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迅文章從小學課本移除的原因是什麼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趙瑜認為,魯迅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魯迅的種種好,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
(1)為什麼刪除魯迅文章擴展閱讀
刪掉的課文:
沈復的《童趣》
流沙河的《理想》
《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
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
梁衡的《夏感》
蒲松齡的《山市》
魯迅的《風箏》
郭沫若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
新增的文章:
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魏巍的《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
馬及時的《王幾何》
賈平凹的《風雨》
選自《禮記》的《雖有嘉餚》
紀昀的《河中石獸》
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文章:
《論語》十則改成了《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略有變化。
Ⅱ 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上刪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那些以敵為友,麻癖國人的漢奸走狗,賣國賊受賭外國勢力。企圖淡化中國被侵略歷史,刪去魯迅對敵鋼刀,說岳飛不是英雄。一些抗戰英雄教材也要刪去。其險惡用心就是鼓吹民族虛無主義。
Ⅲ 魯迅文章從初中課本移除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的文章沒有被移除。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Ⅳ 為什麼要刪減魯迅先生的文章
一網上一直吵吵要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刪減魯迅先生的文章,甚至舉出一句中學校園里的流行語「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來證明中學生如何不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有「時代隔膜」,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生澀難懂。筆者覺得很失望,因為筆者一直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說生澀難懂,筆者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剩餘1542字)
Ⅳ 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
其實我是魯迅的超級粉絲一枚,但對現在將魯迅的一些文章從課文中剔除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不對的地方。
現在的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對過去魯迅文章在語文課本中佔比過重的一種修正。
魯迅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標識,成為抨擊時弊的風向,成為中國古典的文人風骨和情懷。
因此從情感上來說,很多人對一些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覺得是一種時代退步。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在進步。
讀書,不一定非要從語文課本上去讀,作為學校將魯迅的部分文集作為課外的必讀書目推薦給學生,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和進步。
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讀到的魯迅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魯迅的文集作為必讀書目,推薦給中學生,我覺得就是一種進步,它們至少可以讓孩子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對魯迅的作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Ⅵ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從教材中刪除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勵志從思想上拯救當時的百姓。你說魯迅先生到底愛不愛國?說他愛國,可是他的文章里都是對中國的深深痛罵和鞭打;你說他不愛國,可是他又通過文章來塑造人物反襯當下社會狀況。也許這就是理智愛國了吧,愛之深責之切,因為他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他用盡全力來把自己的國家說的一無是處。
魯迅的文章大都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堪。冷漠的伸長了脖子酷似呆頭鵝的看客,放大了世間的人情淡薄世態炎涼;祥林嫂的逆來順受,華老栓的悲慘人生,自命清高的孔乙己...這些鮮活的人物都是個告訴我們當時的社會是有多麼的不堪,假愛國,被馴化的奴性,逆來順受,人血饅頭的愚昧。
當時的社會需要反抗和鞭撻,要通過這種文章來激起人們好勝的心態,但是現在的社會和諧穩定,中國也不再是被人欺負的國家,他有了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我們不再需要投槍和匕首,需要的是歌頌華人傳揚。
所以魯迅的文章過於辛辣刺骨犀利,不適應當代社會,逐漸退出了教材的舞台。
Ⅶ 教科書中為什麼要刪去被封為經典的魯迅的文章
魯迅是近現代中國文學不可翻越的一座大山,所有中國文學者,可以說幾乎都拜讀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果說你覺得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那隻能說明你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換言之,就是說你太幼稚,對生活的理解不夠透徹,無論是狂人日記還是阿Q精神,無論是朝花夕拾還是熱風。
所以說魯迅的文章慢慢都都從課本中移除了,小孩子固然有點看不懂,但更多的原因是沒人好好講,沒人喜歡讓他們看。
盡管現在對魯迅的爭議很多,盡管魯迅依舊有很多「敵人」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文筆,但並不會影響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我們不能忘記魯迅,我們要「吶喊」。
Ⅷ 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呢
但是事實是,魯迅的文章其實只被剔除了一部分,在語文的初中教材中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等等文章。
在語文的高中教材中也還有《拿來主義》,《祝福》,《阿Q正傳》等等文章。
所以謠言止於智者,聽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還是要親自去查資料或者來悟空來問問大家。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魯迅這些年確實有被打壓的趨勢,而把魯迅文章從教科書中剔除一部分也只是這個趨勢導致的結果而已。那麼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這樣一個現象呢?
其實我們喜歡魯迅,研究魯迅,著重的是魯迅的精神,而非他究竟有幾篇文章進了教科書。
而且這幾篇文章也遠遠不能讓你真正的了解魯迅。
魯迅是個大家,就算看完他700萬字的魯迅全集,也不一定能了解到魯迅的深度。
從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開始,他就走上了自己的那條救國,喚醒世人的艱難道路。
這些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又會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科書而激動呢?那是因為在當今這個快餐文化泛濫,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學四溢的時代,太缺少先生這樣的作品了。
不敢想像,如果我們未來的孩子們都不學魯迅了,都不知道魯迅了。
到那個時候,那個世界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
那就留給後人評說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教科書不講魯迅了,那麼作為家長,還是應該把魯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講給後人聽的,因為有思辨,才會有進步。
Ⅸ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被移除教材
主要還是因為文章的內涵太深。魯迅是一個喜歡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通過自己的智慧把它們編寫成一個個很有意思的白話文小說或者文章。當作為一名初中生去讀的時候,因為思想認識還不算太深刻,所以他們只能看懂一些表面的東西,而魯迅真正寫文章的用意,他們卻並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