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潤乾順序執行sql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潤乾順序執行sql

發布時間: 2023-07-09 09:02:34

『壹』 sql語句執行順序

1、先執行from,join來確定表之間的連接關系,得到初步的數據。

2、where對數據進行普通的初步的篩選。

3、group by 分組。

4、各組分別執行having中的普通篩選或者聚合函數篩選。

5、然後把再根據我們要的數據進行select,可以是普通欄位查詢也可以是獲取聚合函數的查詢結果,如果是集合函數,select的查詢結果會新增一條欄位。

6、將查詢結果去重distinct。

7、最後合並各組的查詢結果,按照order by的條件進行排序。

SQL語句性能優化:

1, 對查詢進行優化,應盡量避免全表掃描,首先應考慮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2,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對欄位進行 null 值判斷,創建表時NULL是默認值,但大多數時候應該使用NOT NULL,或者使用一個特殊的值,如0,-1作為默 認值。

3,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 MySQL只有對以下操作符才使用索引:<,<=,=,>,>=,BETWEEN,IN,以及某些時候的LIKE。

4,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來連接條件, 否則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 可以 使用UNION合並查詢: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



『貳』 SQL語句執行流程與順序原理解析

SQL語句執行流程與順序原理解析
Oracle語句執行流程
第一步:客戶端把語句發給伺服器端執行
當我們在客戶端執行SQL語句時,客戶端會把這條SQL語句發送給伺服器端,讓伺服器端的進程來處理這語句。也就是說,Oracle 客戶端是不會做任何的操作,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客戶端產生的一些SQL語句發送給伺服器端。伺服器進程從用戶進程把信息接收到後, 在PGA 中就要此進程分配所需內存,存儲相關的信息,如:在會話內存存儲相關的登錄信息等。
雖然在客戶端也有一個資料庫進程,但是,這個進程的作用跟伺服器上的進程作用是不相同的,伺服器上的資料庫進程才會對SQL 語句進行相關的處理。不過,有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客戶端的進程跟伺服器的進程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在客戶端連接上伺服器後,在客戶端與伺服器端都會形成一個進程,客戶端上的我們叫做客戶端進程,而伺服器上的我們叫做伺服器進程。
第二步:語句解析
當客戶端把SQL語句傳送到伺服器後,伺服器進程會對該語句進行解析。這個解析的工作是在伺服器端所進行的,解析動作又可分為很多小動作。
1)查詢高速緩存(library cache)
伺服器進程在接到客戶端傳送過來的SQL語句時,不會直接去資料庫查詢。伺服器進程把這個SQL語句的字元轉化為ASCII等效數字碼,接著這個ASCII碼被傳遞給一個HASH函數,並返回一個hash值,然後伺服器進程將到shared pool中的library cache(高速緩存)中去查找是否存在相同的hash值。如果存在,伺服器進程將使用這條語句已高速緩存在SHARED POOL的library cache中的已分析過的版本來執行,省去後續的解析工作,這便是軟解析。若調整緩存中不存在,則需要進行後面的步驟,這便是硬解析。硬解析通常是昂貴的操作,大約占整個SQL執行的70%左右的時間,硬解析會生成執行樹,執行計劃,等等。
所以,採用高速數據緩存的話,可以提高SQL 語句的查詢效率。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從內存中讀取數據要比從硬碟中的數據文件中讀取數據效率要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避免語句解析而節省了時間。
不過這里要注意一點,這個數據緩存跟有些客戶端軟體的數據緩存是兩碼事。有些客戶端軟體為了提高查詢效率,會在應用軟體的客戶端設置數據緩存。由於這些數據緩存的存在,可以提高客戶端應用軟體的查詢效率。但是,若其他人在伺服器進行了相關的修改,由於應用軟體數據緩存的存在,導致修改的數據不能及時反映到客戶端上。從這也可以看出,應用軟體的數據緩存跟資料庫伺服器的高速數據緩存不是一碼事。
2)語句合法性檢查(data dict cache)
當在高速緩存中找不到對應的SQL語句時,則伺服器進程就會開始檢查這條語句的合法性。這里主要是對SQL語句的語法進行檢查,看看其是否合乎語法規則。如果伺服器進程認為這條SQL語句不符合語法規則的時候,就會把這個錯誤信息反饋給客戶端。在這個語法檢查的過程中,不會對SQL語句中所包含的表名、列名等等進行檢查,只是檢查語法。
3)語言含義檢查(data dict cache)
若SQL 語句符合語法上的定義的話,則伺服器進程接下去會對語句中涉及的表、索引、視圖等對象進行解析,並對照數據字典檢查這些對象的名稱以及相關結構,看看這些欄位、表、視圖等是否在資料庫中。如果表名與列名不準確的話,則資料庫會就會反饋錯誤信息給客戶端。
所以,有時候我們寫select語句的時候,若語法與表名或者列名同時寫錯的話,則系統是先提示說語法錯誤,等到語法完全正確後再提示說列名或表名錯誤。
4)獲得對象解析鎖(control structer)
當語法、語義都正確後,系統就會對我們需要查詢的對象加鎖。這主要是為了保障數據的一致性,防止我們在查詢的過程中,其他用戶對這個對象的結構發生改變。
5)數據訪問許可權的核對(data dict cache)
當語法、語義通過檢查之後,客戶端還不一定能夠取得數據,伺服器進程還會檢查連接用戶是否有這個數據訪問的許可權。若用戶不具有數據訪問許可權的話,則客戶端就不能夠取得這些數據。要注意的是資料庫伺服器進程先檢查語法與語義,然後才會檢查訪問許可權。
6)確定最佳執行計劃
當語法與語義都沒有問題許可權也匹配,伺服器進程還是不會直接對資料庫文件進行查詢。伺服器進程會根據一定的規則,對這條語句進行優化。在執行計劃開發之前會有一步查詢轉換,如:視圖合並、子查詢解嵌套、謂語前推及物化視圖重寫查詢等。為了確定採用哪個執行計劃,Oracle還需要收集統計信息確定表的訪問聯結方法等,最終確定可能的最低成本的執行計劃。
不過要注意,這個優化是有限的。一般在應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對資料庫的sql語句進行優化,這個優化的作用要大大地大於伺服器進程的自我優化。
當伺服器進程的優化器確定這條查詢語句的最佳執行計劃後, 就會將這條SQL語句與執行計劃保存到數據高速緩存(library cache)。如此,等以後還有這個查詢時,就會省略以上的語法、語義與許可權檢查的步驟,而直接執行SQL語句,提高SQL語句處理效率。
第三步:綁定變數賦值
如果SQL語句中使用了綁定變數,掃描綁定變數的聲明,給綁定變數賦值,將變數值帶入執行計劃。若在解析的第一個步驟,SQL在高速緩沖中存在,則直接跳到該步驟。
第四步:語句執行
語句解析只是對SQL語句的語法進行解析,以確保伺服器能夠知道這條語句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等到語句解析完成之後,資料庫伺服器進程才會真正的執行這條SQL語句。
對於SELECT語句:
1)首先伺服器進程要判斷所需數據是否在db buffer存在,如果存在且可用,則直接獲取該數據而不是從資料庫文件中去查詢數據,同時根據LRU 演算法增加其訪問計數;
2)若數據不在緩沖區中,則伺服器進程將從資料庫文件中查詢相關數據,並把這些數據放入到數據緩沖區中(buffer cache)。
其中,若數據存在於db buffer,其可用性檢查方式為:查看db buffer塊的頭部是否有事務,如果有事務,則從回滾段中讀取數據;如果沒有事務,則比較select的scn和db buffer塊頭部的scn,如果前者小於後者,仍然要從回滾段中讀取數據;如果前者大於後者,說明這是一非臟緩存,可以直接讀取這個db buffer塊的中內容。
對於DML語句(insert、delete、update):
1)檢查所需的資料庫是否已經被讀取到緩沖區緩存中。如果已經存在緩沖區緩存,則直接執行步驟3;
2)若所需的資料庫並不在緩沖區緩存中,則伺服器將數據塊從數據文件讀取到緩沖區緩存中;
3)對想要修改的表取得的數據行鎖定(Row Exclusive Lock),之後對所需要修改的數據行取得獨占鎖;
4)將數據的Redo記錄復制到redo log buffer;
5)產生數據修改的undo數據;
6)修改db buffer;
7)dbwr將修改寫入數據文件;
其中,第2步,伺服器將數據從數據文件讀取到db buffer經經歷以下步驟:
1)首先伺服器進程將在表頭部請求TM鎖(保證此事務執行過程其他用戶不能修改表的結構),如果成功加TM鎖,再請求一些行級鎖(TX鎖),如果TM、TX鎖都成功加鎖,那麼才開始從數據文件讀數據。
2)在讀數據之前,要先為讀取的文件准備好buffer空間。伺服器進程需要掃描LRU list尋找free db buffer,掃描的過程中,伺服器進程會把發現的所有已經被修改過的db buffer注冊到dirty list中。如果free db buffer及非臟數據塊緩沖區不足時,會觸發dbwr將dirty buffer中指向的緩沖塊寫入數據文件,並且清洗掉這些緩沖區來騰出空間緩沖新讀入的數據。
3)找到了足夠的空閑buffer,伺服器進程將從數據文件中讀入這些行所在的每一個數據塊(db block)(DB BLOCK是ORACLE的最小操作單元,即使你想要的數據只是DB BLOCK中很多行中的一行或幾行,ORACLE也會把這個DB BLOCK中的所有行都讀入Oracle DB BUFFER中)放入db buffer的空閑的區域或者覆蓋已被擠出LRU list的非臟數據塊緩沖區,並且排列在LRU列表的頭部,也就是在數據塊放入db buffer之前也是要先申請db buffer中的鎖存器,成功加鎖後,才能讀數據到db buffer。
若數據塊已經存在於db buffer cache(有時也稱db buffer或db cache),即使在db buffer中找到一個沒有事務,而且SCN比自己小的非臟緩存數據塊,伺服器進程仍然要到表的頭部對這條記錄申請加鎖,加鎖成功才能進行後續動作,如果不成功,則要等待前面的進程解鎖後才能進行動作(這個時候阻塞是tx鎖阻塞)。
在記redo日誌時,其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被讀入到db buffer後,伺服器進程將該語句所影響的並被讀入db buffer中的這些行數據的rowid及要更新的原值和新值及scn等信息從PGA逐條的寫入redo log buffer中。在寫入redo log buffer之前也要事先請求redo log buffer的鎖存器,成功加鎖後才開始寫入。
2)當寫入達到redo log buffer大小的三分之一或寫入量達到1M或超過三秒後或發生檢查點時或者dbwr之前發生,都會觸發lgwr進程把redo log buffer的數據寫入磁碟上的redo file文件中(這個時候會產生log file sync等待事件)。
3)已經被寫入redo file的redo log buffer所持有的鎖存器會被釋放,並可被後來的寫入信息覆蓋,redo log buffer是循環使用的。Redo file也是循環使用的,當一個redo file寫滿後,lgwr進程會自動切換到下一redo file(這個時候可能出現log file switch(check point complete)等待事件)。如果是歸檔模式,歸檔進程還要將前一個寫滿的redo file文件的內容寫到歸檔日誌文件中(這個時候可能出現log file switch(archiving needed)。
在為事務建立undo信息時,其具體步驟如下:
1)在完成本事務所有相關的redo log buffer之後,伺服器進程開始改寫這個db buffer的塊頭部事務列表並寫入scn(一開始scn是寫在redo log buffer中的,並未寫在db buffer)。
2)然後包含這個塊的頭部事務列表及scn信息的數據副本放入回滾段中,將這時回滾段中的信息稱為數據塊的「前映像」,這個「前映像」用於以後的回滾、恢復和一致性讀。(回滾段可以存儲在專門的回滾表空間中,這個表空間由一個或多個物理文件組成,並專用於回滾表空間,回滾段也可在其它表空間中的數據文件中開辟)。
在修改信息寫入數據文件時,其具體步驟如下:
1)改寫db buffer塊的數據內容,並在塊的頭部寫入回滾段的地址。
2)將db buffer指針放入dirty list。如果一個行數據多次update而未commit,則在回滾段中將會有多個「前映像」,除了第一個「前映像」含有scn信息外,其他每個"前映像"的頭部都有scn信息和"前前映像"回滾段地址。一個update只對應一個scn,然後伺服器進程將在dirty list中建立一條指向此db buffer塊的指針(方便dbwr進程可以找到dirty list的db buffer數據塊並寫入數據文件中)。接著伺服器進程會從數據文件中繼續讀入第二個數據塊,重復前一數據塊的動作,數據塊的讀入、記日誌、建立回滾段、修改數據塊、放入dirty list。
3)當dirty queue的長度達到閥值(一般是25%),伺服器進程將通知dbwr把臟數據寫出,就是釋放db buffer上的鎖存器,騰出更多的free db buffer。前面一直都是在說明oracle一次讀一個數據塊,其實oracle可以一次讀入多個數據塊(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來設置一次讀入塊的個數)
當執行commit時,具體步驟如下:
1)commit觸發lgwr進程,但不強制dbwr立即釋放所有相應db buffer塊的鎖。也就是說有可能雖然已經commit了,但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dbwr還在寫這條sql語句所涉及的數據塊。表頭部的行鎖並不在commit之後立即釋放,而是要等dbwr進程完成之後才釋放,這就可能會出現一個用戶請求另一用戶已經commit的資源不成功的現象。
2)從Commit和dbwr進程結束之間的時間很短,如果恰巧在commit之後,dbwr未結束之前斷電,因為commit之後的數據已經屬於數據文件的內容,但這部分文件沒有完全寫入到數據文件中。所以需要前滾。由於commit已經觸發lgwr,這些所有未來得及寫入數據文件的更改會在實例重啟後,由smon進程根據重做日誌文件來前滾,完成之前commit未完成的工作(即把更改寫入數據文件)。
3)如果未commit就斷電了,因為數據已經在db buffer更改了,沒有commit,說明這部分數據不屬於數據文件。由於dbwr之前觸發lgwr也就是只要數據更改,(肯定要先有log)所有dbwr在數據文件上的修改都會被先一步記入重做日誌文件,實例重啟後,SMON進程再根據重做日誌文件來回滾。
其實smon的前滾回滾是根據檢查點來完成的,當一個全部檢查點發生的時候,首先讓LGWR進程將redologbuffer中的所有緩沖(包含未提交的重做信息)寫入重做日誌文件,然後讓dbwr進程將dbbuffer已提交的緩沖寫入數據文件(不強制寫未提交的)。然後更新控制文件和數據文件頭部的SCN,表明當前資料庫是一致的,在相鄰的兩個檢查點之間有很多事務,有提交和未提交的。
當執行rollback時,具體步驟如下:
伺服器進程會根據數據文件塊和db buffer中塊的頭部的事務列表和SCN以及回滾段地址找到回滾段中相應的修改前的副本,並且用這些原值來還原當前數據文件中已修改但未提交的改變。如果有多個」前映像「,伺服器進程會在一個「前映像」的頭部找到「前前映像」的回滾段地址,一直找到同一事務下的最早的一個「前映像」為止。一旦發出了commit,用戶就不能rollback,這使得commit後dbwr進程還沒有全部完成的後續動作得到了保障。
第五步:提取數據
當語句執行完成之後,查詢到的數據還是在伺服器進程中,還沒有被傳送到客戶端的用戶進程。所以,在伺服器端的進程中,有一個專門負責數據提取的一段代碼。他的作用就是把查詢到的數據結果返回給用戶端進程,從而完成整個查詢動作。
從這整個查詢處理過程中,我們在資料庫開發或者應用軟體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了解資料庫緩存跟應用軟體緩存是兩碼事情。資料庫緩存只有在資料庫伺服器端才存在,在客戶端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才能夠保證資料庫緩存中的內容跟資料庫文件的內容一致。才能夠根據相關的規則,防止數據臟讀、錯讀的發生。而應用軟體所涉及的數據緩存,由於跟資料庫緩存不是一碼事情,所以,應用軟體的數據緩存雖然可以提高數據的查詢效率,但是,卻打破了數據一致性的要求,有時候會發生臟讀、錯讀等情況的發生。所以,有時候,在應用軟體上有專門一個功能,用來在必要的時候清除數據緩存。不過,這個數據緩存的清除,也只是清除本機上的數據緩存,或者說,只是清除這個應用程序的數據緩存,而不會清除資料庫的數據緩存。
二是絕大部分SQL語句都是按照這個處理過程處理的。我們DBA或者基於Oracle資料庫的開發人員了解這些語句的處理過程,對於我們進行涉及到SQL語句的開發與調試,是非常有幫助的。有時候,掌握這些處理原則,可以減少我們排錯的時間。特別要注意,資料庫是把數據查詢許可權的審查放在語法語義的後面進行檢查的。所以,有時會若光用資料庫的許可權控制原則,可能還不能滿足應用軟體許可權控制的需要。此時,就需要應用軟體的前台設置,實現許可權管理的要求。而且,有時應用資料庫的許可權管理,也有點顯得繁瑣,會增加伺服器處理的工作量。因此,對於記錄、欄位等的查詢許可權控制,大部分程序涉及人員喜歡在應用程序中實現,而不是在資料庫上實現。
Oracle SQL語句執行順序
(8)SELECT (9) DISTINCT (11) <select_list>
(1) FROM <left_table>
(3) <join_type> JOIN <right_table>
(2) ON <join_condition>
(4) WHERE <where_condition>
(5) GROUP BY <group_by_list>
(6) WITH {CUBE | ROLLUP}
(7) HAVING <having_condition>
(10) ORDER BY <order_by_list>
1)FROM:對FROM子句中的表執行笛卡爾積(交叉聯接),生成虛擬表VT1。
2)ON:對VT1應用ON篩選器,只有那些使為真才被插入到TV2。
3)OUTER (JOIN):如果指定了OUTER JOIN(相對於CROSS JOIN或INNER JOIN),保留表中未找到匹配的行將作為外部行添加到VT2,生成TV3。如果FROM子句包含兩個以上的表,則對上一個聯接生成的結果表和下一個表重復執行步驟1到步驟3,直到處理完所有的表位置。
4)WHERE:對TV3應用WHERE篩選器,只有使為true的行才插入TV4。
5)GROUP BY:按GROUP BY子句中的列列表對TV4中的行進行分組,生成TV5。
6)CUTE|ROLLUP:把超組插入VT5,生成VT6。
7)HAVING:對VT6應用HAVING篩選器,只有使為true的組插入到VT7。
8)SELECT:處理SELECT列表,產生VT8。
9)DISTINCT:將重復的行從VT8中刪除,產品VT9。
10)ORDER BY:將VT9中的行按ORDER BY子句中的列列表順序,生成一個游標(VC10),生成表TV11,並返回給調用者。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產生一個虛擬表,該虛擬表被用作下一個步驟的輸入。這些虛擬表對調用者(客戶端應用程序或者外部查詢)不可用。只有最後一步生成的表才會會給調用者。如果沒有在查詢中指定某一個子句,將跳過相應的步驟。

『叄』 sql的執行順序 與 游標

最近項目中使用了很多大sql,在編碼時sql經常出現執行錯誤,記錄下sql的執行順序,在編碼時就考慮全面,省的之後還要繼續花時間進行試驗調試。

(8)SELECT (9)DISTINCT (11)<Top Num> <select list>

(1)FROM [left_table]

(3)<join_type> JOIN <right_table>

(2)ON <join_condition>

(4)WHERE <where_condition>

(5)GROUP BY <group_by_list>

(6)WITH <CUBE | RollUP>

(7)HAVING <having_condition>

(10)ORDER BY <order_by_list>

1.FROM: 對FROM子句中的前兩個表執行笛卡爾積(Cartesian proct)(交叉聯接),生成虛擬表VT1

2.ON: 對VT1應用ON篩選器。只有那些使為真的行才被插入VT2。

3.OUTER(JOIN): 如 果指定了OUTER JOIN(相對於CROSS JOIN 或(INNER JOIN),保留表(preserved table:左外部聯接把左表標記為保留表,右外部聯接把右表標記為保留表,完全外部聯接把兩個表都標記為保留表)中未找到匹配的行將作為外部行添加到 VT2,生成VT3.如果FROM子句包含兩個以上的表,則對上一個聯接生成的結果表和下一個表重復執行步驟1到步驟3,直到處理完所有的表為止。

4.WHERE: 對VT3應用WHERE篩選器。只有使為true的行才被插入VT4.

5.GROUP BY: 按GROUP BY子句中的列列表對VT4中的行分組,生成VT5.

6.CUBE|ROLLUP: 把超組(Suppergroups)插入VT5,生成VT6.

7.HAVING: 對VT6應用HAVING篩選器。只有使為true的組才會被插入VT7.

8.SELECT: 處理SELECT列表,產生VT8.

9.DISTINCT: 將重復的行從VT8中移除,產生VT9.

10.ORDER BY: 將VT9中的行按ORDER BY 子句中的列列表排序,生成游標(VC10).

11.TOP: 從VC10的開始處選擇指定數量或比例的行,生成表VT11,並返回調用者。

註:步驟10,按ORDER BY子句中的列列表排序上步返回的行,返回遊標VC10.這一步是第一步也是唯一一步可以使用SELECT列表中的列別名的步驟。這一步不同於其它步驟的 是,它不返回有效的表,而是返回一個游標。SQL是基於集合理論的。集合不會預先對它的行排序,它只是成員的邏輯集合,成員的順序無關緊要。對表進行排序 的查詢可以返回一個對象,包含按特定物理順序組織的行。ANSI把這種對象稱為游標。理解這一步是正確理解SQL的基礎。

因為這一步不返回表(而是返回遊標),使用了ORDER BY子句的查詢不能用作表表達式。表表達式包括:視圖、內聯表值函數、子查詢、派生表和共用表達式。它的結果必須返回給期望得到物理記錄的客戶端應用程序。例如,下面的派生表查詢無效,並產生一個錯誤:select * from(select orderid,customerid from orders order by orderid) as d

在SQL中,表表達式中不允許使用帶有ORDER BY子句的查詢,而在T—SQL中卻有一個例外(應用TOP選項)。所以要記住,不要為表中的行假設任何特定的順序。換句話說,除非你確定要有序行,否則不要指定ORDER BY 子句。排序是需要成本的,SQL Server需要執行有序索引掃描或使用排序運行符。

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knowledgesea/p/3699851.html

https://www.cnblogs.com/

『肆』 潤乾報表如何配置sql server資料庫

那個就是sql server
配置數據源兩個方法:
1)配置》數據源》新建》關系資料庫》 數據源名稱隨便寫個,自己認識就成資料庫類型sqlsvr 驅動程序點一下下拉按鈕把他自帶的驅動選中 數據源url「jdbc:JTurbo://192.168.0.1/[資料庫名]/charset=GBK」不帶引號,將192.168.0.1是伺服器ip地址,資料庫名根據實際情況改下,用戶名和口令輸下
2)先通過控制面板》管理工具》odbc數據源,配置一個數據源連接想要的資料庫(網上有很多資料),潤乾 配置》數據源》新建》ODBC數據源 起個名字,
資料庫類型選中sqlsvr ,從ODBC名稱中選中自己剛才配好的數據源,用戶名和密碼填上,確定後點擊連接。

『伍』 如何在C#中按順序依次執行SQL語句

用for循環

for(int i=1;i<6;i++)

{

SqlCommand cmd = new SqlCommand(i + Cmd, conn);

}

或:

SqlConnection conn = new SqlConnection();

conn.Open();

SqlTransaction t = conn.BeginTransaction();

SqlCommand cmd = new SqlCommand("", conn, t);

try

{

string[] strCmd = { "1", "2", "3", "4", "5" };

for (int i = 0; i < 5; i++)

{

cmd.CommandText = strCmd[i];

cmd.ExecuteNonQuery();

}

t.Commit();

conn.Close();

}

catch

{

t.Rollback();

}

(5)潤乾順序執行sql擴展閱讀:

C#是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它使得程序員可以快速地編寫各種基於MICROSOFT .NET平台的應用程序,MICROSOFT .NET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務來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計算與通訊領域。

C#使得C++程序員可以高效的開發程序,且因可調用由 C/C++ 編寫的本機原生函數,而絕不損失C/C++原有的強大的功能。因為這種繼承關系,C#與C/C++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熟悉類似語言的開發者可以很快的轉向C#。

『陸』 SQL語句的執行順序是怎麼樣的

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SQL執行這類條件判斷時是有先後順序的,具體順序如下:
(按最優先到最後,從左至右排列)
()、not、and、or
最優先執行的是()內的判斷條件,然後到not,再到and,最後才判斷or

『柒』 sql查詢語句的各個命令執行的標准順序是什麼為什麼

查詢語句是sql語句中使用最多的操作,也涉及到非常多的命令。比如where過濾,group

by分組,order by 排序 limit取值 having等。雖然多,但是各個命令執行的時候卻是有順序的,順序如下:
select *
from 表名
①-- where 條件1
②-- group by 依據列
③-- having 條件2
④-- order by 依據列
⑤-- limit 0,1

為什麼是這么個順序,原因:
limit取值永遠是最後一個.
如果你要order by排序,前提是要首先得到一個查詢結果.
查詢結果中的三個關鍵詞,where總是是放在表名的後面,而havin過濾永遠是放在group後面,所以就有了這么個順序.如果不遵循順序,就會出現錯誤。

是不是這樣,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建表語句驗證下.
drop table if exists students;
create table students (
studentNo varchar(10)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10),
sex varchar(1),
hometown varchar(20),
age tinyint(4),
class varchar(10),
card varchar(20)
);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
('001', '王昭君', '女', '北京', '20', '1班', '340322199001247654'),
('002', '諸葛亮', '男', '上海', '18', '2班', '340322199002242354'),
('003', '張飛', '男', '南京', '24', '3班', '340322199003247654'),
('004', '白起', '男', '安徽', '22', '4班', '340322199005247654'),
('005', '大喬', '女', '天津', '19', '3班', '340322199004247654'),
('006', '孫尚香', '女', '河北', '18', '1班', '340322199006247654'),
('007', '百里玄策', '男', '山西', '20', '2班', '340322199007247654'),
('008', '小喬', '女', '河南', '15', '3班', null),
('009', '百里守約', '男', '湖南', '21', '1班', ''),
('010', '妲己', '女', '廣東', '26', '2班', '340322199607247654'),
('011', '李白', '男', '北京', '30', '4班', '340322199005267754'),
('012', '孫臏', '男', '新疆', '26', '3班', '340322199000297655')

查詢該表中除1班外,所有其他班級的最大年齡,最小年齡,並且按照班號進行降序排列(過濾掉2班,只顯示最前面的一條信息)

那麼sql語句就是: select class,max(age),min(age) from students where class !='1班' group by class having class !='2班' order by class desc limit 1

在這條語句中,新人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就是根據題意,將having放在order by 後面導致錯誤。原因在於order by應該放在hving的後面。 還有其他疑問的話建議你去搜一下黑馬程序員,在IT業內算是比較有實力的機構,裡面有線上和線下的課程,還有免費的視頻,每天看一點學一下還是比較有用的。不過,如果真的是想入行或者進階的話,花一段時間高專注度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投資自己報課試一下吧。

『捌』 SQL語句在資料庫中是怎樣執行的(sql怎麼執行語句)

第一步:應用程序把查枯運做詢SQL語句發給伺服器端執行

我們在數據層執行SQL語句時,應用程序會連接到相應的資料庫伺服器,把SQL語句發送給伺服器處理。

第二步:伺服器解析請求的SQL語句

SQL計劃緩存,經常用查詢分析器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往往一個查詢語句在第一次運行的時候需要執行特別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馬上或悄絕者在一定時間內運行同樣的語句,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返回查詢結果。原因是:

伺服器在接收到查詢請求後,並不會馬上去資料庫查詢,而是在資料庫中的計劃緩存中找是否有相對應的執行計劃。如果存在,就直接調用已經編譯好的執行計劃,節省了執行計劃的編譯時間。

如果所查詢的行已經存在於數據緩沖存儲區中,就不用查詢物理文件了,而是從緩存中取數據,這樣從內存中取數據就會比從硬碟上讀取數據快很多,提高了查詢效率。數據緩沖存儲區會在後面提到。

如果在SQL計劃緩存中沒有對應的執行計劃,伺服器首先會對用戶請求的SQL語句進行語法效驗,如果有語法錯誤,伺服器會結束查詢操作,並用返回相應的錯誤信息給調用它的應用程序。

注意:此時返回的錯誤信息中,只會包含基本的語法錯誤信息,例如select寫成selec等,錯誤信息中如果包含一列表中本沒有的列,此時伺服器是不會檢查出來的,因為只是語法驗證,語義是否正確放在下一步進行。

語法符合後,就開始驗證它的語義是否正確。例如,表名、列名、存儲過程等等資料庫對象是否真正存在,如果發現有不存在的,就會報錯給應用程序,同時結束查詢。

接下來就是獲得對象的解析鎖,我們在查詢一個表時,首先伺服器會對這個對象加鎖,這是為了保證數據的統一性,如果不加鎖,此時有數據插入,但因為沒有加鎖的原因,查詢已經將這條記錄讀入,而有的插入會因為事務的失敗會回滾,就會形成臟讀的現象。

接下來就是對資料庫用戶許可權的驗證。SQL語句語法,語義都正確,此時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查詢結果,如果資料庫用戶沒有相應的訪問許可權,伺服器會報出許可權不足的錯誤給應用程序,在稍大的項目中,往往一個項目裡面會包含好幾個資料庫連接串,這些資料庫用戶具有不同的許可權,有的是只讀許可權,有的是只寫許可權,有的是可讀可寫,根據不同的操作選取不同的用戶來執行。稍微不注意,無論你的SQL語句寫的多麼完善,完美無缺都沒用。

解析的最後一步,就是確定最終的執行計劃。當語法、語義、許可權都驗證後,伺服器並不會馬上給你返回結果,而是會針對你的SQL進行優化,選擇不同的查詢演算法以最高效的形式返回給應用程序。例如在做表聯合查詢時,伺服器會根據開沒衡銷成本來最終決定採用hashjoin,mergejoin,還是loopjoin,採用哪一個索引會更高效等等。不過它的自動化優化是有限的,要想寫出高效的查詢SQL還是要優化自己的SQL查詢語句。

當確定好執行計劃後,就會把這個執行計劃保存到SQL計劃緩存中,下次在有相同的執行請求時,就直接從計劃緩存中取,避免重新編譯執行計劃。

第三步:語句執行

伺服器對SQL語句解析完成後,伺服器才會知道這條語句到底表態了什麼意思,接下來才會真正的執行SQL語句。

此時分兩種情況:

如果查詢語句所包含的數據行已經讀取到數據緩沖存儲區的話,伺服器會直接從數據緩沖存儲區中讀取數據返回給應用程序,避免了從物理文件中讀取,提高查詢速度。

如果數據行沒有在數據緩沖存儲區中,則會從物理文件中讀取記錄返回給應用程序,同時把數據行寫入數據緩沖存儲區中,供下次使用。

說明:SQL緩存分好幾種,這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有時因為緩存的存在,使得我們很難馬上看出優化的結果,因為第二次執行因為有緩存的存在,會特別快速,所以一般都是先消除緩存,然後比較優化前後的性能表現,這里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1DBCC

2從緩沖池中刪除所有清除緩沖區。

3DBCC

4從過程緩存中刪除所有元素。

5DBCC

6從所有緩存中釋放所有未使用的緩存條目。

SQLServer2005資料庫引擎會事先在後台清理未使用的緩存條目,以使內存可用於當前條目。但是,可以使用此命令從所有緩存中手動刪除未使用的條目。

這只能基本消除SQL緩存的影響,目前好像沒有完全消除緩存的方案,如果大家有,請指教。

執行順序:

FROM子句返回初始結果集。

WHERE子句排除不滿足搜索條件的行。

GROUPBY子句將選定的行收集到GROUPBY子句中各個唯一值的組中。

選擇列表中指定的聚合函數可以計算各組的匯總值。

此外,HAVING子句排除不滿足搜索條件的行。

計算所有的表達式;

使用orderby對結果集進行排序。

查找你要搜索的欄位。

『玖』 SQL執行順序

查詢語句中select from where group by having order by的執行順序

1.查詢中用到的關鍵詞主要包含六個,並且他們的順序依次為 

select--from--where--group by--having--order by 

其中select和from是必須的,其他關鍵詞是可選的,這六個關鍵詞的執行順序 

與sql語句的書寫順序並不是一樣的,而是按照下面的順序來執行 

from--where--group by--having--select--order by, 

from:需要從哪個數據表檢索數據 

where:過濾表中數據的條件 

group by:如何將上面過濾出的數據分組 

having:對上面已經分組的數據進行過濾的條件  

select:查看結果集中的哪個列,或列的計算結果 

order by :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查看返回的數據

2.from後面的表關聯,是自右向左解析的 

而where條件的解析順序是自下而上的。 

也就是說,在寫SQL文的時候,盡量把數據量大的表放在最右邊來進行關聯, 

而把能篩選出大量數據的條件放在where語句的最下面。

SQL Select語句完整的 執行順序 【從DBMS使用者角度】:

1、from子句組裝來自不同數據源的數據;

2、where子句基於指定的條件對記錄行進行篩選;

3、group by子句將數據劃分為多個分組;

4、使用聚集函數進行計算;

5、使用having子句篩選分組;

6、計算所有的表達式;

7、使用order by對結果集進行排序 。

from 子句--執行順序為從後往前、從右到左

表名(最後面的那個表名為驅動表,執行順序為從後往前, 所以數據量較少的表盡量放後)

oracle 的解析器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處理,FROM 子句中的表名,FROM 子句中寫在最後的表(基礎表 driving

table)將被最先處理,即最後的表為驅動表,在FROM 子句中包含多個表的情況下,你必須選擇記錄條數最少的表作為基礎表。如果有3

個以上的表連接查詢, 那就需要選擇交叉表(intersection table)作為基礎表, 交叉表是指被其他表所引用的表

多表連接時,使用表的別名並把別名前綴於每個Column上。可以減少解析的時間並減少那些由Column 歧義引起的語法錯誤.

where子句--執行順序為自下而上、從右到左

ORACLE 採用自下而上從右到左的順序解析Where 子句,根據這個原理,表之間的連接必須寫在其他Where 條件之前, 可以過濾掉最大數量記錄的條件必須寫在Where 子句的末尾。

group by--執行順序從左往右分組

提高GROUP BY 語句的效率, 可以通過將不需要的記錄在GROUP BY 之前過濾掉。即在GROUP BY前使用WHERE來過慮,而盡量避免GROUP BY後再HAVING過濾。

having 子句----很耗資源,盡量少用

避免使用HAVING 子句, HAVING 只會在檢索出所有記錄之後才對結果集進行過濾. 這個處理需要排序,總計等操作.

如果能通過Where 子句在GROUP BY前限制記錄的數目,那就能減少這方面的開銷.

(非oracle 中)on、where、having 這三個都可以加條件的子句中,on 是最先執行,where 次之,having 最後,因為on 是先把不符合條件的記錄過濾後才進行統計,它就可以減少中間運算要處理的數據,按理說應該速度是最快的,

where 也應該比having 快點的,因為它過濾數據後才進行sum,在兩個表聯接時才用on 的,所以在一個表的時候,就剩下where 跟having比較了。

在這單表查詢統計的情況下,如果要過濾的條件沒有涉及到要計算欄位,那它們的結果是一樣的,只是where 可以使用rushmore 技術,而having 就不能,在速度上後者要慢。

如果要涉及到計算的欄位,就表示在沒計算之前,這個欄位的值是不確定的,where 的作用時間是在計算之前就完成的,而having 就是在計算後才起作用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結果會不同。

在多表聯接查詢時,on 比where 更早起作用。系統首先根據各個表之間的聯接條件,把多個表合成一個臨時表後,再由where 進行過濾,然後再計算,計算完後再由having 進行過濾。

由此可見,要想過濾條件起到正確的作用,首先要明白這個條件應該在什麼時候起作用,然後再決定放在那裡。

select子句--少用*號,盡量取欄位名稱 。

ORACLE 在解析的過程中, 會將依次轉換成所有的列名, 這個工作是通過查詢數據字典完成的, 使用列名意味著將減少消耗時間。

sql 語句用大寫的;因為 oracle 總是先解析 sql 語句,把小寫的字母轉換成大寫的再執行

order by子句--執行順序為從左到右排序,很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