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字草書寫法是什麼
兩字草書寫法如下圖:
兩拼音:liǎng
釋義:
1、數目,二。一般用於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鸝。
2、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3、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制為十六兩一市斤)。半斤八兩(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含貶義)。
4、表示不定數目:兩下子。兩著兒(zhāor)。
相關組詞:
兩旁[liǎng páng]
指物體的兩側,處於左右兩邊的位置。
兩邊[liǎng biān]
指物體的兩個邊:這張紙~長短不齊。
斤兩[jīn liǎng]
計算重量的單位。
兩訖[liǎng qì]
商業用語,只買賣雙方完成交易:貨款~。
兩極[liǎng jí]
地球的南極和北極。
『貳』 數字草書怎麼寫 m.shu
[數字]兩個字
毛筆草書寫法範例.
如圖所書:
『叄』 請問這兩個字寫的什麼書法
這兩個字寫的行草書法。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行楷,也稱"漢字行楷手寫體字形",是偏重於楷書書寫筆法(法則),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的行書字體。或曰:是漢字在楷書基礎上簡約書寫筆畫、增強書寫映帶。
表現書寫意趣以適當加快書寫速度的,少量改變書寫筆順,且具較強易識、易學特徵的實用性手寫體字體。
行書是各種字體中最為流行的,之所以流行而長盛不衰,因其所具有的實用性和一定的隨意性。它又可分為行楷、行草兩類。我們習慣上把介於楷書與行書之間的字體稱為行楷。它由於具有隨意性,因而就具有較多的靈活性和學習難度,筆形上可以說是楷書基礎上的簡化、連帶、速寫,字形上打破過於平穩而產生靜中求動的視覺態勢。
寫字方法
尤中會行楷學習行楷字諸多因素交互影響,既有筆順錯別字問題,又有橫平豎直極端僵化寫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普及提高;既可借鑒楷書基礎(快速過渡),又可直接進入行楷學習(立足本體);還有書寫者學習態度等等,都需要適時綜合考慮,從而達到書寫規范美觀、便利流暢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於平時落實科學的教學計劃(進度、教法等)、合理的書寫學習和有效的訓練。事實上也如此,正因其隨意和靈動的特點,行楷字體的學習難度,不亞於楷書等字體。由楷而行,應有其內在的規律可循,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是楷書筆畫的疾書。必須循序漸進,逐步提速。
還應看到,過分強調楷化,容易造成書寫僵化呆板,缺少實用意識,影響書寫結構的靈活以及速寫的節律等。而過度強調行意忽略楷書基礎,又容易造成字形結構的零亂鬆散,甚至草化,產生閱讀困難識認分歧。只有楷行兼顧,直曲方圓收放有度,勻稱呼應,連帶適當,穩扎穩進,才可能學好行楷手寫體。
行楷書比較
折疊形態區別
楷書又叫正楷、正書、真書。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標准字體之一。楷書是從簡省漢隸的過程中逐漸變化而來的,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楷書在體勢上多呈長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勢;點畫布局上布白精密,結體緊湊,重心的安置、筆道的長短、正斜魏劍峰行楷作品欣賞 、交筆的角度十分規范,合體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當;點畫形態上也極其豐富。楷書是以點畫結構為特點的漢字書體,筆法、字形非常的固定。而行楷書的字形是在楷書的點畫基礎上,略加變動而適於連筆書寫的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書體,是楷書的直接快寫體。簡而言之,就是使字的書寫更加靈活,加快書寫速度,節省書寫時間。行楷將楷書的體勢、點畫變得圓轉連帶、變化多樣。因為在書寫時,楷書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書的筆意,因此叫行楷。行楷結字也很自由,字的筆畫可依據不同連筆位置的需要作出靈活多樣的變化,書寫快捷,不需停筆、頓筆更長的時間。下筆收筆,起承轉合,多取順勢,一筆帶過。筆道流暢、瀟灑多姿,日常生活學習中,應用最為廣泛。
折疊用筆區別
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中蒙漢良行楷書,提筆、頓筆、轉筆等運用要求嚴格,書寫要平穩,有輕重提按、入鋒回筆等具體要求。筆數,筆順,一定的行筆規則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
而行楷的用筆則靈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鋒、頓筆、停筆等嚴格的運筆,不強調用筆中更多的提按、筆畫形態,只要求筆道流暢,使轉合理,行筆巧妙。還可以依照書寫者的習慣而使筆畫的行筆出現各種變化,甚至依照個人不同的審美和書寫風格去追求或創造出不同的筆道線條。
『肆』 誰能幫我翻譯下藏文「密碼『兩個字怎麼寫
གསང་རྟགས་
『伍』 兩字草書寫法是什麼
兩字草書寫法如圖所示。
意思:
1、雙方。
2、表示不定的數目,和「幾」差不多。
3、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於1兩,舊制16兩等於1斤,1兩合31.25克;後改為10市兩等於1市斤,1兩合50克。
組詞
1、兩邊[liǎng biān] 物體的兩個邊兒。
2、兩旁[liǎng páng] 方位詞。左右兩邊。
3、斤兩[jīn liǎng] 分量。多用於比喻。
4、兩面三刀[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耍兩面派手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5、兩訖[liǎng qì] 商業用語,指賣方已將貨付清,買方已將款付清,交易手續已了。
『陸』 想請教行草如何書寫
你好,這個並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即使說清楚你也未必能夠領會並學會如何書寫。
所以還是建議買幾本字帖(按照自己的需要選購相應的鋼筆字帖、毛筆字帖等)進行練習,注意掌握書寫的要領,平時也多觀摩行草書法作品,一點一點領悟其中的精髓,再就是,貴在堅持。
回答完畢,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如有疑問,請追問,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柒』 解讀漢字「密碼」:誰發明了這種奇葩字,一個字讀出一句話
中國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從3300年前商代的甲骨文、籀文(石鼓文)和金文(鍾鼎文),到秦朝的小篆,再經過漢朝的隸變和唐朝的楷化,以及後世歷代人們的創新完善,逐步發展成為我們現在常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字。
(甲骨文)
(石鼓文)
(鍾鼎文)
漢字是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發明創制,經過中國人民自古至今數千年不斷改進、創新發展的智慧結晶,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除了標準的正楷字,現代日常生活中漢字的常用字體還有由楷書演變的行書、草書,以及介於楷書和行書之間的行楷字,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行草字。而在書法藝術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真(楷書)、行、草、隸、篆以及魏碑等多種字體表現形式。
在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出現了一種非常奇葩的漢字組合體,顧名思義,漢字組合體就是將兩個以上的漢字組合成一個富含一定意義的字,比如下面圖中這個組合體字。
(合成字「正義」)
上圖中的字是由「正」、「義」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的一幅行書作品,作者巧妙地借用「正」字下部三個筆畫作為「義」字頭的前三筆,組合在一起的兩個字結構得當渾然一體,堪為佳作。
漢字組合體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合體字,我們為了分析漢字的結構,將日常使用的字按結構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是獨體字,獨體字在漢字中佔比很小,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後成了單個的筆畫,失去了漢字的意義。
獨體字是從象形和指事的圖畫演變而成,也是構成合體字的基礎。大多數的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成的合體字。
(合成字「天人合一」)
雖然從形式上來說,漢字組合體也是合體字,但從漢字的功能和含義來講,每個合體字都有固定的結構,代表既定的含義,它是組成文字的一個單位,具有特定的讀音,而漢字組合字是一個詞、片語、成語、吉利話或吉祥語的組合體,表現形式根據創作者的喜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組合,而且一個組合體的字是無法標注一個讀音的,所以,漢字組合體只能是合體字的一個另類,也可以稱之為「合成字」。
那麼,合成字是誰最早創造出來的呢?
由於漢字組合體不是我們常規使用的主流漢字,而且多見於民間,很多人認為這種奇葩而有趣的非主流文化現象來自民間創造,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我國最早的合成字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徵調軍隊時的符文,通常是把幾個篆字合並在一起,刻在竹簡或木片上製成符文,然後將刻了符文的竹簡或木片分成兩半,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在一起用來驗證真假。也就是說,合成字最初是作為國君傳令所用的一種帶有「密碼」性質的信物或憑證。
發展到漢代,道士們借用這種手法製成符篆,稱為「復文」。由於合成字應用在道教符籙上,而符籙一向被人們認為帶有召鬼神、鎮精魅的奇特力量,於是民間也紛紛模仿,將吉利話和吉祥語合在一起寫成一個字,還出現了為祈福避邪而鑄造的壓勝錢。
(古時民間鑄造的「招財進寶」壓勝錢)
(古時民間鑄造的「黃金萬兩」壓勝錢)
宋代以後,合成字由道士畫符,演變成為民眾表達美好願望的一種形式。直到今天仍深受人們喜愛,許多民間書法創作者不斷推陳出新,合成字的內容由吉利話發展為勵志的詞語、人們熟悉的成語、詩句或楹聯,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起來。
(清代銅鑄合成字「日進斗金」)
(合成字魁星踢斗)
(合成字「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時,人們多將合體字雕刻在器物上,發展到現在,人們多製成楹聯或書法作品,靈活多樣的創作形式促進了合體字的傳播和交流,更多民間的書法愛好者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創作出更多構思精巧、結體美觀、內容涉及面廣、生動有趣的合成字,並以書法作品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合成字「龍鳳呈祥」)
(合成字「四季平安」)
(合成字「中國夢」)
民間創新的力量是巨大而無窮的,期待更多創新漢字文化、寄託美好願望、體現時代新風、傳播正能量的作品出現!
漢字(17)合體(2)組合(1)
『捌』 用草書怎麼寫
1、米芾的寫法
3、草書簡介: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准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槃」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現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於右任先生編著的標准草書(有同名字帖)。林散之是近現代草書大家,有「草聖」之美譽。
『玖』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_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圖片欣賞
草書 因為是技巧與情性在瞬間的完美凝結,故於技法之外,尤其需要才情。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兩個字草書 書法字體 ,希望你們喜歡。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欣賞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1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2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3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4
兩個字草書書法字體5
章草書法的魅力
從草書發展史講,章草大體上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其經典之作,為西漢黃門令史游書寫的《急就章》。當時,它既是一種小學“識字”,也是一種章草標准字體。到了東晉以後,作為今文字的新體草書,以及行書、楷書走向全面成熟,隸書及章草也隨之而被取代了。當時為區分新舊草書,人們將新體稱為“今草”,鑒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有章可循,就稱之為“章草”。
近幾年,筆者通過對章草的研習,特別是《急就章》的臨摹探究,對章草這一古今文字過渡期書體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它守隸開草,追篆融楷,納眾美於一身,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形扁字獨,波磔突出的隸之美,章草是隸書的草寫。知道隸書是由篆書脫變而來,隸變是以“簡省筆劃、劃圓為方、劃轉為折”為其特徵的。在隸變過程中,形體由長而方,又由方而略扁。章草繼承了隸書的形體扁平、字字獨立的特點。同時,在筆畫上章草又強化了波磔,突出了隸書最顯著的特點“蠶頭雁尾”。
所謂蠶頭雁尾,是對隸書主筆(帶捺腳的橫畫)最形象化的比喻。起筆時,入筆藏鋒逆轉,造成一種蠶頭之形,腰部稍細;收筆時,頓筆下按,向右上方翹起,形如雁尾。其筆畫上平下曲,最具有隸書的特徵,也是寫好隸書的關鍵一筆。
所謂波磔,實際上就是指後來楷書中的撇和捺。在永字八法中,“捺”也稱作“磔”。之所以稱為磔,是說其書寫要有“一波三折”之勢,運筆要鋪毫緩進,出鋒處收緊且要沉著含蓄。“波”,是指其左行筆畫,要勢如曲波,八法中稱“撇”。波磔美,體現在其左右開張,筆勢飛動,猶如鳥之雙翼,姿態優美,是隸書美重要的表現形式。
章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隸法隸意。諸如,從用筆看,“藏鋒逆入”,運筆的“遲送澀進”。從筆畫的變化上看,要“雁不雙飛、蠶不二設”等等。從結體上看,由於草化增速需要而須改變行筆順序或部件移位,但大體上還是保留著隸書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結體方式。從筆畫連結形態上看,章草常常會有一筆環轉後作“雁尾”狀的現象,如“決”“變”“殺”“游”“臯”“辨”。如果說前三字還是“捺”使之必然,而後三字就是“橫”保留了“雁尾”使其所然了。在這里,前者是波磔有機結合,後者是橫豎有機結合,但最終仍不舍棄磔尾。
統觀歷代章草名貼,大都是堅守了隸書的主要特點,滲透著隸法隸意,彰顯出章草之中的獨特的隸之美。
旁融博採,形端體俊的楷之美,漢隸在草化過程中,也漸啟楷化之路。前者揚棄漢隸之規矩,志在追求書寫速度;後者則緊挽漢隸之特點,進一步追求形體端莊的嚴整之美。其間在”雙化”過程中,草楷相交相融,又產生了行書。
楷化也就是將張揚的隸之波磔削減逐步變為楷之撇捺,並有了側(點)、啄(短撇)、趯(直鉤)等楷書筆畫,同時隸書“似八字勢”(漢隸“八分”之稱緣於此)的字型得以改觀,結體上也更趨端嚴方整俊美。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楷書已開始定型,鍾繇即為其奠基者。後王羲之進一步發展,日趨成熟。
在《急就章》中,發現了“人”“水”“火”“反”“九”、“口”等較完美的楷體字,看到的行書體字就更多了。當然,從總體上看這些仍為《急就章》總數的少數。但是若從偏旁部首來看,行楷書的形象就時有所見了,諸如單雙立人、提手旁、木字旁、三點水、王字旁等不少都是行楷書的典型寫法。另外有的字,除了一兩筆有章草的特點之外,簡直就是正統的楷體字,如“法”“均”“先”“廷”,這些足以說明了規范化的章草對楷書某些筆畫寫法、組字結構等方面的借鑒。
試觀《急就章》,它形獨體正,端方秀美,且使轉簡率,不枝不蔓,並點畫清正,省便有據,實乃草體楷寫之範式。唐張懷瓘曾將皇象書列為“神品”,並評論其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已“造其極”。這里的“萬字皆同”並非貶義,實指是體勢連貫,端莊俊美,是一種書法藝術的極高境界。
古樸庄穆,靜中寓動的意象之美,章草以漢隸為根基,突出隸之波磔,上追篆之圓轉,旁借楷之法式,開創草之流便,這樣它就以嶄新的面目展現於世人。它兼收並蓄,將波磔美,曲線美,端莊美,流動美,融會貫通為一體,形成了章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章草藝術的魅力體現在矛盾的和諧統一之中。隸書之波磔,筆畫左右開張,有飛動之勢;篆書之弧環,線條圓柔挺勁,有內裹之姿;草之連屬,筆勢流動繚繞,有連綿之意;楷之法式,結構方正端秀,有整肅之規。章草之美正是在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局面下體現出來的。
古代的經典書論著作對章草形態意象,多有品評。如“獸企鳥峙,志在飛移;狡免暴駭,將奔末馳”(衛恆《四體書勢》)、“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竇臯《述書賦》)。
在這里“峙”為躊躇,欲行而不行貌,“企”為踮著足根站貌,均靜中有動,但最終還是靜。“暴駭”是動,“末馳”是靜,“將奔”(不行、站)是以靜制動意態意象的定格。這充分體現了章草結體中筆畫沉穩舒展,動靜結合的審美意趣。
“蟄啟”為龍蠖冬伏蘇醒,“伸盤復行”為伸展(動)盤踞(靜)連續不斷往前走(復行),這也是“志在飛移”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對靜中寓動,動中有靜,動靜交叉,復行成篇(章法)體勢意態,極為形象而美妙的展現。
在章草中,簡約的筆畫為其在字內的流動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它追古開今,納隸涵篆,方圓兼用,草化楷寫;它筆畫雖有牽連,但使轉自有法度,在筆畫連屬運行中,橫、捺、點間作波磔,重按緩出,時時調節著筆墨的節奏速度;它字字獨立,如星如珠,行筆疾速中蘊含遲澀,時斷時續,時快時慢,氣息連綿不斷。整個篇章自有一種古樸庄穆、沉著痛快、縱橫自然氣象,同時一曲美妙的古典音樂也縈繞於耳邊。這就是從章草研習和欣賞中,看到的其中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