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鳥類最常能活多少年
鳥類的平均壽命是50-60年。 據英國《獨立報》3日報道,據最新一項國際研究稱,鳥類實際上比科學家原來想像的壽命更長,飛行距離更遠。這項研究發現,鳥類的壽命已遠遠超過此前記錄的年齡,其中一些鳥類腿上套著做記錄用的金屬環甚至超過30年,這徹底改變了科學家原來對幾種鳥類平均壽命的看法。 一隻黑雁腿上的金屬環是在27年前套上去的 英國鳥類學信託基金會(BTO)研究人員一直在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和鳥類觀察者交流鳥類活動的細節,編寫出一份關於各種鳥生活習慣的最新報告,所有這些鳥兒全被套上了有助於跟蹤它們活動的金屬環。研究人員在蘇格蘭鄧弗里斯附近索爾威灣發現了一隻黑雁,它腿上的金屬環是在27年前套上去的,這使得它比此前記錄的壽命最長的黑雁起碼多出兩歲半。由於黑雁每年春秋兩季要在索爾威灣及其在斯瓦爾巴特群島(位於挪威北部和北極之間)繁殖地之間往來遷徙,科學家估計這只黑雁已飛行了至少15萬英里。 科學家還發現,一隻在俄羅斯薩拉瓦茨斯基地區被射殺的鳳頭潛鴨(澤鳧)腿上的金屬環是22年前在英國林肯郡套上的,當時它只有幾個月大,而林肯郡距離薩拉瓦茨斯基地區2200英里。此前記錄的壽命最長的黑鴨是17年9個月24天。這些新記錄是國際鳥類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有助於人類了解它們的活動和生活習慣。2004年,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志願者給88.2萬只成年鳥兒套上了「身份識別」金屬環,一舉打破了1995年創下的85.9萬只的記錄。 飛行距離最遠的鳥兒是一隻海燕,它季節性遷徙的飛行距離近6000英里 此前,科學家多次發現長壽的鳥類,比如1968年在諾福克被套環的一隻36歲大的蠣鷸和1962年在格溫內思郡套環的一隻刀嘴海雀。除了記錄這些鳥兒的壽命外,科學家還調查哪種鳥飛行的距離最遠。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鳥兒之一是一隻海燕,它1982年7月在設得蘭群島耶爾桑德套環後,於2004年2月在納米比亞海岸附近被捕獲,其季節性遷徙的飛行距離達到近6000英里。 此外,他們還估計一隻普通燕鷗已飛行了6100英里,這只燕鷗 2003年在迪斯默思(Teesmouth)希爾桑德斯被套上金屬環,2004年6月在南非蘭伯特灣被發現。科學家原本以為體態較小的林地鳥壽命相對較短,但一次發現改變了他們的這種看法。科學家在俄羅斯諾夫哥羅德發現了一隻17年前在英國薩福克郡被套上金屬環的病死林地鳥,這比此前的記錄多出16個月。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鳥類套環研究計劃」的負責人雅克·克拉克說:「編寫鳥類套環研究報告總是令人心情激動,但一年內打破如此多的記錄尚屬罕見。與人類不同,鳥類經歷中年和老年的時間較短。在度過成熟期後,它們在餘生大部分時間身體都處於良好狀態。」 鳥類學家:有些鳥類壽命長的簡直令我們不敢想像 克拉克說,一旦鳥類身體狀況未達到標准水平,它們生存的時間就不會持續太久,逐漸喪失了逃避捕食者追殺所必須的速度特點。長距離遷徙慢慢消耗掉它們的能量,寒冷的冬天更會帶來嚴重後果。克拉克說:「有些鳥類壽命長的簡直令我們不敢想像,我們已公布過一隻50多歲的馬恩海鷗和一隻42歲的刀嘴海雀返回威爾士棲息地築巢的消息。另外,最大的涉禽類之一———蠣鷸是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從套環到被發現,這期間跨度最長的是36年,其中一隻蠣鷸現在可能已步入40 歲。」 給鳥類套環研究讓科學家對鳥類遷徙模式的變化有了深入了解,盡管平均下來,50隻被套環的鳥兒中,最終報告給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的還不到一隻。克拉克說:「我對每年向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報告套環鳥兒的數千名熱心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Ⅱ 鳥的壽命是多少年呀
鳥類的平均壽命是50-60年。
據英國《獨立報》3日報道,據最新一項國際研究稱,鳥類實際上比科學家原來想像的壽命更長,飛行距離更遠。這項研究發現,鳥類的壽命已遠遠超過此前記錄的年齡,其中一些鳥類腿上套著做記錄用的金屬環甚至超過30年,這徹底改變了科學家原來對幾種鳥類平均壽命的看法。
一隻黑雁腿上的金屬環是在27年前套上去的
英國鳥類學信託基金會(BTO)研究人員一直在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和鳥類觀察者交流鳥類活動的細節,編寫出一份關於各種鳥生活習慣的最新報告,所有這些鳥兒全被套上了有助於跟蹤它們活動的金屬環。研究人員在蘇格蘭鄧弗里斯附近索爾威灣發現了一隻黑雁,它腿上的金屬環是在27年前套上去的,這使得它比此前記錄的壽命最長的黑雁起碼多出兩歲半。由於黑雁每年春秋兩季要在索爾威灣及其在斯瓦爾巴特群島(位於挪威北部和北極之間)繁殖地之間往來遷徙,科學家估計這只黑雁已飛行了至少15萬英里。
科學家還發現,一隻在俄羅斯薩拉瓦茨斯基地區被射殺的鳳頭潛鴨(澤鳧)腿上的金屬環是22年前在英國林肯郡套上的,當時它只有幾個月大,而林肯郡距離薩拉瓦茨斯基地區2200英里。此前記錄的壽命最長的黑鴨是17年9個月24天。這些新記錄是國際鳥類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有助於人類了解它們的活動和生活習慣。2004年,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志願者給88.2萬只成年鳥兒套上了「身份識別」金屬環,一舉打破了1995年創下的85.9萬只的記錄。
飛行距離最遠的鳥兒是一隻海燕,它季節性遷徙的飛行距離近6000英里
此前,科學家多次發現長壽的鳥類,比如1968年在諾福克被套環的一隻36歲大的蠣鷸和1962年在格溫內思郡套環的一隻刀嘴海雀。除了記錄這些鳥兒的壽命外,科學家還調查哪種鳥飛行的距離最遠。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鳥兒之一是一隻海燕,它1982年7月在設得蘭群島耶爾桑德套環後,於2004年2月在納米比亞海岸附近被捕獲,其季節性遷徙的飛行距離達到近6000英里。
此外,他們還估計一隻普通燕鷗已飛行了6100英里,這只燕鷗 2003年在迪斯默思(Teesmouth)希爾桑德斯被套上金屬環,2004年6月在南非蘭伯特灣被發現。科學家原本以為體態較小的林地鳥壽命相對較短,但一次發現改變了他們的這種看法。科學家在俄羅斯諾夫哥羅德發現了一隻17年前在英國薩福克郡被套上金屬環的病死林地鳥,這比此前的記錄多出16個月。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鳥類套環研究計劃」的負責人雅克·克拉克說:「編寫鳥類套環研究報告總是令人心情激動,但一年內打破如此多的記錄尚屬罕見。與人類不同,鳥類經歷中年和老年的時間較短。在度過成熟期後,它們在餘生大部分時間身體都處於良好狀態。」
鳥類學家:有些鳥類壽命長的簡直令我們不敢想像
克拉克說,一旦鳥類身體狀況未達到標准水平,它們生存的時間就不會持續太久,逐漸喪失了逃避捕食者追殺所必須的速度特點。長距離遷徙慢慢消耗掉它們的能量,寒冷的冬天更會帶來嚴重後果。克拉克說:「有些鳥類壽命長的簡直令我們不敢想像,我們已公布過一隻50多歲的馬恩海鷗和一隻42歲的刀嘴海雀返回威爾士棲息地築巢的消息。另外,最大的涉禽類之一———蠣鷸是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從套環到被發現,這期間跨度最長的是36年,其中一隻蠣鷸現在可能已步入40 歲。」
給鳥類套環研究讓科學家對鳥類遷徙模式的變化有了深入了解,盡管平均下來,50隻被套環的鳥兒中,最終報告給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的還不到一隻。克拉克說:「我對每年向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報告套環鳥兒的數千名熱心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Ⅲ 作為我們最常見的鳥類-燕子的壽命是多少呢它們一生能搭多少次窩呢
作為我們最常見的鳥類-燕子的壽命是多少呢?它們一生能搭多少次窩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燕子的壽命
燕子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它們以人的家為「家」,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除了繁殖期,我們能偶爾看到幾只不慎從窩里掉出來的雛燕外,其他時候我們很難發現燕子的屍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燕子的壽命長?還是別的原因呢?
首先,我們常見的燕子主要有兩種:家燕和金腰燕。這兩種燕子都喜歡在人的住所里築巢,不同的是家燕更喜歡在屋檐下,它的雛燕喜歡在巢外排便,所以燕子窩底下總是會有清理不盡的糞便,而金腰燕更喜歡在人的家中(指住房內,以前常見,現在由於人的住所發生了改變,不利於它們進出,所以比較少見了),它的雛燕通常在窩內排泄,由成燕銜出去扔掉,所以金腰燕的巢下方沒有糞便。其次,金腰燕與家燕大小形態基本一致,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金腰燕的腹部靠近尾巴的地方有一圈黃色的羽毛,這就是它「金腰」的由來。
總結
燕子的壽命通常在11-15年之間,具體要看燕子的種類,而且通常一對燕子一旦成對,它們屬於「一夫一妻制」,建好巢之後,會一直到老。但是當巢被破壞或者被搶走後,它們就不得不另建新巢了,具體的次數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對燕子的巢被破壞或者搶走,它們在這次繁殖期內只能繁殖一窩。
寫在最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詩豪」劉禹錫對王、謝兩個大世家由盛轉衰的描寫,但是誰也不曾想過,多年過後,「堂前燕」自己成了「舊時的王謝」,確實,燕子作為與人類最為親近的鳥類,現在的數量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與人類的活動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農葯使用導致的飛蟲減少、住所的改變、人為的搗毀燕子窩等等)。
Ⅳ 鳥類的生命歷程有哪些
鳥類的生命歷程有: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
鳥類性成熟期為1~5年。很多鳥類到性成熟表現為兩性異型。繁殖期間絕大多數種類成對活動。有些種類多年結伴。有的種類一雄多雌。少數種類一雌多雄。
成對生活的鳥類雌雄共同育雛,一雄多雌的鳥類大都由雌鳥育雛,一雌多雄的鳥類由雄鳥育雛。體內受精,卵生,具有營巢、孵卵和育雛等完善的繁殖行為,因而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鳥類在繁殖初期有發情活動,雌雄相遇時,雄鳥(少數為雌鳥)表現出特種姿態和鳴聲。有些種類,特別是一雄多雌的種類,雄鳥間常發生格鬥。發情末期或發情結束時開始占據巢區。
(4)鳥類的生命密碼是多少擴展閱讀:
鳥類的外形特徵
鳥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翅,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其主要特徵是全身披覆羽毛,前肢變為翼,能在空中飛翔;體溫恆定且高,可達40℃。
適應飛翔,骨骼變輕。家鴿的骨骼可代表現代鳥類骨骼的一般特徵,但與原始的鳥類骨骼相比它又是很特化的了。胸部有龍骨突(carina);薦椎2個。
腰椎2個,與最後一個胸椎癒合,向後還和部分的尾椎癒合,形成鳥類所特有的癒合薦椎;尾椎4~6個,最後尾椎向上翹起,稱為尾綜骨。
Ⅳ 鳥類當中壽命最長的是哪一種它可以活多少年
長壽是一個從古至今都被人類永遠追求的東西。從古代的蓬萊求丹,到現在科學發達的技術和人類養生的需要都體現了人類在追求長壽的道路上永不停歇。而動物界也有著長壽的基因,比如說鳥類,一般鳥類的壽命只有十幾年,但是有些鳥類比如信天翁的壽命有60年左右,而有一些比較大型的鸚鵡甚至達到上百年的壽命。
世界上生命最久的鳥類是大型的鸚鵡,英國有一隻叫詹米的鸚鵡就活到了一百零四歲。影響鳥類壽命的因素有許多。當中優質的食物和空氣的新鮮至關的重要。隨著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的環境也越來越差了,為了保護動物和人類自己的生存安全,我們要愛護環境和衛生,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保持好這個安全而溫馨的家。
Ⅵ 喜鵲和其它的常見鳥類一般的壽命是多少年
大自然情況下的喜鵲基本是8---10年,人工飼養喜鵲的見過活了15年的,現在是第十六年,不知道能不能繼續活下去
如果喜鵲的生活化境比較好,它們就能多活幾年,如果條件惡劣,就少活幾年。
Ⅶ 雞是什麼進化成的
鳥類的祖先始祖鳥
一隻破殼而出的嫩黃色小雞「大搖大擺」登上了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封面。在它毛茸茸的身子背後,是由T、A、G、C四個字母排列而成的生命密碼———世界首張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這是多國科學家經過數年努力繪製成的第一張母雞基因序列分析圖,也是人類首次完成鳥類動物的基因解密工作。該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和基因組序列已知的其他物種(蠕蟲、蠅類和魚類)之間的演化空白。
《自然》雜志以色彩鮮明的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這一重大科研成果,並刊登了關於雞基因組研究的題為《雞基因組的多態性》、《雞的進化》和《雞基因組的物理圖譜》三篇主題文章。在此項跨國學術研究合作中,中國科學家在原雞的研究中,承擔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作,而在家雞基因組的研究中,則完成了全部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家在雞基因組破解過程中的出色表現彰顯了中國在基因研究領域的強大實力。
科學家選擇野生紅原雞作為框架圖原型
雞與人類同屬溫血動物,是發育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等學科的主要模式生物。雞類還具有高度遺傳變異性,其基因家族擴展和收縮的方式多種多樣,變異率大大高於哺乳動物,與世界上變異率最高的小鼠亞種不相上下。正是這一特質,使得雞家族人丁興旺,當今世界上共有雞類近300種。
此外,雞的基因組比哺乳動物的緊湊得多,它擁有20萬到23萬個基因,但僅有十億個DNA鹼基,而同樣多的基因人類需要三十億個鹼基。雞的基因數量與哺乳動物的相當,但它的基因組含有重復的「垃圾」DNA的數量很少。這一現象與其大量生長的重復元素(LINE)CR1反轉錄酶的高度特異性密切相關。這一特點使雞種間和雞種內的變異程度相當接近,從而為不同雞種基因的比較提供了方便。
被用來破解基因的那隻母雞「RJF256」是一種生長於山林的野生紅原雞,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傑里.道奇森教授在5年前選定。野生紅原雞幾萬年前的祖先是現代所有家雞的老祖宗,而且從未經歷家養和馴化,因此它的基因組序列相對較原始易於破解,只要讀懂它的生命語言,也就能看清當今各類家雞的進化過程。
這只代號為「RJF256」的雞當時僅有2歲半,在戰勝了另外兩名候選者後被選中。自從它被科學家相中後,就過起了相當舒適的生活,獨住一個雞舍,衣食無憂,但成為明星的它也有自己的苦惱,除了被媒體頻頻曝光外,每6周還必須被抽一次血,以便讓科學家進行細致研究。現在,這只紅原母雞已經7歲半了,相當於人類的60多歲,即將退休。不過,它這一生對人類的貢獻可不小,可謂是功德圓滿。
研究小組用「鳥槍法」成功繪制雞基因圖譜
在研究過程中,基因小組採用了先進的「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法」。該法也被稱為「霰彈法」,是由大名鼎鼎的美國塞萊拉遺傳公司創始人克雷格.文特爾發明的,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技術發明之一。
「鳥槍法」可將基因組化整為零,把一條復雜的DNA長鏈分割成小的基因片斷進行測序,然後再通過高速計算機對這些切片進行排序和組裝,重新組裝成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鳥槍法」大大簡化了DNA片斷的測試過程,同時也能將基因快速、高效地進行高精度組裝,所以大大加快了雞基因組的破解工作。
短短兩年內,多國科學家用此法破解了大約10億個鹼基對,繪制出了「RJF256」的母雞的基因組序列草圖。科學家還以此為基礎,繪制了3種家雞(肉雞、蛋雞、烏雞)的基因組序列。研究小組通過家雞與紅原雞基因組框架圖的比較,發現了280多萬個單核苷酸鹼基變異位點,並以此為根據繪制了雞基因圖譜和遺傳差異圖。研究表明,雞類變異位點的密度為每千個鹼基5個變異位點,是人的變異率的6到7倍,是大猩猩變異率的3倍。這些變異位點大部分產生於被人類馴化之前,約1萬年左右。也就是說,並非不同的飼養方式造就了現代肉雞或蛋雞,它們之間的差異完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科學家確定:人類和雞在約3.1億年前擁有共同祖先
把雞和人類基因組圖對比後,研究人員發現,兩者至少有7000萬對鹼基序列在兩個物種間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基因組大小差異主要表現在重復序列、假基因和片斷重復上。雞和人類基因組的同位體現象,表現在較長片斷的同源性上,兩個物種都表現出較高程度染色體內的重復和較低程度的染色體間的交換。
人類基因組與雞基因組DNA序列有2.5%可以排列起來,通過對基因蹤跡的尋查,科學家確定在3.1億年以前,人類與雞有著共同祖先,之後才分道揚鑣,走上各自的進化道路。盡管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人和雞在基因組上確有相似性。雞類遺傳信息的破解,為人類最終搞清楚自己的遺傳和進化謎開辟了一條捷徑。
科學家還在研究中得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結果,他們發現控制雞生成角蛋白的基因與預想的不同。角蛋白是構成人類的頭發、指甲以及鳥類喙和羽毛的主要成分,科學家一直認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角蛋白來源相同。但雞基因圖譜顯示,雞的角蛋白基因與哺乳動物的區別很大,科學家由此推測,角蛋白可能獨立進化了兩次。此外,科學家還發現,雞似乎的確有味覺,原雞身上有200多個基因與已知的嗅覺基因類似。
在基因圖譜繪制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發揮了領軍作用
2002年,華盛頓大學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下啟動了紅原雞基因組測序計劃。在2003年3月,在英國劍橋舉行的國際協調會議上,中國科學家提出了同步進行家雞基因組研究的設想。
該設想得到了與會科學家的一致支持,隨後,來自全世界12個國家49個研究所的175名科學家合作進行這項研究。中國科學家憑借自身在基因組學領域的優勢,構建了率先雞基因組框架圖的主體部分,並在繪制紅原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的基礎上,通過三種家雞基因組序列與紅原雞基因組框架圖的比較,繪制出《雞基因組多態圖譜》。
中國科學家在繪制過程中承擔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作,在家雞基因組研究中,完成了所有研究工作。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繼人類基因組「中國卷」、水稻基因圖譜之後,又一次繪制出的主要經濟物種的基因圖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雞基因圖譜的繪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有關專家指出,無論對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雞基因圖譜的繪制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地球上的高等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兩大類群。
此次研究成果搭起一座低等脊椎動物和人類高等哺乳動物之間的橋梁,為人類生物學的系統性科學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生物模式。此外,通過對人類基因組與雞等其他生物的基因組比較,有助於更深入理解人類基因的結構和功能,進而開發治療疾病的新手段。
研究人員還表示,雞基因組研究的突破,還有利於人類掌握不同種類雞之間的基因變異規律,這對於培育優質雞種、改善食品安全、控制禽流感病毒的蔓延也具有重要意義。
Ⅷ 鳥類的生存方法是什麼、
生存法則-1 ----- 特殊的身體構造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鳥類體型弱小,因而在適者生存的法則之下,鳥類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存機制。和其它生物最不一樣的地方,即是擁有一對翅膀。有了翅膀,鳥類可以自由的飛翔。為了配合飛翔的機制,鳥的身體結構,與其它生物也不一樣。 基本上,它的身體一定要很輕盈,才能飛上天空。 鳥類的骨頭很硬、但很輕,只佔全身重量的二十分之一;骨骼中空,但有像樹枝結構的梁架互相支撐。鳥類的胸肌很大,佔全身重量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附著在龍骨上,可以讓鳥類拍翅時很有力。鳥的心臟完整的分為兩心耳、兩心室,左右自行循環血液,因而鳥類的心跳非常快,一分鍾可達三百或四百次,血液循環加快,氧氣的交換自然也加快,有助於飛翔。 鳥類的肺部很堅實,氣管很長;另外呼吸系統中,還有特殊的九個氣曩,和肺部之間行二次呼吸法,因而它們的呼吸效率是人類的兩倍。 鳥類為了飛翔,消化系統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大腸便短了,甚至沒有膀胱, 因而吃下去的東西,約十五分鍾後,糞便和尿會從泄殖腔一起排出,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另外雌鳥的右邊卵巢及輸卵管消失。鳥類因為在空中飛翔,對於地上的一切須瞭若指掌,因而它們的眼力很好。如鷹鷲科的視力是人類的八倍,因為它們的眼球大,視葉發達,所以視覺很敏銳。 鳥類有特殊的身體結構提供它們飛翔,但這還不足以保護它們安全無慮,因而它們還須發展出其他的生存方法。 生存 法則-2 ----- 躲避天敵 鳥類有了一對翅膀,除了提供它們飛翔,也成了它們躲避天敵的最好方式。 遇到敵人的時候,最好及最快的方式,就是迅速飛走。鳥類除了靠高超的飛行技巧,避過天敵的攻擊,有些鳥類更有意想不到的智慧。 如小鷿鷈遇敵時,會潛入水裡,在水中游幾十公尺後,再冒出水面;紅冠水雞會抱住水生植物的梗,讓身體藏在水裡;啄木鳥會躲在樹枝後面,等猛禽類的大鳥飛走後再出現;東方環頸ㄏㄥˊ育雛的時候,會假裝受傷,引開入侵者離巢一段距離後,再突然飛走。 鳥類避敵的方式,除了表現在行為上,有的鳥類甚至呈現在生理上。 例如有些鳥類身上的羽色會和環境相似,五色鳥即是最好的例子,全身除了頭部幾乎是綠色,站在枝頭上,如果不仔細看,是不容易被認出來的;另外多數鷸衡科的鳥類,全身不是灰就是褐色,和沙灘的顏色很接近,是很好的保護色。 日本雷鳥更是有名,生長在非常寒冷的極地,冬天一身雪白的厚羽毛,除了保暖又和雪地形成一色;到了夏天,再換成一身亮眼的黑白綵衣,達成求偶的目的。 有些鳥在築巢或生蛋的時候,甚至也會考慮到安全性,例如中國人最熟悉的燕子,喜歡把巢築在住家的屋檐下,既可遮風又可避雨;五色鳥會把蛋產在枯木的樹洞中;翠鳥更是在山壁上挖四、五十公尺的小山洞,再將蛋產在裡面,以避開野鼠的攻擊。 另外鷸ㄏㄥˊ科鳥類,通常會將蛋產在石頭堆中,而且蛋的顏色居然和石頭很像,減少蛋被其他生物發現,增加小鳥的存活機會。 生存 法則-3 ----- 找尋食物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鳥類一生當中,除了求偶繁殖期,其它的時間,幾乎為了食物在忙。 大部分的鳥類都是雜食性,喜歡吃果實的鳥,有可能吃昆蟲;喜歡吃昆蟲的鳥,也有可能吃果實,端看它能找到甚麼吃的東西,不過基本上,鳥類吃的東西和它的嘴形很有關聯。 體型嬌小的山雀科,喜歡吃花朵的蕊、或吃躲在花朵、樹葉上的小昆蟲,因而嘴形尖而細小,像這樣的嘴形,還有綉眼科的綠綉眼及鶯亞科的鳥類。 但同樣體型小,嘴形呈圓錐狀的麻雀,卻喜歡吃榖類或種子。 它厚實的嘴,可以有力的將種子咬裂;擁有類似的嘴形,除了文鳥科、還有巫科、及雀科的鳥類。喜歡吃魚的嘴形,通常是長而寬大的,如此一來,才容易將魚活生生的吞下,鷺科、雁鴨科的鳥類,是這種嘴形的代表;另外喜歡吃魚的翠鳥,嘴巴也是又長又寬。 鷸科的鳥類,喜歡在沙地里戳,找尋躲在沙里的小生物,因而嘴形尖而細長;甚至為了方便覓食,嘴形有直的、向下彎的、或向上翹的造型。 類似這種嘴形的鳥,還有蜂鳥,只不過蜂鳥喜歡吸蜂蜜;同樣的,為了配合不同的花形,蜂鳥的嘴巴有長、有短、也有直的、有彎的,就看它吸甚麼花的花蜜。很遺憾的是,台灣沒有蜂鳥,否則台灣自然界會更增加一些有趣的畫面。 另外喜歡吃肉食的鷹鷲科,嘴形很像麻雀,只不過它還多了個倒勾,方便老鷹、大冠鷲之類的鳥,撕裂覓到的小動物;有這樣的嘴形,並且一樣喜歡捕捉小動物或爬蟲類的,還有伯勞鳥。 鳥類吃的東西似乎很相像,不是果實、昆蟲、就是肉類。 照理來說,對於眾多數目的鳥族群,彼此之間的覓食壓力應該很大。 不過可喜的是,經過數萬年的演化,為了各自生存上的利機,同樣食性的鳥類,會盡量吃不一樣的食物,即便同樣吃果實的鳥類,也會分散吃不同的植物果實。台灣常見的鵯科鳥類,如白頭翁、紅嘴黑鵯,喜歡吃桑科容屬的果實;而鴉科,如星鴉喜歡吃松子,橿鳥喜歡吃殼斗科的果實。 同樣的,吃蟲子的鳥類,也會分配覓食的來源,如山雀科喜歡在樹上跳來跳去找蟲吃,不同的山雀科甚至有的找葉上、有的找葉背的蟲子吃; 啄木鳥找樹干裡面的蟲子;鶲亞科的鳥會站在樹枝上,等著飛過的蟲子;燕科中的家燕、洋燕在低空中捕食,而雨燕科的鳥,則在高空中捕食蟲子。有些鳥如鉛色水鶇、小剪尾則到溪流中找水生昆蟲吃。 另外吃肉的鳥類,如鷹鷲科的大冠鷲白天捕食,而同樣吃小動物的鴟梟科鳥類,則晚上才出來覓食。這一切的覓源分配看似自然,但卻是不知經過多久的競爭及演化。 生存法則-4 ----- 大規模的遷徙 覓食對鳥類是個很重要的行為,但是在北方、甚至極地的鳥類,到了冬天很難在繁殖地找到食物,此時遷徙就成了鳥類與其他生物最不一樣的社會行為。 居住在寒冷地區的鳥類,一到了秋天,會成群結隊的往溫暖的南方度冬,等到第二年春天,換上漂亮的綵衣再飛回北方。 另外炎熱的南方,鳥類也會往北方避暑及繁殖,不管飛南、飛北,鳥類如此周而復始的大規模遷移的行為,延續了它們的的生命,也繁殖出優良的下一代,因為能經得起長途跋涉,其體力、智力必是高人一等。 鳥類遷徙的路線,每年大致相同,由有經驗的長老帶隊。鳥類南來和北返的路線也大致相同,不過也有不一樣的。台灣每年約九月、十月的時候,一群一群的赤腹鷹、灰面鷲(俗稱國慶鳥),過境墾丁,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又一批批的赤腹鷹和灰面鷲經過八卦山或大肚山的上方,返回家園繁殖。 到台灣度冬或過境的鳥類,在秋天颳起東北季風的時候,陸陸續續就會有候鳥報到。 最早到的鳥,是鷸ㄏㄥˊ科,它們大約八月開始進駐台灣,接下來有鷺科、 及鶺鴒科,九月有鶯亞科,十月有鷹鷲科、雁鴨科、鶇亞科、雀科,十一月的時候,有鸕鶿、鷗科的鳥。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時候,當第一陣西南季風吹起的時候,候鳥、過境鳥又准備北返。通常先來的鷸ㄏㄥˊ科,最晚回去,而最晚來的雁鴨科、鷗科則最早回去,因為它們的繁殖地是在遙遠的西伯利亞或極地。 小型鳥類遷徙的時間大部分在晚上,因為可以避開人類及猛禽的攻擊。 白天的時候,它們盡量補充食物及休息,因為南北遷徙的路途很遙遠。 通常一趟要飛三千至六千公里,一天要飛一百至兩百公里的距離,長達一、二個多月,因而體力的耗費自然不在話下。鳥類遷徙的時候,通常回程的速度會比南飛的速度快,因為它們體內會分泌激素,刺激它們趕快返回北方繁殖。大型鳥類如鷹鷲科、鷺科的鳥,白天遷徙,晚上休息,遷徙的時候,會利用上升氣流帶它們出海。出海後,通常沿著海岸線飛,它們會依島嶼的地形或太陽判斷方位。而晚上遷徙的鳥類,如伯勞、鶇亞科、鶯亞科、鶲亞科、或雀科的鳥,會依星座來辨認方向。 生存法則之五 ----- 繁殖下一代 鳥類除了靠躲避敵人、遷徙、或覓食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也利用繁殖來延續下一代的生命。多數鳥類是一夫多妻制,在這種體制下,雄鳥的羽色通常會比雌鳥漂亮,因為雄鳥為了求偶,因而必須展現出特殊的外表吸引雌鳥,而雌鳥通常為了撫育下一代,所以讓自己的外表不顯眼,以免被天敵發現。鳥類裡面也有一妻多夫制,這種體制下的雌鳥通常比較美麗,而且孵蛋、育雛的重責就落在雄鳥身上,如彩鷸。 鳥類為了求偶,以達到繁殖下一代的目的,如鷸ㄏㄥˊ科、鴨科、鷗科的羽毛會有繁殖羽、非繁殖羽之分,當然繁殖羽的顏色比較好看。 有的鳥甚至使出其它的花招吸引雌鳥,如出名的軍艦鳥,脖子會鼓起,並變紅;如翠鳥會贈魚與雌鳥;天堂鳥及鶴是以跳舞求偶出名;另外有的鳥會築巢、或唱歌以吸引雌鳥。 鳥類築巢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很簡陋、有的很精緻。像鷸ㄏㄥˊ科、鷗科的鳥,直接產在沙灘附近的石堆中,根本不築巢。鷹鷲科的鳥類,會在樹木的分叉處,用樹枝一層一層的鋪好產卵的檯子。五色鳥、啄木鳥則會鑿樹洞當巢。而綠綉眼、白頭翁等一些山林間的鳥類,則會用草、樹葉、小枝條、或羽毛編織漂亮的巢。在國外,有一種園丁鳥,甚至會撿花、果實,來布置巢的入口處,營造一個花園的感覺。 鳥類一次交配產的卵,約一至十個。通常越大型的鳥,天敵較少,如鷹鷲科產的蛋,只有一、二個。 而一些小型鳥類,雛鳥夭折的現象較多,自然要以數量取勝,一巢可多至八、九個,不過一些山林鳥以生四、五個居多。產卵的數目除了和天敵有關,有的也是和環境安全與否有關。巢築在比較安全的地方,相對的,鳥蛋就會少一些。 結語 鳥類為了自己的生存、或下一代的延續,演化出各種求生的本能。 想想小小的一隻候鳥,為了覓食、為了繁殖,需要飛越大海、山脈,忍受長途跋涉,其勇敢堅毅的行為,著實令人動容。下一次,不管在是台灣的任何角落,看到任何的一隻小鳥,請用心觀察及愛護它。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