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知識體系是什麼
關於人類知識體系
地球形成於隱生宙開始(46億年前),生物出現於顯生宙開始(6億年前),人類出現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開始(260多萬年前),6000多年前,人類文明開始。文明就是知識,文化,本領,叫什麼都沒關系,就是一個符號,代表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己,戰勝自然,保護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是有意無意,我們這種能力的發展都是為了人類自身。
人類知識體系由中華知識體系和西方知識體系組成。中國的主要是研究人類自身,西方的主要是研究人類以外的自然。兩種體系其實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對世界的認識,就像盲人摸象,針對的都是同一個宇宙。
我國為什麼得不到諾貝爾科學獎
100多年前我國被迫打開國門,放眼世界才發現原來世界還有一個不同於我中華文明的西方知識體系,我們開始學習,但是學習了100多年,只是在工程領域還可以,在科學領域卻乏善可陳,因為我們是被迫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為的是不至於亡國滅種,富國強兵,所以從一開始就是只重視應用的,直到現在我們才剛剛解決了這個亡國滅種的問題,開始不僅僅要在工程領域還要在科學領域有發展。剛開始發展科學就想得諾貝爾獎怎麼可能呢?不要看到日本人已經拿了那麼多諾貝爾獎著急,那是有原因的,從明治維新開始他們就主動向西方學習,包括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全面學習西方體系,這點是不同於我們,我們是被動的,所以可以說他們已經發展了100多年了,我們是剛剛才開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發揚我們善於追趕的優勢,相信假以時日我們也一定會得到諾貝爾科學獎的。
興趣幾乎是科學成就的唯一源泉,所以未來中國科學成就一定來自民間來自業余
總體上科學成就是由興趣推動的,是由不計較利益得失,有強烈愛好的人全身心投入以後獲得的,無不是這樣。你想想,當你知道兩條經線間距離不是處處相等這個事實是不是很有意思(按照歐幾里得幾何,兩條平行線間距永遠相等,在非歐幾何中,兩條經線距離在赤道最大,在兩極為零),當我知道這件事以後就非常震撼於這個事實,立刻充滿好奇,這就是興趣,豈不知這就是「枯燥」的數學啊,愛因斯坦更是由此開端,突破牛頓的經典物理開創了現代物理的相對論。科學這么搞能沒有意思嗎?
但是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是不太可能產生對科學有強烈興趣人的,因為我們的教育都是以高考為唯一目標的。這不能怪國家,不能怪任何人,這是我國的國情決定的。在專業科研領域,人們每天每時沒有時間專注於科學研究,主要精力都用在發論文,爭搶利益上了,不是說他們不好,這是我國現階段環境決定的,誰都改變不了。但是隨著我國GDP成為世界第二,且最終一定會成為第一,人均收入也早已成為我國的奮斗指標,現在已經突破1萬美元,在中共的強有力領導下也一定會實現更高目標的,那麼客觀環境就具備了,民間業餘人員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研究,他們是不用為了什麼論文職稱之類耗費精力的,可以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所以我說中國的科學未來一定在民間在業余領域。
但是這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國家要促進,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全力以赴引進世界科學名著,營造一種全社會追求科學的氛圍,現在人們太娛樂化了,應該形成全社會崇尚在科學中探索的風氣。
㈡ 都說人的大腦潛力無限,人的大腦究竟能儲存多少知識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官”,人的所有的思維和活動都是受它控制的。大腦是有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上面分布了大腦皮層,它主導了人體的一切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平衡。人的大腦有非常大的潛力,它存儲知識的量是非常驚人的。
人類的大腦大部分都出於未開發狀態,但是依然可以有驚人的知識儲備量。如果大腦被全部開發完,它對知識的儲備量更是會到達一個無法想像的地步。
㈢ 大家誰知道人腦的存儲量相當於多大的硬碟
大腦掌控著人的所有硬體。但是有些硬體能夠實現復雜的功能,比如人類的語言。通過對聲音的控制,人能夠快速溝通。這取決於大腦中的驅動程序。其實人類可能有諸多的潛能,與其說還沒有開發,不如說沒安裝驅動程序。驅動程序從哪裡來,有可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在不斷的推理過程中對這些硬體進行編程;也有可能需要通過基因的重組和變異才能夠得到。也許人類以後通過皮膚都能夠感知空氣的震動從而「聽到聲音」。大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以前的觀點是最善於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僅使用掉腦能力的10%,但現代科學證明這中觀點是錯誤的,人類對自己的大腦使用率是100%,大腦中並沒有閑置的細胞。
㈣ 人的大腦裝入多少知識,生理前後會發生怎樣變化
大腦裝入知識在於記憶,而記憶的關鍵是神經元突觸形成和重構,因此記憶分近期記憶和遠期記憶,而記憶又有不斷的加強或者逐漸遺忘,生理的變化在於神經元突觸。
對比人類和其它物種,人類在於擁有十分強的遠期記憶,因此可以將一輩子獲得知識總結下來傳遞給後代,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人類總結了大量的自然知識,形成了龐大的知識體系,現代的各類學科已經遠遠不是一個人就能研究透的。而相比而言,其他哺乳動物近期記憶較為明顯,豬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人類的訓練,敲下盆它們就知道食物來了,可放歸野外一段時間後這種記憶會慢慢消退。
前不久,國外的學者發現,人類大腦腦脊液會在人睡眠後從大腦中的微通道進入腦組織中沖刷腦組織,可以將導致阿爾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酶沖刷而出,延緩大腦功能的退化,因此熬夜會影響大腦這一功能,進而影響人大腦的記憶等能力,所以熬夜會變傻,這個時候還在看我文章的朋友們,早點睡覺吧[笑臉]。
上圖是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對比正常人,大腦中出現了很多空洞,是神經元的死亡和大腦結構的消退形成的,功能受限記憶漸漸喪失,而這類患者最後死亡也和大腦有關,畢竟人體很多性命攸關的功能都存在於大腦。
㈤ 概述: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
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是我多年學習思考的結晶。未經學界論證。我不敢保證它多麼正確,但它一定非常有用。它的主要用處是指導學習者發現自己認知的盲區和誤區。上圖中每個領域的基礎知識,都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掌握的,也是應對人生挑戰所必需的。
上圖的中心是人的三重基本認知框架:時空、邏輯和語言。這三者是人發展健全認知能力的基礎。小學課程主要用於訓練這三個方面的能力。語文課訓練語言能力,算術課訓練數理邏輯(閱讀和寫作訓練普通邏輯思維能力),幾何(數學課的一部分)訓練空間認知能力。
時空對應於形象思維,邏輯對應於抽象思維,語言對應於語言思維。
形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意象,意象與意象組合為情景,組合規則為空間規則。
抽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概念,概念與概念組合為命題,組合規則為邏輯。
語言思維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符號,符號與符號組合為句子,組合規則為句法。
從發生學的角度講,形象思維先於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先於語言思維。
接下來是重點:科學理論、藝術理論和價值理論。
人類為什麼需要理論呢?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理論的作用,就是使人能夠以有限應對無限。
學過初中物理的人,大致都知道科學理論長什麼樣子。但懂得藝術理論和價值理論的人卻不多。
科學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真,研究對象是客觀現象,研究方法是實證。
藝術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美,研究對象是主觀感受,研究方法是解釋。
價值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善,研究對象是主觀選擇,研究方法是比較。
藝術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符號學和解釋學。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微觀經濟學,尤其是經濟學底層原理。
這三個領域的知識,分別代表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三個領域,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都極其重要,青年人一定要重視。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展開講。
接下來是另一個重點,也就是實踐領域的三門學問:技術、管理和設計。
在理論領域,人可以用有限應對無限,但是在實踐領域,人必須用無限應對無限。在實踐領域,我們要面對和解決一系列個別的問題。掌握任何一個專業領域的技能,都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實踐。這就是為什麼經驗很重要。
技術與科學的區別:科學是一把鑰匙開一萬把鎖,技術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管理與價值論,設計與藝術理論,也是同樣的區別。
這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啟示呢?那就是要注重實踐。這種實踐絕不是上兩次實驗課那麼簡單。
真正的實踐是實戰性的,項目化的,師徒制的,實時反饋和糾錯的,以問題解決和創新為導向的,而且實踐的時間必須足夠長。
最近有個很火的理論: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講的其實是實踐學習問題。要成為世界級頂尖高手,你需要練習一萬小時。要成為專業人士,根據我的估計,至少需要兩千小時。以前學理發、學木活的學徒,沒有3年是不能出師的。
最後強調一下,理論和實踐,屬於不同的知識域,古人在理論領域不如我們,但在實踐領域比我們毫不遜色。古人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藝術創作水平,常常會引起我們的驚嘆。
所謂「理論指導實踐」,這句話不全對。小學生可以做出大企業,大學生也可能混得狗屁不是。不懂得什麼是實踐,就很容易讓自己成為廢材。
㈥ 人的大腦大約相當於多大內存
人的大腦大約只佔人體重量的2%,但是卻呼吸人體25%的氧氣,它的容量比較巨大,大約相當於100t的內存容量,容量還是比較巨大的,但是人的大腦潛力只開發了百分之零點零幾吧
㈦ 人的腦部容量如果換算成硬碟容量有多少
在很多人看來,目前世界上存在很多比人腦還要發達的工具,超級計算機和人工智慧都在其中。然而科學家們認為,目前仍然沒有工具可以超過人腦,因為我們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被開發,人腦的容量遠超想像。有說法曾經表示,愛因斯坦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腦容量或許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只不過相比之下,人類的大腦不如計算機演算法速度快、容錯率高而已。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大腦的開發程度十分有限。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平衡體內能量的供應以及大腦開發產生的消耗,所以只能利用相關技術對人腦的開發程度進行估測。根據相關研究,人類的大腦目前只開發了10%左右,仍然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將人腦的容量換算成硬碟容量,一個人目前開發的腦容量相當於80多米的硬碟堆積起來。
2014年3月Nature有一篇文章,分析稱小鼠大腦的13個神經元的結構,用了高達1TB的數據。而一個重約1.4千克的成年人大腦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這1000億個神經元在人類大腦中並沒有全部被用來存儲,科學家估算,即使如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也只用了自己大腦三分之一的功能。大腦更多的細胞是處於“待業”的狀態,人類並沒有將所有的細胞都充分的利用起來。一般人類的記憶實際應用只相當於大腦的十分之一,這也是很多人認為人類的潛力依然巨大的主要依據。推算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的數據大小。1000億個神經元即使只用十分之一,也高達100億個神經元在使用。而小白鼠13個神經元系統就用來1TB的數據,那麼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相當於7.6億TB的數據。即使用當前最高達8TB硬碟來存儲這些數據,也需要9500萬塊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