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硬碟晶元組壞掉
如果上面有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建議去修硬碟的地方換電路板吧,如果沒啥重要的就去淘寶網買塊電路板就行了,自己可以DIY,有電烙鐵就OK
❷ 硬碟電路板上的這是什麼晶元啊
如果是1厘米見方,那麼很有可能是電源晶元,因為硬碟的電源晶元是最容易過熱燒毀的;
所以,如果更換之後,建議樓主加裝散熱器。
❸ 硬碟和晶元的問題
1、結構
現在絕大多數硬碟在結構上都是溫徹斯特盤。從1973年IBM生產出第一塊溫氏硬碟以來,後來的硬碟基本都沿用了這一結構,即採用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核心就是:磁碟片被密封、固定並且不停高速旋轉,磁頭懸浮於碟片上方沿磁碟徑向移動,並且不和碟片接觸。
2、磁頭技術
硬碟讀取數據是通過磁頭來完成的。最早的傳統磁頭是電磁感應式磁頭,這些磁頭是讀寫合一的,由於硬碟讀、寫操作的不同,這種二合一磁頭就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對硬碟的設計造成了不便。後來的硬碟開始採用MR(磁阻磁頭技術)磁頭這種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磁感應磁頭,而MR磁頭則作為讀取磁頭磁阻。這樣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讀/寫性能。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來感應信號幅度,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准確性也較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擴大了碟片的容量。然而,隨著單碟容量的不斷增加,終於到了MR磁頭的讀取極限,於是GMR(巨磁阻磁頭技術)磁頭誕生了,現在單碟容量超過5G的型號都採用了GMR磁頭。進入2001年後,幾乎全部硬碟均採用GMR,GMR磁頭技術是在MR的基礎上開發的,它比MR具有更高的靈敏性。正在基於越來越先進的磁頭技術,才使硬碟單碟容量越做越大成為可能,目前最新的磁頭是基於第三代巨磁阻磁頭技術。
3、介面
硬碟的介面方式可以說是硬碟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指標,這點從SCSI硬碟和IDE硬碟的巨大差價就能體現出來,介面方式直接決定硬碟的性能。現在最常見的介面有IDE(ATA)和SCSI兩種,此外還有一些移動硬碟採用了PCMCIA或USB介面。
(1)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介面最初由CDC、康柏和西部數據聯合開發,由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TA)制定標准,所以又稱ATA介面。我們普通用戶家裡的硬碟幾乎全是IDE介面的。IDE介面的硬碟可細分為ATA-1(IDE)、ATA-2(EIDE)、ATA-3(Fast ATA-2)、ATA-4 (包括UltraATA、Ultra ATA/33、Ultra ATA/66)與Serial ATA (包括Ultra ATA/100及其它後續的介面類型)。基本IDE介面數據傳輸率為4.1MB/秒,傳輸方式有PIO和DMA兩種,支持匯流排為ISA和EISA。後來為提高數據傳輸率、增加介面上能連接的設備數量、突破528M限制以及連接光碟機的需要,又陸續開發了ATA-2、ATAPI和針對PCI匯流排的FAST-ATA、FAST-ATA2等標准,數據傳輸率達到了16.67MB/秒。1996年昆騰和英特爾合作開發了Ultra DMA/33介面,嚴格說來,這已經不能算IDE介面,而應稱為EIDE介面,它採用PIO模式5,數據傳輸率達到33MB/秒。1999年昆騰又推出了Ultra DMA/66介面,傳輸率為Ultra DMA/33的兩倍,採用CRC(循環冗餘循環校驗)技術以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並且使用了80線的專用連接電纜,現在市場上主流的硬碟介面類型即為Ultra ATA/66。不過,在進入新世紀後,最有前景的硬碟介面類型則該是Ultra ATA/100了,它的理論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率可以高達100MB/s。
(2)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SCSI並不是專為硬碟設計的,實際上它是一種匯流排型介面。由於獨立於系統匯流排工作,所以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其系統佔用率極低,但由於其昂貴的價格,這種介面的硬碟大多用於伺服器等高端應用場合。
4、容量
容量可以說是用戶對硬碟認識最多的一個技術指標,它的單位是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影響容量的兩個因素是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顧名思義,單碟容量也就是在單張碟片上所能存儲的信息容量,單盤容量越大,實現大容量硬碟也就越容易,尋找數據所需的時間也相對減少。現在硬碟的單碟容量是越做越大了,一般都可以達到20G。單碟容量提高的同
時,硬碟的生產成本也隨之而降低,這也是為什麼硬碟廠商競先推出高單碟容量的硬碟產品。你有時在檢測硬碟時可能會發現廠家標稱的容量和電腦檢測的容量不一致,這是由於他們採用的換算單位不同,廠家多以1000進制換算,即1MB=1000byte、1GB=1000MB,而電腦中多用1024進制換算。
5、緩存
由於CPU運算與硬碟讀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速度差異,為了解決硬碟在讀寫數據時CPU的等待問題,在硬碟上設置適當的高速緩存,以解決二者之間速度不匹配的問題。硬碟緩存與主板上的高速緩存作用一樣,是為了提高硬碟的讀寫速度,當然緩存越大越好。目前IDE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到2M之間,主流硬碟的數據緩存應該為2MB,而在SCSI硬碟中最高的數據緩存現在已經達到了16MB。
6、轉速
轉速指的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轉動速度,其單位是RPM(Round Per Minute,每分鍾旋轉次數),它直接影響硬碟的數據傳輸率,理論上轉速越快數據傳輸率就越大。目前IDE介面的硬碟主軸轉速一般為5400和7200rpm(轉/秒),主流硬碟的轉速為7200RPM,至於SCSI硬碟的主軸轉速一般可達7200到10 ,000rpm,而最高轉速的SCSI硬碟轉速高達15,000rpm。更快的轉速可以使碟片轉動一周的時間減短,使平均等待時間和平均尋道時間減短,更快地尋找所需要的數據,同時硬碟的內部傳輸率也會提高,使讀寫速度加快。
7、平均尋道時間
這個指標指磁頭從得到指令到尋找到數據所在磁軌的時間,它是代表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為毫秒,需要注意的是它與平均訪問時間有差別。平均尋道時間越小越好,現在選購硬碟時應該選擇平均尋道時間低於9毫秒的產品。
8、內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數據傳輸率是磁頭到硬碟的高速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這可以說是影響硬碟整體性能的關鍵,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在這項指標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為單位,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例如有的硬碟給出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131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MB/s。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碟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30MB/s到45MB/s,這比Ultra ATA/100的100MB/s低多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硬碟作為電腦的瓶頸,其病根還在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上。
9、外部數據傳輸率
這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它與硬碟的介面類型是直接掛勾的,因此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硬碟普通採用的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數據率即為66.7MB/s。而採用目前最新的Ultra ATA/100介面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率即可達到100MB/s。對於SCSI硬碟,若採用最新的Ultra 160/m SCSI介面標准,其數據傳輸率可達160MB/s,Fibra Channel的最大外部數據傳輸將可達200MB/s!
10、MTBF(連續無故障時間)
它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時。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技術指標外,影響硬碟性能的還有道至道時間、硬碟表面溫度等因素,這里就不再贅述了。說實話,一口氣說這么多專業性挺強的內容,不但你可能難以消化,就是我的頭都大了。但之所以堅持講這些術語常識,只是希望你對硬碟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至於對硬碟一無所知。
第二篇 關鍵技術篇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由於技術的發展,硬碟的速度、性能在近幾年裡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究其根源,硬碟在技術上的突破只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
★採用更先進的技術使硬碟的單碟容量更高以能存儲更多的數據(此項技術也就是在上
面所說的碟片及磁頭上下功夫);
★改進硬碟的主軸電機以使其轉速更高,從而減小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
★採用更先進的硬碟附加技術,以使硬碟的工作穩定性及數據完整性與安全性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正是這樣一個思路,如今的硬碟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並將在新世紀里繼續得以廣泛的應用:
1、RAID(Re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磁碟陣列技術
RAID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種使用磁碟驅動器的方法,它將一組磁碟驅動器用某種邏輯方式聯系起來,作為邏輯上的一個磁碟驅動器來使用。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成本低、功耗小、傳輸速率高,可以提供容錯功能、安全性更高以及比起傳統的大直徑磁碟驅動器來,在同樣的容量下,價格要低許多。RAID現在主要應用在伺服器硬碟上,但就像任何高端技術一樣,RAID也在向PC機上轉移。也許所有的PC機都用上了SCSI磁碟驅動器的RAID的那一天,才是PC機真正的「出頭之日」。
2、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yhood,部分響應完全匹配)讀取通道技術
PRML技術簡單的講就是將硬碟數據讀取電路分成兩段「操作流水線」,流水線第一段將磁頭讀取的信號進行數字化處理然後只選取部分「標准」信號移交第二段繼續處理,第二段將所接收的信號與PRML晶元預置信號模型進行對比,然後選取差異最小的信號進行組合後輸出以完成數據的讀取過程。PRML技術可以降低硬碟讀取數據的錯誤率,因此可以進一步提高磁碟數據密集度。PRML技術的普通採用,使硬碟的容量、速度、可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技術
由於硬碟的容量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硬碟廠商都在努力尋求一種硬碟安全監測機制,S.M.A.R.T.技術便應運而生。S.M.A.R.T.即「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它可以監控磁頭、磁碟、電機、電路等部件,由硬碟的監測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對象的運行情況與歷史記錄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一旦出現安全值范圍以外的情況,它就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而更先進的技術還可以自動降低硬碟的運行速度,把重要數據文件轉存到其它安全扇區,通過S.M.A.R.T.技術可以對硬碟潛在故障進行有效預測,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4、ATA/100技術
對於IDE市場,世紀末可以說是Ultra ATA/66的天下,它支持最大的硬碟外部數據傳輸率為66.7MB/s。到了2000年昆騰公司聯合英特爾等晶元組巨頭共同推出了ATA/100標准,在理論上它支持的最大硬碟外部數據傳輸率為100MB/s,同時在處理器廠商、晶元組廠商、主板廠商及硬碟廠商的努力下,ATA/100成了硬碟新技術的主角。但是硬碟的內部傳輸率就是影響硬碟性能大幅提高的瓶頸所在,盡管硬碟的內部傳輸率也正在不斷的提高,可目前最高也只能達到45MB/S,這就影響了硬碟整體速度的發揮。
需要指出的是,ATA/100雖然需要相應主板的支持,還使用了單獨的80芯介面線纜,但是它可以完全向下兼容,能在ATA/33、ATA/66等不同模式下使用。而且介面同樣包含CRC(Cyclic Re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校正)特性,這能增加傳輸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時它能檢測到數據傳送中的錯誤。
5、數據保護與震動保護技術
硬碟非常怕震動,不管電源是否已經啟動,只要硬碟受到了撞擊或震動,或多或少總有數據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如果處於運轉狀態的硬碟受到震動或撞擊,所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在這方面,原昆騰公司(已被邁拓公司並購)的DPS(Data Protection System,數據保護系統)與SPS(Shock Protection System)技術、西部數據公司的Data SafeGuard(數據衛士)技
術、IBM公司的DFT(Disk Fitness Test)、邁拓公司的MaxSafe與ShockBlock以及希捷公司的SeaShield技術使得硬碟可以承受較高g數的沖擊,這種技術可以把硬碟因沖擊而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能夠對硬碟中的數據有一個很好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與可靠性。
6、廠商獨特技術
為了增強自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很多廠商在自己的硬碟中增加了獨特的技術來提升硬碟的質量:
(1)西部數據公司的數據衛士(Data Lifeguard)技術
西部數據的硬碟里多了一個「Data Lifeguard」技術,它實際上運用了S.M.A.R.T.技術。簡單地說,Disk Lifeguard在硬碟持續開機八小時後,硬碟本身就自動地掃描偵測硬碟內部,如果遇到可能快要產生壞磁區的部分時,就趕快把些磁區上的數據轉移到狀況良好的磁區上面,並且做好數據在硬碟上所需的連接。獨特之處在於Data Lifeguard的所有工作都是硬碟本身就可以啟動和執行的,不需要主板或其它工具程序配合,所以用戶不需要安裝額外的工具軟體,只要硬碟的電源開著,每隔八個小時Data Lifeguard就會做一次掃描、分析與修復的動作。並且Data Lifeguard會在硬碟處於Idle(硬碟15秒鍾沒有任何動作)狀態下才會工作,一旦Data Lifeguard准備開始掃描、分析與修復的動作時,如果硬碟還有其他的工作需要完成時,Data Lifeguard就會往後延長15分鍾再開始工作,所以外面不必擔心這個功能會影響到硬碟的工作效率。
(2)原昆騰公司的DPS技術
DPS(Data Protection Sydtem)是原昆騰公司提出的另一項新技術,它可以讓用戶確定自己的硬碟是否真正發生了問題。如果你覺得硬碟有些奇怪的表現,比如不正常的聲音、速度突然變慢的時候,就可以用軟盤開機並運行DPS程序,讓它幫你測試一下硬碟有沒有問題。這時它會檢查硬碟的S.M.A.R.T.數據緩沖區,以及其它基本的隨機檢查測試,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測試絕對不影響到硬碟裡面所儲存的數據。有了這個工具,我們就可以判定硬碟是否真的需要送去修理了。
(3)邁拓公司的MaxSafe和ShockBlock技術
MaxSafe是邁拓公司的獨特技術之一,該技術提供了ECC錯誤修正碼(Error Correction Code)功能。所謂的ECC是指以一種復雜的編碼演算法,當傳輸一個數據時,額外採用幾個位元來當成錯誤修正的判別碼,一旦數據在傳輸的過程當中出現了錯誤,就可以通過一個錯誤修正碼來修復不正確的數據,確保數據的正確性。以前在PC-100的SDRAM內存、Pentium II 350MHz以上的CPU有ECC的功能,現在硬碟也有這個功能了!
ShockBlock是邁拓新一代硬碟所採用的另一項新技術,它強化了連接讀寫磁頭的鋼板的剛性,並且讀寫磁頭比原來的讀寫磁頭輕40%,這兩種新設計的目的就是在於盡量降低讀寫磁頭彈離碟片的可能性,如果讀寫磁頭沒有彈離碟片,就不會有碟片被讀寫磁頭敲擊而產生屑片的情況發生,從而延長了硬碟的使用壽命。
❹ 換硬碟主板聽說要換晶元,那個是晶元
希捷的要換BIOS晶元。西數的部分電路板沒有BIOS晶元,要換主控晶元。
你發的圖片中,沒有BIOS晶元,要換主控。
❺ 如何在電腦里查看固態硬碟是什麼晶元
1.右鍵點擊桌面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如圖所示
❻ 硬碟晶元怎麼換
主控晶元相當於CPU可以說,一款主控晶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固態硬碟的實際體驗和使用壽命。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有哪些主控晶元呢。它們的性能又有什麼差距呢。不同於PC端,一家擠牙膏般的絕對壟斷,自固態硬碟誕生以來,不斷的有廠商進行主控晶元的研發和創新,台系、日韓、歐美等都有專注於主控晶元研發的廠商,並沒有產生具有壟斷性質的晶元廠商,除此之外由於固態硬碟的結構簡單,很多具有完整生產線的大牌廠商還進行自主研發,自產主控。因而,主控晶元市場,呈現著多極化的分層,從早年的智微Jmicron、Indilinx、東芝自產到中期主流的Sandforce以及到如今百花齊放的慧榮、群聯、Marvell、三星,主控晶元廠商在不斷的競爭中將固態硬碟產品的總體性能提升向上提升了一大步,也推動了整個固態硬碟向消費市場的普及。接下來,小Z根據當前主流固態硬碟採用的主控晶元品牌慧榮、群聯、Marvell以及形成規模效應的三星主控,簡單的聊聊關於主控晶元的那些的事。
❼ 移動硬碟的晶元有什麼學問嗎
移動硬碟的晶元就是指硬碟盒裡那塊USB控制晶元
in-system的和ALi的性能和兼容性都不錯,不過ALi的不好找了,NEC的也不錯
❽ 機械硬碟壞了這個晶元可以換到別的硬碟上面嗎
如果兩塊硬碟晶元同型號的可以換,但是換了以後要重新刷固件,硬碟晶元更換和刷固件是技術活,一般沒有經驗的做不了。
❾ 什麼是硬碟晶元
這些上面不會告訴你。你要拆硬碟。序列號在標簽上方他會這樣寫SN:12345678910....
驅動晶元是驅動硬碟主軸的網上更本不會有這個。同樣都是控制轉動動。
主軸不轉才要檢查驅動晶元
❿ 硬碟為什麼不用快閃記憶體晶元來做
快閃記憶體硬碟已經問世多年了啊
大哥
就是價格高點,所以沒普及。你網路「SSD硬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