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管理 » 觀壺賞世怎麼刪除作品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觀壺賞世怎麼刪除作品

發布時間: 2023-02-22 15:07:36

⑴ 收藏手記·文房雜項篇·鼻煙壺的鑒賞與收藏

收藏手記·文房雜項篇·鼻煙壺的鑒賞與收藏



銅胎畫琺琅開光人物紋鼻煙壺 (清)



鼻煙壺是國人創制的一種盛裝鼻煙的器具。何謂鼻煙?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葯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至數十年後而成。其主要原料也就是煙草。是經過工藝處理後而供人吸聞的末末,同現代人吸煙不同的是,它不用點燃,不冒煙,不污染環境。據稱鼻煙具有提神、辟疫、活血的療效。完整的鼻煙壺包括壺身、壺蓋和壺勺三部分,另外還少不了煙碟這個鼻煙壺的「搭檔」。中國作為「鼻煙壺之鄉」,早在清朝前期,上流社會的人們就以玩賞搜集鼻煙壺為時尚,甚至將其作為炫耀身份和誇耀財富的標志。友人相逢,也以互惠鼻煙壺作為禮節。1799 年和 伏誅,其被查封的財產中竟然有 2390 個鼻煙壺,其中玉質煙壺 148 個、漢玉的 500 多個、白玉的 800 多個、碧璽的 300 多個、瑪瑙的 100 多個。

中國鼻煙壺很早也為國外收藏家所傾慕。自從康熙年間以後,便通過歐洲商舶、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歐美、日本等國,成為私人收藏家或國家博物館內的收藏品。

國內掀起藏壺熱

在中國,名目繁多的古代藝術品中也有一批數量可觀的清代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鼻煙壺的薈萃之地,它們多是清代皇宮的遺留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民間也有一些藏品頗豐的鼻煙壺收藏家,可惜「文革」中遭劫,不少人中箭落馬,銷聲匿跡了。

這些年來,個人收藏鼻煙壺出現了復興的勢頭,以致形成一支專心致力於此項收藏與研究的收藏隊伍。四川的楊永年先生數年間收藏瓷、料、玉石、竹木牙角雜項等類鼻煙壺數百個,同時對各類煙壺進行深入探討。台、港、澳也有不少鼻煙壺收藏家,他們對鑒藏煙壺十分在行。香港藝術商會會長李彬,不僅經營鼻煙壺,而且精於鑒賞。以楊藝齋為首的楊氏家族,全家都從事鼻煙壺和玉器的經營和研究。香港的梁宗亢諸先生也以鑒藏鼻煙壺著稱。

伴隨著民間收藏熱的興起,藏壺逐漸與文玩市場接軌。第一個給中國鼻煙壺穿上「水晶鞋」並推進其走向國內文玩市場的是北京市文物公司。該公司數十年間蓄集鼻煙壺數千件。1989 年,公司從中甄選出精品 800 件,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香港中華書局協商出書,未果。轉年,香港三聯書店、台灣台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找上門來,三家合作出版了建國後中國第一部介紹鼻煙壺的大型學術性著作。

1992 年北京文物公司與三聯書店,在香港舉辦《中國鼻煙壺珍賞》一書的首發式暨鼻煙壺精品展銷。會上該書編輯馬未都先生帶去一隻以 5000 元從北京琉璃廠小攤買的鼻煙壺,當場以 6 萬港元成交。為此,有人說,《中國鼻煙壺珍賞》一書的問世,給鼻煙壺進一步走向國內外市場「鋪上了一條紅地毯」。

自此以後,中國鼻煙壺在海內外拍賣中每每嶄露頭角,精品價位之高常常令圈外人瞠目結舌。1994年,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推出35 件鼻煙壺,成交 7 件,總價 45萬元。1994 年 10 月 24 日晚在凱賓斯基飯店宴會廳舉辦中國鼻煙壺拍賣專場,共推出瓷、玉、瑪瑙、翡翠、琥珀、水晶、琺琅、竹木牙匏等質料鼻煙壺342件,成交265件,成 交 率 77.5%, 總 成 交 額 1441.8萬元人民幣,超過 640 萬元底價的22.5%。到 2000 年 5 月,在天津文物公司主辦的拍賣會上,一件估價30 萬元的玻璃胎畫琺琅鼻煙壺,經眾多買家 20 多個回合的輪番追叫,最終以 242 萬元的「天價」成交。10 多年間,鼻煙壺的成交紀錄成了拍賣市場的「易碎品」,接連被打破。鼻煙壺藝術冷寂了 100 年後重放異彩,成為收藏界的「寵兒」。

翡翠雙龍獅紋鼻煙壺 (清)



一夜成千萬富翁

1995 年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推出一件銅胎畫琺琅花卉鼻煙壺,成交價 48300 港元。另一件為清晚期白地套紅金魚及小鳥紋玻璃鼻煙壺,以 120750 港元成交。

1996 年嘉德春季拍賣會拍出一件瑪瑙雕鍾馗嫁妹鼻煙壺,成交價為人民幣 6.8 萬元。另一件清道光年間的白玉素鼻煙壺及煙碟,成交價為人民幣 7 萬元。還有一件同是道光年間的黃玉刻詩文鼻煙壺,成交價為人民幣 28 萬元。

1997 年蘇富比推出一件清代玻璃胎畫琺琅鼻煙壺,以 167 萬港元成交。

2003 年秋,北京傳是拍賣公司推出一件清代玻璃胎琺琅彩花鳥鼻煙壺,成交價為人民幣 48.4 萬元。

2004 年 1 月,北京翰海推出一件清乾隆涅白地琺琅彩大吉花卉鼻煙壺,成交價 154 萬元。同年 4 月,香港佳士得拍出一件清代御制黃料粉彩花卉圖案鼻煙壺,以 95.6 萬港元成交。

套紅料蟠螭紋鼻煙壺 (清)



以上是從大量拍品中錄取的部分鼻煙壺成交價。高品位的鼻煙壺,其珍貴程度有時甚至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1984 年 5 月美國總統里根訪華,我國饋贈他一件繪有他肖像的鼻煙壺,令他贊嘆不已,連稱「神奇」。這種鼻煙壺的經濟價值無法估量。

然而藏家必須明白,並不是所有的鼻煙壺都如此寶貴,都能賣到高昂的價錢,更不可能作為國禮贈給貴賓。凡文玩藏品,都是精品難得,鼻煙壺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是天津天寶文化藝術品拍賣公司拍賣的鼻煙壺,1995 年秋季舉行的大型拍賣會上,一對清代琺琅彩開光人物山水鼻煙壺以 10 萬元人民幣成交,而在 1996 年春季的一次小型拍賣會上,一隻瑪瑙鼻煙壺卻賣到 60元,一隻普通的玻璃鼻煙壺只賣到50 元。可見,鼻煙壺這種藏品,庸工易見,精品難得,兩者價值和價格相差十分懸殊。現在,人們在某些古物市場和小古玩店常看到一些鼻煙壺,多數品位不高,新東西做工粗糙,一些舊東西也不是上品。這樣的鼻煙壺其實並無多大收藏價值。

鼻煙壺的精品絕品,其投資回報有時難以想像,但俗品劣品絕無增值潛力。據說 1989 年香港拍賣了一批鼻煙壺,是曾任職香港教育署的加蒙斯基士夫婦的藏品。他們在上世紀 60 年代以 100 元購藏的一隻鼻煙壺,拍賣到 18 萬元以上。這對在鼻煙壺領域的「無心插柳」者,一夜之間近乎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千萬富翁,這說明只有購藏那些夠檔次的鼻煙壺才具有強勁的升值空間。如今地攤上擺放的鼻煙壺一隻只賣十幾元、幾十元,因其批量生產,以次充好,以新充舊,隨便買一隻玩玩還可以,要指望它升值,那隻能是天方夜譚了。

周樂元款玻璃內畫山水紋鼻煙壺 (民國)



鼻煙壺的偽作與辨偽

清末民國年間的內畫名家早已在社會享有盛名,出於牟利之目的,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就有冒名之作,現今更是偽品充斥。

凡偽品大都畫工拙劣,且與作者畫風相悖,有的甚至連款識的年代都與作者生活的時代不符,有的則錯字連篇,不堪入目。比如有的偽品落款「大學士和 親玩懿壺,大清乾隆年,畢龍九」,有的落款為「末代皇帝雅屬,人物,愛新之羅傅儀,宣統二年,馬少宣」,有的落款為「革命開拓者,對奕,孫中山先生親玩懿壺,民國十二年,周樂元」……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連款字寫得都不對,此類煙壺多為地攤貨,買家收藏內畫壺定要有所戒備。

判定內畫壺是否為名家作品首先要分辨鼻煙壺自身的質地,看一看壺的本身材料是否潔凈、透明度如何及造型款式。其次要分辨這件內畫壺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這一點至關重要。判定內畫壺是否為名家所作,內畫的風格和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收藏者,只有真正了解內畫名家的藝術特點,才能減少鑒別上的失誤,才不致將假的當成真的,了解作者藝術的全貌方能看清他們作品的細枝末節。

此外,還得善於分辨內畫壺上面的書法和款識。如徐悲鴻的書畫,其用筆曾得力於康有為,題款有北碑的基礎,抓住了徐悲鴻的這些內在的東西,當有人模仿其形以假充真時,我們即能看出分曉,這裡面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

鼻煙壺的養護與把玩

鼻煙壺身價不同、材質各異,其養護方法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清代名貴的鼻煙壺動輒十萬、數百萬元,這種器物需配有盒、匣之類加以盛裝保護,觀看時尤其要輕拿輕放,防止震動和磨損。為防止強光照射,應將鼻煙壺置放在與天然光隔絕的地方,不可讓其接觸強烈陽光,並且還需避免強烈燈光、紫外光燈或太陽光管照射。對新入藏的鼻煙壺必須清洗,最好加以消毒。

不要將鼻煙壺放在濕熱處,亦不可久曬,不同品種的鼻煙壺也有各自的「禁忌」。例如內畫鼻煙壺,壺內萬不可沾水或隨意在壺的內壁勾畫,以防損毀畫面。綠松石質地的鼻煙壺容易變色,不可使松石煙壺接近油煙和蒸氣,吸煙時亦不可靠近它,以防松石顏色變淡。翡翠質地的鼻煙壺怕汗液、怕鹼、怕阿摩尼亞。尤其是「老坑玻璃種」和「冰種」翠更忌油脂,故而不可將翡翠煙壺放在靠近有油煙的地方。套玻璃鼻煙壺有雕刻工藝,撫摸時防止將污垢帶入凹紋處,如有污垢隨時清洗。釉上彩瓷煙壺不可用力摩挲,以防傷彩。竹、木、石、角及象牙制的鼻煙壺每隔一段時間可用桃油養護,打上油後,用手盤玩,可使其更具光彩。

茶晶鼻煙壺 (清)

⑵ 怎麼鑒別紫砂壺的優劣

1. 壺的原礦顆粒要清晰。有些加化學原料的壺,化學原料將顆粒包裹著,顆粒看不清晰,應當小心。
2. 紫砂壺是有雜質的,這些雜質通常表現為黑色顆粒,在壺表分布不均勻,所以很多真正的好壺出窯時比較難看,看上去非常干凈和均勻的壺則往往有問題。
3. 紫砂壺要有顆粒感。好壺的原礦顆粒看上去分布不均勻,比較自然,與人為的調砂不同。調砂顆粒一般是「浮」在壺表面的,顆粒分布均勻,顯得比較生硬。
4. 綠色的,或顏色特別鮮亮、鮮艷、怪異的壺要特別警惕。
5. 紫砂壺體較重,拿在手上沒有分量感的要注意。
6. 壺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未泡養過的壺,看上去水色就很好,這種壺盡量不要。
7.紫砂壺的價值:紫砂資源儲量有限,分布在山岩之下,開采費用會不斷增加。紫砂壺製作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手工藝,一般需三年學成,若要達到能獨立設計製作則需十多年的不斷努力。聰明天資好而後天較努力的製作者,在學習製作過程中有機會多觀摹古壺受名師指點,與同道探討,借鑒其它門類藝術品,並具極強的悟性和文化藝術修養,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作者的藝術高峰期比較短暫,所以一件精美作品極其珍貴。

⑶ 陽羨茗壺系的作品賞析

該書撰於崇禎十三年(1640)前後,其主要刊本有:(1)檀幾叢書本;(2)江陰叢書本;(3)翠琅叢書本;(4)粟香室叢書本;(5)常州先哲遺書本;(6)藝術叢書本;(7)芋園叢書本。該書一卷,除序言外,分為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以品系人,列制壺家及其風格品鑒,並論及泥品和品茗用壺之宜。後附有周伯高詩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詩各一首。該書是研究宜興紫砂的重要著作。
此以檀幾叢書本為底本,校以粟香室叢書本、常州先哲遺書本等。 原文
壺於茶具,用處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實仙子這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蓮邦。審厥尚焉,非日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復碾悄和香葯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雲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為之系。
文改白
對於『茶具』來說,『壺』只是其中之一。至於各地名茶及對茶的品評、描述,無論官宦詩人,隱士高流,道家佛家各有贊賞佳句,表達的是各家的審美愛好,絕非隨意好事之言。所以,『茶道』或『茶文化』,發展至明代,不再沿用歷來將茶碾末,製成團、餅或者『香葯』以供咀嚼食用,證明前人已勝過古人。而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更不斷淘汰了銀、錫等金屬壺具甚至福建、江西的陶瓷壺具,而崇尚宜興紫砂壺具,說明近人更遠勝過前人了,這種宜興紫砂陶有何特點呢?就在於宜興本地土砂燒制的壺具能充分發揮『茶』的色、香、味,正如詩人杜甫稱譽的『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品茶意在免俗也。故紫砂壺具,每每遇一名手所製作者,雖重不過數兩,而價值幾十兩白銀,幾使陶土與黃金爭價,這種現象,令人感嘆。因此,為了探討陶工陶土的歷史,作者特撰寫本書。 原文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瓮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文改白
過去金沙寺有位僧人,由於時間久遠,姓名已失傳了,據制陶藝人代代相傳,這位僧人『閑靜有致』,喜好和制陶工人們一起鑽研陶瓷製作工藝,『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築作胎』製成圓而中空,有口、有柄、有蓋的壺胎,放到陶窯中燒成,供人使用。這就是最早的紫砂壺工藝了。 原文
供春,學憲吳頤山公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偽心匠,亦淘細土摶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世外其孫龔姓,亦書為龔春。人皆證為龔。予於吳周聊家見時大彬所仿,則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訟雲。
董翰,號後溪,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
趙梁,多提梁式,亦有傳為名良者。
玄錫。
時朋,即大彬父,是為四名家。萬曆間人,皆供春之後勁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行四,名養心。制小圓式,妍在朴致中,允屬名玩。
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
文改白
供春其人,當地名人(曾任提學副使,四川參政)吳頤山先生的侍女(另有考證為書僮的)。頤山讀書金沙寺中時,供春在做雜役的閑暇時間,抽空模仿老偽心匠,淘土摶胚,用茶匙放在泥胚裡面,手指按掠內外,靈巧的利用手指螺文按壓作力,製作成優美的壺胎。她的孫子姓龔,後來用她的方法製作的壺,則書寫作龔春,故人們一度把供春認作龔春。後來本書作者在吳周聊家看見時大彬所仿製紫砂壺,就赫然刻作「供春」二字,足以證明前說之誤。
董翰,號後溪,開始將壺製成菱花式,工藝極盡精巧。
趙梁,所作多提梁式,也有說他名趙良的。。
玄錫。
時朋,即時大彬的父親。這四人人稱四大名家,均萬曆間人(明萬曆帝公元1573年——1620年在位),都是供春的手法。董翰風格文巧,其他三家則顯古拙。
李茂林,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名養心。製作小圓式,慧巧而樸素,都屬於名玩。
制壺工藝自此以後,有了重大改變,壺胚不再直接燒制,改成另作『瓦缶』,封閉其中入置陶窯,故前此名壺,難免沾染缸壇油漬。 原文
時大彬,號少山,或淘土,或雜碸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朴雅緊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文改白
時大彬,號少山,他集各家所長,無論淘土或雜碸砂土,各款皆能,諸種土色也是准備充足,不追求艷麗,而是朴雅緊湊,奇妙不可思議。初時自模仿供春入手,喜製作大壺。後游歷婁東(指今崑山、太倉一帶)接受陳眉公先生和琅琊太原諸家先生品茶施茶高論,改為製作精巧小壺。於是,名人雅士,幾案有一『壺』,無盡風雅,以致諸多名家,盡慕此境界了。 原文
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時大彬門,為高足第一,制度漸趨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嘗手一壺,視其父日:老兄,這個何如。俗因呼其所作為老兄壺。後入金壇,卒以文巧相競。今世所傳大彬壺,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者。時人語日:李大瓶,時大名。
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時大彬壺,延致家塾。一日,強大彬作泥牛為戲,不即從,友泉奪其壺土出門去,適見樹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注視捏塑,曲盡厥狀。攜以視大彬,一見驚嘆日:如子智能,異日必出吾上。因學為壺。變化式土,仿古尊[上田中田田下缶,音lei2]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觶、小雲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垂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諸款。泥色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然晚年恆自嘆日: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
文改白
李仲芳,兄弟排行老大,李茂林之子,時大彬的高徒。做工日顯文巧,其父不滿,要求崇尚古樸,一日,仲芳持一手壺,望著他父親說:「老兄,這個怎麼樣?」。因此,人們稱呼他的作品為「老兄壺」。後入金壇,終究以文巧見長。今世所傳的大彬壺,其中也有仲芳的作品,為被大彬見賞並自署款識的。當時人稱譽謂:李大瓶,時大名。
徐友泉,名士衡,原非制陶藝人。他父喜好時大彬壺,延請時大彬來家塾教子,一天,年幼不諳事的友泉強要大彬捏泥牛為戲,搶走大彬的壺土跑出門外,剛好看見樹下睡眠的牛將要起來,但將起未起,尚彎曲一足。友泉注視捏塑,惟妙惟肖,曲盡其狀,拿給大彬觀看,大彬一見,驚嘆說:「像你智能,他日肯定在我之上」。從此,立志學陶藝。利用各款各色泥料,參考諸種器形,窮盡心智,仿造漢方扁觶(音志,古代酒器)、小雲雷、提梁卣(音友、古代青銅酒品),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垂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諸款型。泥色包括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幾乎涵蓋所有諸品。然而,成為陶藝界技藝高精的大名家以後,晚年的他卻常自嘆:我的「精」,終比不上「時」(大彬)的「粗」。 原文
歐正春,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妍。
邵文金,仿時大漢方獨絕,今尚壽。
郡文銀。
蔣伯[上艹下誇],名時英,四人並大彬弟子。蔣後客於吳,陳眉公為改其字之敷為[上艹下誇]。因附高流,諱言本業,然其所作緊致不俗也。
陳用卿,與時同工,而年會俱後。負力尚氣,嘗掛吏議,在縲紲中。俗名陳三獃子,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飭。款仿鍾太傅貼意,落墨拙,落刀工。
陳信卿,仿時、李諸傳器具,有優孟叔敖處,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雖豐美遜之,而緊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寢意率,自誇洪飲逐貴游間。不務壹志盡技,間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謂心計轉粗,不復唱渭城時也。
閔魯生,名賢,制仿諸家,漸入佳境,人頗醇謹。見傳器則虛心企擬,不憚改為,會也進乎道矣。
陳光甫,仿供春、時大為入室。天奪其能。蚤眚一目,相視口的,不極端致,然經其手摹,亦具體而微矣。
文改白
歐正春,作品多屬花卉果物類,手法極為精緻慧麗。
邵文金,仿時大彬的漢方風格到了獨特絕妙的地步,至作者出書時還健在。
郡文銀。
蔣伯,名時英,字之敷。上述四人都是時大彬的弟子。蔣後客居吳地(蘇州一帶),陳眉公為其改字。此後自附高流,對人諱言本業,然而他的作品還是緊致不俗的。
陳用卿,和時大彬是同期的著名陶壺藝人,自覺資望落後,負力尚氣,更因他事,長陷訟獄糾紛中。俗名陳三獃子,作品尚稱工謹,尤其是他的『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類製品,不規且圓,妍麗端莊,具有自已的藝術特色。落款則仿鍾太傅貼意,落墨拙樸,落刀工謹。
陳信卿,作品多仿時大彬、李仲芳諸種傳世器具,有優孟叔敖處,而異於陳用卿。欣賞他的作品,雖豐美不足,但緊瘦工整,優雅與眾不同。在肯定之後,作者評他「貌寢(有醜陋意)意率(有輕率粗率意),自誇洪飲逐貴游間。不務壹志盡技,間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謂心計轉粗,不復唱渭城時也。」此段評點後世陶藝名家頗多印證,主要是指他心志不集中本業,還有利用弟子作品『修削署款』,冒充自已作品的作偽行為。
閔魯生,名賢,作品多仿諸家名作,且愈作愈佳,為人刻苦嚴謹,看見傳世佳作就虛心摹擬,反復修改,不精不止。
陳光甫,主仿供春、時大彬的作品逐漸成名。可惜天奪其能,很早失一目,且又口吃,然而經他手臨摹的作品,都是精雕細刻,具體入微的。 原文
陳仲美,婺源人,初造瓷於景德鎮。以業之者,多不足。成其名,棄之而來。好配壺土,意造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紙,重鎪疊刻,細極鬼工,壺像花果,綴以草蟲,或龍戲海濤,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嚴慈憫,神采欲生,瓔珞花蔓,不可思議。智兼龍眠、道子。心思殫竭,以夭天年。
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敵。壺式上接歐正春一派,至尚像諸物,制為器用。不尚正方圓,而筍縫不苟絲發。配土之妙,色象天錯,金石同緊,自幼知名。人乎之曰沈多梳。宜興垂髫之稱。巧殫厥心,亦以甲申四月夭。
文改白
陳仲美,婺源人,初在景德鎮制瓷。以從業者不多,棄而改陶藝。喜好調配壺土,刻意製造諸款陶品,如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紙……,刻工精巧奇特,鬼斧神工,陶壺製成花果型,點綴花草魚蟲其間,或龍戲海濤,伸爪出目,或塑觀世音大士像,庄嚴慈憫,瓔珞花蔓,神采奪目。由於全心神投入,精力過度,很早就夭亡了。
沈君用,名士良,技藝和成就堪與陳仲美並肩。壺的樣式上承歐正春一派,他的特點是注重刻劃器物形象,卻不拘於器物方圓,在結構上則嚴密緊湊,配土精妙,色澤精當。自幼出名,人們喚他『沈多梳』,『宜興垂髫』(意為童年男子)。也因無節制的過度鑽研技藝,於甲申(公元1644年)四月夭亡。 原文
諸人見汪大心葉語附記中。休寧人,字體茲,號古靈。
邵蓋、周後溪、邵二孫,並萬曆間人。
陳俊卿,亦時大彬弟子。
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沈君盛,善仿徐友泉、沈君用。都是天啟、崇禎間人。
沈子澈,崇楨時人,所制壺古雅,渾朴。嘗為人制菱花壺,銘之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
陳辰,字共之,工鐫壺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書君也。
鐫亦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貼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次則李仲芳,亦合書法。若李茂林,朱書號記而已。仲芳亦時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遜。規仿名壺日臨,比於書畫家入門時。
陶肆謠曰:壺家妙手稱三大。謂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為轉一語日:明代良陶讓一時,獨尊大彬,固自匪佞。相傳壺土初出用時,先有異僧經行村落,日呼日:賣富貴。土人群嗤之。僧曰貴不要買,買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產土之穴去。及發之,果備五色,爛若披錦。嫩泥,出趙庄山,以和一切色,上乃粘脂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石黃泥,出趙庄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硃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又其夾支,有梨皮泥,陶現梨凍色;淡紅泥,陶現松冶變化尚露種種光怪雲。老泥,出團山,陶則白砂星星,按若珠[王非],以天青、石黃和之,成淺深古色。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此山未經發用,載自吾鄉白石山。江陰秦望山之東北支峰。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之者,實山靈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數十丈乃得。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部署訖,[上合下艹]窖其中,名日養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壺成幽之,以候極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閉不隙,始鮮欠裂射油之患。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若窯有變相,匪夷所思。傾湯貯茶,雲霞綺閃,直是神之所為,億千或一見耳。陶穴環蜀山,山原名獨,東坡先生乞居陽羨時,以似蜀中風景,改名此山也,祠祀先生於山椒,陶煙飛染,祠宇盡墨,按《爾雅·釋山》雲,獨者蜀。則先生之銳改厥名,不徙桑梓殷懷,抑亦考古自喜雲爾。壺供直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宜傾渴即滌,去厥[氵亭]滓,乃俗夫強作解事,謂時壺質地緊潔,注茶越宿暑月不餿,不知越數刻而茶敗矣,安俟越宿哉。況真茶如菁脂,采即宜羹,如筍味觸風隨劣,悠悠之論,俗不可醫。壺入用久,滌拭日加,自發[「門」里「音」]然之光,入手可鑒,此為書房雅供。若膩滓讕斑,油光爍爍,是日和尚光,最為賤相。每見好事家藏列,頗多名制,而愛護後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日: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神人,安置煙瘴地面矣,豈不舛哉。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碸砂和制彀縐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或問予以聲論茶,是有說乎。予日:竹論幽討,松火怒飛,蟹眼徐突窺,鯨波乍起,耳根圓通,為不遠矣。然爐頭風雨聲,銅瓶易作,不免湯腥,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以制茶銚,能益水德,沸亦聲清,白金尤妙,[上艹下弗]非山林所辦爾。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水寫之,元氣復矣。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也。制宜[上合下艹]口邃腸,色浮浮而香味不散。茶洗,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而細竊其底。便過水漉沙。茶藏,以閉洗過茶者,仲美、君用,各有奇制,皆壺史之從事也。水勺湯銚,亦有制之盡美者,要以椰匏錫器,為用之恆。
文改白
以下諸人均可從汪大心《葉語附記》的記載中看到。
(此處疑漏一人名)休寧人,字體茲,號古靈。
邵蓋、周後溪、邵二孫,都是明萬曆(公元1573至1620年)間人。
陳俊卿,也是時大彬弟子。
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沈君盛等人,善仿徐友泉、沈君用等名手作品。都是天啟(公元1620至1627年在位)、崇禎(公元1628至1644年在位)間人。
沈子澈,崇楨時人,他的作品古樸,典雅。所制菱花壺,喜刻銘文於其上: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
陳辰,字共之,精於鐫刻壺款,人不能仿,近人多有冒名者,可稱陶藝家之「中書君」也。「鐫」就是款識,始於時大彬,先是請能書的人落墨,用竹刀刻畫於作品上,或加印記,後逐漸手法嫻熟,竟至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可與《黃庭》、《樂毅》書法名貼相比美,賞鑒家竟用它來作鑒別名品的真偽標准。其次就是李仲芳,他的鐫刻款識亦合書法。及至李茂林以後,則只不過當作朱書記號而已。李仲芳有時替時大彬刻款,手法自然略遜。然仿刻名品日多,手法日臻成熟完美,比於他家自是不同。
制陶界有句名謠:「壺家妙手稱三大」。所謂『三大』,是指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也。作者則認為:「明代良陶讓一時,獨尊大彬,固自匪佞」。也就是說,只有時大彬一家堪稱為「大家」。
相傳陶土初出時,先有異僧出現在附近村落,見人就說:「賣富貴呵!……」。村人笑而不信!僧人又說:「貴」不要買,買「富」總可以吧!。隨後帶領村中老人,指認山中產土之穴而去。及至按穴發掘,果然各色陶土皆備。
嫩泥,出自趙庄山,可以調和一切色,類似粘和劑或者輔助劑,是陶壺泥料的重要輔佐料。
石黃泥,出自趙庄山,是未接觸空氣還沒有風化的『石骨』。燒制後變硃砂色。
天青泥,出蠡墅,燒制後變黯肝色。天青泥的夾支,叫梨皮泥,燒制後現梨凍色。
淡紅泥,燒制後顯現化學變化,露出種種光怪色彩。
老泥,出於團山,燒制後則白砂星星,若珠,若以天青、石黃滲和,則成淺深古色。
白泥,出於大潮山,專為製作陶盎「缸缶」之用(將各種陶胚置入陶盎「缸缶」之中燒制)。此山未經發用,地點在作者家鄉白石山。即江陰秦望山的東北支峰。
出產陶土諸山,其穴(也就是礦層)往往善徙(即轉移),有的素產於此,忽又在他穴發現,原因至今是個謎,但皆深藏地下數十丈。
造壺之家,各在自家穴門外開出一方地,取所需色土,按工藝要求篩搗加工處理好,窖藏封存,名叫『養土』。取用時按配方配料,配方各家不同,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壺胚做成,置於專用庫房中通風乾燥,待完全乾燥後,置入專用工具陶盎「缸缶」中入窯燒制。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時有「窯變」,「傾湯貯茶,雲霞綺閃」,神奇難測,不可重復。
陶穴環繞蜀山,蜀山原名獨山,北宋蘇東坡先生曾居陽羨時,以似其家鄉蜀中風景,故改獨山為蜀山,後人建蘇公祠於山椒以資記念,如今陶煙飛染,祠宇盡墨,作者偶閱《爾雅·釋山》至此處,發現竟然寫著:「獨者蜀也」。則蘇東坡先生當初改獨山為蜀山,並不僅是懷念桑梓,而是有考古依據的了。
人們品茶,在乎新泉活火,隨泡隨飲,方得茶中色香味之蘊味,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口小腹大的意思)不宜砥(平坦暢開的意思),湯力而茗香,團結而氤氳。茶具隨用隨洗滌,隨時去除渣滓。有人以為紫砂壺質地緊潔,注茶後經宿甚至經月不餿,殊不知只要數刻鍾茶就敗了,那可經數天呢?況真茶有如「菁脂」(鮮青菜),采後即食,又如鮮筍,觸風即變味,悠悠謬論,俗不可醫。
陶壺使用久了,天天擦拭,自然光潔可鑒,為書房增添雅趣。若是膩漬讕斑,油光爍爍,這叫『和尚光』,最為賤相。有些好收藏的人,家藏不少名品,出於愛護,雖有沾染,僅以衣袖摩挲,惟恐拭去,說這是保護舊色。請問,如果讓你喜愛的人污頭垢面,那是愛護嗎?用它品味真茶,是神聖,聖潔的事,豈不等於將神聖之事安排於煙瘴地面嗎?真是怪事!。
紫砂壺的土色,自供春起始下至時大彬初年,都是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及至以後加入碸砂和製作工藝的改進,製品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
有人問我,「以聲論茶」,有這說法嗎?我說:「竹論幽討,松火怒飛(茶經有詩:竹爐幽討,松火怒飛。 水交以淡,茗戰而肥。綠香滿路,永日忘歸。),蟹眼徐突窺,(茶經:「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蟹眼、魚眼均形容泡茶時的水溫火候 ), 鯨波乍起,(『鯨波』也是茶家對水溫火候的描述)耳根圓通(《楞嚴經》對『耳根圓通章』的解釋是:從一個耳朵進入,..從另一個耳朵出來,,意指進去就流掉, 不停在心裏面),為不遠矣」。意思是:人們在一個幽雅的環境下,一邊論茶品茗,一邊觀察水溫火候,思想還沉浸於佛家禪理的研討中,離追求的境界還能遠嗎?
然則,爐頭烹茶,,用銅制壺具雖不難,茶湯卻不免腥味,用砂銚又嫌土氣。惟有純錫為五金之母,用以制茶銚(音吊。煮水烹茶用的有柄有蓋的壺具),有益水質,沸時聲音也悅耳,如用白金尤妙。
壺隔宿有雜氣,可盛滿沸水,傾出後隨即沒入冷水中,然後立即傾倒干凈,就可以了。
品茶用甌白瓷為良,即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的意境也。
茶洗,一般用於功夫茶,沖洗茶葉、茶杯、茶壺及收集余水等。
茶藏,功夫茶品用中的輔助用具,陳仲美、范君用,都各有自具特色的傳世製作,也是壺史的佳話。水勺湯銚,也不乏製作精美者,不過還是以椰、匏、錫器為主。 一:《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兼吳貳公》
新夏新晴新綠煥,茶式初開花信亂。
羈愁共語賴吳郎,曲巷通人每相喚。
伊予真氣合奇懷,閑中今古資評斷。
荊南土俗雅尚陶,茗壺奔走天下半。
吳郎鑒器有淵心,會聽壺工能事判。
源流裁別字字矜,收貯將同彝鼎玩。
再三請出豁雙眸,今朝乃許花前看。
高盤捧列朱萼堂, 匣未開時先置。
捲袖摩挲笑向人,次第標題陳幾案。
每壺署以古茶星,科使前賢參靜觀。
指搖蓋作金石聲,款識稱堪法書按。
某為壺祖某雲孫,形制敦龐古光燦。
長橋陶肆紛新奇,心眼欷[虛欠]多暗換。
寂寞無言意共深,人知俗手真風散。
始信黃金瓦價高,作者展也天工竄。
技道曾何彼此分,空堂日晚滋三嘆。
供春、大彬諸名壺,價高不易辦。予但別真真而旁搜殘缺於好事家,用自怡悅,詩以解嘲。
陽羨名壺集,周郎不棄瑕。
尚陶延古意,排悶仰真茶。
燕市曾酬駿,齊師亦載車。
也知無用用,攜對欲殘花。
吳迪美日:用涓人買駿骨,
孫臏刖足事,以喻殘壺好。
伯高乃真鑒家,風雅又不必言矣。
二:林茂之《陶寶肖像歌 為馮本卿金吾作》
昔賢制器巧含朴,規放尊壺從古博。
我明龔春時大彬,量齊水火摶埴作。
作者已往嗟濫觴,有循月令仲冬良。
荊溪陶正司陶復,泥沙貴重如珩璜。
世間茶具稱為首,玩賞揩摩在人手。
粉錫型模莫與爭,素磁斟酌長相偶。
義取炎涼無變更,能使茶湯氣永清。
動則禁持慎捧執,久且色澤生明。
近聞復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繼美。
嘗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上田中田田下缶]罄時恥。
以茲珍賞向東吳,勝卻方平眾玉壺。
癖好收藏阮光祿,割愛舉贈馮金吾。
金吾得之喜絕倒,寫圖錫名日陶寶。
一時詠贊如勒銘,直似千年鼎彝好。
三:俞仲茅《贈馮本卿都護陶寶肖像歌》
何人霾向陶家側,千年化作土赭色。
[扌求]來搗治水火齊去聲。義興好手誇埏埴。
春濤沸後春旗濡,彭亨豕腹正所須。
吳兒寶若金服匿,夤緣先入步兵廚。
於今東海小馮君,清賞風流天聞。
主人會意卻投贈,媵以長句縹緗文。
陳君雅欲酣茗戰,得此摩挲日千遍。
尺幅鵝溪綴剡藤,更教摩詰開生面
圖為王宏卿一時所寫。一時佳話傾[王番][王與],
堪備他年斑管書。用筍馮園名。即今書畫舫,硯山同伴玉蟾蜍。

⑷ 如何找到原神觀壺賞世的投稿

原神觀壺賞世是一個虛擬社區,可以在網上投稿。可以通過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原神觀壺賞世投稿」來找到投稿鏈接。也可以在原神觀壺賞世官網上找到投稿鏈接。

⑸ 怎麼鑒別紫砂壺

1、用手摸:好的紫砂壺摸起來雖然有種磨砂的感覺,也不會有特別扎手的顆粒感,真正的紫砂壺的顆粒感是那種非常輕微的感覺。
2、掂重量:紫砂壺就是用紫砂做成的,而紫砂的密度較大,所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質量就會相對較輕,用手掂的時候感覺比一般的陶罐要輕一些。
3、聽聲音:真正好品質的紫砂壺敲擊聲音不會那麼脆,反而是有點悶的感覺,所以在購買紫砂壺的時候要用手敲一敲。

⑹ 掌上方物——鼻煙壺賞析

鼻煙壺,顧名思義,是盛放鼻煙的容器。

鼻煙(snuff)源自西方,清早期已在中國出現,音譯為「士拿乎」。 是以上乘煙草為原料,混合芳香植物與香辛料,再調入冰片、薄荷、麝香等中草葯,多次研磨形成極細的粉末製作而成。當中之精品還需額外密封陳化數年,經與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煙草中的煙火氣與嗆鼻味道以得到清香馥郁之味。顏色有黑紫、老黃、嫩黃等,味道則分酸、膻、糊、豆、甜五味,以辛酸者為佳。取用時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通嚏輕揚,時人認為有提神醒腦,活血辟疫之效。

民國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提到:

這種「不可一日不聞」的全民愛好不僅易上癮而且昂貴,明清時期,一兩鼻煙名貴者須白銀數十兩。普羅大眾自然是與此等上品無關,只能偶爾用些邊角貨聊以解饞。

而對於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僅在鼻煙的精細講究上下功夫又稍嫌不過癮,必配以美器方能彰顯身份。因而成就了一個龐大而精彩紛呈的鼻煙壺市場,擲千金求一壺者大有人在。市場不缺錢,能工巧匠們自是各顯神通,眾多材質,色彩,造型各異的大量精美賞心的鼻煙壺不斷推出。既然是彰顯身份之用,黃金、白玉、翡翠,象牙等名貴材質自是不會缺席。

此件天球瓶造型玉燮龍鼻煙壺造型飽滿,器型靈感源自明朝永宣時期創燒的瓷器天球瓶。煙壺高6.2厘米,器腹浮雕一螭龍盤繞整周,線條生動流暢。壺蓋銅鍍金鑲紅寶石一顆,下連金匙。

煙草原產於美洲,在當地有數千年的種植與應用歷史。其在歐洲的流行則要拜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所賜。1492年(明弘治五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當地印第安人以一種金色干葉作為貴重禮物贈送給這位遠道來客。這些金色干葉就是煙草。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之後又通過海上陸地各類通商貿易渠道迅速傳播至全球。

煙草傳入我國一般被認為始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 (明隆慶萬曆朝),最早由菲律賓傳播到福建、廣東一帶,後再北傳; 稍晚也有自日本傳播到朝鮮再到我國東北的第二條傳播路線 。明代哲學、科學家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九草木類中記載:

註:1. 煙草早期在北方被稱為淡把菇或淡肉果。

2. 九邊為明代在國土北部邊防線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包括: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陝西、甘肅九鎮,也稱「九邊」

可見萬曆晚期,煙草的種植與吸煙習俗已經北傳至全國。楊士聰在《玉堂會記》中甚至提到:

鼻煙傳入中國的時間 則有些爭議 。晚清書法篆刻家趙之謙認為是始於明萬曆年間。

在其所著的《勇廬閑話》中有相應記載:

我們看到在這段記錄中趙之謙不僅明確了鼻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為明萬曆九年(1581年),還確認了具體由誰將鼻煙帶入了中國。不過,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明史·外國列傳·義大利亞》、《帝京景物略·利瑪竇墳》中,關於明萬曆九年利瑪竇初入中國的記載, 並沒有敬獻鼻煙的記載 。也就是說,上述觀點僅為趙一家之言, 為孤證,並沒有其他史料相佐。

有關鼻煙的確切記載最早出現於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編纂的《熙朝定案》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第一次南巡至南京時,西洋傳教士華嘉與汪濡望向康熙敬獻了四樣方物,而 康熙帝僅將其中的鼻煙收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所進貢品中,包括鼻煙四瓶、水晶煙盒一個、玳瑁煙盒一個、蜜蠟煙盒一個、起花鐵煙盒一個。

可見 清康熙時鼻煙已經興起,其流入宮廷的時間確定在清早期不晚於康熙時期是比較穩妥的。

這些當作貢品獻給宮廷的西洋鼻煙 兼具葯用價值(其時觀點)與尼古丁所帶來的興奮感 ,毫不意外,一經流入即獲得了宮廷的好感。前文中提到,煙草的一條東傳路徑是自日本入朝鮮後入東北,因而滿人在入關之前已有吸煙之風。《東華錄》中記載:

康熙皇帝本人是不吸煙的,他認為「煙為最耗氣之物」,並厭惡周圍大臣吸煙,但對鼻煙卻來者不拒,可見鼻煙在清宮中的流行或許還與其不點明火,不吞雲吐霧影響周圍環境的特點有關。

鼻煙傳入歐洲之時,使用煙斗吸煙的方式已經在各階層普及。追求新奇的王室貴族漸覺這種「爛大街」的吸煙方式粗俗陋鄙,因而 吸聞鼻煙的新方式於18世紀迅速在歐洲上層社會流行開來 ,紳士淑女們將這些研磨極細的優質鼻煙裝入各類精緻的小盒中,作為一種社交禮儀在各種場合中使用, 這些小盒即是鼻煙盒。

鼻煙盒通常不過手掌大小,常見者或方或圓。早期作品若正中有人物肖像裝飾,大多為皇室貴族用品。

鼻煙盒製作材質依主人品味與財力不同有所區別,最上等為黃金所制,其上鑲嵌鑽石珠寶,琺琅或著漆裝飾,稍遜品級還有銀制、玳瑁、瓷製等。

在市場需求推動下,一些專業生產鼻煙盒的製造商(如:Joseph Etienne Blerzy、Meissen等)開始出現,他們甚至還會按季推出當季新品鼻煙盒,緊跟時尚潮流。

對於鼻煙盒,小說《紅樓夢》中亦有記載:

第五十二回

我們的民族對於吸納與改良外來事物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經驗。

雖然接納了鼻煙,但我們對鼻煙盒的興趣著實不大 。西洋一味地追求貴金屬與閃耀寶石堆砌的審美沒有被接受,廣口平盒的設計也並不稱心。依照東方文化的審美與使用習慣,清代宮廷開始將其改為小口廣腹器形。有些許古代葯瓶的意思,煙壺蓋下還連帶小匙, 便於儲存鼻煙與外出攜帶 。於是鼻煙盛具便有了新的名字,鼻煙壺。

清初文學家王士禛在其所著《香祖筆記》卷五中記載:

清初鼻煙壺大多為玻璃材質(也有銅胎琺琅一類) ,色彩豐富,主要為宮廷製造,品相上乘。康熙一朝鼻煙壺更多受到西洋藝術風格的影響,甚至在初期燒制時,多有西洋工匠的監督指導。 然而很快,我們就在這種油畫式審美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徑,畫風逐漸東方化 ,日後更是形成了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反過來又影響了歐洲與美洲諸國。

亭台樓閣,花鳥蟲魚等中國題材漸成主流,琺琅彩、粉彩這些原本應用於陳設瓷上的技法開始逐步應用於鼻煙壺的燒制之中,其典雅清麗的畫風更符合中國傳統含蓄內斂的審美偏好。這些創新性的探索,都為此後鼻煙壺進入藝術創新大爆發時期奠定了基礎。

鼻煙壺自誕生之日起便不斷改良發展,並逐步藝術品化。 尤其是從18世紀開始,雍正、乾隆兩位文化藝術造詣頗高的統治者將鼻煙壺帶入了一個新時期。 乾隆皇帝更是一方面繼承康、雍時期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極力拓展創新,開創了一個極具個性化與創新精神的多元創作階段,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鼻煙壺藝術品。

以下,@春秋十二章 與各位朋友一起集中欣賞部分鼻煙壺精品。

此件為古玉新作,整器由乾隆自藏春秋時期獸面紋劍摽(安裝在劍鞘尾端的玉飾品)改刀而成。上配銅鑲貓眼石蓋,古樸考究,別具一格,是乾隆以古玉收藏新用於鼻煙壺中的代表。

錦盒內一組十件鼻煙壺,皆利用狀似福瓜的和田玉籽料整挖而成,壺身保留有籽料天然皮色。壺蓋以不同色彩寶石製成蒂頭加以區分。了解和田玉的朋友自然該多看看,你們懂的。

松石水晶,翡翠瑪瑙青金,各種材質選擇之考究令人側目。無需額外裝飾,已然足夠動人。

竹節匏器,荷葉蝴蝶,野趣生機,令人愛不釋手。

中國的藝術品,提到高級,怎能少得了窯器與燒藍。青花,粉彩,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古月軒,喜歡的不妨在此多駐足片刻。

我們更願意稱那一時期的玻璃器皿為料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多看多想,相信不難明白。

晚清民國收藏家趙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中曾說:

呼朋喚友,賞玩品評,好不熱鬧......

無論這些方物擁有者不惜重金的初心是為好勝,虛榮還是真正出於對美的渴望與追求,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同樣要感謝這些藝術品的創作者。他們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真正的藝術,留下了我們民族的審美品味與令人嘆服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春秋十二章 在文章最後提醒各位:珍愛健康,遠離煙草(包括鼻煙)。

當然,欣賞把玩精美的鼻煙壺還是有益身心的。 看了文中所介紹的鼻煙壺,您更喜歡哪一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

@春秋十二章——專注研究傳承中國古典首飾服飾與生活方式。帶您親近歷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歡迎訂閱關注。

【參考資料】

1. 傅秉全. 鼻煙與鼻煙壺. 紫禁城,1986.03

2. 朱培初. 清代北京和宮廷的鼻煙壺. 紫禁城,1986.03

3. Faith Dennis.French Snuffboxes In The Wentworth Collection

4. 王佐賢. 鼻煙. 紫禁城, 1991.01

⑺ 如何鑒賞紫砂壺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准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這里又要區分理和趣兩個方面。若壺藝愛好者偏於理,斤斤計較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於從沏茶名飲的方面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心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倒美的本質以後才能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做出發點,才能贏得愛好砂藝者的共鳴。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因此,也就是依據飲茶的習慣、風俗,有選擇的考慮壺體的容量,壺嘴的出水流暢,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等等。這些都是必須做具體范圍的內容考慮的? 當今,鑒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准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藝術標准,後一字為功用標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時,均說起其為含有氧化鐵的成份,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產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於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盡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則質優,不然則質差;官能感受好的則質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觀感的不同,與功用、手感無濟。而紫砂壺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尤其由於使用的習慣,紫砂壺需要不斷摸索,讓手感舒服,達到心理愉悅的目的。所以紫砂質表的感覺比泥色更重要。紫砂與其它陶泥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是手感不同。一個熟悉紫砂的人,閉著眼睛也能區別紫砂與非紫砂,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質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細而不膩,十分舒服。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壺質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近年來時行的鋪砂壺,正是強調這種質表手感的產物。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即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人各有愛,不能強求。從筆者角度出發,認為古拙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為紫砂壺屬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所以古拙為最佳。許多制壺藝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結果是「東施效顰」,反而把自己的可愛之處丟掉了。要知道,藝術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養之結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傳統造型的紫砂壺,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經過年代的沖刷,遺留下的僅存的優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閃爍發光。現在許多藝人在臨摹,也是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壺,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百多種,原因就是古今的藝人們,都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去了他們的作品之中。說起「形」,人們常把它與紫砂壺藝的流派相並提,認為紫砂壺流派分「筋囊」、「花貨」、「光貨」等,其實,這是極無分析的辦法。道理很簡單,就如戲劇表演家的流派分類,不能以他演什麼戲而定,而應以他在戲劇表演中追求趣味。藝術家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一旦藝術成熟,必然形成他的個人風格,幾個相差無幾的個人風格湊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藝術講究的是感覺。一把紫砂壺造型的優劣,全憑個人的感覺,作壺的講「等樣」、「等勢」就是造型學講的「均衡」。講許多的高深的理論,很可能越講越講不清。不是有句俗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嗎?藝術上的感覺,全靠心聲的共鳴,心靈的理解,即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三是「工」: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鑒賞紫砂壺款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詩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為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在商品社會尤其顯得突出。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許多模仿名家製作,偽造的贗品屢見不鮮,選購名壺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謂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有的壺甚至會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 其實,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 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 (一)容量適度; (二)高矮得當; (三)蓋嚴緊; (四)出水流暢。 按目前我國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會飲,宜採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勞,所以稱「一手壺」。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小,宜泡紅茶;矮壺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失味,過矮則茶易從蓋溢出,使風景大剎。剎風景的還有壺嘴出水不暢,幾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壺中,均變成大葉,易把出堵住,現時作壺已根據飲茶人習慣把壺嘴改稱獨,使流水明顯比以前暢通。要求壺的蓋嚴緊,能使沖壺水落於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看來似乎與功能美關系不大實際是為講究衛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種種,都屬功用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