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記憶原理:記憶的三種類型
記憶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屬於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 經驗 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關於記憶的三種類型,供需要學習的朋友參考。
記憶的類型1、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是指個體憑視、聽、味、嗅等感覺器官感應到刺激時所引起的瞬間記憶(一般按幾分之一秒計算)。感官記憶只留在感官層面,如不加註意,馬上就會消失。
①感官記憶的編碼
前面我們說過,記憶編碼時並非全部編錄,而是有選擇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記憶的編碼。感官所選擇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響感官記憶編碼的是個體的主觀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在專心工作的時候,聽不到周圍的聲音。有人會說專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沒錯!個體的主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 提高 記憶力 的基礎。
②感官記憶的存儲
感官記憶的時間非常的短,然而在試驗中我們會發現,在視覺刺激後留有暫時的余像,比如卡通動畫就是連續靜止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快速運動產生。除了余像,聲音也會有短時間的余留,然而餘音、余像現象只在一秒內,甚至半秒內完成,所以對於提高記憶力沒有什麼意義。
短時記憶是當我們注意力集中於刺激感官記憶的信息的時候,這些信息立刻被我們意識到了,這時候就轉入了短是記憶。短時記憶是指個體可以刺激發生同時能夠意識到並保持在20秒左右的記憶。生活中我們從電話本里查找到一個電話,然後憑記憶按下電話號碼,可是打完電話你卻完全記不起電話號碼了。這就是你運用了短時記憶。
記憶的類型2、短時記憶①短時記憶的編碼
60年代以來,有大量實驗證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是聲碼。語言刺激在這個階段更容易獲得
②短時記憶的儲存
一般的短時記憶只能保持二十秒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分鍾。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儲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為7個項目。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在其論文《魔力之七》中被證實的。這個七是指什麼呢?七個數字,還是七個人名,或是七件東西?其實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不要有關系,以免產生聯想或推理而影響了短時記憶
③短時記憶的檢索
是不是存入了7±2個項目後,我們提取的時候也可以得到這個數目呢?在心理學家們大量的實驗後得到的結論是:短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在檢索的時候需要時間,檢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
短時記憶經過復習後就會進入長期記憶,但是如果不加復習就會遺忘。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可以是1分鍾以上,甚至終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記憶。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知識就來自長期記憶
比如,你要記information這個單詞,如果運用整體記憶,你需要花很多時間記憶,但是運用短時記憶的7±2規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記了。這是短時記憶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就要進行多次重復才可以記憶更長時間即進入長期記憶階段。
記憶的類型3、長期記憶①長期記憶的編碼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佩沃提出長期記憶中雙重編碼說。即主張語文信息的處理,以意碼為主,非語文信息的處理,以形碼為主。比如,一塊手錶,我們即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圖像,也可以表達為“一種計時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碼,後者為語言的語義碼。人們在記憶的時候,語義碼和形碼是雙向並進的,它們既是平行又相聯系並且可以互相轉換。
信息由短時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採用什麼方式編碼,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質來決定。比如,你看一篇 文章 ,最終留下的應該是意義而不是圖像,相反,看到一個帥氣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絕不會記住大概的意思,而是會很長時間記住他(她)的長相。
②長期記憶的儲存
長期記憶的容量極大,這與有效編碼是分不開的。長期記憶儲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
1 .程序性記憶
所謂程序性記憶,即對做事 方法 的記憶,學習者將做事的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更簡單的說就是做事的先後順序的記憶
2 .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指對事實和事件的回憶。陳述性記憶又分為經歷性記憶和語意性記憶兩種。經歷性記憶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是個人生活事實的寫照,故又稱為自傳式經驗。語意性經驗則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們的知識基礎大都是語言、文字等語意性經驗的表現。
雖然我們在研究長期記憶儲存的時候將它分類為程序性和陳述性記憶,但在應用中它們是合一的。比如科學的理論和實踐。
③長期記憶的檢索
長期記憶在保存的過程中會隨時間變化而產生量和質上的變化。比如原來知識的內容,被扭曲或簡單化,變得更合理或是變得更具體、更詳細。這些變化會引起記憶檢索的困難,因此長期記憶的提取需要一些線索,並且線索中所包含的信息與記憶的內容越匹配越易回憶。就像圖書館里找書需要索引一樣。另外,適當的復習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息隨時間變化而被扭曲。
提高記憶的技巧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些關於生活中可以提高記憶力的小技巧,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1、愉快的交談
密歇根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消極型或競爭型談話對大腦活動沒有好處,而令人愉快的交談不僅僅是令人滿足的社交體驗,更是提高記憶力等認知能力的好方法。在欣快而有意義的談話過程中,更能預測其即將要表達的內容,因而刺激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
2、緩解壓力
壓力過大時,大腦中皮質醇水平升高,導致短時記憶障礙。即使面臨壓力和焦慮,也應積極訓練,讓大腦恢復正常功能。打坐冥想或深呼吸等訓練都有助於平心靜氣,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思維, 增強記憶力 。
3、常吃芹菜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科學家發現,富含硝酸鹽的蔬菜,使腦子更靈活,比如芹菜、捲心菜和菠菜。經常吃此類食物有助於改善大腦血流,防止衰老性 記憶力減退 以及老年痴呆症。
4、多吃橄欖油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刊登拉什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有助於緩解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問題。地中海飲食包括:各種蔬菜、橄欖油、魚類和適量葡萄酒等。地中海飲食的第一步是常吃橄欖油。
5、反復記憶
②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主要是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主要是聽覺編碼和視覺編碼。
人們通過研究語音類似性對回憶效果的影響,證實了語音聽覺編碼方式的存在。
短時記憶的編碼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康拉德(Conrad)1964年實驗結果發現了,被試回憶由視覺呈現的刺激字母時,所發生的錯誤絕大多數是同音混淆。因此得出結論,短時記憶中存在聽覺編碼。即在短時記憶中,對刺激信息主要以聽覺形式進行編碼和儲存,即使刺激信息以視覺方式呈現,個體對視覺刺激進行加工處理時也會把它們轉換成聽覺代碼。波斯納(Posner)1969年用Aa實驗發現,被試對同形關系(AA)比同音關系(Aa)的字母的反應時要快,但這種同形關系的刺激信息具有的優勢,只有在依靠視覺編碼進行的信息加工中才會出現。因此得出推斷:在短時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編碼過程,然後才向聽覺編碼過渡。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復述。它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生遺忘。
更多職業教育培訓,請查看:https://wenda.hqwx.com/catlist-3.html/?utm_campaign=hehuoren
③ 短時記憶容量有限的理論分析有哪些
1.根據被試的記憶廣度,說明短時記憶的特點。
答:短時記憶的特點是:記憶容量有限,基本上是在7加減2個組塊這個范圍,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保留的時間也不長。
2.比較被試的記憶廣度,分析個別差異。
答:被試的記憶廣度受個體影響,不同的被試,短時記憶的廣度也不同,但記憶的容量基本上是在7加減2個組塊這個范圍,沒有太大的差距。男生女生的字母的記憶廣度相差不大,但數字的記憶廣度差距有點大,這或許是因為實驗時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所造成的。
3.分析記憶材料的差異對記憶廣度的影響。
答: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被試(不論男生還是女生)的數字的記憶廣度大於字母的記憶廣度,說明被試的記憶廣度受記憶材料的影響。數字的記憶廣度在7~9之間,而字母的記憶廣度為5~7之間,原因可能是,被試對數字比較熟悉(很早就接觸數字,熟背數字,而且在生活中經常要背數字,如記門牌號碼、電話號碼等),對數字的視覺編碼比較快,而對字母相對不太熟悉;另外,因為字母的發音相對於數字的發音來說比較困難,如有些字母(如F)的發音是2節的,而數字的發音都是1節的,所以被試對它的聲音編碼相對對數字的聲音編碼要復雜,所以記憶材料的差異就對被試的記憶廣度產生了影響。
④ 記憶實驗
注: 重視不同實驗的研究範式
研究:
關於視覺形象存儲的研究
回聲存儲研究
短時存儲使用聲音編碼
字母串研究
單詞研究
短時記憶中信息的提取
斯騰伯格的研究
短時記憶中的遺忘
快、兩種呈現速度下的探查研究
區分短時存儲與長時存儲的證據
單詞頻率、呈現速度、系列長度及心理狀態都對首因效應與漸進線有顯著作用,但不影響近因效應。
遺忘症病人的研究
雙重作業實驗
方法有三種: 知覺辨認,詞干補筆,殘詞補筆。加工分離實驗
前瞻記憶的實驗研究
錯誤記憶的經典研究範式(DRM)
單字方式研究範式,字表方式研究範式
提取誘發遺忘方式
#實驗性分離範式
作如下描述: 符合實驗分離邏輯,控制單一的變數而比較在兩種不同的測驗任務中變數的效應……,如果變數影響被試在一種測驗任務中的結果,但不影響另一種測驗任務的結果,或者變數對兩種測驗任務的結果的影響有不同的方向,即分離產生。
遺忘症者、正常人的實驗性分離現象
在記憶研究中,任務分離是使用最早和最廣泛的實驗性分離具體形式。
加工分離
雅各比等人提出了加工分離程序
它依賴於一下三個基本假設
(1)意識性提取和自動提取是彼此獨立的加工過程,這一假設是加工分離程序的核心。
(2)意識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測驗中的性質是一樣的
(3)自動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測驗中的性質也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假設: 意識性提取的操作表現為全或無(要麼能再認,要麼不能,不存在出錯);而是自動提取則是有對有錯的。
包含測驗條件下,要求被試對學習階段的變位字,視覺呈現詞,聽覺呈現進行"新"或者"舊"的再認判斷。
⑤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什麼
短時記憶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的核心。很多人知道短時記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什麼。短時記憶有它的編碼方式,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由我給你帶來關於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式1.聽覺編碼
Conrad(1964)的實驗為短時記憶的聽覺編碼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把B、C、P、T、V這五個音近字母,和另外五個音近字母F、M、N、S、X,隨時混合,逐個用速示器呈現,每個呈現0.75秒,然後要求被試按原來呈現次序把各字母默寫出來,記不清時允許猜寫。實驗結果表明:各字母盡管是以視覺方式呈現的,但記憶中的混淆次數,將近80%發生在音近字母之間。實驗繼續下去,則進一步發現,各字母之間混淆的次數分配在視覺呈現和聽覺呈現兩種條件下相當一致,等級相關達0.64,因而證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是以語音聽覺占優熱的。[9]Conrad認為短時記憶錯誤的產生是以聽覺特徵而不是以視覺特徵為基礎的。即使是視覺呈現的刺激材料,進入短時記憶時發生了形-音轉換,其編碼仍具有聽覺性質。
Posner.M.I(1967,1969)用減法反應時,字母匹配任務研究了短時記憶信息的編碼。實驗是讓被試辨認兩個字母是否相同。兩個字母都用大寫體,如A、A,叫做等同辨認;兩個字母一個用大寫體,一個用小寫體,如A、a,叫做同稱辨認(辨認前告訴被試不管字母是大寫還是小寫)。結果表明,在兩個字母同時呈現而讓被試進行辨認的情況下,則等同辨認的反應時短;但若使兩個字母的呈現時間間隔1-2秒,則等同辨認的優熱趨於消失。這表明由瞬間記憶轉入短時記憶後,編碼的形狀(視覺)優勢已經讓位於語音(聽覺)了。這種情況似乎可以說明由主要為視覺的感覺記憶過渡到主要為聽覺的語詞記憶。[
方式2.視覺編碼
Conrad(1964)的實驗有兩點值得考慮:一是認為短時記憶聽覺編碼的存在是以聽覺混淆為證據的,而聽覺混淆現象也可能是內部言語運動或發音的混淆所致,二是Conrad的實驗材料是有利於聲音編碼的英文字母,因而其短時記憶聽覺編碼的普遍性受到懷疑。而Posner(1969)的實驗也可以說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有視覺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階段,至少在部分時間里,信息在短時記憶中是以視覺編碼的。
莫雷(1986)的實驗證明了漢字的短時記憶是以形狀編碼為主。實驗者設計了三種類型漢字:第一類型漢字字型較復雜,字義較常用,設想是相對有利於意義編碼而不利於形狀編碼;第二類型漢字字形較簡單,但字義較不常用,設想是相對有利於形狀編碼而不利於意義編碼;第三類型漢字則形狀較復雜字義較不常用,設想有利於聲音編碼。實驗用信號檢測論法研究,結果表明,從總的來看,各類型漢字的再認都是形狀噪音產生的干擾作用最大,據此推論,漢字的短時記憶主要採取形狀編碼。
劉愛倫等(1989)的研究表明,視覺呈現方式下對漢字的回憶成績明顯優於聽覺呈現方式下的回憶成績,並且從聽覺呈現轉換成視覺呈現是,出現明顯的前攝抑制釋放。這意味著漢字短時記憶確實存在視覺編碼。王乃治(1993)通過對聽力正常人與聾人短時記憶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從兩組被試對不同編碼維量被強化的相似性字表的短時記憶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從兩組被試對不同編碼維量被強化的相似性定表的短時記憶獲得最上看,都顯示出形義兩給編碼量在短時記憶加工過程中的作用最強,而音碼的作用相對比較弱。其實一些研究(鄭涌,1991;彭聃齡等人,1985,1986)也都證明在短時記憶編碼過程中視覺編碼的存在。
方式3.語義編碼
早期研究認為語義編碼是長時記憶的本質特徵,但隨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短時記憶也有語義編碼。Wickens(1970,1972)採用前攝抑制設計,若前後識記材料有意義聯系時(字母-字母),表現出前攝抑制的作用,而前後識記材料失去意義聯系時(字母-數字),則出現前攝抑制的釋放。Wickens還用了各種不同范疇刺激進行實驗,如字母 數字、分類詞、感覺印象詞以及陰性 陽性名詞,都獲得類似的結果。這表明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一樣,也有語義編碼。
國內學者的許多研究也證明了語義編碼的存在。喻伯林等(1986)採用中文語詞材料,在控制被試的輸入編碼條件下發現,語義信息也能和語音信息一樣在短時記憶中得到儲存和提取,而且語義編碼比語音編碼有更好的回憶成績。莫雷(1986)和王乃怡(1993)的研究也都反映出語義編碼在短時記憶中的作用。其它一些研究(黃英,1991;張武田,1990)也為短時記憶的語義編碼提供證據。
由此可見,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不只是聽覺編碼,還有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莫雷(1986)認為,短時記憶編碼可能是隨情境而不斷改變的一種策略,也有人(劉愛倫,1989;鄭涌,1991)認為,顯示通道(視、聽)通道改變也會引起短時記憶編碼方式的改變。
⑥ 有關短時記憶編碼的問題
因為發音類似的單詞在咦聲音編碼的時候,相互產生干擾,所以回憶率低。
⑦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為什麼以聽覺編碼為主
短時記憶的的編碼方式可以分為聽覺編碼和視覺編碼,其中1964年Conrad對短時記憶的聽覺編碼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聽覺編碼是記憶的一種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對短時記憶的視覺編碼進行了研究,並認為某些短時記憶信息可以有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的階段,視覺編碼實為存在。相關研究表明造成學生對不同類別材料的記憶力差異是由記憶時的編碼方式與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時記憶主要以聽覺編碼為主,長時記憶以視覺編碼為主。 反應時: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信息在腦內要經過一系列操作加工,這些操作加工有明確的先後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信息處於不同的狀態,而這些都是自愛時間上進行的的,其特徵必然能在反應時上表現出來。因此不同的的心理操作按時間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區分,反應時技術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減數法: 減數法是一種用減法方法將反應時分解成各個成分,然後來分析信息加工過程的方法。減數法的反應時實驗邏輯是如果一種作業包含另一種作業所沒有的某個特定的心理過程,且除此過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麼這兩種反應時的差即為此心理過程所需的時間。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短時記憶不但有聽覺編碼,還有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本實驗主要討論的是短時記憶的視覺編碼。波斯納(1967,1969)用減法反應時,字母匹配任務研究了短時記憶信息的編碼。實驗是讓被試辨認兩個字母是否相同。兩個字母都用大寫體,如A、A,叫做等同辨認;兩個字母一個用大寫體,一個用小寫體,如A、a,叫做同稱辨認(辨認前告訴被試不管字母是大寫還是小寫)。結果表明,在兩個字母同時呈現而
讓被試進行辨認的情況下,則等同辨認的反應時短;但若使兩個字母的呈現時間間隔1-2秒,則等同辨認的優熱趨於消失。這表明由瞬間記憶轉入短時記憶後,編碼的形狀(視覺)優勢已經讓位於語音(聽覺)了。這種情況似乎可以說明由主要為視覺的感覺記憶過渡到主要為聽覺的語詞記憶。
⑧ 如何理解短時記憶的生理機制
希望對你有用!! ★☆什麼是記憶痕跡理論?我們用現在的觀點如何認識它? 答:60-70年代間形成的記憶理論,將人腦內的記憶過程大體分為兩類,即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前者的腦機制為神經迴路中生物電反響振盪;後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是生物化學與突觸結構形態的變化。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記憶痕跡理論。現在的觀點認識-不足之一:實驗說明了短時記憶痕跡的電學活動性質,但不能由此認為短時記憶痕跡僅僅是反響迴路的電學活動。70年代以來許多實驗室都證明,海馬結構中存在著三突觸迴路,在三突觸迴路中還存在著長時程增強效應,可能是從短時記憶痕跡轉化為長時記憶痕跡機制之一。然而在長時程效應中,有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參與,而且任何一個突觸傳遞都包括復雜的化學傳遞機制。所以就短時記憶痕跡的本質來講,把它僅僅歸結為神經元迴路反響的電學活動是60年代理論的歷史局限性表現。不足之二:研究說明腦形態結構與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習記憶能力與腦結構變化有一定關系,但並不能精確說明長時記憶痕跡究竟與哪幾項腦結構或突觸變化有關。突觸前合成、存儲和釋放遞質的功能以及突觸後受體的變化雖與學習記憶有一定關系,但對長時記憶痕跡來說也不是特異性的機制。神經信息在突觸傳遞中的化學機制是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基礎,當然也包括長時記憶痕跡的形成;但並不是特異性的。所以關於長時記憶痕跡的突觸理論或腦結構變化理論都未能得到特異性的證據支持。 長時記憶的腦形態學基礎? △☆傳統記憶痕跡的最後一個觀點,即長時記憶痕跡是突觸或細胞的變化。雖然記憶痕跡理論形成時,人們對突觸化學傳遞的知識還很少,但根據當代積累的科學知識,我們可以把這一論斷歸結為3方面含義:突觸前的變化包括神經遞質的合成、儲存、釋放等環節;突觸後變化包括受體密度、受體活性、離子通道蛋白和細胞內信使的變化;形態結構變化包括突觸的增多或增大。他們對比了生活環境、學習能力和腦結構變化的關系。這一研究足以說明腦形態結構與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習記憶能力與腦結構變化有一定關系,但並不能精確說明長時記憶痕跡究竟與哪幾項腦結構或突觸變化有關。 海馬的記憶功能 海馬:不僅與學習記憶有關,還參與注意、感知覺信息處理、情緒和運動等多種生理心理過程的腦調節機制。 海馬→穹窿→乳頭體→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扣帶回→海馬,這條環路是30年代就認識到的邊緣系統的主要迴路,稱為帕帕茲環。 海馬結構與情緒體驗有關,近些年發現,內側嗅回與海馬結構之間存在著三突觸迴路,它與記憶功能有關。 海馬的兩個記憶迴路:帕帕茲環和三突觸迴路。 ☆三突觸迴路具有什麼特性,怎樣證明?它可能是什麼樣的機制基礎?答:3突觸迴路是海馬齒狀回內嗅區與海馬之間的聯系,具有特殊的機能特性,長時程增強現象,成為支持長時記憶機制的證據。 實驗:長時程增強(LTP)現象,即電刺內嗅區皮層向海馬結構發出的穿通迴路時,在海馬齒狀回可記錄出細胞外的誘發反應。如果電刺激由約100個電脈沖組成,在1-10秒內給出,則齒狀回誘發性細胞外電活動在5-25分鍾之後增強了2.5倍,說明電刺激穿通迴路引起齒狀回神經元突觸後興奮電位的LTP,因而這些神經元單位發放的頻率增加。後來他們又報道,海馬齒狀回神經元突觸電活動的LTP現象可持續數月的時間。他們認為,由短暫電刺激穿通迴路所引起的三突觸神經迴路持續性變化,可能是記憶的重要基礎。 △◎□柯薩可夫氏記憶障礙 1887年俄國精神病學家柯薩可夫,將長期酗酒而造成的記憶障礙特點歸結為:遺忘加虛構。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現輕微的順行性遺忘,即對剛剛發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記憶;隨後又出現逆行性遺忘,即對病前近期發生的事情選擇性遺忘,對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記憶。既不能形成新的記憶,又喪失對某些往事的記憶,而且對自己記憶力的這種嚴重變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對別人提問時,竟不自覺編造謊言以虛構內容填補記憶空白。 順行性遺忘症:對早發生的正常事情不能形成新的記憶。 ★☆順行性遺忘的病人有哪些特點?哪部分受損傷引起該症狀? 答:切除了大腦兩半球的內側顳葉和海馬。術後該人智力測驗成績正常;對手術前的近事和遠事記憶良好;衣著整潔,能與人交談,雖然說話的語調平淡,但詞彙的使用、句子的表達和發音都很正確;對別人的話,甚至笑話都能正確理解。這位病人智能正常,也沒有知覺障礙,最突出的問題是難以形成新的長時記憶。對他來說,每天的每件事都與過去無關。海馬和內側顳葉損傷形成順行性遺忘症 △□記憶形態的多樣性:正常人的記憶,既有寄存和存貯信息的功能,又有回憶或提取信息的功能。海馬損傷的病人只能回憶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長時記憶;此外一些腦外傷的病人,在傷後的一段時間里,可以形成新的記憶,卻不能回憶起傷前的近事。這些都說明,記憶可以分離為不同系統。這種雙重分離現象能最可靠地證明,寄存或存貯信息的過程和提取信息的過程是兩個不同的記憶功能系統。這在認知神經心理學中稱為雙分離技術。雙分離技術和雙重任務法是多重記憶系統研究的重要途徑。 □哪些事情能說明記憶的多重性?請被試看一封信,並告訴他看完後要詳細講出信中的內容。在被試看信的同時,室內放音樂。當被試講述完信的內容時,順便問他對聽到的音樂有何看法。這時,這個人實際上完成了雙重記憶任務。一個主要任務是理解和記憶信的內容,另一個次要任務是記住聽到了什麼音樂。這種實驗稱為雙重任務法。 在雙重任務的記憶研究中,次要任務大多數都不事先告訴被試。採用雙分離技術和雙重任務實驗方案,在腦損傷病人和正常人中發現多種形態的記憶系統。一大類記憶是可以用口頭或筆頭表達的,與之對應的是難以言傳的非表述性記憶。當你向別人講述昨天參加的朋友婚禮時,你腦海里會浮現出婚禮的一幕幕情景,這就是情景性或情節性表述記憶;假如你幫助同學補數學課,這是一種語義性表述記憶。一些人形象性的情景記憶能力很強,講起過去的事來活龍活現;但對乾巴巴的哲學理論或數學問題的表述能力就差一些。我們說此人情景性記憶力強,語義記憶較差。一些思維型個性特徵的人,語義記憶能力強,情景性記憶稍差些。可以兩種記憶系統是可以分離開的。 □非描述記憶有更多的表現形態,包括程序性記憶、習慣性記憶、間接性事物的聯想記憶和內隱性記憶等。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使一個孤立的動作變成連續的、協調的、自動化的運動旋律,即非表達性程序記憶。 非表述記憶是內隱性記憶,指本人並未覺得已經記住的事,經過測查可證明在腦內留下了深刻印象。
⑨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及典型實驗證據
聲音編碼,Conrod1964年的研究。
⑩ 短時記憶存在聽覺編碼的實驗有哪些,請給出自變數、因變數及額外變數
這個實驗證明了人的短時記憶是很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