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馬遜雲科技的雲存儲,最應該知道的有這三點
傳統存儲在以各種方式對接公有雲生態,公有雲的雲上服務類型也在不斷完善,作為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要做的是更多地了解公有雲,然後,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公有雲的優勢。
本文通過介紹亞馬遜雲 科技 存儲服務的三個關鍵點,帶您認識雲存儲的現狀。
正文:
乘著互聯網產業的春風,雲存儲在過去近二十年走過了可遇不可求的發展歷程。也讓從90年代開始,就一直坐著冷板凳,負責數據歸檔的對象存儲,一躍成為整個互聯網數據的基石。
如今,絕大部分互聯網上可訪問的數據都靠對象存儲來存,偶爾曝出的數據泄露事件也大多都跟對象存儲有關,當然,問題不在於對象存儲本身。
從2006年,亞馬遜雲 科技 的對象存儲服務Amazon S3發布,到現在,算起來也有十六年的時間了,這也是亞馬遜雲 科技 推出的第一款雲服務。
從市場表現來看,Amazon S3是非常成功的,前兩年有人推測說,亞馬遜雲 科技 在存儲方面的營收規模非常大,甚至被稱作是全球最大的存儲公司,Amazon S3無疑是功勞最大的一個。
有人說,許多亞馬遜雲 科技 用戶使用的第一個產品就是Amazon S3對象存儲,在所有亞馬遜雲 科技 的用戶案例,在所有技術文檔里,Amazon S3的出鏡率都非常高。
雲上原生存儲Amazon S3的主線任務:不斷降低成本
如果亞馬遜雲 科技 的用戶沒用過Amazon S3,就好比去包子鋪吃飯沒點包子,光顧燒烤店沒吃烤串一樣,令人費解。
Amazon S3的易用性高、可用性高,開發者很喜歡,Amazon S3幾乎不丟數據的可靠性,穩定性也很高,運維管理人員很喜歡,Amazon S3在互聯網應用場景被普遍應用。
如今,Amazon S3上存著超過100萬億個對象,每秒需要處理上千百萬次請求。
Amazon S3一開始解決了可靠性和可用性以及安全方面的基本問題,性能也一直在提升,多年看下來,最大的工作重點就是不斷降低成本。
亞馬遜雲 科技 大中華區產品部總經理 陳曉建介紹稱,同樣存儲一份數據,如果2006年需要100塊錢,而在2022年就只需要大概15塊錢,16年間,Amazon S3的存儲成本降低了大約7倍。
2021年12月,亞馬遜雲 科技 宣布在全球九大區域,將Amazon S3 Standard In Frequent Access和Amazon S3 One Zone In Frequent Access的價格降低了31%。
Amazon S3存儲分了八個層級。
對於需要經常訪問的數據,首選標准版的Amazon S3,它具有毫秒級的訪問表現,而不太經常訪問的數據就選Amazon S3 Standard-IA上,相較於前者能節省大概40%的費用。
而對於那些很少訪問的數據,則可以選擇放在Amazon S3 Glacier DeepArcihve上,它的成本非常低,大約1美刀1個TB,但代價是,想把數據拿回來就得多等等,大概需要12到48個小時。
有人覺得這等的時間也太長了,於是,亞馬遜雲 科技 又推出了Amazon S3 Glacier Flexible Retrieval,只需要等上幾分鍾到幾小時。
就沒有一種,既可以便宜,訪問性能又高的存儲嗎?還真有。
這就是Amazon S3 Glacier Instant Retrieval,它是最新的一個存儲層級,拿回數據的速度是毫秒級的,成本與Amazon S3 Glacier相當,適合每季度才訪問一次、又需要毫秒級取回的海量數據。
另外,Amazon S3 One Zone-IA的成本也很低,顧名思義,數據只存在單個可用區上,而其他S3存儲的數據都在多個可用區上存著好幾分,相比之下,理論上丟數據的風險高了些。
最後,出於合規的要求,用戶有些數據不能上雲,亞馬遜雲 科技 可以提供Amazon Outposts,把雲的硬體放到了用戶的數據中心裡。使用Amazon S3 on Outposts,就像在雲上使用S3一樣。
總的來說,Amazon S3的存儲層級還是挺多的,但問題是,這給選型和管理也帶來了負擔。
為此,亞馬遜雲 科技 推出了Amazon S3 Intelligent-Tiering(智能分層),它會根據對象被訪問的次數在多個存儲層級間進行自動化遷移。
如果不能確定要選什麼或者存儲需求會變,那就選它,它不僅能解除選擇困難症,還能避免用戶自行管理數據分層的麻煩。
一家在東南亞和北美市場非常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在亞馬遜雲 科技 上存放了大約幾十PB的數據,原本主要使用的是Amazon S3 Standard—IA,在使用Amazon S3智能分層後,沒有進行任何額外操作,就將存儲成本降低了62%。
亞馬遜雲 科技 最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Amazon S3智能分層功能,如今,Amazon S3智能分層已經涵蓋了Amazon S3家族的幾乎所有存儲類別,最多可節省68%的成本。
不僅如此,如今數據分層還拓展到文件存儲Amazon EFS,Amazon EFS提供四種文件存儲等級,數據分層能節省高達72%的存儲成本。
打通雲應用與傳統應用的隔閡:靠多種文件存儲
如果說,對象存儲是雲存儲的標配的話,那文件存儲就是雲存儲連接本地存儲的橋梁。
如今常見的應用分為兩類。
一類是雲原生的現代化應用,也就是在雲上開發的、充分利用雲架構優勢的應用,比如電商、 游戲 、社交媒體等平台。對應需要的存儲,大部分是對象存儲Amazon S3來滿足,少部分需要文件存儲Amazon EFS。
另一類是傳統企業應用,它誕生在公有雲之前,常見的有高性能計算、EDA、視頻渲染等場景,通常由本地的文件存儲系統,比如NAS來支撐的,為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通常都帶有快照、鏡像、遠程復制等功能特性。
這類工作負載並沒有根據雲架構的特點來設計,如果強行上雲,不僅需要調整應用本身,而且還可能出現兼容性的問題,為了避免此類問題,亞馬遜雲 科技 推出了FSx文件存儲家族。
從2018年開始,陸續推出了面向Windows環境的Amazon FSx for Windows,面向高性能計算場景的Amazon FSx for Lustre,面向大數據分析場景推出了Amazon FSx for OpenZFS。
金風慧能採用了亞馬遜雲 科技 構建HPC高性能計算系統,其中使用了Amazon FSx for Lustre共享存儲系統,不僅使氣象預測系統性能提升了10%,氣象計算時間縮短了1/3,還將成本降低了70%,運維復雜度也大大降低。
此外,還與知名存儲廠商NetApp合作推出了Amazon FSx for NetApp ONTAP,把NetApp的經典NAS文件存儲系統NetApp ONTAP放到了公有雲上。
NetApp在2015年就提出了Data Fabric的概念,大意就是想要實現數據在雲上和雲下的自由流動,是比較早積極擁抱混合雲的存儲廠商之一。
與一些存儲廠商的雲上託管服務不同,Amazon FSx for NetApp ONTAP沒有刪減任何功能,它是雲上唯一完整且全託管的NetApp ONTAP文件存儲系統,能夠無縫地跟企業本地的ONTAP系統對接,所以,用戶的IT系統不需要做任何改動,就能使用雲上服務。
2019年,NetApp與聯想成立合資公司——聯想凌拓,聯想凌拓在中國區提供相關服務,聯想凌拓產品管理與營銷高級總監林佑聲表示,從發布到現在,Amazon FSx for NetApp ONTAP得到了非常多客戶的認可,包括金融、醫療、石油以及高 科技 行業客戶。
嘉里物流原本是本地存儲NetApp ONTAP的用戶,隨著業務全球化發展,在數據擴容以及數據共享方面碰到的問題越來越多,通過使用亞馬遜雲 科技 提供的Amazon FSx for NetApp ONTAP,將數據從本地遷到雲上,解決了這些問題。
上雲之後,不僅可以使用原來NetApp ONTAP自帶的快照和備份等功能,同時,還可以使用亞馬遜雲 科技 遍布全球的數據中心,實現跨區域的災備。
補足數據保護方面的短板:Amazon Backup
一直以來,雲存儲被詬病的點還在於缺少數據災備功能,在如何維持業務連續性方面有一些爭議,而亞馬遜雲 科技 正在試著消除這一顧慮,這就是Amazon Backup。
由於缺少與業務價值的強關聯性,數據保護經常容易被忽視,同時,由於數據保護系統本身很復雜,合規的要求還特別多,實踐起來也特別麻煩,所以,數據保護的實踐相對落後。
可能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亞馬遜雲 科技 的數據保護服務Amazon Backup才特別喜歡強調「一站式」「操作簡單」的特點,讓用戶知道,數據保護也沒有那麼麻煩。
於是我們看到,Amazon Backup能覆蓋旗下的幾乎所有存儲產品,包括塊存儲(Amazon EBS)、對象存儲、文件存儲、資料庫,以及計算和存儲網關等相關產品。
Amazon Backup的操作比較簡單,通過圖形的界面即可完成大部分操作,用戶還可以通過預設的策略進行自動化的備份,降低手動備份帶來的問題。
安全合規的問題讓許多用戶頭疼,Amazon Backup深度集成了亞馬遜雲 科技 自帶的KMS數據加密服務,整個備份操作許可權、數據訪問許可權都可以用IAM進行細顆粒度監控,滿足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方面的合規要求。
Amazon Backup避免讓數據保護帶來太多的成本負擔,因此也用上了智能分層技術,用戶通過冷熱分層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約75%的成本。
澳大利亞石油天然氣的供應商Santos要對Amazon EBS塊存儲做備份,原本都是用手動備份的方案,但隨著業務量的發展,備份的出錯率越來越高,成功率越來越低。
而在用了Amazon Backup後,平均備份任務用時和運營成本均有大幅降低,備份成功率到了100%,而且還完全做到企業數據合規。
結束語
確實如陳曉建所言,亞馬遜雲 科技 存儲服務已經成為IT行業的「水」和「電」,讓各行各業的業務都能從存儲服務中獲得價值。
亞馬遜雲 科技 的存儲服務類型和存儲的相關實踐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很多做法已經成了上雲的參考實踐,企業用戶應該多少了解亞馬遜雲 科技 的雲存儲,特別是有上雲打算的企業。
當然,上雲帶來的便捷和靈活,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對運維的解放都很吸引人。
還有顧慮?據我個人了解,亞馬遜雲 科技 非常在意企業在雲上的成功和成本節省,不僅會幫企業不斷優化。除此之外,市場上有一些專門的服務,幫助企業做規劃實施,讓你充分利用雲的優勢。
⑵ SSD的發展史
SSD的發展史:
1956年,IBM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硬碟。
1968年,IBM重新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碟發展方向。
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
2006年3月,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發布了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發布了2.5寸32GB型號。
2007年6月,東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8年9月,憶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企業加速進軍固態硬碟行業。
2009年,SSD井噴式發展,各大廠商蜂擁而來,存儲虛擬化正式走入新階段。
2010年2月,鎂光發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介面固態硬碟,突破了SATAII介面300MB/s的讀寫速度。
2010年底,瑞耐斯Renice推出全球第一款高性能mSATA固態硬碟並獲取專利權。
2012年,蘋果公司在筆記本電腦上應用容量為512G的固態硬碟。
2012年7月 ,Goldendisk 深圳雲存科技推出全球第一款體積最小的CFast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簡稱固盤,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固態硬碟在介面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⑶ 資料庫發展歷史是什麼
資料庫對於普通人來講
就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固定格式的數據集合,
專門為解決某一類數據保存和計算問題而存在的,
就像單位用的各種各樣的報表和單據,
只不過軟體會幫你保存管理這些單據和報表在計算機上,
幫你計算求和等等操作 生成你想要的各種數據報告。
利用資料庫軟體和計算機的高速運算特性,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確性。
減少工作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沒有他們也可以,但是你不得不用手工的辦法處理數據,
不管數據量多少都一樣。
⑷ 我國 IC 產業誕生於六十年代,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什麼
自發明集成電路(IC)後,隨著硅平面技術的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先後發明了雙極型和MOS型兩種重要的集成電路,它標志著由電子管和晶體管製造電子整機的時代發生了量和質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具有滲透力和生命力的新興產業集成電路產業。
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發展歷程
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自發明集成電路40多年以來,"從電路集成到系統集成"這句話是對IC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發展過程的最好總結,即整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的過程。在這歷史過程中,世界IC產業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以加工製造為主導的IC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7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是微處理器、存儲器以及標准通用邏輯電路。這一時期IC製造商(IDM)在IC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只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C產業僅處在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第二次變革:Foundry公司與IC設計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為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專用IC(ASIC)。這時,無生產線的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開始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在通信、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IC產業已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一方面標准化功能的 IC已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減小晶元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由於IC微細加工技術的進步,軟體的硬體化已成為可能,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故各種硬體結構的ASIC如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包括FPGA)、標准單元、全定製電路等應運而生,其比例在整個IC銷售額中 1982年已佔12%;其三是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模擬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於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晶元加工之父"。
第三次變革:"四業分離"的IC產業
90年代,隨著INTERNET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以DRAM為中心來擴大設備投資的競爭方式已成為過去。如1990年,美國以Intel為代表,為抗爭日本躍居世界半導體榜首之威脅,主動放棄 DRAM市場,大搞CPU,對半導體工業作了重大結構調整,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這使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並不有利於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於是,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製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圖所示),近年來,全球I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種結構的優勢。如台灣IC業正是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產業結構,故自1996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生產過剩、效益下滑,而IC設計業卻獲得持續的增長。
特別是96、97、98年持續三年的DRAM的跌價、MPU的下滑,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增長速度已遠達不到從前17%的增長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術,追求大尺寸矽片、追求微細加工,從大生產中來降低成本,推動其增長,將難以為繼。而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時,在創新中獲取利潤,在快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資本,帶動半導體設備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設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為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同時,IC按功能可分為:數字IC、模擬IC、微波IC及其他IC,其中,數字IC是近年來應用最廣、發展最快的IC品種。數字IC就是傳遞、加工、處理數字信號的IC,可分為通用數字IC和專用數字IC。
通用IC:是指那些用戶多、使用領域廣泛、標准型的電路,如存儲器(DRAM)、微處理器(MPU)及微控制器(MCU)等,反映了數字IC的現狀和水平。
專用IC(ASIC):是指為特定的用戶、某種專門或特別的用途而設計的電路。
集成電路產品有以下幾種設計、生產、銷售模式。
1.IC製造商(IDM)自行設計,由自己的生產線加工、封裝,測試後的成品晶元自行銷售。
2.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公司將所設計晶元最終的物理版圖交給Foundry加工製造,同樣,封裝測試也委託專業廠家完成,最後的成品晶元作為IC設計公司的產品而自行銷售。打個比方,Fabless相當於作者和出版商,而 Foundry相當於印刷廠,起到產業"龍頭"作用的應該是前者。
三、國內IC市場展望
國內外半導體市場將快速復甦,從2010年開始,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超過了兩位數的增長。中長期看,未來國內外市場的因一部回暖,電子信息產業將步入一個新的增長格局。「十五」後期到「十一五」初期,是我們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非常好的時期,可望從開始,又將出現第二輪新的發展趨勢。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設計業仍將是國內IC產業中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在創業板推出鼓舞下,德可威(音)、海爾集成電路、深圳興邦(音)、華亞(音)等多家企業正在醞釀登陸IPO市場,這將為國內的產業發展注入大量資金,並將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投入到IC設計領域,將極大的推進IC設計行業的發展。晶元製造和封裝設計領域,在出口拉動下,將呈現顯著增長趨勢,特別是晶元製造業。晶元製造業規模在未來兩年,將有快速的增長。華為等多家IC設計企業已經開發下一代IC產品,並投入到手機、便攜電子產品等終端產品應用中。長電(音)科技等封裝測試企業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在CSP等先進封裝工藝方面取得突破。國家01、02專項正在深度實施,將大力促進產業發展。
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為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國家明確加快培育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這不僅將成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國家經濟增長的又一強大動力,更將為國內的IC產業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在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3G、移動通信、半導體照明、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正在迅速發展,系中孕育著巨大市場,將促進我國的IC產業進一步發展。
⑸ 什麼是雲存儲你如何看待雲存儲
雲存儲的幾十年發展歷程,其計算架構模型,也從Scale Up走向Scale Out。但是展望未來數字世界的海量需求,目前流行的模型還能夠持續滿足嗎?本文通過對雲存儲 歷史 的回顧,及對Scale Up和Scale Out兩種擴展模型的詮釋,來揭開雲存儲的未來模式。
1. 雲存儲及其 歷史
簡而言之,雲存儲(cloud storage)就是將數字內容安全的存儲在伺服器上,從而任何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可以方便的獲取。首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雲存儲的 歷史 。
雲存儲的早期雛形要回溯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也就是互聯網泡沫時期(dot-com boom),當時有許多家公司,例如EVault, NetMass, Arkeia和CommVault等等[1]均提供在線數據備份服務,當然它們絕大部分也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碎而煙消雲散了。少數倖存下來的有一家叫Veritas NetBackup最後也被Symantec收購,現在依舊提供Symantec NetBackup的在線存儲服務。
而真正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雲存儲是2006年由Amazon提供的AWS S3雲存儲服務,其最具有革命意義的變革是,提出了即買即用(pay-per-use)的價格模型,使得雲存儲的使用像水電一樣可計算衡量。從此雲存儲以S3為標准一路絕塵,我們所熟悉的大廠,比如Netflix, Pinterest, Dropbox也是S3的顧客。尾隨的Microsoft和Google也於2010年分別發布了類似的Azure Blob Storage和Google Storage的存儲服務。
雲存儲真正發展的十幾年中,見證了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大數據的生機勃發,人工智慧的再次復興,並能夠展望到未來物聯網,無人駕駛及各類機器人自動化的世界。海量數據的產生,存儲,分析,預測及應用,快速以正反饋循環方式,推進著人類 社會 向數字世界大步邁進。所以,為了適應數據存儲新的需求,各家雲存儲產品的應用場景及價格模型,已從單一向多元發展,比如AWS S3就有Standard,Intelligent-Tiering, Standard-IA,One Zone-IA,Glacier和Glacier Deep Archive六類存儲產品來滿足各類使用場景,我會在未來的文章里針對性的細講一下。而本文重點所探討的是,目前雲存儲的基礎架構體系是否能夠適應未來數據存儲的要求和挑戰?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計算機體系架構里的Scale Up和Scale Out擴展模型。
2. Scale Up和Scale Out?
Scale Up又稱為垂直擴展(scale vertically)[2],意為在單節點上添加資源,如CPU,內存和存儲,在縱向上擴展從而獲得更多計算或存儲能力;Scale Up初期能夠快速達到升級目的,操作起來相對比較簡單,但隨著計算或存儲的要求越來越高,硬體資源的添加可能已經達到極限,不僅單節點的造價非常昂貴,維護成本很高,而且更容易留下單點故障的隱患。傳統的RAID(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存儲就是此種模式。
Scale Out又稱為水平擴展(scale horizontally)[2],意為在分布式環境下,通過添加節點計算或存儲資源,在橫向上滿足更多的計算存儲需求;隨著計算和存儲單位價格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使用低端的商用(commodity)系統,利用分布式技術可以搭建起「超級計算」中心,以及後來衍生出來的私有或公有雲平台解決方案。雖然分布式系統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軟體復雜度和管理困難,但由軟體定義的計算和存儲解決方案,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魯棒性,優雅的解決了海量增長的計算存儲需求,也是目前雲平台的主流技術。但它就一定能夠承載未來的更加海量的需求嗎?雲存儲的未來是什麼?方向是向左還是向右?
3. 未來向左還是向右?
話說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事物發展的規律似乎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當下,雲平台內部似乎已完全是Scale Out模式了,但當我們把鏡頭再拉遠一點,從雲平台在全球部署的每一個可用區來看,整體上它又是一個Scale Up模型,不是嗎?單點投入巨大,耗費能源,使用成本高昂。而相反,隨著強大的計算,存儲和帶寬能力能夠進入尋常家庭、工作和生活等邊緣節點,資源閑置或者不均衡使用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那麼,是否能夠將這些邊緣節點的計算存儲能力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Scale Out平台,提供人們日益增長的計算存儲需求?
可否將浪費或者不對等的資源重新組合,提供一個更加節能環保的綠色Scale Out平台?
可否摒棄中心化的單點故障和數據安全隱患,真正做到廉價高效,零數據泄露的Scale Out平台?
答案是應該可以而且必須可以!
縱觀雲存儲平台的發展 歷史 ,從單節點的Scale Up模式走向可用區內部的Scale Out模式,又從內部的Scale Out模式走向整體上相對的Scale Up模式。而未來數字世界的海量計算和存儲需求的滿足,一定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全球Scale Out模型,那就是把邊緣節點和半中心化節點高效且系統的組織起來,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節省成本,去除中心。將天空中幾塊為數不多的白雲,變成漫天遍布的朵朵白雲,讓人們自由定價、自由選擇、自由組合。
挑戰雖然巨大,但未來很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迎接雲存儲的明天!
[1]: History of Online Storage
[2]: Wiki Scalability
文章作者:Bruce Lee(http://PP.IO總架構師)
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有關於PPIO的交流,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聯系我:
加我微信,注意備注來源
wechat:omnigeeker
雲存儲服務平台,很精練吧
網路解釋:雲存儲是在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新興的網路存儲技術,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路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系統。
雲存儲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將數據保存在一個第三方空間,隨時取用和處理。雲存儲也可以說是一個以數據存儲和管理為核心的雲計算系統。雲存儲對用戶來講,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設備,而是整個雲存儲系統的一種數據訪問服務。
通過集群應用,網路技術等功能把網路中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工作。
雲儲存就是企業的公用空間(伺服器),定期有人維護不用自己操心不怕數據丟失,但是數據都會在企業無保密可言,
就是網上的存儲空間,不佔自身內存,要用時聯網下載
雲存儲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或類似網格計算等功能聯合起來協同工作,並通過一定的應用軟體或應用介面,對用戶提供一定類型的存儲服務和訪問服務。
雲存儲的優勢樓主有需要的話可以了解一下企業共享辦公系統,可支持手機端、雲端、公司伺服器存儲、為企業獨立搭建維護企業網盤,從而實現文件歸檔存儲、文檔管理、協同辦公等功能。
雲存儲就是將文件內存存儲在雲端的一種方式,不佔用自己本身電腦或者手機的內存,海量存儲輕松搞定,解決了很多的存儲難與存儲傳輸難的問題。
使用呆貓雲盤的幾大好處,企業存儲資產更安全:1、使用呆貓遠程桌面時可直接掛載雲盤,輕松上傳下載文件,支持在線修改文件。
2、項目資源統一集中管理,釋放本地存儲空間;支持彈性擴容,按需使用,降低本地硬體使用成本;
3、呆貓同一賬號內存儲互通,資源可異地共享,減少傳輸成本。
4、呆貓雲盤與渲雲網盤存儲互通,使用渲雲提交渲染任務時,內網同步,文件秒傳,節省傳輸時間。
5、支持高並發讀取資產文件,可同一賬號最多可支持上千台機器同時讀取雲盤文件,提高工作效率。
6、高性能存儲,百萬級IOPS,超高算力助力設計行業發展。
7、雲盤基於域控的安全策略,免受病毒攻擊;提供多副本可靠性機制,即使機器出現故障,也不會引起數據丟失。
把你需要存儲的數據放到網上,不佔用你自己設備的內存,當你需要使用時從網上下載。這之間會產生數據流量。
雲存儲其實我們都經歷過,2013年-2016年蓬勃發展,而後被玩壞的雲盤,就是典型代表,雖然我們控制權益不多,只能上傳下載,離線,共享,基本當作網路硬碟和交流工具使用,但卻解決了人們的燃眉之急。我們現在部分手機上還有雲端保存照片的功能。
實際的雲存儲並不是這么簡單,引用一下網路:
雲存儲是建立在雲計算的基礎上,為雲計算服務。對於我們似乎太深奧,但又息息相關,我們只需要知道它是好東西就行了。不單單能當作個人網路上的儲存空間。
⑹ 分布式存儲產業鏈發展概況
作者 | 焦仕可
來源|《2020分布式存儲產業鏈研究報告》
數字化世界不可逆,分布式存儲產業鏈,是承載數據洪流的數據水庫。
分布式存儲產業鏈概況摘要:
1、市場需求旺盛,定製化伺服器迎來高光時刻。 從需求角度看:存儲行業的發展是技術與需求相互促進的過程。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5G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數據呈指數級增長趨勢,成為創新的基礎。流量、帶寬、數據的計算、存儲、檢索需求長期穩定向上;從技術角度,演算法、算力、算量的增長,分布式存儲在雲計算、虛擬化、IPFS等技術支持下,硬體或將在軟體及演算法的迭代和融合中突破硬體物理限制,下遊客戶將參與晶元及伺服器標准制定,定製化伺服器成為未來新趨勢。
2、產業鏈上游技術及製造卡脖子,多維競爭局面展開,行業格局或重新洗牌。 從產業鏈供應鏈角度看:分布式存儲重要的基礎設施是數據中心,伺服器是數據中心的心臟,晶元是伺服器的核心組成部分。伺服器硬體升級的核心是數據處理,即對數據的採集、存儲、檢索、加工、變換和傳輸,國產化能力長期偏弱,供應鏈集中在歐美日韓台地區。受中美摩擦及疫情影響,上游原材料供應受阻,整體市場成本或將增加。但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及技術迭代,國產的技術、產品、及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將有可能帶領硬體端突破重圍,創新帶來行業格局變化。
3、未來十年,國產替代將成主流。 從行業周期看:伺服器軟硬體持續升級周期僅為 2-3 年,當前已處於升級換代階段。過去,伺服器已經實現了從OEM(代工生產)向ODM(設計製造)再到JDM(由互聯網/雲計算企業,與伺服器生產商一起研發伺服器)模式演化,國內浪潮就是典型聯合設計製造商。中美摩擦,反向加速了國內數字領域的發展,加速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在IPFS新技術的支持下,行業參與門檻降低,多方競爭下及政策支持下,國產替代趨勢明顯,未來十年或成主流。
4、新一輪行業機遇誕生,新的財富格局或在web3.0中被刷新。 從市場空間來看:中國無論是數據中心規模還是伺服器等上游佔有率,與歐美相比相差巨大,加之公有雲、私有雲的爆發,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巨大。在政策支持、技術迭代、資本角逐三重利好驅動下,存儲市場迎來新機遇,新一輪的財富大分配已經展開!
⑺ 「東數西算」全面啟動:數據大遷徙背後,看見存儲產業的未來輪廓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已成為國家級戰略工程,浩浩盪盪地站上了 歷史 舞台。
「東數西算」被認為是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後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將成為「新基建」的新抓手。具體而言,「東數西算」就是將東部產生的數據和需求,放到西部數據中心去計算和處理。這有利於為數據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其運行維護成本,同時能夠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和西部地區發展。
乘著「東數西算」的政策東風,存儲、計算產業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其中,基於分布式存儲架構的SDS(軟體定義存儲)作為先鋒力量、「熱門選手」,天生具有可擴展性以及靈活性,必然會為新基建時代帶來革命性的數據儲存手段。
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縱深推進,存儲需求激增,同時5G、AI、雲等技術加速更迭的背景下,與之相伴而生的SDS由於還在沿用十年前的技術,也必然需要同頻進化。
01
被行業擁簇的SDS(軟體定義存儲)
2013年,「軟體定義一切」被首次提出時,還是個令人懷疑的技術暢想。尤其是當它與存儲綁定在一起,在一些傳統儲存廠商眼裡是不著邊際的。但事實證明,SDS(軟體定義存儲)的誕生,不僅優化了傳統存儲的弊端,並在日後的十年裡逐漸繁榮。
根據IDC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中國軟體定義存儲(SDS)市場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中國SDS市場獲得高速增長,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4%,成為中國存儲市場的增長引擎。早就發布過軟體定義是趨勢的Gartner預測,到2024年,全球50%的存儲容量將以軟體定義存儲的形式部署,包括本地部署或在公有雲上。
SDS在市場上的狂飆突進,一方面是基於創新技術。近幾年,由於數據爆炸式增長,存儲系統的軟硬體緊耦合設計嚴重地限制了存儲技術的發展,而軟體定義存儲則可以實現軟硬解耦,讓硬體成本盡可能的降低,使得軟體發揮更大價值。通過軟體的設計,來決定存儲的性能和邊界,不用再受硬體設備、伺服器的限制。其方向在於幫助用戶在傳統數據中心或雲內實現存儲資源的池化和服務化,以及在多雲之間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和自由流動。
另一方面,是源於 歷史 的進程,被時代選擇。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的發展,非結構數據爆發式增長——文本、圖像、影視、超媒體等,面對這些數據,傳統存儲方式難以招架,而SDS存儲正是包含針對文件的存儲、對象的存儲,自然就成了相關行業的首選。此外,企業雲化在近幾年成為了主流。在上雲浪潮下,不同種類業務在池化的資源池中拿到相匹配的資源。這種業務場景天然適合軟體定義存儲的分布式架構、軟體定義、水平擴展、基於統一存儲引擎向上提供多種介面等特性。
02
SDS已站在新十年的轉彎處
帶著這樣的優勢,伴隨著行業的擁簇,SDS轉眼已來到新十年的轉彎處。周遭環境飛速變化,數字浪潮奔騰洶涌,一些廠商、企業赫然發現,這個階段的SDS竟然依然處於1.0時代,還在沿用十年前的開源技術,基於舊的硬體架構設計,似乎已無法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新興需求。
例如,與10多年前相比,現在的存儲硬體、網路以及相關的技術方案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如果在軟體層面不做出新的變革,數據存儲系統就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還有介質方面,存儲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的從機械硬碟向SSD固態硬碟的過渡,由此帶來了超高的IOPS、超低的時延;網路的提升更是驚人,100G已經司空見慣,400G也已經漸行漸近。
當然,也面臨著「雲」的追趕。我們都知道,目前,企業雲化已經成為必答題,雲的發展日新月異,從私有雲到多公有雲、邊緣雲、分布式雲,企業選擇上雲的部署方式越來越多元,數據可能存放在任意的地理位置,存儲平台需要構建全局統一的存儲資源池,讓數據在多數據中心、混合多雲和邊緣中按需流動,這都是目前SDS1.0需要突破的挑戰。
03
觸摸存儲未來的輪廓,ExponTech搶先邁向SDS2.0
作為數據基礎設施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ExponTech華瑞指數雲率先提出SDS2.0概念。在ExponTech看來,SDS從1.0需要邁向2.0時代,進化為2.0後,會為行業帶來眼前一新的改變。
比如,SDS 2.0將支持可組合式架構,整合私有雲、多個公有雲,邊緣雲中的存儲資源,提供不同IO模型,不同性能和可靠性要求以及許多種協議介面(iSCSI、S3、POSIX、NFS、CIFS、CSI、HDFS等)的自由組合及靈活部署使用。
還有,SDS2.0將與雲原生高度協同。無論在計算、網路、數據亦或業務的層面,都可以按照雲原生的架構模式、部署模式和運營模式,實現與時俱進的進化。SDS 2.0需要按照雲原生的方式,支持和適配企業雲原生應用的發展。
最後,具備向上服務能力。SDS2.0在做好基礎存儲的服務、流動的同時,還會向上管理資料庫,分發數據,幫助企業解決數據孤島問題。
不僅如此,ExponTech認為,SDS2.0未來近乎要實現一個飛躍式的革新,是需要在引擎和架構方面做出全新的設計。
由此,ExponTech前瞻性地發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分布式數據存儲引擎WiDE。和其他存儲相比, WiDE既可以提供多池架構下的IO調度和數據流動,企業可以存儲海量非結構數據,也能存儲要求高性能高可靠的結構化數據,還可以做高性能的數據分析,真正實現數據原生於一個數據平台上,只保留一份數據卻可以被各類應用以各種介面訪問,避免各種數據孤島和數據復制拷貝帶來的問題。
此外,WiDE還全面覆蓋數據新基建創新型應用場景。在覆蓋現有分布式存儲產品SDS1.0的主流業務場景之外, WiDE能在高性能數據分析HPDA、高性能雲主機、高性能資料庫底座、混合多雲數據平台等業務場景發揮作用,彌補之前高端應用場景下吞吐和時延的缺陷。
引擎WiDE的問世,將會在SDS2.0時代更好地幫助企業應對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業務快速迭代升級的需求,推動企業智能化。未來,ExponTech也將會打造更多前沿存儲產品,助力國內數據存儲和國產系統軟體的發展。
伴隨著對SDS2.0的展望和引擎WiDE的無限可能性,未來之窗的紗簾正在緩緩拉開,我們對於數字世界廣闊前景的想像,變得更為具體可感了。
END
⑻ Web3.0中國峰會暨分布式存儲行業大會隆重舉行
11月11日-15日,Web3.0中國峰會暨分布式存儲行業大會(以下簡稱「峰會」)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峰會作為2020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了眾多領軍人物、企業代表、專家學者、權威媒體人等,同時共享高交會來自智能 科技 、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新基建等行業超40萬名專業觀眾。
深圳麥客存儲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客存儲」)作為分布式存儲十強企業及區塊鏈二十強,榮幸受邀參會。麥客存儲首席商務官朱頌先生出席峰會,發表「鑄就存儲產業新生態,加速新動能崛起」主題演講,並參與「區塊鏈分布式存儲之生態路在何方」圓桌論壇。
鑄就存儲產業新生態
朱頌表示,數據時代即將到來。以後的人類 社會 ,數據是如同當今石油等一般的重要戰略資源之一,勢必會被各利益集團所爭奪。在未來, 算力是能源,演算法是法則,而存儲就是土壤 。
區塊鏈被公認為是對生產關系的變革,可以大幅拓展人類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變遷。它也被認為是未來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新型信任體系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而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未來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將在數據管理、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成為大國重器和數字產業生態的系統構建與新基建的重要引擎。
麥客存儲牢記使命,堅守擔當,在推動傳統存儲產業革新的同時,積極與不同領域企業攜手創新,加快落實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在產業鏈中的實際應用、融合應用,發揮新技術先進優勢,形成產業新生態。
主題演講完畢,朱頌接受多家行業權威媒體采訪,以下為問答實錄:
問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相較於其它存儲技術有何創新之處?都有哪些優勢?行業現狀如何?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結合了區塊鏈技術的優勢,相較於傳統中心化存儲技術,有下載速度快、數據安全性高、存儲成本低廉、數據留存時間長、可溯源、消除冗餘文件等眾多優勢,被廣泛認可為構築Web3.0的基石。
答
新基建和「十四五」對於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行業發展都是利好政策,國家也多次頒發相關政策引導盡快培育數據市場。現在的行業正在快速發展期,整體欣欣向榮,麥客存儲積極推動應用落地與生態建設,為行業做出實際的貢獻。
問
麥客存儲廣東分布式存儲數據中心部署情況如何?麥客存儲推出「麥客星際中國」計劃,並在推動「2+1」上市規劃,現在進展如何?
麥客存儲將斥資2.5億元人民幣收購廣東分布式存儲數據中心,目前部署順利,已啟用。
答
截至11月13日,麥客存儲已成立多家銀河系公司、太陽系公司、地月系公司。九月以來,「麥客星際中國」全國巡迴峰會成功召開了36站。11月7日,麥客存儲正式啟動新加坡上市工作。
問
麥客存儲在行業內處於什麼地位?核心優勢有哪些?
麥客存儲持續處於業內領先地位。
答
麥客存儲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行業最大的優勢是集合全產業鏈於一體,深度融合供應鏈上下游,擁有多個數據中心、自建存儲伺服器生產工廠,且非常注重自主技術的研發,並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無論是在存儲伺服器的硬體質量控制、性價比、數據中心運維、降低經營成本、合作渠道等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優勢,也是麥客存儲核心競爭力所在。
構築Web3.0
「互聯網+」的魅力毋庸置疑,電子商務與各種雲平台、雲服務大行其道,精彩紛呈的網路世界無疑已成為人類 社會 的重要部分。但是,現行網路已經愈發難堪當今 社會 的實際需求, 數據確權、隱私保護、權益保護如同三座大山一般橫亘在互聯網上 。
站在千禧年後第一個二十年末,我們發現互聯網亟需進化,刻不容緩。首先,要改造一樣事物,了解它的發展歷程非常有必要,現在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同將互聯網分為三個時代,我們或將進入Web3.0時代。
Web1.0
以靜態、單向閱讀為主,網站內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信息進行交互,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時對多家網站信息進行整合使用。代表為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
Web2.0
以分享為特徵的實時網路,用戶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數據,並能在不同的網站上使用。(即現行網路)
Web3.0
將以網路化和個性化為特徵,提供更多人工智慧服務,完全基於Web,用瀏覽器即可實現復雜的系統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Web3.0尚未正式誕生,現處於初級階段,難以完全准確定義,但公認可以實現萬物互聯的美好暢想,代表著下一個時代的需求。 在Web3.0中,信息自由交互,價值自由流通。數據和價值都屬於用戶,而不是提供服務的公司。
分布式存儲成剛需
無論是Web 1.0還是Web 2.0,因為運營服務的中心化總是或多或少地帶來透明度和信任的問題,但是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數據權益通證化、數據確權與授權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來得到解決,這個過程完成之後,Web3.0時代也將來臨。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分布式相對於中心化來說,更穩定、抗風險能力更強、消耗更低、更公平、更透明、更簡單。
事實上,分布式思想已經在我們的工業、科學等眾多方面應用非常廣闊。
去中心化的准確描述應該是多中心,或者說是沒有唯一的中心控制的弱中心,去中心不代表著沒有中心,而是把機會拉平,每個尋常的節點都有可能成為中心,如同每個普通美國人,都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
加速新動能崛起
因5G、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蓬勃發展,數據存儲需求爆炸式上升,區塊鏈結合分布式存儲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技術想像,一種突破傳統的海量數據存儲模型,是一次革命性的顛覆浪潮。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印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印發區塊鏈技術應用系列白皮書的通知》。白皮書中多次提及IPFS、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肯定了IPFS的應用價值與技術優勢,並就如何利用IPFS等新技術打造融媒體中心等做出詳細介紹。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的重大價值顯露無疑。
麥客存儲作為區塊鏈分布式存儲領域先驅引領者,重視技術協同、生態融合,推動多項技術的構建,致力於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與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為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做出貢獻。
⑼ ic產業的發展歷程
一、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發展歷程
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自發明集成電路至今40多年以來,從電路集成到系統集成這句話是對IC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今天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發展過程的最好總結,即整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的過程。在這歷史過程中,世界IC產業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以加工製造為主導的IC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7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是微處理器、存儲器以及標准通用邏輯電路。這一時期IC製造商(IDM)在IC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只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C產業僅處在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第二次變革:Foundry公司與IC設計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為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專用IC(ASIC)。這時,無生產線的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開始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在通信、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IC產業已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一方面標准化功能的 IC已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減小晶元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由於IC微細加工技術的進步,軟體的硬體化已成為可能,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故各種硬體結構的ASIC如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包括FPGA)、標准單元、全定製電路等應運而生,其比例在整個IC銷售額中 1982年已佔12%;其三是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模擬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於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晶元加工之父。
第三次變革:四業分離的IC產業
90年代,隨著INTERNET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以DRAM為中心來擴大設備投資的競爭方式已成為過去。如1990年,美國以Intel為代表,為抗爭日本躍居世界半導體榜首之威脅,主動放棄 DRAM市場,大搞CPU,對半導體工業作了重大結構調整,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這使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並不有利於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於是,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製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圖所示),近年來,全球I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種結構的優勢。如台灣IC業正是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產業結構,故自1996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生產過剩、效益下滑,而IC設計業卻獲得持續的增長。
特別是96、97、98年持續三年的DRAM的跌價、MPU的下滑,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增長速度已遠達不到從前17%的增長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術,追求大尺寸矽片、追求微細加工,從大生產中來降低成本,推動其增長,將難以為繼。而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時,在創新中獲取利潤,在快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資本,帶動半導體設備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設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為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⑽ 國產新星半導體巨頭崛起,實現彎道超車,長江存儲實力究竟有多牛
首先是長江存儲在全球擁有10,000多名員工,7000多項專利申請。是一家以3D NAND快閃記憶體為主,涵蓋計算機、移動通信等領域的電路企業,致力於成為存儲技術的領導者。如今,作為三星、東芝這樣的高科技企業,長江存儲曾經有著令人欽佩的R&D歷史。長江存儲的前身武漢新鑫,因經濟衰退而舉步維艱。危急之時,接受國家財政援助,在武漢新新的基礎上建立長江倉儲。
要知道的是中國存儲行業追趕速度更快,但中美關系持續惡化,層層制裁和人才短缺仍是制約中國發展的關鍵因素。評價一下長江存儲的NAND晶元,用於國內銷售的部分iPhone。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修改出口管理條例,旨在進一步阻止中國發展其存儲晶元能力和相關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