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任正非存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任正非存儲

發布時間: 2022-10-21 04:20:49

⑴ 華為老闆是誰

華為創始人是任正非

任正非,祖籍浙江省浦江縣,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兼總裁。

1963年就讀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已並入重慶大學),畢業後就業於建築工程單位。1974年為建設從法國引進的遼陽化纖總廠,應征入伍加入承擔這項工程建設任務的基建工程兵,歷任技術員、工程師、副所長(技術副團級),無軍銜。任正非也因工程建設中的貢獻出席了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和1982年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7年,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

(1)任正非存儲擴展閱讀

華為公司簡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於1987年正式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實現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2013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排名《財富》世界500強第315位。

⑵ 他是華為的騙子,任正非卻給他200萬年薪,後來怎樣

後來的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因為他確實詐騙的金額太大了,辜負了任正非的信任,後來出獄後又開始了重新創業,現在關於他的消息很少了。

⑶ 扛過生死存亡的一年,華為靠什麼活下去

年報發布後不久,華為再次對雲業務做出了調整。


4月3日,據《深圳商報》報道,華為已內部發文, 任命原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擔任華為雲BU(業務單元)總裁 ,同時撤銷雲與計算BG(Cloud&AIBG),原伺服器、存儲等劃歸到「網路產品與解決方案」,該部門名稱改為ICT產品解決方案。


2021年1月,華為任命余承東兼任華為雲與計算BG(業務集團)總裁,在一年前, 雲與計算業務已經正式成為華為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BG之外的第四大BG


新的任命中並未提及余承東的職務變動情況,外界的解讀則包含華為雲「撤退」「降級」等諸多說法,但一個公認的現象是,華為雲的動盪是與華為自身的轉型變向關聯著的。


熬過了「關乎存亡」的一年,華為還活著,並且,活得比2019年更好了一些。


3月31日,華為交出了2020年成績單,全年銷售收入總計891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8%。公司的凈利潤達到了646億元人民幣,增長3.2%。



這也是華為在過去1-2年內始終思考的問題。2019年年報發布時,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 2020年是華為最艱難的一年。華為要力爭在2020年活下來,爭取2021年還能發財報。


而伴隨著美國的制裁政策在2020年9月生效, 華為如何找到新的業務發力點,成為2021年「反圍剿」的關鍵 。不過,從華為的財報和布局來看,新的大幕剛剛拉開,成功與否,還是未知。



掉頭轉向



據華為年報顯示,2020年國內的業務占總業務的65.6%,這相較於2019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而除了國內業務在上升外,歐洲中東非洲、美洲、亞太地區均在下降,下降百分比分別為12.2%、24.5%、8.7%。


手機業務的下滑同樣迫使華為轉向,2020年,華為的三大業務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分別佔54.2%、34%、11.3%。其中企業業務的收入較去年增幅最大,為23%,而消費者業務收入增幅只有3.3%。這與這幾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高歌猛進有稍許違背, 美國的制裁對於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影響很大,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手機業務下滑



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昆也直言,雖然中國市場增長,但是手機業務還是面臨挑戰,去年下半年手機業務其實在中國也在減退。 依據IDC的統計,華為手機已經由2019年的第二名掉落至第三名,全球出貨量同比減少21.5%。


胡厚昆說,「由於去年受到不公平打壓,手機業務因為晶元供應遭到沖擊,是下滑的,1+8+N中的8和N取得了不錯的增速,達到65%,兩者抵消,增速為3.3%。」



而且,華為投入了不少成本用來存貨。從2019年開始,華為的存貨及其他合同成本對比於2018年上升了73.4%,達到了1673.90億元人民幣。2020年,仍然保持著高額的存貨和其他合同成本,為1676.67億元人民幣。具體來看,2020年華為在原材料上的存儲量為891.9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在2019年為585.2億元人民幣,在2018年為354.48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年度評估認為,疫情對於華為的影響是有限的, 電信行業作為 社會 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 ;同時,疫情加速了各大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和數字經濟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胡厚昆則表示, 疫情使線上學習辦公的需求增加,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也因此穩定


這其中的一個變數在於未公布明確營收數據的華為雲,這筆業務被計入到華為的企業業務中。


胡厚昆表示,2020年華為雲增速達168%。從華為此次公布的幾大業務來看,華為雲增速最快。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China cloud services market Q4 2020》報告顯示, 華為雲以17.4%份額穩居中國公有雲市場第二,較第三季度的16.2%進一步上升 。運營商業務微增0.2%,消費者業務增長3.3%,華為企業業務被視為拉動業績的大方向。


任正非針對華為雲業務提出, 華為要集中優勢兵力聚焦做好華為雲平台及雲服務,在新的一年裡,要在軟體架構、方法和工具上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



除此之外,77歲的任正非甚至趕到了山西的煤礦中去尋覓機會。2021年2月,他在山西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0年我們點亮了一個煤礦、一個鋼廠、一個港口。未來2-3年,我們希望點亮千百個煤礦、鋼廠、港口。並表示,「 華為新機會點獲取的收入,今年就差不多可以對沖掉手機業務的下滑 」。


但目前的問題在於,這筆業務的「盤子」還太小。 年報顯示,在華為全年8914億元的營收中,企業業務盡管實現23.0%的同比增長,但1003億元的總量不僅遠遠落後於運營商業務的3026億元和消費者業務的482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僅為1/9。


而且,在年報發布後突如其來的業務調整,也為華為雲的地位和方向增添了些許變數。



由硬變軟



從理論上來說,雲業務的存在,是把終端存儲變為集成存儲,其終極目的是降低對硬體的依賴。


在2020年的年報中,華為給出了「國內5G」和「8+N」這兩大筆大幅增長的業務,作為對沖手機業務下滑的選項,這兩筆業務多多少少為華為挺過2020年的困境,立下了功勞。


胡厚昆在發布會上曾如是講到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目標:華為未來的消費者業務一定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華為的消費者戰略已經實施了幾年時間, 去年手機下滑,其他硬體的銷售實現增長 ,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戰略。 未來手機只是消費者業務的一個部分但不是全部


雲業務的發展,是為手機業務之外的8+N硬體賦能,並試圖通過其他終端盡可能地抵消對華為單一手機終端的依賴。不過,用8+N來對沖手機業務的下滑,對華為來說只是權宜之計,畢竟時至今日,手機在硬體中的地位並非其他終端可以輕易取代, 在硬體之外,華為希望做到的是「由硬變軟」


2020年9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推出鴻蒙OS2.0版本,並宣布鴻蒙系統將面向大屏、手錶、車機等128KB-128MB終端設備開源;2021年4月,面向內存128MB-4GB終端設備開源;2021年10月,將面向4GB以上所有設備開源。


華為消費者BG軟體總裁王成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一些關於鴻蒙OS操作系統的相關事宜。他表示:今年搭載鴻蒙的設備,保守目標是3億台,其中2億台為手機,而Pad、手錶、智慧屏、音箱等,目標是3000萬台以上。而 今年最重要的目標是「讓鴻蒙生態的市場份額達到16%」


王成錄表示:「這兩年的鴻蒙生態發展特別重要,目前我們仍有幾億華為手機用戶,如果老用戶升級到鴻蒙系統後,體驗非常好,他可能會留下來。只要這兩年時間搶下來,我們的硬體可能就回來了。」




在內部,任正非和華為高管們不止一次提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 汽車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在2020年11月專門下發一則有效期三年的文件聲稱,「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了智能車解決方案BU(業務單元)。從2019年上海車展宣布進軍 汽車 行業,到2020年再次參加北京車展,華為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拿出了包括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三電系統、智能車雲等幾乎全套智能車解決方案。


但是與企業業務一樣,這兩筆業務目前也處在開始階段。造車業務究竟有多大的落地規模尚是一個未知數,而鴻蒙系統能否匯聚3億級別的終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華為的未來。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張書樂認為,在新能源 汽車 的升維——智能 汽車 領域,互聯網 科技 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賽道上和自己競速。 整個智能 汽車 領域的整體路線並沒有真正展開,目前更多的僅僅是在新能源 汽車 上增添更智能化的車機,相當於還處在一個簡單集成的階段 。每個廠商都在結合自己的特點開路。網路的走向是利用自己在人工智慧上的積累,滴滴是用自己在共享出行上龐大的數據積累來孵化自動駕駛所需的大數據等,而華為的優勢是在生態鏈上,通過鴻蒙系統所構架的從手機、智能家居和外部5G設施的組合,達成一種類似超級終端的體驗。


SA分析師楊光認為, 鴻蒙可以成為發展軟體和服務業務的一塊重要基石 。通過與華為自有的雲、人工智慧等能力結合,應該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華為研究專家周錫冰認為, 在達成3億終端的成就之後,華為還應該繼續穩扎穩打 ,降低平台收入分成,扶持開發者,讓開發者獲得可見盈利,聯合他國生態體系合作,完善生態體系建設,盡可能地去美國化,加強本國投入。在變現上,華為可以通過中國市場打造成為世界物聯網操作系統,在廣告投放、App分成等上獲利。


張書樂認為, 華為用手機的佔有率來刺激鴻蒙相關第三方應用和硬體生態的爆發,進而在智能家居的各個領域,真正達成市場佔有 。智能家居整體都還處在拓荒之中,所以一旦各個設備組成家居場景生態,且統一在一個系統的調度之下,其可能的變現渠道就不僅僅是自有硬體,還可以是授權加盟等等。



花錢沒關系,向何處去很重要



進入2021年,華為尋找新業務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2月間,任正非在山西談及「 軍團 」一詞。稱「軍團」就是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交付與服務專家全都匯聚在一個部門,縮短了產品進步的周期。把業務實行顆粒化,這個模式來自於谷歌。



除了煤礦、鋼鐵、港口之外,華為甚至將音樂也組成了「軍團」。任正非給出的標準是,是否做「軍團」,主要看科學家是否需要編進最前線的作戰團隊,如果需要就採用「軍團」模式,如果不需要就採用矩陣的業務模塊模式。


此間釋放的一個信號是, 華為正在尋找新的業務,並且力度不小 。推動華為冒險嘗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被美國「卡脖子」後留下的焦慮。 華為迫切需要新的力量,拉動業務的增長,同時也能追回硬體方面遭受的損失。


5G toB是華為在5G業務上的一大關鍵詞,在2021年世界移動大會·上海開幕式上,胡厚昆發表了《創新,點亮未來》的主題演講。胡厚昆表示, 華為和運營商、合作夥伴一道在20多個行業,簽署了1000多個5G toB項目合同


華為的5G toB解決方案由4大部分組成,包括「5G toB基礎網路」「5G toB網路能力開放」「5G toB應用使能」和「5G toB行業市場」。



任正非的設想是,華為永遠不會多元化發展。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平台,上面可以生長各種各樣的「莊稼」。 我們給煤炭提供的平台,與給電信、交通提供的平台是一樣的,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現在煤礦不太會用這個平台,我們就多參與一些,讓他們會用我們平台。


這對華為的挑戰是,如何能在眾多行業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把一個行業做深入做透徹。


與此同時,在遭受美國制裁的當口,華為現金流周轉壓力也處在相對的高峰之上。年報顯示, 華為的現金流,由2019年的913.8億元下跌至352.2億元 ,華為的解釋是,2020年公司持續加大對雲、研發等的投入,折舊、攤銷增加,同時應付賬款減少。


不過多位行業內觀察者都對華為的現金儲備持樂觀態度,楊光認為,華為應該有多種手段應付激增的現金流需求,比如 出售榮耀就可以為華為帶來一大筆收入 ,未來不排除華為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更加聚焦於可持續發展的業務領域。華為一直以來都奉行壓強原則,在認準的戰略方向上重點投入求得突破。在這種壓強原則之下,人才、業務壁壘等往往不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真正的風險可能在於應該把壓強用於何處,也就是戰略方向的選擇問題


正如任正非所講,華為正在進入戰略無人區,尤其考慮到當前的 地緣政治 環境,不確定性更加顯著。在如此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如何選擇未來的戰略突破口,應該是對華為的一大挑戰。




作者 | 劉思潔

編輯 張軼驍



你認為華為應選擇哪個方向作為戰略突破口?

⑷ 華為人如何看待任正非

華為人如何看待任正非?看完離職員工的評價,大贊任總!華為偉大

一位知乎網友去年匿名點評華為的帖子再次被推薦並火遍知乎,他是這樣說的:華為人如何看待老闆?華為員工大多是重點大學畢業的,都是有點腦子的,對公司畫不畫餅,有自己的思考。可以說任正非在公司戰略方面是讓這些牛人信服的。任正非說:最開始我們公司是代理國外的產品,但我們一直想自己研發產品,因為光代理別人的產品是不可能將公司做大的。我給公司起名叫華為,意思就是中華有為,要告訴外國人,你們能做的東西,我們不僅能做,而且能做得比你們好!也就是說,華為起這個名字,並不是為了綁架中國人買,而是希望未來能做大做強,讓外國人也買華為的產品。你覺得任正非和華為怎麼樣呢?

任正非直言:可以合並,但絕不會干翻蘋果馬雲更是給出高度評價

在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刊載的任正非內部講話中,任正非表示:華為目前的網路存儲量已達到1萬億美元,並且每年還在以千億的速度增長,華為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任正非還表示:華為並不想稱霸世界,我們可以與其他人合作,把其他人的產品放到華為設備上來,華為有這樣的魄力。而此前曾有不少傳言說華為要做世界第一,對此任正非更是怒斥其胡說八道,華為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華為不需要去各個領域做先鋒部隊,它可以選擇與在這個領域的人合作,華為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在開放基礎上做研發,做一個能夠支撐華為長遠發展的大平台。

任正非的狼性執行力,竟然也是一劑改造自我的良方!

說到華為的商業傳奇,就繞不過任正非的狼性執行力。華為如果沒有任正非,沒有狼性執行力,就不可能有現在遍布全球的商業版圖。任正非年青時當過工程兵,他在部隊經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神洗禮,也就成了華為強大執行力的源泉。他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困難,時間不應該成為借口,只有立即去思考,去執行,才是一個稱職的員工和管理者。華為正是培育了一批數量多達17萬的群狼,以狼性執行力在全球各地虎口奪食,推動著企業持續發展。人是一種復雜的物種,體內住著一隻及時享樂的猴子,一個智慧的智者,一個恐懼的小人。當智慧的智者說有件事必須要做時,那隻及時享樂的猴子首先會跳出來反對,說還有的是時間,不急。

⑸ 如何通俗地理解任正非說 2G、3G、4G、5G 是因很多數學家在演算法上的突破而實現的

舉一個例子:

求和:1+2+3+4+...+100,如果用計算機一個個從頭開始計算,要做99次運算,費時間,同時花費很多存儲空間來放中間數據。如果用高斯求和,首尾相加和除以二,這也是一個演算法,就很省時間,作兩次運算一加一除,而且存儲結果可以直接存首位數字和結果,省時省空間。

這不過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演算法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地圖上去某地最短路徑、生產活動加工順序的拓撲圖及最短生產時間。

如果數學家能設計一種高效的計算過程,在現有的計算水平上,最大程度利用計算機資源,讓小的CPU能夠作更多的運算,就是一種突破。

不過任總所說的「從2G到5G的發展過程需要數學突破」,更多的還是指通信編碼的突破。

因為從2G到5G,最核心的變化是速度更快,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了其他的拓展性功能。

通信速度的上限:

一位英國科學家香農告訴我們,在有隨機熱雜訊的信道上傳輸數據信號時,信道容量Cmax與信道帶寬W,信噪比S/N關系為: Cmax=W*log2(1+S/N)。

換句話講,信道容量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數值與帶寬W和信噪比S/N直接相關。


總結如下:

一是簡單粗暴地提升信道帶寬:比如2G時代帶寬為200K,到了4G LTE advance則變成了100M。

另一種則是改變編碼方式,從編碼角度提升信道中信息本身的有效性。

比如5G時代華為所主導的POLAR碼方案,就是這樣一種可以極度逼近香農極限的編碼方案。




⑹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該如何破局

華為被斷供已過去一個月,按照美帝邏輯和最近動作,非得把華為打垮才肯罷休(參照法國阿爾斯通及日本東芝事件)。核心配件的斷供暫時還沒對華為傷筋動骨,在未來還不好說。

至於如何破局,(本人非專業人士,只談淺見)目前來看還沒有能夠替代者出現,三星、台積電已經明確表態不會給華為供應晶元,唯一有可能給華為爭取時間的替代者中芯國際目前還不具備華為所需的高製程晶元生產能力,連低端晶元的供應也會受到美帝的技術授權約束。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沒有信心了,認為華為可能被卡死。但縱觀西方對我們的態度,只要比我們技術強的,能夠壓制我們的,何曾對我們手軟過?

目前來看,我們同胞唯有齊心協力,共同幫助我們的國產以及優質企業共渡難關,我們強大了,西方國家所謂的制裁就是一紙笑話。

最後,讓我們祈禱 科技 界早日找到攻克技術的方法,也祈禱華為的明天會更好。加油華為,加油國貨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如何破局?其實華為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美國針對華為最嚴禁令生效前夕,華為舉行了開發者大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承認,因為美國的制裁,華為的麒麟晶元將不能繼續生產,麒麟9000將成絕唱,Mate40系列將有可能是最後一批搭載麒麟晶元的高端旗艦手機。但余承東也同時表示,華為將繼續搭建自己的網路生態系統,操作系統,繼續釋放5G紅利,讓更多的人體會到5G的好處。另外,華為還要聯合國內外友商——主要是以國內為主,打造去美國化生產線,補齊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一系列短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解決卡脖子問題。

如今,美國針對華為的最嚴制裁令已經生效一個多月了,但華為並沒有驚慌失措,各項業務有條不紊的推進運行著。華為能有如此定力,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有實力。去年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更先進。」他還說:「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全世界,美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國針對華為的絞殺已經歷時一年多了,他能出的招也出完了,只要華為挺過去,他就沒招了。

當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華為業績業務肯定會受損。這沒辦法,毛主席說的,「要革命,就得有犧牲」,華為以一家企業PK一個超級大國,有犧牲在所難免,但只要活下去,就有辦法,就是勝利。

我認為,在未來幾年,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方面要實行戰略轉移或者說是戰略收縮。因為生產高端手機、平板所需要的5納米、7納米製程晶元一時半會國內是解決不了的,外購的路又被堵死了。所以,以後我們可能要和華為、榮耀的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V系列等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說再見了。但暢享系列、暢玩系列低端機應該還在。因為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可以生產14納米、28納米製程的晶元,這些晶元用在低端機和電腦、智慧屏上沒有問題。

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方面的損失,我認為華為可以通過收專利費來彌補。美國盡可以絞殺華為,也可以威逼利誘自己的盟友不用華為的設備,甚至還可以逼到華為什麼產品都不能生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華為的技術他不能不用。在國際電信聯盟規定的5G必要標准專利中,有3000件專利技術是屬於華為的。這3000件技術你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跑不了的,除非你不搞5G了。除了5G專利技術外,華為對4G專利技術貢獻也很多,還有在藍牙技術、內存技術、快閃記憶體技術、視頻技術等等方面貢獻也非常多,據統計,華為一共有8萬多件專利技術。比方說咱們能在網上追劇、看視頻、做直播,用的就是華為提供的視頻編碼和解碼技術。咱們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飛行模式」技術也是華為的。在以前,華為對收取專利費用是不上心的,用任正非的話說是因為「忙,沒時間收」,但真實情況是華為一直秉持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技術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在專利技術使用上,國內友商基本上不收錢;而對國際友商,則大多數採用交叉授權的方式。比方說華為和高通,你用了我多少件專利技術,我用了你多少件專利技術,最後雙方一商量,就交叉授權,這專利費就可以少交或者不交了。如果美國真的逼得華為什麼都不能生產的話,這交叉授權的基礎就不存在了,變成國際友商在單方面使用華為的技術了,那你就掏錢吧!去年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就說了,「等將來有空的時候還是要去收點錢的。」主持人問他打算收多少,他說「反正比高通便宜。」我認為,任正非說的「有空的時候」就是指美國將華為逼向絕境的時候。

除了收取專利費外,華為還可以轉型。比方說前段時間有消息稱華為要和比亞迪合作,搞智能 汽車 。另外,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華為除了生產手機、平板、通信基站、智能家居用品、電子數碼產品、大型的數據存儲器、數據交換機外,還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逆變電器生產商,還承包了全球1/4的海底光纜製造、鋪設業務。所以,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才會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是最先進的。」「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世界,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破局的布局已清晰、格局已形成。

破局的確是在未來 。華為余承東也說了類似的話——「扎扎實實,贏取下一個時代」,一定的!華為在中國繼成為第一家創造世界領先技術的高 科技 企業之後,還將成為打破世界第一強國最狠制裁的第一家。

未來破的是個什麼局? 即:華為設計的領先世界麒麟系列晶元有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無法製造,實現重回海內外市場,絕唱後又高歌且更為高亢,讓華為手機的份額重回並且穩坐全球第一名的位置,而且更為遙遙領先。晶元製造是瓶頸,使得華為陷入了困局,是未來必須突破的關鍵。

未來怎樣才能破局? 就是余承東向國內產業和行業所呼籲的創新和突破基礎技術能力,包括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創新和突破,如EDA設計技術、生產製造、材料、工藝、封裝封測。這就是說,破局並不單單是依靠華為自己,而且還應該可以說不是主要依靠華為,整個國內晶元產業要構築起核心能力,「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大家一起干,讓根的技術衍生出豐富的生態。已知,在國內,這個大家一起破局的局勢已經明朗化了,熱火朝天、爭先恐後,也必將持續下去,最終必定會實現更加繁榮的未來,遠不止華為1家繁榮;只是,要經歷1個仍然比較落後、終於趕上、最後全球領先的過程,這個過程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破了局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國內整個產業和行業突破、戰勝了當前已有、未來必有的美國封鎖與打壓,主要標志之一是具有了高端晶元生產能力,關鍵是實現了晶元全產業鏈的自成體系、自主可控,全面不再受制於人。於是,不會再出現美國一封鎖、一制裁,就有國內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業包括世界領先的便陷入像華為那樣困局的情況,說華為被制裁又是1個重大機遇的道理就在這里,美國失去理智和理性的制裁是對國內力度和廣度都空前之大的 科技 倒逼,我國整個晶元產業將加速實現升級,迎來大發展的新局面,接下來,必定以嶄新的開放姿態特別是比現在強得多的 科技 實力參與全球化競爭。現在直至將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國內企業和國人堅定不移地支持陷入前所未有困局的華為,道理就在這里,看清了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中國、中國企業、中國人,從來就不怕逼,有史為證,未來也將證實!

晶元問題 有些 被過於放大 ,不是說高端晶元不重要, 其實類似的問題,華為一直在面對 ,國產企業也都一直在面對,只是這次的晶元問題讓很多人關注到了。

30年前,任正非白手起家,那時候國內沒有自己的交換機,裝一部固話就要幾千甚至上萬元, 核心技術都在國外企業手中 。但華為仍舊從一無所有中走出來了,如今華為是全球知名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20年前,華為也遭遇瓶頸,移動通訊技術推出後,華為在2G、3G中都沒有取得優勢。 直到華為研發出singelran技術以後,才逐步奠定了在無線通訊技術領域的地位。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和發展,才有了今天5G技術的突破。

如此看來,華為在高端晶元的困難,並不是第一次遇到,而是一直都在困難中前行。 華為要做的,就是堅持自研,堅持科研投入,堅持人才培養,同時在缺芯的期間,做好中低端手機市場的進一步開發。

現在華為並不是所有晶元都缺,而是集中在高端晶元上,既然不讓進口,就要想辦法實現國產。 要加強與中芯國際、中興、比亞迪等關聯企業的合作,把高端晶元自研作為重要目標。

除此之外,電子晶元終究會到盡頭, 華為應該更具有技術創新性,在量子技術、光學晶元上不斷嘗試 ,為下一代晶元做好基礎。

其實,這些華為已經在做,並有了自己的計劃。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度的解讀和傳播,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華為。

文/小伊評 科技

根據美國在五月份下達的禁令,從九月16號開始,華為的手機晶元就要被斷供了,而且根據消息人士的話說,台積電目前確實已經全面停止給華為代工晶元,也就是說,以後的華為確實沒有手機晶元可用了。

我看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的都很熱血,認為這只是華為前進路上的一個小挫折,華為的主營業務不是手機,所以華為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甚至還有的自媒體平台更是誇張,就連華為在攻克晶元代工的技術未來很快就能自主生產光刻機,生產晶元設備這種文章都寫的出來。

但是筆者要在這里給大家潑一盆涼水了,華為雖然是以通信行業行業起家的,但是目前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已經佔到了華為總應收的55%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於手機業務。也就是說,華為已經根本離不開手機業務了,手機業務出現問題對於華為的打擊是巨大的,仔細想想,如果封鎖華為手機業務沒有意義的話,老美犯得著拉下臉這么針對一家企業么?

所以,封鎖華為的晶元供應對於華為的手機業務是致命的,哪怕是未來高通准許供貨華為,對於華為來說距離其手機業務的全面衰退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華為手機的很多賣點以及特色都是拜麒麟晶元所賜,如果沒有了麒麟晶元,華為手機也就沒有了靈魂。

至於所謂攻克晶元的生產,那更是無稽之談,晶元的加工是全世界頂級 科技 力量匯集的成果,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不依賴其他國家技術的情況下獨立的生產出晶元。美國不能,中國不能,華為作為一家企業更不可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那樣:「 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

所以,對於華為來說,如果未來依舊無法獲得晶元的話,手機業務必將會遭到重創。

那麼華為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會怎麼辦呢?其我們來聊一聊(其實很多方面華為已經在做了。)

第一:轉戰筆記本,智能車載設備以及其他智能家居產業。

和手機晶元被美國全面封鎖不同的是,包括英特爾,AMD等公司已經對外公布可以向華為供應PC晶元,同時還包括英偉達。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未來在消費者業務就會傾向於PC領域以補足手機業務下滑所帶來的虧空,華為目前也確實是這么做的,榮耀之前發布了旗下第一款 游戲 本;華為也一口氣發布了四款Mate BOOK產品,這都說明了華為的戰略重點的轉變,未來的華為會不會成為聯想的有力競爭者,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在車載智能設備方面也是華為發展的重點,此前華為就已經和比亞迪達成戰略協議,共同打造智能車載設備,麒麟710A也已經交付給了比亞迪這也是華為首次將麒麟晶元往外賣。

因為根據台積電的表示來看,未來是可以給華為代工非頂級的晶元,也就是說一些中低端的晶元是可以為華為生產的,那麼這正好可以支持華為的車機,智能家居等設備。這就是華為目前著重在討論的「1+N+8戰略」。

第二:利用鴻蒙系統,成就中國的谷歌。

其實大家對於鴻蒙系統系統的理解是有問題的話,鴻蒙系統並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一個具備全新理念的操作系統,鴻蒙的主要價值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類似於安卓和安卓手機的關系。

因為鴻蒙系統是微內核架構而安卓是宏內核,微內核對於性能的要求非常非常低,這也就意味著鴻蒙可以移植到任何家電設備上,而且用戶不需要付出過高的成本,這才是鴻蒙最強大的地方,至於兼容安卓只是其中一個功能罷了。

所以鴻蒙系統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如果發展順利,華為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谷歌,再一次引領時代。

第三:等待政策回轉

美國的政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對於華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軍心不要自亂陣腳,等待政策的回轉,目前對於華為來說還沒有到最難的時刻,尚且有800多萬片麒麟9000系列晶元可以出售,再加上其他一些晶元的庫存堅持到明年上半年並不是太難得事情,到那個時候政策是什麼樣的還未可知。

華為晶元斷供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我們目前可以看到華為的產品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現在市場的預期跟銷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至於未來該如何破局,華為從近期的幾個大動作也表現出來了未來的方向。

雲手機

其實雲手機這個概念並不新奇,因為前兩年有些手機廠商也做過這個同樣的產品。但是由於當時的雲服務以及網路速率都不完善,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過2020年是5G元年,5G網路的高速率其實還並沒有真正被應用使用到,同時雲服務也逐漸被各大手機廠商和國家重視,目前雲生態的建立也越來越豐富。因此雲手機再次被華為啟動,無論時間節點上還是被逼無奈也都是必須進行的。

由於麒麟晶元被斷供雲手機的構成其實並沒有那麼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將所有的內容和應用都搬上雲,服務通過雲計算跟高速網路來實現正常的使用。因此對於手機的性能和晶元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哪怕是麒麟810或者710的晶元也同樣可以滿足。這樣也不會被卡住脖子或者限制手機業務的發展。

所以雲手機是目前華為一大主要方向,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晶元的問題只好通過雲服務來實現智能終端設備的延續。

不斷求和解或徹底放棄手機業務

其實前段時間華為向高通支付巨額的專利費用也表明了華為在向溝通示好,畢竟手機晶元目前為止還是手機當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即使自己的麒麟晶元無法使用但如果能繼續使用高通驍龍的產品也是能保證正常運行的,畢竟高通驍龍的晶元目前為止還是很厲害的。所以華為也會繼續像聯發科高通這樣的晶元廠商尋求更多的合作。

除此之外要麼就是徹底放棄手機業務,完全專注於通訊業務或者繼續做手機業務之外的生態產品,例如智能電視、手環、平板等這一系列的產品。在這些領域目前我國是可以自主生產的,不會受到某些重要的核心元器件限制而導致流產。所以華為後續很可能將自己的手機業務打包出去專心做智能生態鏈或者物聯網的發展,畢竟下一代的計算平台VR、AR設備也有可能會提前到來。

總的來說,如果高通跟聯發科能繼續提供晶元那麼華為手機業務一定還會有不錯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如果友商無法幫助,那麼徹底斷絕手機業務專心做下一代計算平台反而也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目前華為晶元斷供的時期要想破局,更多的是在手機形態或者模式方面的改變。要麼就尋求合作或者徹底放棄專注於下一代計算平台的研發。

純粹以晶元行業從業人員的觀點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1. 對於手機業務來說,做好華為旗艦級手機業務2021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衰退的准備,華為的P/Mate系列手機性能或體驗得以超越OPPO/vivo/小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硬體(晶元)軟體的協同一體化設計,少了這個最大的殺手鐧,華為的旗艦級手機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就很難體現了。

2.對於網路通信業務來說,做好兩年後(2022)主要國外市場減少一半以上的准備,之前華為高性價比產品加國開行優惠貸款的市場開拓武器,接下來競爭對手會照貓畫虎,在美國優惠貸款的扶持下,南美洲,歐洲,亞洲的市場會被競爭對手慢慢蠶食。

3.對於華為來說,接下來需要穩固的市場是中國在國外比較具有影響力的那些國家(例如非洲,東歐等等),靠著這些,外加國內市場,華為至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4.對於華為自己搞晶元製造來說,因為晶元製造尤其是先進工藝晶元製造的門檻遠遠大於晶元設計,需要做好10年內不賺錢的准備。

最後,現在不是全球合作開發的時代了,華為接下來的發展和中國的國際關系極其相關,問題是以目前情況來看,接下來2到3年內情況都不樂觀除非國際形勢突變。

晶元斷供這局破不了,至少短期靠華為自己是解決不了,即便是國內整個半導體產業也不一定能解決。

晶元困境短期內無解: 這么說不是我比較悲觀,而是現實困境擺在這里,按照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當前的境況解決不了。

首先是代工廠僅有中芯一傢具備相對較好的工藝,但中芯完全不可能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冒險為華為代工生產,更何況中芯本身也被美國盯上了,不排除未來被進一步制裁打壓。

其次,是晶元產業鏈上游我們不具備核心技術,最基本的晶元設計軟體(也就是常說的EDA軟體)我們沒有,現在國內對應的EDA軟體廠商只具備較為低端的能力,用來給華為設計晶元不行。

最後,現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美國技術,這些廠商涉及廣泛,遍布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在當前的美國長臂管轄之下幾乎都不可能主動給華為貢獻。這也意味著,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只有完成國產化,至少在核心領域要國產化,而這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

不過,目前美國不少大廠為了利潤,紛紛向美國申請生產許可,在一些非核心領域華為應該不會出現徹底斷芯的狀態。

產業鏈國產化是破局唯一的路: 這是華為破局的唯一出路,也為需要走很長時間的一條路,至少以每10年一個計算單位。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還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前,華為能做的就只有兩件事,一是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二是做好技術儲備。

努力活下去: 這是重中之重,一旦倒了後續全就是瞎扯淡了。這點我想華為自己也清楚,從目前華為曝光的一些項目看,它們正在做調整,類似鴻蒙系統就是發力目標之一。此外,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根基很深,而且晶元斷供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有限(囤積的晶元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個人認為華為活下去應該不成問題。何狂作為國內第一 科技 企業,一旦被打垮負面效應太大,對整個產業會帶來很大沖擊,我國也不允許它倒下。

技術儲備: 這點其實華為也已經公開提到了,在部分核心領域上自研或者參與整個產業鏈的自研,幫助自己在技術領域繼續保持主流水平,至少不會掉隊。同時,由於華為在晶元設計上有一定的技術累積,這方面可以和同行及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相互扶持有助於國產廠商更快的提升技術。類似操作其實圈內也早有傳聞,比如華為技術人員入駐中芯,共同解決一些問題。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上所述,這就是華為的破局之路,短期內就是保證自己生存下去,對部分項目進行調整以滿足當前形勢上的需求,從長遠角度出發就是持續投入技術研發,進行技術儲備並協同產業鏈共同做好國產化。未來,我們終將擁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半導體產業,雖然實現的時間可能會10年以後,但這一天必定會到來。

我認為不用擔心,華為不會被壓垮!因為他的後盾是14億中國人民。縱觀天下,有哪一個企業敢說有14億人做後盾的,沒有!只有凝聚力極強的中國,也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就目前而言,華為代表的已不再是一個企業,他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永不言敗的決心!

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力更生,自然美國不允許別人給華為提供晶元,那麼我們只能自己解決,這就是「吃別人飯,遲早都會餓;吃自己飯,永遠不會餓」的道理。

先是華為准備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到被美國以安全威脅為由趕了出來,但不止於此,美國政府還下令美國內的企業不得與華為存在利益關系,高通不再賣晶元給華為。除了美國國內解除與華為合作之後,美國又通過各種途徑游說、脅迫美國外的國家和企業與華為合作,後來很多國家都在華為問題上站邊美國,拒絕華為參與5G建設,又不給華為提供晶元支持。

在美國卑劣的手段下,就連國內的個別企業都因使用美國技術而遠離華為,9月15號之後,華為麒麟晶元不得已只能停產。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華為也在尋找新的合作商,但是又在美國新一輪的制裁下,幾乎所有渠道都被封鎖了,華為已經無路可退,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國產晶元的發展過程

原本我們國家想通過荷蘭購買一台先進的光刻機,不過最後也沒買成。後來發現國產晶元已經面臨抉擇的時候了,不能再依賴別人,也不可能等到美國對中國晶元解禁的時候,國家下定了決心和目標,在2025年之前,國產晶元自給自足率要達到七層以上。

除了國家大力支持晶元發展以外,國內很多的半導體企業聞風而起,很多新生的 科技 企業在國家的支持下起足了勁兒。華為雖然因為美國的影響損失巨大,但也沒有放棄晶元的研發,反而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中國舉國上下欣起了自產晶元的浪潮,中國首家晶元大學落戶南京,許多的晶元企業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則則好消息傳遍世界,美國各界人士聞到中國發展的速度,都紛紛擔心起了,說到,是美國在幫助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幫助中國生產晶元。

原本不願意對中國出口光刻機的荷蘭ASML態度突然大變,該企業的代表人達森表示,他們可以對華出口DUV光刻機,無需得到美國的批准。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華的技術封鎖逐漸失去它的作用,不單單是荷蘭ASML公司,很多公司都害怕中國實現技術自主化而失去中國市場,因此在向我們示好,不過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美國對華的晶元斷供也即將被打破。

⑺ 任正非坦言華為現在還不是「正規軍」,目前華為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任正非坦言華為現在還不是“正規軍”,目前華為最大的缺點是用的都是最好的東西,做的是最好的事情,但是需要分類嗎?能夠對不同的客戶採取不同的方式嗎?能夠採取合適的措施來降低客戶的負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根據任正非的說法,沒有做到改變自己,但是社會的競爭是存在的,如果自己不能改變自己,那麼它就來改變我們的命運。任正非的這一席話說的非常有道理,希望華為能夠認識在這些不足,來解決華為現在的缺點,更好的提高自己。

三、華為現在的缺點。

雖然華為的發展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但是任正非覺得華為還是存在著一些缺點的,就比如他們用最好的東西生產出最優質的產品,但是存儲有沒有分類,對不同的客戶有沒有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降低客戶的負擔,這些都是華為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