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imac5k固態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imac5k固態硬碟

發布時間: 2023-08-20 11:53:42

『壹』 2015款 27寸 5K iMac低配版 升級SSD

前段時間剛從某魚收了一台15年末的5K iMac,屏幕確實漂亮,內存也加到了32G,然而運行起來速度還是很慢,低配版配的是一塊1G的機械硬碟,忍無可忍立馬決定更換固態硬碟。上了各大論壇,看了N多視頻,決定加一塊500G的三星850EVO,其實這台iMac是配有PCI-E介面的,此介面的固態硬碟讀寫速度驚人,然而最終還是因為太貴放棄了。

決定開干後先把准備工作做足,由於系統本來就是新裝的,裡面東西並不多,所以先拿了一個60G的U盤作為Time Machine備份磁碟備份了一下系統。然後開始采購硬體和工具,先把硬碟架子買好,由於固態硬碟是2.5英寸,而機械硬碟是3.5英寸,所以如果直接把固態放進去的話就會沒有支撐,從而導致只能盪在裡面,所以轉接架是必須的。然後又買了一套27寸iMac的拆屏工具,其中包含了貼紙、滾輪、吸盤、專用螺絲刀、手套等。最後下單一塊500G固態硬碟。全部到貨的當晚,就迫不及待的開搞了。

已經看了N多拆機視頻,拿出工具首先就開始劃開左上右的貼紙。

吸上吸盤,慢慢把玻璃屏玻璃與機身分離。

注意剝離機身後先不要著急拿下玻璃屏,上面還連接著兩根線,右側一根兩側往上一撥就可以出來,左側的線有一個卡扣,需要把卡扣撥開,拿掉線後,再從裡面慢慢把下面的貼紙劃開,最終完美的拿下了玻璃屏。

拿下屏幕後機械硬碟就展現在你面前了,這台電腦前一位主人用了也有1年多了,裡面還是積了不少的灰,直接吸塵器吸干凈。

接下去首先拔掉硬碟上的sata介面,然後把硬碟左邊的音響上下兩顆螺絲擰掉,稍微一動一下音響,就露出了硬碟左側固定的螺絲,這里我們只要鬆掉左側的固定桿就可以了。

鬆掉後,硬碟就能直接從左側抽出。記得把拆下來的硬碟四周4個黑色螺絲擰下來,需要裝到轉接架上。

這里遇到一個坑,買的轉接架稍微有點不匹配iMac的硬碟支撐桿,擰上四個螺絲後,孔位對不上,沒辦法,只能把下面的兩個孔位對准固定住,上面的螺絲會離孔位有點距離,無奈只能拿一根扎帶固定住讓它不晃動,暫時解決了問題。接下去把左側支撐桿裝回,再把音響裝回,最後插上sata介面。

至此,硬碟的更換就算完成了,接下去是屏幕的復位。復位前,我這邊還是選擇保險一點,先把屏幕小心的擱在機身上,插上兩根線,接上電源,開機恢復系統,以免硬碟有什麼問題,或者安裝的不對,導致還要返工,如果真的需要返工,而你又已經把屏幕復位了,那可就麻煩了,你還得再買一套貼紙,時間也就耽擱了。在恢復系統的間隙,我把老的貼紙移除,貼上了新貼紙,系統恢復比較慢,大概40分鍾左右,相比直接網上恢復,還算是快的。

恢復系統這里也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可能是我比較小白,選擇恢復系統的時候,目標盤怎麼都不顯示,等了半小時還不出來,重啟了好幾次,還想著是不是SSD有問題,後來突然恍然大悟,肯定是要先進磁碟工具把SSD格式化了啊,格式化的時候,就默認的配置就行,名字可以隨便取,格式默認選擇OS X 擴展(日誌式),方案也是默認的GUID分區圖。

查屏幕線的過程中,有些不完美,左側的卡扣線很容易就插進去了,右側的插線開始怎麼也插不進,心想不對啊,蘋果的東西怎麼怎麼難弄,用手電筒一照插口裡面,壞了,有一根銅條被我用力過猛,插彎了。。。在這里要重點奉勸各位,右側這根線一定要垂直插入,我猜測我肯定是斜著插,導致銅條位置不對,被壓彎了。最後好在還沒壓斷,我用鑷子小心的將它復位了,不過也讓我付出了插口前面的塑料片斷了一小段的代價。

恢復還沒完成的時候,我覺得應該不會繼續返工了,於是直接把屏幕復位了,這里最好還是拿吸盤吸著提上去,先把下面擱住,兩側對齊後再慢慢往上貼,一旦兩側沒有對齊,貼上了,想要再拿下來你就別想了。。。再買一套貼紙吧。。。

恢復好系統後測試一下速度,還算滿意,使用起來熟悉的快感又回來了,加上5K屏,體驗棒棒的!

最後忘記一點很重要的!未裝上屏幕時通電,在操作時切記不要碰到電路板,上面有些金屬部位是帶電的,我在貼貼紙的時候,手指就被無情的咬了一下。。。。

『貳』 2015iMac5k升級硬碟心得

升級機型 2015 late 27寸 5k屏幕 a1419

建議先看視頻(2013款和2015款內部基本是一樣的):
拆機視頻英文版
NVME硬碟升級方案總結

對於低配iMac一直有想給它升升級的想法, 只是無奈於自己的動手能力不是很強, 多次都停留在想一想的階段, 一直沒有付諸實踐, 終於在這周下了決心, 行動!!!

對於小白的我來說以下都是我升級遇到的問題, 先提煉一下, 後面一一解答

以上就是全過程, 下面來一個一個的說

據我所知所有的iMac都是可以拆的, 我的是iMac2015 late, 27寸 5k版本所以肯定是支持拆機的

對於iMac來說, 2015及其之前的機型是百分百支持換硬碟的, 以後的需要自己去查查, 因為我沒有設備所以也不敢亂說

對於MacBookpro來說, 2015及其之前的也都是可以換硬碟的, 之前一直不太了解, 知道自己打開MacBookPro看了之後才知道MacBookPro換硬碟是如此的簡單, 但是後來據說蘋果除了touchbar的機器硬碟是集成在主板上的, 所以不支持更換了,

首先要明白蘋果的固態硬碟介面是pcie介面, 市面上主流品牌硬碟都不是pcie介面, 主流固態硬碟都死M.2介面(NVme協議), 所以要更換硬碟需要藉助一個神奇的轉接頭---"M.2轉PCIE", 這個去淘寶上搜索即可, 介面外形比較小, 方方正正的, 一般寶貝都會描述和MacBook相關的內容, 價格大概是10-20元之間, 這樣介面兼容問題就解決了,

有的朋友擔心轉換器會不會影響硬碟速度, 以我的實際操作來看是不影響的, 實際上轉介面就相當於一個排線, 裡面不包含任何晶元, 所以就不存在數據轉換的問題

沒有借口問題了, 接下來就是選什麼盤, 固態硬碟的種類很多, 主流的有兩種存儲顆粒, 一種是TLC, 一種是MLC, 後者的讀寫性能優於前者所以市面上非常貴, 代表型號有三星970pro(截至寫文章京東價格為1T,2699), 而對於TLC因為讀寫性能以及壽命都不如MLC所以價格上占很大優勢, 代表的有英特爾760p, 西數黑盤, 三星970evo, 海康威視c2000pro(國產的哦), 雖然讀寫性能不如MLC, 但是也差不了太多, 尤其是由於imac主板帶寬限制, 使用MLC和TLC基本沒啥差別,

我在網上看到別人說用某些型號的盤會有兼容問題, 反應最多的就是Macbook上的休眠問題, 目前我的理解並不是說硬碟有問題, 主要在機器硬體, 由於nvme協議在蘋果早前幾代產品並不是滲散原生支持, 所以在硬體上會有兼容問題, 這個和用什麼硬碟沒有關系, 所以買硬碟方面不用太糾結, 我自己總結 MacBookPro 2015款和iMac2015 基本用什麼盤都沒問題, 如果你的是早起MacBook機器不管你用什麼型號的硬碟應該都會存在休眠問題, 關於如何解決休眠問題文末會放一篇威鋒論壇的一個帖子寫的很詳細, 這里就不再贅述

買硬碟建議買至少1t的, 因為主簡耐流牌子的硬碟基本都是容量越大性能越高, 512會遜色1t很多, 1t和2t差不多, 所以考慮到價格因素, 買1t是性價比最好的. 經過實測英特爾760p 沒有西數黑盤讀寫速度快, 我用的是西數黑盤1T的, 我朋友用的英特爾760p, 這個並不是做廣告, 也不是黑某個廠商, 都是自己實測僅供網友參考, 據說英特爾的兼容更好, 但是我在使用過程中目前還沒有感覺西數黑盤有啥問題, 如果想支持一下國產也可以考慮海康威視, 這個盤的讀寫性能也不錯, 而且保修時間是10年, 其他一般是5年保修的;

拆iMac需要的工具有如下幾種:

以上工具都可以直接在淘寶中搜索imac拆機工具買到, 總價值不超過50塊

一切准備叢咐氏就緒就可以拆機了

以上就是升級全過程, 整個過程對於沒有弄過的人來說, 差不多要大半天的樣子, 所以建議吃了飯弄, 要不然會餓的挺不住, 反正我自己整個過程搞了四五個小時 最後成功 讀2900M/S, 寫2500M/s, 非常滿意! iMac也沒有發現休眠問題.

主要忘了說一點, 以上更換的是硬碟的固態部分, 也就是融合盤的固態部分, 對於2013之後的imac都有pcie的介面, 介面位置再主板背面, 所以需要拆主板, 如果覺得拆主板麻煩可以直接更換sata的硬碟, 但是這個性能和nvme協議的硬碟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我覺得既然拆開搞了就要一步到位, 最後祝各位拆機順利,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留言交流! 晚安, 錯別字請忽略, 2019-12-08 23:34:44

『叄』 mac外接固態硬碟作為啟動盤

2015款27寸imac5k。4核i5 3.5GHz,8g內存,1t機械硬碟。
屏幕極致,內存偏小,硬碟搞不懂為什麼要配個機械硬碟,同時代的MacBook pro 都是固態,不愧是買屏幕送電腦,內存和硬碟嚴重拖了這塊屏幕的後腿。開機需要90s左右,打開各種app都很慢。有時候app打開的多了,直接卡死了,嚴重影響開發效率和心情。
後面就考慮給電腦升級,內存有4個插槽,原裝的2個4g內存已經佔用了兩個,後面從公司申請了一條8g的內存,裝進去之後打開多個app卡死的現象很少再出現了。但開機速度、打開app速度還是很慢。於是開始琢磨將內置硬碟升級成固態。

最好的方案肯定是用固態硬碟替換掉內置的機械硬碟。但是這樣就要拆機,需要把屏幕拆下來,裝上去的時候還要用膠粘,風險太大。如果找專業的人來裝,安裝費至少400也不便宜。如果外接硬碟的話需要考慮介面速度是否能發揮固態硬碟的速度(第3部分會說明),以及外接容易被碰掉等風險。但拆機的風險實在太大,而且是公司的電腦,所有最後我選擇了外接方案。

在確定外接方案之後,發現外接也有兩種方案。15款imac有雷電2,USB3.0介面,所以可以使用雷電介面外接雷電硬碟盒+固態硬碟,或者使用USB3.0介面外接移動固態硬碟(pssd)。雷電2速率10Gbps,也就是1.25GB每秒,USB3.0速率5Gbps,也就是625MB每秒。速度上雷電2介面占優勢,但雷電2硬碟盒很貴,都快超過硬碟本身的價格了。另一方面,現在的固態硬碟讀寫速度普遍在500~600M之間(內置機械硬碟速度實測在90M左右),所以USB3.0就夠了,而且雷電3協議已經出來了,使用的是type-c介面,雷電2協議使用的是mini-dp介面,蘋果的新設備已經拋棄了雷電2採用的mini-dp介面,全面轉入到type-c的懷抱(新ipad pro, 新mac)。所以我選擇了USB type-c介面方案,雖然我很喜歡雷電2採用的mini-dp介面,但蘋果已經放棄它了。最終硬碟選擇了三星T5 500G 移動固態硬碟,這個硬碟自帶兩根線,一根是一頭USB type-A,一頭type-c,另一根是兩頭都是type-c,當下和以後的介面兼容性會更好(以後ipad pro和mac可以直接插,雷電2就不行了)。

⚠️在此之前請備份好原內置硬碟和外接硬碟的數據

使用mac自帶的磁碟工具

打開磁碟工具之後要確保 「顯示」 菜單下選中「顯示所有設備」,而不是「僅顯示卷宗」,不然格式化會出不來分區方案的選項,後面在裝系統的時候會發現不能選外接的硬碟作為系統盤,會報「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

選擇外置硬碟,點擊抹掉(請提前備份好硬碟里的數據),格式選Mac OS拓展(日誌式),方案選擇 GUID分區圖

格式化之後就可以在外接硬碟上裝系統了。

硬碟格式化之後來到裝系統步驟,在選磁碟是提示「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網路搜了一下,發現很多人都遇到了這個問題,解決方案看了很多都不靠譜。這個問題搞了好久,差點在這步放棄了。有效的解決方案請看第4部分。

這個時候抹掉是沒有分區方案的選項的,這樣的格式化就會在後面裝系統是報: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 錯誤

將系統裝到外置硬碟後,還可以將外置硬碟設為默認啟動盤。這樣就不用每次開機的時候按住option鍵去選擇從那個磁碟啟動。步驟:系統偏好設置-啟動磁碟-選擇你想要的默認啟動磁碟。

由於通過USB連接硬碟,會有一點擔心開著機硬碟被突然拔掉,這樣不知道系統會不會掛掉。而且硬碟通過線連接電腦並直接暴露在外面記不美觀也不安全,所以要做一些保護措施。

用上固態硬碟之後,實測硬碟讀寫速度在400M之間,比內置的機械硬碟快了4倍,USB3.0介面並沒有限制固態的速度。開機速度15秒以內,以前可是要90秒左右的。現在各種app也是秒打開,用了一周左右,目前幾乎見不到滑鼠loading的狀態,心情明顯舒暢了很多。我已經用這台電腦快2年了,真後悔沒有早一點外接固態。

在裝系統時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全盤拷貝,即將內置的硬碟所有的數據都拷貝到外接的硬碟上,這樣就不用重新裝系統了。另一個方案也就是本文所講的重新裝一個系統。之所以重裝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的原因:1,全盤拷貝可能需要很久,2,我希望有一個干凈的磁碟。

重裝系統後需要配置各種環境,正好把我工作這兩年學到一些東西復習了一遍。以前花了很久時間才配置好的東西,這次幾分鍾就配置好了,算是給了自己很大鼓勵吧。

最後還是要吐槽一下公司,為什麼不給開發配頂配的電腦,這是生產力工具,不是娛樂工具,多一分投入,多十分產出的工具,為什麼要在生產力工具上省錢。我要是老闆我肯定會給開發配頂配電腦,畢竟節約出來的開發的時間比低配和頂配之間的差價值錢多了。

『肆』 imac的固態硬碟有什麼用

固態硬碟可以當移動硬碟使用也可以提升速度。
Imac固態硬碟作用如下:第一,可以當移動硬碟使用速度比較快,但是比普通的移動硬碟貴。第二,如果電腦不是固態硬碟可以裝系統使用,提升速度對不對。
固態硬碟,因為台灣的英語里把固體電容稱為Solid而得名。SSD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