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增不減在心經里是什麼意思
不增不減
指真如、法性或法界拍清。謂法身乃不變、常住、遍一切處、不增一法、不減一法。舊譯《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二雲(大正9‧614c)︰「譬如如如性,離虛妄寂滅,亦無有生者,亦無有滅者,如是諸如來,及一羨培切境界,亦同如如性,不增亦不減。」《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9a)︰「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佛性論》卷四雲(大正31‧襲派前812b)︰「真如者,是無增減法。」又偈曰(大正31 ‧812b)︰「無一法可損,無一法可增,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B. 心經大概內容是什麼意思啊
經文(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心經密碼決定什麼擴展閱讀
這部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察談最流行的佛教經典。英國佛經譯者Edward Conze (2000)認為這篇經書屬於般若波羅蜜教派發展四階段的第三階段時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賣正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中沒悔指南,利生的法寶。今融會大德們的注釋,結合自己的點滴體會,簡要地講解此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分為七部分:一、總綱分,二、色空分,三、本體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於理解。
C. 佛教中 心經 講的是什麼
心經,可以說是佛經的精華所在。講的是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定中證悟的境界:色空不二。色,指的是一切顯現的事物,空,是指事物的本質。比如能量是本質,太陽能型和衡、風能、電能就是能量外在的顯現。但我們說能量,只是通過各種外在的能量表現來總結出的,是理論,就如我們說色空不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緣起性空,這是理論,而觀自在菩薩是實證,是現見,直接看到了,就是經中講的「照見」。理論,是讓我們理解,是指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想實證,只能修學佛法,通過禪定來棚搏實現智慧開顯,這種實見,照見,就是成就者特有的智慧。而這種智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但因業障而礙,是每個人,甚至每個眾生都能通過修學佛法顯現出來的。
心經除了告訴我們色卜做空不二是真實的,可以實證外,還告訴我們,修行佛法真的可以讓我們離苦。佛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修習佛法可以離苦得樂。但有人不信。觀自在菩薩以自己的實證告訴我們:修學佛法,只要實修,達到五蘊皆空,即可度一切苦厄,遠離痛苦厄運。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修心轉心能轉境。
心經還告訴我們修心開智慧的一種方法,即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咒為無上智慧,是諸佛自性,也是我們的本來自性,誦咒,即是回歸自性,回歸本然,回歸佛性,看似簡單,卻是修行無上之妙法。
D.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怎樣解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詔同注
按施護譯本。世尊在靈鷲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人慾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雲何修學。而觀自在遂說此經。此經即世尊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薩之說即是佛說。傳至中華凡五譯。今從玄奘所譯者。以中國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語也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眾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薩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說此經者。欲令眾生斷除妄心顯發本性故也。經者法也。常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皆經中所說之旨。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深般亂段若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雹宴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凈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眾生。但稱菩薩者從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初心淺智者所觀故雲深也。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者觀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蘊者積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領納也。想者思想嘩肆譽也。行者作造也。識者分別也。識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脫也。一切苦厄者。世間之眾苦也。菩薩由照五蘊空寂。離生死苦。復閔在迷眾生顛倒妄想。悖理亂常不忠不孝。十惡五逆致受眾苦。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敘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此是別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舍利子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為眾請問。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諸法者。指前五蘊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菩薩復告舍利子雲。既了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既無生滅豈有垢凈。既無垢凈。豈有增減乎。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此真空實相之中。既不可以生滅垢凈增減求之。故總結雲。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即空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真空實相之中既無五蘊亦無六根六塵。此空十二入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既無十二入。亦無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塵六識也。乃至者。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為迷心重者。說為五蘊。為迷色重者。說為十二入。為色心俱迷者。說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學之人。隨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空十二因緣也。無明者痴暗也。謂於本性無所明了。非瞢然無知。乃違理強覺之謂也。無無明等者。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其性本空無生滅相。故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義與前同。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華經雲。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也。滅相者。如經雲。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一曰無明。亦名煩惱。二曰行。謂造作諸業。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從托胎後生諸根形也。五曰六入。於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觸出胎後六根對六塵也。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八曰愛。謂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謂於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作謂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一切眾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故雲無也。
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者。觀四諦清凈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業苦因。此二者世間之法也。滅即涅槃樂果。道即道品樂因。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說此四諦者。欲令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也。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故雲無也。
無智亦無得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薩以智照境。既無五蘊及四諦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葯忘。故雲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此結前起後之言。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提薩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功成理顯。故得心無業縛。因無業縛故。無生死恐怖。即無生死恐怖。則無顛倒煩惱。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故雲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語摩訶般涅槃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別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謂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然雖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斯之謂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言非惟菩薩。如是修證。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前是顯說般若。後是密說般若。然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耶。良由眾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四種咒者。蓋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滅痴暗名大明咒。能顯至理名無上咒。極妙覺果無與等者。名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此結般若功用廣大。除苦得樂決定無疑。令諸眾生信受奉行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摩訶
已上密說般若。此五種不翻之一也。蓋咒是佛之密語。非下凡所知。法華疏雲。咒是鬼神王之名號。稱其王名。則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雲咒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又咒者願也。如蜾裸之祝螟蛉願其類我。佛菩薩說咒。願諸眾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覺。能誦此咒者。則所願無不成就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E. 心經有哪些
佛教就一本心經,不過譯本很多。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 吳·支謙譯 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402-413年)略本 存
梅湘涵小楷心經局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譯(649年)略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譯(693年)缺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譯(695-710年)缺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凈譯(695-713年)略本 存
梅湘涵小楷心經局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譯(初譯)(738年)廣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譯(重譯)(738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847-859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成譯(敦煌石室本)廣本 存
《聖佛母般若波羅橡殲蜜多心經》 宋·施護譯(980-1000年)廣本 存
其中以玄奘法師漢譯本流通最廣,共260字。其譯本內容約有20處與今日所見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通行本多了2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
唐代義凈的漢譯本,在咒語後有一段不同一般譯本、獨有的流通分,描述讀經的功效[7]。有些學者認為此版本可能是玄奘漢譯本的誤用,因此《大正藏》未收錄,但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依藏文本漢譯的有:
《大內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清康熙據西藏番字舊本譯。依此版本,雍正皇帝御制《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滿蒙漢對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製成。
1948年貢噶呼圖克圖於上海依藏文本作漢譯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梅湘涵小楷心經
1994年方廣錩依《敦煌遺書》的《心經》異本作修訂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8]。
依梵文本所造的漢字音譯本有:
敦煌遺書S2464號「觀自在菩薩與三藏法師玄奘親教授梵本不潤色·《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9],及S5648號。白石真道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房山石經藏不空漢字音譯本[10]。福井文雅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房山石經藏慈賢漢字音譯本[11]。福井文雅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梅湘涵小楷心經局部
宋·蘭溪大覺禪師,漢字音譯本[12]。此本於西元1246年(宋·寬元四年)。
《玄奘感觀音親授記梵文心經》,此本引自愣嚴解冤釋結道場儀,為明清時期雲南阿吒力僧常用之科儀,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底本藏於雲南圖書館。[13]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有兩種明顯不同的譯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無垢友(梵Vimalamitra)及譯師寶車(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譯,經名《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歸入續部。另一版本,經名《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佚名,歸入般若部。均為廣本。
敦煌藏文文獻中,有第三種藏譯本,經名《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略本,收錄在《敦煌大藏經》中,有20種抄本,內容大致相同。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畢爾(Samuel Beal)於1864年依玄奘漢譯本所譯中汪。
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將梵文本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並首次將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譯成英文傳至歐美國家。穆勒轉譯時間早,且當時英文的佛教用詞尚未固定,故此譯本以今日標准看並非佳作,但這無損於穆勒在心經研究史上的賣如仔地位。
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訂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並譯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紀歐美研究般若經典最出色的學者,其心經譯本幾乎被當成標准本,地位等同玄奘譯本在漢字文化區的地位。
其他語文譯本
其他語言譯本多依梵文本、玄奘漢譯本、藏文本而譯。
德譯本:1960年何內等三人(I. B. Horner,D. Snellgrove,A. Waley)依孔睿校訂本及略本梵文心經,譯成德文。
1982年法勇比丘(Bhikkhu Dharmaviro)依玄奘漢譯本作德譯本。
法譯本:1984年吳其昱依玄奘漢譯本作法譯本。
日譯本:1972年松原泰道依梵文本作現代日語譯本。1977年榊亮三郎依法隆寺修訂梵文本作日文意譯本。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訂梵文廣、略本作日譯本。昭和16年,高島米峰、清泉芳嚴依法月、般若共利、智慧輪、施護、法成等漢譯本作日譯本。昭和52年,寺本婉雅依藏文本作日譯本。
俄譯本:1989年,切連契耶夫(Terentyev A. A.)作俄譯本。
韓譯本:1994年,越祖,宋醉玄著《般若心經講論》,依鳩摩羅什、玄奘、法月等漢譯廣、略本心經作韓文音譯及意譯。
越南文:凈行法師依玄奘漢譯本作越文音譯及意譯本。
荷譯本:Rob Janssen依梵文本作荷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