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業靈魂三問
獨立思考並決定:
1,你想要什麼?
2,事實是什麼?
3,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
——BYRAYDALIO
木三感悟:
這是靈魂三問,第一句是問你當下認為你想要什麼?你可以快速回答出來幾個不同的答案,但是哪一個是你真的想要的,它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不知道!於是就有了第二個問題
第二句就第一句的答案再深度多問你自己幾次,確定你真的是想要這個嗎?如果不是呢?你真實的內心深處最想要的是什麼?(參考張德芬所教的方法:找一個安靜的無人打擾的環境,需要20-30分鍾左右無人打擾,准備好紙筆,不停地問「我想要什麼?」然後把答案寫下來,即使每一次答案都不一樣也要寫下來,直到問完100次我想要什麼,那個讓你熱淚盈眶的答案就是你現在真心想要的)。這種方法我試過,或許答案會讓你感到震驚!
第三句是在確定自己內心真實的願望以後,我們需要去規劃我們達成願望的路徑,它不會只有一條,它有無數條,直到你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一定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現有的條件做評估,才能達成。
這三問伴隨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立足當下並拋除不切實際的,可以在實現中調整,它未必需要非常偉大,或許只是一份工作、或許只是提高收入、或許是想要個女朋友、或許只是想談個戀愛、或許是渴望進入十強公司,或許是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不分高低貴賤,面對真實的自己就好!
㈡ 靈魂三問是哪三個呢
靈魂三問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法國畫家保羅·高更曾創作過一幅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被認為是哲學的「終極靈魂三問」。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它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1、我是誰?
靈魂三問的第一問是我是誰。如果單指個人的姓名,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得很。但如果這么解答出來,又略覺遺憾。因為無數思想家都曾追問過自己,自己是誰,為什麼存在等等。
這個可能是個人生哲學問題。
2、我在哪?
靈魂三問的第二問,我在哪?從地理空間上,我們的答案可以是我在家,我在公司,或者我在學校。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能看得到,摸得著的地方。這個答案沒有毛病,也確實如此。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所身處的地方也絕不只有周邊環境。
我在哪,也可以看作我們所在的社會環境,身處的階層來看。
3、我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可以回答,我哪裡也可以不去。我在原地與在異地,其實都是一回事。我並沒有因為去哪裡而改變。我只要往內在走就好了,內在是唯一與萬法主體鏈接的渠道。因此我要到哪裡去呢,我需要把我去掉,回歸真我,同於自然,順其自然;同於大道,與道同行。
總結
靈魂三問,其實,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可能會在回答的方式上不一樣,可能會在答案上不一樣,也可能會在思考上會不一樣。雖然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但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過好我們有限而又美好的人生。
㈢ 靈魂三問是哪三個
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它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問,漢語一級字,讀作wè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訊也」,由此引申出論難、考察、尋訪、探望等含義。
問,形聲字,一說會意兼形聲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問」字由「門」和「口」組成,金文中的「問」字和戰國文字中的「問」字與此基本相同,小篆中的「問」字字形整齊化,隸變後的字形由此來而變化不大,楷書中寫作「問」。
在字義上,「問」字的本義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引申指「論難」、「探討」、「考察」、「打聽」、「尋訪」、「審訊」、「判決」、「探望」、「看望」等。
㈣ 談戀愛的時候靈魂三問是什麼
靈魂三問首先就是問一下你喜不喜歡我,或者說你對我什麼感覺,再一個就是你喜歡做什麼。其實更多的就是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一些生活,興趣愛好等等。
㈤ 靈魂三問的答案是什麼
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干什麼?這三個問題,在早些年間,在各個平台十分常見。
一來發問的人,用這三個問題,想表明自己個人當時的狀態,二來也是為了突出搞怪效果,這個三個問題被使用的異常廣泛。
雖然搞怪,但是這個三個問題,稱得上是靈魂三問。畢竟將這三個問題,抽象起來看,這三個問題,瞬間就能變得十分嚴肅的靈魂拷問。
1、我是誰?
靈魂三問的第一問是我是誰。
如果單指個人的姓名,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得很。但如果這么解答出來,又略覺遺憾。因為無數思想家都曾追問過自己,自己是誰,為什麼存在等等。
這個可能是個人生哲學問題。
我不是哲學家,並不會辯證。但是我有我的想法。
我曾有一個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我們的社會,在結構上其實很像我們的人體構成。試想一下我們在融入社會之前,我們都是一個小白,什麼都不懂,但又充滿各種可能性,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構造人體前期的「幹細胞」
「幹細胞」是最原始的細胞,他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成各種不一樣的細胞。
因為「幹細胞」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細胞,在「人體」里,這些「幹細胞」可以變成紅細胞、白細胞、又或者形成組織,變成我們「人體」系統,功能上各自有區分。所以在社會上的我們,其實是有點像「幹細胞」的。
那我到底是誰呢?我們就是這些「幹細胞」,在社會這個「人體」里,有著各種可能。我們可能會變成大多數的「紅細胞」又或者「白細胞」,但同樣我們也可以組團成為社會的各種「器官」。
我是誰,答案在於我們想把自己定位在社會的哪一個位置上。根據我們自身的發展,我們對我是誰這個答案會有著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共同身份都是這個社會的構成者。
因此,我們也可以將我是誰答案,鎖定在社會構成者上面。這個答案,或許會更讓人滿意。
2、我在哪?
靈魂三問的第二問,我在哪?
從地理空間上,我們的答案可以是我在家,我在公司,或者我在學校。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能看的到,摸得著的地方。
這個答案沒有毛病,也確實如此。
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所身處的地方也絕不只有周邊環境。
我在哪,也可以看做我們所在的社會環境,身處的階層來看。
前不久,我在抖音看了邏輯思維創始人之一的羅振宇製作的幾期視頻,他在視頻所講的是我們現代社會,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類似美國的那種分層教育。也就是依據我們所處的階層,後代會接受不一樣的教育內容。
比如說,低層的教育可能會是關於如何生活掙錢,中層教育可能會接受如何享受生活又或是打造品格的教育,而高層教育,又或者稱為精英教育,更多的是確定培養人的決策能力。
在我看來,這樣的社會分層教育,或許會出現,也或許不會出現。
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並不是我們會不會產生分層教育的可能。而是要明確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階層,到底是在哪一層裡面。
我在哪,是一個現實條件。那既然是現實條件,我們就必然需要了解自己在生活身處的到底是在那個階層。區分出自己所在階層,可以更好的辨認自己在社會位置在哪裡。
換言之,我在哪的答案,應該是我們所處的自身環境,以及自己的社會位置。
通過了解我在哪,來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懂得自己在社會的哪個位置後,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改變。這也就是說明,我在哪終極答案其實是,我想出於哪個環境,又或者哪個社會位置,才能更適合發展自己。
3、我要干什麼?
靈魂三問的第三問,我要干什麼。
有了我是誰,和我在哪的答案。接下來要破解的便是我要干什麼。
按照上文的套路,簡易的答案不過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態,又或是我們的工作狀態。
生活狀態又或是工作狀態,這些是短期的我要干什麼的方向。
但是對於深一點的拷問,我覺得,最後這一問是我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人生應該是賦予目標和方向的,也就是為什麼會說我們要有夢想,如果沒有夢想,那和咸魚有什麼區別。
我要干什麼,就是要明確我們自己在人生歷程中,到底要活出怎麼樣的自己。就如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論一樣,我們在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後,我們就應該尋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我想就是我要干什麼的最終答案。
畢竟,我是深信自我實現是人生價值的重要一筆。如果人生中沒有了價值,我想對於很多朋友而言,人生將會變得乏味。
結語
靈魂三問,其實,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可能會在回答的方式上不一樣,可能會在答案上不一樣,也可能會在思考上會不一樣。雖然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但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過好我們有限而又美好的人生。您說是不是呢?
㈥ 靈魂三問是哪三個
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它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我們不斷地失去權衡輕重的判斷力。而權衡輕重是哲學家們擅長的。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在得知他在海難中失去了所有的財產的時候淡淡地說:「命運讓我成為少點拖累的哲學家。」 這樣的反應讓「哲學的(philosophical)」這個詞代表了鎮靜、深謀遠慮和堅韌剛毅,簡言之,能權衡輕重。
哲學家思考的問題
我們所稱的「哲學史」包括了由千百年來為解決人們愚蠢這個問題的種種努力和嘗試。比如古代雅典,蘇格拉底特別關注人們思想混亂的問題。他感覺到人們並不了解一些關鍵思想的確切含義比如勇氣、正義或者成功即便人們總是用它們談論人生。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套方法(現在還以他的名字命名),通過故意唱反調用來明確你的想法。目的不是要改變你的想法,而是測試你用來指導人生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腳。幾十年以後,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試著讓我們面對大問題更加自信。他認為最好的問題是問一個東西有什麼用。
在很多著作里他都這么做,他問道:政府有什麼用?經濟有什麼用?金錢有什麼用?藝術有什麼用?換做今天他可能鼓勵大家問:新聞媒體有什麼用?婚姻有什麼用?學校有什麼用?色情作品有什麼用?
㈦ 靈魂三問是哪三個呢
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
它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唯心主義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
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㈧ 靈魂三問是指哪三個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三個問題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來的。 他試圖以自我為中心和出發點,對「我」這個存在體的存在依據、存在價值和存在意義,以及存在的終極目標進行本質性追問。
哲學是一門通過嚴密邏輯系統而建立起來的世界觀,它研究的是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在漢語中,「哲"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因此,人們常常把"哲學"視為智慧的總匯或關於智慧的學問。
「哲學」一詞的英文是「Philosophy」,主要是指對存在的性質及意義所作的探討的學問。在希臘哲學中,哲學就是愛智慧。
哲學看起來抽象而高深,其實,哲學最終是為人們更好地生活服務的,因此,哲學的本質就是生活的藝術。
人人都期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如果一個人連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真相,以及人生的意義都不作一些根本性的探討和了解的話,那我們可能就活得有些渾噩和不堪了,因為這樣不僅不能使我們領略到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美好,也無法領略到生命本身中所具有的種種意趣。
㈨ 靈魂三問是哪三個
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自從柏拉圖提出後就成為從古至今各方神聖一直爭論的問題。
它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考慮的完全是人的問題,以人的自由意志為核心。
柏拉圖簡介
柏拉圖(Plato,Πλατώ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蘇格拉底。
㈩ 靈魂三問是什麼
看一下這張圖,這個三角指向了我們人生中的三大問題,也是我個人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三大問題是直擊靈魂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其實私底下我問過很多朋友,寫過類似的文章,也就是現在大家都能看到我置頂的文章。很遺憾,幾乎沒有誰能全都回答出來;即使思考出的答案也很難讓自己滿意,甚至很多人在過往經歷中都沒有聽過這三個問題。
人生這個問題太大了,方向也太寬了,也可以聚焦在某個角度上進行解讀。比如說在風險管理角度來看,如何解讀這三個哲學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了解自己並且保護自己,也就是左邊這個角,有意外或疾病等風險在未來來臨時,是自己解決還是都要拖累父母親朋好友捐助幫忙呢?所以我們要關注個人健康,要把自己的商業保險配置好;關注個人的睡眠、飲食、運動、工作、環境等等。個體生命都是脆弱的,要做綜合的健康管理和風險控制,建立個人的可執行的反脆弱機制,才能有力量地面對與戰勝風險。
第二個問題,我從哪裡來?最簡單的解讀就是,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對父母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要盡到贍養義務,我們成家後有了子女,對子女有撫養的責任。如果家庭中多子女,那麼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比如說我爺爺有四個兒子,每次都是平攤兩個老人的醫療費用,這樣大家壓力都小很多,都盡了孝心。但現在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那麼父母的養老和醫療是確定會發生的,一定要花錢的,那麼這一個孩子該如何面對呢?都是自己付錢,還是提前做些准備呢?如果有一天我們年輕人提前退場了,就像每年都聽到很多行業的精英人士猝死在工作崗位上;導致白發人送黑發人,那麼我們年邁的父母又該咋辦呢?
突然身遭意外的事故有很多,比如2014年mh370失蹤,至今也沒有準確的消息,更沒有找到一個生還的人,上百個家庭面臨這場悲劇,這裡面有太多太多未了的責任。2018年重慶公交車墜江,只因為一個乘客和司機起了爭執,導致全車墜江,有13人遇難。2019年無錫高架橋坍塌,直接導致3人死亡,其中就有一位正在下班路上的單親爸爸。離我們很近的今年7月,貴州公交車,在失控司機的操縱下直接墜河,導致21人遇難;其中還包括5名學生。這些突如其來的意外,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身邊。誰也無法預料自己人生的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也沒有人能確保我不製造意外,意外就不會找上門來。
第三個問題,我到哪裡去?每個人的人生過程都不一樣,但是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是一樣的公平,時間會帶我們去一樣的時空未來;在那個時空里,孩子一定長大了,需要基礎的或者優質的教育,我們一定會變老,過著普通的或者令人羨慕的晚年生活?具體到每個人是選擇哪一種呢?要現在就做准備,還是到了那個時間節點再說,來得及嗎?
其實還有第四個問題,是我個人加的,為了解決好以上三個問題,我們都做了哪些准備或者打算付出哪些努力呢?我們是否就立即做准備,畢竟現在怎麼做准備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樣子。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所以想這三個問題要全面,才能有明確的個人方向,或者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也就是反脆弱機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