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朋友圈或者微博後秒刪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1.沒有贊贊,像在一個熟人群聊裡面,別人討論地一塌糊塗,你也跟著湊合,但終究是一股空氣。尷尬。
2.有些心得體會真的不需要急於分享。別人不會留意的。還是不要去打擾別人的朋友圈好了。有些沖動忍耐一下又過去了。沒必要了。
3.有多少人看你的朋友圈就有多少種想法。我不想被人異化理解。
4.不想被人認為在裝逼。更不想被人過度了解。所以我經常秒刪,尤其是那些心得體會,不過我一般會保留一些幽默點的實用點的東西,畢竟朋友圈是拿來分享一些比較公開的事情東西的。就好比你不會在班級上講一些適合自己聽的東西。當然,這還和發圈的人本身性格有關。我比較喜歡安靜和沉默吧。那種不刪就覺得好像某個地方被人偷窺了一樣。強迫症引著我立馬刪除才能安靜下來。
㈡ 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
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
你有刪微博朋友圈的習慣嗎?你知道這背後的心理探析嗎?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歡迎瀏覽。
每天網路上產生海量的社交信息,喧囂不止,但是也有一些信息在寂靜消失。那些被發布者主動刪除的微博和朋友圈是發布者的真實記錄和記憶碎片,為什麼有人會有秒刪行為,還有人一夜刪掉所有記錄?從心理到行為,源自社交恐懼、激情表達、印象管理、公關修復和自我否定等因素 。
一是社交恐懼症與私密空間的拉鋸。
部分存在社交恐懼症的人,不喜歡通過任何社交媒體與人交往,甚至討厭社交,懼怕微信語音、微信視頻電話等功能。
但是他們又不想與社會脫節,因此,偶爾會發一些記錄生活事跡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引發朋友的關注、評論與點贊,亦或者沒有引發任何的波瀾。社交場所提供了一種表演的場景,而發布者對鏡頭存在天生恐懼,會擔憂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讓別人更加地了解了自己,而這是他們不想要的,因此,便將發布的'信息再盡數刪除。
如知友“韓抖抖”表示,“我上一條朋友圈是2.24日發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21發的,其實這之間我也發了不少,但陸陸續續基本都被我刪了,我非常喜歡刪朋友圈,潛意識會默默控制朋友圈數量,類似強迫症。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記錄日常生活狀態,不重復不啰嗦不矯情不雞湯,可我還是不滿意,既希望別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別人過多了解我的生活。”
二是激情表達後的理性回歸。
人人都會情緒化,尤其是在情緒高峰時期,最喜歡胡思亂想,發一些與心情相關的動態,期待得到他人的關注與安慰。
而一旦過了心情保鮮期,再次回頭看的時候,便發現大多動態都是無病呻吟,當初的哪些小情緒、小感慨甚至會顯得矯情可笑。如知友“楊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發的一條朋友圈,因為覺得時間久了那些都是過去式了。不論是突然的小情緒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見所聞,過去就過去了,記得活在當下。”微博網友@犀利話:“因為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討厭上一秒愚昧矯情的自己。”
也有人認為,處於情緒高峰時的朋友圈或微博動態,大多隻是在發泄某種情感,發泄完了相關的信息也就可以刪了。知友“四月”:“有時候只是想發泄一下,發泄完情緒過去就可以刪了。”
此外,喜歡刪除微博及朋友圈動態,還有一個原因,即信息過了時效期。如5月份轉發的活動鏈接或幫朋友客戶轉發的廣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過了時效性,此時清空相關信息,就像丟垃圾一樣,手機還省出不少內存呢。
三是印象管理和公關修復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社交環境里,人們會通過調整自己的言行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稱之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過自我表現和自我行動兩種形式實現,自我表現即美化自我,增加個人魅力,自我行動則是投人所好,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基於印象管理刪微博、朋友圈經常發生於結識新朋友或進入新環境前後。一是想通過社交網路塑造一種不完全真實的形象來滿足新朋友的審美或交友標准,二是修剪自己不滿意的社交發布記錄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調等優質人格。微博網民@喜歡殺生丸的小花痴 稱:“為了我看起來成熟,把朋友圈裡的很多珍貴東西刪了。”
還有一種與形象有關的刪除動機源自公關修復。部分網民曾經發布或轉發的信息被證實為虛假信息、詐騙信息,可能或已經遭到大量圍攻謾罵,通常都會選擇刪除了之。尤其是公眾人物或意見領袖,網路影響力大,信息輻射面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眾怒,且網路輿論直接關系個人事業發展,對不利於個人公關形象的微博只能選擇刪除。
@孫楊 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後迅速刪除微博;張靚穎結婚風波末尾,@張靚穎 發布暗諷網民博文之後秒刪;演員文章@文章同學 在微博發布多條微博炮轟宋喆,稱其逮誰咬誰,隨後不久刪除了所有相關微博。
四是否定過去和自我審視的社交儀式。
記錄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記錄自己當下的小心思,記錄一年一度的旅遊假期,記錄與親愛的人走過的每條街道、說過的每句蜜語,吃過的每道美食。對很多人來說,微博、朋友圈像一個可以公開或半公開的日記本,裡面是回憶的碎片,是友情、愛情的鐵證。
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傷的光影、只言片語又有何意義?因此,當一段較為重要的關系結束後,部分網民就會選擇刪除與之相關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為一種結束的儀式,象徵你我再無瓜葛,既沒有照片書信也沒有任何電子記錄;二是勉勵自己抬頭向前,莫要留戀過往。
很多情況下,刪除與某人相關的微博、朋友圈會被猜忌是關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親見郭斌 將微博中有關王寶強的內容全部刪除,有網友稱,現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評論王寶強的事,立馬被拉黑。對此,部分網友猜測“難道兩個人關系掰了?”
時過境遷的除了外界還有自我,人的成長在時間維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間,在方向性上可能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不少人回看幾年前甚至是幾個月前發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覺會認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認為曾經的自己價值觀偏誤,在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中,呈現出對一種自我否定的進步。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社交現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個時間點的自己告別——因為那時候說的話,很愚蠢。雖然刪圍脖並不能改變這種愚蠢,但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愚蠢。”但也有人對刪除的記憶表示惋惜,微博網民@海嘯soler-:“不管怎樣,不會再刪微博、朋友圈了,想尋記憶都沒機會了。QQ空間早已清空,本以為刪除了的是幼稚,才發現消失的是記憶。”
;㈢ 女生頻繁發朋友圈,一天三四條,過會兒又都刪了,說明什麼
1、女生發朋友圈又刪除是什麼心理
1.1、想引起對方的注意,獲取關愛。想引起對方的注意?對方是誰,廢話,肯定是前
任了。很多時候,挽回目標雖決絕的離去,但很多時候,又會懷念,即使它奔向了一個新的方向,但有些事情還是缺失。
1.2、對方情緒不穩定。是的,人們發、刪朋友圈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情緒的不穩定導致的,但這個不穩定,更多時候又來源於孤獨。
1.3、習慣性發了刪,刪了發。沒事做的時候,會定期看看自己過往的朋友圈,看到比較挫的,還是刪掉吧,或者設為儀自己可見。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刪,也是一種習慣。
2、朋友圈經常發了又刪是什麼心理
微博或朋友圈經常發了又刪,這是很正常的印象管理行為,為了維護自己形象以獲得社會認可。被社會接納是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沒太意識到而已。
當然,被接納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符合社會規范,傾向於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的人,有個具體的指標是 self-monitoring,越高的人,越傾向符合社會規范。相對於現實生活,在社交網路上,人們更傾向於表達正面積極的情縮
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的表達因為是會比較公開的,所以都是有選擇性的表達,而表達積極正面情緒,更容易獲得社會認同,所以大家不自覺地也會在社交網路上表現得更積極向上。社會支持能有效抵禦傷痛,所以在社交網路上表達負面情緒,得到朋友圈的關
懷,是能有效緩解生活中遇到的負面事件的一但其實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還是更傾向於在現實中的親密朋友傾訴而不是放到社交網路上。
3、女生刪朋友圈狀態的原因
3.1、不刪,留著偶爾回頭看會被以前的自己嚇哭
3.2、沒!人!贊!沒!人!評!論!發朋友圈還有什麼樂趣!
3.3、新認識有好感的男生,不想讓他知道自己蛇精病的一面
3.4、原本是想特地發給某人看後來才發現是多此一舉
3.5、有時就是單純的想表達一下表達過就行了之後看起來有點多餘
3.6、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刪!刪!刪!享受那種發泄的快感
3.7、因為丑,怕嚇到人又想享受自拍曬圖的感覺刪掉防止更多花花草草受到傷害
3.8、因為這一秒清醒的自己討厭上一秒矯情的自己這一刻高貴冷艷的自己看不慣剛才腦殘逗比的自己
3.9、沒有人會特地翻我朋友圈留著又不能當飯吃
3.10、就是不給沒看到的人看太爽了,是你錯過了我朋友圈只留下飛禽走獸的照片和哈哈哈這是對你粗心的懲罰
㈣ 女生經常發微博,發朋友圈,發了過一會又刪,是什麼心態是心情不好嗎
不是,她只是想表達他當時的心情。表達完了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刪了
㈤ 發朋友圈或者微博後秒刪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想要發泄自己的情緒,但是過後又怕家人和朋友擔心,只能默默的刪除朋友圈或者微博。可能你的一個無心之舉,就會讓關心你的家人整晚都睡不著。如果你一個人在外地學習和工作,在朋友圈裡發一些很傷感的話,父母就會覺得你在外面過的不好,他們又幫不了你什麼忙,但是會一直擔心你,所以很多時候在朋友圈發了一些不好的情緒,就會默默的刪除,就是不想讓愛自己的人擔心,原因如下:
一、在朋友圈裡發一些東西,會讓愛你的人會胡思亂想。
如果你在朋友圈裡發一些很愛慕一個人的話,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說我很愛某某明星,但是父母看到了以為你想要出軌,還打電話一本正經的要教訓你,那會不會很奔潰,所以有些事情我們自己默默的消化就好了,沒必要發在朋友圈裡,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那些發了朋友圈或者微博後秒刪的人,就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別人造成影響,所以才默默刪除的。也不喜歡自己一時的情緒,讓別人覺得自己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情,大家都喜歡讓自己被別人看到陽光的一面。
㈥ 發朋友圈或者微博後秒刪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很沖動的做事情,性情中人,想到就做了,不顧後果的做事情,下一秒又覺得不合適了,所以就立即秒刪所有的痕跡。
但是,往往這種事你越是不想讓人家看到,人家越是看到了,怎麼辦?
有位弟弟就是很情緒化的人,有時候一天能把朋友圈發滿,不是吐槽工作不如意,就是發牢騷說同事對自己不好,總之看他的圈老多苦楚了……
前不久,我說了他做人應該成熟點,不應該特別情緒化,會影響周圍的朋友和關心你的人。結果,他就是前一秒發朋友圈,接下來就立即刪除,我就問他這是為啥啊?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說「姐,怪不好意思的,我又忘記了,發完才想起來這樣不好,所以秒刪了……」
看來,我這個弟弟還得修煉啊,功夫不到家,還得繼續鍛煉鍛煉才能成熟。
㈦ 從心理學分析,那些經常發朋友圈但沒多久就刪了的人,是什麼心理
我有一個朋友圈好友,她每天會發許多條朋友圈,但是每天結束的時候,她又會將朋友圈清空。第二天繼續,周而復始。
她是一個極度抑鬱的人,但是她同時也很努力地生活下去。
有一次我和她見面,我們很久不見了,她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從有了孩子,我就沒有自殺的自由了。」——她是一位單親媽媽。
她的工作是英語家庭教師,是自由職業,但為了兒子,她又在一家機構兼職做幼兒英語教師。多年來,她都在抱怨工作強度太大,可是她從來沒有拒絕或者辭退過任何一份工作。她唯一的排解就是工作間隙發大量朋友圈——當然她也屏蔽了所宴敬有家長和大部分的同事。
她的朋友圈讀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她是一個文藝晌穗慎青年,讀大量的書,看許多許多喜劇和脫口秀,她用這些來麻醉自己,發朋友圈也是一種發泄和吐槽方式,她的機智和文學造詣經常讓我刮目相看。
但是我也看出,她的朋友圈發得越是多,語言越是激烈,她的生活也就越是壓抑,痛苦。
曾經有人對我說, 沒有人會把真實的生活放在朋友圈裡 ,這是對的。同樣,也沒有人會在朋友圈表達真實的感受——尤其是負面感受。無論如何,朋友圈都是一個自我修整,美化之後的櫥窗,展示我們願意讓人看到的自己(我發現在微博發言就比在朋友圈發言自由通暢許多)。
那些發了朋友圈又刪除的人,可能並不善於修整他們的櫥窗——他們會流露真情。這種流露讓他們感到不安,但是完全不發朋友圈又無處安放內心的情緒。所以只能先發後刪。
身邊有好幾個愛刪朋友圈的朋友,有次聚會聊了聊,原來他們各自愛刪朋友圈的原因還不大一樣。[奸笑][奸笑][奸笑]
比如張姐,歲數大,文化層次低,雖然趕時髦用上了朋友圈,但所發內容基本不經篩選。拉拉雜雜的事都要說一說,還夾雜著不少錯別字。她那遠在外地的上大學的女兒,每次一看見老媽發朋友圈,心裡就咯噔咯噔的。
也有父母責令兒女刪除朋友圈的。比如潮人小劉,剛發了一條有點喪的朋友圈,本來是想耍耍酷,但他那居住在十八線小城當教師的母親看了,立刻高度緊張地私信他,命令他立刻刪除這些負能量的東西,千萬別給領導看見。
有個朋友還說了個很可笑的事,有次半夜,出差成都的她剛發了條「深夜食堂」的九宮格沒多久,一個平日和她不對路的同事,就忽然發出了一條莫名其妙的朋友圈——二師兄表情包族敬
㈧ 劉夢發微博之後秒刪,為何明星總是出現發博之後又秒刪的行為
我覺得多半答歷是因為切錯號了,發微博的時候過於粗心,所以才會在自己的大號上發了微博,後來發現才去秒刪。2020年11月23日,劉夢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發了微博。
內容是“我從沒做過什麼壞事,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從沒想過會走到這一天,是我無能,我很抱歉,再見吧”。
她發完微博後,過了幾分鍾又把微博刪除,疑似是手滑,因為這一舉動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疑似心情不是很好,我覺得也很正常啊,做明星壓力就比較大,娛樂圈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一稍微鬆懈,就會被擠下去,而且劉夢也只是個新人,所以她身上感受到的壓力也會非常大,她就在微博發一下自己的心情,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有點網抑雲,就會在朋友圈發一些傷感的說說,以此來發表一下自己的心情,發完了之後覺得自己有些矯情,冷靜過後就會把動態刪除。
㈨ 把自己發出不久的微博刪除,還會刪除評論,是種什麼心理
有可能是發錯了,有的人在辛辛苦苦編輯好文案和圖片以後,不小心忘記了屏蔽某些不想讓看的人,這樣發出去,就會刪除掉,屏蔽了不讓看的人,再重新發,這屬於手誤,並不是故意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心情不好,喜歡刪東西,我就屬於那種說心情不好就會刪一些以前自己的動態,但是上完之後就會很後悔。
㈩ 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喜歡刪微博或說說,心理學上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1.認知失調
因為人的自我成長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同一事物作出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盡管處在不同的階段,但這種不一致還是會讓人產生一種內在的焦慮和緊張,。見到了沒有見到過的自己,你不要慌張,焦慮,這其實也是你而已。
一個人持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無疑是荒謬的。也就是我們通常回看當年發的說說和朋友圈時會感覺到:自己怎麼這么幼稚。所以這種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會促使我們刪除過去的朋友圈和微博。
但實際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過程,所以沒必要為過去的自己驚慌失措。誰還沒有點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2.標簽效應
你不會撕毀你過去的日記,但你會刪除過去的朋友圈。
這是因為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網路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都在社交網站上「經營」我們自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包括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就是——
讓別人看到我希望讓他們看到的一面。
這與標簽效應有關:即別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你對自己的定位(或者說給自己打上的標簽)。大多數人人刪除微博,朋友圈,就是在嘗試修改或是加深自己的某一特質來讓人看到,來營造一個自己需要的形象。而刪除某些內容,是因為這些內容和他們想傳達的自我形象不同。
3.適應性問題
你的好友會不停地變化,你在某一時間發布的一條信息在那個時點或許是合適的,但當一個了解你其他一面的好友加入進來以後,原先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壞了,為了在新的朋友圈裡保持新的平衡,你有可能對原先的某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在新的朋友圈中保持一致性。
所以,隨著好友的增多,你會發現你維護社交網路的精神壓力會持續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最後你只會發一些無關痛癢的內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