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釋概念:主存、輔存、Cache、RAM、SRAM、DRAM、ROM、PROM、EPROM、EEPROM、CDROM、Flash Memory。
主存,又稱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 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輔存狹義上是我們平時講的硬碟。科學地說是外部存儲器(需要通過I/O系統與之交換數據,又稱為輔助存儲器)。存儲容量大、成本低、存取速度慢,以及可以永久地離線保存信息。主要包括磁表面存儲器、軟盤存儲器、磁帶存儲設備、光碟存儲設備。
cache 高速緩沖存儲器 一種特殊的存儲器子系統,其中復制了頻繁使用的數據以利於快速訪問。存儲器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了頻繁訪問的 RAM 位置的內容及這些數據項的存儲地址。當處理器引用存儲器中的某地址時,高速緩沖存儲器便檢查是否存有該地址。如果存有該地址,則將數據返回處理器;如果沒有保存該地址,則進行常規的存儲器訪問。因為高速緩沖存儲器總是比主RAM 存儲器速度快,所以當 RAM 的訪問速度低於微處理器的速度時,常使用高速緩沖存儲器。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 主要用於存儲計算機運行時的程序和數據,需要執行的程序或者需要處理的數據都必須先裝入RAM內,是指既可以從該設備讀取數據,也可以往裡面寫數據。RAM的特點是:計算機通電狀態下RAM中的數據可以反復使用,只有向其中寫入新數據時才被更新;斷電後RAM中的數據隨之消失。
SRAM是英文Static RAM的縮寫,它是一種具有靜止存取功能的內存,不需要刷新電路即能保存它內部存儲的數據。SRAM不需要刷新電路即能保存它內部存儲的數據。
而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每隔一段時間,要刷新充電一次,否則內部的數據即會消失,因此SRAM具有較高的性能,但是SRAM也有它的缺點,即它的集成度較低,相同容量的DRAM內存可以設計為較小的體積,但是SRAM卻需要很大的體積,且功耗較大。所以在主板上SRAM存儲器要佔用一部分面積。
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是指只能從該設備中讀取數據而不能往裡面寫數據的存儲器。Rom中的數據是由設計者和製造商事先編好固化在裡面的一些程序,使用者不能隨意更改。ROM主要用於檢查計算機系統的配置情況並提供最基本的輸入輸出(I/O)程序,如存儲BIOS參數的CMOS晶元。Rom的特點是計算機斷電後存儲器中的數據仍然存在。
PROM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編程只讀存儲器,也叫One-Time Programmable (OTP)ROM「一次可編程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可以用程序操作的只讀內存。最主要特徵是只允許數據寫入一次,如果數據燒入錯誤只能報廢。
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編程ROM)晶元可重復擦除和寫入,解決了PROM晶元只能寫入一次的弊端。EPROM晶元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在其正面的陶瓷封裝上,開有一個玻璃窗口,透過該窗口,可以看到其內部的集成電路,紫外線透過該孔照射內部晶元就可以擦除其內的數據,完成晶元擦除的操作要用到EPROM擦除器。EPROM內資料的寫入要用專用的編程器,並且往晶元中寫內容時必須要加一定的編程電壓(VPP=12—24V,隨不同的晶元型號而定)。EPROM的型號是以27開頭的,如27C020(8*256K)是一片2M Bits容量的EPROM晶元。EPROM晶元在寫入資料後,還要以不透光的貼紙或膠布把窗口封住,以免受到周圍的紫外線照射而使資料受損。 EPROM晶元在空白狀態時(用紫外光線擦除後),內部的每一個存儲單元的數據都為1(高電平)。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電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一種掉電後數據不丟失的存儲晶元。 EEPROM 可以在電腦上或專用設備上擦除已有信息,重新編程。一般用在即插即用。EEPROM(電可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是可用戶更改的只讀存儲器(ROM),其可通過高於普通 EEPROM
電壓的作用來擦除和重編程(重寫)。不像EPROM晶元,EEPROM不需從計算機中取出即可修改。在一個EEPROM中,當計算機在使用的時候是可頻繁地重編程的,EEPROM的壽命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考慮參數。EEPROM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快閃記憶體,其應用通常是個人電腦中的電壓來擦寫和重編程。 EEPROM,一般用於即插即用(Plug & Play)。 常用在介面卡中,用來存放硬體設置數據。 也常用在防止軟體非法拷貝的"硬體鎖"上面。
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即只讀光碟,是一種在電腦上使用的光碟。這種光碟只能寫入數據一次,信息將永久保存在光碟上,使用時通過光碟驅動器讀出信息。CD的格式最初是為音樂的存儲和回放設計的,1985年,由SONY和飛利浦制定的黃皮書標准使得這種格式能夠適應各種二進制數據。有些CD-ROM既存儲音樂,又存儲計算機數據,這種CD-ROM的音樂能夠被CD播放器播放,計算機數據只能被計算機處理。
Flash Memory,也稱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的存儲器,數據刪除不是以單個的位元組為單位而是以固定的區塊為單位(注意:NOR Flash 為位元組存儲。),區塊大小一般為256KB到20MB。快閃記憶體是電子可擦除只讀存儲器(EEPROM)的變種,EEPROM與快閃記憶體不同的是,它能在位元組水平上進行刪除和重寫而不是整個晶元擦寫,這樣快閃記憶體就比EEPROM的更新速度快。由於其斷電時仍能保存數據,快閃記憶體通常被用來保存設置信息,如在電腦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程序)、PDA(個人數字助理)、數碼相機中保存資料等
㈡ 三級存儲系統是指哪三種存儲器計算機系統為何採用三級存儲系統
摘要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三者速度依次降低。
㈢ 什麼是主存儲器,什麼是輔存儲器ROM、和RAM、還有cache都屬於哪種類型
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
內存儲器是直接與CPU及I/O設備交換信息,用於存儲計算機運行時的臨時數據,外存儲器是CPU不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它需要經過內存與CPU及I/O設備交換信息,用於長久地存放大量的包括暫不使用的程序和數據。
ROM 和RAM 還有cache 都屬於主存儲器
硬碟、光碟屬於輔存
㈣ 微型計算機外(輔)存儲器是指什麼
磁碟。
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軟盤、硬碟、光碟、U盤、磁帶都是外部存儲器。
從馮.諾依曼的存儲程序工作原理及計算機的組成來說,計算機分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這里的存儲器就是指內存,而硬碟屬於輸入/輸出設備。
CPU運算所需要的程序代碼和數據來自於內存,內存中的東西則來自於硬碟,所以硬碟並不直接與CPU打交道。
硬碟相對於內存來說就是外部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器數據的,內存有高速緩存和內存,計算機內部存儲,外存就是類似U盤的外部存儲。
(4)輔存使用哪一種存儲器件擴展閱讀: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內存儲器最突出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價格貴;外存儲器的特點是容量大、價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
內存儲器用於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數據;外存儲器用於存放暫時不用的程序和數據。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常常頻繁地交換信息。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
㈤ 微型計算機外(輔)存儲器是指什麼
磁碟。
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軟盤、硬碟、光碟、U盤、磁帶都是外部存儲器。
從馮.諾依曼的存儲程序工作原理及計算機的組成來說,計算機分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這里的存儲器就是指內存,而硬碟屬於輸入/輸出設備。
CPU運算所需要的程序代碼和數據來自於內存,內存中的東西則來自於硬碟,所以硬碟並不直接與CPU打交道。
硬碟相對於內存來說就是外部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器數據的,內存有高速緩存和內存,計算機內部存儲,外存就是類似U盤的外部存儲。
(5)輔存使用哪一種存儲器件擴展閱讀: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內存儲器最突出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價格貴;外存儲器的特點是容量大、價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
內存儲器用於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數據;外存儲器用於存放暫時不用的程序和數據。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常常頻繁地交換信息。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
㈥ 主存和輔存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主存儲器(Mainmemory),簡稱主存。是計算機硬體的一個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
2、輔存狹義上是我們平時講的硬碟。科學地說是外部存儲器(需要通過I/O系統與之交換數據,又稱為輔助存儲器)
二、特點不同
1、主存儲器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器,與輔助存儲器相比有容量小、讀寫速度快、價格高等特點。
2、輔存:存儲容量大、成本低、存取速度慢,以及可以永久地離線保存信息。
三、分類不同
1、主存儲器主要由存儲體、控制線路、地址寄存器、數據寄存器和地址解碼電路五部分組成。
2、輔存:包括磁表面存儲器、軟盤存儲器、磁帶存儲設備、光碟存儲設備。
㈦ 微機中常配的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有哪幾種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按照與CPU的接近程度,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簡稱內存與外存。內存儲器又常稱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屬於主機的組成部分;外存儲器又常稱為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屬於外部設備。CPU不能像訪問內存那樣,直接訪問外存,外存要與CPU或I/O設備進行數據傳輸,必須通過內存進行。在80386以上的高檔微機中,就是現在所有的微機,還配置了高速緩沖存儲器,這時內存包括主存與高速緩存兩部分。
半導體存儲器速度快,但價格高,容量不宜做得很大,因此僅用作與CPU頻繁交流信息的內存儲器。
磁碟存儲器價格較便宜,可以把容量做得很大,但存取速度較慢,因此用作存取次數較少,且需存放大量程序、原始數據(許多程序和數據是暫時不參加運算的)和運行結果的外存儲器。計算機在執行某項任務時,僅將與此有關的程序和原始數據從磁碟上調入容量較小的內存,通過CPU與內存進行高速的數據處理,然後將最終結果通過內存再寫入磁碟。這樣的配置價格適中,綜合存取速度則較快。
內存儲器速度快,但由於成本問題不能做到太大容量,而且有個致命弱點,就是需要電力維持數據,一旦斷電,數據將會消失。比如CMOS是一種內存儲器,在主板上保存BIOS設置的數據,例如主板的開機密碼。所以我們可以拔掉主板上的電池來清除開機密碼(所謂的清CMOS),就是利用內存這個弱點。沒有了電池,保存在CMOS里的數據就丟失了,包括密碼。
外存儲器速度慢,但成本很低(80G硬碟才400元),容量可以做到很大。而且有內存沒有的優點,就是不需要電力維持數據。所以你可以帶硬碟到朋友家拷貝幾十個G的電影,然後再帶回自己家看,中途不需要背個電池來給硬碟通電維持它的數據。
㈧ 計算機的存儲器有哪兩種
電腦中的存儲器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存,即內存;一類是輔存,即外存。
二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就在於他們與CPU之間的物理連接方法不同。與CPU地址線直接相連的存儲器就是內存,而通過介面與CPU間接相連的存儲器就是外存。連接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二者與CPU之間通信方法的不同。
電腦中的存儲器是用來存儲計算機信息的。存儲器是電腦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
(8)輔存使用哪一種存儲器件擴展閱讀:
電腦存儲器特點:
1、內存(主存)。內存又分為隨機讀寫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前者主要用於大容量內存儲器和調整緩沖存儲器;後者用於存放專用的固定程序。
2、外存(輔存)。外存包括磁碟、磁帶、光碟和U盤等,特點是容量大、價格低,但存取速度較低。磁碟是最常用的外存,一般分為軟磁碟和硬磁碟兩類。
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機械硬碟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憶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關機,都不會丟失。
硬碟容量很大,已達TB級,尺寸有3.5、2.5、1.8、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
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為基礎,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
㈨ 計算機存儲系統的主存和輔存各有什麼特點和用途
主存即為內存,斷電信息丟失,但存取數據塊,他的容量大小直接影響計算機運行速度。
輔存即硬碟,光碟等,容量大,但存取數據慢,計算機都是先把輔存中要讀的東西放到主存後處理,然後在依據情況是否寫回。
㈩ 請問主存儲器(內存)與輔助存儲器(外存)的區別是什麼微機上常用的輔助存儲器有哪幾種
1、易失性和非易失性:
內存,例如隨機存取內存(RAM),是具有易失性的。這意味著當系統斷電時,數據就會丟失。與之相反,外部存儲是非易失性的,因此即使斷掉電源,它依然能夠能保存數據。
2、性能和容量:
在大多數情況下,內存的速度比外存快的多。而與外存不同的是,RAM直接通過更寬更快的匯流排連接到CPU。
3、訪問許可權區別:
CPU只能直接訪問內存,外存的東西要先到內存CPU才能處理。
微機上常用的輔助存儲器有軟盤、硬碟、光碟等外部存儲器。
(10)輔存使用哪一種存儲器件擴展閱讀
計算機誕生初期並不存在內存條的概念。最早的內存是以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線路上,每個磁芯與晶體管組成的一個雙穩態電路作為一比特(BIT)的存儲器。
每一比特都要有玉米粒大小,可以想像一間機房只能裝下不超過百k位元組左右的容量。後來才出現了焊接在主板上的集成內存晶元,以內存晶元的形式為計算機的運算提供直接支持。
那時的內存晶元容量都特別小,最常見的莫過於256K×1bit、1M×4bit。雖然如此,但對於那時的運算任務來說卻綽綽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