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2-03-06 20:16:07

① 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

出自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1)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重陽節民俗活動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2、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3、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4、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5、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6、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②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重陽節又叫敬老節、重九節、登高節、祭祖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到重陽節這天,民間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曬秋、放紙鳶等習俗。

③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是什麼節

重陽節 農歷是我國的傳統歷法,它以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把太_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比西方歷法要早2697年。我國的傳統節日,都以農歷計算。 我國上古時期,人們使用龜甲等物進行卜筮(shī),《連山》《歸藏》《周易》這三部卜筮經書被後人統稱為「易經」,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在《易經》中,把數字「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於是,農歷的九月九日,就是兩九相重、日月並陽的日子,因而叫做「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的「火」,一種說法是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隱退,意味著一年之中的寒冷季節到來。因此,人們為火神的休眠而舉行祭祀。這種祭祀大火的儀式,在後世不少地方遺留的重陽節風俗中還可尋到一些痕跡。漢代皇宮中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之後傳入民間,形成重陽節的重要習俗活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留下的千古名句。詩句中所記述的,就是重陽節人們觀菊賞菊,暢飲菊花酒的習俗。而到了唐朝,重陽佳節正式成為一個節日。 閱讀(高年級)

④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朝陽山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1]

作品名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快速
導航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⑴
獨在異鄉為異客⑵,每逢佳節倍思親⑶。
遙知兄弟登高處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2]
共6張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關圖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植物,即茱萸。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3] [4]
白話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⑤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是傳統節日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指的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思念自己。全詩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2、白話譯文:

獨自在異鄉做異鄉來的客子,每遇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時會想到少了一人。

3、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這說明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⑦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什麼節日

1、「每逢佳節倍思親」里的佳節指的是我國農歷的九月九日重陽節。

2、「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7)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其它描寫重陽節的古詩:

1、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2、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朝代:唐

譯文對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滿江紅·喜遇重陽

作者:宋江

朝代:宋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盡教添白發,鬢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
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姦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⑧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該詩選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⑨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是指傳統節日中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是指傳統節日中的重陽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