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英特爾80年代日美存儲器市場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英特爾80年代日美存儲器市場

發布時間: 2022-11-14 03:29:25

❶ dell是如何利用技術革命開展國際營銷活動

這是知識問答嗎??

技術革命與國際營銷�技術革命帶來技術創新,改變企業生產、經營和治理組織模式,同時改變市場運行模式和機制,近年來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知識經濟發展,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營銷模式和競爭策略。非凡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它們的經濟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轉型,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因此企業在制定國際營銷策略時,必須注重到技術革命非凡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變化。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式對企業開展國際營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1對顧客需求的影響� 由於技術革命推動世界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費需求由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層次滿足轉變,從對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消費需求日益趨向個性化;對服務水平和產品的品質有更高需求;信息技術革命使得一對一服務成為可能。�2.對產品策略的影響 �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經濟的核心要素,產品的價值由傳統上以物質價值為基礎變為以知識含量為基礎進行衡量。因此利用技術革命對產品實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是企業的重要競爭策略, 國際市場一體化和競爭激烈化,使得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利用新技術不斷對產品進行創新以及不斷地提高品質。�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的設計、開發和使用周期縮短,時間成為產品策略成敗的要害�3.對交易方式的影響 �技術革命非凡是信息技術革命,使得全球經濟呈現出網路化、數字化特徵,傳統的以實物交換為基礎的交易方式被以數字交換為基礎的無形交易所代替。網路化和數字化技術使得世界各地市場被無形地連接在一起,在不同地區市場之間進行交換是透明的,不受地理位置和時間約束,信息的交換變得非常輕易和成本低廉,通過網路獲取國際市場信息和開展國際營銷變得異常簡捷,同時國際營銷中的交易活動也變得更加靈活、直接,通過網路與國外市場交易如同在國內市場交易一樣便捷。因此,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交易的全球化、交易的直接化和便捷性,開展國際營銷必須充分利用世界性網路進行信息交互和溝通,降低國際交易的費用和交易風險。� 4.對營銷治理影響 �國際營銷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營銷活動,企業面對的國際環境和因素比國內市場要復雜得多,因而傳統的國際營銷治理受地理位置和時間約束,一般採取鬆散型治理,而且對不同市場都必須設立相應的機構和配套組織,所以開拓國際市場成本相當高,而且控制風險相當大。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全球通信便捷,使得遠程辦公、遠程會議和遠程治理成為可能,而且隨著信息成本不斷下降,這種現代化的治理模式和方式越來越易於操作,而且可以大幅度壓縮傳統的旅行費用和額外開支,可見國際營銷的迅猛發展與信息技術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同時知識經濟興起,促使企業從傳統的側重機構組織等硬治理,向教育、培訓和提高員工的歸屬感等軟治理轉變,而培養國際員工的歸屬感和提高素質與企業國際營銷戰略是緊密相連的。�5.對競爭戰略的影響 �技術革命的加速發展,使企業獲取巨大利潤的同時,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承擔巨大風險,因此採用高技術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一般都注重與相關企業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因而,使傳統的單純競爭形式變成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夥伴、相互依靠相互競爭的形式,如美國的英特爾公司為開拓存儲器市場就與日本的富士通公司聯合開發研製,共同享受成果。同時由於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市場的競爭由傳統的對資本等低層次資源佔有的競爭,轉變為對知識生產、佔有和利用能力的競爭。� 網際網路(Internet)與國際營銷� �1.網際網路對國際營銷的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的發展必須以服務為主,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提供適時、適地、適情的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顧客需求。網際網路作為跨時空傳輸的「超導體」媒體,正好克服國際營銷過程中時空的限制,可以為國際市場中所有顧客提供及時的服務,同時通過網際網路的交互性可以了解不同市場顧客特定需求並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因此,網際網路可以說是國際營銷中滿足消費者需求最具魅力的營銷工具。網際網路將同4P(產品/服務、價格、分銷、促銷)和以顧客為中心的4C(顧客、成本、方便、溝通)相結合對企業國際營銷產生深刻影響。� 以顧客為中心提供產品和服務。針對國際市場顧客需求差異性大,利用網際網路具有很好的互動性和引導性,企業可引導用戶對產品或服務進行選擇或提出具體要求,並根據顧客的選擇和要求及時進行生產並提供及時服務,同時,企業還可以及時了解顧客需求的變化以及時滿足顧客變化的需求,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和營銷效率。如美國PC機銷售公司德爾公司(DELL),在1995年還是虧損的,但在1996年,它們通過網際網路來銷售電腦,銷售率增長了100%, 以顧客能接受的成本進行定價。傳統的以生產成本為基準的成本導向定價,在當代經濟全球化、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格局下,應當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定價方法。由於國際營銷面對不同市場和地區的顧客,其消費層次和需求千差萬別,因而要求價格具有很大的彈性。以需求為導向定價,除考慮顧客的價值觀念外,還要考慮顧客能接受的成本,並依據該成本來組織生產和銷售。企業以顧客為中心定價,必須能測定市場中顧客的需求以及對價格認同的標准,否則以顧客的接受成本來定價是空中樓閣。顧客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出接受的成本,企業根據顧客的成本提供柔性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方案供用戶選擇,直到顧客認同確認後再組織生產和銷售,� 產品的分銷以方便顧客為主。網路營銷是一對一的分銷渠道,是跨時空進行銷售,顧客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際網路訂貨和購買產品。� 從強迫式促銷轉向加強與顧客直接溝通的促銷方式。傳統的促銷是以企業為主體,通過一定的媒體或工具對顧客進行強迫式的促銷,以加強顧客對公司和產品的接受度和忠誠度,顧客是被動的接受,缺乏與顧客的直接溝通,同時公司的促銷成本很高。網際網路上的營銷是一對一和互動式的,顧客可以參與到公司的營銷活動中來,因此網際網路更能加強與顧客的溝通和聯系,直接了解顧客的需求,引起顧客的認同。� 技術革命發展趨勢�人類自從進入蒸汽機時代以來,就無時無刻感受到技術革命帶來的沖擊,尤其是當代技術革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人類的生存條件、人們的工作方式等等帶來了難以預料的變化。技術革命推動社會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成為目前眾多技術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和經濟效益最大的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是計算機技術,因此各國非凡重視對計算機技術的開發,非凡是計算機的靈魂--軟體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在當代紛繁復雜的技術革命中,技術發展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1.技術思想科學化 �首先,技術思想是以科學為先導,現代科學構成了現代技術的知識基礎,現代技術的發展過程是以基礎科學發展的自然規律為指導,經過技術科學探索得到某種類別的技術規律和技術理論,進而在工程科學指導下創造出全新的、特定的技術實體。可見現代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它不再是由經驗尋找途徑。其次,技術與科學相互滲透、同化,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以科學發展為前提,科學走在技術的前面,成為起先導作用的力量。第三,科學方法向技術化發展,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統方法、控制論方法及資訊理論等科學方法,它們指導、規范技術革命和發展。�2.技術構成復合化 �現代技術是對多種科學知識的綜合利用,是多種技術滲透、交叉、綜合的多元復合體。科技的發展決定了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反過來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復雜化,又推動著技術的多元發展。當今任何一門獨立的科學和技術都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從而需由多種科學知識和技術相互依存、相互交叉聯系而組合成一個技術體系,才能滿足這種社會需求。20世紀40年代以來,出現的高度綜合性的技術,如計算機技術、加速器技術、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遺傳工程等技術都是橫跨多種學科和綜合多種不同類型技術的高技術。如常用復印機上的靜電復印技術,就應用了半導體光電技術、電磁感應技術、光學技術、感測器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塑料加工技術、機械加工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種技術的知識。�3.技術變革加速化 �技術革命的加速化是現代技術發展的量的特徵。它表現為重大技術變革的頻率大大加快,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周期大大縮短,同類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技術的生命周期在縮短。如1946年研製出的第一台計算機,到現在已經更新到第4代,速度提高上萬倍,同時價格卻下降上千倍,非凡是微機中核心晶元CPU基本上每隔18個月就更新一次,使得同類微機產品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8088發展到現在的PⅢ,中間升級換代7次

❷ 安德魯·格羅夫是什麼時候出任英特爾總裁的

安德魯·格羅夫,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曾領導英特爾公司重建微處理器王國,被譽為世界信息技術產業領袖、電腦硬體之王。

格羅夫的母親是一點陣圖書館的管理員,父親學業未結便輟學回家,經營賣牛奶的生意。1940年前後,布達佩斯流行猩紅熱,4歲的格羅夫染此病雖僥幸未死,耳朵卻爛得像個小「漏斗」,聽覺器官受到嚴重損傷。「二戰」時,德國人到處殘殺猶太人,格羅夫的父親於1941年被召集到一個勞動隊而失蹤,母子倆靠偷來的證件生活,並認識了一個基督教家庭,從而躲過了1944年的屠殺。「二戰」後,父親從東線生還,但由於出身於猶太資本家家庭,格羅夫被列為「階級敵人」。於是他利用1956年蘇聯出兵布達佩斯的機會,與朋友出逃西方,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並入紐約城市大學主修化學工程。

1957年,諾宜斯等八位工程師創立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公司在60年代以來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扮演了火車頭的作用。1967年,仙童公司的營業額已達1.96億美元。格羅夫於1963年加入仙童公司。後來仙童試驗室與生產工廠脫節。1968年7月,諾宜斯、摩爾與格羅夫自創英特爾公司。摩爾與格羅夫在某些方面有互補作用。摩爾的專長在於思考、分析和謀略,能很准確地掌握技術趨勢等大方向,是一位思想家;格羅夫做事明快果斷、雷厲風行、魄力十足。1970年,摩爾與格羅夫在華盛頓公園散步時,摩爾告訴格羅夫:「有一天你將管理英特爾。」

英特爾率先進入存儲器市場,70年代前後它在存儲器市場上占的份額幾乎為百分之百。後來存儲器市場出現十多家公司,爭相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贏家並不總是英特爾。由於公司規模擴大、業績不佳,英特爾急需有魄力、明快果斷、粗中有細的實幹家支撐英特爾。1979年,格羅夫出任總裁兼管理者,大刀闊斧地實行對英特爾的管理。

80年代初,日本的存儲器公司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登場,而英特爾的產品又出現問題。惠普公司宣稱日本存儲器質量優於美國產品。英特爾迅速改進質量,降低價格,但無濟於事。英特爾連續六個季度虧損。1985年,格羅夫開始了他艱難的歷程——力排眾議,頂住壓力,砍掉了全公司為之傾注心血的存儲器生產,把英特爾的重點轉移到微處理器上。從1985年中期至1986年,公司裁掉1/3的人員,關閉7座工廠,營業虧損2.6億美元。1984~1987年,微處理器開始見效,英特爾的戰略轉移為英特爾本身乃至未來的PC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機,奠定了基礎。1985年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晶元,當時它的速度是286的3倍,是其他32位晶元的2倍,其功能是晶元市場上最強大的。由於個人電腦龍頭老大IBM認為286對個人電腦已足夠了,所以在IBM缺席的情況下,386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訂單鋪天蓋地而來。1989年,英特爾486研製小組完成第一顆晶元,同年486推出。格羅夫認識到,英特爾應將個人電腦上的優勢擴大到新型的通訊和多媒體世界,實現戰略上的再次轉型。

1992年5月,比486功能更大的微處理器問世,格羅夫為防其他公司抄襲,將其稱為Pentium處理器。1994年,英特爾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圍繞微處理器開展,業績相當不錯,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這一年,奔騰處理器投入全面生產。恰在這一年,英特爾面臨第二次危機。一位數學教授指出,運用奔騰處理器處理重荷數學運算研究復雜數學問題時會出現差錯。英特爾公司並未在意,因為這種設計錯誤在90億次除法運算中才出現一次,但報界對此十分注意,幾乎每家報紙都談論此事。用戶們紛紛要求退貨或更換晶元。一星期後,格羅夫作出一項前所未有的決定:「為所有要求更換部件的用戶更換部件。」英特爾的員工們放下手中工作全力去辦這件事。開發人員抓緊時間修正了錯誤。公司在短短六個星期內改變了危機局面,並耗費了475億美元。浮點運算事件反而使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成為當時晶元中最熱的產品,英特爾公司又先後開發出奔騰系列產品。

格羅夫認為,人們往往在取得極大成功時容易自滿。公司一旦製造成了一整套頗受人們歡迎的產品,公司的員工或管理者就容易自滿。而環境悄悄改變時,處於自滿狀態的公司往往反應遲鈍。這時,惟有一劑擔憂葯才能使他們清醒,使他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敏銳起來。一旦憂患無法表達,擔憂不能交流,公司將失去生命而處於癱瘓狀態。因此必須讓壞消息能向上傳達,使公司認識危機。作為一流的企業管理大師,無論格羅夫還是蓋茨都有共同之處:他們的信息永遠比別人快一步。格羅夫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或在網上瀏覽電子郵件,晚上查看第二天才出刊的重要新聞。格羅夫倡導公開、平等、民主、雙向溝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英特爾,任何事情都不會因職位高低而存在待遇上的歧視,英特爾總部的辦公室一律是標准隔間。

❸ 英特爾公司以前的使命是什麼

英特爾公司做出大膽的決策,大幅度地改變公司的使命 在某些情況下,公司所在的環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會改變公司的未來前景,要求公司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方向進行大幅度的修訂,英特爾的總裁安德魯·格羅夫把這種情況叫做「戰略轉折點」。格羅夫和英特爾在80年代中期遇到了一次這種戰略轉折點。當時,計算機存儲晶元是英特爾的主要業務,而日本的製造商想要佔領存儲晶元業務,因此將它們相對英特爾以及其他晶元生產商的價格降低了10%,每一次美國的生產商在日本生產商降價之後回應日本生產商的降價行為時,日本的生產商則又降低10%,為了對付日本競爭對手的這種挑釁性的定價策略,英特爾公司研究出了很多戰略選擇-----建立巨大的存儲晶元生產工廠,以克服日本生產商的成本優勢;投資研究與開發,設計出更加高級的存儲晶元;撤退到日本生產商的並不感興趣的小市場上去。最後格羅夫認為,所有這些戰略選擇都不能為公司帶來很好的前景,最好的長期解決方案是放棄存儲晶元業務---盡管這塊業務佔英特爾公司收入的70%。然後,格羅夫將英特爾的全部能力致力於為個人計算機開發出更強大的微處理器(英特爾早在70年代的早期就已經開發出來了一種微處理器,但是由於微處理器市場上的競爭很激烈,生產能力過剩,所以英特爾現在才將公司的資源集中在存儲器晶元上)。從存儲器晶元業務撤退,使英特爾公司在1986年承擔了1.73億美元的賬面價值注銷,並全力以赴參與微處理器業務——格羅夫所做的這項大膽的決策實際上給英特爾公司帶來了一個新的戰略使命:成為個人計算機行業微處理器最主要的供應商,使個人計算機成為公司和家庭應用的核心,成為推動個人計算機技術前進的一個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❹ 從兩次東京奧運,看日本科技大國的興衰

1964年,東京舉辦了第一次奧運會,此後二十年間,經濟奇跡般逐一開花,日本晶元五虎——日立、三菱、富士通、東芝、NEC一時風光無限。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攻下了全球30%的DRAM存儲晶元市場,80年代末則攻下了55%的市場。按照這個速度,日本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大有「吞下」美國之勢。

在奧運會光環下,日本經濟飛速騰飛,工業和 科技 不斷發展,甚至出現了電視、空調、 汽車 等工業品反向輸出到美國。

隨著日本產品瘋狂攻佔美國市場,曾經的行業巨頭被逼的節節敗退,英特爾甚至陷入巨額虧損的狀態,1985年10月,英特爾直接宣布退出DRAM市場,關閉了生產DRAM的7座工廠。反觀日本東芝,1986年,每月1M DRAM晶元的產量就超過100萬塊,完全碾壓英特爾。當時世界半導體企業前十的公司中,有6個是日本的,前3是NEC,東芝,日立。

再看一組數據,1968年,日本GDP總量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6到1991年間,日本GDP增幅達到956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整個法國的GDP。此時的日本,發展極快,不容小覷。

面對如此次兇悍的「猛獸」,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威脅,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理,日本隨後就遭到了美國的打擊,陷入了長達30年的發展停滯,這就是現實。

1982年美國商務部對日本進行反傾銷調查;

198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五國聯合簽署《廣場協議》。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大幅升值。

1986年,美日兩國簽署了《美日半導體保障協定》,日本被要求開放本國市場,增加進口美國半導體產品,次年美國裁定日本DRAM儲存晶元存在傾銷的行為,對日本徵收100%反傾銷稅;

1989年,《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簽署,要求日本向美國開放半導體相關的知識產權和專利;

1991年,《第二次半導體協議》簽署,要求日本讓出國內半導體市場份額的20%。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韓國三星的半導體產業得以發展。

隨著協議的簽訂,日元大幅度升值,嚴重打擊日本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所以,包括晶元在內,日本出口大量減少,海外資產膨脹,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日本央行多次下調利率,大量放貸,據統計,銀行總放貸金額增加近100萬億日元(約5萬億人民幣)。

金融熱席捲了整個日本,無數普通的日本民眾被捲入樓市和股市當中,用遠遠超過自己當下的收入去貸款,八十年代末,整個東京整個東京620平方公里的地價就超過了加拿大全國。全日本的地價,可以買四個美國。

不久,不受控制的金融熱的後遺症逐漸顯現,各個企業不管以前是做什麼的,當時都通通開始投資金融產品,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空心化。

1990年1月,日本經濟化成了泡沫,股市暴跌,大批企業倒閉。

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

在美國的打壓和大環境的低迷情況下,日本曾經引以為傲的半導體行業一蹶不振,面臨全面衰退,到1996年,日本佔全球市場比例已經不足30%。

為了拯救經濟,日本嘗試了很多辦法,甚至頻繁更換日本首相,自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換了9個首相,仍然難改倒退的局面。

1964年,日本「賭國運」,借著舉辦奧運會的「東風」實現了經濟騰飛。浮沉中,日本寄希望於奧運這棵「救命稻草」。他們都希望再創1964年的輝煌,通過一場奧運會刺激經濟增長,拉動消費。但是,此次的奧運會卻暴露了諸多問題,在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東京奧運失去觀眾與觀光收入之際,還讓企業陷入兩難、形成經濟負擔。

此時的日本 科技 業正陷入低潮,不僅被美國蘋果的iPhone後來居上,就連主要競爭對手韓三星電子,都在智慧手機和記憶體晶片領域超越日本。美國和中國正不斷主導制定 科技 和數據標准,而且世界日趨兩極化,日本正遭遇 科技 進一步落後的風險。

對於一蹶不振的日本 科技 實力,日本計劃為晶片業准備數千億日元的預算,但比起美國仍是九牛一毛,美國已准備以至少520億美元支持國內半導體生產。韓的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也已承諾未來十年將投入4,500億美元,台積電也已打算未來三年支出1,000億美元。

日本自民黨財務委員長及前經濟財政政策大臣甘利明坦言,一些國家提供的支持規模,和日本相比完全是不同等級,日本可能很難競爭。

東京威力科創榮譽董事長東哲郎說,要解決日本 科技 實力下滑的問題,並不是只重建一個產業那麼簡單,日本在半導體業仍具備許多強項,例如鎧俠的記憶體和Sony的影像感測器,還有許多零件和功率晶片製造商、以及晶片製造設備,日本的策略應該是要連接這些區塊,組成一個核心。

不管怎樣,57年後的日本,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OECD統計,美國研發總投入遙遙領先且穩定增長,中國近年來研發投入增長速度全球最快,2018年研發總投入已逼近美國總量。日本緊隨其後,佔全球研發總投入8%,居世界第三。

但是日本企業的研發費用的增長已落後於海外企業,從截至2017年的10年的增長率來看,亞洲增長4.1倍,美國增長86%,而日本僅增長12%,研發的滯後有可能進一步損害日本的產業競爭力。

(百能雲芯,ALC897-VA2-CG ,REALTEK, 21+, 30k ,含稅65.17,TJA1043T/1J , NXP ,21+, 30K, 含稅6.915,RTL8821CS-CG ,REALTEK, 21+ ,14700 ,含稅19.38,STM32F303RBT6 ,STM, 21+ ,50K, 含稅86.7,SJA1000T/N1,118 ,NXP, 21+ ,10k ,含稅28.56,ALC662-VD0-GR, REALTEK ,21+ ,10k ,含稅50.19)

❺ 英特爾公司的歷史

英特爾公司是晶元創新、開發技術、產品與計劃的全球領先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9年的技術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

今天,數字經濟正引導信息產業朝著計算與通訊以及3C融合的方向迅速發展,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將致力於整合公司的一切資源,推動基於英特爾產品的完全技術平台開發的策略。正如英特爾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歐德寧所指出的:「英特爾在充分准備人員和資源,以著重開發能夠滿足客戶需求、並為市場帶來創新和全新技術的平台。新組織結構將可以幫助公司更好地預測和把握市場需求,加速決策制定,確保世界一流的出色運營,進而充分抓住增長機遇。各運營部門可以自主合理地分配計算與通信資源,使英特爾的整個結構與我們的平台產品戰略保持一致。」

2005年,英特爾全球年收入為388億美元。2005年1月,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英特爾被評為「全球百佳最具持續性發展的企業」之一。

1985年英特爾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代表處,至今英特爾進入中國已經超過20年。從1985年至今,英特爾已承諾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達13億美元,共有本地員工7000多人。用於建立大規模的研發設施、微處理器封裝與測試工廠、英特爾®教育創新計劃,並積極投資於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國高科技公司,以支持推動中國IT產業的發展,構建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環境,來支持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2005年,在慶祝英特爾在華發展20周年之際,英特爾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投資計劃,以促進中國的科技創新、教育發展和支持社區服務,旨在進一步加強其20年來對中國發展作出的持續承諾。英特爾將以在中國20年的發展為基礎,進一步加強在華投資,通過設立2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推動和激勵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英特爾公司還將加倍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為中國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廣泛的科技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和學習水平。同時,進一步深入推廣英特爾社區服務計劃,其中包括為特殊奧運會提供支持。

「支持和推動中國IT產業的發展」是英特爾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特爾不僅是中國IT產業的積極參與者,而且通過與國內業者的全方位合作,成為中國IT產業的重要推動者。從技術研發、晶元測試與封裝到教育計劃,英特爾不斷把最新的產品、技術和理念帶到中國市場,在不斷加強自身本地化的同時,大力扶植本土企業,促進國內科研和製造水平的提升,營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時代的產業生態環境,其影響遠遠超出IT產業本身。

例如,自1999年至今,英特爾已經連續八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 Developer 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全球信息技術最新的發展趨勢,交流實踐經驗,深入了解最新技術和產品。在2006年的春季IDF上,英特爾宣布支持全國五所重點高校建立多核技術實驗室,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推廣多核技術在大學教學與科研中的應用。

英特爾推動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對中國的新興技術和企業進行投資,以促進中國本土技術的開發,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IT產業的發展,並進一步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迄今為止,英特爾已在中國投資超過50家企業。2005年6月,英特爾又宣布特別設立兩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進一步激勵中國科技創新。截至2006年11月,從「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中獲得投資的企業已經達到18家。

秉承良好企業公民的宗旨,英特爾在中國還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和社區建設服務,為中國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廣泛的科技培訓,為技術條件相對有限地區的年輕人創造更多上網途徑,鼓勵中國的年輕學生參與國際新發明和新技術的交流。同時,英特爾的員工以志願者的身份,深入社區,促進和諧社區的建設,並為將於2007年在上海舉行的特殊奧運會提供支持。

❻ 【為愛而作】萬能鑰匙——問題也是答案

a.在瑞士日內瓦湖邊,有一條長隧道,投入使用的時候,工程師遇到一個問題:很多車主在隧道開車時,會打開車燈,但是出了隧道,一看到好的風景就會停車拍照,回來發現電量耗光了。工程師決定在隧道出口立一塊牌子提醒大家關車燈。「請關閉車燈」。但是這樣做,會有另外一個問題,很多車主是晚上進出隧道的,如果他們看到這個牌子,關掉車燈,又可能會遇到危險。那麼工程師該怎麼提醒大家?

有人說,牌子寫上「如果是晚上,請保持燈打開;如果是白天,請出隧道後關閉車燈。」這個答案看似很周全,但是如果車速是80公里,等你看完這么多字,再反應一下,估計已經撞車了。

工程師最後把牌子變成了一個提問:「你的燈還亮著嗎?」

這個問題創造性的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雙關的問題,如果是白天,那這塊牌子就是提醒車主關燈,如果是晚上則是提醒車主開燈。

這個提問很巧妙,根據場景不同給出了車主們開燈還是關燈的答案。

提問是大腦里的搜索引擎:

b.谷歌是這樣工作的,當你搜索一個關鍵詞,他就會抓取世界上所有的網頁,羅列出來,按照重要和相關程度,組合出一個頁面給你。每天谷歌有34%的關鍵詞是從來沒有被搜索過的,也就是說,當你輸入一個以前沒有搜索過的關鍵詞時,你就是在「創造」一個新網頁。

你大腦里發生的事情也是一樣的。當你思考一個重要的、全新的問題時,你的大腦里也在創造、組合、重新產生新的連接,這讓你變得更聰明,而創意就從新的迴路中產生了。

c.瑞士人亨利•杜南1859年在義大利旅行時,遇見奧地利軍隊和法國軍隊之間的一場血腥戰爭。杜南問自己:「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和平年代成立救濟會,讓志願者在戰爭時期能救助傷員呢?」於是,國際紅十字會誕生了。

d.優步最早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上班時間總打不到車?」計程車公司的習慣性回到是高峰期嘛,車不夠很正常;而優步創始人的思考是,為什麼路上還有很多空的車沒有人坐呢?

e.20世紀80年代,英特爾公司還是一個存儲器公司。面對日本存儲器廠家的低價策略,英特爾連續6個季度出現虧損,業界開始懷疑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在辦公室里意氣消沉地與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摩爾談論公司的困境。

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做處理器。」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望著摩爾,說:「你我為什不自己動手?」

1986年,公司提出新的口號:「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英特爾順利地穿越了存儲器劫難的死亡之谷,實現絕地翻盤。

在任何情況下,問「為什麼」都可能是引起改變的第一步。如果能先於別人發現一個難題——你甚至都不需要完全解決這個難題,就可能創造一個新企業,甚至一個新行業。這就是提問的力量。

發現寫作也可以作為積累素材的一個工具,以上案例摘自《超級個體》專欄古典老師寫的文章,或許以後我也可能用到。

接下來3個最重要的,可以創造答案的問題:

1.最好的結果問題:這個事情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2.下一步問題:你會為這個事情做些什麼?

3.目標檢測問題:你怎麼知道自己做到了?

接下來學以致用:

輸出倒逼輸入的寫讀書筆記

1.七月份主要學習如何寫故事,主攻《故事》這部大塊頭經典書籍,做這個事情最好的結果就是輸出一份高質量的讀書筆記

2.下一步我能為這個事情做的就是每天看書輸入,並學會用16格讀書筆記法讀書,每周輸出一篇讀書筆記,盡力在一個月內啃完這本書最後輸出總的讀書筆記。

3.那怎麼檢測自己做到了,首先按照寫讀書筆記的套路來寫,寫完後有高人一對一進行反饋,再升華一些我寫的讀書筆記是否可以獲得市場的認可,即有人願意付費閱讀我寫的讀書筆記。

輸出倒逼輸入的踐行概率統計學知識

1.七到九月份學習概率統計學知識,主要學習《深入淺出統計學》,並且通過全程7關的學習,最好的結果是做一個全部通關的會員,具備被邀請加入社群盈利項目,用知識賺錢的資格,這個社群學習的理念:學習知識不賺錢就是耍流氓。

2.下一步我能為這個事情做的是每天閱讀至少10頁書籍,聽課程學習,通關實踐作業倒逼自己輸入學習完成作業,且逐漸掌握邊用邊學的學習方法,只有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作業才具備下一關的課程聽課資格

3.要檢測自己是否做到了,則為能否通過7關,書籍能否看完最重要的是能否用概率統計知識做數據分析的項目,做到用知識賺錢,來改變自己改變生活,進入另一個世界。

做這兩件重要的事情,需要運用一個絕佳策略,想盡一切辦法和他們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哈哈!

加油吧,騷年!

❼ 日美晶元戰往事

僅僅30餘年,已經少有人記得那場在日美之間爆發的晶元戰爭。

這一戰,日本人輸得乾乾凈凈,從高峰時占據全球近80%的DRAM(俗稱電腦內存)份額,跌到現在的零。這場晶元戰爭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國際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競爭理論在大國產業PK中,只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導體晶元企業的高光時刻。

矽谷的英特爾、AMD等 科技 創業公司在半導體存儲領域,被日本人追著打,然後被反超,被驅離王座,半導體晶元領域(當時主要是半導體存儲占據主流)成為日本企業後花園。

美國的 科技 公司敗在了模式上。

矽谷的發展模式是,通過風險投資為創業公司注入資金,創業公司獲得資金支持後,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獲得市場,提升公司估值,讓後上市,風險資本賣出股票獲利退出。這種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效率高,但體量小,公司之間整合資源難,畢竟大家都是一口鍋里搶飯吃的競爭對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辦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俗稱半導體晶元)」計劃,確立以趕超美國集成電路技術為目標。隨後日本通產省組織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產學研半導體人才資源,打破企業壁壘,使企業協作攻關,提升日本半導體晶元的技術水平。

日本的計劃也差一點兒夭折,各企業之間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諾投入的資金遲遲不到位。關鍵時刻,日本半導體研究的開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來,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將各懷心思的參與方們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說辭簡單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改變日本晶元基礎技術落後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來,各企業再各自進行產品研發,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孤軍奮戰的困局。

計劃實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專利,一下子縮小了和美國的技術差距。然後,日本政府推出貸款和稅費優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業一時間兵強馬壯,彈葯充足。

一座座現代化的半導體存儲晶元製造工廠在日本拔地而起。隨著生產線日夜運轉,日本人發起了飽和攻擊。

美國人的噩夢開始了。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導體內存市場,5年後,日本的份額超過50%,美國被甩在後面。

矽谷的高 科技 公司受不了市場份額直線下跌,不斷派人飛越太平洋到日本偵察,結果讓人感到絕望。時任英特爾生產主管的安迪.格魯夫沮喪地說:「從日本參觀回來的人把形勢描繪得非常嚴峻。」如果格魯夫去日本參觀,他也會被嚇壞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樓用於存儲晶元研發,第一層樓的人員研發16KB容量,第二層樓的人員研發64KB的,第三層人員研發256KB的。日本人這種研發節奏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三箭齊發,讓習慣了單手耍刀的矽谷企業毫無招架之力。

讓美國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儲晶元不僅量大,質量還很好。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協會曾對美國和日本的存儲晶元進行質量測試,期望能找到對手的弱點,結果發現美國最高質量的存儲晶元比日本最差質量的還要差。

而且,日本人還拍著胸脯對客戶保證:日本的存儲晶元保證質量25年!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進攻下,美國的晶元公司兵敗如山倒,財務數據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塗。

1981年,AMD凈利潤下降2/3,國家半導體虧損1100萬美元,上一年還賺了5200萬美元呢。第二年,英特爾被逼裁掉2000名員工。日本人繼續擴大戰果,美國人這邊繼續哀鴻遍野,1985年英特爾繳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儲業務,這場戰爭讓它虧掉了1.73億美元,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在英特爾最危急的時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購買了它12%的債券保證現金流,這家晶元巨頭很可能會倒閉或者被收購,美國信息產業史可能因此改寫。

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哀嘆美國進入了「帝國衰落」的進程。他斷言,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矽谷將成為廢墟。

更讓美國人難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谷活化石,因為矽谷絕大部分 科技 公司的創始人(包括英特爾和AMD)都曾經是仙童半導體的員工。在矽穀人心中,仙童半導體神一般的存在,現在日本人卻要買走他們的「神」,這不是恥辱么?有一家美國報紙在報道中寫道:「這筆交易通過一條消息告訴我們,我們已經很落後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對此做出應對。」

幾年前,矽谷的 科技 公司成立了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來應對日本人的進攻,經過幾年游說,成果如下:將資本所得稅稅率從49%降低至28%,推動養老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政府不願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終於炮製出一個讓華盛頓不淡定的觀點,一舉扭轉局面。

SIA的觀點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削弱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日本不是美國的盟友么,日本半導體崛起,美國半導體衰落,看著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 游戲 ,怎麼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呢?

SIA的邏輯鏈是這樣的:

此前,SIA游說7年,得到政府的回應總是:美國是自由市場,政府權力不應染指企業經營活動。

這次,SIA的「國家安全說」一出,美國政府醍醐灌頂,從原來的磨磨唧唧變成快馬加鞭,效率高的驚人:

1986年春,日本被認定只讀存儲器傾銷;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簽署,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份額;不久,對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元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否決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

美國人這一波操作至少開創了兩個記錄:第一次對盟友的經濟利益進行全球打擊;第一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貿易爭端從經濟學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

負責和日本交涉的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首席貿易代表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一面指責日本的半導體晶元產業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對它贊嘆不已,「所以我對美國政府說我們也要採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對這種雙重標准,曾在日立製作所和爾必達做過多年研發的湯之上隆在自己的書中氣憤地說:「這人實在是欺人太甚!」

隨著《美日半導體協議》的簽署,處於浪潮之巔的日本半導體晶元產業掉頭滑向深淵。

日本半導體晶元產業從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其中的DRAM受打擊最大,從最高點近80%的全球市場份額,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說,和美國人這一戰,日本人此前積累的本錢基本賠光,舉國辛苦奮斗十一年(從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並沒有落到美國人嘴裡,因為矽谷超過7成的 科技 公司砍掉了DRAM業務(包括英特爾和AMD),1986年之後,美國人的市場份額曲線就是一條橫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那麼,這70%的巨量市場進了誰的肚子?

答案是韓國。

在日本被美國胖揍的1986年前後,韓國DRAM趁機起步,但體量猶如蹣跚學步的嬰兒,在全球半導體晶元業毫無存在感。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半導體晶元企業完全是360度無死角的菜雞:根本打不進日本人主導的高端市場,只能在低端市場靠低價混飯吃;市場體量上,兩者就是螞蟻和大象的區別。

但三星深諳所有的貿易摩擦問題都屬於政治經濟學范疇,借機干翻了日本大象。

1990年代,三星和面臨美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但其掌門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國人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機會,派出強大的公關團隊游說柯林頓政府:「如果三星無法正常製造晶元,日本企業占據市場的趨勢將更加明顯,競爭者的減少將進一步抬高美國企業購入晶元的價格,對於美國企業將更加不利。」

於是,美國人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傾銷稅,日本最高則被收取100%反傾銷稅,這種操作手法簡直是連樣子都懶得裝。

三星抱上美國的大腿,等於從背後給了日本一刀,讓日本徹底出局。

如果沒有三星補刀,日本半導體晶元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國人用《美日半導體協議》束縛日本人,並揮動反傾銷大棒對其胖揍,但日本半導體存儲晶元產業受的只是皮肉傷,因為矽谷的企業超過七成退出了半導體存儲晶元行業,市場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過去後,又是一群東洋好漢,畢竟在全球半導體晶元產業鏈上,日本還是一支難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戰團並主動站隊美國後,難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變的可有可無,韓國人由此成為新寵。隨後,三星的DRAM「雙向型數據通選方案」獲得美國半導體標准化委員會認可,成為與微處理器匹配的內存,日本則被排除在外。這樣,三星順利搭上微處理器推動的個人電腦時代快車,領先日本企業。

從上面的DRAM份額圖中可以發現,日本的份額呈斷崖式下跌,韓國的則是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一上一下兩條線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導體晶元的未來。

此後,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並投入大量資金,但也無力回天,日本半導體晶元出局的命運已定。

直到今天,仍有觀點認為,韓國半導體晶元的崛起,日本半導體晶元的衰落,是產業轉移的結果。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產業轉移是生產線/工廠從高勞動力成本地區向低勞動力成本地區遷移,日本的半導體晶元企業並沒有向韓國遷移生產線,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國人實際上聯手韓國,重組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將日本人從供應鏈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產業力量消失得乾乾凈凈。

縱觀日美晶元戰,是否掌握重組全球產業鏈的能力,才是貿易戰中決勝的關鍵,市場份額的多寡不構成主要實力因素,這也是日本輸掉晶元戰爭的關鍵原因之一

主要參考資料: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作者:湯之上隆;

《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作者:西村吉雄;

《芯事》,作者:謝志峰;

《矽谷百年史》,作者:阿倫.拉奧,皮埃羅.斯加魯菲。

❽ 讀書筆記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副標題是《特種經理人培訓手冊》,作者安迪·格魯夫。猶太人,是偉大公司英特爾的創始人,他被沃頓商學院提名為25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商業人物。

這本書主要從他帶領的英特爾出發,向我們介紹了為什麼他認為在商業世界唯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並且在戰略層次給出了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六大因素,超競爭因素,以及在戰略轉折點他的思路和經驗。也從個人職業角度分析了職業轉折點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如何把握機會。

俗話說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真理,但是在決策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從眾,有時候會無根據地盲從。在商業社會,判斷機會、趨勢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只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別人,那麼很難在這個殘酷的世界存活下來。作者認為,只要涉及企業管理,他就相信偏執萬歲。企業繁榮中孕育著自我毀滅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越多,他們緊緊盯著你的生意,直至你一無所有。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們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遞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具體如何做呢?

他以戰略轉折點為起點進行了介紹,戰略轉折點就是企業的根據即將發生變化的那一時刻。技術上的變化阿能導致戰略轉折點的出現,單挑不僅僅取決於技術上的變化,競爭對手也可能導致它的出現,但它又不僅僅取決於競爭的反應,他是企業方向的全面變動。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存儲器廠家把英特爾推入了巨大的轉折點,他們不得不退出內存晶元的生產,而轉入另一較新領域,即微處理器的開發。他們權利經營的微處理器業務,又把其他公司紛紛推入轉折點。

雖然戰略轉折點對所有身處其中的人都是一次慘痛的經歷,它卻有助於我們打破僵局,飛躍到一個新高度。

企業管理,特別是危機中的企業「」管理,是極端個人化的事情。他將了一個故事,多年前,在他參加的一個管理培訓班上,老師播放了「二戰」影片《零點時刻》中的一段,影片中,一個飛行員中隊藐視上級命令,已走到了自我毀滅的邊緣,上級派了一名新任指揮官來重整這支隊伍。在赴任的路上,指揮官停下了車,走出車門,點燃了一支煙,凝視著遠方,他吸完最後一口煙,把煙頭往地上一扔,用腳一踩,回頭對司機說,「好,中士,我們走吧」。它精彩地表現了人們如何下定決心接受這項艱苦而又前途未卜的任務——帶領一個群體李靜千難萬險,就在這一刻,領導者決定勇往直前,直取目標。在存儲器與日本公司的競爭中,英特爾敗下陣來,不僅質量不如別人,成本也高於對手,他們那時候也是前途渺茫,危機重重,他就想著這個指揮官一樣,面對著艱苦而前途未卜的任務,面對著業務衰退,他們也是沒有頭緒,直到有一次,他問董事長見手續執行官「如果我們被踢出了董事會,他們找個新的首席執行官,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放棄儲存器的生意」。最終,他們自己決定自己動手放棄他們的主營業務,在這個決策推廣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一旦上下都意見統一一致認為必須得放棄儲存器業務的時候,反而客戶早已看出他們應該走那條路了,在客戶方面反而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各大公司頻頻更換首席執行官,常出現在戰略轉折點的時間,大多數情況下總是空降兵接任其職務,並不是空降兵比原來的領導精明能幹,他們只有一點優勢,這些新經理不存在感情上的難題,因此可以不偏不倚地做出決策,真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企業經歷巨變的時候,現有的管理人員想要作文交椅,就必須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客觀地看待形勢。

環境改變並不是導致個人職業生涯動盪的唯一誘因,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者多年從事緊張工作的厭倦感,都能存世人們重新評估他們的需要和願望從而積蓄一種力量,足以同產生於任何外部環境的力量一樣強大。任何一種巨大的改變都能影響你的職業生涯。

作者認為,每個人,無論他是職員還是個體戶,都像一個獨立的生意人。你的職業幾乎就是你的生意,你就是自己的首席執行官。你必須負責市場力量、阻擊競爭者,利用替代者,你所做的事情還有其他的方式,要留意這種可能性。你的責任就是保護你的生意免受傷害,讓自己處在可以從工作環境的改變中受益的境地。

一個職業轉折點也是由工作環境中細微而深遠的轉變引起的,你的職業未來將由你做出的回應行動而決定。

當你早期預感到職業轉折點的來臨時,試驗將是為了改變而作準備的關鍵方法。在試驗時,要避免隨意行動,不要盲目採取措施,朝著同你正在做的事情不同的方向前進,通過對發生在你身上的變革的性質的了解和理解引導自己,這樣一來,這種試驗就會推動者你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幫你解決那些變革帶來的問題。尋找一些東西,可以然你實用自己的知識或者技能,從而更好地免受你所發現的變革波浪的影響。

有兩件法寶而已幫你穿越職業之谷:清晰和信念,清晰是指對你職業生涯的走向有明晰而又准確的認識,明白你的職業生涯將是什麼樣的,同時也要知道不是什麼樣的。信念是指你穿越職業之谷的決心,出現在職業的另一方面,符合你已經確定的標准。

作為一個單個的人,你只有一個職業,你在職業轉折點取得成功的最好機會就是抓住它,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動搖。你必須硬著頭皮承認,要把你的支持體系,經驗和自信恢復都以前同樣水平需要一段時間。你將失去的支持體系的一部分就是身份——一個品牌,公司給你的東西。無論你加盟一家公司或者獨自創業,你都必須放棄一個身份,重新打造一個新的,這需要時間和精力,當然還需要勇氣,但是它也將給你一種獨立感和自信感,這將幫你應對不可避免的下一個職業轉折點。

❾ 英特爾在中國主要有什麼業務出什麼產品

2005年5月12日,英特爾公司宣布英特爾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外高橋正式落成。英特爾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總投資3900萬美元,它的成立充分體現了英特爾對中國和上海浦東新區的投資承諾。該技術開發中心將為英特爾的快閃記憶體事業部、封裝技術研發部、用戶平台研發部、以及封裝設備開發部開發全球重要的尖端技術和平台。此外,該中心還將為中國用戶提供客戶服務支持。英特爾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坐落於浦東外高橋保稅區的英特爾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園區內,是英特爾繼晶元測試和封裝工廠後在上海浦東新區的第三期投資。目前,上海是英特爾北亞地區最大的運營中心。

累計投資已達十億美元,中國地位進一步提升

2005年3月,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廠二期投資項目的啟動,位於成都市出口加工區西區內的英特爾項目的總投資規模擴大到4.5億美元。而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英特爾擁有三座工廠,總投資額達5億美元。加上這次英特爾技術開發公司成立新投入的3900萬美元,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晶元測試封裝廠及研發中心總投資累計已接近10億美金。作為未來全球最大的晶元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跨國公司投資的重點。對於英特爾而言,中國無疑是其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僅有三五個人、不到10平方米的北京辦事處,到如今駐足CBD、有著上百人的頗具活力的英特爾市場營銷中國團隊。據悉,迄今為止,英特爾在國內已擁有員工5500多人,並設有13個分公司和辦事處。

英特爾公司在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內建有封裝測試工廠即英特爾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總佔地面積約178000平方米,目前擁有3000多名員工。從1995年宣布,到1998年,英特爾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個封裝/測試廠房,進行快快閃記憶體儲晶元的封裝和測試,總投資額為1.98億美元。2001年9月,英特爾新增投資3.02億美元,這使得英特爾在上海封裝/測試廠的投資總額達到5億美元。目前英特爾在浦東有三個封裝測試工廠,分別生產快閃記憶體晶元,晶元組和微處理器晶元。這三家工廠已成為英特爾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向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戶供貨。

據上海市政府統計數字,截至到2004年,英特爾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的累計出口總額已超過50億美元,成為上海價值最高(以美元計)的出口基地之一。英特爾上海公司目前是外高橋保稅區內投資最大的獨資企業。

而在成都,英特爾的第一個工廠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05年下半年按期建成並正式投入運營。第二個工廠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工,並於2007年初建成投產。每個工廠將聘用約700名員工。

在技術上,英特爾不再限制在中國市場技術使用,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一致,即成為全球數字經濟傑出的建築模塊及平台技術的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致力於與國內產業積極廣泛地合作並成為推動中國IT/通訊產業發展的基石。

比如成都工廠開工後,封裝測試的先進微處理器將選用英特爾65納米技術製造的晶元進行加工。而在上海工廠,將很快生產其雙核和多核處理器。

英特爾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宗明先生表示:「英特爾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是英特爾近十年來在上海、以及二十年來在中國成功發展的里程碑。我們除了將堅定地履行對中國的投資承諾之外,還將一如既往地通過引入全球最前沿的技術、不斷地培養本地研發力量、加強同中國業務夥伴和政府的合作來推動本土經濟突飛猛進,我們也將繼續通過促進本土的技術水平來帶動整個產業和技術向前發展,並在上海社區為構建和諧社會多做貢獻」。

強化本地競爭優勢,手持設備將是重點

改革開始20多年來,中國製造既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痛。今天,所謂中國製造、印度服務更是在說明中國發展模式的不足。但是,從2004年開始,我們發現這種現象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國外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不再僅僅是工廠型的投資,而是研究性投資。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設立。英特爾就是典型代表。英特爾公司之所以選擇中國上海設立技術研發公司有三大原因。

第一:人力資源優勢。人力資源低廉一直被視為中國製造的關鍵。但是,與以往的中國製造恰恰相反,英特爾之所以在中國上海設立技術開發公司恰恰是看中了上海的人才,尤其是對晶元技術發展非常了解的人才,這是許多國家不具備的。

第二:本地化優勢。支持本地化發展是本次英特爾擴大投資設立技術開發公司的主要原因。該項目將主要從事與全球同步的前沿技術研發、平台開發以及中國的客戶服務,包括封裝技術研發部、快速存儲器上海事業部、用戶平台研發部和封裝設備開發部等。其業務包括快閃記憶體晶元設計,集成電路開發,台式機系統開發,伺服器動力和熱能的開發以及封裝技術開發,以實現英特爾把最新技術帶到中國的承諾。

第三:快速增長的移動通信市場。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市場無疑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移動通信市場。今天,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未來很多年都將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於英特爾而言,能否在移動通信晶元領域取得突破,中國市場將是未來的關鍵。因此,此次設立的技術開發(上海)有限公司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手持設備的晶元設計、封裝以及測試,尤其是針對中國市場的特點進行本地化手持設備晶元開發。

今年恰逢英特爾進入中國市場20周年,新的投資也預示著新的希望。我們更希望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使得「中國技術」能夠成為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新口號。

❿ 日本為什麼不擔心晶元和光刻機的問題

日本自己就能生產,當然不擔心了。


高端光刻機被稱為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零部件數量達數萬甚至十幾萬個,供應商幾百家,最貴報價數億美元一台,堪稱現代光學工業之花,製造難度非常大。


現在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製造,主要以荷蘭ASML、日本Nikon和日本Canon三大品牌為主。從市場佔有率來講,ASML占據80%以上,在EUV極紫外光領域,ASML是獨家生產者。



另一方面,美國現在佔到零部件供應鏈的25%,就擁有了非常大的話語權;日本不僅在零部件供應鏈之中,而且還是歐美同盟中的一員,沒有面臨制裁的風險。



即使如此,日本企業從早期一統晶元和光刻機天下,到現在逐步沒落,要看美國和ASML臉色行事,也是另一番苦惱。

日本並不會面臨晶元和光刻機的問題。從目前來看,逼急了,世界上只有美國、中國和日本有能力建設晶元自主技術和自主產業鏈,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光刻機。但是,因為美國可以輕松控制日本,所以並不存在晶元和光刻機的問題。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能夠挑戰美國地位的只有中國、俄羅斯,而從經濟上挑戰美國地位的只有中國,因此美國才會選擇在各個方面掣肘中國。




從光刻度這一領域來看,它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國際上很多大 科技 公司並未染指這個產品。一是它需求比較小,市場規模也不大,二是它需要大量超級技術,整個零部件產業鏈比較復雜。所以包括美國著名 科技 公司、日本著名 科技 公司以及中國 科技 公司此前並未染指這一領域。要不是中國早已意識到光刻機可能會面臨卡脖子,中國也不會有光刻機產品。其實,世界上有一家ASML光刻機企業完全就夠了。

假設日後有一天,美國想要打壓日本、韓國或歐洲國家的晶元市場,也不一定會通過光刻機來打壓,完全有其他不同的手段。原因就是美國高 科技 體量幾乎是歐洲、日韓各國的總和。當然,本身光刻機技術本身就是歐洲公司,有一定的美國技術。



從目前世界格局來看,歐美再怎麼打,他們始終是一家人,無論文化背景還是經濟聯系,中國只能尋求與歐美世界保持良好的經濟關系,永遠不要期待著歐美世界能夠跟中國實現文化理念上的認同。而中日韓東南亞又是另外一個文化背景,雖然近100年來,出現很多關系困境,但終究是文化的根源和人種根源是一致的,未來能夠團結在一起,就是非常好的情況。

雖然現階段頂尖的光刻機生產製造企業在荷蘭,可是我覺得這不意味著荷蘭把握著全部重要零部件,實際上日本在晶元和光刻機行業依然占據十足的份量, 尤其是在原料層面,在全部半導體材料行業的19種重要原材料中,有14種日本的生產能力是佔了全世界50%之上的,換句話說假如缺乏日本生產製造的重要原料,荷蘭的頂尖光刻機也難以造出 ,例如去年的光刻機事件,日本即便晶元半導體技術再牛,一旦被日本卡死重要原材料就麻煩了。



日本的半導體技術在多年前也是很厲害的,可是之後由於美國的施壓,也有韓國三星的興起,因此日本的半導體技術落在了後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依然有著一定的晶元製造能力,並且歸功於貼近壟斷性的重要原料,因此日本分毫不擔憂缺少晶元和光刻機生產製造的難題,掏錢買便是了,終究三星和其他半導體企業也十分擔心日本斷供。



包含中國的中芯,雖然盡量避免了對美國技術的依靠,可是在半導體器件層面,依然十分依靠日本,許多原料都從日本進口的,一旦日本不出口了,也是會遭遇十分多的不便。但是依照現階段的發展趨勢,我國的晶元製造能力跨越日本並不是問題,對於原料供貨,這實際上便是一個現代化職責分工的難題,終究一個國家不太可能徹底把握全部的供應鏈管理。

【日本怎麼從來不擔心光刻機的問題,要知道荷蘭ASML幾乎是壟斷式的】

世界有數的光刻機企業中,我們除了知道ASML之外,還有尼康,佳能,歐泰克,上海微電子裝備等等,這里尼康和佳能就是日本企業。

確實尼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光刻機的霸主,但是因為ASML和台積電合作浸潤式DUV的光刻機,將尼康佳能給超越。

尼康,在「乾式微影技術」在「浸入式光刻技術」已經成為光刻機主流的時候,它卻依然固守自己的技術,擁抱「乾式微影技術」。

可以說,它還放棄了和台積電合作,這給ASML帶來了機會,尼康光刻機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當下對於光刻機的需求,台積電英特爾在一批企業轉投到ASML的懷抱,在尼康的固步自封中,ASML迅速發展,一舉奪得了光刻機霸主地位。

ASML的成功之路——

1.一方面積極的收購一些重要企業,比如美國Cymer等,另外一方面不斷的使用國際最先進的技術,德國,荷蘭等等全世界最新進的技術都會被ASML使用。

2.非常聰明的將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等企業作為自己的股東。這一種政策,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持。

3.從來不固步自封,開放創新式的發展,讓ASML能夠立即獲得各大企業的認同,成功的開啟自己的霸主之業。

當然,我們也知道,雖然說你看尼康,佳能沒有了當年的雄風。但是對於日本半導體來說,光刻機已經能夠滿足它們需求,因此它們並不需要去進口ASML,甚至於如果進口的話,這不是承認自己的失敗嗎?

日本肯定不用擔心,一方面美,日同(lang)盟(bei),另一方面,第一次電子產業轉移是送美國到日本,日本尼康,佳能其實是DUV(453nm—193nm光源)時代的霸主。

在晶元28nm製程之前的時代,尼康,佳能的光刻機才是行業內最大的玩家。


目前來說,日本在28nm,22nm光刻機領域仍然非常強橫。在2010年之後,才真正是荷蘭的ASML的霸主地位。

大部分人可能覺得,這又不是7nm,5nm,沒有多少先進的技術。

但是在一些邏輯晶元,存儲器,14nm以上的製程工藝,還是大量的應用工藝。

例如日本東芝仍然是全球存儲的主要供應商。


佳能1970年製造的第一台光刻機

在晶元領域,日本通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CIS晶元,各類感測器應用的晶元,MEMS晶元領域,具有很強的實力。

我們常說的晶圓的應用,並不單單的應用在CPU方面,還有邏輯晶元,存儲器,快閃記憶體這價格領域。

日本的感測器,其實就是屬於CIS集成電路的一種高端應用。

大部分熟悉手機攝像頭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全球高端攝像頭的晶元多數來自於日本的索尼。同時日本還有不少做各類感測器的企業,也都是依託於這一類晶元的應用。


美國對日本發動的「晶元戰爭」,讓日本徹底淪為美國的小弟

日本其實是經受過一次美國發起的晶元戰爭的。

1963年,日本電氣公司(NEC)自美國仙童半導體獲得planar technology的授權,開始了日本半導體技術研究。

1976年,在日本產經省的主導下,日本的多個大企業參與其中,NEC、三菱、京都電氣,東芝共同成立了——「VLSI 技術研究所」。主力向DRAM攻堅,那個時候半導體,還主要是存儲器應用天下。在日本的沖擊下,DRAM市場價格下降了一倍。英特爾不得不轉型,向微處理(CPU)市場冒進的拓展。

1978年,英特爾就是在日本的打壓,真的是無可奈何了,好不容易開發出了i8086,第一款微處理器原型。

本身日本的晶元工藝,確實要超過美國,歐洲。美國怎麼可能放任這么發展下去,然後就開始針對日本的針對性打擊!

1985年,日本DRAM坐擁全球80%市場。(那個時候,晶圓並不是主要是用來做DRAM,不是用來做CPU)。


1985年,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開始向美國商務部投訴日本半導體產業不正當競爭,啟用了WTO裡面的301反傾銷條款。(美國慣用的伎倆)

1985年,美國和日本在經濟上簽訂了《廣場協議》,廣場協定是一個美元,對日元的戰爭。直接讓日元大幅度貶值。

大量的日本優質資產,被美國資本收購!

同時美國要求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提升到20%-30%,防止出現傾銷的情況。在明爭暗鬥了幾年之後,美國強硬的要求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開放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1991年,日本的統計口徑美國已經佔到22%,但是美國仍舊認為是20%以下,美國再次強迫日本簽訂了第二次半導體協議。(引自:35年前美國對日本發動晶元戰爭,日本坐擁全球80%市場卻慘敗,半導體設備資訊站)

所有在美國對日本晶元戰爭奏效之後,日本徹底服軟了。

日本商業市場,還在想網高端走:軟銀收購ARM

如今手機市場,以及各類移動電子設備,基本都是基於ARM的架構開發的晶元。ARM原本是英國的晶元企業,軟銀出資310億美金收購了ARM。

這應該算是日本仍然把持著晶元領域的一個高峰吧。



綜合來說:在晶元市場,真正玩家,只有美國,日本,未來一定會有中國。

為什麼日本不擔心晶元和光刻機的問題?因為日本自己可以製造,其次,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

事實上,目前全球可以製造光刻機的國家只有三個:荷蘭、中國和日本。

荷蘭ASML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廠商,在EUV光刻機領域處於壟斷地位。ASML一台EUV光刻機售價1.2億美元,有10萬個零配件,大部分零配件需要從美國、日本、德國進口。

中國也可以製造光刻機,上海微電子是中國唯一的光刻機廠商,目前可以製造90nm光刻機,24nm也在路上,與ASML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可以製造光刻機。事實上,在2007年以前,尼康和佳能才是全球光刻機市場的霸主,但是後來被ASML擊敗。目前,日本光刻機把持著中端市場,高端市場只有ASML一家。

此外,日本半導體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日本「下手」了,曾經一度獨霸全球的日本半導體被美國一舉擊敗,最後只剩下半導體上游產業把持在日本手中。

當然了,美國和日本是同盟關系,日本沒有制裁美國的實力,只有美國制裁日本的份兒,在日本半導體產業一舉潰敗之後,已經對美國沒有什麼威脅。

再者,日本如果需要高端光刻機只需要從荷蘭進口即可,這方面對日本並沒有限制。日本也不用自己去研發,畢竟市場就那麼大,而且ASML已經壟斷市場,日本不會傻到這時候再去研發高端光刻機。

總之,日本不需要擔心晶元和光刻機的問題。首先,中低端光刻機,日本自己可以製造,高端光刻機只需要從荷蘭進口就行,這方面沒有限制。

為什麼日本不擔心晶元和光刻機問題?

因為,我們現在正在遭遇的事情,當年在日本早就發生過了!

美國強迫日本簽署協議限制半導體產業

日美兩國簽署的廣場協議大家都知道,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還強迫日本簽署了《美日半導體協議》,這份協議直接限制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出口,並增加100%關稅,同時還規定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份額得超過20%。

這一協議直接將當期發展得如期中天的日本半導體產業打殘了,當時全球TOP10的半導體公司前三都是日本公司,分布是NEC、東芝、日立,而整個TOP10中日企達到了6家。

但是,我們現在看看日企中,那還有誰是比較強的半導體公司?沒了!唯獨就剩個東芝還苟延殘喘。也就是說美國在上世紀80年通過強力手段徹底肢解了日本半導體產業,使得對應的日企無法在全球范圍內攻城掠地,只能偏安一隅的生存,日本晶元基本處於崩盤狀態。

從此之後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徹底崛起,誕生了一大波現在大家如雷貫耳的美企,他們的成功很大部分的歸功於當年的《美日半導體協議》。此外,韓國部分企業乘勢崛起。

日本另闢蹊徑偏安一隅成功

也許有人疑惑,既然美國肢解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現在的日本半導體看上去還是很強的,這裡面的原因也是挺簡單的,被美國限制之後日企也是要生存下去的,一些核心領域敗下陣來,那就只能轉向轉型,在美國半導體不參與的地方以及適合發揮自己專長的地方進行猛攻。

也就是日本現在比較強的半導體材料和部分半導體設備,目前日企在上述占的市場份額較大,10大半導體設備日企佔了近一半的份額,等於是從另一層面捏住了很多下游晶元企業的命脈。你看前階段日韓兩國半導體的相互制裁,就是因為日本能在原材料這塊掌握有優勢地位。

此外,部分日企也在利用自己的一些優勢來進行突破,比如索尼,他們將CMOS作為最優先發展的業務,地位遠高於 游戲 、電影等業務,當其他業務不行時更是不斷加大這塊的研發投入,為了提高技術壁壘還收購晶圓廠自行設計感測器的製造。

日本光刻機暫處於中端地位

最後這里再提提日企的光刻機,日本是有自己的光刻機製造企業,也就是尼康和佳能兩家,這兩家為人所熟知是因為相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相機領域涉及的光學技術正好是光刻機所需要的。

也因為如此,這兩家企業都曾經擁有自己的光刻機技術,但是在和荷蘭ASML的競爭中已經落敗下來,目前他們量產的機型只能算是中端光刻機。對這兩家企業來說,光刻機領域的下坡路不可避免,未來或許他們還將落後下去,會被我們超過。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說了那麼多,總結下!日本的晶元產業早在30年前就已經被美國摧毀,所以美國人自然是不擔心的,而無法威脅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日本自然也不擔心買不到,美國會順暢的給他供貨。同時,由於晶元產業被扼殺,日本只能另闢蹊徑走另外的一條路,最終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製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日本自己就可以生產光刻機,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以前造光刻機也非常厲害,只不過後來被荷蘭阿斯麥爾公司給超越了,徒弟超越了師傅,現在佔到了市場的80% 以上,幾乎快把師傅給逼上絕路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啊,日本的光刻機技術基礎是有的,技術是有的,根本不用擔心什麼。

我們中國一定要爭氣啊,早日早出來屬於自己的光刻機和晶元,全球高端產業,也就是晶元技術是最後未被我們攻克的陣地了,相信只要我們掌握了這項技術,很快晶元就會變成白菜價。

雖說目前頂級的光刻機製造公司在荷蘭,但是這不代表荷蘭掌握著所有關鍵零部件,其實日本在晶元和光刻領域仍然佔有十足的份量,尤其是在原材料方面,在整個半導體領域的19種關鍵材料中,有14種日本的產能是佔了全球50%以上的,也就是說如果缺少日本生產的關鍵原材料,荷蘭的頂級光刻機也很難造出來,比如去年的光刻膠事件,韓國即使晶元半導體技術再牛,一旦被日本卡住關鍵材料就麻煩了。

日本的晶元技術在多年前也是很厲害的,但是後來因為美國的打壓,還有韓國三星的崛起,所以日本的半導體技術落在了後面,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仍然擁有一定的晶元製造能力,而且得益於接近壟斷的關鍵原材料,所以日本絲毫不擔心缺失晶元和光刻機製造的問題,花錢買就是了,畢竟三星和其它半導體企業也十分害怕日本斷供。

包括國內的中芯國際,雖說盡量減少了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但是在半導體材料方面,仍然非常依賴日本,很多原材料都從日本進口的,一旦日本不出口了,也是會面臨非常多的麻煩。不過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中國的晶元製造能力超越日本不是問題,至於原材料供應,這其實就是一個國際化分工的問題,畢竟一個國家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供應鏈。

因為日本不用擔心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基本全軍覆沒了。高端光刻機用不上,日本擔心什麼?

日本自己有28納米的光刻機,有極紫外光源。但是這些都用不上,沒有像intel,三星,台積電那樣的半導體製造企業。也沒有像海思,高通,聯發科,展銳,AMD,NVIDIA那樣的晶元設計企業。

做做液晶面板,濾波器件,圖像感測器,28納米光刻機足夠了。28納米最低能做7納米晶元,日本有28納米光刻機,還擔心什麼?

我們今年能夠突破28納米光刻機,如果我們不做手機SOC晶元,我們也不必擔心了。但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手機晶元,所以我們必須要突破極紫外光刻機,在突破之前,我們自然是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