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首先提出在電子計算機中儲存程序概念的科學家是誰
首先提出在電子計算機中儲存程序概念的科學家是美藉匈牙利科學家馮· 諾依於1946年提出的。
其要點為:
1.計算機完成任務是由事先編號的程序完成的;
2.計算機的程序被事先輸入到存儲器中,程序運算的結果,也被存放在存儲器中。
3.計算機能自動連續地完成程序。
4.程序運行的所需要的信息和結果可以通輸入、輸出設備完成。
5.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所組成。
Ⅱ 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是誰
馮.諾依曼
Ⅲ 真正實現存儲程序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提出的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鍾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 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演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
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數器,以及用氖氣燈(霓虹燈)的存貯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計算復雜數字的機器, 叫「復雜數字計數機(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後來改稱為「斷電器計數機型號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電話開關部份做邏輯部件:145個斷電器,10個橫杠開關。數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電傳打字 etype 安裝在一個數學會議里,由New Hampshire 連接去紐約。
1940年, Zuse 終於完成Z2,它比運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專為解決聯立線性方程系統(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計算器,後來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個50位的存貯器,以電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裝在2個旋轉的鼓上,時鍾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後來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編寫程序的計數機。它亦是用浮點操作,有7個位的指數,14位的尾數,以及一個正負號。存貯器可以貯存64個字,所以需要1400個斷電器。它有多於1200個的算術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編寫,輸入,輸出的與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並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與他的隊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個真空管用作邏輯部件,5 個紙帶圈讀取器(reader),每個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元。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領導,ENIAC開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負責這計劃的執行。
1946v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47年,美國計算器協會(ACM)成立。
1947年,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O 1948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英國建造完成"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EDSAC)
1950年,"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儲存程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學704計算機。
1957年,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開始應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
所以計算器比計算機早
Ⅳ 最先提出在計算機中存儲程序概念的科學家
你要的答案應該是這個
馮·諾依曼型計算機
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是由美藉匈牙利科學家馮· 諾依於1946年提出的。迄今為止所有進入實用的電子計算機都是按馮· 諾依曼的提出的結構體系和工作原理設計製造的,故又統稱為「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其要點為:
1.計算機完成任務是由事先編號的程序完成的;
2.計算機的程序被事先輸入到存儲器中,程序運算的結果,也被存放在存儲器中。
3.計算機能自動連續地完成程序。
4.程序運行的所需要的信息和結果可以通輸入\輸出設備完成。
5.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所組成;
Ⅳ 存儲程序原理是誰提出來的
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預先要把指揮計算機如何進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稱為程序)和原始數據通過輸入設備輸送到計算機內存貯器中。
每一條指令中明確規定了計算機從哪個地址取數,進行什麼操作,然後送到什麼地址去等步驟。
1計算機在運行時,先從內存中取出第一條指令,通過控制器的解碼,按指令的要求,從存儲器中取出數據進行指定的運算和邏輯操作等加工,然後再按地址把結果送到內存中去。
2接下來,再取出第二條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揮下完成規定操作。依此進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
3程序與數據一樣存貯,按程序編排的順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動地完成指令規定的操作是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4這一原理最初是由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於1945年提出來的,故稱為馮.諾依曼原理。
Ⅵ 最先提出存儲程序思想的人是
匈牙利裔美國人 馮·諾依曼 提出的存儲程序的概念和計算機基本結構的思想。
馮·諾依曼 是「電子計算機之父」。
Ⅶ 存儲程序原理是由誰於1946年提出的,它明確了計算機硬體組成的五大部分(B)
答案是 A 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計算機存儲程序原理
由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於1946年提出的,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程序和該程序處理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儲存,這正是治癒「神童」ENIAC健忘症的良方。馮·諾依曼和同事們依據此原理設計出了一個完整的現代計算機雛形,並確定了存儲程序計算機的五大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馮·諾依曼的這一設計思想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
雖然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但「存儲程序原理」至今仍然是計算機內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計算機誕生的那一天起,這一原理就決定了人們使用計算機的主要方式——編寫程序和運行程序。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提高程序設計的自動化水平,改進用戶的操作界面,提供各種開發工具、環境與平台,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方便地使用計算機,可以少編程甚至不編程來使用計算機,因為計算機編程畢竟是一項復雜的腦力勞動。但不管用戶的開發與使用界面如何演變,「存儲程序原理」沒有變,它仍然是我們理解計算機系統功能與特徵的基礎。 EDSAC於1949年5月建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實現內部存儲程序的電子計算機,其中凝集著馮·諾依曼等人設想,也是後來所有電腦的真正原型和範本。
給分吧~!~!~!~!~!
Ⅷ 首次提出「儲存程序」的計算機設計思想家是誰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諾伊曼以「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這份報告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報告中,諾伊曼對EDVAC中的兩大設計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為計算機的設計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設計思想之一是二進制,他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採用二進制。報告提到了二進制的優點,並預言,二進制的採用將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
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Ⅸ 存儲程序原理是由誰於1946年提出的,它明確了計算機硬體組成的五大部分
它是由馮·諾依曼於1946年提出的。
計算機應包括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基本部件
Ⅹ 解釋馮諾依曼所提出的「存儲程序」的概念
存儲過程,又稱存儲程序(英語:Stored Procere),是在資料庫存儲復雜程序,以便外部程序調用的資料庫對象,可以視為資料庫的一種函數或子程序。
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的要點是,程序輸入到計算機中,存儲在內存儲器中(存儲原理),在運行時,控制器按地址順序取出存放在內存儲器中的指令(按地址順序訪問指令),然後分析指令,執行指令的功能,遇到轉移指令時,則轉移到轉移地址,再按地址順序訪問指令(程序控制)。
(10)存儲程序哪一年提出擴展閱讀
存儲程序的優缺點
1、存儲過程可封裝,並隱藏復雜的商業邏輯。
2、存儲過程可以回傳值,並可以接受參數。
3、存儲過程無法使用 SELECT 指令運行,因為它是子程序,與查看錶、數據表或用戶定義函數不同。
4、存儲過程可以用在數據檢驗,強制實行商業邏輯等。
缺點
1、存儲過程,往往定製於特定的資料庫上,因為支持的編程語言不同。當切換到其他廠商的資料庫系統時,需要重寫原有的存儲過程。
2、存儲過程的性能調校與撰寫,受限於各種資料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