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SAS硬碟與SATA硬碟有什麼區別
①物理層兼容性不同
物理層,SAS介面和SATA介面完全兼容,SATA硬碟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環境中,從介面標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個子標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碟,但是SAS卻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環境中,因為SATA控制器並不能對SAS硬碟進行控制;
②協議層兼容性不同
在協議層,SAS由3種類型協議組成,根據連接的不同設備使用相應的協議進行數據傳輸。其中串列SCSI協議(SSP)用於傳輸SCSI命令;SCSI管理協議(SMP)用於對連接設備的維護和管理;SATA通道協議(STP)用於SAS和SATA之間數據的傳輸。
③速度不同
(1)存儲sas擴展閱讀
SATA的構成
SATA每一個 SATA 硬碟存儲結點由存儲器控制介面 MCI 和 SATA 硬碟控制器構成。其中 MCI 負責按照消息幀格式生成、封裝或解封裝消息包,根據接收到消息包,提取並解析訪問存儲結點的操作命令,包括初始化,設置存儲結點的節電模式、休眠或喚醒,讀寫存儲器等。
❷ 現在做外部共享存儲的都是fc,scsi,iscsi硬碟,那麼sas,sata硬碟可以做共享存儲嗎
樓主不要把傳輸方式和磁碟類型弄混淆了,FC、SCSI和ISCSI都是傳輸方式,有FC硬碟盒SCSI硬碟,但是這個ISCSI硬碟沒聽說過。
現在做外部存儲都是用SAS和SATA硬碟了,因為FC盤價格昂貴,傳輸速度對比現在的SAS 6GB沒有優勢,所以大多數存儲開始改用SAS 6GB的磁碟作為存儲主體了。至於說SATA盤大多數用做不常用數據的保存或者虛擬磁帶庫之類的。
❸ 請教一下fc和sas存儲的區別
主機介面區別,就是存儲跟伺服器之間的連接方式:FC ,SAS,ISCIS,Infiniband,他們之間的速率有區別FC: 8G 4G 2G向下兼容,主流都是8G (一般san模式部署)SAS:12G 6G 3G 主流6G (一般不適合做san,目前看的不多,一般多作為存儲櫃的級聯介面)ISCSI:基於TCP/IP網路的,10G,1Ginfiniband:40G,一般做高性能運算環境使用。
主機磁碟介面,就是存儲裡面接硬碟的介面,一般有 FC SAS SATA SCSI(已out)FC 磁碟介面速率是4G ,轉速一般在10K 15K 2種,容量有600G, 450G,300GSAS 目前主流都是6G,轉速一般在10K 15K 2種,容量上同,如果你看到1T的SAS盤,轉速都是7K2,都是SATA加卡轉過來的,性能機會沒啥提升SATA 這個你們都知道的,速率7200,就是容量高。
存儲性能這個可以簡單的理解成2塊,1塊是存儲控制器的cache,架構決定,這個跟存儲價格成正比。還有就是硬碟的數量、轉速,raid方式決定。10塊 600G sas raid5的性能肯定要好於 10塊 SATA radi5的性能。但是會低於20塊600G sas raid5的性能。
❹ sata raid和sas raid的區別
SATA和SAR只是介面不同,和SATA技術一樣,SAS支持磁碟的熱插拔,這對於維護可用性要求比較高的環境來說非常重要。而且SAS是一個完全的雙向系統,而SATA 則繼承了IDE的特性,是半雙向通信的系統。因此,SAS系統的吞吐量可以是類似的SATA系統兩倍。而且很少有SATA驅動器能夠達到7200RPMs,很多廠 商正在或者計劃提供10000RPM和15000 RPMs的磁碟,這也意味著磁碟系統速度的提升。
SATA和SAS之間的另一個關鍵的不同是:費用。和ATA及SCSI相類似,SATA和SAS磁碟在價格上差別很大。SATA磁碟費用低廉,而SAS磁碟則並不便宜 。不過,對於防攻擊存儲和附加存儲功能,很多企業仍將在數據中心使用SAS,從前面介紹的情況看,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
由於SATA和SAS驅動連接器是針兼容(pin-compatible)的,它們的線纜似乎也應該是類似的。然而,SAS線纜可以有6米長,這是SATA線纜長度極限(1 米)的六倍。如同剛才提到的,線纜的終端是一樣的。
❺ SAS硬碟是什麼
sas硬碟是機械硬碟的其中一種硬碟。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列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連接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
SAS硬碟算是機械硬碟中速度最快的了,首先介面上SAS介面就比SATA和SCSI的機械硬碟快,其次加上轉速快,尋道快,所以SAS硬碟都被應用到無盤伺服器上做讀或寫。
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
(5)存儲sas擴展閱讀:
關於SAS硬碟的優勢性相關報道,希捷宣告SAS12Gbps固態硬碟:脈沖星二號
1、日立第一個吃螃蟹之後,希捷今天也宣布進軍SAS 12Gbps高速固態硬碟,第一款產品「Pulsar.2」(脈沖星二號)將於本周在SCSI貿易協會(STA)技術展上公開展示。
2、希捷介紹說,除了傳輸速度翻番,SAS 12Gbps還具備更好的富數據完整性、擴展性、可用性,以及熱插拔協議,能夠滿足高性能伺服器、數據中心、雲計算對大容量、高速度、高可靠性存儲的需求。
3、SAS 12Gbps標准規范目前已經進入穩定階段,預計今年底最終完工,相關產品會在2013年開始上市,明年下半年大規模出現。做為ANSI INCITS T10技術委員會(T10 committee)的重要成員,希捷自然參與了新標準的制定。
❻ SATA硬碟和SAS硬碟有什麼區別RAID 詳細�0�3
在傳統的IDE、潮流的SATA 與前衛的SATA II 硬碟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幾種不同的硬碟各自價格等方面又是怎麼樣?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在深入了解新標准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技術。長期以來,硬碟技術的進步,都著重於傳輸速度和容量兩個方面。基本上認識電腦以來,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這種延用已久的介面技術,有好些方面都顯得過時而需要改進了:大家都知道,數據線太粗,安裝不方便,嚴重影響機箱內空氣流通,不利於機箱散熱,是傳統 IDE 介面即 Ultra ATA 硬碟的至命缺點。不過, IDE 硬碟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主從盤相互影響普遍情況下,一塊主板只有兩個IDE 介面,每個介面可以掛兩個IDE 設備。但同一個介面的兩個設備是共用帶寬的,對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硬碟和光碟機分開兩條IDE 線連接到主板上這樣,IDE 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一塊主板可以連接4 個設備,但事實上只要超過兩個,速度就大大下降。更大的問題是,同一條線上兩個設備要嚴格按主/從設置才能正常運行。象圖中這種西數WD400 JB,主硬碟還有兩種不同設置,一條IDE 線只接這塊硬碟的時候按右邊的設置,帶從盤的時候則要按中間的設置方式。據親身經驗,如果沒帶從盤而按中間的方式設了,會出現五花八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可以啟動,有時報告找不到硬碟,有時啟動過程中報告硬碟錯誤之類--每次啟動可能出現不同的問題。不支持熱拔插並行ATA 在支持設備熱插拔方面能力有限,這一點對伺服器方面的應用非常重要。因為伺服器通常採用 RAID 的方式,任何一塊硬碟壞了都可以熱拔插更換,而不影響數據的完整性,確保伺服器任何情況下都正常開著。具有熱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 和光纖通道占據了企業級應用的幾乎全部市場,並行 ATA 空有價格優勢而不能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熱拔插。不夠完善的錯誤檢驗技術Ultra DMA 引入了基於CRC 的數據包出錯檢測,該技術是ATA-3 標準的組成部分。但是,沒有任何一種並行ATA 標准提供命令和狀態包的出錯檢測。盡管命令和狀態包出錯的范圍和幾率都小,但它們出錯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使用過時的5 伏電壓處理器 核心從幾個方面要求向低電壓過渡。較低電壓允許更快的信號陡變,這對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關重要。現在的CPU 核心電壓基本上都小於2 伏,為保持與系統主板上其它晶元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 伏的外部電壓分離出來,5 伏電壓成為過時的標准。雖然大部分目前的ATA/ATAPI-6 標准為並行ATA 設備指定的直流電壓供應為3.3V(±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於4 伏,所以要使用過時的5 伏電壓。介面速度的可升級性差另外,Ultra ATA 是受並行匯流排特性的限制,帶寬容易受到限制,經過多次升級,目前最高傳輸率也只是133M 位元組 /秒。SATA 比IDE 優越在哪些地方?SATA 不再使用過時的並行匯流排介面,轉用串列匯流排,整個風格完全改變。SATA 與原來的IDE 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數據線從80 pin 變成了7 pin,而且IDE 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 米,而 SATA 線可以長達 1 米,數據控制語言(DCL)資料庫,安裝更方便,利於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點: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盤的煩惱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板相連,獨享150M 位元組/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支持熱拔插熱拔插對於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於伺服器卻是至關重要。事實上,SATA 在低端伺服器應用上取得的成功,遠比在普通家庭應用中的影響力大。數據傳輸更加可靠SATA 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 對數據檢錯之外,還會對命令和狀態包進行檢錯,因此和並行ATA 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列ATA 在企業RAID 和外部存儲應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低電壓信號SATA 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 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台強調 3.3 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於速度的提高。帶寬升級潛力大SATA 不依賴於系統匯流排的帶寬,而是內置時鍾。剛推出的這一代SATA 內置1500MHz 時鍾,可以達到150M 位元組/秒的介面帶寬。由於不再依賴系統匯流排頻率,每一代SATA 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 位元組/秒,再下一代可以達到600M 位元組/秒SATA 仍然存在的幾點不足在國內,現在買IDE 的人恐怕比買SATA 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SATA 的諸多先進性總體上對個人電腦用戶意義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義的反而是適應了入門級企業應用的需要。其次, nForce4、915 之前的那些主板使用SATA 硬碟,在安裝操作系統的時候需要用到軟盤,就象SCSI 硬碟那樣,增添了用戶的麻煩。另外,國內用戶的電腦配置相對落後,很多人都是舊電腦升級大容量硬碟,稍老點的主板還不支持SATA 硬碟。所以,SATA 最大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門級伺服器的用戶。但在企業級應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單線程的機械底盤SATA 畢竟只是ATA,它的機械底盤是為8x5 線程設計的,而SCSI 的機械底盤是24x7 多線 程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伺服器多任務的需要。所以SATA 雖然在單任務的測試中不比SCSI 差,但面對大數據吞吐量的伺服器,還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對多任務數據讀取,硬碟磁頭頻繁地來回擺動,使硬碟過熱是SATA 最大的問題。形同虛設的熱拔插功能在實際應用中,RAID 硬碟陣列是由多個硬碟組成的,必須知道具體哪一塊硬碟壞了,熱拔插更換才有意義。SATA 硬碟雖然可以熱拔插,但 SATA 組成的陣列在某塊硬碟損壞的時候,不能象 SCSI、FC 和 SAS 那樣,具有SAF-TE 機制用指示燈顯示,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熱拔插替換的時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碟,就容易使數據出錯。所以在實際應用中,SATA 的熱拔插功能有點形同虛設的味道。速度慢SATA 相對於SCSI 和FC 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機械底盤不同,不適應伺服器應用程序大量非線性的讀取請求。所以SATA 硬碟用來做視頻下載伺服器還不錯,用在網上交易平台則力不從心。SATA 1.0 控制器的傳輸速度效率不高,雖然標稱具有150MB/s 的峰值速度,事實上最快的 SATA 硬碟速度也只有60MB/s。整個解決方案價格不雖然SATA 硬碟相對於SCSI 硬碟來說很便宜,但整個的SATA 方案並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 控制器的每個介面只能連接一個硬碟,8 個硬碟組成的陣列需要8 個介面,把每個介面300 多元的花費算進去,就不便宜了。SATA II 與准SATA II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不是太清楚SATA 與Ultra ATA 相比有什麼區別與好處,這也難怪。因為連 Intel 剛推出SATA 的時候,也沒想到這個為個人用戶而改進的方案,結果會在入門級伺服器和工作站等企業應用的前前景更為廣大--也正因為這樣,2004 年才專門成立了SATA IO(SATA 國際組織)。前面那麼多介紹,是結合現實情況與 SATA 官方白皮書整理的,從中已經可以發現,說到SATA 優缺點,更多的是從企業應用而不是個人與家庭應用的角度考慮的。現在經常聽到"NCQ 硬碟"和 "SATA II 硬碟"這兩個名詞,它們是SATA 向下一代--SATA II 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產品:第一階段是在SATA 的基礎上加入NCQ 原生指令排序、存儲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數據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出上作進一步改進,加入了雙宿主主動式故障替換、與多個硬碟高效連接、3.0Gb(即300MB/s)介面帶寬等特性。"NCQ 硬碟"的改進:不僅僅是NCQ 這么簡單由於SATA II 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 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了解。其實SATA II 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NCQ 原生指令排序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麼是NCQ 呢?這是SCSI 早就使用的一種技術,只是最近才應用於 SATA 硬碟。傳統台式機硬碟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 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碟物理結構有個基本了解。硬碟裡面是圓盤狀的,很象CD 光碟。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軌,磁軌又分出扇區。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數據分布在同一磁軌,尋找數據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軌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數據,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一塊在圓盤最裡面的磁軌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傳統的硬碟,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數據,然後讀取最裡面的數據,最後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數據。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 的目的所在--NCQ 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盤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塊數據。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 的速度對硬碟性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 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碟性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 多線程性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碟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機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前面提到 SATA 的熱拔插技術,由於陣列中有一塊硬碟出現故障的?焙潁恢讕嚀寤檔氖悄囊豢槎瓮檣琛ATA II 第一階段即擁有NCQ 技術的SATA 硬碟,加入了機架管理技術,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背板互連(Backplane Interconnect)SATA 用於數據發送的導線數量很小,因而出現了為外部RAID 使用而部署的底板。該底板是一塊物理線路板,通常集成到機架的後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過刻在線路板上的導線連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個設備接頭。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與主機的介面可以按任意一種協議來設計,可以是 SCSI、光纖通道或 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設備咬住接頭並緊密結合。當然,受到FR4 材質信號衰減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 設備接頭之間蝕刻線路的最大長度必須限制在18 英寸以內。雖然這種限製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 機架的設計,而事實上,標准機架為19 英寸寬,因此,在一個1U 到3U 的機架內,為SATA 而蝕刻的最大導線長度足以從一個位置適中的中心控制器連接到所有設備接頭。SATA II 不等於300MB/s 首先,是介面帶寬從原來的150MB/s 擴展到了300MB/s。但SATA II 不能與300MB/s 劃等號,因為它包含了SATA II 第一階段的NCQ 等技術,以及更多的其它技術:其次,SATA II 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 SATA 介面可以連接4-8 個硬碟,即主板有4 個SATA 介面,可以連接最多32 個硬碟。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 介面選擇器,讓兩台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碟。這樣,當一台主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另一台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碟陣列和數據, 這就確保伺服器不管在某塊硬碟損壞,或是某壞CPU 之類的其它配件損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結語:給個人電腦用戶的特別提示最後,相信大家對 IDE、SATA、NCQ、SATA II 已經有了比較整體的認識。或許很多關於伺服器方面的技術還不太明白,其實這沒關系,最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個概念:SATA、 SATA II 的改進,大多數不是為個人電腦用戶而設的。SATA 對個人電腦用戶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讓機箱散熱更加良好。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SATA II,在獲得這樣一個好處的同時,安裝windows 操作系統會比較麻煩--需要插入SATA 的驅動軟盤。所以IDE 用戶千萬別以為SATA 更先進,改用更先進的SATA 硬碟會有多大的性能提升。使用支持NCQ 技術的硬碟,對喜歡同時運行很多個程序的用戶可能會有速度上的改進,而且由於磁頭比較少來回擺動,硬碟會比較長壽,溫度也會比較低。但前面沒有提到的一個必要前提是,必須主板和硬碟都支持NCQ 技術才起作用。至於SATA II,唯一對個人電腦用戶有意義的就是300MB/s 的帶寬--當然,SATA II 全都是支持NCQ 的。不過千萬別指望帶寬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就可以獲得接近於SATA 兩倍的速度,因為目前硬碟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限制,而不在於介面帶寬,介面帶寬的增加對個人用戶帶來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樣,SATA II 的好處--支持NCQ 和300MB/s 的帶寬,必須要主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 的主板上使用SATA II 硬碟,就連"微乎其微&rdquo,遼寧省郵電設計院SCSI Start Unit Request Failed 錯誤數據恢復成功scsi,資料庫;的改善也不會有。總體來說,SATA、NCQ 以至完整的 SATA II,對一般個人電腦用戶的意義不是非常大,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為企業應用提供了SCSI、FC 之外的廉價存儲解決方案--當然如果幾種硬碟的價格相差很小的話,盡可能選最先進的SATA II 是沒錯的。如果擔心新技術會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繼續選擇SATA I 硬碟甚至是IDE 硬碟,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案。PCI-X 技術特性:除了工作頻率和數據位寬的提升,PCI-X 匯流排也有更為先進的解釋和傳送數據的方式,效率更高。共有五個關鍵技術幫助它完成任務:1.特徵段2.分離事務(多任務)3.減少時鍾周期的佔用(等待狀態)4.128 位標准尺寸數據塊5,增強了奇偶錯誤管理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解釋一下:1.特徵段:特徵段可能是最重要的技術,它增加了追蹤穿過匯流排的數據的能力,可以把它在隊列中向前移動,增強並行穿越匯流排的能力。每件 PCI-X 匯流排上的事務都附帶一個36 位的特徵域。這個域包含了一些信息,有事務從哪兒開始,它需要按什麼順序插入,事務有多長和是否需要緩沖檢測。特徵段包含四個部分:序列信息、不嚴格的次序結構、事務位元組數量,以及"非緩 存一致"事務。(1)序列信息這是特徵段的一部分,它詳細說明了事務來自什麼地方,哪種匯流排,整個事務有多大。它將在整個特徵段要被引用,並且有助於提高匯流排管理的效率。(2)不嚴格的次序結構最初的PCI 體系處理數據的方式類似於"令牌環"網路。因為它沒有辦法說明哪兒一起特定事務發生在什麼地方,必須按照特定的順序接收和傳送數據。它從第一組匯流排(0)出發,經過每一個插槽,然後開始下一組匯流排(1),再繼續直到它又達到第一組匯流排。這樣它才不會迷路和丟失事務。PCI-X 有一個"不嚴格次序"位,一旦控制器和設備驅動程序設置了該位,就允許一件事務獲得超過所有其它目前在匯流排中的事務的優先權。這樣PCI-匯流排或者PCI-PCI 橋接器可以根據那兒有內存空間,或者那個設備可用來重新排列匯流排上的事務。通過這種方法,系統可以利用PCI-X 匯流排實現效率最大化。(3)事務位元組數量在 PCI V2.2 規范中,沒有辦法知道哪個請求最大,因此,每次數據請求都分配兩條高速緩存隊列。這種情況在 PCI-X 中不會出現。在特徵段中包含了下次請求提取的位元組數量。就象你從互聯網上下載文件時,它會報告已經收到了多少數據,還剩多少數據需要下載一樣,每個事務,都有一個位元組數量統計還剩多少位元組的數據。這樣,高速緩存的使用效率更高,橋接器也不需要一直保留事務等待緩存隊列清空了。(4)"非緩存一致"事務要很清楚的描繪出處理器緩存和系統內存里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多處理器系統就更不用說了。處理器和I/O 子系統之間的需要保持視圖的事務被稱為"緩存一致"事務。PCI 匯流排在把數據寫到處理器緩存之前,先使用了一個"探測"循環來掃描以重載數據。盡管這個過程非常短,但還是會爭奪帶寬而導致性能問題。只要驅動器和控制器能夠支持,PCI-X 在特徵段中使用了一個" 無探測"位。這被稱為"非緩存一致"事務。取消了"探測"掃描,匯流排排除了處理器-內存匯流排上的任何額外工作。2.分離事務(多任務)分離事務允許一個正在向某個特定目標設備請求數據的設備,在目標設備准備好發送數據之前處理來臨的其它任何事情。在目前的PCI 體系中,請求將停止處理新的數據直到與它的目標之間的數據處理完畢。換句話說,它一次只能處理一條請求。3.減少時鍾周期的佔用(等待狀態)當設備正在等待來自其它設備的信號或者數據時,這些處於等待狀態時消耗的額外的時鍾周期都了白白浪費了的。根據前面的描述,利用分離事務能夠消除這種消耗。另外一個消除等待狀態的辦法是把沒有準備好發送數據的設備從匯流排上移走。這樣做,匯流排帶寬可以騰出來供其它事務使用。減少等待狀態的數量,可以最佳化地利用匯流排。4.128-位標准尺寸數據塊如果接收的數據是標准化的,處理器的工作效率就更高。Intel 的IA-64 處理 器使用自然排列的128-位指令,現在PCI-X 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通過匯流排的數據都是同樣大小的塊,這樣就提供了更多的流水線機制,改善了處理器的管理。5,增強了奇偶錯誤管理當主板超頻之後,在當前的PCI 環境下,奇偶錯誤是最大的煩惱。正如前面所說的,當你提升了時鍾速度之後,相應地就減少了匯流排上設備譯解請求的時間。所以,出現奇偶錯誤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最糟糕的情況下,將出現不可修復的錯誤鎖住匯流排,只有重新啟動才能解決問題。 PCI-X 在提高了時鍾頻率的同時減少了問題的發生,而且通過增加指令數來解釋和管理它們所遇到的錯誤。如果操作系統和PCI-X 驅動程序都支持奇偶錯誤管理,問題可能會在產生更嚴重的後果之前被解決。這些增強包括錯誤是通知用戶,重復執行指令,重置適配器,在適配器失敗前將之關閉。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沒有選擇,只有重新啟動了,但這些增強可以減少此類情況的發生PCI-X 沿襲了標准PCI 的許多技術特色,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就是64-BIT 數據位寬,僅此一項就可以提升一倍的帶寬,然後PCI-X 的工作頻率為133MHz,是舊式PCI 匯流排33MHz 工作頻率的4 倍,也是傳統64- BIT PCI 66MHz 工作頻率的兩倍!數據位寬是原來的兩倍,工作頻率是原來的四倍,合算起來,PCI-X 就能夠提供舊式PCI 匯流排8 倍的帶寬!PCI-X 沿襲了標准PCI 的許多技術特色,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就是64-BIT 數據位寬,僅此一項就可以提升一倍的帶寬,然後PCI-X 的工作頻率為133MHz,是舊式PCI 匯流排33MHz 工作頻率的4 倍,也是傳統64-BIT PCI 66MHz 工作頻率的兩倍!數據位寬是原來的兩倍,工作頻率是原來的四倍,合算起來,PCI-X 就能夠提供舊式PCI 匯流排8 倍的帶寬!
❼ SAS硬碟與SATA硬碟有什麼區別
一.兼容性不同。
具體來說,二者的兼容性主要體現在物理層和協議層的兼容。
1.在物理層,SAS介面和SATA介面完全兼容,SATA硬碟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環境中,從介面標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個子標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碟,但是SAS卻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環境中,因為SATA控制器並不能對SAS硬碟進行控制;
2.在協議層,SAS由3種類型協議組成,根據連接的不同設備使用相應的協議進行數據傳輸。其中串列SCSI協議(SSP)用於傳輸SCSI命令;SCSI管理協議(SMP)用於對連接設備的維護和管理;SATA通道協議(STP)用於SAS和SATA之間數據的傳輸。因此在這3種協議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設備無縫結合。
二.速度不同
最初的SAS標准提供了300MB/s 或者3Gb/second的數據傳輸速度,SATA標準的速度則最高只能達到150MB/s。
三.費用
SATA和SAS磁碟在價格上差別很大。SATA磁碟費用低廉,而SAS磁碟則並不便宜。
拓展資料
關於SATA和SAS之間其他方面的區別還有很多。比如對於企業來說,所有的這些區別都讓SCSI成為一種比ATA更好的技術,一種比ATA更好的選擇。
SCSI命令的功能非常強大,並且在重要應用中應用了幾十年。SCSI包括諸如命令排序之類的功能,這個功能讓控制器能夠按照最有效率的順序執行命令,從而提高性能。在SCSI系統中,處理磁碟系統和計算機之間數據流的工作是由專用的控制器完成的。在絕大部分的SATA系統中,是由CPU來完成這一工作,這就意味著這一處理過程可能會被用於管理存儲,例如運行資料庫。
❽ NL-SAS,SAS,SATA硬碟的區別是什麼
NL-SAS是採用了SAS的磁碟介面和SATA的盤體的綜合體。SAS是Serial Attach SCSI(串列SCSI),SATA是串列ATA。
SAS 向下兼容SATA,SCSI硬碟一般在10Krpm 或15krpm ,而ATA硬碟在7.2Krpm 左右。最初的SAS 1.0標准提供了300MB/s,當前已經推出的SAS 2.0規范中,速度已經提高到了600MB/s.SAS被期望最終能夠達到1200MB/S。
SATA和SAS驅動連接器是針兼容,SAS 支持線纜可以有6米長、允許多達128個設備同時連接。
❾ SAS的什麼是SAS
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串列ATA (Serial ATA,縮寫為SATA)硬碟的兼容性。
SAS的介面不僅看起來和SATA類似,而且可以向下兼容SATA標准。即SAS系統的背板(Backpanel)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由此SAS驅動器和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IT人員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擴充存儲系統時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存儲設備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
SAS技術還有簡化內部連接設計的優勢,存儲設備廠商目前投入相當多的成本以支持包括光纖通道陣列、SATA陣列等不同的存儲設備,而SAS連接技術將可以通過共用組件降低設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