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識是如何存儲到大腦中的又採用了什麼技術和方法越詳細越好。。。。
事實上,這個問題現在很難回答。從這個問題使我感到有這樣一個實例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計算機的儲存。現代計算機大多是建立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下,該結構的核心思想是「二進製程式存儲計算器」。計算機之所以被稱為電腦而類比於人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也能象人腦一樣存儲信息。我們注意到,在計算機中,我們保存文件或存儲其他信息,只要我們做了相關的保存操作即可。通常這些信息被存儲在某個物理介質上,如硬碟。一般用戶大多知道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似乎只需要知道這一點就行了,即知道信息已經被存儲,至於怎麼具體存儲的,我們可以不知道。這種本來存在但用戶可以不必知道而仍能使用計算機的情況,在計科學中稱之為透明性。人腦的記憶(存儲),似乎也具有這種透明性的特點,即我們都只需要知道,我們是否記住了一個東西,至於這個被記住的東西是怎麼樣被存儲的,我們可以不必知道。但人腦的存儲與電腦的存儲相比顯然有一些天然的優點。眾所周知,電腦在檢索它的信息時,採用的是一些依舊很笨的方法,比如它就是一個個的找(比較),相符就提出,不符就繼續查找下一個,直到找完。稍微智能一點的就是採用建立在排序存儲結構上的折半查找或者是正則查找等諸如此類的方法。不管哪種方法,這些方法計算機工程人員都很清楚是怎樣做的並且知道怎樣存儲,此外,它們都要花一定的時間。但是人腦提取記憶似乎更直接,如果我們記住了一個東西,在我們需要時,我們幾乎可以在一剎那間提取,信息的獲得似乎是很直接的,更有點象計科學中的Hash直接存儲。但是在計算機中要做Hash存儲必須要求問題有很強的特殊性。而人腦對所有問題似乎都能這樣做。顯然,人腦對信息的存儲肯定是有一種結構的,正是這種結構和附著在這種結構上的某種機能使得人腦的記憶和提取遠遠優於現今的計算機。如果我們真能知道,計算機科學應該會有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如果我們真能知道,也許人人都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如果我們真能知道,每個人的童年,都不會再為考試而苦惱了。 請採納,謝謝~
B. 計算機的信息和大腦的信息有什麼區別
雖然腦機這個比喻已經為認知心理學服務,但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揭示了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許多重要差異。了解這些差異可能對理解神經信息處理的機制意義重大,並最終對人工智慧的創建至關重要。下面,我回顧一下這些差異中最重要的一些(認知心理學未能認識到這些差異的後果):在這個優秀的(雖然冗長)講座中也涵蓋了類似的理由。
差異1:大腦是模擬的;電腦是數字的
很容易認為神經元本質上是二進制的,因為如果它們達到一定的閾值,它們就會觸發一個動作電位,否則不會觸發。與數字「1和0」表面上的相似性掩蓋了神經元處理的各種連續和非線性過程。
例如,信息傳遞的主要機制之一似乎是神經元的激活率——一個實質上連續的變數。類似地,神經元網路可以相對同步或相對無序地激活;這種連貫性影響下級神經元接收信號的強度。最後,每個神經元內部都有一個漏電積分器電路,由多種離子通道和不斷波動的膜電位組成。
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些重要的微妙因素,便可能會導致Minksy&Papert臭名昭著的感知器的錯誤表徵——這種神經網路在輸入和輸出之間沒有中間層。在線性網路中,由三層網路計算的任何函數也可以通過適當重新排列的兩層網路來計算。換句話說,多個線性函數的組合可以通過一個單一的線性函數來精確建模。由於簡單的2層網路無法解決許多重要的問題,Minksy&Papert認為,大型網路也不能。相反,現實中的神經網路所執行的計算高度依賴於層數——因此,「感知器」嚴重低估了神經網路的計算能力。
差異2:大腦使用內容定址內存
在計算機中,內存中的信息是通過查詢其精確的內存地址來訪問的。這就是所謂的位元組定址內存。相比之下,大腦使用內容可定址的存儲器,例如信息可以在內存里通過「擴展激活」從相關概念中得到。例如,考慮到「狐狸」一詞,可能會自動將其激活擴展到其他聰明的動物,獵狐騎士或有吸引力的異性等有關記憶。
最終的結論是,你的大腦有一種「內置的Google」,其中只有一些提示(關鍵詞)足以導致一個完整的記憶被檢索。當然,在計算機上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主要是建立大量的存儲數據索引,然後存儲和搜索相關的信息(順便說一下,這幾乎就是Google做的)。
雖然這似乎是計算機和大腦之間相當小的差別,但它對神經計算有深遠的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的持久辯論涉及信息是由於簡單的衰減還是由於其他信息的干擾而丟失。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辯論部分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這兩種可能性是可以分離的,就像它們可以在計算機中一樣。許多人現在意識到這個辯論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
差異3:大腦是一個大規模的並行機器;電腦是模塊化和串列的
腦機隱喻導致的一個不幸後果是認知心理學家有在大腦中尋求模塊化的傾向。例如,計算機需要記憶的想法導致一些人尋求「記憶區域」,而實際上這些區別是非常混亂的。這種過度簡化的一個後果是,我們現在才知道「記憶」區域(例如海馬)對於想像力,新目標的表示,空間導航和其他多種功能也是至關重要的。
同樣,人們可以想像大腦里有一個「語言模塊」,就像計算機中可能有自然語言處理程序一樣。認知心理學家甚至聲稱基於大腦布魯卡區域受損的患者已經找到了這個模塊。最近的證據表明,語言也是通過廣泛分布的一般性區域的神經迴路計算實現的,而布羅卡區域也可能涉及到其他的計算。
差異4:大腦中的處理速度並不固定,沒有系統時鍾
神經信息處理的速度受到各種約束,包括電化學信號穿過軸突和樹突的時間,軸突髓鞘的形成,神經遞質穿過突觸間隙的擴散時間,突觸功效的差異,神經發射的一致性,神經遞質的當前可用性以及神經元先前激活的歷史。雖然心理測量學家稱之為「處理速度」的東西存在個體差異,但這並不反映單一的或單一的構造,當然也不像微處理器的速度那麼具體。相反,心理測量學的「處理速度」可能是對上述所有速度約束條件的不同組合。
同樣的,大腦中似乎沒有任何中央時鍾,人們對大腦的時間保持裝置如何做到像時鍾一樣存在爭議。僅舉一個例子,小腦通常被認為是計算涉及精確計時的信息,如精細運動所需;然而,最近的證據表明,大腦中時間的保持更像是水面上的漣漪而不是數字時鍾。
差異5: 短期記憶不像RAM
雖然RAM和短期或「工作」記憶之間的明顯相似性使許多早期的認知心理學家感到有底氣,但仔細檢查可以發現其中驚人的差異。盡管RAM和短期記憶似乎都需要能源(在短時記憶的情況下持續的神經元放電,在RAM的情況下持續的電力),但短期記憶似乎只能保持長期記憶的「指針」,而RAM保存的數據與保存在硬碟上的數據是同構的。
與RAM不同的是,短期內存的容量限制是不固定的;短期記憶的能力似乎隨著「處理速度」的差異而出現波動(見第四種差異),也隨著專業知識和熟悉程度波動。
差異6:不能把大腦和思想區分為硬體和軟體
多年來,人們很想像大腦是正在執行「心智程序」或「心智軟體」的硬體。這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抽象程序式的認知模式,其中大腦如何執行這些程序的細節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就像Java程序可以完成與C ++程序相同的功能一樣。
不幸的是,這個吸引人的硬體/軟體之分掩蓋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頭腦直接從大腦中產生,而頭腦中的變化總是伴隨著大腦的變化。任何抽象的認知信息處理總是需要指定神經元架構如何實現這些過程——否則,認知建模是嚴重欠約束。有人把這個誤解歸咎於「象徵性AI」臭名昭著的失敗。
差異7:突觸比電子邏輯門復雜得多
腦電比喻的另一個有害特點是似乎表明大腦也可能以邏輯門傳播電信號(動作電位)為基礎進行操作。不幸的是,這只對了一半。信號沿著軸突的傳播方式實際上是電化學信號的傳播,這意味著它們比計算機中的電信號傳播得慢得多,並且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調制。例如,信號傳輸不僅取決於假定的突觸結構的「邏輯門」,還取決於突觸間隙中存在的多種化學物質,突觸與樹突之間的相對距離以及許多其他因素。這增加了在每個突觸中發生的處理過程的復雜性——因此認為神經元僅僅起晶體管的作用是完全錯誤的。
差異8:與電腦不同,處理和記憶由大腦中的相同組件執行
計算機使用CPU處理來自內存的信息,然後將處理結果寫回內存。大腦中不存在這樣的區別。當神經元處理信息時,它們也在修改它們的突觸——神經元本身就是記憶的基質。因此,從記憶中檢索總是會稍微改變這些記憶(通常使它們變得更健壯,但是有時會使它們更不準確)。
差異9:大腦是一個自組織系統
從以前的觀點來看,這一點是自然而然的——經驗以一種在傳統微處理器中不會發生的方式深刻而直接地塑造了神經信息處理的本質。例如,大腦是一種自我修復的電路——一種被稱為「創傷誘發可塑性」的事件在傷害之後起作用。這可能會導致各種有趣的變化,包括釋放大腦中未被利用的潛能(被稱為獲得主義),以及其他可能導致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變化(不幸的是這在創傷性腦損傷和發育紊亂中更典型)。
在神經心理學領域由於沒有意識到這種差異而導致了一個錯誤的結果,那就是檢查腦損傷患者的認知表現以確定受損區域的計算功能。不幸的是,由於創傷引起的可塑性知之甚少,邏輯不可能如此簡單。在發育障礙和新興的「認知遺傳學」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其中神經自我組織的後果經常被忽視。
差異10:大腦可以使用身體
這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微不足道:事實證明,大腦有一個驚人的優勢,就是它擁有一個可以使用的身體。例如,盡管直覺上你感覺到可以閉上眼睛並能了解周圍物體的位置,但是在變化盲區領域的一系列實驗表明,我們的視覺記憶實際上相當稀少。在這種情況下,大腦將其記憶需求「卸載」到它所處的環境中:當瞥一眼就能確定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記住物體的位置呢?傑里米·沃爾夫(Jeremy Wolfe)的一組驚人的實驗已經表明,甚至在被問及幾百次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哪些簡單的幾何形狀之後,人類受試者是通過目光而不是死記硬背來回答這些問題。來自其他領域的各種證據表明,我們只是開始了解信息處理中具體化的重要性。
額外令人興奮的差異:大腦比任何現有的計算機都大得多
精確的大腦生物模型必須包括細胞類型,神經遞質,神經調節劑,軸突分支和樹突棘之間的大約225,000,000,000,000,000次的相互作用,並且不包括樹突幾何或者大約1萬億個膠質細胞對神經信息處理可能重要或不重要的細胞的影響。由於大腦是非線性的,因為它比現在所有的計算機都大得多,所以它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運行。腦機隱喻掩蓋了原始計算能力中這一重要但可能很明顯的差異。
譯者註: 該文為我們澄清了長久以來關於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類比認知所 存在的諸多錯誤認識或誤區。人工智慧也許不單純是結構上模仿大腦或者通過機器模仿腦的外在智能表現。腦的內部信息處理機制迄今仍然是一個謎。而充滿迷的大腦現在要創造跟自己一樣有智能的機器腦,這個悖論用對稱邏輯如何破解?
C. 人腦中的信息存儲在哪
人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亦稱腦實體結構,它是指由成百億神經元組成的具有復雜連接通路與迴路的龐大的神經網路。與生物的其它組織器官一樣,腦的神經網路首先是生物進化中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產物。在物種進化中被創造出來的這種實體結構,被編碼在人的DNA序列中。作為遺傳基因載體的DNA雙螺旋,既能通過不斷的自我復制把編碼腦結構的信息傳遞給後代,又有在個體發育中通過轉錄RNA和轉譯蛋白質的方式把腦的神經網路結構在每一代個體中再現出來。因此,對每一個有認識能力的具體人來說,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首先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先於自身經驗的結構。
人腦又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神經器官。外界和內部環境中的各種作用或刺激能從個體發育和機能建構兩個水平上影響它的結構與功能的組織形式。
環境因素引起人腦的機能建構過程主要是信息結構的構築和與之相關的機能結構的形成過程。機能建構作用能把編碼在基因中的本能信息和同化於主體中的外來信息緊緊地嵌合在人腦的實體結構之中,逐漸形成不同於實體結構的腦機能結構。
神經心理學的興起使腦機能結構的研究成為一門日趨獨立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中,前蘇聯著名學者魯利亞做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他澄清了「機能」「定位」等對腦機能結構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基本概念;創立了神經心理學的臨床測驗法;尤其是劃分出了人腦基本的機能結構系統。他認為,人腦有三個基本的機能聯合區,它們是:(1)保證調節緊張度或覺醒狀態的聯合區;(2)接受、加工和保存來自外部世界信息的聯合區;(3)制定程序、調節和控制心理活動的聯合區。每個機能聯合區又能進一步分成具有不同生理與心理功能的一級皮質區(或投射區)、二級皮質區(或投射-聯絡區)和三級皮質區(或重疊區)〔④〕。魯利亞的精闢見解和對腦機能結構所作的這些劃分,對現代心理學、認知科學的研究具有頗為重要的價值。然而,從腦科學今天的發展水平看,我認為他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沒有把信息存儲系統(即記憶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機能結構系統提出來,僅把它說成是具有保存來自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二機能聯合區的獨有功能。
心理學的實驗事實和大量的日常經驗早已示明,人腦不僅能保存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還能保存人的活動技能,人體驗過的情緒、情感以及思維中使用的操作規則、方法策略等等。腦科學的新近研究也指出,人腦中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所在的那些腦組織結構都是記憶信息存儲的場所,並不只限於第二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與記憶信息的存入和取出有關的腦組織結構,主要是位於大腦皮層前額葉以及顳葉內下側的海馬和杏仁核等
人腦中的信息存儲系統也是一個最基本的機能結構系統(或機能聯合區)。這個機能聯合區與魯利亞的前三個聯合區有著並列且相互依存的功能。從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看,信息存儲系統的腦組織除前額區、海馬、杏仁核等可做明顯區分外,其餘部分則和上述三個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重疊在一起,因而難於單獨區分。
綜上所述,人腦的機能結構不僅是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產物,更是以攝取外界信息為前提的腦機能建構的結果。因而它是既包含先天因素又包含習得因素,既包括腦「硬體」又包括腦「軟體」的復雜統一體。人的認知結構、心理結構這類似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是嵌合在人腦的機能結構之中,並通過它轉變成了切實可見的存在物的
從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看,信息存儲系統的腦組織除前額區、海馬、杏仁核等可做明顯區分外,其餘部分則和上述三個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重疊在一起,因而難於單獨區分。
從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看,信息存儲系統的腦組織除前額區、海馬、杏仁核等可做明顯區分外,其餘部分則和上述三個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重疊在一起,因而難於單獨區分。
D. 人腦掌管語言的部分在哪裡
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叫Broca區,運動性語言中樞
額中回後部(8區)——書寫中樞
顳上回後部(22區)——聽覺性語言中樞
頂下小葉的角回(39區)——視覺性語言中樞
E. 語言如何影響人的思維
語言就是一種思維模式,自然將你思維習慣性定性和指引方向。
F. 《林超》腦科學重要模型
腦科學 其實也叫神經科學
神經科學家 (保羅 麥克萊恩)提出的三元腦模型。他把人腦從內到外 分成三部分:負責心跳、呼吸等生存功能的爬行腦(本能腦)、負責情緒、記憶和安全反應的邊緣系統即哺乳腦(情緒腦)、負責注意力和復雜思考的新皮層即人類腦 (理智腦)
這也是腦子進化出來的順序:越早進化出來的腦區就越初級,越晚進化出來的腦區就越高級。爬行腦一億年前,哺乳腦5000萬年前,人類腦200萬年前。
除了爬行腦之外,另外兩者是可以互相抑制的。信號先抵達邊緣系統,觸發杏仁核,激發我們的情緒反應,隨後再抵達新皮層。所以我們常常是先開槍,再畫靶子。很多時候,情緒系統直覺給你的「策略」往往是短視的 —— 比如憤怒,恐懼,焦慮。但你並不一定要接受這個建議。你完全可以跳出來,自己來判斷「我要如何處理目前的這個局面」。不是讓理性為感性辯護,而是把理性作為打破認知邊界的工具,不去追求「我對你錯」「自我認同」,而是專注於思考:我的觀點和認知還有沒有漏洞,還有沒有可以完善和提升的地方?這樣一來,你的認知邊界就可以不斷拓展,不斷地接近「最終真理」。
人類腦是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分析、推理、慢決策
大腦皮層可以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它們之間由胼胝體相互連接,絕大多數人電腦左半球專注於推理和語言。右半球專注於整體的把控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人類腦包括:額葉、頂葉、顳葉、 枕葉
額葉的區域面積最大,負責智慧、分析。額葉可分為前額葉皮質、眼動區、前運動皮質、初級運動皮質、布洛卡區。
其中最大的區域是 前額葉皮質區 。前額葉皮質區負責人的計劃、分析、判斷、專注、社交、自控、學習、洞察。其本質是模仿和社交。一個人通常25歲前額葉皮質區才會發育成熟,15-25歲是高速發展階段,15歲前沒怎麼發育,25歲後趨向平穩。由此可以看出社交與自控在15歲前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青少年會更「熱血」,更沖動,更容易冒險,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於此。(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旺盛,這使得他們更喜歡新鮮刺激)
只有前額葉皮質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語言中樞,人類的額葉中就包含了 布洛卡區 (語言神經中樞,負責語言表達),另一個語言神經中樞在顳葉中的威爾尼克區(負責理解語言)。布洛卡區是語言區,但同時含有很多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這類神經元的作用就是憑借本能去模仿其他人的行為 。主要分布在前運動皮質和初級運動皮質,還有布洛卡語言區。鏡像神經元還與產生共情能力 和同理心有關,同時也與音樂能力高度相關),這也就說明學習語言的本質是模仿與社交。
脊柱將前運動皮質、初級運動皮質和布諾卡區連在一起,脊柱就是人類的身體的信息高速公路,這里被稱之為 運動區 也是因為它對你的行為控製作為直接。也說明很多時候模仿別人是情不自禁的 ,自己就動起來了。
眼動區 ,控制眼球的隨意運動-尤其與眼球的追隨運動有關,運動規劃。
長期的冥想對大腦結構會有一些影響,比如:前額葉皮層變厚,海馬體積增大,杏仁核體積收縮……這些跟提高理性的抑制能力、記憶力,降低情緒敏感度,都會有一些幫助。冥想其實就是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擴張血管,降低心率,讓身體進入近似於睡眠的狀態(只是近似,差別依然很大);而對念頭和想法保持「觀察」,則可以鍛煉前額葉,提升大腦對情緒的控制和抑制能力,從而更不容易感到焦慮。
頂葉在頭頂,開竅的竅就是頂葉,頂葉的作用是處理與環境的關系,整合信息,空間想像,協調動作;具有突然性,天然性,類似頓悟;想像力和數學能力都在頂葉,所以可以結合起來。
枕葉在後腦,主管視覺,所以如果後腦勺被猛地敲了一下,就會突然眼前一黑 。
如你發現一個彎彎曲曲物品,在最初0.1秒里,這個原始這個彎彎曲曲圖像被送到枕葉皮層區(處理圖像信息),用來處理成人腦能夠理解的形象。然後枕葉皮質區將這個形象向兩個方向傳遞:一個是海馬體區域,用語判斷這個圖像到底是個威脅還是個機遇;另一個是前額葉大腦皮層以及大腦的其他部分,進行更加復雜和耗時的分析。
枕葉系統作為大腦視覺處理區,它所接收到的視覺信號只有一小部分來自真實的外在世界,其他部分都是大腦內部的存儲記憶以及感知處理模塊所提供的。你的大腦在模擬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生活在由自己虛擬現實之中,只不過這個虛擬現實和真實世界幾乎相差無幾。我們的左右視覺區其實各有一個盲點,但是我們感覺不到是因為大腦自己把這個空白填滿了。
顳葉主管語言理解,面部識別,洞察力,學習和記憶;說明學習記憶和觀察細節能力高度相關 。注意:左邊的顳葉比右邊的顳葉更大, 顳葉分為顳上回負責聽覺處理和記憶,顳中回負責語義捕捉和記憶,顳下回負責人臉識別和記憶。前面提到的語言神經中樞在顳葉中的威爾尼克區(負責理解語言)在顳上回區域的末端。
這里總的來看可以發現 人類大腦 負責視覺的腦區特別多, 得到的啟發就是跟別人說大道理遠不如你用行動教育讓他身臨其境的感受有用。言傳不如身教),也即是所謂一圖勝千言
費曼學習法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 教會別人 ,邊說邊畫 。如果你還可以讓別人聽得有津有味還可以喚醒你頭腦中負責獎賞的下丘腦;將觸覺和嗅覺也喚醒的話,也就是邊緣系統,學習的效率會更高。換句話學習的時候喚醒 的腦區越多,學習的效果就會越好。這個原理也可以應用在很多的方面。
哺乳腦是情緒腦,又稱邊緣系統,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長期記憶,情緒管理,性喚醒,嗅覺(可達情感產生記憶)。
思考快與慢中,快系統就是哺乳腦,慢系統就是人類腦。 刻意練習 的目的就在於不斷地將人類腦訓化成哺乳腦。
扣帶回:情感,焦慮,痛苦,自我調節,負面想像。女性比男性活躍,
杏仁核:恐懼,憤怒,興奮,戰或逃。三腦交匯區,是理性和感性的中轉站 。杏仁核負責對情緒的識別和記憶,它通過對外界環境的識別,匹配到了相對應的「情緒記憶」,並繞過新皮層,讓我們的機體進入「戰或逃」的狀態。我們的杏仁核過於敏感,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從而讓我們受到情緒的驅動,做出種種沖動、不理性的行為。杏仁核參與調控的情緒就是恐懼。概括來說就是「人在面對恐懼的時候,通常會呈現兩種模式:在有退路的情況下體現為逃避,拖延;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體現為憤怒,硬剛」。因為下丘腦和杏仁核離的非常近,杏兒核會讓你直接冒冷汗,因為他會調節下丘腦。杏仁核會幫助形成內隱記憶。
下丘腦:調節首要驅動力(慾望),出汗,體溫,口渴,血壓,心率,飢餓,性,顫抖,養育本能,生物鍾
海馬體:關卡檢察官。海馬體能夠產生新的神經元,這種神經形成機制能夠增加記憶系統的開放程度,保持你的學習能力。直徑約1厘米,長小於5厘米,形似香蕉,像海馬。審查時間最短一個月;審核標准:是否有利於生存。人的大腦其實很難記住知識點。大腦中的海馬體會將信息進行判斷,如果對於人類生存而言並不必須,那麼將會很容易被遺忘。因此,忘記了知識,只需要重復再記一次就可以了。當在短期內輸入了多次,那麼海馬體將會有一種「短時間內竟然看了這么多次應該很重要」的心態,從而把這個知識點給記住。
當交感神經/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系統被反復激活,會導致杏仁核變更敏感,同時會磨損海馬體。杏仁核變得敏感,而海馬體能力卻被削弱,這事一個可怕的組合。在海馬體沒發准確記錄外顯記憶的情況下,把你的經理都以扭曲的方式記錄成痛苦。就像事情發生了,你不清楚什麼就心煩意亂,從而形成焦慮。
基底神經節:操作技巧,習慣養成,獎賞系統,上癮系統。這個獎賞功能就和很多商業模式有關。抽煙、喝酒、咖啡、刷抖音、抽盲盒、喝可樂都與這個上癮有關。最關鍵的區域就是伏隔核 (處於相對底層的哺乳腦區,不受理性的控制)
腦垂體:分泌內啡肽,控制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存儲和釋放催產數
爬行腦是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
腦干:睡意、警報、心率、呼吸、消化、體溫。是無法訓練和控制的,除了呼吸可以控制,比如腹式呼吸。因為呼吸控制的腦區形成了一條線。所以呼吸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中的必修課。腦干可以向整個大腦釋放神經調節物質,比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會讓你感到精神充沛,反應迅速,從而幫助實現目標,獲得獎勵。
小腦:保持平衡,條件發射,身體協調,協調運動
1 叫做 VTA,2 是伏隔核,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條通路;3 是前額葉皮層,負責認知、行為、調控功能。這裡面充當傳令兵的信使是 多巴胺。
前額葉接受到來自伏隔核的信號後,就會趨向於繼續先前的行為,從而對行為形成「強化」 —— 產生行為,刺激 VTA,產生反饋,強化行為 ——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閉合的強化迴路。嚴格來說,多巴胺只是一個傳遞信息的載體,產生「快樂」感受的,是整個獎賞迴路。幸福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獎賞迴路的健康運轉。
獎賞迴路強度 = 實際收益 - 預期收益。葯物成癮的機制,就是通過刺激伏隔核,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從而使人感受到強烈的積極情緒。但隨著效力消失,伏隔核的多巴胺濃度急劇下降,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差值」。正是這種「差值」,促進大腦去渴求能夠分泌多巴胺、恢復正常濃度的事物 —— 更多的刺激。
1)原本的刺激似乎不夠「爽」了,你需要提高頻率、加大刺激,才能得到同樣的感受。簡而言之,你的「閾值」被提高了。
2)一旦離開了刺激,多巴胺水平下降到「預期」之下,你就會感到厭煩、枯燥、無聊、渾身難受……
刻意練習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地重復後可以建立起堅固的神經元之間的鏈接,進而掌握技能或知識。同時實現慢速練習,只有慢速 ,才會使得知識過腦子。 有可能調動更多的腦區。有利於形成新的鞘髓質 。學習新技能的本質就是把技能長在腦子里,形成全新的鏈路。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最小基礎結構單元,它們的首要功能就是通過神經末梢向其他神經元發出信號或者啟動或者抑制它們,這種信號通常是一股化學物質(神經遞質)來溝通信息。不活躍的神經末梢會通過神經元修建機制逐漸萎縮。
軸突外麵包裹著如脂肪類的物質為髓鞘,它會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就像電線外裹的絕緣材料一樣
LTP(long-termpotentiation)現象是一種神經元聯系增強的現象,這只能通過復習來達成;海馬神經元刺激後被激活並保持增強狀態的現象,稱為 LTP 長時程增強作用;
首要神經傳遞介質:
谷氨酸——向接收信號的神經元發出啟動指令
γ—氨基丁酸(GABA)——向接收信號的神經元發出終止指令
神經調節物質: 會對上述首選神經傳遞介質產生影響。
血清素——調節情緒、睡眠和小華,因其強效功能可作為抗抑鬱葯物使用;
多巴胺——和大腦獎勵機制和住了一粒有關,可用於加強對特定事物的興趣;
腎上腺素——發出警報以及喚醒
乙醯膽鹼——提升清醒程度和學習能力
神經肽: 神經物質由肽類物質構成,肽是一種特殊的有機物質,也被稱為縮氨酸
阿片肽——舒緩情緒緊張和鎮痛作用,還能提供類似跑步者快感的預約情緒,內啡肽是阿片肽的一種
催產素——提升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夫婦之間的情感,會伴隨排他性幸福感以及愛,女性分泌更多
血管升壓素——維系配偶關系,在男性體內會增加其對性關系競爭者的攻擊性
其他神精化學物質:
皮質醇——在緊張情況下會由腎上腺分泌,會提高杏仁核的活性,抑制海馬體
雌激素——影響性慾、情緒和記憶。
G. 人腦是怎麼存儲記憶的,相當於電腦的多大內存的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占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記憶是智力的基石,一個記憶力強的人,智力通常也比較強。可以肯定,人腦的記憶潛能很大,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過長期反復的學習,多學多用,一定能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如果將一個圖書館中的內容都裝進腦中,用處也不大,因為數據太多反而會拖累讀取速度,我們需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更有效的神經連接通路。
H. c語言中是如何實現模塊化的
c語言是模塊化編程的工具,模塊如何組織,模塊之間如何交互應該是個大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1、每個源文件就是一個獨立的模塊,它應該能夠在不連接任何其它模塊、不需要其它源文件的情況下獨立編譯。
2、模塊之間是通過函數、常量、變數、結構定義、宏(似乎也是常量的一種)進行交互的
3、每個模塊應該包括導入和導出兩個部分,比如要調用另外一個模塊的函數foo(),需要
extern int foo();
這應該屬於模塊的導入部分
而由該模塊提供的函數,應該在相應的頭文件中聲明,作為模塊的導出部分。
模塊的導出部分應該放在該模塊的頭文件中。
4、如果只在本模塊使用的變數,在本模塊中定義成static的就可以了;否則就是全局變數,全局變數在頭文件中聲明一下,同時也作為模塊的導出部分。
5、宏既可以定義在頭文件中,也可以定義在源文件中。如果宏只是模塊中用到,相當於局部常量,放到源文件中好了;如果其它模塊也要用到,那麼把它放到頭文件中去。
6、結構定義似乎都放在頭文件中。是不是應該另外有一個頭文件,專門用來定義結構???
首先,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其次,關於到底應該怎麼樣組織文件,我想應該也是有個標準的,可惜我沒找到這樣的資料。希望有高人能站出來指點一下,謝謝
I. 大腦是如何進行數據處理的
如果將人和計算機比較的話,確實有些相似之處:人的四肢和五官都是輸入和輸出設備,全身的神經網路相當於大腦的數據線,大腦左半區相當於CPU,海馬體相當於內存。
大腦擁有各種處理演算法,如視覺處理模塊、聽覺處理模塊、語言處理模塊、運動處理模塊、空間方位處理模塊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大腦,確實是一台無與倫比的超級電腦。然而,人的大腦工作機制至今還是一個前沿課題,種種不解之謎尚未完全揭開。
我們從能記事開始,大腦中就開始保存各種看到和感知的事情,就像是在存檔一個個視頻快照,只要意念一起,大腦中的神經元就能啟動播放程序,不想看來了,就放回去,這就是我們的記憶。
人腦的神經元是生物形態的神經網路,比起計算機的CPU要高級幾個維度,它們在意識的參與下,是如何完成記憶、計算和學習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很確定的答案。
如果完全弄清楚了人腦的工作機制,那目前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學科——人工智慧,將會出現飛躍式的發展。
J. 腦功能學說包括哪些內容
1,定位說:
開始於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說」。
真正的定位說開始於失語症人的臨床研究。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於大腦額葉,並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於大腦的某一區域
2,整體說:
弗羅倫斯實驗採用局部毀損法發現,動物可以恢復功能。從而提出腦功能的整體說。拉什利的腦毀損實驗發現腦損傷後對習慣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礙,並且這種障礙於損傷的面積有密切的關系。提出了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並且大腦以總體發生作用。
3,機能系統學說:
魯利亞,認為那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機能系統。在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確實會受到影響。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的技能系統:
第一機能系統即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動力系統
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
第三機能系統叫行為調節系統,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
4,模塊說:
在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出現的重要理論。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並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