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異地組網、穩定至上,蒲公英X5 wifi6路由器評測
路由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網路設備,然而定位於家用的路由器在功能上往往不如企業級路由器全面,因為對於一家公司企業來說,數據共享是最基礎的需求,同時還要確保共享文件的安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還需要保證員工能順利地異地辦公,跨地區的設備能互聯互通。在企業級路由器領域里,蒲公英這個品牌一直有口皆碑,市場佔有率也較高,近日筆者收到了WiFi6的版本的蒲公英X5路由器,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款企業級路由器的方方面面。
開箱部分就不贅述了,從包裝盒側面的標簽可以看出蒲公英X5支持智能組網、內嵌花生殼和雲管理平台。隨機配件包括電源適配器、4個粘貼硅膠墊和壁裝路由器所需的膨脹螺絲,廠家提供一年的免費質保服務。
蒲公英X5整體採用黑色的外觀設計,和市面上那些造型各異的路由器相比,它確實顯得不夠 時尚 亮眼,但是它在用料和做工方面卻是非常扎實,當友商還在使用PC塑料外殼時,蒲公英X5則採用了堅固且輕量化鈑金機身,表面加入了黑色噴油工藝,能帶來更加出色的散熱效果,確保路由器長時間處於開機狀態也能穩定運行。
蒲公英X5的機尺寸為230*148*28mm,擺放在桌面上並不會佔用太大的空間,同時它也支持壁掛安裝,在機身底面設有兩個小孔,使用配件中的膨脹螺絲就可以讓它上牆了,因為機身纖薄,所以壁掛起來也不會顯得突兀。
隨著WiFi 6技術的不斷普及,全新的蒲公英X5也支持了新一代的無線網路技術,它外置了4根5dBi高增益天線,天線看上去比較粗大,雖然不可拆卸,但是支持多角度調節。2.4GHz頻段的傳輸速率為573Mbps,5.0GHz頻段的傳輸速率則高達1201Mbps,能滿足絕大多數人公司企業或家庭的使用需求。
蒲公英X5在身背面設有1個WAN介面和4個LAN介面,這5個介面均達到了千兆級別,能夠滿足光纖網路接入的需求,讓用戶體驗到高速上網速度帶來的快感,也令組網文件可以更加流暢地傳輸。此外,5個介面也都具備了防雷技術,安全性更加到位。
蒲公英X5還設有1個多功能的USB3.0介面,只要插入U盤或者移動硬碟,就可以建立NAS,輕松實現遠程存儲文件,而且還可以外掛3G/4G的USB適配器,實現通過流量卡進行上網。
在一般人印象中,企業級路由器的設置應該很復雜,其實並非如此。蒲公英X5的路由器設置界面非常直觀條理化,設置界面將智能組網和應用中心獨立出兩個菜單,即使是初次接觸也可以快速上手。
蒲公英X5能實現許多遠程操作,它支持花生殼動態域名解析、支持向日葵遠程開機,在異地組網成功的前提下,還可以實現遠程列印,至於建立NAS就更簡單了,輕松就能實現遠程文件共享。
如果下載蒲公英管理APP,也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進行遠程式控制制,包括智能組網在內的各項路由器設置操作。
如果建立NAS之後,只要手機安裝下載蒲公英APP,就可以隨時隨地共享異地文件。為了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異地組網,蒲公英X5還內置了加密晶元,採用非對稱RSA/AES演算法加密,不僅運算速度快、資源耗損低,而且安全性非常高,確保共享資料萬無一失。
普通的企業級路由器要實現異地組網,需要經過很繁瑣的設置,包括動態DNS、VPN、防火牆、埠映射等,但是蒲公英X5要搭建異地區域網卻非常的簡單,首先通過網頁訪問pgybox.oray.com,將路由器添加到同一個oray賬號下,然後選擇路由器為組網成員,就能夠成功創建網路。
在蒲公英網路管理平台界面里,可以一目瞭然地了解當前組網成員有哪些,包括了硬體成員和軟體成員。成員的添加與刪減也很簡單,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蒲公英只提供3個免費組網成員數,超出的話就需要升級服務了。
綜合來看,蒲公英X5作為企業級路由器來說,它的整體表現令人比較滿意,在價格不高的前提下,它具備了絕大多數公司企業搭建辦公網路環境的剛需功能,而且使用和設置都較為簡單同時支持WiFi 6技術,傳輸速度既快又穩,非對稱RSA/AES的加密演算法,讓網路空間的文件資料更加安全。其實,蒲公英X5也是家用的理想選擇,輕輕鬆鬆就可以建立NAS,還支持雲列印和向日葵遠程開機等,相信這些功能也是許多人會用得到的。如今網路時代發展迅速,如果想要 快速建立起一套實用的辦公網路環境的話,那麼蒲公英X5路由器是非常值得入手的。
Ⅱ 白嫖WIFI6路由器京東雲無線寶魯班偽開箱+純主觀評測
9月28日下定金
10月12日凌晨付尾款
當天下午到手
至於為啥說偽開箱?
因為我有幸是內測用戶之一
包裝&外觀
內測的快遞包裝是有紙箱打包的
但正式版只有京東袋子
可以看到正式版的盒子邊角都凹進去了
綜合外包裝和網上信息,魯班基本信息如下:
支持WiFi6,2.4G/5GHz(不支持160MHz)雙頻段
雙核CPU(MT7621AT)
521MB內存(南亞DDR3)
1WAN+3LAN合計4個千兆網口(一代是1+2)
內置全向天線X4(一代坐享是6根)
超大容量存儲(64G內置SD卡,壽命是500次+,一代是EMMC)
12V1A電源(一代坐享是12V2A,估計是因為這代少了USB介面,所以不需要那麼高的供電)
JOY按鍵,短按控制燈開關,以後或許可以支持MESH組網
頂部燈有紅藍綠三種顏色,便於查看路由器狀態
測試環境
網路:聯通500兆上行/30兆下行
鏈接方式:N1主路由撥號,魯班接AP
設備:小米6、一加9R(支持wifi6)
測試點:2.5米無隔牆,5米隔一堵牆
每個點每台手機測試5組數據,最終取平均值作為比較
總結:可以看到在wifi6的加持下,魯班對支持wifi6的設備是比較友好的,因為一個人測試太消耗時間了,所以沒有測試魯班不開啟wifi6的情況下數據
因為後來增加了兩台設備,而且我是用紅米AC2100作為AP,所以後來決定全部魯班都採取無線中繼的方式掛機,然後就順便測試了無線中繼下的一些數據。
總結:無線中繼雖然損失了部分性能,但還是能夠達到網路500/30的要求,另外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我ping的是王者榮耀的域名,從數據上來看,打王者還是比較穩的。
有經驗的小夥伴其實都知道,之所以白嫖,是因為京東雲的坐享其成計劃,在這我也不多說,直接上圖完事。
如果家裡缺無線路由器,想免費體驗WIFI6又或者寬頻閑置情況比較明顯(例如城中村打工族上班後家裡沒人用網)的話,買一個體驗也是無妨的,畢竟按照要求最後還是會以京豆形式返回到賬號裡面。當然,還是必須要說一下缺點的,正式版要比公測版的固件落後一個版本,另外這代是SD卡,無論怎麼說還是比EMMC或者增加外置少了那麼點意思,只有4根增益天線理論上也會比一代信號差。但是如果你能夠接受他的缺點,那麼他不失為一台好的WIFI6路由器,畢竟,白嫖是最吸引人的。
Ⅲ 入門級定位+旗艦晶元,網件RBK353 WiFi6 Mesh套裝評測
面積大、干擾大、牆體多、設備多……這一切都有可能讓WiFi信號產生死角,於是WiFi MESH網路來了,也火了。
WiFi Mesh網路產品最高發端於北美市場,國內市場的推出計劃略有落後,但經歷了這兩年的野蠻生長,用「火爆」來形容也不為過。WiFi Mesh面世的背景是為了滿足大戶型用戶對於網路覆蓋的需求。WiFi Mesh網路產品依然是下一個最流行的無線技術趨勢,對擴充整個WiFi生態圈的產品形態很有意義。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WiFi Mesh網路及其產品,下面依舊做一些WiFi Mesh相關的科普。
WiFi Mesh網路(無線網狀網)也被稱為「多跳」的網路,是一個新的無線網路技術,與傳統的WiFi網路有所不同。WiFi Mesh網路是一種基於多跳路由和對等網路的網路技術,是一種新的網路結構,具有移動寬頻的特性,它可以動態擴展,自組織,自管理,自動修復和自我平衡的典型特點。最早應用於物聯網領域,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家用路由器領域一直未有出色的產品面世,直到這兩年技術突破才迅速進入家用市場。
WiFi Mesh面世的背景是為了滿足大戶型用戶對於網路覆蓋的需求,那麼具體什麼樣環境下需要我們選擇一台WiFi Mesh路由產品呢,這里簡單列舉了幾種情況供大家參考。
1、家裡房子較大(面積較大或者是多層復式),現有的家庭路由存在WiFi信號死角,例如生活陽台、衛生間等旮旯位置;
2、無論採取什麼措施,依然解決不了傳統路由器的無線信號質量問題;
3、家裡存在大量需要聯網的智能家居設備;
4、你是一名喜歡追趕新技術潮流和新產品的消費者;
不可否認的是,能夠實現全屋WiFi信號覆蓋的並非只有WiFi Mesh路由一種解決方案,截至目前市面上一共有兩種主流的全屋WiFi方案。
第一種:AC+AP,優點是穩定性好,酒店多數使用這種方案,無縫漫遊;缺點是必須要提前布線,安裝門檻較高;
第二種:Mesh網路,優點是部署簡單靈活(可有線可無線),無縫漫遊漫遊;缺點是市面假Mesh路由較多,高端Mesh產品價格較貴,且兼容性有待提升;
如果說你家的裝修已經很完善且短期不會重新裝修的話,每個房間已經有布網線的話,那麼兩種方案可以任選,但方案一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安裝門檻相對較高;如果每個房間沒有布網線呢?那麼幾乎沒得選,只有方案二。
如果說你的房子正在裝修或者還未裝修,強烈建議布網線,並且是6類網線起,有了網線就回到了上面情況。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對WiFi Mesh路由已經有了一定了解,WiFi Mesh路由也正是憑借安裝簡單、新一代技術潮流、WiFi信號全無覆蓋等優點獲得了無數小夥伴的認可。而接下來我們便通過對網件RBK353 WiFi6 Mesh套裝的體驗評測來實地看看WiFi Mesh路由的表現。
網件RBK353發布於2021年的1月28日,是網件繼RBK852和RBK752後的第三款Orbi系列產品。如果對網件Orbi路由沒有足夠了解的小夥伴可能對網件的產品名比較懵,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里簡單介紹下。
以Orbi RBK353為例,其中RBK35X代表系列,截至目前已經有RBK35X、RBK75X和RBK85X三個系列,而數字越大意味著產品定位越高端,例如RBK75X和RBK85X均是三頻路由,而RBK35X僅是雙頻路由,對於無線Mesh來說,三頻和雙頻的區別在於雙頻沒有專屬回程頻段信號,子路由的帶寬會收一定影響;
而最後的數字則代表MESH套裝內路由器的件數,RBK353就意味著整個包裝內有三隻路由(1隻主路由+2隻子路由),RBK352則整個包裝內有兩只路由(1隻主路由+1隻子路由)。
從定位上可以看出,網件Orbi RBK353屬於入門級,但是不同於友商的做法,Orbi RBK353在硬體配置上直接選擇了高通IPQ6000,集成4核心ARM Cortex A53 CPU,14nm工藝,1.8GHz主頻,晶元定位在中上水平。
而在定價方面,不要奢望網件領勢華碩三巨頭會多麼親民,Orbi RBK353目前官方售價2199元,和性價比似乎沒啥關系。雖然和性價比沒關系,但不可忽略是Orbi RBK353一款簡單、穩定、省心的成熟之作,適合對於路由器外形有較高要求又不喜歡(擅於)折騰的用戶。
作為網件Orbi RBK產品線一員,網件RBK353在包裝和產品上均延續了RBK85X系列的諸多特色,外觀上可以說是像素級的繼承,但是在產品外觀設計上,RBK35再一次力求能夠為用戶帶來顛覆感,細節上做了諸多改動,所以在網件Orbi RBK353身上還是有不少看點。
包裝依舊是網件Orbi經典的藍白色系,外層的藍白硬紙殼材質來提升整個包裝質感,內部的瓦楞紙材質為產品提供足夠的支撐,以避免運輸途中的破壞。正面右側有產品渲染圖,但從渲染圖上就能感受到這貨的高顏值,左側便是產品系列名稱,特地標明速率達到了1.8Gbps。
背面則是Orbi系列的一些特色功能介紹,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直接忽略,不過看看有利於了解產品的一些特性。我此次入手的是國行國內版本,按照慣例來說無線地區會被鎖區。所以大家後面想入手能夠更換無線地區的網件路由產品,那麼建議發布之後盡快入手,因為按照網件以往的調性,新品發布之後國內版本並不會馬上出,此時國行貨都是拿歐美等其他區域的貨在售賣,這些版本是支持更換無線地區的(EU 歐洲、PR 中國、NA 北美 、AU 澳大利亞)。
打開包裝裡面就是家族式的快速上手指南,因為是國內版本,所以家族式的快速上手指南做了本土化。一直以來網件Orbi RBK包裝內均沒有對應說明書,而這恰好是Orbi的定位,上手簡單。
Orbi RBK353採用的是兩只裝,所以包裝內有三隻路由,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只路由有主副之分,最快的分辨方式的看路由正面是否有貼有產品標簽,有標簽的則是主路由(RBR350),沒有標簽的就是子路由(RBS350)。
所有配件單獨包裝,有三個一模一樣的電源適配器,網件的電源適配器一直被我吐槽,造型上過於傳統,與友商相比顏值較差。電源輸出標準是12V/1.5A,為適合國情,插頭部分為兩插固定式(海外為可拆可換設計)。
包裝內還附贈有一根「面條」網線,從網線自身的標識可以看得出,這是一根超五類網線。面條線美觀度上有絕對優勢。但不得不說的是面條網線的強度和抗干擾能力都要弱於正常的超五類網線,雖說應付家中千兆網路問題不大,但是有條件的話還是建議更換。網線整體長度約為2m。
雖說Orbi RBK353的三隻路由有主副之分,但是外觀上兩者的差異非常小,所以下面的路由外觀講解部分以主路由為主。
路由外觀上延續了Orbi家族的一貫風格,採用立式設計,以白色為主色調。但是在細節上網件Orbi RBK353做了諸多優化。首先整體尺寸小了一圈,僅有僅為178*145*61mm(RBK852三維尺寸為254*190.5*71.12mm),重量上主路由0.66Kg,子路由為0.53Kg。
造型上Orbi RBR350並不規則,整體扁平,但是相比RBK852要更加圓潤,配合小一圈的體積,RBK353看起來更加的小巧,更易於融入家居環境。
整個機身正面除了Logo沒有多餘的元素,正反面的斷層下方均隱藏的是散熱孔,能夠將散熱孔優雅的設計成裝飾點,可見網件PM的用心和對美感的追求。
其實在Logo下方的內凹散熱孔中還隱藏有一個呼吸燈,根據燈光顏色等來指示路由當前的不同狀態,同時起到裝飾作用。
背面和正面差別不大,但機身所有的IO布局在背面,主路由RBR350從左到右分別是Sync組網按鍵、1G WAN口、3個千兆LAN口、電源介面和重置按鍵。
子路由RBS350背面的介面則變為Sync組網按鍵、2個千兆LAN口、電源介面和重置按鍵。其實在IO上方同樣有大面積的散熱格柵。
路由頂部採用的是圓潤設計,兩條縫隙為散熱通道,冷空氣從底部進入,從頂部流出。
底部是4塊大面積的硅膠墊,為產品站立式時提供足夠大的摩擦系數,中心位置有一張產品標簽,產品的基礎必要信息均在上面,例如型號、MAC地址、默認無線等信息。
處理器:Soc是高通的IPQ6000
5GHz頻段為高通QCN5052,支持2x2 MU-MIMO,80MHz頻寬,最高速率為1200Mbps;2.4GHz頻段高通QCN5022,支持2x2 MU-MIMO,速率可達573Mbps;
內存:512MB Flash& 512MB RAM;
LAN口:數量3,全千兆;
WAN口:數量1,1Gbps;
發送/接受:2.4GHz 2*2;5 GHz-1 2*2
電源輸入:12V/1.5A;
支持數據傳輸率:
801.11ax(WiFi 6)2.4Ghz:573Mbps;
801.11ax(WiFi 6)5Ghz:1200Mbps;
再回想起Orbi RBK353包裝正面的「1.8Gbps」相信大家應該有所了解,1.8Gbps=1800Mbps=2.4Ghz :573Mbps+5Ghz:1200Mbp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廠家宣稱的路由器無線傳輸速度只是各頻段下的理論值總和,這個值加起來很高但現實中很難實現,這里不是針對某一個品牌,是所有的路由品牌。
正如上文所說,網件的Orbi走的是高效、穩定、易用和覆蓋廣路線,體現在使用上自然是怎麼簡單怎麼來,這點不管是在網頁端還是手機APP端、是配網還是組網都得到了驗證。
網頁端一如既往的簡單明了,但整個UI還是偏傳統,雖說上手快,操作起來簡單,但美觀度上尚有提升空間。
為了進一步提升網路安全,網件引入了Armor Security,可以更好的保護你的網路和連接的設備,但是試用時間結束後需要自己購買,當然我們也可以手動關閉此功能。不過遺憾的是在國內版本上沒有找到此選項。
RBR850同時支持AP模式,這對於高階路由玩家提供了更多的設置空間。相對來說更多的設置需要在網頁端完成。從這里可以看出網件的思路是APP滿足日常的基本需求,更高階的設置則依舊保留在網頁端,和華碩有異曲同工之妙。
APP操作比較簡單,首先需要在蘋果應用商店或者谷歌商店下載對應的APP,然後創建一個賬號進行登錄,有了此賬號後期可以實現遠程操控路由。正常登錄賬號後,添加對應的路由,然後通過手機鏡頭掃描RBR850機身正面的QR碼即可連接新路由,然後進行常規設置即可完整配網步驟。
除了正常的賬號密碼登錄外,「Orbi」應用還支持指紋登錄,為防止賬號遺失,在注冊賬號時還必須設置問題回答,安全機制等級較高。
進入到APP路由管理界面,能夠直觀的看到當前路由狀態和分身狀態,往下則是6個對應的常用功能模塊,分別是設備管理器(查看當前Mesh系統的聯網設備),網速(內置的是SpeedTest測速,從實際體驗來看測速過程較慢)、Wi-Fi分析(能夠直觀的看到當前信號強度、查看信號的信道和相關干擾情況,對於有一定網路知識需要調試的小夥伴比較有用)、網路地圖(Mesh系統的聯網狀況)、無線設置和訪客網路。
按理說,Mesh組網是一個復雜而又極具技術含量的事,操作起來並不簡單。但也正是因為它的復雜性,反而引起來路由工程師的重視,通過繁重的幕後工作換得了我們目前比較簡單的Mesh組網方式。雖說各個路由品牌的Mesh組網都不難,但是網件Orbi也算是做到了極致。
只需要將主路由配網後,再將分身路由正常通電,待白燈穩定常亮按下分身背後的SYNC按鈕,剩下的便是等待,約數十秒的時間,兩只路由便自動組網成功。
網件Orbi RBK353優先組無線回程Mesh網路,如果想切換到有線回程,只需要通過網線連接主路由的LAN口和分身路由的LAN口,會自動切換到有線連接,拔掉網線又會自動回到無線回程。
關於無線回程,因為Orbi RBK353僅有雙頻信號,所以會使用5.8G與RBR350組建無線回程,並釋放出2.4G和5.8G供用戶使用,因為沒有專屬回程信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最大速率。
測試環境:建築面積為81平的兩室兩廳兩衛房子,戶型示意圖里的深褐色為承重牆。Orbi RBR350放置在圖中紅色標注位置,測試位置分別是A、B、C、D、E。A點與路由中間沒有任何的遮擋物,距離為3.5米左右;B點相隔一面承重牆,距離為3米左右;C點相隔一面普通牆壁,距離為2.5米左右;D點相隔一道木門,距離為6米左右;E點相隔一面承重牆和兩面普通牆,距離為7.5米左右。
負載情況:智能家居終端全部切換到測試路由,保持30個終端在線(不進行大流量交互),模擬真實環境;
測試設備:OPPO Reno 10倍變焦版手機;
信號強度:中國區;
測試網路:電信300M光纖;
(信號強度:圖中順序對應ABCDE位置)
盡管在五個不同位置信號出現了波動,但信號強度依舊處於正常范圍內,由於E點距離路由較遠同時阻隔牆壁較多,所以信號強度衰減到了-77dB,已經影響到日常使用,這就是為什麼需要Mesh路由的重要原因之一。
(SpeedTest測速:圖中順序對應ABCDE位置)
從速度測試上也能清晰的看到各個位置的網路狀況,AB兩處在5G信號下基本是全速狀態,而CD亮點由於信號強度衰減,速率也出現了對應衰減,E點此時已經難以保持正常的上網需求,只能維持最基礎的網路通信。
其實只要下行速度超過300Mbps/s,上行超過30Mbps,基本就可以斷定速度已經達到了滿速,
之所以這樣決定是因為下行速度超過200Mbps之後就很難斷定是因為路由信號衰減而造成的速度下降還是因為電信光貓自身的壓製作用。
網件Orbi RBK353主打網狀網路技術,所以接下來我會將兩個設備進行Mesh無線組網。
測試環境:建築面積為81平的兩室兩廳兩衛房子,戶型示意圖里的深褐色為承重牆。一個主路由Orbi RBR350放置在圖中紅色三角標注位置,一個分身路由Orbi RBS350放置在圖中黑色三角標注位置,另一個分身路由Orbi RBS350放置在圖中黑色三角標注位置。測試位置同樣是A、B、C、D、E。A點與路由中間沒有任何的遮擋物,距離為3.5米左右;B點相隔一面承重牆,距離為3米左右;C點相隔一面普通牆壁,距離為2.5米左右;D點相隔一道木門,距離為6米左右;E點相隔一面承重牆和兩面普通牆,距離為7.5米左右;從日常的使用來看,E點是WiFi信號的重災區。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啥要求生活陽台有網路呢?生活陽台位置我放有智能洗衣機(需要聯網)、吸頂燈(需要聯網)等設備,所以也需要網路。
負載情況:智能家居終端全部切換到測試路由,保持30個終端在線(不進行大流量交互),模擬真實環境;
測試設備:OPPO Reno 10倍變焦版手機;
雙頻信號:雙頻合一
傳輸區域:中國,測試的房子不是很大,為了更好的漫遊效果,將信號的發射功率調小了;
測試網路:電信300M光纖;
(5G信號強度:圖中順序對應ABCDEF位置)
從單個路由5G信號強度和Mesh網路5G信號強度的對比圖上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房間每個位置的信號狀況,可以看到D(書房)、E(生活陽台)兩個位置的信號有了明顯好轉,信號強度要遠遠超過單個路由。之所以這樣自然是移動終端自動漫遊到了更好的信號源上。
(5G SpeedTest測速:圖中順序對應ABCDEF位置)
SPeedtest速度方面,在A點和B點,不管是單個路由還是Mesh組網網路,上行和下行均達到了滿速狀態;D和E點速率有了明顯提升,但是按照信號強度來說,這樣的速率表現肯定是不合格的,這裡面主要是因為網件Orbi RBK352是雙頻路由,回程信號共用一個5G信號,導致子路由的整體吞吐有所下降。
漫遊除了改善家中各個位置的信號狀況,其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那就是信號漫遊時的網路狀況,例如我們在《王者榮耀》中打得正酣,你需要從主卧到生活陽台去拿個物品,此時的走位一定會出現信號切換,如果漫遊效果不佳的話,延遲掉線是必然的,所以接下來也簡單測試下網件Orbi RBK353漫遊時的具體表現。
測試環境:建築面積為81平的兩室兩廳兩衛房子,戶型示意圖里的深褐色為承重牆。一個主路由Orbi RBR350放置在圖中紅色三角標注位置,一個分身路由Orbi RBS350放置在圖中黑色三角標注位置,另一個分身路由Orbi RBS350放置在圖中黑色三角標注位置。測試位置同樣是A、B、C、D、E。A點與路由中間沒有任何的遮擋物,距離為3.5米左右;B點相隔一面承重牆,距離為3米左右;C點相隔一面普通牆壁,距離為2.5米左右;D點相隔一道木門,距離為6米左右;E點相隔一面承重牆和兩面普通牆,距離為7.5米左右;從日常的使用來看,E點和F點均是WiFi信號的重災區。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啥要求生活陽台有網路呢?生活陽台位置我放有智能洗衣機(需要聯網)、吸頂燈(需要聯網)等設備,所以也需要網路。
負載情況:智能家居終端全部切換到測試路由,保持30個終端在線(不進行大流量交互),模擬真實環境;
測試設備:OPPO Reno 10倍變焦版手機;
雙頻信號:雙頻合一
傳輸區域:中國,測試的房子不是很大,為了更好的漫遊效果,將信號的發射功率調小了;
測試網路:電信200M光纖;
走位情況:從D——A(第一次漫遊),A——E(第二次漫遊),E——A(第三次漫遊),A——D(第四次漫遊);
第一次漫遊:副路由(戶型圖黑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切換到主路由(戶型圖紅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耗時88ms;
第二次漫遊:主路由(戶型圖紅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切換到廚房副路由(戶型圖黑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耗時35ms;
第三次漫遊:廚房副路由(戶型圖黑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切換到主路由(戶型圖紅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耗時58ms;
第四次漫遊:主路由(戶型圖紅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切換到副路由(戶型圖黑色三角形位置路由)的5G信號,耗時53ms;
而整個漫遊過程中,丟包率為0。
如果說以上測試數據並沒有太大感知,下面我便說說我自身的一下體驗,確實有被Orbi RBK353的漫遊實力驚艷到。應該說絕大多數路由廠商都會宣傳自家的Mesh產品可根據當前的信號強度和速率來選擇最佳的信號接入,但是實際體驗並非如此,表現較好的是信號漫遊比較及時(前提是漫遊前的信號較弱),不丟包;表現差的會表現出漫遊效果差,出現丟包等各種狀況。但是通過實測發現,Orbi RBK353不僅漫遊及時,並且在多個Mesh信號覆蓋的區域,Orbi RBK353能夠在最快的速度找到當前位置速率最佳的信號並自動切換過去。
網件Orbi的產品理念一直是簡單、易用、高效、覆蓋廣,當第一代Orbi產品完成這個使命後,RBK353作為後續繼承者,要做不可不僅僅是繼承,而是發揚光大,而從實際體驗來看,RBK353確實已經做到了。
例如在簡單易用方面,網件RBK353隻需插電、按下SYNC按鈕即可自動完成MESH無線組網全過程,即使是沒有任何網路技術基礎的小夥伴也能單獨完成;在信號覆蓋范圍傷,三支裝的RBK353可以滿足200平以上的房子,只要不是屈指可數的大土豪都可以滿足,即使是大土豪也只能額外增加一些子路由即可;在定位方面,網件RBK353雖然是入門級,但是在用料上卻不含糊,雖算不上性價比產品,但是卻能夠滿足高負荷的網路環境,做到一勞永逸。
所以說,如果你是對路由有一定要求而又不想折騰,那麼網件Orbi RBK系列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之下,Orbi RBK353就是性價之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