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redis怎麼緩存null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redis怎麼緩存null

發布時間: 2023-07-19 21:34:05

緩存-redis 三種模式搭建和運行原理

標簽: redis 緩存 主從 哨兵 集群

本文簡單的介紹redis三種模式在linux的安裝部署和數據存儲的總結,希望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升。

對於Centos7在安裝redis之前需要進行一些常用工具的安裝:

關閉防火牆

正式安裝redis

在redis進行maketest時候會出現一系列的異常,有如下解決方案:

用redis-server啟動一下redis,做一些實驗沒什麼意義。

要把redis作為一個系統的daemon進程去運行的,每次系統啟動,redis進程一起啟動,操作不走如下:

RDB和AOF是redis的一種數據持久化的機制。 持久化 是為了避免系統在發生災難性的系統故障時導致的系統數據丟失。我們一般會將數據存放在本地磁碟,還會定期的將數據上傳到雲伺服器。
RDB 是redis的snapshotting,通過redis.conf中的save配置進行設置,如 save 60 1000:

AOF 是以appendonly方式進行數據的儲存的,開啟AOF模式後,所有存進redis內存的數據都會進入os cache中,然後默認1秒執行一次fsync寫入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一般我們配置redis.conf中的一下指令:

AOF和RDB模式我們一般在生產環境都會打開,一般而言,redis服務掛掉後進行重啟會優先家在aof中的文件。

當啟動一個slave node的時候,它會發送一個PSYNC命令給master node,如果這是slave node重新連接master node,那麼master node僅僅會復制給slave部分缺少的數據;否則如果是slave node第一次連接master node,那麼會觸發一次full resynchronization;
開始full resynchronization的時候,master會啟動一個後台線程,開始生成一份RDB快照文件,同時還會將從客戶端收到的所有寫命令緩存在內存中。RDB文件生成完畢之後,master會將這個RDB發送給slave,slave會先寫入本地磁碟,然後再從本地磁碟載入到內存中。然後master會將內存中緩存的寫命令發送給slave,slave也會同步這些數據。
slave node如果跟master node有網路故障,斷開了連接,會自動重連。master如果發現有多個slave node都來重新連接,僅僅會啟動一個rdb save操作,用一份數據服務所有slave node。

從redis 2.8開始,就支持主從復制的斷點續傳,如果主從復制過程中,網路連接斷掉了,那麼可以接著上次復制的地方,繼續復制下去,而不是從頭開始復制一份。

master node會在內存中常見一個backlog,master和slave都會保存一個replica offset還有一個master id,offset就是保存在backlog中的。如果master和slave網路連接斷掉了,slave會讓master從上次的replica offset開始繼續復制,但是如果沒有找到對應的offset,那麼就會執行一次resynchronization。

master在內存中直接創建rdb,然後發送給slave,不會在自己本地落地磁碟了,可以有如下配置:

slave不會過期key,只會等待master過期key。如果master過期了一個key,或者通過LRU淘汰了一個key,那麼會模擬一條del命令發送給slave。

在redis.conf配置文件中,上面的參數代表至少需要3個slaves節點與master節點進行連接,並且master和每個slave的數據同步延遲不能超過10秒。一旦上面的設定沒有匹配上,則master不在提供相應的服務。

sdown達成的條件很簡單,如果一個哨兵ping一個master,超過了 is-master-down-after-milliseconds 指定的毫秒數之後,就主觀認為master宕機
sdown到odown轉換的條件很簡單,如果一個哨兵在指定時間內,收到了 quorum 指定數量的其他哨兵也認為那個master是sdown了,那麼就認為是odown了,客觀認為master宕機

如果一個slave跟master斷開連接已經超過了down-after-milliseconds的10倍,外加master宕機的時長,那麼slave就被認為不適合選舉為master

(down-after-milliseconds * 10) + milliseconds_since_master_is_in_SDOWN_state

每次一個哨兵要做主備切換,首先需要quorum數量的哨兵認為odown,然後選舉出一個slave來做切換,這個slave還得得到majority哨兵的授權,才能正式執行切換;

(2)SENTINEL RESET *,在所有sentinal上執行,清理所有的master狀態
(3)SENTINEL MASTER mastername,在所有sentinal上執行,查看所有sentinal對數量是否達成了一致

4.3.2 slave的永久下線

讓master摘除某個已經下線的slave:SENTINEL RESET mastername,在所有的哨兵上面執行.

redis的集群模式為了解決系統的橫向擴展以及海量數據的存儲問題,如果你的數據量很大,那麼就可以用redis cluster。
redis cluster可以支撐N個redis master,一個master上面可以掛載多個slave,一般情況我門掛載一個到兩個slave,master在掛掉以後會主動切換到slave上面,或者當一個master上面的slave都掛掉後,集群會從其他master上面找到冗餘的slave掛載到這個master上面,達到了系統的高可用性。

2.1 redis cluster的重要配置

2.2 在三台機器上啟動6個redis實例

將上面的配置文件,在/etc/redis下放6個,分別為: 7001.conf,7002.conf,7003.conf,7004.conf,7005.conf,7006.conf

每個啟動腳本內,都修改對應的埠號

2.3 創建集群

解決辦法是 先安裝rvm,再把ruby版本提升至2.3.3

使用redis-trib.rb命令創建集群

--replicas: 表示每個master有幾個slave

redis-trib.rb check 192.168.31.187:7001 查看狀體

3.1 加入新master

以上相同配置完成後,設置啟動腳本進行啟動;然後用如下命令進行node節點添加:

3.2 reshard一些數據過去

3.3 添加node作為slave

3.4 刪除node

㈡ 如何使用redis做mysql的緩存

應用Redis實現數據的讀寫,同時利用隊列處理器定時將數據寫入MySQL。

同時要注意避免沖突,在redis啟動時去mysql讀取所有表鍵值存入redis中,往redis寫數據時,對redis主鍵自增並進行讀取,若mysql更新失敗,則需要及時清除緩存及同步redis主鍵。

這樣處理,主要是實時讀寫redis,而mysql數據則通過隊列非同步處理,緩解mysql壓力,不過這種方法應用場景主要基於高並發,而且redis的高可用集群架構相對更復雜,一般不是很推薦。

《內存資料庫和mysql的同步機制》

redis如何做到和mysql資料庫的同步

【方案一】http://www.hu.com/question/23401553?sort=created

程序實現mysql更新、添加、刪除就刪除redis數據。

程序查詢redis,不存在就查詢mysql並保存redis

redis和mysql數據的同步,代碼級別大致可以這樣做:

讀: 讀redis->沒有,讀mysql->把mysql數據寫回redis

寫: 寫mysql->成功,寫redis(捕捉所有mysql的修改,寫入和刪除事件,對redis進行操作)

【方案二】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5-01/380.htm

實時獲取mysql binlog進行解析,然後修改redis

MySQL到Redis數據方案

無論MySQL還是Redis,自身都帶有數據同步的機制,像比較常用的MySQL的Master/Slave模式,就是由Slave端分析Master的binlog來實現的,這樣的數據其實還是一個非同步過程,只不過當伺服器都在同一內網時,非同步的延遲幾乎可以忽略。

那麼理論上我們也可以用同樣方式,分析MySQL的binlog文件並將數據插入Redis。但是這需要對binlog文件以及MySQL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同時由於binlog存在Statement/Row/Mixedlevel多種形式,分析binlog實現同步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這里選擇了一種開發成本更加低廉的方式,借用已經比較成熟的MySQL UDF,將MySQL數據首先放入Gearman中,然後通過一個自己編寫的PHP Gearman Worker,將數據同步到Redis。比分析binlog的方式增加了不少流程,但是實現成本更低,更容易操作。

【方案三】

使用mysql的udf,詳情請看MySQL :: MySQL 5.1 Reference Manual :: 22.3 Adding New Functions to MySQL 然後通過trigger在表update和insert之後進行函數的調用,寫入到redis中去。大致是這個樣子。

【http://www.hu.com/question/27738066】

1.首先明確是不是一定要上緩存,當前架構的瓶頸在哪裡,若瓶頸真是資料庫操作上,再繼續往下看。

2.明確memcached和redis的區別,到底要使用哪個。前者終究是個緩存,不可能永久保存數據(LRU機制),支持分布式,後者除了緩存的同時也支持把數據持久化到磁碟等,redis要自己去實現分布式緩存(貌似最新版本的已集成),自己去實現一致性hash。因為不知道你們的應用場景,不好說一定要用memcache還是redis,說不定用MongoDB會更好,比如在存儲日誌方面。

3.緩存量大但又不常變化的數據,比如評論。

4.你的思路是對的,清晰明了,讀DB前,先讀緩存,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沒有再讀DB,然後寫入緩存層並返回。

5.考慮是否需要主從,讀寫分離,考慮是否分布式部署,考慮是否後續水平伸縮。

6.想要一勞永逸,後續維護和擴展方便,那就將現有的代碼架構優化,按你說的替換資料庫組件需要改動大量代碼,說明當前架構存在問題。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框架,比如SpringMVC,將你的應用層和業務層和資料庫層解耦。再上緩存之前把這些做好。

7.把讀取緩存等操作做成服務組件,對業務層提供服務,業務層對應用層提供服務。

8.保留原始資料庫組件,優化成服務組件,方便後續業務層靈活調用緩存或者是資料庫。

9.不建議一次性全量上緩存,最開始不動核心業務,可以將邊緣業務先換成緩存組件,一步步換至核心業務。

10.刷新內存,以memcached為例,新增,修改和刪除操作,一般採用lazy load的策略,即新增時只寫入資料庫,並不會馬上更新Memcached,而是等到再次讀取時才會載入到Memcached中,修改和刪除操作也是更新資料庫,然後將Memcached中的數據標記為失效,等待下次讀取時再載入。

㈢ Docker NextCloud Redis緩存配置

轉自我的博客:https://sleele.com/2019/04/19/docker-nextcloud-redis緩則悄存配置/

前言

nextcloud這個東西真的是挺慢的,文件一多等刷新都要等很久,孫衡渣如果配置了Redis做緩存就會快不少

搭建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了,可以參照我上篇博文

https://sleele.com/2019/03/03/linux-qbittorrent和nextcloud安裝筆記/

部署redis

docker run --name redis -d redis

查看docker容器IP

docker inspect --format='{{.Name}} - {{range .NetworkSettings.Networks}}{{.IPAddress}}{{end}}' $(docker ps -aq)

之後修改nextcloud的配置文件

首先到本地

docker cp nextcloud:/var/www/html/config/config.php /tmp/

vi /tmp/config.php

添加如下內容

找准位置在攔早【'memcache.local' => '\OC\Memcache\APCu',】 這行後面添加

host那行換成你的redis地址

'memcache.locking' => '\OC\Memcache\Redis',

'redis' => array(

    'host' => '172.17.0.5',

    'port' => 6379,

      ),

再回去,注意直接回去會導致nextcloud報錯,需要修改許可權

docker cp config.php nextcloud:/var/www/html/config/

docker exec -it nextcloud bash

cd /var/www/html/config/

chmod 777 config.php

重啟nextcloud,教程結束

docker restart nextcloud

㈣ redis做mysql的緩存

redis緩存其實就是把經常訪問的數據放到redis裡面,用戶查詢的時候先去redis查詢,沒有查到就執行sql語句查詢,同時把數據同步到redis裡面。redis只做讀操作,在內存中查詢速度快。

使用redis做緩存必須解決兩個問題,首先就是確定用何種數據結構存儲來自mysql的數據;確定數據結構之後就是需要確定用什麼標識來作為數據的key。
mysql是按照表存儲數據的,這些表是由若干行組成。每一次執行select查詢,mysql都會返回一個結果集,這個結果是由若干行組成的。redis有五種數據結構:列表list,哈希hash,字元串string,集合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對比幾種數據結構,string和hash是比較適合存儲行的數據結構,可以把數據轉成json字元串存入redis。

全量遍歷鍵: keys pattern keys *
有人說 KEYS 相當於關系性數據的庫的 select * ,在生產環境幾乎是要禁用的

不管上面說的對不對, keys 肯定是有風險的。那我們就換一種方案,在存數據的時候。把數據的鍵存一下,也存到redis裡面選hash類型,那麼取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通過這個hash獲取所有的值,自我感覺非常好用!

㈤ redis源碼解讀:單線程的redis是如何實現高速緩存的

redis可能是最近幾年最火的緩存資料庫方案了,在各個高並發領域都有應用。

這篇文章,我們將從源代碼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何如此一個高性能,高應用的緩存,會是單線程的方案,當然一個方案的高性能,高並發是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其它的因素我們將在後續解讀。後續分析主要以LINUX操作系統為基礎,這也是redis應用最廣的平台。

單線程最大的受限是什麼?就是CPU,現在伺服器一般已經是多CPU,而單線程只能使用到其中的一個核。

redis作為一個網路內存緩存資料庫,在實現高性能時,主要有4個點。

1.網路高並發,高流量的數據處理。

一個非同步,高效,且對CPU要求不高的網路模型,這個模型主要是由OS來提供的,目前在LINUX最主流使用的是EPOLL,這個網上介紹很多,主要是基於事件驅動的一個非同步模型。

2.程序內部的合理構架,調用邏輯,內存管理。

redis在採用純C實現時,整體調用邏輯很短,但在內存方面,適當的合並了一些對象和對齊,比如sds等,在底層使用了內存池,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的不太一樣。

但整體處理上沒有NGINX的內池設計巧妙,當然二者不太一樣,NGINX是基於請求釋放的邏輯來設計的,因此針對請求,可以一次申請大塊,分量使用,再最後統一釋放。

3.數據復制的代價,不管是讀取數據或是寫入數據,一般都是需要有數據復制的過程。

數據復制其實就是一次內存,真正的代價是在於存在大VALUE,當value值長度超過16KB時,性能會開始下降。因為單線程的原因,如果存在一個超大VALUE,比如20MB,則會因為這個請求卡住整個線程,導致後續的請求進不來,雖然後面的請求是能快速處理的小請求。

4.redis中數據結構中演算法的代價,有些結構在大數據量時,代價是很高的。

很多時間,大家忽略了演算法的運算代碼,因為像memcached等這類是完全的KV緩存,不存在什麼演算法,除了一個KEY的查找定位HASH演算法。

而redis不一樣,提供了不少高階的數據對象,這些對象具有上層的一些演算法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需要比如GEO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