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老數據存儲的未來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老數據存儲的未來

發布時間: 2022-12-22 12:14:25

『壹』 大數據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大數據行業發展前景十分的好,比如現在很多的人工智慧也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支持,沒有大數據的支持,人工智慧將無法智能,這將進一步擴大大數據人才的缺口。
並且大數據自身就能夠打造出龐大的價值空間,隨著大數據應用於各行各業,並改變著各行各業,同時也引領大數據人才的變革,在國家及當地政府支持下,大數據在快速發展。
廣大的學生群體、跨行就業、在職提升等人群都想進入大數據行業,但是又比較擔心大數據的就業前景不好,因此大數據的就業前景備受大家關注。
大數據領域的就業崗位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崗位多
大數據技術本身具有一個天然的產業鏈,這條產業鏈涉及到諸多環節,包括數據採集、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呈現和數據應用等,這些環節會釋放出大量的人才需求。
2、人才類型覆蓋廣

大數據領域不僅人才需求量大,同時需要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既需要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隨著大數據技術逐漸開始落地應用,大數據人才需求正在從創新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過渡,而這部分人才的規模也比較龐大。
3、行業覆蓋廣
大數據人才的就業渠道不僅僅包括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公司,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不斷推進,廣大傳統行業也將陸續釋放出大量的大數據崗位,這是大數據就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從目前的行業特徵來看,首先釋放出大數據人才需求的行業包括金融、通信、醫療、出行和教育等行業,未來傳統製造業也會釋放出大量的崗位需求。
4、薪資待遇高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產品的應用,傳統行業的諸多崗位將逐漸開始升級,人力資源的崗位附加值將逐漸提升,所以可以預見未來大數據領域的薪資待遇將不斷提升。從近些年大數據方向研究生的就業薪資待遇來看,整體的薪資待遇還是比較可觀的,而且在逐年提升。

『貳』 「古董級」儲存技術——LTO/LTFS磁帶技術

姓名:孫賓

學號:17011210280

學院:通信工程學院

轉自:微信公眾號EDN電子技術設計

【嵌牛導讀】本文介紹早期的存儲技術,並與現在存儲技術進行對比

【嵌牛鼻子】LTO/LTFS

【嵌牛提問】古董級的存儲技術在當今還有用處嗎

【嵌牛正文】

只要與技術有關,對於看來似乎是過時的技術也「永遠不要說不可能」。等到有一天「改朝換代」了,它可能會「卷土重來」,甚至變得更可用或更具吸引力,成為解決新問題的好辦法。

不會吧?我們現在是一腳踏進時光機了嗎?大家都知道「磁帶」是……「古董級」技術了啊!現在所有的儲存應用不是都採用固態硬碟(SSD)或硬碟驅動器(HDD)內存嗎?

答案說對也不完全對。最近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有一篇文章——「企業尋求傳統技術對抗新的威脅」(Companies Look to an Old Technology to Protect Against New Threats)中提到,許多公司為了預防萬一,再度將數據儲存於磁帶上。這並不僅僅是一種軼事趣聞:市場上還有一些強力的數據左證磁帶單位出貨量增加,以及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量被儲存在磁帶上。

磁帶雖然不像SSD或HDD內存那麼容易存取,但這種屬性也是它的一項優點,尤其是當遇到「最糟糕」的情況發生時,它能展現其強勁且緩慢恢復的機制。此外,由於磁帶無法「聯機」,所以黑客也不太可能存取。《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指出,「政府、金融服務公司、醫療保險公司以及其他受監管的產業仍然將磁帶作為數字記錄的備援系統。現在,還有一些公司開始回頭尋求磁帶技術,因為黑客在滲透其防範措施方面變得越來越厲害了。」

如果你還停留在磁帶就是那種一大卷磁碟的老舊想法,那才真是落伍了;事實上,現在只剩下一些檔案磁碟還能幸運地找到播放設備。目前,磁帶產業已在易於操作的磁帶盒上進行標准化,使其得以在磁帶驅動「場」的較大數組配置下,透過機械手臂播放與倒帶,如表中所示。甚至在國際磁帶儲存委員會(Tape Storage Council)的協助下,也開始出現一些標准,致力於定義外形尺寸與格式等等。Tape Storage Council是2012年成立的業界組織,旨在促進磁帶儲存產業的技術創新與應用。

兩項關鍵標准:LTFS與LTO

磁帶技術的兩項關鍵標準是線性磁帶文件系統(Linear Tape File System;LTFS)——能讓磁帶「幾乎」像是HDD一樣使用;以及1990年代晚期開發的線性磁帶開放(LTO)標准,用於作為當時專有磁帶格式的替代開放標准。在Tape Storage Council最近發表的「技術進步推動磁帶擴展新市場」(Technology Advances Propel Tape to New Markets)報告中,簡單扼要地敘述了磁帶技術的最新進展與應用。

對於磁帶與SDD或HDD的比較並不僅限於安全性;Tape Storage Council認為可靠性和誤碼率(BER)方面也值得關注。如下圖,Quantum LTO-7每1019位出現一次錯誤,而頂規的HDD平均1016位出錯一次,這之間高達3個數量級的差異著實令人印象深刻。磁帶和HDD之間的其他性能比較也值得注意,甚至可能破解傳統的迷思。

磁帶系統同時也是一種微型的模擬訊號、無線傳輸鏈路,即使所儲存的數據是數字的。從很多方面來看,它類似於RF通道,除了RF被磁場取代為能量傳輸。此外,它還存在著抖動、訊號雜訊比(SNR)、符號間干擾、訊號強度變化等影響RF「無線」鏈路的所有問題。

當然,讀取通道從模擬前置放大器(盡可能靠近讀取頭本身進行安裝)以及可變增益放大器(VGA)開始。但那隻是模擬訊號處理的開始,因為先進的磁帶系統使用具有部份響應、最大似然(PRML)訊號檢測電路的讀取信道,從而使實現成功與零錯誤數據還原的機會最大化(盡管信道不規則)。雖然實體尺度可能遠比RF鏈路更小,但訊號路徑區塊是類似的。

在此似乎存在有悖於「回到未來」的發展元素。磁帶不僅是第一個高密度的數據儲存機制(比起HDD更早的多),也是早期的「業余愛好者」——個人計算機(PC)採用飛利浦的消費級音頻磁帶盒作為低成本儲存媒體(當然是低速且低容量),透過「開機載入程序」(boot loader)載入操作系統以及儲存程序與數據。而今,對於業余愛好和商業應用而言,現在使用磁帶並不劃算,特別是高密度的HDD價格更合理且可隨機存取,但潛在的磁帶技術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還有「卷土重來」的發展趨勢。

老樣子,我想再次重申:只要與技術有關,對於看來似乎是過時的技術也「永遠不要說不可能」。等到有一天「改朝換代」了,它可能會「重現江湖」,甚至變得更可用或更具吸引力,成為解決新問題的好辦法。

『叄』 大數據未來將現三大發展趨勢

大數據未來將現三大發展趨勢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的迅速發展,新數據源不斷出現,而中國數據總量的不斷增長,使大數據成為一種重要資源,有利於推動零售、旅遊、醫療、金融、電信、政府公共服務各個領域的業務創新。

大數據轉變企業商業模式

來自於線下大數據市場(IT企業的大數據應用及大數據平台業務市場)中IT巨頭和單一大數據業務的廠商開始行動,優化產品和服務路線圖;線上大數據市場(互聯網用戶數據市場,以及以互聯網金融為主的線上金融市場)的成熟度逐漸提高,以金融和零售為核心的線上大數據應用走向成熟,市場體量進一步擴大。企業著力培育數據資產,積極探討數據變現,行業大數據多集聚、少融合。

大數據產業鏈整體布局完整,但局部環節競爭程度差異化明顯。數據採集環節,綜合型大數據源市場處於結構化整合階段,垂直型大數據源市場處於布局階段;數據存儲和數據挖掘環節市場結構穩定,國際巨頭壟斷,寡頭格局已經形成,國內企業短期內很難超越;數據應用環節是國內企業的機會,但技術仍不成熟。

各環節產業鏈正在影響企業商業模式的轉變。模式一:利用存儲能力進行運營,滿足企業和個人面臨海量信息存儲的需求;模式二: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後預測相關主體的行為,以開展業務;模式三:直接進行信息租售或提供信息租售平台;模式四:IT服務提供商提供大數據空間出租模式,通過出租一個虛擬空間,從簡單的文件存儲,逐步擴展到數據聚合平台;模式五:針對企業需求,為運營某一環節或某一業務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實施單點技術,例如向零售商提供大數據分析技術,獲得營銷點子;模式六:針對企業系統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模式七:BDaaS (Big data as a service),數據應用即服務的模式,通過雲服務提供在線大數據技術或者解決方案。

根據易觀智庫2014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行業投資結構數據顯示,金融、通信、零售為前三大行業,投資佔比分別為16.0%、15.6%和13.9%。政府、醫療、旅遊投資比例分別為12.7%、9.0%和4.1%。六大行業累計佔比71.3%。其他行業包括教育、製造、能源、媒體、互聯網等,累計佔比28.7%。大數據產業集群逐漸形成,即針對企業而言,以雲端大數據集聚為前提條件,以行業雲服務為平台,共享企業間核心競爭力。

大數據市場三大趨勢漸顯

大數據市場未來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其一,數據生態系統復合化程度加強。大數據的世界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巨大的計算機網路,而是一個由大量活動構件與多元參與者元素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終端設備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網路服務提供商、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數據服務使能者、數據服務提供商、觸點服務、數據服務零售商等等一系列的參與者共同構建的生態系統。而今,這樣一套數據生態系統的基本雛形已然形成,接下來的發展將趨向於系統內部角色的細分,也就是市場的細分;系統機制的調整,也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系統結構的調整,也就是競爭環境的調整等等,從而使得數據生態系統復合化程度逐漸增強。

其二,數據管理成為核心競爭力,直接影響財務表現。當「數據資產是企業核心資產」的概念深入人心之後,企業對於數據管理便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將數據管理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發展,戰略性規劃與運用數據資產,成為企業數據管理的核心。數據資產管理效率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顯著正相關;此外,對於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而言,數據資產競爭力所佔比重為36.8%,數據資產的管理效果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表現。

其三,產業核心要素的掌控者主導數據生態體系。數據生態體系中的核心環節是產業的核心要素,例如電商的支付、物流、信息(信用)。掌握產業核心要素環節的企業若順勢而為,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優勢進一步釋放,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產業核心要素的大數據掌控數據生態的主要生態鏈,從而最終實現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再一次騰飛。

大數據應用推動各行業發展

進一步通過數據驅動經營和營銷,各零售企業會以會員為核心進行管理優化,通過以人為中心的數據驅動,實現決策優化及精準營銷。行業會探索越來越多的大數據營銷新模式,各類零售企業會積極嘗試新機會,如微店等,尋找消費者偏好的新潮流。不斷豐富外部數據源,在企業自身線下數據採集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與更豐富的外部數據源合作將快速提升營銷的精準度,包括權威市場研究機構、領先互聯網巨頭等。

旅遊大數據的應用,是盡快建立數據統一化標准,建立統一數據交換標准,區域旅遊數據一體化,全國旅遊數據一體化。實現大數據的三屏統一(旅遊監管大屏、景區公告大屏、遊客手機屏)。

通過利用醫療服務的EHRs數據、醫院與醫保的結算與費用數據、醫學研究的學術、社會、政府數據、醫療廠商的醫葯、醫械、臨床實驗數據、居民的行為與健康管理數據、政府的人口與公共衛生數據、公共社會經濟生活中網路產生的數據等方面,為醫療行業的葯品研發、疾病治療、公共衛生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健康危險因素分析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在傳統金融運作模式下,金融機構評估消費者的信用狀況、消費能力、消費意願的能力不強,導致部分金融領域產品服務定價過高,部分領域成為剩餘市場,這與實際的金融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大數據將有助於推動金融和銀行產業中的數據聚合,基於產業整體數據挖掘價值,推動產業的發展,推動業務模式的創新。金融業大數據目前應用的主要價值在於金融風險管理、消費智能、智能運營等。

電信企業從傳統數據時代走向大數據時代。由於電信企業生產運營所需,自身生產管理系統已經具備海量以客戶為中心組織的統一的視圖數據資源。大數據可為電信業提升網路服務質量,增強管道智能化;更加精準的洞察客戶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升級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提升客戶價值;提供數據安全服務,在大數據市場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海量的數據狀態及其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一個影響整個國家和社會運行的基礎性社會制度。它是治理交通擁堵、霧霾、看病難、食品安全等「城市病」的利器,更將為政府打開了解社情民意的政策窗口,打造平台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即智慧政府。其應用價值是:加強統籌規劃,優化大數據形成機制;加強數據收集和信息感知,提高智慧城市感知水平;推進大數據應用,提高經濟社會智慧化水平。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未來將現三大發展趨勢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肆』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開一個腦洞:如果地球正在面臨一場馬上到來的毀滅性星際災害,人類又想盡可能地保存地球的生命和文明,在現有條件下,該怎麼辦?

像大劉一樣讓地球停止自轉然後逃離太陽系,這恐怕來不及了。而如果像諾亞方舟一樣,一股腦把人類、動植物和人類的知識搬運到飛船上,現有的火箭運載能力,恐怕也裝不下這些物質的億萬分之一。

如果想盡可能多、盡可能長久地保存地球的生物,我們只需要把所有物種的DNA序列信息收集打包,在飛船的低溫環境下便可以保存長達數十萬年;而人類文明的信息呢?我們知道這些信息最高效的形式就是數據,而這些數據主要存儲在硬碟和光碟當中的。

想想這些硬碟儲存器的重量和數據密度,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氣餒。更何況,可能飛船還沒逃出太陽系,這些數據就會因為硬碟或光碟的壽終正寢而丟失。

那麼DNA能不能當做硬碟來存儲數據信息呢?答案是,可以的。

DNA絕對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信息存儲工具,同樣也可以作為數據信息的存儲介質,且存儲密度和使用壽命要遠遠超出現有的磁碟式的存儲方案。因此,DNA存儲,正在被人類視為數據存儲的未來,成為拯救人類數據存儲危機的最好的替代方案。

DNA存儲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現在發展到那一階段?商用的話還有哪些阻礙?這需要我們一一解答。

在了解DNA存儲是如何工作的之前,我們簡單了解下磁存儲和光存儲這兩種現有的解決方案的原理。

磁存儲的原理就是在金屬材料上塗上磁性介質,在通電的情況下形成電磁效應,可以進行存儲和表達0101的二進制信息。磁存儲的硬碟的優點是錄入和讀取的速度快,缺點是與體積重量相比,數據密度較低。經過60年發展,大概可以在3.5英寸大小的硬碟驅動上存儲3TB數據。

光存儲的原理是將數字編碼的視頻和音頻儲刻錄在光碟表面的凹槽中,再通過激光將這些凹槽中的數據讀取出來,進行轉存或播放。當前,光存儲也正在經歷存儲的極限。因為想要存下更多的數據,凹槽就必須越小、越緊湊,要求激光的精度也越高。目前,單層藍光光碟能夠保存 25GB 以上的信息,另一種紫外線激光如果研製成功,其光碟容量可以達到500GB的容量。

相對於磁存儲和光存儲而言,DNA存儲有哪些優勢?

首先,就是節約空間。但這些單層平鋪式的存儲方式,比起DNA的雙螺旋立體結構來說,其存儲量就有了多個數量級的差距。DAN本身的物理體積極小且又是立體結構,單位空間的數據密度非常高。舉個簡單的例子,1克DNA不到指尖上一滴露珠大小,卻能夠儲存700TB的數據,相當於1.4萬張50GB容量的藍光光碟,或233個3TB的硬碟(差不多151KG重)。

再則,非常節能。現有存儲方式,比如說一個數據中心,要消耗大量的單晶硅,還要消耗大量的電。而DNA物質只需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就可以,基本不需要額外的人工維護。就算需要把DNA冷凍起來,消耗的資源和能源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存時間非常久。現在高密度的存儲器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減,能存儲時間最長的工具是磁帶,其壽命也就50年,其他的存儲器壽命更短。比較而言,DNA則保質期就以百年計算了,如果將其冷凍起來,能保存幾千甚至上萬年。

看來人類文明的拯救方案有了,但DNA存儲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眾所周知,DNA由四種含氮鹼基——A、T、C和G互補配對構成,科學家將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分別賦予二進制值(A和C=0 ,G和T=1),隨後通過微流體晶元對基因序列進行合成,從而使該序列的位置與相關數據集相匹配。這樣就把這些鹼基對編碼成1和0的組合,就可以用DNA的序列信息來表達二進制的語言了。

當每次將二進制語言寫進DNA序列當中,就可以把「DNA硬碟」放到低溫環境中進行保存。而需要讀取數據的時候,只用對目標DNA進行測序,將鹼基對還原成二進制編碼,再完成解碼,就可以還原為我們常見的數據了。

原理是非常簡單,但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就要簡單回顧下DNA存儲技術的發展史了。

最先想到這一方法的是一位藝術家Joe Davis,他在1988年與哈佛研究人員合作,把一個取名為Microvenus(小維納斯)的7*5像素矩陣的照片,轉化成35個鹼基的DNA序列,插入到大腸桿菌里,第一次把不屬於自然演化的信息寫進了在DNA當中。

(Microvenus代表女性和地球)

2010年,美國合成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帶領研究團隊化學合成了整個支原體基因組DNA,取名為「辛西婭(Synthia)」,並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將課題研究者的名字、研究所網址和愛爾蘭詩人詹姆斯的詩句等信息編碼進新合成的DNA中。

2011年,哈佛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和加州大學的瑟里·庫蘇里(Sriram Kosuri)領導的團隊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基因組專家高原(Yuan Gao)首次進行了概念證明性實驗。團隊使用短DNA片段編碼了一本丘奇的659KB數據的書。

2013年,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的尼克•高德曼(Nick Goldman)和他的研究團隊也成功地將包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和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片段、一篇沃森和克里克DNA雙螺旋論文副本等5個文件編寫進了DNA片段里當中。739KB數據成為當時最大的DNA存儲文件。

2016年,微軟和華盛頓大學又利用DNA存儲技術完成了約200MB數據的存儲,成為DNA信息存儲技術的一個飛躍。

2017年7月,《自然》雜志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賽斯•希普曼(Seth Shipman)和喬治·丘奇合作的一項活體DNA存儲的研究。他們把一部130年前的黑白電影《奔跑中的馬》存在了大腸桿菌的DNA上。雖然大腸桿菌體內有一段「奇怪的DNA」,不僅能夠正常生存,還可以正常遺傳,每次繁衍都是一次數據復制。而且存儲在基因組中的電影,在每一代大腸桿菌中也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了。

但因為細胞的復制、分裂以及死亡,會造成信息出錯的風險,未來數據安全,大多數情況下存儲信息的DNA都是以DNA乾粉的形式存在,活體細胞存儲的研究轉向合成DNA存儲。

同一年,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基因組中心在《科學》雜志發表了一項稱為「DNA噴泉」演算法高效的DNA存儲策略。這項技術展示了最大化利用DNA的存儲潛力,成功將海量信息壓縮至DNA的四個鹼基,即為每個DNA編碼1.6比特(bits)的數據,比之前多存儲了60%的信息,逼近理論極限(1.8比特)。該方法能夠將215PB數據存儲在一克DNA中,相當於2.2億部電影。

2018年,愛爾蘭沃特福德理工學院(W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DNA存儲方法,可在1克大腸桿菌DNA中存儲1ZB的數據。

2019年,丘奇團隊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實驗結果。他們將丘奇的一本大約5.34萬個單詞《再生: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變未來的自然和自己》的書,以及11張圖片和一段Java程序,編碼進不到億萬分之一克的DNA微晶元,再成功利用 DNA 測序來閱讀這本書。

這些科研的快速發展也意味著DNA合成技術(數據寫入)和DNA測序技術(數據讀取)正走向成熟。但同時,DNA編碼過程仍然存在著存儲/讀取速度和成本等問題,DNA存儲離商業化還在路上。

在實驗室里,看起來DNA存儲並不復雜,但是在商業化上面,仍然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首先,存儲和讀取的速度都很慢。DNA存儲設備的訪問速度很慢,存取也很費時間。相比較磁碟存儲的電磁信號,DNA合成卻要依賴於一系列化學反應。用磁碟寫入200MB數據,不用1秒,用DNA合成差不多得需要3周的時間。

其次,DNA介質不能覆蓋和重寫。在DNA里,一旦把信息存進去,一般來說不能修改。想讀取這個文檔,需要把全部信息完全測序出來再轉碼。

第三,數據存儲的准確性有待提高。目前DNA測序時的重復讀取導致讀錯概率較大。

第四,隨機讀寫困難。目前DNA合成技術無法一次性產生較長的DNA分子,只能合成眾多的短片段。這使得在眾多DNA小片段組成的混合物當中,快速調取特定數據存在困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DNA存儲成本太高了。比如目前DNA存儲200MB數據,需要耗資80萬美元,而用電子設備,成本連1美元都不到。

但正如上面所說,如果放到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和數據存儲空間壓力下,DNA具有的大存儲密度、高節能環保、超長穩定性的獨特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只要隨著存儲和讀取技術的發展,DNA編碼和測序的效率提升,成本大幅下降,DNA存儲離商業化應用也就不遠了。

那麼,現在在商業化上有哪些進展呢?

在2015年,微軟公司和華盛頓大學合作發表了一個成果,採用定點讀取信息,也就是給一個長長的DNA鏈里加入一些追蹤標記。這些類似索引機制的標記,可以不用每次等測序完整DNA長鏈,就能選取合適的標記進行讀取。

2018年,讀取技術又實現突破,微軟研發了「納米孔」讀取技術,讓 DNA 介質列能擠過一個很小的納米孔而讀取其中每個 DNA 鹼基。這一技術讓大大縮小了讀取設備的空間開支,一個手掌大小的 USB 設備就能進行讀取,但讀取速度在每秒幾KB左右,可以說仍然相當慢。

2019年3月,微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一項新的進展,他們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自動DNA存儲介質。相比較於手動操作進行DNA的合成和測序,能夠自動化方式進行DNA編解碼才是未來商業化的出路。

另外,關於DNA存儲和讀取時長以及成本的問題,一家2016年成立的美國初創公司Catalog也正試圖嘗試解決。

去年,Catalog將一共16G的維基網路英文版文本存儲在了一個DNA分子上。他們使用了一台DNA書寫器設備,以4Mbps的速度在DNA中記錄這些數據。這意味著在一天內可以記錄125GB,大約相當於高端手機可以存儲的容量。這一速度已經是之前研究所存儲速度的三倍。

目前,Catalog使用了由20到30個鹼基對長預制合成DNA鏈,通過酶嵌套在一起,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這些片段的排列就像英語使用26個字母一樣,理論上可以創造出無數的組合。據Catalog估計,未來進行1MB數據DNA存儲成本將不到0.001美分。

當然,如果未來這家創業公司真的能夠將成本大幅降下來,那麼確實有可能為DNA數據存儲的商業化鋪平道路。

在2019年,《科學美國人》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布的當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中, DNA數據儲存技術名列其中。

可以預見,磁存儲和光存儲方式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占據數據存儲方式的主流。不過,即使我們不會出現地球末日這種極端情況,因為近幾年數據激增,人類也正面臨數據存儲空間不足的嚴峻問題。同時,數據存儲需求激增,帶來的是硅晶片使用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水資源和能源消耗等問題。

DNA存儲技術的實現,一定程度將緩解傳統存儲的容量問題,並大幅減少電子元件和能源的消耗。

『伍』 大數據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大數據的行業已經大面積覆蓋,縱觀未來三十年都屬於緊俏行業,目前我國對於大數據的就業人員需求很大,所以說大數據的就業前景非常樂觀。

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大數據應用的普及和發展才剛剛開始,我們預計未來二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都是大數據黃金發展階段,相關的行業將引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大部分行業都需要,市場、營銷、運營相關的需求很多。

大數據不是職位,學完大數據認證後你可以從事大數據挖掘專家,高級行業分析師,大數據業務架構師,大數據架構師,大數據演算法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大數據運維工程師。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大數據相關的人才都是供不應求的局面。目前市場急需運用大數據分析結果的大數據相關管理人才。

目前我國本科專業中和大數據相對應的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它是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是個交叉性很強的專業,很難說完全歸屬於哪個獨立的學科。所以,不同的學校有的是信息學院申報,有的是計算機學院牽頭申報,有的設在統計學院,還有的在經管學院。

大數據分析在業務中使用的流程分為數據獲取和預處理、數據存儲管理、數據分析建模、數據可視化。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就業。

『陸』 大數據未來發展方向有哪些

1、在大數據採集與預處理方向


這方向最常見的問題是數據的多源和多樣性,導致數據的質量存在差異,嚴重影響到數據的可用性。針對這些問題,目前很多公司已經推出了多種數據清洗和質量控制工具(如IBM的Data Stage)。


2、在大數據存儲與管理方向


這方向最常見的挑戰是存儲規模大,存儲管理復雜,需要兼顧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分布式文件系統和分布式資料庫相關技術的發展正在有效的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在大數據存儲和管理方向,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大數據索引和查詢技術、實時及流式大數據存儲與處理的發展。


3、大數據計算模式方向


由於大數據處理多樣性的需求,目前出現了多種典型的計算模式,包括大數據查詢分析計算(如Hive)、批處理計算(如Hadoop MapRece)、流式計算(如Storm)、迭代計算(如HaLoop)、圖計算(如Pregel)和內存計算(如Hana),而這些計算模式的混合計算模式將成為滿足多樣性大數據處理和應用需求的有效手段。


4、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方向


在數據量迅速膨脹的同時,還要進行深度的數據深度分析和挖掘,並且對自動化分析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數據分析工具和產品應運而生,如用於大數據挖掘的R Hadoop版、基於MapRece開發的數據挖掘演算法等。

『柒』 全球互聯網很快儲存空間不足,未來要把數據存在哪裡

未來會建立相應的資料庫的,把數據都存儲在雲端。

『捌』 雲端存儲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海量數據催生新型的存儲模式——雲存儲

近年來,大數據發展浪潮席捲全球,企業對信息存儲提出了新的需求,雲存儲由此而誕生。雲存儲是基於雲計算相關技術延伸和發展而來的全新的產品形態。

雲存儲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虛擬化技術、重復數據刪除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數據備份技術、內容分發網路技術和存儲加密技術。雲存儲利用這些核心技術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並節約存儲空間。

雲存儲往企業級方向發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我國雲存儲行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雲計算、雲存儲的概念在國內開始出現。2011年,雲計算、雲存儲的概念落地;2012年,國家將雲計算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雲存儲應用,類Dropbox和類Evernote的應用層出不窮。該階段雲存儲的發展以個人雲存儲發展為主。

2016年,監管政策收緊導致大批網盤企業關停,致使個人雲存儲用戶規模急劇下降。企業雲存儲迎來高速發展期,國家積極鼓勵企業上雲。同時伴隨著海量數據的增長,市場對信息存儲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存儲容災、專屬企業存儲等服務。

據統計,目前企業雲存儲占據了98.63%的雲存儲市場規模,個人雲存儲市場規模佔比僅在1.37%左右。

從整體市場規模看,2015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約為115億元,2019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26億元。2020年,海量數據的持續增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企業對雲存儲的需求,2020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預計接近400億元。

萬物互聯將催生更大雲存儲市場

未來,我國5G的發展與雲計算交織並進,5G時代網路速度的提升帶來萬物互聯,而其背後大量的數據需要有雲計算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支撐,我國雲存儲市場發展空間大,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速增長,2026年有望突破1800億元。

『玖』 在如今的科技時代,電視台為何依然用磁帶保存視頻

雖然已經很少能在黑白電影之外看到磁帶的身影了,但這一古老的數據存儲方式或許才是數據存儲的未來。你可能會發出疑問:真的嗎?磁帶?

實際上,世界上大部分數據仍然保留在磁帶上,包括基礎科學數據,如粒子物理和射電天文學,人類遺產和國家檔案,重要電影,銀行,保險,石油勘探等行業。甚至還有一群人(包括我,在材料科學,工程或物理方面接受過培訓),而這些人的工作就是不斷改進磁帶存儲的性能。

磁帶的確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即使是這樣,這項技術也沒有被時間凍結而停止發展。恰恰相反,像硬碟和晶體管一樣,磁帶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進步。

第一個IBM的商用數字磁帶存儲系統Model 726可以在一卷磁帶上存儲大約1.1兆位元組。

IBM首個商用數據存儲磁帶

時至今日,現代磁帶盒可容納15TB。一個機器人磁帶庫最多可包含278PB的數據。存儲這樣的數據量將耗費超過3.97億個光碟,如果把這些磁碟堆疊則將形成超過476公里的高塔。

磁碟驅動器正在達到極限(明顯後勁不足了),但磁帶的性能變得越來越強。

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激勵機制,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其業務方方面面的信息。現在,財務法規要求公司和機構必須保留記錄的時間比過去更長。所以各種各樣的公司和機構存儲的數據都變得越來越冗雜。

『拾』 資料庫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主流

未來資料庫發展必須與其它技術相結合,數據豐富知識稀少,是大數據時代的特徵。所以存儲器上需海量存儲。要想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數據就要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建立自己的數據倉庫等數據倉儲技術,智能化分析建立商業智能。在目前雲存儲下,可以說是對資料庫行業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