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CPU二級緩存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PU二級緩存

發布時間: 2022-01-21 04:16:46

『壹』 cpu的二級緩存有什麼作用

評定一顆CPU的性能,除了看主頻以外,緩存也非常重要,什麼是緩存?簡單的說:因為CPU的速度很快了,其它硬體如內存、硬碟的速度跟不上,CPU讀取數據時就要等待,而設置緩存能預先把CPU要讀取的數據放在緩存中,緩存的速度很快,這樣就顯著提高了CPU的運行效率。那麼緩存容量越大,CPU的執行效率也就越好,由於現在的CPU速度越來越快,為了發揮性能,又有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你一定知道奔騰和賽揚吧,它們往往GHz是一樣的,但為什麼一個那麼貴,另一個那麼便宜?因為奔騰的綜合性能要比賽揚好很多!為什麼好很多?關鍵就是它們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相差了很多!

我想,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吧,看CPU的性能,既要看它的主頻,又要看它的緩存。

『貳』 CPU的二級緩存是什麼

CPU是電腦的心臟,一台電腦所使用的CPU基本決定了這台電腦的性能和檔次。CPU發展到了今天,頻率已經到了4GHZ。在我們決定購買哪款CPU或者閱讀有關CPU的文章時,經常會見到例如外頻、倍頻、緩存等參數和術語。下面我就把這些常用的和CPU有關的術語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CPU(Central Pocessing Unit)

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頭腦,90%以上的數據信息都是由它來完成的。它的工作速度快慢直接影響到整部電腦的運行速度。CPU集成上萬個晶體管,可分為控制單元(Control Unit;CU)、邏輯單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存儲單元(Memory Unit;MU)三大部分。以內部結構來分可分為:整數運算單元,浮點運算單元,MMX單元,L1 Cache單元和寄存器等。

主頻

CPU內部的時鍾頻率,是CPU進行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來說,主頻越高,一個時鍾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CPU的運算速度也就越快。但由於內部結構不同,並非所有時鍾頻率相同的CPU性能一樣。

外頻

即系統匯流排,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晶元組之間的匯流排速度。

倍頻

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匯流排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匯流排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緩存(Cache)

CPU進行處理的數據信息多是從內存中調取的,但CPU的運算速度要比內存快得多,為此在此傳輸過程中放置一存儲器,存儲CPU經常使用的數據和指令。這樣可以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可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一級緩存

即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中,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由於緩存指令和數據與CPU同頻工作,L1級高速緩存緩存的容量越大,存儲信息越多,可減少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次數,提高CPU的運算效率。但因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有限的CPU晶元面積上,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二級緩存

即L2 Cache。由於L1級高速緩存容量的限制,為了再次提高CPU的運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儲器,即二級緩存。工作主頻比較靈活,可與CPU同頻,也可不同。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在L1中尋找,再從L2尋找,然後是內存,在後是外存儲器。所以L2對系統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內存匯流排速度:(Memory-Bus Speed)

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交流的速度。

擴展匯流排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是指CPU與擴展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擴展匯流排就是CPU與外部設備的橋梁。

地址匯流排寬度

簡單的說是CPU能使用多大容量的內存,可以進行讀取數據的物理地址空間。

數據匯流排寬度

數據匯流排負責整個系統的數據流量的大小,而數據匯流排寬度則決定了CPU與二級高速緩存、內存以及輸入/輸出設備之間一次數據傳輸的信息量。

生產工藝

在生產CPU過程中,要進行加工各種電路和電子元件,製造導線連接各個元器件。其生產的精度以微米(um)來表示,精度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在同樣的材料中可以製造更多的電子元件,連接線也越細,提高CPU的集成度,CPU的功耗也越小。這樣CPU的主頻也可提高,在0.25微米的生產工藝最高可以達到600MHz的頻率。而0.18微米的生產工藝CPU可達到G赫茲的水平上。0.13微米生產工藝的CPU即將面市。

工作電壓

是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提高工作電壓,可以加強CPU內部信號,增加CPU的穩定性能。但會導致CPU的發熱問題,CPU發熱將改變CPU的化學介質,降低CPU的壽命。早期CPU工作電壓為5V,隨著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CPU的工作電壓有著很大的變化,PIIICPU的電壓為1.7V,解決了CPU發熱過高的問題。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指令集)英特爾開發的最早期SIMD指令集,可以增強浮點和多媒體運算的速度。

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單一指令多數據流擴展) 英特爾開發的第二代SIMD指令集,有70條指令,可以增強浮點和多媒體運算的速度。

3DNow!(3D no waiting) AMD公司開發的SIMD指令集,可以增強浮點和多媒體運算的速度,它的指令數為21條。

『叄』 CPU二級緩存設多少最好

二級緩存是固化在cpu里的 難道你是晶元級工程師可以加旱二級緩存

『肆』 cpu的二級緩存主要作用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一級緩存。目前所有主流處理器大都具有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少數高端處理器還集成了三級緩存。其中,一級緩存可分為一級指令緩存和一級數據緩存。一級指令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各類運算指令;一級數據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運算所需數據,這就是一級緩存的作用(如果大家對上述文字理解困難的話,可參照下圖所示)。

那麼,二級緩存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二級緩存就是一級緩存的緩沖器:一級緩存製造成本很高因此它的容量有限,二級緩存的作用就是存儲那些CPU處理時需要用到、一級緩存又無法存儲的數據。同樣道理,三級緩存和內存可以看作是二級緩存的緩沖器,它們的容量遞增,但單位製造成本卻遞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二級緩存、三級緩存還是內存都不能存儲處理器操作的原始指令,這些指令只能存儲在CPU的一級指令緩存中,而餘下的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和內存僅用於存儲CPU所需數據。

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目前主流處理器所採用的一級數據緩存又可以分為實數據讀寫緩存和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2種,它們分別被AMD和Intel所採用。不同的一級數據緩存設計對於二級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兩種一級數據緩存設計的不同之處。
一、AMD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AMD採用的一級緩存設計屬於傳統的「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基於該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主要用於存儲CPU最先讀取的數據;而更多的讀取數據則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處理器需要讀取「AMD ATHLON 64 3000+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首先要被讀取的「AMDATHL」將被存儲在一級數據緩存中,而餘下的「ON643000+ISGOOD」則被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假設只是對AMD處理器一級數據緩存的一個抽象描述,一級數據緩存和二級緩存所能存儲的數據長度完全由緩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而絕非以上假設中的幾個位元組。「實數據讀寫緩存」的優點是數據讀取直接快速,但這也需要一級數據緩存具有一定的容量,增加了處理器的製造難度(一級數據緩存的單位製造成本較二級緩存高)。
二、Intel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自P4時代開始,Intel開始採用全新的「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基於這種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的數據,而是存儲這些數據在二級緩存中的指令代碼(即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存儲的起始地址)。假設處理器需要讀取「INTEL P4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所有數據將被存儲在二級緩存中,而一級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需要存儲的僅僅是上述數據的起始地址(如下圖所示)。

由於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數據,因此「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能夠極大地降CPU對一級數據緩存容量的要求,降低處理器的生產難度。但這種設計的弊端在於數據讀取效率較「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低,而且對二級緩存容量的依賴性非常大。

在了解了一級緩存、二級緩存的大致作用及其分類以後,下面我們來回答以下硬體一菜鳥網友提出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二級緩存越大處理器的性能越好,但這並不是說二級緩存容量加倍就能夠處理器帶來成倍的性能增長。目前CPU處理的絕大部分數據的大小都在0-256KB之間,小部分數據的大小在256KB-512KB之間,只有極少數數據的大小超過512KB。所以只要處理器可用的一級、二級緩存容量達到256KB以上,那就能夠應付正常的應用;512KB容量的二級緩存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

這其中,對於採用「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的AMD Athlon 64、Sempron處理器而言,由於它們已經具備了64KB一級指令緩存和64KB一級數據緩存,只要處理器的二級緩存容量大於等於128KB就能夠存儲足夠的數據和指令,因此它們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主頻同為1.8GHz的Socket 754 Sempron 3000+(128KB二級緩存)、Sempron 3100+(256KB二級緩存)以及Athlon 64 2800+(512KB二級緩存)在大多數評測中性能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754 Sempron 2600+是值得考慮的。

反觀Intel目前主推的P4、賽揚系列處理器,它們都採用了「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架構,其中Prescott內核的一級緩存中只包含了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16KB一級數據緩存,而Northwood內核更是只有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8KB一級數據緩存。所以P4、賽揚系列處理器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賽揚D 320(256KB二級緩存)與賽揚 2.4GHz(128KB二級緩存)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而賽揚D和P4 E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同樣十分明顯。

最後,如果您是狂熱的游戲發燒友或者從事多媒體製作的專業用戶,那麼具有1MB二級緩存的P4處理器和具有512KB/1MB二級緩存的Athlon 64處理器才是您理想的選擇。因為在高負荷的運算下,CPU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近乎「爆滿」,在這個時候大容量的二級緩存能夠為處理器帶來5%-10%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對於那些要求苛刻的用戶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伍』 CPU二級緩存有什麼用

能加快電腦的運行速度。開不開跟主板有關。以前AMD的CPU還沒有二級緩存的概念。現在的CPU本身的二級緩存本來就存在,不用開不開

『陸』 CPU二級緩存的速度是多少

首先鄭重聲明,以下內容絕對原創,絕無抄襲,我從來不幹那事(我都好幾次辛辛苦苦回答完人家的問題被說是了,郁悶……)。
先回答你的問題,禁用CPU的二級緩存肯定會降低CPU的運算速度,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興趣繼續了解的話,那麼請接著看。
我先講一下內存以及緩存(專業上稱為 高速緩存,英文為Cache)由來的原因,我們都知道,CPU的運算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遠比硬碟要快的多,這樣在實際運算過程中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由於硬碟的讀寫速度遠遠跟不上CPU的運算速度,這樣在這兩者之間就會出現斷檔,也就是CPU在處理完一部分數據後就沒用工作可做,要等待硬碟把後續數據傳輸過來之後才能繼續工作,這樣顯然會影響CPU的工作效率,這才最初期的電腦當中體現的還不是很明顯,隨著電腦的發展,這種斷檔越來越大,於是就產生了內存,內存的原理就是一個緩沖存儲,電腦在運行程序時,先將要處理的數據由硬碟轉移到內存中,然後再由內存傳送給CPU,由於內存的速度要遠大於硬碟(但是也還是趕不上CPU的運算速度),所以之前我們提到的斷檔問題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結局,不過由於存儲原理和製作工藝、還有成本的問題,內存並不能夠像硬碟用作大容量數據存儲。
以上的內存的原理,接下來的高速緩存就類似了,由於內存的速度也比不上CPU的運算速度,所以就誕生了Cache,與內存和硬碟這類存儲設備不同,Cache是集成在CPU內部的,而且製作工藝更加先進,所以速度非常之快,從LZ的軟體測試結果中也能看出來,它能夠更好的解決硬碟和CPU的斷檔問題,但是由於Cache的製作工藝更加困難,所以直到現在還處在MB級別上。
其實在一個程序的運行當中,有部分數據是需要反復運算的,也就是說有一部分數據的使用頻率高,於是電腦會根據使用頻率的不同,把最常用到得一部分數據放在Cache中,其次在內存,最後才在硬碟上,這樣CPU在計算時,首先掃描Cache,如果沒有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它才會一次掃描內存和硬碟,這樣就可以大量減少數據檢索、傳輸的速度,也就是減少數據存儲與計算間的斷檔。
隨著技術的發展,Cache中也出現了一級Cache、二級Cache之分,在高端CPU中,還會有三級Cache,他們都是為了減少數據斷檔,提高CPU的速度而存在的,一級最快,二級次之,三級再次,但是只要是Cache,都肯定要比內存的硬碟更快,LZ試想一下,按照我上段所說的計算原理,如果你只有一級Cache,這樣CPU如果在Cache中沒有找到要用的數據,它就會到速度比Cache慢上很多的內存中去尋找,這樣數據的檢索與傳輸速度立刻就降下了一大截,而如果你有二級甚至三級Cache的話,CPU會按照一級Cache——>二級Cache——>三級Cache——>內存——>硬碟的順序尋找數據,這樣不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數據斷檔嗎?
所以,不論是任何CPU,禁用二級Cache都會降低其運算速度,LZ的CPU當然也包括在內嘍~至於CPU的二級Cache的速度現在到達了多少,這我還真不知道,手頭上沒有軟體,最近也沒太關注,不好意思了~
我是學計算機的,還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一起交流,我的QQ:409713076

『柒』 CPU二級緩存有什麼用,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捌』 什麼是CPU的二級緩存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玖』 cpu二級緩存是什麼意思

二級緩存又叫L2 CACHE,它是處理器內部的一些緩沖存儲器,其作用跟內存一樣。 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要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處理器的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慢慢地,處理器需要從內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需求就越來越高了。然而內存的速度提升速度卻很緩慢,而能高速讀寫數據的內存價格又非常高昂,不能大量採用。從性能價格比的角度出發,英特爾等處理器設計生產公司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少量的高速內存和大量的低速內存結合使用,共同為處理器提供數據。這樣就兼顧了性能和使用成本的最優。而那些高速的內存因為是處於CPU和內存之間的位置,又是臨時存放數據的地方,所以就叫做緩沖存儲器了,簡稱「緩存」。它的作用就像倉庫中臨時堆放貨物的地方一樣,貨物從運輸車輛上放下時臨時堆放在緩存區中,然後再搬到內部存儲區中長時間存放。貨物在這段區域中存放的時間很短,就是一個臨時貨場。 最初緩存只有一級,後來處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級緩存不夠用了,於是就添加了二級緩存。二級緩存是比一級緩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內存,主要就是做一級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臨時交換的地方用。現在,為了適應速度更快的處理器P4EE,已經出現了三級緩存了,它的容量更大,速度相對二級緩存也要慢一些,但是比內存可快多了。 緩存的出現使得CPU處理器的運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個區域中存放的都是CPU頻繁要使用的數據,所以緩存越大處理器效率就越高,同時由於緩存的物理結構比內存復雜很多,所以其成本也很高。
大量使用二級緩存帶來的結果是處理器運行效率的提升和成本價格的大幅度不等比提升。舉個例子,伺服器上用的至強處理器和普通的P4處理器其內核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是二級緩存不同。至強的二級緩存是2MB~16MB,P4的二級緩存是512KB,於是最便宜的至強也比最貴的P4貴,原因就在二級緩存不同。

CPU有兩級高速緩存,一級和二級
CPU馬上要用的數據在一級里,次要的在二級里,再次要的在內存里,暫時不用的就都存在硬碟等其他存儲器了

同級奔騰和賽揚的區別就在二級緩存,但一般家用的,256K已經很好了。

1.7G 的賽揚是128K的,做這些事都沒什麼費力的啊。

『拾』 CPU二級緩存

是的,而且是雙核處理器才會顯示2*512KB,但並不是所有的雙核處理器都這么顯示,那就要看這個二級緩存是兩個核心共享還是每個核心單獨使用一半的二級緩存,前者顯示在CPU-Z就是1024,如果是後者就是2*512。BIOS裡面基本顯示的就是總量,沒有CPU-Z顯示的詳細.不知道你的是什麼CPU,在BIOS裡面還能設置二級緩存大小,當然要選4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