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學家的故事、貢獻
拉瑪奴江是一個生於南印度沒落的貧窮婆羅門家庭,沒有受過大學育,
靠自學及艱苦鑽研數學,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國際的數學家。
在數學家中,以貧窮家庭出身,而且能在沒有研究數學的環境裏,孤獨
的工作,發現了一些深入的結果的人是不太多。他到了二十七歲時才獲得真
正數學家的教導,他的才華像彗星突然出現長空,耀眼令人側目。可惜的是
肺病卻蠶食了他的生命,他在三十三歲時悄然逝去。
一個著名的故事是: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裡面摻有銀子,便請阿基米德鑒定一下。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於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阿基米德高興得跳起來,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臘語enrhka,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將這一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的減輕的重量,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總結在他的名著《論浮體》〔On Floating Bodies〕中,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劉 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賈 憲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和《演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與此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這個方法的提出要比歐洲數學家霍納的結論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凡18卷,81題,分為九大類。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鄉。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步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天元術的。
朱世傑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術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造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一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一位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π<3.1415927,這一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誤差的范圍,是當時世界最傑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π的漸近分數。
祖 暅
祖暅,祖沖之之子,同其父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現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紀可謂祖暅對世界傑出的貢獻。
楊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演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演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演算法》二卷(1275年)。
他在《續古摘奇演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趙 爽
趙爽,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注《周髀算經》,他所作的《周髀算經注》中有一篇《勾股圓方圖注》全文五百餘字,並附有雲幅插圖(已失傳),這篇注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系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系。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注》中推導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注》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系,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為重差術)。
華羅庚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 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
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
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 今仍是最佳紀錄。
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
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 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
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 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 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 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 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 「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 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陳景潤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 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 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進,並於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 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1985年起任溫州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蘇老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蘇步青先生逝世的消息傳開後,平陽人民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他與家鄉人民的感情極深,他的名字早已與家鄉的許多方面連在一起。
當我重新捧讀「卧牛山下農家子,牛背謳歌帶溪水。欲砍青階竹作鞭,牽牛去耕天下田」的詩句,更是別有一番思緒。蘇步青不僅是中外聞名的數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他一生與詩結緣,詩中不僅反映了他熱愛祖國的精神,還滲透了濃郁鄉情。僅以《蘇步青業余詩詞鈔》幾百首詩來說,贊美家鄉的就有幾十首:甌江雁盪、卧牛帶溪、農家風情、兒歌俚語,都在詩詞中盡展風姿,其創作時間長達60餘年。詩是蘇步青的人格投影、情感物化和生命結晶。讀他的詩,為我們了解現代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藝術參照。
早在抗戰時期,蘇步青居於西北的一個小鎮上,身處「流亡大學」的困難境地,仍不忘家鄉父老,以詩寄情:「畫角聲聲催鐵血,烽煙處處缺金甌。」「萬里家鄉隔戰塵,江南煙雨夢歸頻。」「遙憐兒女牽衣小,無奈家山歸夢長。」抗戰勝利後,他到台灣負責接收台北大學,很多朋友勸他留在台灣,但他依然決定回浙大。1946年3月,蘇步青在從台灣歸來的飛機上作《憶秦娥》,充滿思鄉之情:「台灣峽,深藍一片波聲歇。波聲歇,孤機遙指,浙東甌北。白雲開處山重疊,晴空萬里歸時節。歸時節,紅樓幽樓,菱花新雪。」後來,蔣介石發動內戰,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蘇步青的詩詞重又流露出感時傷世、心憂天下的情愫:「極目東西無凈土」、「愁聞鼙鼓動余哀」。在舊中國的災難歲月里,他的詩詞多憂患之音,沉鬱之作,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蘇步青的家鄉詩情在南雁這個主題上表現最豐富。他出生於1902年,1919年就離開家鄉去日本留學,此後一直生活在他鄉,可心中最牽掛的是家鄉的南雁盪山,描寫南雁風情的詩就有幾十首:會文書院的古風、仙姑洞的香火、碧溪渡的竹筏、順溪的香魚、騰蛟的古橋……1940年他回鄉時,寫下了《南雁愛山亭晚眺》:「愛山亭上少淹留,煙繞村耕欲漸休。牛背只應橫笛晚,羊腸從此入山幽。雲飛千嶂風和雨,灘響一溪夏亦秋。長憶春來芳草遍,夕陽渡口系歸舟。」由於詩人對環境十分熟悉,順手拈來,把碧溪渡、東南屏嶂、雲關等景點描繪得呼之欲出。1945年抗戰剛勝利,他多想回家鄉看看,可苦於沒有機會,於是在《夢遊仙姑洞》中寫道:「夢里仙姑畫里行,居然一水竹排輕。不知窗際寒燈影,竟化山頭皓月明。」窗前的寒燈竟成了家鄉的明月,可見其情深意切。他的《憶游南雁》、《南雁佳景吟》、《思鄉》、《南雁寄懷》無不在回憶和思念中寫就。1942年,友人在送他的詩中寫道:「子規聲里情難遣,心逐飛鴻雁盪邊。」他和道:「雲關千級迂仙道,月牖孤懸印雁行。」家鄉的老同學施鏘帶來了南雁特產香魚干,他又深情地寫下:「聞道家園秋已晚,西風不用憶鱸魚。」
家鄉的故居前有座山叫牛山卧,是南雁景觀之一。蘇步青的詩中屢次出現此山,並自稱是「卧牛山下看牛郎」、「 卧牛山下舊耕農」、「卧牛山下農家子」。他與著名文史學家蘇淵雷教授是同鄉,兩人同在上海工作,對南雁都深懷感情。1983年蘇步青給蘇淵雷寫了《南雁盪寄懷似仲翔》:「一別名山四十春,有時歸思寄南雲。仙姑何幸馨香火,孫老無端榜會文(孫衣言題會文書院一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牛背笛橫斜日渡,羊腸徑逐故園門。秋來處處堪留戀,朱橘黃柑又幾村。」接到詩稿,激起蘇淵雷無限懷想,寫下了《步老寄示南雁盪長句兒時就讀會文書院有同感焉次和卻寄》:「南雁迴翔六十春,輔仁會友氣凌雲。木樨淡放知無隱,華表斜看有逸文。野渡半篙真罨畫,青燈一味足玄門。珂鄉未覺靈山遠,起鳳騰蛟別有村。」兩位名人的詩如今成了家鄉的珍品。1985年,蘇步青為《平陽地名志》題詞,寫下了「地靈人傑我平陽,鰲水雁山魚米香」,詩句後來成為贊譽平陽的名句。
讀蘇步青的詩詞,不難感覺到他是性情中人。其實,他無心做詩人,但經久不衰的生活熱情,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學功底,加上熾熱的懷鄉情感,卻使他每有所作皆臻佳境,成就為真正的詩人
Ⅱ 五個科學家的故事
1、導彈之父錢學森
還有一個故事,一次導彈發射的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可是當時的天氣很壞,到底能發不能發,試驗基地的司令員、參謀長和錢學森的意見不同。按照當時的規定,每次發射報告上面必須有三個人同意的簽字,然後再請示聶榮臻元帥的批准。
可是當時司令員和參謀長都說不能發,而錢學森卻非常有信心的說能發射,這樣就形成了2:1的局面,於是就把只有錢學森一個人簽字的報告送給了聶帥。
沒想到,聶帥很爽快地批准發射,並說要是只有那兩位簽字而沒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這發導彈發射成功沒?結果是這一發導彈還真的打成功了。
2、數學家蘇步青的故事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可對祖輩從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陽帶溪村的蘇祖善家來說,那是一件難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賜福。蘇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倆笑得合不攏嘴,終於有了世代務農的「接班人」。
可蘇祖善夫妻倆從未上過學,嘗夠沒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龍心切,於是給兒子選取「步青」為名,從此,蘇步青頭戴一頂父親編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親手縫的粗布衣,赤腳騎上牛背,鞭子一揮,來到卧牛山下,帶溪溪邊。
蘇步青家養的是頭大水牛,膘壯力大,從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裡。有一次,水牛脾氣一上來,又奔又跳,把蘇步青摔在剛剛砍過竹的竹園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幾根竹根中間,未有皮肉之苦,逃過一劫。
放牛回家,蘇步青走過村私塾門口,常被琅琅的書聲所吸引。有一次,老師正大聲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他聽後,就跟著念了幾遍。此後,他竟記住了順口溜,放牛時當山歌唱。
蘇祖善常聽兒子背《三字經》、《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見兒子在私塾門口「偷聽」,為父的心終於動了,夫妻一合計,決定勒緊褲帶,把蘇步青送進了私塾。
3、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馬可尼出生於義大利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喜歡讀書,愛做實驗。他自己裝備了一個小實驗室,先做化學實驗,後來做電學實驗。他看到有線電報架設線路非常費力,就想:能不能用電磁波來傳送電報呢?1895年,20歲的馬可尼在自家花園里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
實驗規模逐漸擴大,為了尋找經費來源,22歲的馬可尼來到英國,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繼續進行研究。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國海岸進行了跨海通訊實驗。他們把發射機裝在海岸上的一間小屋子裡,屋外豎起一根很高的桿子,上面架設了用金屬圓筒製成的天線。
開始時把接收機放在距海岸4.8公里的一個小島上,通訊效果良好。然後又把距離擴大到14.5公里,同樣獲得成功,以後幾年,馬可尼一邊改進通訊裝置,一邊增大通訊距離。1901年12月,馬可尼實現了從英國到加拿大長達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訊,這一天標志著無線電已成為全球性事業。
4、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
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運行周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陽具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5、自行車的發明者德萊斯
德萊斯原是一個看林人,每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慾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行車。
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安在前輪上起控製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運動。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問世了。 1817年,德萊斯第一次騎自行車旅遊,一路上受盡人閃的譏笑,……他決心用事實來回答這種譏笑。
1839年,蘇各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行車前輪上,使自行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後幾十年中,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如風帆自行車、水上踏車、冰上自行車、五輪自行車,自行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Ⅲ 中國神話3000字論文
【神話概述】
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文學的先河。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
[編輯本段]【神話故事的內容及思想】
神話故事中充滿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勞動者的願望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據原始勞動者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想像出來的。狩獵經濟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人以刀斧、弓箭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變成以這種工具武裝起來的英雄。神話中的主人公被想像為超人的,但有時也要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透過神話幻想的折光,從神話人物的作為和斗爭,可以約略看到當時的人的作為和斗爭。
[編輯本段]【神話的來源】
神話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通過推理和想像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但是由於這時的認識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經常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神話是人們藉助於幻想企圖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神話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為武器。從神話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跡。
[編輯本段]【神話的地域性和區域性】
不論是世界文明發生最早地區的原始社會民族,還是當今世界上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都大同小異。
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現過對同一種現象充滿驚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話。例如關於上萬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話在許多地區的同一時期都有類似的描述。
[編輯本段]【神話的分類】
神話一般大致分為三類,創世神話、神佛神話、英雄神話。其中尤其以創世神話最為重要。
所謂創世神話,專指時間設定在人類原始時期,記載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話。其中一般還粗分為世界起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和文化起源神話等三種。
所謂世界起源神話,指的是記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話。就拿《聖經》為例,其中的〈創世記〉便屬於這一類神話。因為內容論及了大地、太陽、月亮等等宇宙現象的起源。
不過,並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話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話。好比說美國印地安人的神話,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經存在為前提的神話。另外還有一些民族的神話,不只世界起源,就連文化的起源也隻字未提。
可是盡管如此,不論是何種神話,所有神話在開宗明義時,都有一個共通的大主題,那就是宇宙是從「混沌初開」演進到「秩序規則」的。
幾乎所有神話的基本形式都是由混沌中產生大地山河。日本神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世界起源神話範例。在日本神話中提到,大神用長矛攪拌著泥淖般的宇宙,然後大地生成、山河成形。類似的神話,同樣出現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神話當中。
至於所謂的人類起源神話,通常所敘述的,是人類逐漸與動物區隔,然後逐漸成為世界上一個特殊物種的整個過程。比方說敘述人類如何學會使用語言的神話、人類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話、人類如何開始築巢架屋的神話、人類如何與動物發生區隔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其實都是一種世界秩序與規則的開始。
透過以上這些神話,人們對世界的歷史演進會有清楚的認識,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無知,演變成無數的秩序與規則。
相對於創世神話的紀錄宇宙演化,神佛神話與英雄神話則較具戲劇性,所紀錄的是神佛與英雄們的種種事跡。一般來說,越是文明的地區,創世神話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對的神佛神話和英雄神話比例則會反比例增加。這是一種自然趨勢,不過意思並不是說創世神話的內容就因此而減少,而是說因為神佛神話與英雄神話的內容不斷擴增,相形之下,創世神話所佔的比例就少了許多。希臘神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希臘神話中,創世神話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與英雄故事則經過長期的累積,成為希臘神話中絕大部分的故事。
由於文明地區所流傳的神話比較廣為人知,所以不少人認為所謂的神話,就是指這些神佛與英雄的故事。不過很可惜的是,這類擁有大量神佛與英雄的神話,其實只佔了世界神話中極小的部分;換句話說,這類神話不過是世界神話中的特例,而非常態。
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神佛神話其實是文明地區知識分子對創世歷史失去了興趣,轉而開始信奉神明的階段性產物。在這個過度階段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所謂的英雄敘事詩。因為隨後知識分子又逐漸對神明失去了興趣,於是轉而崇拜身邊的英雄人物,而英雄神話與英雄敘事詩於焉盛行。
現代人對《聖經》中的〈創世記〉興致缺缺,而僅多在使徒間流傳。一般認為,這和神話故事演變的理論如出一轍。(當然〈創世記〉被編入舊約《聖經》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編輯本段]【各地的神話】
亞洲:●中國神話 ●越南神話 ● 日本神話 ●印度神話 ●泰國神話 ●柬埔寨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
歐洲:●北歐神話 ●凱爾特神話 ●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 ●斯拉夫神話
非洲:●埃及神話 ●非洲神話 美洲: ●印第安神話 ●瑪雅神話 ●阿茲特克神話 ●印加神話
[編輯本段]【神話的比較】
關於神話的說法有很多種,分門別類,先來說明比較古老的三種
凱爾特神話:
凱爾特神話是在被羅馬統治時期誕生的,所以有關英雄與反抗的故事是凱爾特神話的主體。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凱爾特神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口口流傳的,因此流失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別的國家神話中,國王是神的兒子,而在凱爾特神話中英勇的國王將成為神,亞瑟王傳說是最著名的凱爾特神話,除了圓桌武士的故事外,還圍繞著亞瑟王的一口大鍋衍生出聖杯故事。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亞瑟王之劍》、《阿瓦隆傳奇》、《戰狼》、《高地人》、《貝奧武莆與格倫德爾》
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發源於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內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除了奧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外,希臘神話中還有許多地位低下的神,古代希臘人就在眾神的包圍下生活。希臘神話中的神並不完美,他們有時會嫉妒、暴怒、自私,亂倫也是家常便飯。每一代主神都靠背叛父親獲得王位:烏拉諾斯被克洛諾斯又被宙斯放逐;宙斯因此害怕子女用同樣的方式對付自己,所以吞下懷孕的狄美斯,但是最後不得不剖開腦袋讓雅典娜出來。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伊阿宋和金羊毛》、《納尼亞年代記》
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於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反映,北歐神話中的神與英雄,有著世界上最強的斗爭精神。狂暴戰士和英雄死後,會進入瓦爾哈拉神殿,白天喝酒作樂,夜晚操練不息,准備跟惡魔的最後決戰。不過斗爭的結果是讓人絕望的——他們知道自己將要在世界末日時死去,包括主神奧丁,也將被芬瑞爾狼吞吃,但是卻沒有神或英雄願意屈服於命運,明知必死無疑,卻依然奮戰到底。讓人稍感安慰的是,世界末日不是一切的終結,北歐神話中有一棵生命樹,它會帶來新的生命和文明,守護世界的大雕也將繼續盤旋在最高處。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第十三武士》、《變相怪傑之子》、《魔獸歸來》。
[編輯本段]【神話的研究】
「神話」這門學問歷史悠久。早在希臘時代就有神話方面的研究。最初期的神話學分成兩派學說;一派視神話為「寓言」,另一派則認為神話是在反映時代的歷史事實,也就是著名的「神話史實說(euhemerism)」。由此可見,在希臘時代,人們已經對神話的傳播、散布習以為常。
之後,神話的研究停滯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到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前半,才出現了幾位近代神話學的先驅。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後半,伴隨著比較語言學的蓬勃發展,「比較神話學」便應運而生。當時最著名的學說是馬克斯·繆勒(Muller Friedrich Max)的「自然神話學派」。不過這個學派專門以神話中的暴風、太陽等特定對象為研究的目標,並未深入擴及到所有神話研究的范疇。
當時與自然神話學派相抗衡的,則是所謂的「人類學派」。代表人物是蘇格蘭學者蘭格(Andrew Lang)。蘭格以當時的文化演化論為基礎,研究發現神話是未開化民族野蠻習俗的根源,同時他也首次確認了神話並不是印歐語族特有的產物,而是世界各地都有的文化實像。
進入二十世紀後,神話學的研究方法變得更多樣化了。
起初神話學界流行所謂的「禮儀說」。許多學者導入了早期的人類學說,假設所有的神話都是禮儀的母體。禮儀說就是神話學者解說這個假設而形成的一個學派理論。在禮儀說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詹姆士.弗萊哲(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可是經過後世研究調查的結果證明,這個學說的假設根本完全錯誤。不過就《金枝》書中所搜集的大量對後世研究頗具價值的神話範例而言,至今禮儀說仍舊有它一定的學術意義。
至今依然沿用某些「方法論」的方法來作為神話的研究理論。首先是歷史民族學的研究方法;這個方法是先確定全世界的神話分布,然後再根據所屬的區域尋找出它們在文化史中的定位。這樣的研究方法,顯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於是對早期的自然神話學派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但是之後的阿道夫.詹森(Adolf Jensen)在他的初期栽培文化之世界整理研究中,已經從文化史的定位轉移到人類文化史的定位了。
其次是所謂「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望文生義,這個研究方法專注在尋找神話的功能,也就是在尋求神話故事對文化、歷史等各方面的最終目的。
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在他對美拉尼西亞神話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神話的目的是為了給予社會制度一個正當性的根據。他舉例指出,決定拉比亞村(Rabia)四個宗族位階的,正是神話中四個宗族祖先從石窟中迸出時所做出的舉動。
另外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弘(Clyde Kluckhohn)則引用了納瓦荷印地安人(Navaho Indian)的例子下了這樣的結論。所謂文化,就是教導人們何謂超自然現象的威脅,然後進而教導大家面對這些超自然現象威脅的方法。而神話與禮儀的功能,與文化本身的意義其實並無一致。雖然納瓦荷印地安人沒有所謂的成文法(法律),也沒有一位具有絕對權威的酋長,但是這個部落卻能長期維持團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所有的成員,擁有共同的神話和禮儀。
接著是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所倡導的「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結構主義打破了過去所有的方法論,它不拘泥在神話中哪些特定的構成要素,而是做全面的整體研究。
可想而知,結構主義為神話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與沖擊。以往的比較神話都將重心放在內容的相似性上,但是自李維史陀以後,即使原本看似不同的地方,卻因為綜觀整體而產生了全新的見解。正因如此,神話的研究與分析變得更具深度和廣度了。
有別於李維史陀為神話研究帶來的巨大變革,法國比較神話學家喬志.杜梅吉爾(Georges Dumezil)則持續致力於印歐語族的神話比較,提出所謂「三元體系」的結構模式。喬志.杜梅吉爾認為王者、戰士、生產者三者,是神話最基本的三個意識形態。
除此之外,還有從「心理學」切入的神話研究方法,也就是在精神分析學上大放異彩的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佛洛依德有一本神話研究的著作《圖騰與禁忌》,書中的研究結果雖然未被學會所認可,但是他所提出的「無意識」的重要性,卻為後來的神話學家造成了相當的影響。除了佛洛依德,另一位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則是透過許多夢境的分析,找出希臘神話中像狄蜜特這類的大地母神與她們所相對的作夢者之間,有著非常規律性的互動原則。容格並且將這個原則命名為「原型(archetype)」。
[編輯本段]【世界起源神話的類型】
世界起源神話大致分為以下六種:
1.造物者的無中生有
2.由原始人類(巨人)的屍體中產生
3.從宇宙蛋中誕生
4.由原初的父母所生
5.在宇宙不斷的進化中自然產生
6.由某種動物從海底帶上岸的泥土而生
除了這六種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特例,譬如說包含上述兩種以上的復合型起源神話。
第一種造物者無中生有的神話,最著名的莫過於《舊約聖經》。《舊約聖經》中的世界是從「有光」開始,這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第二種由原始人類屍體中產生,最著名的應屬《愛達經》(Edda)的原始人類伊米爾(Ymir)。另外還有美所不達米亞的《創世神話》(Enuma Elish)中的善神馬爾杜克殺死了惡神蒂亞瑪特之後,撕裂了蒂雅瑪特的身體,將它創造成天地。另外例如中國的盤古開天其實也同屬這類屍體誕生的神話。
第三種從宇宙蛋中誕生,最好的例子就是芬蘭的《卡勒瓦拉》(Kalevala)。在這部神話中,天、地、太陽等都是從大鷹的蛋中生出來的。在希臘神話中的世界起源神話,其實也屬於這一類。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根源之神(愛神)厄洛斯。
第四種由原初的父母所生。通常所謂的「原初的父母」就是兩位大神,他們先是結為連理,然後創造世界。在日本神話中,也有「伊耶那岐之命」和「伊耶那美之命」兩位大神。根據日本神話的紀錄,日本就是在他們成婚後誕生的。在非洲尤羅巴族(Yoruba)的神話中,先是由天上至高之神奧路昆(Olokun)和地上原水之神奧羅倫(Olorun)結為連理,生出兩位原神,然後由其中一位原神用一把泥土創造了全世界(這段神話是第四種與第六種的復合型神話)。
第五種則是在演化中自然產生,朝鮮半島的創世神話便是其中的典型,不過這部神話一向鮮為人知。
第六種是由海底泥土而生,這類神話在美洲的印地安神話中尤其豐富。在休倫族(Hurons)的神話中,就有蝦蟆從海地帶著泥土上岸,之後這泥土就轉化成了宇宙天地。在其他部族的神話中,則還有由小鷿鵜(Podiceps ruficollis)或海龜等等各類鳥獸潛入海中帶泥上岸來的故事。
[編輯本段]【其他共通的主題】
除了世界的起源,在各民族的起源神話間還存在著許多其他共通的主題。
在「人類起源神話」中,有神明創造世界的創造神話,也有神明以外的生物創造神話。前者又分為由造物者獨立創造出人類的神話、造物主藉助某位助手的力量創造人類的神話,或者由造物主與他的助手彼此爭斗之後才創造出了人類的神話。後者又可分為由原始巨人的屍體產生人類的神話、由動物演化而產生人類的神話,以及由一顆神聖的大蛋產生出人類的神話。
在「毀滅型神話」中,也可粗分為以下幾個類型。先是原始洪水型神話。這類神話多半與世界起源神話中的第六種,宇宙由海底泥土而生的神話相連結。其次是宇宙大戰洪水型神話。簡單的說,就是一場洪水起因於兩位神明彼此的爭斗。這類神話通常結局會出現一對劫後餘生的親兄妹,經過近親通婚之後讓人類重新繁衍。再者是宇宙洪水型神話。這類神話通常不會交代洪水的起因,只知道洪水發生,人類幾乎滅亡。至於洪水的結果,通常也會出現一對劫後餘生的親兄妹。最後則是懲罰型洪水神話。洪水的起因是天神決定毀滅萬惡不赦的人類。看到這類神話,一般人總會聯想到諾亞方舟,事實上這類神話遍布世界各地,好比說印尼半島上也流傳著同樣類型的神話傳說。
除此之外,例如死亡的起源、火的起源、作物的起源、女性的起源、作亂精靈(Trickster)、文化英雄、王權的起源等等,也都是許多神話共通的主題。
[編輯本段]中國神話故事包括的人物
盤古 (傳說中是整個宇宙第一個誕生的生物開天以後死亡了)
女媧 (在盤古以後突然出現創造了人類)
其中還有鴻鈞(不知道在女媧前還是在女媧後)
共工 撞斷天柱的
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
刑天 猛志常在的
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蚩尤 銅頭鐵額的
《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伏羲 發明八卦的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葯鼻祖之一。
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制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
[編輯本段]《中國神話故事》合集圖書
作 者: 薇薇夫人 編
出 版 社: 希望出版社
[1]出版時間: 2009-8-1
版 次: 2
頁 數: 118
印刷時間: 2009-8-1
開 本: 16開
印 次: 2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793030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少兒 >> 兒童文學 >> 寓言 傳說
定價:¥19.80
內容簡介
精選中國神話故事,使小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形式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文筆雋永,畫風獨到,深受海峽兩岸小讀者的喜愛。
作者簡介
薇薇夫人,台灣《聯合報》專欄作家,華視「今天」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台灣極有影響的女作家。
目錄
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伏羲兄妹
伏羲氏
鑽木取火
有巢氏
神農嘗百草
精衛填海
誇父追日
Ⅳ 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羅斯福·富蘭克林有關系嗎然後還有兩個叫羅斯福的總統對嗎
沒關系。富蘭克林是外國人的姓。就像你姓王,我也姓王,但我們之間並無關系一樣。羅斯福這個名也一樣的道理。
Ⅳ 急求一個數學家的故事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212年)
——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喜愛數學。有一次,國王請他去測定金匠剛剛為其做好的王冠是純金的還是摻有銀子的混合物,並且告誡他不得毀壞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當自己泡大一滿盆洗 澡水裡時,溢出水量的體積等於他身體浸入水中的那部分體積。那麼,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 ,根據水面上升的情況算出王冠的體積與等重量金子的體積相等,就說明王冠是純金的;假如摻有銀子的話,王冠的體積就會大一些。他興奮地從浴盆中躍出,全身赤條條地奔向皇宮,大喊著:"我找到了!找到了!"他為此而發明了 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著名的杠桿原理。伴隨著這一發明,還產生了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歲月里,他的祖國與羅馬發生戰爭,當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時,阿基米德還專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畫的幾何圖形,兇殘的羅馬士兵刺倒了這位75歲的老人,偉大的科學家撲倒在鮮血染紅了的幾何圖形上……
阿基米德死後,人們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遺著全集》,以永遠緬懷這位科學巨匠的偉大業績。
牛頓(1642~1727)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曾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牛頓是舉世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滿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個月父親便去世了,之後母親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撫養成人的。23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後留校工作。後因逃避倫敦流行的鼠疫來到母親的農場里。在這里,他被一個常人熟視無睹的現象吸引住了。有一次,他看到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在地上,便開始思索為什麼蘋果會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種力在拉它,那麼這種將蘋果往下拉的力會不會控制月球?他就是通過這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現象,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顯示了出來。它解釋了當時所知道的天體的一切運動。同時,牛頓又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光學實驗,從而證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排列的合成光。1687年,牛頓出版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里,他鑽研了伽利略的理論,並歸納出著名的運動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發現的二項式定理,在數學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學》一書,總結了他對光學研究的成果。
牛頓61歲那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此後年年連任直至逝世。作為舉世公認的、最卓越的科學巨匠,他仍謙遜地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歲的牛頓逝世了。作為有功於國家的偉人,他被葬在了英國國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歐拉(1707~1783)
歐拉瑞士數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歐拉從小著迷數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他13歲便成為著名的巴塞爾大學的學生,16歲獲碩士學位,23歲就晉升為教授。1727年,他應邀去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工作。過度的勞累,致使他雙目失明。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歐拉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氫說,1771年聖彼德堡的一場大火,把他的大量藏書和手稿化為灰燼。他就憑著驚人的記憶,口授發表了論文400多篇、論著多部。歐拉這們18世紀數學巨星,在微積分、微分方程、幾何、數論、變分學等 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確定了他作為變分法的奠基人、復變函數先驅者的地位。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發表的科普讀物,在長達90年內不斷重印。歐拉是古往今來最多產的數學家,據說他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夠當時的聖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機同時忙上幾年。
歐拉作為歷史上對數學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頓、高斯),被譽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並發明了電極。為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了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著名高等學府天文台台長,並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著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後,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為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祖沖之(429~500)
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范陽遒(今河北淶水)人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Ⅵ 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
故事1:
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因此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搞笑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能夠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正因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因此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咱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刻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故事2:
祖沖之(429-500),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個性愛好研究數學,也鍾愛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狀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能夠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刻)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企業標語大全)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就應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好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忙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以前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能夠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故事3:
華羅庚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齊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十分想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咱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十分搞笑。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好聽的微信名字)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樣能知道呢?你怎樣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獃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思考這個問題吧!但是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後我必須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於之後果真成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裡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齊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裡走來,立刻坐著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十分虔誠。拜後,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錢,就能夠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我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後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為什麼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麼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好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美文摘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著。他不堅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著「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里,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裡面看。只見「菩薩」能動了,他從立刻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最後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裡的每個人,人們最後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獃子」了。正是華羅庚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成就了他以後的成就。
故事4:
"數學之神"──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領悟。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之後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透過超多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盡管阿基米德流傳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來部,但多數是幾何著作,這對於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砂粒計算》,是專講計算方法和計算理論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計算充滿宇宙大球體內的砂粒數量,他運用了很奇特的想像,建立了新的量級計數法,確定了新單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數量的模式,這與對數運算是密切相關的。
《圓的度量》,利用圓的外切與內接96邊形,求得圓周率π為:<π<,這是數學史上最早的,明確指出誤差限度的π值。他還證明了圓面積等於以圓周長為底、半徑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積;使用的是窮舉法。
《球與圓柱》,熟練地運用窮竭法證明了球的表面積等於球大圓面積的四倍;球的體積是一個圓錐體積的四倍,這個圓錐的底等於球的大圓,高等於球的半徑。阿基米德還指出,如果等邊圓柱中有一個內切球,則圓柱的全面積和它的體積,分別為球表面積和體積的。在這部著作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拋物線求積法》,研究了曲線圖形求積的問題,並用窮竭法建立了這樣的結論:"任何由直線和直角圓錐體的截面所包圍的弓形(即拋物線),其面積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積的三分之四。"他還用力學權重方法再次驗證這個結論,使數學與力學成功地結合起來。
《論螺線》,是阿基米德對數學的出色貢獻。他明確了螺線的定義,以及對螺線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還導出幾何級數和算術級數求和的幾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關於力學的最早的科學論著,講的是確定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重心問題。
《浮體》,是流體靜力學的第一部專著,阿基米德把數學推理成功地運用於分析浮體的平衡上,並用數學公式表示浮體平衡的規律。
《論錐型體與球型體》,講的是確定由拋物線和雙曲線其軸旋轉而成的錐型體體積,以及橢圓繞其長軸和短軸旋轉而成的球型體的體積。
丹麥數學史家海伯格,於1906年發現了阿基米德給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傳抄本。透過研究發現,這些信件和傳抄本中,蘊含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
正正因他的傑出貢獻,美國的E。T。貝爾在《數學人物》上是這樣評價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張開列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之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兩們通常是牛頓和高斯。但是以他們的宏偉業績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比較,或拿他們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深邃久遠來比較,還應首推阿基米德。
故事5: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我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此刻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就應處罰他們,使自我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這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這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向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兄弟姐妹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兄弟姐妹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但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但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正因他自我以前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樣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我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我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故事6:
數學奇才、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20世紀即將過去,21世紀就要到來.咱們站在世紀之交的大門檻,回顧20世紀科學技術的輝煌發展時,不能不提及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生命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資料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領悟.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理解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生命.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
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習並領悟主席.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個性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齊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此刻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能夠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但是,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見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善.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說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潛質.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聯.EDVAC機還有兩個十分重大的改善,即:(1)採用了二進制,不但數據採用二進制,指令也採用二進制;(2建立了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便可一齊放在存儲器里,並作同樣處理.簡化了計算機的結構,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速度.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原則--指令和數據一齊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馮?諾依曼還用心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習並
領悟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故事7:
為了中華民族的富強-------蘇步青的故事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之後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生命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職責。」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務必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務必學好數學。」蘇步青生命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領悟題。此刻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領悟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應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情緒願,正因我選取了1條正確的道路,這是1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故事8:
吳學謀是中國數學家,生於廣西柳州。從l940年起,他相繼在桂林、百色、柳州,武漢求學。195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現任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中學時代,他就超前自學。之後就廣泛地進行學術研究,涉及理工醫文社哲多種專題。主要是在哲學、數學、系統科學三領域苦籌自成體系的一家之言。他先後發表了200篇論文,出版了6本專著、修改過20多本論文集,創辦了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學報》,入委過l5個出版物。入理過l5個學習並領悟、入學過20個組織(單位、國際會議)的在職或兼職研究員與教授等高職(特邀科技委、總部學委、主編、副主編、副理事長、顧問、國際會議副主席與學委),入冊過30多種名人錄(辭典、網路全書、年鑒等),另外得到國際上30多種榮譽候選提名。美國數學評論等國際刊物對其論著有過40多次評介。許多網路全書、手冊、辭典、年鑒、教材與專著都引入了泛系哲學的條目或章節,國際上著名的對話式信息服務系統DIS入庫了他開創的泛系哲學與應用文獻131篇(截自1990年止),一些國際會議也把泛系理論作為特定徵文專題之一,國際名人錄還專門為他精印了\'泛系締造者\'的金寧封面。吳學謀參加過多種工農勞動和學術與社會活動,成為跨越哲學、數學、系統科學與自我科學的多棲創業人,他在理工醫
文社哲六合一的哲學專著《從泛系觀看世界》的書後自白中說:
我是個枸喜己悲,狂放不羈,誤失彷徨、大憂超脫等兼而有之的人。慘忙掙扎,災險迭生,也幸緣不斷,歡樂奮爭;引人爭議,也令人欣羨。\'
少年時的吳學謀愛釣魚、養蠶、爬山;騎無鞍的劣馬,讀書時留過級,學過\'武俠\',打過窮架,冒險游泳多次出事僥幸生還,之後也多次跳級,中學與大學時都代老師為同班同學上課或作輔導。他早年就幻想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的一代哲人,幻想小我與大我、有我與無我、自我與超我的協同顯生。他研究的范圍較廣,先後鍾愛過文學、醫學、工程技術、化學、理論物理、數學、控制論、哲學等。
吳學謀的物質生活一向清貧艱苦,也多次遇險生還。許多研究工作是在坎坷的經歷中完成的。例如他的逼近轉化論雖研究起自他大學時代(1955年),但主要是在大學畢業後的勞動中完成的,他往往挑著擔子在構思他的數學定理;在無燈的月下用意念盲寫下有關的論述;在田頭小休時,他就把結果畫在手掌上;他還在夢中追捕靈感性的思想。
故事9:
埃拉托色尼
2000多年前,有人用簡單的測量工具計算出地球的周長。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約公元前275—前194)。
埃拉托色尼博學多才,他不僅僅通曉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曾擔任過亞歷山大博物館的館長。
細心的埃拉托色尼發現:離亞歷山大城約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陽光能夠一向照到井底,因而這時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就應沒有影子。但是,亞歷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卻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認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構成的夾角所造成。從地球是圓球和陽光直線傳播這兩個前提出發,從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亞歷山大城引兩條直線,其中的夾角應等於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構成的夾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關聯,已知兩地之間的距離,便能測出地球的圓周長。埃拉托色尼測出夾角約為7度,是地球圓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長大約為4萬公里,這與實際地球周長(40076公里)相差無幾。他還算出太陽與地球間距離為1。47億公里,和實際距離1。49億公里也驚人地相近。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學說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學」名稱的人,從此代替傳統的「地方誌」,寫成了三卷專著。書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和海陸分布。埃拉托色尼還用經緯網繪制地圖,最早把物理學的原理與數學方法相結合,創立了數理地理學。
Ⅶ 關於紅酒文化論文
隨著我國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紅酒在國內已形成一股新的飲酒 文化 ,那大家對紅酒文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為此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紅酒文化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紅酒文化論文篇1淺談中西方葡萄酒差異
翻開歷史的畫卷,酒就像人類的影子一樣如影隨形,有人的地方必有酒的出現。因此,在無盡的歲月中,酒文化漸漸沉澱成型,成為一本厚重又充滿歷史韻味的教科書,留給後人品評。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擁有悠久燦爛的酒文化。「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東方的詩仙李白這樣熱烈的去愛酒;並在酒給的靈感下,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所以後人都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可見李白對酒的喜愛。同樣的,西方也有對酒情有獨鍾的名人。如:西方的紅酒之父巴斯德把葡萄酒比作賜予萬物生命的陽光,說:「沒有葡萄酒的日子就相當於沒有陽光」,他把葡萄酒當做自己畢生熱愛的事業,燃盡生命的去熱愛直至生命終結。李白和巴斯德兩個同樣熱愛酒的人人,把對酒熱愛的火種分別在東方和西方灑下,茁壯成長,孕育出截然不同又各有千秋的東西方酒文化。
葡萄酒的誕生是大自然的傑作,葡萄酒的歷史遠比人類文明史要長。公元前3世紀左右,海上開拓者將之帶到希臘諸海島,隨即傳人高盧(今法國);同時,羅馬人也從希臘學到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技術,羅馬帝國進行殖民擴張將這種技術傳遍了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15世紀至16世紀,這種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19 世紀中葉,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地都有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
隨著葡萄酒進入人類文明並與之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葡萄酒文化並得以廣泛傳播。這種葡萄酒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宗教的興起與發展,海內外殖民擴張,政治經濟貿易往來,文化藝術的傳播密不可分的。當我們嘗試著去了解葡萄酒文化的時候,也必須先去了解人類文明入宗教,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代詩人王翰所作的中國人幾乎耳熟能詳的詩句是葡萄或葡萄酒這種舶來品與中國 傳統文化 相融合的結晶。在中國,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技術的傳入應歸功於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也。」後經過魏晉南北朝,唐宋元三朝發展,這種技術得到較好的發展,葡萄酒文化也逐漸形成發展,並到達一個頂峰。但當時只有極少的地區如涼州能栽培葡萄,加之交通並沒有像現在那麼發達,葡萄酒只能作為一種流傳在王孫貴族以及部分文人之間的珍貴飲料,沒能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沒有成為大眾飲料。
因此,葡萄酒文化在古代中國的普及有很大的局限性。明清兩代葡萄酒業沒有得到更多的發展,直到1892年張弼士創建張裕葡萄酒廠,中國葡萄酒業開始工業化生產。然而大多數酒廠在長時間的內外戰爭中遭到嚴重的打擊,逐漸衰落下去,紛紛倒閉。新中國成立之後,葡萄酒業得到政府的重視,才慢慢的再次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受歡迎的飲品。因此,中國葡萄酒業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還沒來得及形成深入民心的濃厚的屬於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說存在著文化斷層。
從廣義上講,葡萄酒文化包括幾千年來不斷改進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術、葡萄酒釀造技術,法律制度,酒俗酒禮,飲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創作的與葡萄酒相關的書畫、詩文詞句等,狹義上的葡萄酒文化則僅指葡萄酒品飲的禮節,風俗,逸聞等。中國本土的葡萄酒文化並沒有得到全面地發展,多數停留在簡單的論述及文人們的飲酒逸事上,沒有發展出如白酒類似的酒俗酒禮,沒有讓中國人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
與此相比,西方國家的葡萄酒文化要更為完整的多。在西方國家持續不斷的探索中,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全面地發展,大大牽引了東方的葡萄酒文化的成長。舉例為證:如 中國人在飲用葡萄酒的禮儀方面,會受到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引導。具體來分析:在中國,葡萄酒僅僅被作為一個新的酒種來推廣,人們是出於獵奇心理和跟風心理來購買葡萄酒。缺乏對葡萄酒的欣賞與辨別能力,缺乏文化的支撐。相比之下,西方人則多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過程,注重對酒本身的品嘗和欣賞。
在西方的宴會上,敬酒一般選擇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間,敬酒時將酒杯高舉齊眼,注視對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喝多少酒則隨個人喜好,輕松自在。另外,他們在斟酒,倒酒,品嘗,菜餚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嚴格的要求。我想,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有此差異也離不開飲食結構的影響。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注重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搭配,而多數西方國家如法國,美國,英國飲食結構偏向動物性食品,肉,蛋,奶占較大的比例,高脂肪高蛋白,而飲用葡萄酒有助於消化,適量引用能預防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西方獨特的飲食結構使西方國家更偏向於飲用葡萄酒。
那麼,我來具體向大家介紹一下中西方葡萄酒的不同。
1酒種的不同
中國的酒文化淵遠流長,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於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她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中國為農業大國,因而食物釀酒最為普遍。
而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餘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 種植 ,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所以,從某種角度可以說西方的酒文化是紅酒文化。
2飲酒禮儀不同
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異,因而飲酒禮儀也各不相同。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酒,要看喝什麼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後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在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拼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鬱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3飲酒目的不同
在中國,酒常常被當做一種工具。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們更多地是依靠飲酒而追求酒之外的東西。青梅煮酒是為了論證誰是英雄,杯莫停的將進酒,為的是與爾同消萬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賢,為的是借酒避難。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於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他後帶來的美妙作用。
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功能,但人們更多地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發現,酒文化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中西方 思維方式 的差異。中國人的大寫意式的 發散思維 ;西方人則是工筆 素描 式的直線思維。
目前,中國葡萄酒文化仍然不盡成熟。這主要是由於葡萄酒消費在中國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如中國葡萄酒不講究與飲食的搭配、價高質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資料消費的比重日益增大,中國人對葡萄酒的興趣也愈加深厚。對於西方葡萄酒的文化關注也日益增多。相信隨著葡萄酒在中國的普及,國人的葡萄酒消費心理和方式將越來越成熟,而創造出屬於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之夢也將很快實現,不再遙遠。
紅酒文化論文篇2淺議紅酒文化
一、紅酒的歷史文化
葡萄酒的歷史很長,向上可以追索到遠古時代。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據說,葡萄酒釀造的 方法 ,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羅馬、高盧(即法國)。然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消費習慣由希臘、義大利和法國,傳到歐洲各國。由於歐洲人信奉____,基督____麵包和葡萄酒稱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發展起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成為當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歐洲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歐洲國家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80%以上。 紅酒文化的起源,在不同的產地,都附會著不同的 傳說 。這也許就是紅酒中,蘊藏著浪漫文化的根源之一。不同的世界文明史都在紅酒文化中,發酵滋生了世界最大的流行性紅酒文化。在中華大地,最早可查的記錄是在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帶回了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工藝,那時,中國就開始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造。
但是由於戰爭、朝代更替等歷史原因,雖然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在唐代和元代時曾取得過長足發展,但是,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葡萄酒釀造歷史幾乎是空白的,直到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然而,由於戰亂,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依然沒有得到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才開始有了比較好的發展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環境,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也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中國的酒在以前幾乎都是以糧食為主原料,做酒耗損的糧食難以計數。全球糧食與農業組織的研究曾發現全球生產供人們食用的糧食,有三分之一損失或浪費。瑞典食品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對該 報告 研究分析後說,全球大約近13億公噸的糧食因為食品供應鏈的低效率而浪費。
研究者說,在現在全球價格普遍上漲的趨勢下,發展中國家減少食品損失對人們的生活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在一些貧窮國家也可以起到維持糧食夠用的水平。據該報道研究表明,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年中損失的糧食量大約相同,分別為670萬噸和630萬噸。食品的損失也意味著農民的收入減少,而食品價格對發展中國家的一些貧窮農民。又太高。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用與酒類生產的糧食,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關注。俗話說,一斤酒,三斤糧。大力發展果酒產品,減輕糧食壓力,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國策。
早在2008年,在糧價波動時,國家糧食部門明確發出了:"嚴格控制工業用糧和糧食出口,保障居民口糧和飼料用糧供給"。從長遠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步伐緩慢,而城市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數量下降、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的制約、自然災害發生、糧食消費需求增加,使得糧食安全形勢更為嚴峻。
在我國,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一個重大命題,國家糧食安全並不能高枕無憂。只有改變中國酒文化的內涵,倡導健康飲酒,飲健康酒的理念,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貪杯誤事,貽害自己和他人的惡果。而大力提倡果酒產業,也是改變中國糧食現狀,實施糧食安全的國策。紅酒文化的推廣,其積極意義也在於此。
二、紅酒文化的推廣
說起飲酒,女人最有發言權。因為女人是男人飲酒最大的受害者。紅酒文化的推廣,可以讓女人從健康的角度,引導更多的男人,正確飲酒,健康飲酒。紅酒文化,在西方被稱為,紳士文化。因為葡萄酒在西方,最早來源於貴族階層的使用和推崇,來源於宗教儀式的需要和傳播。紅酒文化中,蘊含的禮儀要求也很嚴格,如果飲用紅酒,不懂得紅酒文化中的禮儀會鬧出笑話的。正是這種禮儀的內涵,使得紅酒成為大型酒宴和慶典的禮儀用酒。在現在的大型慶典場合,已經很流行紅酒作為禮儀用酒。而真正的紅酒文化,被各個階層接納,才會徹底扭轉中國酒文化中的傳統飲酒觀念。中國是禮儀之邦,恰恰在中國的飲酒文化中,卻缺乏了禮儀的傳承和擴散。這與飲酒文化普及天下大眾,而禮儀講究僅停留在祭祀,國典等場合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西方國家喝葡萄酒有著一系列嚴謹的規矩、復雜的講究,可不像我們喝二鍋頭那樣簡單地"感情深,一口悶"。葡萄酒的樂趣正是體現在這些"繁文縟節"之中,一個人的修養、趣味、風度,以及溝通能力,也往往會不自覺地在這個過程中暴露無遺。因為,每一個紅酒文化的要求細節,都會影響到飲酒者品嘗紅酒的色香味的過程和結果。中國紅酒文化與世界紅酒文化的差距數百年,這個差距很多地方就來自於紅酒文化中,禮儀、欣賞、品嘗的細節。我們常常看到,中國人飲紅酒,一片狼藉,臉紅聲粗,大聲喧嘩,這無疑都大煞風景。
美國研究人員分析了7萬多名中年男性的數據,4年間,210人被診斷患肺癌。研究發現,喝啤酒、白葡萄酒或含酒精飲料與肺癌的發病無關,但隨著這些人消費的紅葡萄酒的增加,患肺癌的風險逐漸減少,每增加一杯酒一個月相應下降約2%的患病風險。這對於男性煙民來說,應該算個好消息,每天喝一杯紅葡萄酒可能會減少60%的患肺癌風險(相比那些不喝紅葡萄酒的男性煙民)。優質的紅葡萄酒中含有豐富的鐵,對女性非常有好處,可以起到補血的作用,使臉色變得紅潤。
同時,女性在懷孕時體內脂肪的含量會有很大增加,產後喝一些葡萄酒,其中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脂肪的氧化堆積,對身材的恢復很有幫助。"紅酒可美容減肥,是因紅酒中所含的丹寧能抑制細菌繁殖,有效幫助消化,其所含的維他命C、E及胡蘿卜素,亦具有抗氧化功能,可預防老化,保持身體的正常代謝,使體形不會隨歲月流逝而逐漸臃腫走樣。要發揮紅酒的瘦身效果,最好在睡前飲用。含有少量酒精的紅酒可以輔助睡眠,更能緩慢升高身體的溫度,讓本來新陳代謝緩慢的夜晚也能參與脂肪的燃燒代謝,紅酒中的葡萄多酚還能舒緩身體壓力,有效抑制壓力性的暴飲暴食。
葡萄酒帶給人的價值有兩大方面,一精神方面,這是葡萄酒特有的貴族文化,典雅而高貴。這方面的心理暗示,不低於單純的營養價值。二營養價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抗氧化,美容,預防癌症等。葡萄酒一般按顏色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從營養角度講,紅葡萄酒功效多,白葡萄酒香甜,口感好,桃紅葡萄酒居中。任何的酒都要講究適量,不可過度,一旦,過度都有害健康。從這方面的意義上來說,紅酒文化的推廣,更是健康理念的推廣。
三、"人類的第二生命"
葡萄酒,在中國俗稱半汁酒或勾兌酒,以前沒有嚴格的標准規范,隨著葡萄酒標準的規范,只有100%的葡萄汁經過釀造工序完成,生產的葡萄酒才可以叫葡萄酒。我們在選用紅酒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閱讀標簽上的各種含量標注。隨著經濟的發展,尋常人都有機會品嘗真正的葡萄酒,但是,要喝到真正的高端葡萄酒,也需要仔細甄別廠家和產地。目前的葡萄酒市場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沿海進口的散裝葡萄酒,被國內分裝後出售。在外國很多的劣質酒和低端葡萄酒,大量進入中國。
葡萄酒在運輸過程中,質量會發生變化,很難保證純正的質量要求。因為葡萄酒對溫度、濕度以及在運輸、保存環境等要求很嚴格。有一個環節出問題,葡萄酒品質就難以保障。山西歐美國際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的葡萄酒都來自智利、澳大利亞、法國、葡萄牙、南非等原產地的原包裝瓶裝酒。在質量上,可以保障純正的原產地葡萄酒品質。嚴格設計的酒窖,保證恆溫、恆濕等儲存技術要求。窖藏的20萬瓶原包裝進口瓶酒,有1/3的高端酒。各個進口品牌系列酒,從50多元/瓶到1000多元/瓶,可以滿足各個階層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是13億的人口大國,但是紅酒的消費平均量很低,所有紅酒類產品加起來,中國每人年均消費不足一瓶。在外國,人均消費紅酒,年平均每人8瓶。
增加紅酒消費量,可以抵抗患各種疾病的危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紅酒普及以及紅酒文化的普及,對與民族健康這篇大 文章 ,是有著其他消費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紅酒文化的普及,可以提高人的素養,特別是紅酒禮儀文化、紳士文化的要求,更可以使得消費者身心健康人類對葡萄酒的認識歷史就像人類歷史一樣悠久,一些有古老文化的民族曾相信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都是由神賞賜的,所以把"飲用適量的葡萄酒"比作"人類的第二生命"。
猜你喜歡:
1. 中國葡萄酒產業文化
2. 有關葡萄酒市場營銷論文
3. 有關葡萄酒市場研究論文
4. 淺談葡萄酒市場營銷論文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酒文化論文」
Ⅷ 朝核問題的詳細資料,論文素材
20世紀50年代末 朝鮮開始核技術的研究工作
1965年 原蘇聯在1965年幫助朝鮮建立了「寧邊原子能研究所」,培訓了部分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原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的核反應堆。
1980年 朝鮮開始在寧邊建造一座5兆瓦電功率的天然鈾石墨氣冷堆。
1985年12月 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86年 寧邊反應堆於1986年建成並啟動,可年產7公斤武器級鈈。
1989年 朝鮮承認在寧邊建成的一個電功率為5兆瓦的石墨冷卻研究用反應堆因為鈾燃料棒外表鋯層破損,不得不對核廢料進行後處理,並因此獲得130克鈈。
20世紀90年代初 美國以其衛星照片為依據,懷疑朝鮮有用於研製核武器的設施,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核問題爭端從此而產生。
1991年12月31日 朝鮮同韓國在板門店草簽了《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
1992年1月 朝鮮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核安全協定》,並同意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檢查,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才有所緩和。
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 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雙方對檢查的對象和結果意見不一致。
1993年2月 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作出對朝鮮核設施進行強制性的「特別檢查」決議,同時,美韓恢復舉行曾於1992年暫停的「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
到20世紀末 朝鮮相繼建成了6個核研究中心、兩座研究性質的核反應堆和一座核電試驗堆,已在全國范圍內探明可開採的鈾儲量多達400萬噸,有6座鈾礦可以開采。
2003年1月10日 朝鮮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退出它於1985年底加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半島局勢又緊張起來。
2003年8月 中國為解決朝核危機組織了第一輪六方會談
2004年2月25日至28日 第二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各方表示將致力於朝鮮半島無核化,並願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核問題,維護朝鮮半島和本地區的和平穩定。
2004年6月23日至26日 第三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朝方表示願意以透明的方式放棄核武器計劃,強調核凍結是棄核的第一階段,願意為此接受核查。
2004年9月12日 朝鮮發生大爆炸事件。大爆炸產生蘑菇雲團。外界猜測朝鮮進行核爆實驗。朝鮮外交部發言人說,這只是一次山體爆破,目的是為修建水電站。
2005年2月 朝鮮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
2005年5月 朝鮮宣布從核反應堆內取出8000根廢燃料棒,重新啟動根據框架協議凍結的5兆瓦核反應堆,並恢復了5萬千瓦和20萬千瓦核反應堆的建設工作。
2005年9月13日至19日 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19日,與會各方一致通過《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就解決朝核問題達成六大共識。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
2005年11月 第五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
2006年10月3日 朝鮮稱將在科研領域在絕對安全情況下核試驗
2006年10月9日 朝鮮成功進行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