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三足鼎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三足鼎立

發布時間: 2022-12-15 07:57:18

Ⅰ 大話存儲2的目錄

第1章 混沌初開——存儲系統的前世今生
1.1 存儲歷史
1.2 信息、數據和數據存儲
1.2.1 信息
1.2.2 什麼是數據
1.2.3 數據存儲
1.3 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保存數據
第2章 IO大法——走進計算機IO世界
2.1 IO的通路——匯流排
2.2 計算機內部通信
2.2.1 IO匯流排是否可以看作網路
2.2.2 CPU、內存和磁碟之間通過網路來通信
2.3 網中之網
第3章 磁碟大挪移——磁碟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碟結構
3.1.1 碟片上的數據組織
3.1.2 硬碟控制電路簡介
3.1.3 磁碟的IO單位
3.2 磁碟的通俗演繹
3.3 磁碟相關高層技術
3.3.1 磁碟中的隊列技術
3.3.2 無序傳輸技術
3.3.3 幾種可控磁頭掃描方式概論
3.3.4 關於磁碟緩存
3.3.5 影響磁碟性能的因素
3.4 硬碟介面技術
3.4.1 IDE硬碟介面
3.4.2 SATA硬碟介面
3.5 SCSI硬碟介面
3.6 磁碟控制器、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6.1 磁碟控制器
3.6.2 驅動器控制電路
3.6.3 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7.1 內部傳輸速率
3.7.2 外部傳輸速率
3.8 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
3.8.1 並行傳輸
3.8.2 串列傳輸
3.9 磁碟的IOPS和傳輸帶寬(吞吐量)
3.9.1 IOPS
3.9.2 傳輸帶寬
3.10 固態存儲介質和固態硬碟
3.10.1 SSD固態硬碟的硬體組成
3.10.2 從Flash晶元讀取數據的過程
3.10.3 向Flash晶元中寫入數據的過程
3.10.4 Flash晶元的通病
3.10.5 SSD給自己開的五劑良葯,葯到是否病除
3.10.6 SSD的前景
3.10.7 SSD如何處理Cell損壞
3.11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話/詳解七種RAID
4.1 大話七種RAID武器
4.1.1 RAID 0陣式
4.1.2 RAID 1陣式
4.1.3 RAID 2陣式
4.1.4 RAID 3陣式
4.1.5 RAID 4陣式
4.1.6 RAID 5陣式
4.1.7 RAID 6陣式
4.2 七種RAID技術詳解
4.2.1 RAID 0技術詳析
4.2.2 RAID 1技術詳析
4.2.3 RAID 2技術詳析
4.2.4 RAID 3技術詳析
4.2.5 RAID 4技術詳析
4.2.6 RAID 5技術詳析
4.2.7 RAID 6技術詳析
第5章 降龍傳說——RAlD、虛擬磁碟、卷和文件系統實戰
5.1 操作系統中RAID的實現和配置
5.1.1 WindowsServer2003高級磁碟管理
5.1.2 Linux下軟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碟陣列
5.3.1 RAID50
5.3.2 RAID10和RAID01
5.4 虛擬磁碟
5.4.1 RAID組的再劃分
5.4.2 同一通道存在多種類型的RAID組
5.4.3 操作系統如何看待邏輯磁碟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邏輯磁碟
5.5 卷管理層
5.5.1 有了邏輯盤就萬事大吉
5.5.2 深入卷管理層
5.5.3 Linux下配置LVM實例
5.5.4 卷管理軟體的實現
5.5.5 低級VM和高級VM
5.5.6 VxVM卷管理軟體配置簡介
5.6 大話文件系統
5.6.1 成何體統——沒有規矩的倉庫
5.6.2 慧眼識人——交給下一代去設計
5.6 -3無孔不入——不浪費一點空間
5.6.4 一箭雙雕——一張圖解決兩個難題
5.6.5 寬容似海——設計也要像心胸一樣寬
5.6.6 老將出馬——權威發布
5.6.7 一統江湖——所有操作系統都在用
5.7 文件系統中的IO方式
第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碟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碟櫃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合RAID卡實現外置磁碟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碟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碟陣列
6.5 龍頭風尾——連接多個擴展櫃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塊化磁碟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碟陣列本是一家
6.8 天羅地網——SAN
第7章 熟讀寶典——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
7.1 人類模?與計算機模型的對比剖析
7.1.1 人類模型
7.1.2 計算機模型
7.1.3 個體間交流是群體進化的動力
7.2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7.3.1 應用層
7.3.2 表示層
7.3.3 會話層
7.3.4 傳輸層
7.3.5 網路層
7.3.6 數據鏈路層
7.3.7 物理層
7.4 OSI與網路
第8章 勇破難關——Fibre Channel協議詳解
8.1 FC網路——極佳的候選角色
8.1.1 物理層
8.1.2 鏈路層
8.1.3 網 絡 層
8.1.4 傳輸層
8.1.5 上三層
8.1.6 小結
8.2 FC協議中的七種埠類型
8.2.1 N埠和F埠
8.2.2 L埠
8.2.3 NL埠和FL埠
8.2.4 E埠
8.2.5 G埠
8.3 FC適配器
8.4 改造盤陣前端通路——SCSI遷移到FC
8.5 引入FC之後
8.6 多路徑訪問目標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協議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換網路替代並行SCSI匯流排的必然性
9.1.1 面向連接與面向無連接
9.1.2 串列和並行
9.2 不甘示弱——後端也升級換代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盤陣解決方案
9.3.1 FC磁碟介面結構
9.3.2 一個磁?同時連入兩個控制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環路還是交換——SBOD晶元級詳解
9.4 SAS大革命
9.4.1 SAS物理層
9.4.2 SAS鏈路層
9.4.3 SAS網路層
9.4.4 SAS傳輸層和應用層
9.4.5 SAS的應用設計和實際應用示例
9.4.6 SAS目前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
9.5 中高端磁碟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5.1 IBM DS4800和DS5000控制器架構簡析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碟陣列控制器簡析
9.5.3 IBM DS8000簡介
9.5.4 富士通ETERNUS DX8000磁碟陣列控制器結構簡析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盤陣介紹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盤陣介紹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儲系統架構簡介
9.5.8 傳統磁碟陣列架構總結
9.6 磁碟陣列配置實踐
9.6.1 基於IBM的DS4500盤陣的配置實例
9.6.2 基於EMC的CX700磁碟陣列配置實?
9.7 HBA卡邏輯架構詳析與SAN Boot示例
9.7.1 HBA卡邏輯架構
9.7.2 支持Boot的HBA卡訪問流程
9.8 國產中高端磁碟陣列
9.9 小結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瘋狂
10.1.1 另闢蹊徑——亂談NAS的起家
10.1.2 雙管齊下——兩種方式訪問的後端存儲網路
10.1.3 萬物歸一——網路文件系統
10.1.4 美其名曰——NAS
10.2 龍爭虎鬥——NAS與SAN之爭
10.2.1 SAN快還是NAS快
10.2.2 SAN好還是NAS好
10.2.3 與SAN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4 與NAS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5 文件提供者
10.2.6 NAS的本質
10.3 DAS、SAN和NAS
10.4 最終幻想——將文件系統語言承載於FC網路傳輸
10.5 長路漫漫——存儲系統架構演化過程
10.5.1 第一階段:全整合階段
10.5.2 第二階段:磁碟外置階段
10.5.3 第三階段:外部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4 第四階段:網路化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5 第五階段:瘦伺服器主機、獨立NAS階段
10.5.6 第六階段:全分離式階段
10.5.7 第七階段:統一整合階段
10.5.8 第八階段:迅速膨脹階段
10.5.9 第九階段:收縮階段
10.5.10 第十階段:強烈坍縮階段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產品
10.6.1 WAFL配合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
10.6.3 利用NVRAM來記錄操作日誌
10.6.4 WAFL從不覆寫數據
10.7 初露鋒芒——BlueArc公司的NAS產品
第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乙太網和TCP/IP協議
11.1 共享匯流排式乙太網
11.1.1 連起來
11.1.2 找目標
11.1.3 發數據
11.2 網橋式乙太網
11.3 交換式?太網
11.4 TCP/IP協議
11.4.1 TCP/IP協議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個作用
11.4.3 TCP/IP協議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乙太網的關系
第12章 異軍突起——存儲網路的新軍IP SAN
12.1 橫眉冷對——TCP/IP與FC
12.2 自嘆不如——為何不是乙太網+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交互過程簡析
12.4.1 實?一:初始化磁碟過程
12.4.2 實例二:新建一個文本文檔
12.4.3 實例三:文件系統點陣圖
12.5 ISCSI磁碟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乙太網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節敗退
12.9 ISCSI配置應用實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儲設備上創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機端掛載LUN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12.11 10Gb乙太網的威力初顯
12.12 小結
第13章 握手言和——IP與FC融合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議融合的迫切性
13.3 網路通信協議的四級結構
13.4 協議融合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論
13.5.1 Tunnel方式
13.5.2 Map方式
13.6 FC與IP協議之間的融合
13.7 無處不在的協議融合
13.8 交叉融合
13.9 IFCP和FCIP的具體實現
13.10 局部隔離/全局共享的存儲網路
13.11 多協議混雜的存儲網路
13.12 IP Over FC
13.13 FCoE
13.13.1 FCoE的由來
13.13.2 FcoE的設計框架
13.13.3 FcoE卡
13.13.4 FCoE交換機
13.13.5 解剖FCoE交換機
13.13.6 存儲陣列設備端的改動
13.13.7 FCoE與iSCSI
13.13.8 FcoE的前景
13.13.9 Open FCoE
第14章 變幻莫測——虛擬化
14.1 操作系統對硬體的虛擬化
14.2 計算機存儲子系統的虛擬化
14.3 帶內虛擬化和帶外虛擬化
14.4 硬網路與軟網路
14.5 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成一台虛擬計算機
14.6 用一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出多台虛擬計算機
14.7 用磁碟陣列來虛擬磁帶庫
14.8 用控制器來虛擬其他磁碟陣列
第15章 眾志成城——存儲集?
15.1 集群概述
15.1.1 高可用性集群(HAC)
15.1.2 負載均衡集群(LBC)
15.1.3 高性能集群(HPC)
15.2 集群的適用范圍
15.3 系統路徑上的集群各論
15.3.1 硬體層面的集群
15.3.2軟體層面的集群
15.4 實例:Microsoft MSCS軟體實現應用集群
15.4.1 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裝MSCS
15.4.2 配置心跳網路
15.4.3 測試安裝
15.4.4 測試故障轉移
15.5 實例:SQL Server集群安裝配置
15.5.1 安裝SQL Server
15.5.2 驗證SQL 資料庫集群功能
15.6 塊級集群存儲系統
15.6.1 IBM XIV集群存儲系統
15.6.2 3PAR公司Inserv-T800集群存儲系統
15.6.3 EMC公司SymmetrixV-MAX集群存儲系統
15.7 集群NAS系統和集群文件系統
15.7.1 HP公司的Ibrix集群NAS系統
15.7.2 Panasas和pNFS
15.7.3 此「文件系統」非彼「文件系統」
15.7.4 什麼是Single Name Space
15.7.5 Single Filesystem Image與Single Path Image
15.7.6 集群中的分布式鎖機制
15.7.7 集群文件系統的緩存一致性
15.7.8 集群NAS的本質
15.7.9 塊級集群與NAS集群的融合猜想
15.8 對象存儲系統
15.9 當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統架構分類與對比
15.9.1 共享與非共享存儲型集群
15.9.2 對稱式與非對稱式集群
15.9.3 自助型與服務型集群
15.9.4 SPI與SFI型集群
15.9.5 串列與並行集群
15.9.6 集群/並行/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統各論
15.9.7 集群NAS系統的三層架構
15.9.8 實際中的各種集群拓撲一覽
15.10 藍鯨集群文件系統(BWFS)——國產的驕傲
15.10.1 SAN共享文件系統
15.10.2 針對NAS和SAN文件系統的並行化改造
15.10.3 目無全鯨——中科藍鯨公司BWFS系統底層架構剖析
15.10.4 基於BWFS的產品形態
15.10.5 中科藍鯨BWFS的其他技術優勢
15.10.6 中科藍鯨BWFS的未來
15.10.7 國產化的重要性
15.11 集群的本質——一種自組自控輪回的Raid
15.11.1 三統理論
15.11.2 並行的不僅可以是文件
15.11.3 集群底層與上層解耦
15.11.4 雲基礎架構
15.12 互聯網運營商的特殊集群——NoSQL
第16章 未雨綢繆——數據保護和備份技術
16.1 數據保護
16.1.1 文件級備份
16.1.2 塊級備份
16.2 高級數據保護方法
16.2.1 遠程文件復制
16.2.2 遠程磁碟(卷)鏡像
16.2.3 快(塊)照數據保護
16.2.4 卷Clone
16.2.5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連續數據保護)
16.2.6 VSS公共快照服務
16.2.7 快照、克隆、CDP與平行宇宙
16.3 數據備份系統的基本要件
16.3.1 備份目標
16.3.2 備份通路
16.3.3 備份引擎
16.3.4 三種備份方式
16.3.5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一
16.3.6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二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16.3.8 配置DB2資料庫備份
16.4 與業務應用相結合的快照備份和容災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話數據容災
17.1 容災概述
17.2 生產資料容災——原始數據的容災
17.2.1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前端專用網路或者前端公用網路同步
17.2.2 案例:DB2數據的HADR組件容災
17.2.3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後端專用網路同步
17.2.4 通過數據存儲設備軟體實現專用網路同步
17.2.5 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災實施
17.2.6 小結
17.3 容災中數據的同步復制和非同步復制
17.3.1 同步復制例解
17.3.2 非同步復制例解
17.4 容災系統數據一致性保證與故障恢復機制
17.4.1 數據一致性問題的產生
17.4.2 對非同步數據復制過程中一致性保證的實現方式
17.4.3 災難後的切換與回切同步過程
17.4.4 周期性非同步復制與連續非同步復制
17.5 四大廠商的數據容災系統方案概述
17.5.1 IBM公司的PPRC
17.5.2 EMC公司的MirrorView、SanCopy和SRDF
17.5.3 HDS公司的True
17.5.4 NetApp公司的Snapmirror
17.6 生產者的容災——伺服器應用程序的容災
17.6.1 生產者容災概述
17.6.2 案例一: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6.3 案例二: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7 虛擬容災技術
17.8 一體化先行軍——愛數一體化備份存儲櫃
17.8.1 愛數備份存儲櫃3.5產品架構分析
17.8.2 ?數備份存儲櫃v3.5獨特技術
17.8.3 國產存儲的方向
17.10 帶寬、延遲及其影響
第18章 鬼斧神工——數據前處理與後處理
18.1 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
18.2 存儲系統之虛實陰陽論
18.3 Data Cooker各論
18.3.1 Thin Provision/Over Allocation
18.3.2 LUN Space Reclaiming(Unprovision/Deprovision,Get Thin)
18.3.3 Tier(分級)/Migrating(遷移)
18.3.4 Deplication(重復數據刪除)
18.3.5 磁碟數據一致性保護及錯誤恢復
第19章 過關斬將——系統IO路徑及優化
19.1 理解並記憶主機端IO路徑架構圖
19.1.1 應用程序層
19.1.2 文件系統層
19.1.3 卷管理層
19.1.4 層與層之間的調度員:IO Manager
19.1.5 底層設備驅動層
19.2 理解並記憶存儲端IO路徑架構圖
19.2.1 物理磁碟層
19.2.2 物理磁碟組織層
19.2.3 後端磁碟控制器/適配器層
19.2.4 RAID管理層
19.2.5 Lun管理層
19.2.6 前端介面設備及驅動層
19.2.7 緩存管理層
19.2.8 數據前處理和後處理層
19.2.9 存儲系統處理一個IO的一般典型流程
19.3 IO性能問題診斷總論
19.3.1 所謂「優化」的含義
19.3.2 如何發現系統症狀
19.3.3 六劑良葯治癒IO性能低下
19.3.4 面向SSD的IO處理過程優化
19.4 小結:再論機器世界與人類世界
第20章 騰雲駕霧——大話雲存儲
20.1 太始之初——「雲」的由來
20.1.1 觀點1:雲即設備
20.1.2 觀點2:雲即集群
20.1.3 觀點3:雲即IT系統
20.1.4 觀點4:雲即服務
20.1.5 雲目前最主流的定義
20.2 混沌初開——是誰催生了雲
20.2.1 一切皆以需求為導向
20.2.2 雲對外表現為一種商業模式
20.3 落地生根——以需求為導向的系統架構變化
20.3.1 雲對內表現為一種技術架構
20.3.2 雲到底是模式還是技術
20.3.3 公有雲和私有雲
20.4 撥雲見日——雲系統架構及其組成部分
20.4.1 物理支撐層
20.4.2 基礎IT架構層
20.4.3 基礎架構/集群管理層
20.4.4 資源部署層
20.4.5 中間件層
20.4.6 應用引擎層
20.4.7 業務展現與運營層
20.5 真相大白——實例說雲
20.5.1 3Tera Applogic
20.5.2 IBM Blue Could
20.6 乘風破浪——困難還是非常多的
20.6.1 雲的優點
20.6.2 雲目前存在的問題
20.7 千年之夢——雲今後的發展
20.7.1 雲本質思考
20.7.2 身邊的各種雲服務
20.7.3 進化還是退化
20.7.4 雲發展展望
20.7.5 Micro、Mini、Normal、Huge、Gird彈性數據中心
20.7.6 彈性層的出現將會讓數據中心擁有兩套性能指標
20.8 塵埃落定——雲所體現出來的哲學思想
20.8.1 輪回往復——雲的哲學形態
20.8.2 智慧之雲——雲的最終境界
20.8.3 雲在哲學上所具有的性質
20.8.4 雲基礎架構的藝術與哲學意境
20.8.5 縱觀存儲發展時代——雲發展預測
20.9 結束語
附錄
存儲系統問與答精華集錦
後記

Ⅱ 華為很給力,鴻蒙Os3+5000mAh,16+512G大存儲

自從美國修改規則後,大家會看到華為手機業務的更新速度十分緩慢,而且據相關數據還顯示,華為手機的整體銷量還出現了嚴重下滑狀態,雖然目前還能取得國內銷量第四名的好成績,但華為海思麒麟手機晶元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聯發科、高通、蘋果所瓜分。

而且從前華為海思、高通、聯發科「三足鼎立」的局面,演變成現在聯發科、高通、蘋果「兩超一強」的格局。不過手機界也是瞬息萬變的,現在的局面也只是暫時的,相信在華為的不斷努力下,我們還能看到麒麟晶元的再次崛起。

近日網上關於華為新機的消息ye越來越多,都是圍繞P60系列和Mate50系列新旗艦是否支持5G的討論,據目前搜集到的消息來看,華為手機要支持5G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接下來要發布的華為P60系列也不會支持5G。

雖然華為P60系列不支持5G,但這款新旗艦目前曝光的配置還是相當給力的。具體來說,華為P60 Pro在系統上將會搭載自家新升級過的鴻蒙Os 3,此系統不僅是加入了很多黑 科技 ,在流暢度體驗上也更加完善了,很值得期待。

華為P60 Pro除了搭載鴻蒙Os 3外,續航以及快充也相當給力。據悉,它將內置5000mAh大電池,為用戶帶來強勁續航體驗,而且在快充功率上華為P60 Pro將搭載100W有線快充,為新機的電量保駕護航,所以續航十分給力。

不僅如此,華為P60 Pro在存儲方面還會新增大存儲版本,也就是16+512G。有了大運存和大內存的加持,華為P60 Pro的整機產品力也比較強。綜合來看,華為P60 Pro很值得期待。

不過沒有5G網路是華為手機的一個痛點,但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5G網路雖然普及,但是使用的人很少,而華為手機雖然不支持5G,但由於本身手機業務較強,加上很強的通信技術加持,手機信號這一塊也拿捏地死死的。

目前,華為P60 Pro的具體發布時間暫時並不明確,如果現在就想換一款華為手機的話,建議入手華為P50 Pro,這款機型是華為P系列中配置很高的,而且該機的外觀顏值以及綜合使用體驗也很完美,喜歡的話確實值得入手。

比如在影像系統上,華為P50 Pro採用的是後置4攝模組,擁有5000 萬像素原色攝像頭,f/1.8 光圈,並支持OIS光學防抖,還有4000 萬f/1.6 光圈、1300萬超廣角以及64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也支持OIS光學防抖,這樣的組合無論是拍風景還是人像,都有很好的畫面表現力。

硬核配置上,華為P50 Pro搭載的是高通的驍龍888旗艦處理器,5nm工藝製程的晶元能夠帶來強勁性能表現,加上華為的鴻蒙系統,華為P50 Pro的整體實力很強。總之,華為P50 Pro除了不支持5G外,其他配置都是相當完美的。

Ⅲ 和CPU、GPU「三足鼎立」,DPU真有如此大的潛力嗎

作者 | 趙廣立

近年來摩爾定律「失速」,使得中央處理器(CPU)的性能增長邊際成本急劇上升。有研究數據表明,現在CPU的性能年化增長率(面積歸一化之後)僅有3%左右。然而,人們對計算的需求依然爆發性增長。

在此背景下,包括人工智慧(AI)晶元在內的專用計算晶元陸續登上 歷史 舞台,綻放光芒。眼下,以數據為中心的專用處理器「DPU」正成為專用計算晶元的「新貴」。美國晶元巨頭英偉達公司甚至將其定位為數據中心繼CPU和圖形處理器(GPU)之後的「第三顆主力晶元」,掀起了行業熱潮。

和CPU、GPU「三足鼎立」,DPU真有如此大的潛力嗎?它的應用場景有哪些?我國能抓住DPU發展機遇嗎?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主編,中科馭數(北京) 科技 有限公司、中國計算機學會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組、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編寫的行業首部《專用數據處理器(DPU)技術白皮書》(以下簡稱《DPU技術白皮書》)發布。結合上述問題,《中國科學報》聯系采訪了主要編寫人員一探究竟。

「DPU最直接的作用是作為CPU的卸載(offload)引擎,其效果是給CPU『減負』。」《DPU技術白皮書》主編、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鄢貴海告訴《中國科學報》,作一形象比喻,DPU提供了數據中心一把「殺雞」的工具,節省的是CPU這把「牛刀」,以釋放CPU算力,留給更需要它的業務負載。

接管CPU的網路協議處理任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鄢貴海說,比如在數據中心僅線速處理10G的網路,大概就需要一個8核高端CPU一半的的算力,而如果是40G、100G甚至更高速的網路,性能開銷更大。

雲計算巨頭亞馬遜雲服務(AWS)形象地稱之為「數據中心稅」——還未運行業務程序,接入網路數據就要佔去許多計算資源。

「DPU誕生的使命就是承載網路虛擬化、硬體資源池化等基礎設施層服務,以釋放CPU的算力到上層應用。」《DPU技術白皮書》編委會成員、中科馭數高級副總裁張宇解釋說,將「CPU處理效率低下、GPU處理不了」的負載卸載到專用的DPU,就能實現對「數據中心稅」的抵消,從而有助於提升整個計算系統的效率、降低整體系統的總體擁有成本。

張宇介紹稱,DPU主要處理網路數據和輸入輸出(IO)數據,並提供帶寬壓縮、安全加密、網路功能虛擬化等功能。「這些可以說是離我們普通用戶每天感知到的各種應用最遠的功能了。而這些基礎功能是實現日常應用更高效、更安全、更實時的保障。」

業界對DPU中的「D」有三種說法,因此DPU就有三個中文名。

一種是「Data」,DPU被稱為「數據處理器」;一種是「Datacenter」,DPU譯作「數據中心處理器」;一種是「Data-centric」,相應的,DPU可叫作「以數據為中心的處理器」。

「以上三種關於DPU的說法,從不同角度反映DPU的特徵,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我們認為可以作為不同的三個維度來理解DPU的內涵。」李曉維說。

「隨著『軟體硬體化』成為常態,異構計算的潛能將因各種DPU的普及而徹底發揮出來。」《DPU技術白皮書》編委會成員、中科馭數聯合創始人兼CTO盧文岩認為,新一代的DPU不僅可以作為運算的加速引擎,還具備「控制平面」(即追求數據處理功能的覆蓋面)的功能,能更高效地完成網路虛擬化、IO虛擬化、存儲虛擬化等任務,徹底將CPU的算力釋放給應用程序。

「可以說,DPU的出現將讓各行各業的業務層數字化應用更全面、更流暢、更綠色。」盧文岩說。

從市場規模角度來看,根據Fungible公司和英偉達公司的預測,用於數據中心的DPU量級將達到和數據中心伺服器等量的級別。

「伺服器每年新增大約千萬量級,一台伺服器可能沒有GPU,但一定會有一顆或者多顆DPU,好比每台伺服器都必須配網卡一樣。」鄢貴海說,伺服器每年新增大約1500萬台,每顆DPU以1萬元計算,這將是千億量級的市場規模。

在這個千億量級市場中,國際傳統晶元巨頭如英偉達、英特爾、Marwell、博通等廠商,都在積極布局DPU產品研發。

這些晶元巨頭的布局並不意外,他們或有智能網卡研發基礎(如博通)繼續延伸技術觸角,或通過並購專用加速晶元公司(如英偉達、英特爾)補充其在DPU領域的技術能力。相比它們,更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旗下的AWS和阿里雲兩大雲計算巨頭,早已注意到數據中心開銷問題,並已有了良好實踐。

據《DPU技術白皮書》顯示,2013年,AWS研發了Nitro產品,將為虛擬機提供遠程資源、加密解密、故障跟蹤、安全策略等服務程序的資源開銷,全部放到專用加速器上執行,「輕量化管理程序+定製化硬體」的上場一舉節省30%CPU資源。幾乎在同期,阿里雲也著手研發「神龍架構」(X-Dragon系統),以硬體化的MOC卡統一支持網路、IO、存儲和外設的虛擬化,如今「神龍架構」已經更迭到了第4代。

「可見,DPU其實在行業內已經孕育已久,從早期的網路協議處理卸載,到後續的網路、存儲、虛擬化卸載,其帶來的作用非常顯著,只不過在此之前DPU『有實無名』,現在是時候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了。」鄢貴海表示。

可喜的是,國內一些圍繞DPU技術的創業公司也逐漸嶄露頭角。除了參與編寫《DPU技術白皮書》的中科馭數之外,還有雲豹智能、星雲智聯、芯啟源、雲脈芯聯等新近成立的 科技 創業公司,展現出良好勢頭。

以中科馭數為例,這家創始團隊來自中科院計算所的初創企業,在DPU理論基礎、數據中心架構方面有著深刻理解,工程實現經驗也因一些來自亞馬遜、賽靈思、華為等核心骨乾的加入,得到了很好的積累。2019年,中科馭數完成第一代DPU晶元的流片,預計將於2022年推出第二代DPU晶元「K2」。

「我們認為DPU的潛力確實是巨大的。」在鄢貴海看來,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DPU的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上層應用對於算力的需求在過去5年急劇增長,使得DPU的應用場景很多,它將廣泛分布在5G、雲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等領域。

而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發布的《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鄢貴海更是看到了新型算力晶元難得的 歷史 發展機遇。

該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提升算力算效水平,「推動CPU、GPU等異構算力提升,逐步提高自主研發算力的部署比例」「加強專用伺服器等核心技術研發」「樹立基於5G和工業互聯網等重點應用場景的邊緣數據中心應用標桿」等要求和措施。

「雖然國內廠商在晶元產品化的環節相比國外一線廠商還有差距,但是在DPU架構的理解上是有獨到的見解的,而且我國目前在數據中心這個領域,無論是市場規模、增速還是用戶數量,相較於國外都有巨大的優勢。」鄢貴海認為,國內廠商有望充分利用這一「應用勢能」,加快發展步伐,在DPU這個賽道與國外廠商「逐鹿中原」。

不過,挑戰與機遇並存。

「目前要解決DPU標准化應用,還存在一定挑戰。」鄢貴海解釋道,由於數據中心本身的復雜性,各大廠商一方面採用商用現貨組件(即COTS)來構建系統,追求低成本,一方面又設法分層服務化,打造面向不用類型客戶的標准化產品,但除此之外的所有技術實現幾乎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AWS有Nitro,阿里雲有MOC。

Ⅳ 合肥長鑫斥資 72 億美元建廠靠的是什麼

2017年5月25日,由合肥市政府支持的合肥長鑫公司宣布,預計由合肥長鑫投資72億美元,興建12吋晶圓廠以發展DRAM產品,未來完成後,預計最大月產將高達12.5萬片規模。

之前合肥長鑫也不斷招募台灣華亞科的員工。由於華亞科在 2016 年被美光完全收購前,是全球繼三星、美光、SK海力士之外,第 4 家有能力發展20納米製程DRAM的企業。根據之前的媒體報導,合肥長鑫已從華亞科挖走不少員工,甚至華亞科前資深副總劉大維也成了這家公司的員工。

國家曾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由這么一份通牒:自給自足。然而近幾年,我國半導體製造商似乎都在「曲解」:用兩、三倍價格挖來列強的員工,填補自己的技術漏洞。也就是說,用商業手段解決學術問題。雖然這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但是對未來長期發展來說,存在或多或少的影響。

目前國際上已經起草了相關防半導體廠商員工跳槽、挖角的草案,中國企業遭到了針對。據了解,廠鑫受到了列強的圍追堵截,若廠鑫想要達到預期產能,勢必會走上一條坎坷的道路。

Ⅳ 百度知道

計算機是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部分組成的。硬體部分(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
流電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手提電腦中還自帶鋰電池,便於在無交流電的情況下,為手提電腦提供有效電源。(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3)CPUCPU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
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或者是隨機存儲器(RAM),分為DDR內存和SDRAM內存,(但是SDRAM由於容量低,存儲速度慢,穩定性差,已經被DDR淘汰了)內存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
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64GB。(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機械硬碟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憶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關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已達TB級,尺寸
有3.5、2.5、1.8、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固態硬碟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組成。固態硬碟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但是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速度更快。(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
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區域網並連接到Inte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9)數據機英文名為「Modem」,俗稱「貓」,即數據機,類型有內置式和外置式,有線式和無線式。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內置式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10)軟碟機英文名為「Softdisk driver」,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因為存儲量小,讀取和寫入速度慢,現已淘汰。(11)光碟機英文名為「Disk driver」,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DVD刻錄機(DVD-RAM)等。讀寫的能力和速度也日益提升,4× 16× 32× 40× 48×。(12)顯示器英文名為「Display」,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13)鍵盤英文名為「Keyboard」,分為有線和無線,鍵盤是主要的人工學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以及電腦操控。(14)滑鼠英文名為「Mouse」,當人們移動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指到想指的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硬體的滑鼠分
為光電和機械兩種(機械已被光電淘汰)。(15)音箱英文名為「Loudspeaker」,通過音頻線連接到功率放大器,再通過晶體管把聲音放大,輸出到喇叭上,從而使喇叭發出電腦的聲音。一般的電腦音箱可分為2、2.1 、3 .1、4、4.1、5.1、7.1這幾種。音質也各有差異。(16)列印機英文名為「Printer」,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18)快閃記憶體檔 英文名為「Flash card」,快閃記憶體檔通常也被稱作優盤,U盤,閃盤,是一個通用串列匯流排USB介面的無需物理驅動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動存儲產品,它採用的存儲介質為快閃記憶體存儲介質(Flash Memory)。快閃記憶體檔一般包括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控制晶元和外殼。快閃記憶體檔是具有可多次擦寫、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優點。閃盤採用流行的USB介面,體積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約20克,不用驅動器,無需外接電源,即插即用,不同電腦之間進行文件交流,存儲容量從1~128GB不等,滿足不同的需求。
(19)移動存儲卡及讀卡器存儲卡是利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技術達到存儲電子信息的存儲器,一般應用在數碼相機、掌上電腦、MP3、MP4等小型數碼產品中作為存儲介質,所以樣子小巧,有如一張卡片,所以稱之為快閃記憶體卡。根據不同的生產廠商和不同的應用,快閃記憶體卡有Smart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記憶棒)、TF卡等多種類型,這些快閃記憶體卡雖然外觀、規格不同,但是技術原理都是相同的。由於快閃記憶體卡本身並不能被直接電腦辨認,讀卡器就是一個兩者的溝通橋梁。讀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種存儲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儲卡等,作為存儲卡的信息存取裝置。讀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傳輸介面,支持熱拔插。與普通USB設備一樣,只需插入電腦的USB埠,然後插用存儲卡就可以使用了。 按照速度來劃分有USB1.1、USB2.0以及USB3.0,按用途來劃分,有單一讀卡器和多合一讀卡器。軟體部分所謂軟體是指為方便使用計算機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組織的程序以及用於開發、使用和維護的有關文檔。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1、系統軟體系統軟體System software,由一組控制計算機系統並管理其資源的程序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啟動計算機,存儲、載入和執行應用程序,對文件進行排序、檢索,將程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等。實際上,系統軟體可以看作用戶與計算機的介面,它為應用軟體和用戶提供了控制、訪問硬體的手段,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統完成。此外,編譯系統和各種工具軟體也屬此類,它們從另一方面輔助用戶使用計算機。下面分別介紹它們的功能。 1)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統是管理、控制和監督計算機軟、硬體資源協調運行的程序系統,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組成,它是直接運行在計算機硬體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體,是系統軟體的核心。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發展中的產物,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是用戶和計算機的介面。比如用戶鍵入一條簡單的命令就能自動完成復雜的功能,這就是操作系統幫助的結果;二是統一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全部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發揮計算機的效率。操作系統通常應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解決處理器(CPU)時間的分配問題。 (2)作業管理:完成某個獨立任務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數據組成一個作業。作業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計算機的界面使其方便地運行自己的作業,並對所有進入系統的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盡可能高效地利用整個系統的資源。 (3)存儲器管理:為各個程序及其使用的數據分配存儲空間,並保證它們互不幹擾。 (4)設備管理:根據用戶提出使用設備的請求進行設備分配,同時還能隨時接收設備的請求(稱為中斷),如要求輸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負責文件的存儲、檢索、共享和保護,為用戶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統的種類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為分批處理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等;依同時管理用戶數的多少分為單用戶操作系統和多用戶操作系統;適合管理計算機網路環境的網路操作系統。 微機操作系統隨著微機硬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簡單到復雜。Microsoft公司開發的DOS是一單用戶單任務系統,而Windows操作系統則是一多戶多任務系統,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從Windows 3.1發展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和Windows 8等等。它是當前微機中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之一。Linux是一個源碼公開的操作系統,程序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靈感對其進行改變,這讓Linux吸收了無數程序員的精華,不斷壯大,已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採用,是Windows操作系統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2)語言處理系統(翻譯程序)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3)服務程序 服務程序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務性功能,它們為用戶開發程序和使用計算機提供了方便,像微機上經常使用的診斷程序、調試程序、編輯程序均屬此類。 4)資料庫管理系統 資料庫是指按照一定聯系存儲的數據集合,可為多種應用共享。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則是能夠對資料庫進行加工、管理的系統軟體。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維護資料庫及對庫中數據進行各種操作。資料庫系統主要由資料庫(DB)、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以及相應的應用程序組成。資料庫系統不但能夠存放大量的數據,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動地對數據進行檢索、修改、統計、排序、合並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這一點是傳統的文件櫃無法作到的。 資料庫技術是計算機技術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的一個分支。可以說,在今後的計算機應用開發中大都離不開資料庫。因此,了解資料庫技術尤其是微機環境下的資料庫應用是非常必要的。2、應用軟體application software,為解決各類實際問題而設計的程序系統稱為應用軟體。從其服務對象的角度,又可分為通用軟體和專用軟體兩類。

Ⅵ 日立硬碟 是日貨嗎

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創立於2003年,它是基於IBM和日立就存儲科技業務進行戰略性整合而創建的


存儲業務是日立的五項核心業務之一,引進先進的技術及雄厚的資金是其業務發展及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公司著眼於通過提供適用於辦公室、途中以及家中的大容
量存儲產品使用戶們全面感受數字化的生活方式。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專注於迅速地發展硬碟驅動器的適用范圍,使其跨越傳統的計算機應用環境的界限,延伸至
電子消費產品及其它新興產品。
公司會繼承IBM和日立譽滿全球的研究開發技術並將其合共80年的硬碟專業技術發揚光大。憑借雄厚、專注的研發技術及開發方面的投資,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

將激勵和引領存儲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硬碟市場中,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至誠為客戶提供以客戶為本並一應俱全的全方位服務。通過世界級的運營模式、務實的頂尖技術知識,及完善的客戶支持服務架構,讓該公司的產品及服務質量達到驕人的水準。
2011年3月8日,西部數據宣布以總價值大約43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日立的硬碟業務(在
第三個季度完成),從而宣布硬碟市場三足鼎立的時代結束。目前希捷的市值大約在63.2億美元,西數收購日立之前是84.1億美元,收購後將遠超希捷成為
硬碟廠商中的「一哥」。

Ⅶ 目前迷你倉倉儲行業發展如何

深圳迷你倉市場三足鼎立,協同發展

深圳是國內發展迷你倉比較早的城市,截止2014年底深圳市場已經出現了良好的互動局面,行業內幾家品牌企業經常互動,為共同促進深圳自助倉儲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互相借力,互相協調,共同發展。

北京迷你倉市場群英薈萃各展英姿

北京市場上有幾乎十家迷你倉,是目前國內自助倉儲品牌公司扎堆發展最密集的地區。大家基本均已標准儲物間模式運轉,服務大相徑庭,品牌各有千秋,不分彼此。在未來3年時間內北京市場將會逐步淘汰一批並有一些企業壯大和連鎖化加強。

成都迷你倉市場雌雄同株,共同促進

成都雖然處於二線城市,但是無論在國內的消費市場還是時尚程度上都不亞於一線城市,作為迷你倉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上,成都也在國內所有二線里為大家交上了滿意答卷。

迷你倉倉儲行業發展相當迅猛,如果需要選擇的話推薦大眾迷你倉,大眾迷你倉填補了我國倉儲行業在自助倉儲方面的不足,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倉儲服務,並將自助倉儲這一外來模式更好地本土化,很好地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在家庭雜物、小型電商、裝修搬家、公司文件及少量貨物這些方面的存儲需求。

租用大眾迷你倉的倉庫性價比很高,最低只要2元/天。

Ⅷ 為什麼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能夠獲得高速增長

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高速增長背後,是對新數據時代的前瞻洞察和產品布局,早在2019年就提出新存儲之道,加大對分布式融合架構、SSD快閃記憶體檔等新技術的研發投入與創新,短短幾年裝機容量擠進全球前三(Gartner 22Q1數據)⌄出現Dell EMC、NetApp、浪潮存儲三足鼎立的局面。

Ⅸ 了解PS5,從這里開始:有哪些實用周邊,如何存儲加裝M2固態硬碟-

在現在家用 游戲 機的市場已經被手機市場蠶食很大一部分,當然家用 游戲 機上手玩起來的體驗是和手機玩 游戲 是天與地的差距,只有玩TV GAME的人才能懂!

在21世紀10年代,家庭 游戲 主機市場,任天堂Wii U的慘敗,微軟Xbox One的疲軟,索尼PS4所向睥睨。在10年代末,任天堂Switch的不走尋常路的異軍突起,微軟和索尼幾乎同時在20年代伊始,將次時代主機的發布,同時在原有的主機的高性能再提升一個檔次。新世代的三足鼎立如何發展拭目以待。從熱度來看,索尼的第一槍打得挺響亮。

PlayStation 5簡稱PS5,是Sony在2020年6月12日正式公布了 游戲 機實體,分為可玩 游戲 實體光碟的光碟機版本和只能玩純數字版 游戲 的無光碟機版本。並於9月17日的線上發布會,公布了其標准版(有光碟機)499.99美元,數字版(無光碟機版)399.99美元的售價。在2020年11月12日,全球上市發售後,極其火爆,價格也水漲船高,只能加價購買。

PS5作為擁有1億多銷量的PS4系列的下一任主機,處理器採用AMD 7納米 Zen 2架構的 Ryzen,而Zen 2的時序與PS4的Jaguar處理器接近,並對按照 游戲 時長對PS4上的 游戲 進行優化。GPU採用的是AMD Radeon RDNA 2架構,其中增加了「額外的邏輯運算」,來確保對PS4上 游戲 的兼容性,從而實現 游戲 的向下兼容。

在今年春節前,等於迎來了「等等黨的勝利」:原價3899元買到了標准版(有光碟機)。在入手PS5之後,除了 游戲 外,還需要選擇購買一些周邊配件,讓整體的 游戲 體驗更好。這次准備分享一些實用的配件推薦,拒絕雞肋配件,已經入手PS5或者計劃入手PS5的玩家都可以參考看看。

市面的PS5主機,主要是分非國行和國行版本,我個人建議考慮選擇國行版本,可以通過「備份恢復」大法來跨區到外服,另外國行也有質保。市面的價格基本上是非國行版本比國行版本貴,只因為是原生登陸外服。


不管是非國行還是國行的PS5,都只分為:標准版(有光碟機)和數字版(無光碟機版),選擇哪個版本的選擇就看個人使用習慣了,如果有中古交易和看電影的習慣,建議選擇標准版,這樣既能回血,還可以省下買4K UHD藍光播放器。可能這里有人糾結4K UHD藍光會不會鎖區問題,答案是會鎖區,但是目前市面4K UHD藍光碟多數是不鎖區的。如果是電影發燒友的話,不太推薦選擇標准版,因為4K UHD藍光播放功能比專業4K UHD播放器要偏弱很多。

注意: 通過「備份恢復」大法來跨區到外服的玩家,以港服為例, 非開通會員的玩家,不要領取14天免費會員 ,如果用14天免費會員資格領取 游戲 禮包就會出現 封號 風險!簡單說,要用會員,就老老實實充值購買正式付費會員。

網上有很多教程,也可以參考網上的。

港服PSN帳號注冊

備份步驟

1.准備一台港版PS4/PS5(自行解決,找朋友,找社群等等)

2.准備一個U盤(格式化為FAT32文件系統,1G左右大小即可)

3.U盤插入PS5,PS5開機直接添加用戶,並登陸之前注冊的港服帳號,輸入賬密或者掃碼登陸均可。

4.進入主機畫面,點擊右上角,【設置】-【用戶和帳號】-【用戶】,刪除多餘帳號的數據,只留下一個待備份的帳號(記得在登陸新帳號前備份原始數據)。以上操作可以讓備份數據最小,其實完整備份也不用擔心帳號泄漏,因為還原後還是需要登錄賬號密碼的。

5.返回設定,進入:【主機】-【系統軟體】-【備份/恢復】-【備份您的PS5】,只保留【設定】勾選即可,直接點繼續。

6.之後PS5會重啟,進行備份,至此已經備份完畢。備份後U盤的根目錄有【PS5】的文件夾,即可用於國行PS5還原。

還原步驟

還原非常簡單,隨便進入國行的PS5系統(可直接離線進入),進入【設置】-【主機】-【系統軟體】-【備份/恢復】,恢復PS5,即可重置系統,恢復成U盤帶港服帳號的系統。

注意: 機器如果不是最新系統,請先升級,不然會提示文件損毀。還原成功後點右邊的用戶登錄(如果網路不可用,可以重新連接一次網路或改DNS,網路測試里PSN顯示失敗不用管,接著進賬號登入賬號)

硬碟空間拓展

PS5主機內置存儲空間是825G,實際可用空間大約677G,對目前主流的3A大作 游戲 而言,這點空間著實捉襟見肘。PS5支持2種拓展存儲的辦法:外置USB拓展存儲空間 和 M.2 SSD 拓展存儲空間。

第一種,利用外置USB拓展存儲空間,可以用常見的機械移動硬碟和固態移動硬碟,兼容250GB以上、8TB以下的存儲介質,但是一次只能讀取一個存儲設備,並且傳輸速度最高為10Gbps。

注意: 這種拓展方式,有限制,只能存儲玩PS4 游戲 !如果要玩PS5 游戲 ,只能移入存儲在機身內部存儲空間才可以玩,也就是說用USB拓展存儲的機械移動硬碟和固態移動硬碟不能滿足「直玩」PS5 游戲 。

第二種,利用M.2 SSD拓展存儲空間,可以存儲PS5 游戲 ,實現「直玩」PS5 游戲 。

注意: PS5對擴容的M.2 SSD也有限制,M.2 SSD需要為PCIe 4.0版本,並且順序讀取速度要大於5500MB/s,這兩個是最基本的硬性要求。

我給PS5選擇的是希捷酷玩530系列固態硬碟(帶散熱器版),它採用了M.2 2280規格,長度80mm,寬度24mm,雙面布置顆粒的設計,還提供了5年質保的售後服務。


在官方說明中,可以看到PS5支持的M.2 SSD規格:介面需要M插槽,存儲容量250GB-4TB,長度支持2230、2242、2260、2280、22110,推薦安裝帶散熱馬甲的M.2 SSD,散熱馬甲片厚度最大11.25mm。

注意: 並不是速度達到了5500MB/s以上的M2.SSD就可以安裝使用,所以對用於PS5安裝使用的M2.SSD,建議最好咨詢一下品牌,避免出現不兼容等問題。

在入手希捷酷玩530系列固態硬碟前,我在希捷官網確認過這塊M2.SSD的兼容性,自帶散熱片版本的是可以完美支持PS5使用的。所以,我果斷就入手了它。散熱片採用了高級鋁塊,外表經過了陽極氧化處理,有助於提高冷卻效率和促進快速散熱。

仔細觀察定製的散熱片做工非常精細,觸感非常冰涼,得益於它和知名散熱品牌EKWB合作開發設計的。

M2.SSD包裹的散熱片非常緊貼顆粒晶元,查詢官方資料,它使用的是群聯PS5018-E18主控晶元,快閃記憶體顆粒則為鎂光原廠3D TLC,我這塊是2TB的版本,所以兩面一共有8顆快閃記憶體顆粒。配有外置緩存,使用的是2顆SK海力士的DRAM顆粒,單顆1GB。

很多小夥伴們一直問M2.SSD帶緩存與不帶緩存的區別?在HDD機械硬碟時代緩存有大的作用,雖然M2.SSD的速度已經有非常大的提升,緩存似乎提升速度作用不大,但是還是有很大作用的,簡單說可以提供高速隨機讀寫性能同時又保證大容量寫入時也不易掉速。

TXbench針對M2.SSD做了較好優化的,本身都可以更好展現M2.SSD的並發讀寫的性能,經過實際的測試, 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 2TB的順序讀取成績為7289.40 MB/S,順序寫入成績為7133.45 MB/S。可以看到4K隨機讀寫方面是有很明顯的優勢,4k隨機讀寫速度分別為78.54 MB/s和217.46 MB/s,以這樣性能面對 娛樂 玩 游戲 都能有很大的「狂飆」提升。

再來比較熟悉的CrystalDiskMark測試,經過實際測試,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 2TB的順序讀取成績為7372.87 MB/S,順序寫入成績為6875.12 MB/S,同樣性能表現非常出色。

ATTO Disk Benchmark的讀寫性能測試,當文件大小達到128KB時 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 2TB就能擁有最佳性能發揮,此時讀取接近6.79 GB/s、寫入在6.34 GB/s左右,而且隨著文件大小的增加,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性能波動,它的性能表現依然非常出色。經過實際的測試,順序讀取成績為6.82 GB/S,順序寫入成績為6.41 GB/S。

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高達7300 MB/s的讀取,以及6900 MB/s的寫入,即便放在一眾固態硬碟中也難逢敵手。不僅可以滿足PC電腦的高端玩家發燒 游戲 場景體驗,而且也可以完美適配PS5主機。

PS5的拆裝非常簡單,移除底座後,平躺放置PS5,右面板朝上(光碟機面朝上),向底部方向一推就可以打開側面板。通過拆卸後的面板,可以看見內側卡扣是倒鉤的形式與主機卡穩的。

需要注意,必須抬起這個角,在這個角的下面有2個垂直固定用的卡扣,如果不抬起,是無法滑開面板的。

移除了面板之後,就可以看到風扇下方的SSD擴展位了,SSD擴展位外還有一個保護蓋,一個螺絲,很輕松就能移除。

在加裝固態的槽位中設計了不同尺寸的固定螺絲位,PS5支持2230、2242、2260、2280和22110規格的固態,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是2280規格,所以將固定螺絲的金屬墊片移到2280孔位即可。

最後裝上擴充槽蓋,擰緊螺釘,將主機蓋板滑回原位。當蓋子固定好時,會聽到咔嗒聲,完成安裝步驟。

PS5加裝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的過程還是非常順利的,在安裝保護蓋後也可以發現尺寸是非常完美的,保護蓋也是剛好能蓋好,不會出現過高頂起的問題。接下來就打開PS5感受下 游戲 體驗。

PS5識別到了M2.SSD,此時選擇格式化M2.SSD並等待系統重啟開機即可。完成格式化後,PS5 會對你插入的M2.SSD進行測速。這里看到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的速度為5558.564 MB/s。PS5這里測試的順序讀取速度,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標稱的讀取速度為7300 MB/s,PS5上擴容會有一定的性能損失,一般而言會相比PC低300 MB~1400 MB/s,這個和所轉接的M2.SSD本身的性能以及溫度等因素都有關系,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這個性能損失幅度算是很小的了。但是,它依然遠超官方要求的5500 MB/s, 游戲 體驗也能有很好的保障。

進入系統可以看到,系統中已經可以使用新插入的M2.SSD了,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 2TB總大小為2.00 TB,非常安心的容量。

在安裝位置,可以單獨設置PS5 / PS4 游戲 的默認安裝位置。

嘗試將《原神》從主機移動至希捷酷玩530固盤內, 游戲 大小為39.73GB,PS5 SSD的移動速度很快,用時約33秒。

然後是 游戲 載入速度,這里測試了一下系統原盤和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的分別速度。我測試了大約6款 游戲 ,整體而言還是明顯發現安裝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上的 游戲 ,會提升3-5秒左右,當然這也和PS5 游戲 ,開場前長時間的logo過場時間很長有一定的關系。

在我測試《原神》時,從主菜單進入 游戲 ,載入 游戲 進入正式 游戲 ,這個過程。 游戲 安裝在系統原盤,啟動進入正式 游戲 ,大約52秒。

游戲 安裝在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啟動進入正式 游戲 ,大約45秒,相比安裝在系統原盤要快了將近7秒左右。

在多款 游戲 體驗之後,都會發現比安裝在系統原盤上載入要更快一些。當然,這也是得益於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的高速讀寫速度,可以讓載入的畫面一閃而過, 游戲 場景的切換也變得更加絲滑。

USB外置拓展便宜量大,但啟動PS5 游戲 需要先轉移到內置存儲,動輒十幾分鍾實在體驗不佳;M.2 SSD拓展和機內存儲有著一樣的使用體驗,所以選擇M.2 SSD拓展空間是最理想的方案。一定要選擇帶有散熱器版的M.2 SSD,就像我換的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碟,就是針對PS5設計的散熱片,可以完美內置安裝到PS5上。

PS5主機貼紙

在PS5主機中間黑色「腰帶」部分是亮面設計,日常使用,落灰很容易出現刮痕,並且也容易留下指紋,建議愛護主機的小夥伴就買個貼膜保護一下。

如果是70,80後老玩家就知道PS2開始就出過不少以顏色和塗裝的「限定版」主機,價格也不菲。那時候家用機的周邊非常非常的少,更別提塗裝貼紙這些了。在主機利潤越來越透明的當下,自然最賺錢的就要數周邊配件了,PS5各種圖案的貼紙也讓人看得迷茫。簡單說,現在PS5的貼紙主要分2種:一種是針對主機中間黑色「腰帶」部分,另外一種就是全包主機+手柄,便宜和貴的差別基本上就是圖案清晰、開模切口是否1:1比例等,至於什麼殘膠遺留,基本上很難有了,除非是做工真的是差到掉渣的貼紙。

我給PS5買選的是單獨側邊貼紙,只貼中間保護,安裝很簡單,對准預開孔位貼就可以了。


如果有小夥伴不喜歡貼紙方式的「換裝」PS5,可以考慮索尼官方的主機蓋換殼配件,不過399的價格真的是有點貴,或者可以考慮第三方的主機蓋,款式就多一些選擇。

PS5手柄

PS5全新手柄設計——DualSense,這款手柄新增了觸覺反饋功能(Haptic feedback),這也是首個支持該功能的PS手柄,是手柄震動的改進升級版。在DualSense的L2和R2中加入了自適應扳機(Adaptive triggers),可以根據不同的 游戲 提供不同的阻力反饋,比如能模仿拉弓射箭的觸感,DualSense還集成了內置麥克風與Type-C介面。


DualSense無線控制器支持高精度觸覺反饋震動,採用雙震感馬達取代傳統震動馬達,震動反饋更加細膩,從環境周遭的輕微震動到武器的後坐力均可真實反饋到玩家的手部。自適應扳機將為玩家帶來具有阻力的扳機鍵,從此,不論是拉弓時的緊綳、槍械扳機的兩段式擊發還是油門的線性阻力。內置麥克風以及耳機插口,支持一鍵靜音,實裝Create創建鍵,方便捕獲精彩瞬間。

注意: 之前的PS4原裝手柄和第三方PS4手柄在PS5上使用,只能用來玩PS4 游戲 。目前, 如果要玩PS5 游戲 的話,就只能選擇使用PS5原裝手柄 ,建議雙打的小夥伴購入多一個手柄,或者直接選擇雙手柄套裝。

手柄保護套

手柄保護套除了可以防止日常意外摔落手柄損壞外,而且也算是一種個性裝飾物。我建議比較愛惜的小夥伴選擇,如果是裸柄的話,長時間使用摩擦就會發現經常觸碰手指的地方會出現打油問題,這些都是手汗、手油引起的。

我買的是良值的紅藍硅膠套,很有蜘蛛俠戰衣的質感。

PS5手柄保護套市面有很多款式,主要是:硬塑材質水晶殼和手柄一體保護硅膠套,兩種不同材質的保護套都可以避免手柄出現打油問題,但是它們的手感就差別很大了。如果手汗多的,就選擇硅膠套的款式,操控手柄的時候可以防止手汗打滑。硬塑材質水晶殼手感一般,並且不防滑。我不建議選擇那些手柄貼紙,僅僅是把手柄換個顏色,也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時間長了,還可能掉色。

注意: PS5手柄在安裝保護套之後,就不能選擇PS5原裝手柄充電座,需要使用數據線充電。

手柄收納殼

對於多手柄用戶來說,收納殼或者收納包是實用的,平時一人 游戲 的時候,另外一支手柄就閑置了,可以考慮收納裝好,避免吃灰。

市面上PS5手柄便攜包大多數體積碩大還放不穩,很松垮。所以,我一直沒有購買手柄便攜包,只能裸奔,經常是不小心磕碰到,搞得傷痕累累的。後來發現tomtoc推出有三大主機的手柄殼,果斷入手Switch和PS5的手柄殼,它的設計近乎達到我心中完美的樣子。別家都是EVA包,雖然也是硬的,但是依舊容易變形,但是tomtoc手柄殼採用了很厚實的PC材質,起到了很好的硬甲保護,也比那些什麼透明水晶殼要扎實多了。


但是為了保護,手柄並不是直接嵌入殼體,而是被巧妙的用幾個凸起襯托在殼身之中,設計非常秒!按鍵保護和他們家的Switch包一樣,針對按鍵做了凸起,放進去後根本碰不到搖桿按鍵,被完全的保護起來了,滿分好評!看的出tomtoc這次設計很用心,殼體曲線幾乎完美貼合PS5手柄,整個手柄殼放入PS5手柄後兩側幾乎沒有縫隙,上下左右的空間看得出盡力壓縮到了最小,最終結果就是套上殼的體積相比原本只大了一點點。另外充電口預置好評,套殼充電防吃灰。

PS5無線耳機

在PS5上使用耳機,如果想要體驗無線耳機的話,那麼就只有索尼原廠的 游戲 耳機或者獲得索尼認證的第三方耳機雷蛇Gaming、羅技ASTRO等才可以完美支持。不過我並沒有給PS5考慮選擇專用的耳機,而是利用USB藍牙音頻發射器+降噪藍牙耳機的組合。


我用的是綠聯USB藍牙音頻發射器5.0適配器,它可以適用於PS5、PS4、Switch、電腦使用,通過這個適配器可以接入藍牙音箱和藍牙耳機。抗干擾性能還是很不錯的,不過需要佔用PS5的USB-A或者USB-C介面。在實際使用中, 游戲 聲音和畫面同步,並沒有太大的延遲,這點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畫音不同步的話,真的是體驗很差。


耳機我是用綠聯HiTune Max3頭戴式耳機,它融合了全場景的空間音頻技術、主動降噪技術、蠶絲復合振膜大師音質。內置高精度陀螺儀、智能陀螺儀演算法和獨家立體聲聲效演算法,形成一個360 的環繞聲場。在實際使用中,佩戴者可以感受到一種真實三維空間才有的聲音形體感,並且即使轉動頭部,也能始終感覺聲音來自設備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綠聯頭戴式耳機是國內首款全場景適配空間音頻的藍牙耳機,不限App、不限設備。

內置了40mm大動圈單元蠶絲復合振膜,配合錄音室級別的精細調校,使得聲音清晰度更高,細節還原度更好。並採用全新雙核數字藍牙降噪 Soc、高靈敏度的 hybrid 降噪系統,配合包裹式耳罩,最大降噪深度可達 35dB。平時我除了使用在PS5上,也可以用到PC電腦上,非常的方便好用,也可以避免單獨給PS5買一個專用的 游戲 耳機要實用多了。

適合PS5的電視機

要把客廳打造 娛樂 室,那麼必須選一台新的電視作為主機 游戲 的「最佳拍檔」。電視自然是要考慮 游戲 性能上的突出,另外 游戲 畫面效果要好,輸入延遲低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到的。

哪款 游戲 電視值得買?我選的是QLED量子點電視,這類的電視有TCL、三星等行業頭部品牌,最終我選擇了國產TCL,在各方面性能來說是非常超值的,不僅在同價位的電視里很出色,而且比國外品牌同配置的要便宜不少,我入手了TCL比較有代表性的QLED量子點電視系列產品:TCL QLED 游戲 社交電視Q8E。


TCL QLED 游戲 社交電視Q8E不僅畫質好,色域覆蓋廣外,還配合了120Hz高刷新、VRR可變刷新率和ALLM自動低延遲技術,讓它成為准 游戲 電視;4+64GB超大內存和HDMI 2.1介面, 游戲 觀影都游刃有餘,而且內存採用雙架構DDR4,帶來更加疾速的體驗,支持安裝第三方軟體;內置了安橋音響和杜比全景聲認證,也讓視聽體驗更為出色;配備了豐富介面:3個HDMI 2.1介面、2個USB 介面等,滿足不同接入需求。

和主機 游戲 搭配使用,自然想要體驗到次世代 游戲 主機極致性能,TCL QLED 游戲 社交電視Q8E除了好畫質外,另外的120Hz+HDMI 2.1+VRR+ALLM這些功能一樣也沒有落下,全帶有。VRR可變刷新率技術,在實際體驗 游戲 可以發現,有了這個技術支持能讓整個 游戲 過程實現從48Hz到120Hz的自適應顯示,避免了屏幕刷新率和 游戲 幀率不匹配引起的卡頓。玩動作類的 游戲 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延遲帶來不好的體驗,在 游戲 中突然需要做躲閃動作的時候,按下手柄按鍵,結果延遲問題,導致 游戲 中沒來得及躲避,就「英勇就義」Game Over了,極大降低了 游戲 體驗樂趣,有時候真的是恨得摔了手柄。現在有ALLM自動低延遲,以及4G+64G的大內存組合,在HDMI 2.1介面高速傳輸下,把延遲降低到最低,真的是非常適合主機 游戲 作為「最佳拍檔」來玩 游戲 ,和普通LED電視相比,可以帶來更好的 游戲 體驗。作為行業首家騰訊START雲 游戲 四星認證電視,內置騰訊START雲 游戲 50+款品質大作,大屏一鍵暢玩,更是給 游戲 用戶的福利。

作為一個從小喜歡 游戲 的玩家,一直喜歡著 游戲 ,好 游戲 就像好書一樣。為了更好體驗 游戲 ,去購買使用和了解配件提升體驗,總結了一下自己的用過的實用配件,希望能給選擇PS5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Ⅹ 最後因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不復存在

從兩個角度來看,三足鼎立的局勢不復存在都能說得通。
第一是夷陵之戰,劉備戰敗導致蜀國軍力嚴重受損,諸葛亮運營多年的戰略計劃嚴重受挫,無法憑借自身實力撼動魏國統治。
第二是鄧艾滅蜀,結束了三國對立的態勢,只剩下了吳國獨自面對龐大的北方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