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級數據緩存和一級代碼緩存加起來是一級緩存嗎大神們幫幫忙
不是加起來,一級數據緩存和一級代碼緩存是相同的大小
② I/O介面中的數據緩存技術,一個作業題
輸入介面的數據緩沖寄存器的輸出端是直接接在數據匯流排上的,如果數據寄存器沒有三態輸出功能,則無論數據寄存器被定址選中或未被選中,其數據都會被送上數據匯流排,若此時匯流排上真正要傳送的數據與該輸入緩存器的內容不一致時,就會發生匯流排沖突。所以,輸入介面的數據緩沖器必須有三態輸出功能,以便當介面未被定址選中時,其輸出端處於高阻態,從而與匯流排隔離。 對於輸出介面來說,是輸入端與數據匯流排相連,而輸出端是與外設相連,因此其輸出不影響匯流排狀態;另外,一個外設一般只與一個輸出數據緩存起相連,因此輸出介面的數據緩存器無須有三態輸出功能。 2、8086/8088CPU中哪些寄存器可以用於I/O定址?若I/O埠地址分別是10H和100H,分別寫出向這兩個埠寫入73H的程序段。解:8086/8088CPU內可以用於I/O定址的寄存器為AL、AX和DX。 向埠10H寫入73H的程序段為: MOV AL,73HOUT 10H,AL向埠10H寫入73H的程序段為: MOV AL,73H MOV DX,100H OUT DX,AL
③ 緩沖 緩存
不是。
緩沖區溢出是指當計算機程序向緩沖區內填充的數據位數超過了緩沖區本身的容量。溢出的數據覆蓋在合法數據上。理想情況是,程序檢查數據長度並且不允許輸入超過緩沖區長度的字元串。但是絕大多數程序都會假設數據長度總是與所分配的存儲空間相匹配,這就為緩沖區溢出埋下隱患。操作系統所使用的緩沖區又被稱為堆棧,在各個操作進程之間,指令被臨時存儲在堆棧當中,堆棧也會出現緩沖區溢出。
當一個超長的數據進入到緩沖區時,超出部分就會被寫入其他緩沖區,其他緩沖區存放的可能是數據、下一條指令的指針,或者是其他程序的輸出內容,這些內容都被覆蓋或者破壞掉。可見一小部分數據或者一套指令的溢出就可能導致一個程序或者操作系統崩潰。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緩存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緩存越大就越出眾。緩存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緩存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緩存數據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緩存的優勢。演算法是和緩存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緩存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性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緩存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性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緩存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
緩存是硬碟上自帶的緩沖存儲器.緩沖區是操作系統定義的使用硬碟某個部分做的系統臨時文件緩沖區域.
④ 什麼是緩存
打個比方你就全明白了,有一缸水,這一缸水其實就是硬碟中的數據,當你需要把需要的水一點點盛到另一個容量的時候,就得靠一個容器來盛水,如果你用挖耳勺,太小,你就得盛N次才能把需要的水盛完,但你要是用盆呢?就會快很多,緩存越大,存取速度越快,緩存越小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大至就是這樣,例子可能舉得不太恰當,但事實就是如此。
⑤ 什麼是緩存數據緩存是什麼意思
手機緩存數據是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在使用過程中下載的臨時文件,方便下次使用時快速調用,但是如果手機的應用程序的緩存數據過多會佔用手機的存儲空間。
以iPhone 7手機為例,清除手機的緩存數據操作步驟如下:
1、打開手機上需要清除緩存數據的應用。
⑥ 緩存的特點
緩存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率很快。L1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L2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率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普通台式機CPU的L2緩存一般為128KB到2MB或者更高,筆記本、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最高可達1MB-3MB。
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這樣系統的速率就慢下來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內存中去取。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是被訪問最頻繁的。
⑦ 在頁面上進行緩存後又要保證局部的數據不緩存,如何實現
頁面部分緩存是指輸出緩存頁面的某些部分,而不是緩存整個頁面內容。實現頁面部分緩存有兩種機制:一種是將頁面中需要緩存的部分置於用戶控制項(.ascx文件)中,並且為用戶控制項設置緩存功能(包含用戶控制項的ASP.NET頁面可設置也可不設置緩存)。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控制項緩存」。設置控制項緩存的實質是對用戶控制項進行緩存配置。主要包括以下3種方法:一是使用@ OutputCache指令以聲明方式為用戶控制項設置緩存功能,二是在代碼隱藏文件中使用PartialCachingAttribute類設置用戶控制項緩存;三是使用ControlCachePolicy類以編程方式指定用戶控制項緩存設置。另外,還有一種稱為「緩存後替換」的方法。該方法與控制項緩存正好相反,將頁面中的某一部分設置為不緩存,因此,盡管緩存了整個頁面,但是當再次請求該頁時,將重新處理那些沒有設置為緩存的內容。
使用@ OutputCache指令
控制項緩存與頁面輸出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的方面。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的設置方法基本相同,都是文件頂部設置包含屬性的@ OutputCache指令字元串。不同點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控制項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設置在用戶控制項文件中,而頁面輸出緩存的@ OutputCache設置在普通ASP.NET文件中。二是控制項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只能設置6個屬性,Duration、Shared、SqlDependency、VaryByControl、VaryByCustom和VaryByParam。而在頁面輸出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字元串中設置的屬性多達10個。以上是設置控制項緩存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下面列舉了一些利用@ OutputCache指令設置控制項緩存的示例,其中重點說明了VaryByParam和VaryByControl等屬性應用。
用戶控制項中的@ OutputCache指令設置源代碼
<%@ OutputCache Duration="120" VaryByParam="CategoryID;SelectedID"%>
以上代碼設置用戶控制項緩存有效期時間是120秒,並且允許使用CategoryID和SelectedID參數來改變緩存。通過VaryByParam屬性設置,在伺服器緩存中可能存儲多個用戶控制項的實例。例如,對於一個包含用戶控制項的頁面,可能存在如下的URL鏈接。
包含用戶控制項的頁面的URL鏈接
http://localhost/mypage.aspx?categoryid=foo&selectedid=0
http://localhost/mypage.aspx?categoryid=foo&selectedid=1
當請求如上URL地址的頁面時,由於控制項中@ OutputCache指令的設置,尤其是屬性VaryByParam的設置,那麼在伺服器緩存中就會存儲兩個版本的用戶控制項緩存實例。
控制項緩存設置除了支持以上所述VaryByParam屬性外,還支持VaryByControl屬性。VaryByParam屬性基於使用POST或者GET方式發送的名稱/值對來改變緩存,而VaryByControl屬性通過用戶控制項文件中包含的伺服器控制項來改變緩存。下面是VaryByControl屬性的應用示例代碼。
用戶控制項中的@ OutputCache指令設置源代碼
<%@ OutputCache Duration="120" VaryByParam="none" VaryByControl="Category" %>
以上代碼設置緩存有效期是120秒,並且頁面不隨任何GET或POST參數改變(即使不使用VaryByParam屬性,但是仍然需要在@ OutputControl指令中顯式聲明該屬性)。如果用戶控制項中包含ID屬性為「Category」的伺服器控制項(例如下拉框控制項),那麼緩存將根據該控制項的變化來存儲用戶控制項數據。
如果讀者已經掌握了頁面輸出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設置方法,那麼控制項緩存的@ OutputCache指令也會迎刃而解,無非僅使用其中的6個屬性而已。然而,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ASP.NET頁面和其中包含的用戶控制項都通過@ OutputCache指令設置了緩存,那麼緩存該如何運行呢?
遇到這個問題時,應掌握以下個基本原則:一是ASP.NET允許在頁面和頁面的用戶控制項中同時使用@ OutputCache指令設置緩存,並且允許設置不同的緩存過期時間值。二是如果頁面輸出緩存過期時間長於用戶控制項輸出緩存過期時間,則頁面的輸出緩存持續時間優先。例如,如果頁面輸出緩存設置為100秒,而用戶控制項的輸出緩存設置為50秒,則包括用戶控制項在內的整個頁將在輸出緩存中存儲100秒,而與用戶控制項較短的時間設置無關。三是如果頁面輸出緩存過期時間比用戶控制項的輸出緩存過期時間短,則即使已為某個請求重新生成該頁面的其餘部分,也將一直緩存用戶控制項直到其過期時間到期為止。例如,如果頁面輸出緩存設置為50秒,而用戶控制項輸出緩存設置為100秒,則頁面其餘部分每到期兩次,用戶控制項才到期一次。
⑧ 什麼是主頻外頻緩存一級數據緩存一級指令緩存二級緩存
關注
⑨ 如何更有效的處理數據檢索緩存
為什麼使用緩存
大家在使用各式各樣的數據檢索服務時,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共性的問題:系統變得越來越慢。互聯網有一個8秒原則:用戶打開一個網頁最高能容忍的時長是8秒,拋開網路時延和下載靜態文件的耗時,對檢索的性能要求非常高。我們面臨的問題:隨著數據量的增大檢索性能越來越差,資料庫中存在著大量沉寂已久的數據,嚴重的冷熱數據分布不均。這種場景下引入「緩存」是非常適合的。
01 | 緩存策略
1)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根據數據的歷史訪問記錄來進行淘汰數據,核心思想是「如果數據最近被訪問過,那麼將來被訪問的幾率也更高」。當存在熱點數據時,LRU的效率很好,但偶發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會導致LRU命中率急劇下降。
2)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近最頻繁使用,根據數據的訪問頻次進行淘汰數據,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個數據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使用次數很少,那麼在將來一段時間內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很小」。
LFU和LRU演算法的不同之處在於LRU的淘汰規則是基於訪問時間,而LFU是基於訪問次數的。為了能夠淘汰最少使用的數據,LFU演算法針對每條數據記錄了一個訪問頻次,當數據項被命中時,訪問頻次自增,然後定期淘汰訪問頻次低的數據。
如何選擇策略,何時進行緩存,何時淘汰數據,一定跟我們的業務緊密相關的。這里以redis做緩存服務為例,給大家介紹幾種基於LRU的cache實現方案。
讀操作時,首先從cache里讀數據,若讀不到,則從資料庫里讀數據,然後將讀到的內容寫到cache里,並為這條數據設置了一個過期時間,當下次請求同樣的數據時將直接命中緩存。
這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的方案,不過方案存在「第一次訪問」的問題,剛才說到當第一次訪問沒有命中到緩存時,會有兩次讀操作和一次寫操作,要比直接查資料庫慢。不過理論上來講,如果數據的修改不多,熱點數據非常集中,就可以讓大部分熱數據常駐緩存中,緩存命中率會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收益很明顯。
對於方案A,有人會問為什麼在寫數據的時候選擇淘汰舊數據,而不是直接將緩存中的數據更新呢?如下圖,直接更新並沒有增加什麼成本卻可以提高緩存的命中率,這樣做的基礎是:用戶修改的數據被檢索的概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