略低於企業級,但比監控盤、台式機硬碟可靠性高,所以NAS盤往往比普通硬碟(7200轉)的速度要求更低,通常為5400轉或5900轉。
硬碟的寫入技術,這是關乎數據安全的問題,所以簡單了解下兩個概念疊瓦和非疊瓦,想深入了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
PMR: Perpendicular Recording,垂直寫入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PMR的磁記錄方式里,又細分出了兩種形式:CMR和SMR (這兩者是相互的一對概念)。 CMR稱為傳統磁記錄方式,這種方式保留了最早PMR替代LMR時的傳統技術 , 即:磁軌間留有保護間距,數據不會被重復疊寫。而SMR( 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 )則被稱為疊瓦式磁記錄,是有重疊的磁記錄方式,在長時間寫入數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速度急劇下降的情況。
目前疊瓦技術出現問題的概率似乎比非疊瓦的高,所以選擇NAS硬碟時盡量選擇非疊瓦技術的PMR/CMR盤,通常 上硬碟廠商的官網,搜索硬碟的型號,然後找到硬碟的規格參數來確認 ,多比對型號來確定是否為疊瓦盤,挺多人說看緩存, 小緩存的大概率說是不是疊瓦,如64M緩存,這種方法只能是結合判斷,不可作為唯一標准。
當然對於個人數據存儲這種極少量的使用,在作RAID的情況下,在常見的大量出貨的品牌和型號中,選自己喜歡價格又合適的即可,不需要太糾結。硬碟這玩意有時也看人品,重要資料雙盤鏡像備份,再加上電腦里還有一份,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盡人事,聽天命了。
這個其他一來不是今天的重點,二來是留給你們補充的,謝謝各位客官老爺能看到這里。
㈣ 關於硬碟
電腦硬碟在早期都是LMR的磁記錄方式,但是這種水平磁記錄方式導致硬碟的容量是個瓶頸,很難突破。所以有了後來的PMR垂直磁記錄,PMR出現後,硬碟的容量出現了突破,PMR逐漸替代了LMR成為主流。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PMR的磁記錄方式里,又細分出了兩種形式:
CMR和SMR (這兩者是相互的一對概念)。
CMR稱為傳統磁記錄方式,這種方式保留了最早PMR替代LMR時的傳統技術,即:磁軌間留有保護間距,數據不會被重復疊寫。而SMR則被稱為疊瓦式磁記錄,是有重疊的磁記錄方式,在長時間寫入數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速度急劇下降的情況。以下是情況說明:
總結:SMR硬碟,在修改某一區域數據時,為了不影響後面的區域,需要在覆寫時,需要先將被影響的數據轉移。所以導致SMR硬碟需要大的緩存。這也導致了為什麼越用越慢。
關於緩存:緩存是CPU的一部分,它存在於CPU中
CPU 存取 數據的速度非常的 快 ,一秒鍾能夠存取、處理十億條指令和數據(術語:CPU主頻1G), 而內存就慢很多 ,快的內存能夠達到幾十兆就不錯了,可見兩者的速度差異是多麼的大
緩存是為了解決CPU速度和內存速度的速度差異問題(存取速度:CPU>緩存>內存>硬碟)
內存中被CPU訪問最頻繁的數據和指令被復制入CPU中的緩存,這樣CPU就可以不經常到象「蝸牛」一樣慢的內存中去取數據了,CPU只要到緩存中去取就行了,而緩存的速度要比內存快很多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
1.因為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這樣系統的速度就慢下來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內存中去取。
2.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現在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是被訪問最頻繁的。
固態硬碟SSD(Solid State Disk)VS 機械硬碟HDD(Hard Disk Drive)
M.2介面的固態硬碟跟3.5英寸的機械硬碟比起來,小太多了。傳統的機械硬碟哪怕是筆記本上裝的mini版本也有2.5英寸,像小搬磚一樣,裝在筆記本上自然很笨重。
SSD固態硬碟的SATA介面產品,最大的是2.5英寸,M.2小巧靈活。
SSD固態硬碟推動了輕薄筆記本的發展,SSD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兩者體積對台式電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對筆記本來說差別就很大了。
另外,m2介面只能接固態硬碟,而SATA口可以接固態或機械盤均可
首先,先了解固態硬碟的匯流排和協議
SATA匯流排速度最大不超過550MB/S
PCI-E匯流排速度在1000MB/S以上
1)普及度最高的SATA3.0介面
SATA是硬碟介面的標准規范,也是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從最初的SATA1.0進化如今的 SATA3.0,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碟都使用這種介面 ,理論傳輸帶寬6Gbps,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 兼容的設備多,普及程度也比較高 。
2)老筆記本中常見的mSATA(主要是為了超薄本,本質與SATA介面並無區別)
mSATA介面的誕生,是為了 更適應於超極本這類超薄設備 的使用環境。你可以把它看作標准SATA介面的mini版,依然執行的是SATA協議,使用著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可隨著更具有升級潛力的M.2 介面的出現,mSATA面臨了被淘汰命運。
3)m2介面
M.2介面,最初叫做NGFF,是為超極本(Ultrabook)量身定做的新一代介面標准,具有 體積更小巧,介面傳輸性能更快 的特點,主要是用來取代原來的mSATA介面。
M.2介面又分為 B key(Socket 2) 和 M key(Socket 3) 兩種,其中Socket 2走SATA通道、PCI-E 2.0 x 4通道(這里指的是介面速率4GB/s),最大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50MB/s。而Socket 3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 PCI-E 3.0 x 4通道 ,速度可達到32Gbps,接近4GB/S的帶寬,比SATA快5倍之多, 目前的M.2介面已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 。
4)PCI-E介面:
早在SATA介面SSD發展之初,就已經出現了PCI-E介面的SSD。其是直接插到主板上的PCI-E介面上,由於 其和CPU是直通 的傳輸方式, 傳輸帶寬上的優勢很大 , 速度遠遠快於SATA的介面方式。
5)不怎麼常見的U2介面
U.2介面別稱SFF-8639,U.2 兼容SAS、SATA 等規范,其最大特色就是 支持NVMe 標准協議, 高速低延遲低功耗,帶寬走PCI-E 3.0 x4,理論傳輸速度高達4GB/S 。但在消費級領域U.2目前普及率也非常差。
讀寫速度是兩者的主要差別,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有質的飛躍:
SSD(固態硬碟)最為主流的傳輸協議有兩種。一種是AHCI協議,另一種是NVMe協議。
1)AHCI協議
AHCI,全稱為 串列ATA高級主控介面/高級主機控制器介面 ,是在Intel的指導下,由多家公司聯合研發的介面標准,它允許存儲驅動程序 啟用高級串列ATA功能 。
我們在使用SATA SSD的時候,一定要在 主板設置中開啟AHCI模式 。
這是因為,開啟AHCI模式後,能夠大幅縮短SSD無用的尋道次數和縮短數據查找時間,這樣能讓多任務下的SSD能夠發揮全部的性能和效應。根據相關性能測試,在AHCI模式開啟後,大約增加30%的SSD讀寫性能。
2)NVMe協議(代表未來性能的走向)
所謂NVMe協議,是一種 基於非易失性存儲器的傳輸規范 ,NVMe規范由包含90多家公司在內的工作小組所定製,Intel是主要領頭人,小組成員包括美光、戴爾、三星、Marvell、NetAPP、EMC、IDT等公司。
此規范目的在於 充分利用PCI-E通道的低延時以及並行性 ,還有當代處理器、平台與應用的並行性,在可控制的存儲成本下, 極大的提升SSD的讀寫性能 , 降低 由於AHCI介面帶來的 高延時 , 徹底解放SATA時代SSD的極致性能。
換言之,NVMe協議的誕生就是為了從傳輸協議出發,進一步提升SSD的實際讀寫性能,提高產品傳輸效率。
一般來說,基於NVMe協議的SSD在讀寫性能上都遠遠超過了SATA介面極限的6Gbps,接近 1000MB/S。
除此之外,目前支持NVMe協議的SSD在介面類型上,也幾乎都是M.2介面,走PCI-E通道的,也就是說所有基於SATA介面的SSD都無法支持NVMe協議傳輸協議,無法享受全新協議帶來的極限性能。( 所以一般還是選擇m2介面 )。
目前情況是:SSD固態硬碟壽命不如機械硬碟,但是正常使用情況下,你的電腦淘汰了,你的SSD固態硬碟依然可以用!
工作原理的差異:
1)機械硬碟的寫入方式是覆蓋
2)固態硬碟的寫入方式則是擦除後重新寫入
讀取並不會導致SSD固態硬碟壽命的減少,只有寫入才會!!!
比如:一塊256GB的SSD固態硬碟,只要你不是暴力把他弄壞了,他是可以寫入760TB的文件才會因為過多寫入損壞,如果你每天寫200G的數據進去,這塊硬碟能夠正常使用10多年,如果你每天暴力寫入數據2TB,也可以正常使用一年,但是我們用戶,正常情況下是寫不下那麼多數據的。
所以,壽命這個問題,可以忽略
SSD的唯一缺點就是貴,但是性能全面碾壓HDD,這點也就無所謂了。。。
顆粒是固態硬碟存儲數據的東西
存儲顆粒分為四種類型:
S(single)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只存1bit數據
M(multi)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2bit數據
T(triple)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3bit數據
Q( quad )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4bit數據
一個硬碟上有很多顆粒(貨架)
SLC貨架上只有一個貨物,所以找貨物的速度塊,不容易出錯。
TLC貨架上有三個貨物,所以要 按順序查找 ,尋找需要的貨物,同時需要確認是否正確,需要時間,速度就慢了下來,同時由於使用頻率高,所以 壽命也就比SLC和MLC短 很多。用上三五年沒問題,正常情況下也該換了。同時價格也便宜,所以目前市面上 很多都是採用的TLC顆粒 。
可以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有:
intel(太貴了)
三星(可)
鎂光(英睿達) (可)
海力士 (可)
東芝(可)
閃迪(可)
長江存儲(2020)
不能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但是用的是以上廠商生產合格顆粒的品牌有:
建興
浦科特
一般建議選自可以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
市面上還有很多「白片」「黑片」的固態硬碟:
這個一張圖就很清晰明了了,還是要選原片,不要被賣家騙了,沒有性價比,跟別覺得高性價比。
阿斯加特一類的是白片,華強北的都是黑片
主控負責硬碟所有數據的管理,相當於倉庫的管理員,負責將對應的數據(貨物)編號並放到合適的存儲顆粒(貨架)上。
對於TLC固態硬碟來說,每個貨架上三個貨物,對管理員來說是不小的壓力。在高負荷的情況下,差的主控會比存儲顆粒早先停止工作,所以對主控的要求就比較高,要求硬體要好的同時固件(系統)也要好。
比較好的主控有:
馬牌
三星
英特爾
還有做的不錯的有東芝、慧榮、群聯
固態硬碟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主控晶元、快閃記憶體顆粒和其他 。 主控晶元是固態硬碟的大腦 ,地位作用與電腦中的CPU相似,是整個固態硬碟的核心器件。其作用一是 合理調配數據 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元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 連接快閃記憶體晶元和外部SATA介面 。
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演算法上,對快閃記憶體晶元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碟產品在性能上產生很大的差距。劣質主控不單單會影響產品性能,更有可能比顆粒壞的更早,影響產品使用壽命。
緩存有兩種:
DDR:速度很快,跟內存條差不多
slc-cache:SLC緩存,因為大多數是TLC的硬碟,所以優先使用SLC緩存,模擬SLC顆粒進行工作。所以在傳輸大文件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掉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