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md無限緩存怎麼開
AMD無限緩存開啟方法:
進bios,進入advanced。
在advanced的PCI settings裡面找到above 4G Deconding。
將選項選擇為Enabled。
打開之後就會有個 Re-Size BAR Support,也一樣的打開,選擇auto就行了。
AMD RDNA2架構的一個獨特亮點就是加入了無限緩存(Infinity Cache),只需不高的顯存位寬、帶寬即可滿足性能需求,而且容量越大、游戲解析度越高,效果越明顯。
下一代的RNDA3架構必然延續這一設計,並繼續做大,而在銳龍、霄龍准備加入3D堆疊緩存的同時,RDNA3也會效仿。
據曝料,AMD RDNA3架構會融入3D堆疊的無限緩存,而且容量最高達512MB,是目前的整整4倍。
總結如下:
Navi 31大核心擁有完整的512MB,Navi 32、Navi 33會分別精簡到384MB、256MB。
至於顯存,預計它們會分別是256-bit、192-bit、128-bit的位寬,繼續使用GDDR6,而不需要上更高頻率的GDDR6X。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Navi 31本身還會採用MCM雙芯整合封裝方式,等於每個核心的無限緩存還是256MB。
2. 堆(heap)和棧(Stack)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平時都把堆棧放在一起講
堆和棧的區別:
一、堆棧空間分配區別:
1、棧(操作系統):由操作系統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數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於數據結構中的棧;
2、堆(操作系統):
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分配方式倒是類似於鏈表。
二、堆棧緩存方式區別:
1、棧使用的是一級緩存,
通常都是被調用時處於存儲空間中,調用完畢立即釋放;
2、堆是存放在二級緩存中,生命周期由虛擬機的垃圾回收演算法來決定(並不是一旦成為孤兒對象就能被回收)。所以調用這些對象的速度要相對來得低一些。
三、堆棧數據結構區別:
堆(數據結構):堆可以被看成是一棵樹,如:堆排序;
棧(數據結構):一種先進後出的數據結構。
3. 為什麼cpu不使用hbm快閃記憶體堆疊
你這問的。。。
HBM是High Bandwidth Memory的縮寫,說的是存儲器,不是CPU好么。。。。所以CPU使用堆疊技術但不會使用「快閃記憶體」堆疊,因為他是CPU,不是快閃記憶體。。。
CPU早就開始嘗試運用3D堆疊技術了。。。。
歡迎追問滿意採納!
4. 什麼是緩沖區溢出堆棧
緩沖區溢出是指當計算機程序向緩沖區內填充的數據位數超過了緩沖區本身的容量。溢出的數據覆蓋在合法數據上。理想情況是,程序檢查數據長度並且不允許輸入超過緩沖區長度的字元串。但是絕大多數程序都會假設數據長度總是與所分配的存儲空間相匹配,這就為緩沖區溢出埋下隱患。操作系統所使用的緩沖區又被稱為堆棧,在各個操作進程之間,指令被臨時存儲在堆棧當中,堆棧也會出現緩沖區溢出。
當一個超長的數據進入到緩沖區時,超出部分就會被寫入其他緩沖區,其他緩沖區存放的可能是數據、下一條指令的指針,或者是其他程序的輸出內容,這些內容都被覆蓋或者破壞掉。可見一小部分數據或者一套指令的溢出就可能導致一個程序或者操作系統崩潰。
5. 電腦跳出窗口顯示堆棧溢出 第一行 是什麼意思
電腦跳出窗口顯示堆棧溢出的具體解決方法如下:
1、首先,在電腦上按下鍵盤上的ctrl + shift + del組合鍵,然後就點擊任務管理器:
6. 簡述集線器堆疊和級聯的方法
集線器堆疊和級聯
級連擴展
級連擴展模式是最常規,最直接的一種擴展方式,一些構建較早的網路,都使用了集線器(HUB)作為級連的設備。因為當時集線器已經相當昂貴了,多數企業不可能選擇交換機作為級連設備。那是因為大多數工作組用戶接入的要求,一般就是從集線器上一個埠級連到集線架上。在這種方式下,接入能力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一些干擾和人為因素,使得整體性能十分低下,只單純地滿足了多埠的需要,根本無暇考慮轉發交換功能。現在的級連擴展模式綜合考慮到不同交換機的轉發性能和埠屬性,通過一定的拓撲結構設計,可以方便地實現多用戶接入。級連模式的典型結構
級連模式是組建大型LAN最理想的方式,可以綜合利用各種拓撲設計技術和冗餘技術,實現層次化網路結構,如通過雙歸等拓撲結構設計冗餘,通過Link Aggregation技術實現冗餘和Up Link的帶寬擴展,這些技術現在已經非常成熟,廣泛使用在各種區域網和城域網中。
級連模式使用通用的乙太網埠進行層次間互聯,如100M FE埠、GE埠以及新興的10GE埠。
級連模式是乙太網擴展埠應用中的主流技術。它通過使用統一的網管平台實現對全網設備的統一管理,如拓撲管理和故障管理等等。級連模式也面臨著挑戰,當級連層數較多,同時層與層之間存在較大的收斂比時,邊緣節點之間由於經歷了較多的交換和緩存,將出現一定的時延。解決方法是匯聚上行埠來減小收斂比,提高上端設備性能或者減少級連的層次。在級連模式下,為了保證網路的效率,一般建議層數不要超過四層。如果網路邊緣節點存在通過廣播式乙太網設備如HUB擴展的埠,由於其為直通工作模式,不存在交換,不納入層次結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HUB工作的CSMA/CD機制中,因沖突而產生的回送可能導致的網路性能影響將遠遠大於交換機級連所產生的影響。
級連模式是組建結構化網路的必然選擇,級連使用通用電纜(光纖),各個組件可以放在任意位置,非常有利於綜合布線。
堆疊技術擴展
堆疊技術是目前在乙太網交換機上擴展埠使用較多的另一類技術,是一種非標准化技術。各個廠商之間不支持混合堆疊,堆疊模式為各廠商制定,不支持拓撲結構。目前流行的堆疊模式主要有兩種:菊花鏈模式和星型模式。堆疊技術的最大的優點就是提供簡化的本地管理,將一組交換機作為一個對象來管理。
菊花鏈式堆疊
菊花鏈式堆疊是一種基於級連結構的堆疊技術,對交換機硬體上沒有特殊的要求,通過相對高速的埠串接和軟體的支持,最終實現構建一個多交換機的層疊結構,通過環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冗餘。但是,就交換效率來說,同級連模式處於同一層次。菊花鏈式堆疊通常有使用一個高速埠和兩個高速埠的模式,兩者的結構見圖二所示。使用一個高速埠(GE)的模式下,在同一個埠收發分別上行和下行,最終形成一個環形結構,任何兩台成員交換機之間的數據交換都需繞環一周,經過所有交換機的交換埠,效率較低,尤其是在堆疊層數較多時,堆疊埠會成為嚴重的系統瓶頸。使用兩個高速埠實施菊花鏈式堆疊,由於佔用更多的高速埠,可以選擇實現環形的冗餘。菊花鏈式堆疊模式與級連模式相比,不存在拓撲管理,一般不能進行分布式布置,適用於高密度埠需求的單節點機構,可以使用在網路的邊緣。
菊花鏈式結構由於需要排除環路所帶來的廣播風暴,在正常情況下,任何時刻,環路中的某一從交換機到達主交換機只能通過一個高速埠進行(即一個高速埠不能分擔本交換機的上行數據壓力),需要通過所有上游交換機來進行交換
菊花鏈式堆疊是一類簡化的堆疊技術,主要是一種提供集中管理的擴展埠技術,對於多交換機之間的轉發效率並沒有提升(單埠方式下效率將遠低於級連模式),需要硬體提供更多的高速埠,同時軟體實現UP LINK的冗餘。菊花鏈式堆疊的層數一般不應超過四層,要求所有的堆疊組成員擺放的位置足夠近(一般在同一個機架之上)。
星型堆疊技術是一種高級堆疊技術,對交換機而言,需要提供一個獨立的或者集成的高速交換中心(堆疊中心),所有的堆疊主機通過專用的(也可以是通用的高速埠)高速堆疊埠上行到統一的堆疊中心,堆疊中心一般是一個基於專用ASIC的硬體交換單元,根據其交換容量,帶寬一般在10-32G之間,其ASIC交換容量限制了堆疊的層數
7. 緩沖區和緩存有什麼區別
緩沖區溢出是指當計算機程序向緩沖區內填充的數據位數超過了緩沖區本身的容量。溢出的數據覆蓋在合法數據上。理想情況是,程序檢查數據長度並且不允許輸入超過緩沖區長度的字元串。但是絕大多數程序都會假設數據長度總是與所分配的存儲空間相匹配,這就為緩沖區溢出埋下隱患。操作系統所使用的緩沖區又被稱為堆棧,在各個操作進程之間,指令被臨時存儲在堆棧當中,堆棧也會出現緩沖區溢出。
當一個超長的數據進入到緩沖區時,超出部分就會被寫入其他緩沖區,其他緩沖區存放的可能是數據、下一條指令的指針,或者是其他程序的輸出內容,這些內容都被覆蓋或者破壞掉。可見一小部分數據或者一套指令的溢出就可能導致一個程序或者操作系統崩潰。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緩存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緩存越大就越出眾。緩存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緩存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緩存數據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緩存的優勢。演算法是和緩存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緩存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性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緩存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性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緩存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
8. Stack棧和Heap堆的區別
堆和棧的區別:
一、堆棧空間分配區別:
1、棧(操作系統):由操作系統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數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於數據結構中的棧;
2、堆(操作系統): 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分配方式倒是類似於鏈表。
二、堆棧緩存方式區別:
1、棧使用的是一級緩存, 通常都是被調用時處於存儲空間中,調用完畢立即釋放;
2、堆是存放在二級緩存中,生命周期由虛擬機的垃圾回收演算法來決定(並不是一旦成為孤兒對象就能被回收)。所以調用這些對象的速度要相對來得低一些。
三、堆棧數據結構區別:
堆(數據結構):堆可以被看成是一棵樹,如:堆排序;
棧(數據結構):一種先進後出的數據結構。
9. 級聯與堆疊有什麼區別
1、對設備要求不同。級聯對設備的類型和生產廠商都沒有要求 而堆疊是在交換機之間進行的 且要求是同一生產廠商的。
2、對連接介質要求不同。級聯只需要一根跳線即可 而堆疊需要專用的線纜還要堆疊模塊才能實現
3、最大連接數不同,級聯沒有限制 而堆疊是廠商有限制的
相對來說,級聯比堆疊簡單,但是堆疊的優勢更大。
(9)緩存堆疊擴展閱讀:
用途
交換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交換機還具備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對VLAN(虛擬區域網)的支持、對鏈路匯聚的支持,甚至有的還具有防火牆的功能。
學習:
乙太網交換機了解每一埠相連設備的MAC地址,並將地址同相應的埠映射起來存放在交換機緩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轉發/過濾:
當一個數據幀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時,它被轉發到連接目的節點的埠而不是所有埠(如該數據幀為廣播/組播幀則轉發至所有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交換機
10. 堆棧和緩沖區的區別
堆棧保存的是程序要用的數據,緩沖區是兩設備工作速度不匹配時暫時存放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