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存儲技術的網路存儲技術
直連式存儲(DAS):這是一種直接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存儲設備,如作為伺服器的計算機內部硬體驅動。到目前為止,DAS 仍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常用的數據存儲方法。
DAS即直連方式存儲,英文全稱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譯成「直接附加存儲」。顧名思義,在這種方式中,存儲設備是通過電纜(通常是SCSI介面電纜)直接到伺服器的。I/O(輸入/輸出)請求直接發送到存儲設備。DAS,也可稱為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伺服器附加存儲)。它依賴於伺服器,其本身是硬體的堆疊,不帶有任何存儲操作系統。 1) 伺服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過SAN(存儲區域網路)或NAS(網路直接存儲)在它們之間進行互連非常困難時(商店或銀行的分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 存儲系統必須被直接連接到應用伺服器(如Microsoft Cluster Server或某些資料庫使用的「原始分區」)上時;
3) 包括許多資料庫應用和應用伺服器在內的應用,它們需要直接連接到存儲器上,群件應用和一些郵件服務也包括在內。
典型DAS結構如圖所示:
對於多個伺服器或多台PC的環境,使用DAS方式設備的初始費用可能比較低,可是這種連接方式下,每台PC或伺服器單獨擁有自己的存儲磁碟,容量的再分配困難;對於整個環境下的存儲系統管理,工作煩瑣而重復,沒有集中管理解決方案。所以整體的擁有成本(TCO)較高。目前DAS基本被NAS所代替。下面是DAS與NAS的比較。
網路存儲設備(NAS):NAS 是一種採用直接與網路介質相連的特殊設備實現數據存儲的機制。由於這些設備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戶機通過充當數據網關的伺服器可以對其進行存取訪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任何中間介質客戶機也可以直接訪問這些設備。 同普通電腦類似,NAS產品也都具有自己的處理器(CPU)系統,來協調控制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其採用的處理器也常常與台式機或伺服器的CPU大體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
(1)Intel系列處理器
(4)AMD系列處理器
(5)PA-RISC型處理器
(6)PowerPC處理器
(7)MIPS處理器
一般針對中小型公司使用NAS產品採用AMD的處理器或Intel PIII/PIV等處理器。而大規模應用的NAS產品則使用Intel Xeon處理器、或者RISC型處理器等。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視具體應用和廠商規劃而定。 預制操作系統是指NAS產品出廠時隨機帶的操作系統或者管理軟體。目前NAS產品一般帶有以下幾種系統軟體。
精簡的WINDOWS2000系統
這類系統只是保留了WINDOWS2000 SERVER系統核心網路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夠驅動NAS產品正常工作。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WINDOWS2000的「精簡版」。
FreeBSD嵌入式系統
FreeBSD是類UNIX系統,在網路應用方面具備極其優異的性能。
Linux嵌入式系統
Linux系統類似於UNIX操組系統,但相比之下具有界面友好、內核升級迅速等特點。常常用來作為電器等產品的嵌入式控制系統。 網路管理,是指網路管理員通過網路管理程序對網路上的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記賬管理、問題管理、操作管理和變化管理等。一台設備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該設備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一般的網路滿足SNMP MIB I / MIB II統計管理功能。常見的網路管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SNMP管理技術
(2)RMON管理技術
(3)基於WEB的網路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務組織(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組為了解決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問題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環境管理協議。SNMP被設計成與協議無關,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傳輸協議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協議組和規范(見下表),它們提供了一種從網路上的設備中收集網路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為設備向網路管理工作站報告問題和錯誤提供了一種方法。
目前,幾乎所有的網路設備生產廠家都實現了對SNMP的支持。領導潮流的SNMP是一個從網路上的設備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協議。設備的管理者收集這些信息並記錄在管理信息庫(MIB)中。這些信息報告設備的特性、數據吞吐量、通信超載和錯誤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來自多個廠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現給系統管理員。
通過將SNMP嵌入數據通信設備,如交換機或集線器中,就可以從一個中心站管理這些設備,並以圖形方式查看信息。目前可獲取的很多管理應用程序通常可在大多數當前使用的操作系統下運行,如Windows3.11、Windows95 、Windows NT和不同版本UNIX的等。
一個被管理的設備有一個管理代理,它負責向管理站請求信息和動作,代理還可以藉助於陷阱為管理站提供站動提供的信息,因此,一些關鍵的網路設備(如集線器、路由器、交換機等)提供這一管理代理,又稱SNMP代理,以便通過SNMP管理站進行管理。 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
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的通信。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完成自己單獨的功能。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網路文件系統是基於網路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其文件系統樹的各節點可以存在於不同的聯網計算機甚至不同的系統平台上,可以用來提供跨平台的信息存儲與共享。
當今最主要的兩大網路文件系統是Sun提出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以及由微軟、EMC和NetApp提出的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前者主要用於各種Unix平台,後者則主要用於Windows平台,我們熟悉的「網上鄰居」的文件共享方式就是基於CIFS系統的。其他著名的網路文件系統還有Novell公司的NCP(網路控制協議)、Apple公司的AFP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Coda等,NAS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通過各種網路文件系統提供存儲服務。 IBM Tivoli是IBM公司推出的備份軟體,與Veritas的NetBackup和Legato的NetWorker相比,Tivoli Storage Manager更多的適用於IBM主機為主的系統平台,其強大的網路備份功能可以勝任大規模的海量存儲系統的備份需要。
此外,CA公司原來的備份軟體ARCServe,在低端市場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其新一代備份產品--BrightStor,定位直指中高端市場,也具有不錯的性能。
選購備份軟體時,應該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選擇合適的產品,理想的網路備份軟體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功能: 網站瀏覽器支持是指能否夠通過WEB(就是WWW,俗稱互聯網)手段對NAS產品進行管理,以及管理時使用的瀏覽器類型。絕大部分的NAS產品都支持WEB管理,這樣的好處是管理方便,用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夠上網就可以輕松的管理NAS設備。
目前NAS產品支持的常用瀏覽器有微軟的IE(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以及網景公司的Netscape瀏覽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實際上包括兩部分:網路的安全和主機系統的安全。網路安全主要通過設置防火牆來實現,也可以考慮在路由器上設置一些數據包過濾的方法防止來自Internet上的黑客的攻擊。至於系統的安全則需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來修改相關的系統文件,合理設置用戶許可權和文件屬性。
NAS產品的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
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
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NAS是英文「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縮寫, 中文意思是「網路附加存儲」。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路上, 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路存儲器」或者「網路磁碟陣列」。
從結構上講,NAS是功能單一的精簡型電腦,因此在架構上不像個人電腦那麼復雜,在外觀上就像家電產品,只需電源與簡單的控制鈕, 結構圖如下:
NAS是一種專業的網路文件存儲及文件備份設備,它是基於LAN(區域網)的,按照TCP/IP協議進行通信,以文件的I/O(輸入/輸出)方式進行數據傳輸。在LAN環境下,NAS已經完全可以實現異構平台之間的數據級共享,比如NT、UNIX等平台的共享。
一個NAS系統包括處理器,文件服務管理模塊和多個硬碟驅動器(用於數據的存儲)。 NAS 可以應用在任何的網路環境當中。主伺服器和客戶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取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格式(Unix, Linux)和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格式等等。典型的NAS的網路結構如下圖所示:
存儲網路(SAN):SAN 是指存儲設備相互連接且與一台伺服器或一個伺服器群相連的網路。其中的伺服器用作 SAN 的接入點。在有些配置中,SAN 也與網路相連。SAN 中將特殊交換機當作連接設備。它們看起來很像常規的乙太網絡交換機,是 SAN 中的連通點。SAN 使得在各自網路上實現相互通信成為可能,同時並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
SAN英文全稱: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儲區域網路。它是一種通過光纖集線器、光纖路由器、光纖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磁帶等存儲設備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
SAN由三個基本的組件構成:介面(如SCSI、光纖通道、ESCON等)、連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路由器、集線器等)和通信控制協議(如IP和SCSI等)。這三個組件再加上附加的存儲設備和獨立的SAN伺服器,就構成一個SAN系統。SAN提供一個專用的、高可靠性的基於光通道的存儲網路,SAN允許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更加簡化。而且,光纖介面提供了10 km的連接長度,這使得物理上分離的遠距離存儲變得更容易.
B. 硬碟的數據吞吐量性能是什麼意思
性能評價指標:SAN(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儲區域網路)和NAS存儲(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加存儲)一般都具備2個評價指標:IOPS和帶寬(throughput),兩個指標互相獨立又相互關聯。體現存儲系統性能的最主要指標是IOPS。下面,將介紹一下這兩個參數的含義。
IOPS(Input/Output Per Second)即每秒的輸入輸出量(或讀寫次數),是衡量磁碟性能的主要指標之一。IOPS是指單位時間內系統能處理的I/O請求數量,I/O請求通常為讀或寫數據操作請求。隨機讀寫頻繁的應用,如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IOPS是關鍵衡量指標。另一個重要指標是數據吞吐量(Throughput),指單位時間內可以成功傳輸的數據數量。對於大量順序讀寫的應用,如VOD(Video On Demand),則更關注吞吐量指標。
簡而言之:磁碟的 IOPS,也就是在一秒內,磁碟進行多少次 I/O 讀寫。
磁碟的吞吐量,也就是每秒磁碟 I/O 的流量,即磁碟寫入加上讀出的數據的大小。
IOPS 與吞吐量的關系:
每秒 I/O 吞吐量= IOPS* 平均 I/O SIZE。從公式可以看出: I/O SIZE 越大,IOPS 越高,那麼每秒 I/O 的吞吐量就越高。因此,我們會認為 IOPS 和吞吐量的數值越高越好。實際上,對於一個磁碟來講,這兩個參數均有其最大值,而且這兩個參數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IOPS可細分為如下幾個指標:
Toatal IOPS,混合讀寫和順序隨機I/O負載情況下的磁碟IOPS,這個與實際I/O情況最為相符,大多數應用關注此指標。
Random Read IOPS,100%隨機讀負載情況下的IOPS。
Random Write IOPS,100%隨機寫負載情況下的IOPS。
Sequential Read IOPS,100%順序讀負載情況下的IOPS。
Sequential Write IOPS,100%順序寫負載情況下的IOPS
C. 小米9評測:顏值與性能並存 2999這碗「米酒」真香
【IT168 評測】從初代小米手機持續至今,一流的硬體指標卻僅維持著2000元左右的售價,小米的數字系列將性價比貫徹,形成了其品牌鮮明的標簽。
但過重的性價比標簽,卻也在給消費者無意的錯覺:小米手機理應是便宜的。目前手機市場進入存量階段,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這種錯覺也在潛移默化地刺激著消費者的選擇,又反向影響著小米對於產品的把控,成為了其品牌價位上探最為直接的枷鎖。
小米當然也在尋求破局的機會,於是今年年初,小米宣布將紅米(Redmi)品牌獨立出去,形成了小米與紅米的雙品牌布局,其中紅米專注於打造極致性價比產品,釋放小米沖擊高端的負擔,而小米則全力追求極致體驗,試圖在價位上進一步上探,沖擊高端市場。
如今,全新的小米品牌攜年度旗艦小米9終於亮相,在釋放了價格的束縛之後,小米會給我們呈現一碗怎樣的「米酒」,我們看評測。
顏值篇:
更美觀的水滴屏
小米9採用了主流的「水滴屏」設計,頂部的切割區域酷似一顆水滴下落,僅容納了一枚2000萬像素的攝像頭,損失的顯示區域相比「劉海」小了許多。
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正面觀感,小米9的四條邊框都進行了明顯的縮窄,尤其是下邊框,通過引入COF柔性封裝工藝收窄了屏幕模組本身的邊框,再配合智能天線切換技術進一步縮減凈空區,終於幹掉了之前飽受詬病的「大下巴」。
從官方給出的數據來看,小米9的下巴僅為3.6mm,這在目前已經是第一梯隊的表現。如果你之前是小米8的用戶,那麼小米9的下巴幾乎可以讓你忽略了它的存在。
收窄了邊框,意味著小米9的正面可以被利用的空間實在有限,這對於必要的元器件布局顯然更為苛刻。小米9延續了成熟的微縫式聽筒設計,還引入了高靈敏RGB屏下光線感應器,第三代超聲波距離感測器,並未損失常規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9還保留了 LED 呼吸燈,就位於上邊框的右側位置,相比於小米8隱藏於聽筒的設計更為醒目,對於習慣了通過呼吸燈來判斷手機狀態的朋友更為友好。
屏幕方面,小米9毫無懸念地採用了一塊源自三星的AMOLED 面板,6.39英寸,解析度 2340*1080,長寬比 19.5:9,顯示的亮度、色彩以及通透性上的表現有著較高的水準,屬於同價位一流。
小米也針對這塊屏幕在強光、弱光等極限光線環境下的顯示效果做了優化,包括陽光屏2.0,高亮模式的平滑過渡以及低亮度色域補償及灰階優化。同時在護眼模式下,色溫也由之前的32階提升至256階,色溫切換過渡效果更加平滑,視覺觀感更為柔和。
另外,小米9的玻璃蓋板選擇了康寧大猩猩第六代(背殼為第五代),在遇到跌落等意外情況時,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碎屏幾率。
全曲面輕薄機身
機身設計上,小米9延續了過去三款數字旗艦的三明治結構:雙面玻璃搭配金屬中框,選用鋁合金材質的中框,表面高光打磨,並與背殼的四曲面玻璃形成連貫的弧面過渡,銜接緊湊,有著精良的做工。
另外,小米9的中框左側新增了一枚AI按鍵,按一下呼出小愛捷徑中心,長按呼出小愛同學語音交互,也持支自定義操作。
小米9的後殼設計頗為講究,採用全曲面設計,左右兩側有著連貫明顯的弧度收窄,有效減少了小米9的視覺厚度,觀感僅有4.5mm,173g的重量基本與小米8(175g)一致,但由於背殼曲面貼合手掌的緣故,這3g的輕反應在手感上卻異常的明顯。
在配色上,小米9給出了漸變之外的新鮮風格——全息幻彩藍與全息幻彩紫,通過證件級納米全息紋理工藝,在手機背部區域內雕琢了1.7億條納米光柵,再配合光學增亮鍍膜,在光線掩映下形成了彩虹一般的色彩觀感,隨機身曲面遊走,夢幻色彩濃郁,相當惹眼。當然,對於追求低調的朋友,小米9也提供了深空灰色可選。
至於後置攝像頭,小米9採用豎直排列,表面覆蓋了一層藍寶石鏡面做保護,最上方的人像副攝有著一圈高光紋理做裝飾,形成了小米所說的「天使眼」設計。
更快得屏幕指紋
對於屏幕指紋的實踐,由小米8透明探索版起步,如今的小米9全系標配了屏幕指紋識別,並且升級為「第五代屏幕指紋」(按照供應鏈計算)。原理上看,「第五代屏幕指紋」方案的本質依然是光學指紋識別,通過屏下的鏡頭式光學指紋模組來捕捉指紋圖像,類似於攝像頭,這顆模組的單顆像素麵積達到了5μm,官方宣稱解鎖時間快至280ms,相比上代直接提升了25%。
實際體驗中,小米9的屏幕指紋體驗已經十分接近主流的電容式指紋識別,幾乎是在手指接觸屏幕的同時就會觸發,無需任何按壓步驟,解鎖就已經完成。對比小米8的壓感屏幕指紋,往往是小米8的指紋剛剛感到按壓的震動,小米9就已經解鎖,領先優勢明顯。
多次嘗試後,個人感覺小米9的屏幕指紋識別位置似乎更大了,對於指紋錄入姿態也更為寬容,解鎖成功率極高,屢試不爽。
得益於更快的指紋體驗,小米9打造了快捷功能,長按指紋解鎖後上滑即可進入快捷功能,拖動就能選擇想要開啟的快捷方式,鬆手即可打開,支持5種常用的快捷方式,包括呼出小愛同學、支付二維碼、掃碼等,習慣之後很是便捷,尤其是日常支付,省去了翻找APP的麻煩。
總之,小米9的屏幕指紋絕對稱得上一個快,相比上代產品提升明顯,已經十分接近主流的電容式指紋識別。
性能篇:
性能,一直是小米數字旗艦的一張名片。
自小米出生之日起,在性能方面從未讓人失望,小米9更是全球首發驍龍855處理器。驍龍855採用最新的7nm工藝,採用1+3+4的三簇八核組合方式,分別為一顆主頻為2.84GHz的超級內核、三顆主頻為2.42GHz的性能內核、四顆主頻為1.8GHz的效率內核。
在驍龍855上,高通延續了半定製架構的傳統,採用Kryo485架構。一直以來,高通在架構上都走在移動平台設計的最前列,半定製化的設計使得高通每年的旗艦SoC在性能上都比採用公版架構的競品在性能/功耗上有所領先。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假如ARM的公版相當於開發商交付給你的一間毛坯房,而高通所做的就是將這間毛坯房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進行精裝修。既保證了符合ARM公版的規范,又針對自己的需求進行了優化。
可以明顯看出,在驍龍855上,高通引入「超級內核」的概念,超級核心的最高主頻達到2.84GHz,非常逼近ARM官方在發布A76(7nm)時所設計的最高主頻3GHz,而且性能核心所採用的2.42GHz對比麒麟980的1.92GHz,整個在性能方面驍龍855都顯得更加激進。正是這樣的策略,造就了驍龍855成為自驍龍800以來CPU性能較上一代提升最為顯著的一代CPU。
從跑分上也明顯看到,在Geekbench中,單核3514、多核362350分,體現了驍龍855跨越式地提升。
GPU方面,驍龍855採用Adreno 640,官方宣稱,Adreno 640相比Adreno 630在性能上提高了20%,而在功耗上依然保持了業界領先的能耗比。對比高通在CPU上的「豪言壯志」,理論20%的提升在實際運行時又能轉化多少,我們不禁打個問號。
在跑分中,Adreno 640相比於Adreno 630的整體跑分上並沒有明顯優勢,各項數據也都是只有「略微」地提升。
當然,跑分只是一方面。小米9內置了名為「Game Turbo」的游戲加速方案,可以通過智能預測游戲負載情況調整系統資源分配,提高游戲平均幀率及幀率穩定性。在我們的測試中,無論是《QQ飛車》還是《刺激戰場》,都能穩定流暢地運行最高幀率。
另外,經過整整40分鍾的游戲測試後,我們隨即用溫槍測試小米9的溫度,其最高溫度出現在機身背部,為43.3℃,出現在攝像頭附近。而在手經常接觸到的邊框,底部等位置,可以看到基本只是比較溫和的感覺。
而對於整個系統的使用,小米9首發Mi Turbo系統級加速方案,通過對I/O調度和文件系統的優化,使得小米9的存儲讀寫的IOPS(每秒輸入輸出次數)。而一般對於使用來說,隨機讀寫對於系統、應用啟動速度的影響更大。因此,Mi Turbo更加著重增加了這方面的優化。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小米9在隨機讀寫的IOPS都比小米8要高一些。
另外,Mi Turbo還改善了小米9快閃記憶體及文件系統的碎片回收機制。眾所周知,一些安卓手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硬碟出現碎片,降低訪問速度,使得系統變卡。因此Mi Turbo能幫助手機長期使用後生成的碎片數量能夠有效減少,降低長期使用後發生卡頓的概率。
充電:
作為小米9的重頭戲,小米9搭載了全新Charge Turbo閃充方案,支持27W的有線快充和高達20W的無線快充。
此次在有線部分,小米引入電荷泵半壓直充技術,本質上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優化過的高壓低電流的充電方案。以往的高壓低電流需要經過在充電頭、電源IC進行兩次變壓,達到電池合適的效果。而「電荷泵半壓直充」則是採用電荷泵技術做一顆效率超高的電源IC,然後半壓直沖,既保證了充電功率,又能解決傳統高壓低電流的效率問題,使得手機在充電時發熱較低。
通過我們的實測,小米9沒電關機充電1小時,能充至97%,30分鍾能充到56%。峰值功率接近24W(熄屏),此時亮屏功率為14W。
而在無線充電上,小米9針對無線充電板在硬體結構上做出升級,同樣使用半壓直沖方案,將無線充電線圈採用5層納米晶體結構,外加多股繞線技術可有效降低感應電流,讓充電時的發熱更少。然後,通過後端的高效Buck降壓晶元和電荷泵兩級降壓架構把電壓降至電池可接受的程度,整體無線充電效率進一步提升。
一些細節
盡管小米9搭載的依然是MIUI10 系統,但在體驗上卻又有些新鮮。或許是從MacOS Mojave上汲取的靈感,小米9定製了全新的動態壁紙,並新增了深色模式。其中我個人很喜歡此次的動態壁紙,沙漠隨著時間的流逝默默發生著變化,包括流沙、風暴、星空等等都在變化,細節豐富得可以讓人盯上好一陣子。
深色模式自不必多說,在AMOLED屏幕上的優勢主要在於省電,在小米9上開啟深色模式後,持續深色界面相比傳統白色界面,屏幕功耗在最大亮度下最高可減少82.7%。另外,小米9得AOD也有了更為豐富的選擇,支持更多定製主題,不再只是乏味的時鍾。
另外,MIUI10也是升級了游戲模式的界面,支持更單獨設置每個游戲的觸控參數、屏幕顯示效果等,游戲中從左上角向屏幕內滑動可以呼出快捷菜單,能夠顯示實時CPU、GPU佔用率和網路狀況,並新增了息屏掛機、快速開關WiFi等功能。
小米9同樣支持NFC,全面支持讀卡、寫卡以及卡模擬的功能,日常的手機公交卡、公交卡充值、銀聯雲閃付、門卡模擬等完全不是問題,是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NFC。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NFC晶元升級為與iPhone XS系列相同的NXP新一代NFC晶元SN100T,官方稱支付速度提升了30%。
令人驚喜的是,小米8上缺席的紅外遙控再小米9上重新回歸,雙頻GPS也得到保留,在硬體上已經支持了下一代WiFi 6即802.11ax標准,後期隨著標準的正式推出將得到OTA開放。
拍照:IMX586千呼萬喚始出來
小米9是小米首款採用三攝成像方案機型, 三攝包括了一枚4800萬像素主攝,一枚1200萬像素長焦副攝(從小米6沿用),以及一枚1600萬120度超廣角鏡頭,兼容微距拍攝(100px)。同時小米9也首次引入了激光對焦系統,為傳統的相位對焦作彌補,尤其是增強暗光下的對焦表現。
聚焦於這顆4800萬像素的主攝,其採用的正是索尼IMX586感測器。這枚感測器的尺寸達到了1/2英寸,4800萬超高像素的輸出,單顆像素0.8μm,依託Quad Bayer陣列設計,暗光下可以通過「像素四合一」的方式提升感光能力,將單位像素提升至1.6μm,輸出1200萬像素的高畫質圖像,此外還支持通過硬體Remosaic像素重排的方式直出4800萬像素的高清照片,在光線充足的場景下提供更高解析力。
簡而言之,IMX586提供了高感光以及高解析力兩種輸出模式,小米9默認會以高感光的方式輸出圖像,所謂的4800萬像素超清模式需要額外開啟。
下面我們來看小米9的實拍樣張。
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高感光的特性使得小米9有著生動的色彩表現,保留了盡可能多的細節,逆光下的動態范圍依然不錯。
弱光下,小米9的表現穩定,即使沒有光學防抖,依然有著極高的成片率,噪點有著很好的抑制。 相比於上代產品小米8,其暗部的塗抹感更少,呈現細節更為豐富,看起來也更清爽。而在開啟超級夜景模式後,高光部分得到了很好的壓制,畫面整體的寬容度更高。
小米9也提供了4800萬像素超清模式拍攝。從效果來看,光線充足的環境下4800萬像素的確擁有更豐富的細節,牆面的紋路、字體的邊緣都更為清晰銳利。
可能不少朋友也在疑問,我們在什麼情境下需要用到4800萬像素的模式?個人認為,這一模式的出現實際上是為後期的裁切流出餘地,畢竟照片種難免會有一些亂入的元素,足夠的像素完全可以保證在裁切之後畫面依然是清晰的。
實際上,由於同樣是Quad Bayer陣列設計,小米9採用的這顆IMX586與華為P20 Pro、Mate 20 Pro採用的IMX600算是師出同門,前者勝在像素多,後者則勝在底子大,各有所長,理論上調教得當,IMX586依然有著挑戰IMX600的硬實力。
超廣角
除了一枚素質出色的主攝,小米9還新增了一枚1600萬像素的廣角副攝,有著120度的拍攝范圍,能夠在狹窄的空間表現成相對寬闊的場面,適合拍攝風景、建築等大場面。而針對合影拍攝的場景,小米9會利用AI演算法自動糾正由超廣角鏡頭帶來的圖像邊緣畸變。
微距
當然,這枚超廣角鏡頭也是一枚微距鏡頭,內置自動對焦模塊,最近支持100px的對焦距離,拍攝些紙幣的紋路、花蕊、樹葉脈絡基本是夠了,但相比於Mate 20 Pro當初最近62.5px的對焦距離,小米9所呈現的細節還是有些平淡。
視頻部分,小米9目前已經支持了960fps的超級慢動作攝錄,後置也增加了1080P 60fps、4K 60fps的視頻攝錄,終於算是支持完整了。
總結:
「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一直是小米的價值觀,在小米9上依舊體現的淋漓盡致。極致的性能、出眾的顏值,以及當下最快的無線充電(還有一系列豐富的配件)。配上非常「小米式」的2999的定價,這碗「米酒」真香。
2999元的定價,或許是小米在2000元最後的駐足,也是小米對於性價比骨子裡的倔強。我們不會忘記小米對於2000元檔產品秩序的重新樹立,以小米9這樣一個全面的產品做結,小米向過去做了一個最好的再見,期待其在更高價位段的表現。
D.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應該包括什麼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由硬體和軟體系統構成,其中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進行信息處理的實際物理裝置,包括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和各種外部設備。連接人與硬體系統之間的介面界面就是軟體系統,主要包括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
中央處理器是對信息進行高速運算處理的主要部件,其處理速度可達每秒幾億次以上操作。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序、數據和文件。
各種輸入輸出外部設備是人機間的信息轉換器。操作系統是對各種軟硬體資源的實施管理和控制,應用軟體是用戶按其需要自行編寫的專用程序。
E. 網路存儲技術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有圖解釋么
網路存儲技術(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是基於數據存儲的一種通用網路術語。網路存儲結構大致分為三種:直連式存儲(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網路存儲設備(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儲網路(SAN:Storage Area Network)。
網路存儲技術
直連式存儲(DAS):這是一種直接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存儲設備,如作為伺服器的計算機內部硬體驅動。到目前為止,DAS 仍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常用的數據存儲方法。 DAS即直連方式存儲,英文全稱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譯成「直接附加存儲」。顧名思義,在這種方式中,存儲設備是通過電纜(通常是SCSI介面電纜)直接到伺服器的。I/O(輸入/輸入)請求直接發送到存儲設備。DAS,也可稱為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伺服器附加存儲)。它依賴於伺服器,其本身是硬體的堆疊,不帶有任何存儲操作系統。
DAS的適用環境為:
1) 伺服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過SAN(存儲區域網路)或NAS(網路直接存儲)在它們之間進行互連非常困難時(商店或銀行的分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 存儲系統必須被直接連接到應用伺服器(如Microsoft Cluster Server或某些資料庫使用的「原始分區」)上時; 3) 包括許多資料庫應用和應用伺服器在內的應用,它們需要直接連接到存儲器上,群件應用和一些郵件服務也包括在內。 典型DAS結構如圖所示: 典型DAS結構如圖所示
對於多個伺服器或多台PC的環境,使用DAS方式設備的初始費用可能比較低,可是這種連接方式下,每台PC或伺服器單獨擁有自己的存儲磁碟,容量的再分配困難;對於整個環境下的存儲系統管理,工作煩瑣而重復,沒有集中管理解決方案。所以整體的擁有成本(TCO)較高。目前DAS基本被NAS所代替。下面是DAS與NAS的比較。 DAS與NAS的比較圖
網路存儲設備(NAS):NAS 是一種採用直接與網路介質相連的特殊設備實現數據存儲的機制。由於這些設備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戶機通過充當數據網關的伺服器可以對其進行存取訪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任何中間介質客戶機也可以直接訪問這些設備。
NAS網路存儲器
1. 最大存儲容量
最存儲大存儲容量是指NAS存儲設備所能存儲數據容量的極限,通俗的講,就是NAS設備能夠支持的最大硬碟數量乘以單個硬碟容量就是最大存儲容量。這個數值取決於NAS設備的硬體規格。不同的硬體級別,適用的范圍不同,存儲容量也就有所差別。通常,一般小型的NAS存儲設備會支持幾百GB的存儲容量,適合中小型公司作為存儲設備共享數據使用,而中高檔的NAS設備應該支持T級別的容量(1T=1000G)。
2. 處理器
同普通電腦類似,NAS產品也都具有自己的處理器(CPU)系統,來協調控制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其採用的處理器也常常與台式機或伺服器的CPU大體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 (1)Intel系列處理器 (4)AMD系列處理器 (5)PA-RISC型處理器 (6)PowerPC處理器 (7)MIPS處理器 一般針對中小型公司使用NAS產品採用AMD的處理器或Intel PIII/PIV等處理器。而大規模應用的NAS產品則使用Intel Xeon處理器、或者RISC型處理器等。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視具體應用和廠商規劃而定。
3. 內存
NAS從結構上講就是一台精簡型的電腦,每台NAS設備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內存,而且大多用戶以後可以擴充。在NAS設備中,常見的內存類型由SDRAM(同步內存)、FLASH(快閃記憶體)等。不同的NAS產品出廠時配備的內存容量不同,一般為幾十兆到數GB(1GB=1000MB)容量不等,這取決於NAS產品的應用范圍,一般來講,應用在小規模的區域網當中的NAS,如果只是應付幾台設備的訪問,64M以下內存容量即可。如果是上百個節點以上的訪問,就得需要上G容量的內存。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素,NAS產品的綜合性能發揮還取決於它的處理器能力、硬碟速度及其網路實際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總之,選購NAS產品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性能參數。
4. 介面
NAS產品的外部介面比較簡單,由於只是通過內置網卡與外界通訊,所以一般只具有乙太網絡介面,通常是RJ45規格,而這種介面網卡一般都是100M網卡或1000M網卡。另外,也有部分NAS產品需要與SAN(存儲區域網路)產品連接提供更為強大的功能,所以也可能會有FC(Fiber Channel光纖通道)介面。
5. 預置軟體系統
預制操作系統是指NAS產品出廠時隨機帶的操作系統或者管理軟體。目前NAS產品一般帶有以下幾種系統軟體。 精簡的WINDOWS2000系統 這類系統只是保留了WINDOWS2000 SERVER系統核心網路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夠驅動NAS產品正常工作。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WINDOWS2000的「精簡版」。 FreeBSD嵌入式系統 FreeBSD是類UNIX系統,在網路應用方面具備極其優異的性能。 Linux嵌入式系統 Linux系統類似於UNIX操組系統,但相比之下具有界面友好、內核升級迅速等特點。常常用來作為電器等產品的嵌入式控制系統。
6. 網路管理
網路管理,是指網路管理員通過網路管理程序對網路上的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記賬管理、問題管理、操作管理和變化管理等。一台設備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該設備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一般的網路滿足SNMP MIB I / MIB II統計管理功能。常見的網路管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SNMP管理技術 (2)RMON管理技術 (3)基於WEB的網路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務組織(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組為了解決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問題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環境管理協議。SNMP被設計成與協議無關,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傳輸協議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協議組和規范(見下表),它們提供了一種從網路上的設備中收集網路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為設備向網路管理工作站報告問題和錯誤提供了一種方法。 目前,幾乎所有的網路設備生產廠家都實現了對SNMP的支持。領導潮流的SNMP是一個從網路上的設備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協議。設備的管理者收集這些信息並記錄在管理信息庫(MIB)中。這些信息報告設備的特性、數據吞吐量、通信超載和錯誤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來自多個廠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現給系統管理員。 通過將SNMP嵌入數據通信設備,如交換機或集線器中,就可以從一個中心站管理這些設備,並以圖形方式查看信息。目前可獲取的很多管理應用程序通常可在大多數當前使用的操作系統下運行,如Windows3.11、Windows95 、Windows NT和不同版本UNIX的等。 一個被管理的設備有一個管理代理,它負責向管理站請求信息和動作,代理還可以藉助於陷阱為管理站提供站動提供的信息,因此,一些關鍵的網路設備(如集線器、路由器、交換機等)提供這一管理代理,又稱SNMP代理,以便通過SNMP管理站進行管理。
7. 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 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的通信。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完成自己單獨的功能。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8. 網路文件協議
網路文件系統是基於網路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其文件系統樹的各節點可以存在於不同的聯網計算機甚至不同的系統平台上,可以用來提供跨平台的信息存儲與共享。 當今最主要的兩大網路文件系統是Sun提出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以及由微軟、EMC和NetApp提出的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前者主要用於各種Unix平台,後者則主要用於Windows平台,我們熟悉的「網上鄰居」的文件共享方式就是基於CIFS系統的。其他著名的網路文件系統還有Novell公司的NCP(網路控制協議)、Apple公司的AFP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Coda等,NAS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通過各種網路文件系統提供存儲服務。
9. 網路備份軟體
目前在數據存儲領域可以完成網路數據備份管理的軟體產品主要有Legato公司的NetWorker、IBM公司 的Tivoli、Veritas公司 的NetBackup等。另外有些操作系統,諸如Unix的tar/cpio、Windows2000/NT的Windows Backup、Netware的Sbackup也可以作為NAS的備份軟體。
NetBackup
NetBackup是Veritas公司推出的適用於中型和大型的存儲系統的備份軟體,可以廣泛的支持各種開放平台。另外該公司還推出了適合低端的備份軟體Backup Exec。
NetWorker
NetWorker是Legato公司推出的備份軟體,它適用於大型的復雜網路環境,具有各種先進的備份技術機制,廣泛的支持各種開放系統平台。值得一提的是, NetWorker中的Cellestra技術第一個在產品上實現了Serverless Backup(無伺服器備份)的思想。
IBM Tivoli
IBM Tivoli是IBM公司推出的備份軟體,與Veritas的NetBackup和Legato的NetWorker相比,Tivoli Storage Manager更多的適用於IBM主機為主的系統平台,其強大的網路備份功能可以勝任大規模的海量存儲系統的備份需要。 此外,CA公司原來的備份軟體ARCServe,在低端市場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其新一代備份產品--BrightStor,定位直指中高端市場,也具有不錯的性能。 選購備份軟體時,應該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選擇合適的產品,理想的網路備份軟體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功能:
集中式管理
網路存儲備份管理系統對整個網路的數據進行管理。利用集中式管理工具的幫助,系統管理員可對全網的備份策略進行統一管理,備份伺服器可以監控所有機器的備份作業,也可以修改備份策略,並可即時瀏覽所有目錄。所有數據可以備份到同備份伺服器或應用伺服器相連的任意一台磁帶庫內。
全自動的備份
備份軟體系統應該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定義需要備份的數據,然後以圖形界面方式根據需要設置備份時間表,備份系統將自動啟動備份作業,無需人工干預。這個自動備份作業是可自定的,包括一次備份作業、每周的某幾日、每月的第幾天等項目。設定好計劃後,備份作業就會按計劃自動進行。
資料庫備份和恢復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資料庫和文件還是一個概念。當然,如果你的資料庫系統是基於文件系統的,當然可以用備份文件的方法備份資料庫。但發展至今,資料庫系統已經相當復雜和龐大,再用文件的備份方式來備份資料庫已不適用。是否能夠將需要的數據從龐大的資料庫文件中抽取出來進行備份,是網路備份系統是否先進的標志之一。
在線式的索引
備份系統應為每天的備份在伺服器中建立在線式的索引,當用戶需要恢復時,只需點取在線式索引中需要恢復的文件或數據,該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文件的恢復。
歸檔管理
用戶可以按項目、時間定期對所有數據進行有效的歸檔處理。提供統一的Open Tape Format 數據存儲格式從而保證所有的應用數據由一個統一的數據格式作為永久的保存,保證數據的永久可利用性。
有效的媒體管理
備份系統對每一個用於作備份的磁帶自動加入一個電子標簽,同時在軟體中提供了識別標簽的功能,如果磁帶外面的標簽脫落,只需執行這一功能,就會迅速知道該磁帶的內容。
滿足系統不斷增加的需求
備份軟體必須能支持多平台系統,當網路上連接上其它的應用伺服器時,對於網路存儲管理系統來說,只需在其上安裝支持這種伺服器的客戶端軟體即可將數據備份到磁帶庫或光碟庫中。
10. 網站瀏覽器支持
網站瀏覽器支持是指能否夠通過WEB(就是WWW,俗稱互聯網)手段對NAS產品進行管理,以及管理時使用的瀏覽器類型。絕大部分的NAS產品都支持WEB管理,這樣的好處是管理方便,用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夠上網就可以輕松的管理NAS設備。 目前NAS產品支持的常用瀏覽器有微軟的IE(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以及網景公司的Netscape瀏覽器。
11. 網路服務
網路服務是指NAS產品在運行時系統能夠提供何種服務。典型的網路服務有DHCP、DNS、FTP、Telnet、WINS、SMTP等。
DHCP
DHCP的全名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即動態主機配置協議。在使用DHCP的網路里,用戶的計算機可以從DHCP伺服器那裡獲得上網的參數,幾乎不需要做任何手工的配置就可以上網。 一般情況下,DHCP伺服器會盡量保持每台計算機使用同一個IP地址上網。如果計算機長時間沒有上網或配置為使用靜態地址上網,DHCP伺服器就會把這個地址分配給其他計算機。
WINS
WINS是「Windows Internet Name Service」的簡稱,中文為Windows網際命名服務,WINS伺服器主要用於NetBIOS名字(計算機名稱)服務,它處理的是NetBIOS計算機名(Computer Name),所以也被稱為NetBIOS名字伺服器(NBNS,NetBIOS Name Server)。WINS伺服器可以登記WINS-enabled工作站(下面簡稱為「WINS工作站」)的計算機名、IP地址、DNS域名等數據,當工作站查詢名字時,它又可以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工作站。
DNS
DNS,Domain Name System或者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系統或者余名服務)。域名系統為Internet上的主機分配域名地址和IP地址。用戶使用域名地址,該系統就會自動把域名地址轉為IP地址。域名服務是運行域名系統的Internet工具。執行域名服務的伺服器稱之為DNS伺服器,通過DNS伺服器來應答域名服務的查詢。
FTP
文件傳輸協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Internet傳統的服務之一。FTP使用戶能在兩個聯網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文件,它是Internet傳遞文件最主要的方法。使用匿名(Anonymous)FTP, 用戶可以免費獲取Internet豐富的資源。除此之外,FTP還提供登錄、目錄查詢、文件操作及其他會話控制功能。
SMTP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簡單郵件傳輸協議,它是一組用於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傳送郵件的規則,由它來控制信件的中轉方式。SMTP協議屬於TCP/IP協議族,它幫助每台計算機在發送或中轉信件時找到下一個目的地。通過SMTP協議所指定的伺服器,我們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伺服器上了,整個過程只要幾分鍾。SMTP伺服器則是遵循SMTP協議的發送郵件伺服器,用來發送或中轉你發出的電子郵件。
Telnet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運行一些很大的程序,而自己的PC又達不到運行這個程序所必須的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網路連接上一台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並且把自己的PC模擬成那台計算機的終端,進而達到在該計算機上運行程序的目的。這種利用網路遠程登錄到其他計算機上,並且以虛擬終端方式遙控程序運行的做法就是TELNET。隨著計算機硬體的發展,目前TELNET在一般網路用戶中已經不是很普遍了,但是對於網路管理員來說,它仍然是個得力助手。
12. 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實際上包括兩部分:網路的安全和主機系統的安全。網路安全主要通過設置防火牆來實現,也可以考慮在路由器上設置一些數據包過濾的方法防止來自Internet上的黑客的攻擊。至於系統的安全則需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來修改相關的系統文件,合理設置用戶許可權和文件屬性。 NAS產品的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 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 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13. NAS
NAS是英文「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縮寫, 中文意思是「網路附加存儲」。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路上, 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路存儲器」或者「網路磁碟陣列」。 從結構上講,NAS是功能單一的精簡型電腦,因此在架構上不像個人電腦那麼復雜,在外觀上就像家電產品,只需電源與簡單的控制鈕, 結構圖如下: NAS是一種專業的網路文件存儲及文件備份設備,它是基於LAN(區域網)的,按照TCP/IP協議進行通信,以文件的I/O(輸入/輸出)方式進行數據傳輸。在LAN環境下,NAS已經完全可以實現異構平台之間的數據級共享,比如NT、UNIX等平台的共享。 一個NAS系統包括處理器,文件服務管理模塊和多個硬碟驅動器(用於數據的存儲)。 NAS 可以應用在任何的網路環境當中。主伺服器和客戶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取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格式(Unix, Linux)和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格式等等。典型的NAS的網路結構如下圖所示: 存儲網路(SAN):SAN 是指存儲設備相互連接且與一台伺服器或一個伺服器群相連的網路。其中的伺服器用作 SAN 的接入點。在有些配置中,SAN 也與網路相連。SAN 中將特殊交換機當作連接設備。它們看起來很像常規的乙太網絡交換機,是 SAN 中的連通點。SAN 使得在各自網路上實現相互通信成為可能,同時並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 SAN英文全稱: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儲區域網路。它是一種通過光纖集線器、光纖路由器、光纖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磁帶等存儲設備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 SAN由三個基本的組件構成:介面(如SCSI、光纖通道、ESCON等)、連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路由器、集線器等)和通信控制協議(如IP和SCSI等)。這三個組件再加上附加的存儲設備和獨立的SAN伺服器,就構成一個SAN系統。SAN提供一個專用的、高可靠性的基於光通道的存儲網路,SAN允許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更加簡化。而且,光纖介面提供了10 km的連接長度,這使得物理上分離的遠距離存儲變得更容易.
F. 性能測試的內容
性能測試 在軟體的質量保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測試內容豐富多樣。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將性能測試概括為三個方面:應用在客戶端性能的測試、應用在網路上性能的測試和應用在伺服器端性能的測試。通常情況下,三方面有效、合理的結合,可以達到對系統性能全面的分析和瓶頸的預測。 應用在客戶端性能測試的目的是考察客戶端應用的性能,測試的入口是客戶端。它主要包括並發性能測試、疲勞強度測試、大數據量測試和速度測試等,其中並發性能測試是重點。
並發性能測試是重點
並發性能測試的過程是一個負載測試和壓力測試的過程,即逐漸增加負載,直到系統的瓶頸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點,通過綜合分析交易執行指標和資源監控指標來確定系統並發性能的過程。負載測試(Load Testing)是確定在各種工作負載下系統的性能,目標是測試當負載逐漸增加時,系統組成部分的相應輸出項,例如通過量、響應時間、CPU負載、內存使用等來決定系統的性能。負載測試是一個分析軟體應用程序和支撐架構、模擬真實環境的使用,從而來確定能夠接收的性能過程。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是通過確定一個系統的瓶頸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點,來獲得系統能提供的最大服務級別的測試。
並發性能測試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以真實的業務為依據,選擇有代表性的、關鍵的業務操作設計測試案例,以評價系統的當前性能;當擴展應用程序的功能或者新的應用程序將要被部署時,負載測試會幫助確定系統是否還能夠處理期望的用戶負載,以預測系統的未來性能;通過模擬成百上千個用戶,重復執行和運行測試,可以確認性能瓶頸並優化和調整應用,目的在於尋找到瓶頸問題。
當一家企業自己組織力量或委託軟體公司代為開發一套應用系統的時候,尤其是以後在生產環境中實際使用起來,用戶往往會產生疑問,這套系統能不能承受大量的並發用戶同時訪問? 這類問題最常見於採用聯機事務處理(OLTP)方式資料庫應用、Web瀏覽和視頻點播等系統。這種問題的解決要藉助於科學的軟體測試手段和先進的測試工具。
舉例說明:電信計費軟體
眾所周知,每月20日左右是市話交費的高峰期,全市幾千個收費網點同時啟動。收費過程一般分為兩步,首先要根據用戶提出的電話號碼來查詢出其當月產生費用,然後收取現金並將此用戶修改為已交費狀態。一個用戶看起來簡單的兩個步驟,但當成百上千的終端,同時執行這樣的操作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如此眾多的交易同時發生,對應用程序本身、操作系統、中心資料庫伺服器、中間件伺服器、網路設備的承受力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決策者不可能在發生問題後才考慮系統的承受力,預見軟體的並發承受力,這是在軟體測試階段就應該解決的問題。
大多數公司企業需要支持成百上千名用戶,各類應用環境以及由不同供應商提供的元件組裝起來的復雜產品,難以預知的用戶負載和愈來愈復雜的應用程序,使公司擔憂會發生投放性能差、用戶遭受反應慢、系統失靈等問題。其結果就是導致公司收益的損失。
如何模擬實際情況呢? 找若乾颱電腦和同樣數目的操作人員在同一時刻進行操作,然後拿秒錶記錄下反應時間? 這樣的手工作坊式的測試方法不切實際,且無法捕捉程序內部變化情況,這樣就需要壓力測試工具的輔助。
測試的基本策略是自動負載測試,通過在一台或幾台PC機上模擬成百或上千的虛擬用戶同時執行業務的情景,對應用程序進行測試,同時記錄下每一事務處理的時間、中間件伺服器峰值數據、資料庫狀態等。通過可重復的、真實的測試能夠徹底地度量應用的可擴展性和性能,確定問題所在以及優化系統性能。預先知道了系統的承受力,就為最終用戶規劃整個運行環境的配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並發性能測試前的准備工作
測試環境:配置測試環境是測試實施的一個重要階段,測試環境的適合與否會嚴重影響測試結果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測試環境包括硬體環境和軟體環境,硬體環境指測試必需的伺服器、客戶端、網路連接設備以及列印機/掃描儀等輔助硬體設備所構成的環境;軟體環境指被測軟體運行時的操作系統、資料庫及其他應用軟體構成的環境。
一個充分准備好的測試環境有三個優點:一個穩定、可重復的測試環境,能夠保證測試結果的正確;保證達到測試執行的技術需求;保證得到正確的、可重復的以及易理解的測試結果。
測試工具:並發性能測試是在客戶端執行的黑盒測試,一般不採用手工方式,而是利用工具採用自動化方式進行。成熟的並發性能測試工具有很多,選擇的依據主要是測試需求和性能價格比。著名的並發性能測試工具有QALoad、LoadRunner、Benchmark Factory和Webstress等。這些測試工具都是自動化負載測試工具,通過可重復的、真實的測試,能夠徹底地度量應用的可擴展性和性能,可以在整個開發生命周期、跨越多種平台、自動執行測試任務,可以模擬成百上千的用戶並發執行關鍵業務而完成對應用程序的測試。
測試數據:在初始的測試環境中需要輸入一些適當的測試數據,目的是識別數據狀態並且驗證用於測試的測試案例,在正式的測試開始以前對測試案例進行調試,將正式測試開始時的錯誤降到最低。在測試進行到關鍵過程環節時,非常有必要進行數據狀態的備份。製造初始數據意味著將合適的數據存儲下來,需要的時候恢復它,初始數據提供了一個基線用來評估測試執行的結果。
在測試正式執行時,還需要准備業務測試數據,比如測試並發查詢業務,那麼要求對應的資料庫和表中有相當的數據量以及數據的種類應能覆蓋全部業務。
模擬真實環境測試,有些軟體,特別是面向大眾的商品化軟體,在測試時常常需要考察在真實環境中的表現。如測試殺毒軟體的掃描速度時,硬碟上布置的不同類型文件的比例要盡量接近真實環境,這樣測試出來的數據才有實際意義。
並發性能測試的種類與指標
並發性能測試的種類取決於並發性能測試工具監控的對象,以QALoad自動化負載測試工具為例。軟體針對各種測試目標提供了DB2、DCOM、ODBC、ORACLE、NETLoad、Corba、QARun、SAP、SQLServer、Sybase、Telnet、TUXEDO、UNIFACE、WinSock、WWW、Java Script等不同的監控對象,支持Windows和UNIX測試環境。
最關鍵的仍然是測試過程中對監控對象的靈活應用,例如三層結構的運行模式廣泛使用,對中間件的並發性能測試作為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許多系統都採用了國產中間件,選擇Java Script監控對象,手工編寫腳本,可以達到測試目的。
採用自動化負載測試工具執行的並發性能測試,基本遵循的測試過程有:測試需求與測試內容,測試案例制定,測試環境准備,測試腳本錄制、編寫與調試,腳本分配、回放配置與載入策略,測試執行跟蹤,結果分析與定位問題所在,測試報告與測試評估。
並發性能測試監控的對象不同,測試的主要指標也不相同,主要的測試指標包括交易處理性能指標和UNIX資源監控。其中,交易處理性能指標包括交易結果、每分鍾交易數、交易響應時間(Min:最小伺服器響應時間;Mean:平均伺服器響應時間;Max:最大伺服器響應時間;StdDev:事務處理伺服器響應的偏差,值越大,偏差越大;Median:中值響應時間;90%:90%事務處理的伺服器響應時間)、虛擬並發用戶數。
應用實例:「新華社多媒體資料庫 V1.0」性能測試
中國軟體評測中心(CSTC)根據新華社技術局提出的《多媒體資料庫(一期)性能測試需求》和GB/T 17544《軟體包質量要求和測試》的國家標准,使用工業標准級負載測試工具對新華社使用的「新華社多媒體資料庫 V1.0」進行了性能測試。
性能測試的目的是模擬多用戶並發訪問新華社多媒體資料庫,執行關鍵檢索業務,分析系統性能。
性能測試的重點是針對系統並發壓力負載較大的主要檢索業務,進行並發測試和疲勞測試,系統採用B/S運行模式。並發測試設計了特定時間段內分別在中文庫、英文庫、圖片庫中進行單檢索詞、多檢索詞以及變檢索式、混合檢索業務等並發測試案例。疲勞測試案例為在中文庫中並發用戶數200,進行測試周期約8小時的單檢索詞檢索。在進行並發和疲勞測試的同時,監測的測試指標包括交易處理性能以及UNIX(Linux)、Oracle、Apache資源等。
測試結論:在新華社機房測試環境和內網測試環境中,100M帶寬情況下,針對規定的各並發測試案例,系統能夠承受並發用戶數為200的負載壓力,最大交易數/分鍾達到78.73,運行基本穩定,但隨著負載壓力增大,系統性能有所衰減。
系統能夠承受200並發用戶數持續周期約8小時的疲勞壓力,基本能夠穩定運行。
通過對系統UNIX(Linux)、Oracle和Apache資源的監控,系統資源能夠滿足上述並發和疲勞性能需求,且系統硬體資源尚有較大利用餘地。
當並發用戶數超過200時,監控到HTTP 500、connect和超時錯誤,且Web伺服器報內存溢出錯誤,系統應進一步提高性能,以支持更大並發用戶數。
建議進一步優化軟體系統,充分利用硬體資源,縮短交易響應時間。
疲勞強度與大數據量測試
疲勞測試是採用系統穩定運行情況下能夠支持的最大並發用戶數,持續執行一段時間業務,通過綜合分析交易執行指標和資源監控指標來確定系統處理最大工作量強度性能的過程。
疲勞強度測試可以採用工具自動化的方式進行測試,也可以手工編寫程序測試,其中後者占的比例較大。
一般情況下以伺服器能夠正常穩定響應請求的最大並發用戶數進行一定時間的疲勞測試,獲取交易執行指標數據和系統資源監控數據。如出現錯誤導致測試不能成功執行,則及時調整測試指標,例如降低用戶數、縮短測試周期等。還有一種情況的疲勞測試是對當前系統性能的評估,用系統正常業務情況下並發用戶數為基礎,進行一定時間的疲勞測試。
大數據量測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針對某些系統存儲、傳輸、統計、查詢等業務進行大數據量的獨立數據量測試;與壓力性能測試、負載性能測試、疲勞性能測試相結合的綜合數據量測試方案。大數據量測試的關鍵是測試數據的准備,可以依靠工具准備測試數據。
速度測試主要是針對關鍵有速度要求的業務進行手工測速度,可以在多次測試的基礎上求平均值,可以和工具測得的響應時間等指標做對比分析。 應用在網路上性能的測試重點是利用成熟先進的自動化技術進行網路應用性能監控、網路應用性能分析和網路預測。
網路應用性能分析
網路應用性能分析的目的是准確展示網路帶寬、延遲、負載和TCP埠的變化是如何影響用戶的響應時間的。利用網路應用性能分析工具,例如Application Expert,能夠發現應用的瓶頸,我們可知應用在網路上運行時在每個階段發生的應用行為,在應用線程級分析應用的問題。可以解決多種問題:客戶端是否對資料庫伺服器運行了不必要的請求?當伺服器從客戶端接受了一個查詢,應用伺服器是否花費了不可接受的時間聯系資料庫伺服器?在投產前預測應用的響應時間;利用Application Expert調整應用在廣域網上的性能;Application Expert能夠讓你快速、容易地模擬應用性能,根據最終用戶在不同網路配置環境下的響應時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決定應用投產的網路環境。
網路應用性能監控
在系統試運行之後,需要及時准確地了解網路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什麼應用在運行,如何運行;多少PC正在訪問LAN或WAN;哪些應用程序導致系統瓶頸或資源競爭,這時網路應用性能監控以及網路資源管理對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是非常關鍵的。利用網路應用性能監控工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提供的工具是Network Vantage。通俗地講,它主要用來分析關鍵應用程序的性能,定位問題的根源是在客戶端、伺服器、應用程序還是網路。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較關心的問題還有哪些應用程序佔用大量帶寬,哪些用戶產生了最大的網路流量,這個工具同樣能滿足要求。
網路預測
考慮到系統未來發展的擴展性,預測網路流量的變化、網路結構的變化對用戶系統的影響非常重要。根據規劃數據進行預測並及時提供網路性能預測數據。我們利用網路預測分析容量規劃工具PREDICTOR可以作到:設置服務水平、完成日網路容量規劃、離線測試網路、網路失效和容量極限分析、完成日常故障診斷、預測網路設備遷移和網路設備升級對整個網路的影響。
從網路管理軟體獲取網路拓撲結構、從現有的流量監控軟體獲取流量信息(若沒有這類軟體可人工生成流量數據),這樣可以得到現有網路的基本結構。在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可根據網路結構的變化、網路流量的變化生成報告和圖表,說明這些變化是如何影響網路性能的。PREDICTOR提供如下信息:根據預測的結果幫助用戶及時升級網路,避免因關鍵設備超過利用閥值導致系統性能下降;哪個網路設備需要升級,這樣可減少網路延遲、避免網路瓶頸;根據預測的結果避免不必要的網路升級。 對於應用在伺服器上性能的測試,可以採用工具監控,也可以使用系統本身的監控命令,例如Tuxedo中可以使用Top命令監控資源使用情況。實施測試的目的是實現伺服器設備、伺服器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應用在伺服器上性能的全面監控,測試原理如下圖。
UNIX資源監控指標和描述
監控指標 描述
平均負載 系統正常狀態下,最後60秒同步進程的平均個數
沖突率 在乙太網上監測到的每秒沖突數
進程/線程交換率 進程和線程之間每秒交換次數
CPU利用率 CPU佔用率(%)
磁碟交換率 磁碟交換速率
接收包錯誤率 接收乙太網數據包時每秒錯誤數
包輸入率 每秒輸入的乙太網數據包數目
中斷速率 CPU每秒處理的中斷數
輸出包錯誤率 發送乙太網數據包時每秒錯誤數
包輸入率 每秒輸出的乙太網數據包數目
讀入內存頁速率 物理內存中每秒讀入內存頁的數目
寫出內存頁速率 每秒從物理內存中寫到頁文件中的內存頁數
目或者從物理內存中刪掉的內存頁數目
內存頁交換速率 每秒寫入內存頁和從物理內存中讀出頁的個數
進程入交換率 交換區輸入的進程數目
進程出交換率 交換區輸出的進程數目
系統CPU利用率 系統的CPU佔用率(%)
用戶CPU利用率 用戶模式下的CPU佔用率(%)
磁碟阻塞 磁碟每秒阻塞的位元組數
G. 操作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微型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和基本系統配置
(1)微型計算機主要性能指標
字長:CPU能夠同時處理的比特(bit)數目。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計算精度越高,處理能力越強。常見的微型機字長有8位、16位、32位。
主頻(時鍾頻率):時鍾脈沖發生器所產生的時鍾信號頻率(MHz)。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
內存容量:內存儲器中能夠存儲信息的總位元組數,一般以KB、MB為單位,反映了內存儲器存儲數據的能力。
運算速度:計算機每秒運算的次數(MIPS
-
每秒百萬條指令)。
系統的可靠性:系統在正常條件下不發生故障或失效的概率。
外設配置:外設是指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以及外存儲器等,其中,顯示器有單色、彩色之分,也有高、中、低解析度之分,,磁碟有軟盤與硬碟之分,軟盤有高密、低密之分。
軟體配置:軟體配置包括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通信軟體、漢字軟體及其他各種應用軟體等。
存取周期:對內存進行一次訪問(存取)操作所需的時間。
H. 常見網路存儲應用模式有哪些,簡單進行比較。
給你點資料吧。。。
存儲成為整個系統的瓶頸是指存儲設備的帶寬達到最大值,或IOPS達到最大值,存儲設備限制了系統性能的進一步提升,甚至影響了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由於不同業務系統對存儲的性能要求不同,一般小文件(小於1MB)讀寫型的系統中對IO的要求較高,大文件的讀寫型系統對存儲設備帶寬的要求比較高。不同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下系統對存儲設備的要求不同,瓶頸點出現的位置和特點也不一樣。 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1:小型網站系統,應用大多集中於遠程用戶對WEB頁面訪問,網站內部為WEB伺服器和資料庫之間的讀寫,應用系統對存儲的壓力非常小,差不多所有類型、所有檔次的存儲設備都可以作為核心存儲,存儲設備的帶寬和IOPS很難會達到極限。在這樣的系統中,與存儲設備連接的網路設備一般都千兆乙太網交換機,交換機本身的交換能力大多都是10Gb,只有接入網部分的可用帶寬較小,一般只有100Mb/s左右的接入帶寬,因此接入網最有可能成為存儲網路的瓶頸。 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2:如果該網站是一個大型的網路視頻系統,支持大量用戶在線進行視頻節目播放和下載,這種類型的網站前端接入網一般都在2Gb/s以上。此時要分析瓶頸位置,首先要比較接入網帶寬和存儲帶寬,同時還要比較在線用戶的最大IO訪問量和存儲設備的IOPS值。一般來講,由於NAS設備的帶寬和IOPS相對較小,因此NAS比iSCSI和FC-SAN設備更容易成為系統的瓶頸,而iSCSI和FC-SAN較難成為瓶頸。如果存儲設備採用NAS,則存儲系統成為瓶頸的機率大於接入網,如果存儲設備採用FC-SAN,則存儲系統成為瓶頸的機率小於接入網。 瓶頸還經常會出現在負責節目播放和下載功能的視頻伺服器處。如果視頻伺服器配置的數量不足,或視頻伺服器之間無法正常地實現自動地網路負載均衡,那麼整個系統的性能壓力瓶頸就會出現在視頻伺服器,使用整個視頻網站無法給遠程用戶提供流暢的節目畫面。 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3:資料庫系統,資料庫系統的存儲應用一般都表現為大量的IO訪問,對帶寬要求較低。如果存儲設備的IOPS較小時,會降低資料庫的檢索和查尋速度,從來影響整個業務的效率。因此建議資料庫系統採用IOPS(可按業務規模、工作站數量、每秒的讀寫訪問次數和估算)比較大的FC-SAN設備,不建議採用IOPS相對較小的NAS或iSCSI設備。大型資料庫存儲最好能採用15000RPM的高速FC磁碟,這樣才能將資料庫伺服器成為整個系統的壓力瓶頸。由於SATA硬碟在隨機IO讀寫時的性能不佳,因此存儲設備不建議採用SATA磁碟,否則存儲設備極有可能資料庫系統的IOPS瓶頸。 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4:非線性編輯製作系統。在非線性編輯製作網路中,所有工作站共享式地訪問核心存儲系統,每台工作站同時以50-200Mb/S的恆定碼率訪問存儲設備。業務系統對帶寬的壓力非常,而IOPS壓力較小。 存儲設備的總可用帶寬越大,存儲設備就能支持更多數量的編輯製作工作站,網路的規模就越大,網路系統所能承擔的業務就越重要。因此網路存儲系統應用模式的存儲一般都會選擇主機埠多、特別是磁碟埠多、帶寬大的FC-SAN設備。存儲設備內部設計時,一般會通過增加磁碟數量、增加擴展櫃數量、跨擴展櫃創建RAID組、增加主機通道數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存儲控制器前端和後端的總可用帶寬,使得磁碟、磁碟通道、主機通道等的總帶寬大於控制器的總帶寬,這樣在工作站訪問時存儲設備時,才能最大地發揮出控制器的帶寬性能。帶寬瓶頸在控制器部位才能說明是最好的存儲系統設計方案。
I. 計算機硬體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1、CPU主頻(運算速度)
主頻是描述計算機運算速度最重要的一個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其速度單位為兆赫茲或吉赫茲。
2、內存儲器的容量
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
3、字長
一般來說,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一組二進制數稱為一個計算機的「字」,而這組二進制數的位數就是「字長」在其他指標相同的情況下,字長越長,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4、外存儲器
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
(9)系統網路存儲每秒輸入輸出次數擴展閱讀:
硬體系統的主要組成:
硬體系統主要由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和各種外部設備組成。中央處理器是對信息進行高速運算處理的主要部件,其處理速度可達每秒幾億次以上操作。
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序、數據和文件,常由快速的內存儲器(容量可達數百兆位元組,甚至數G位元組)和慢速海量外存儲器(容量可達數十G或數百G以上)組成。
各種輸入輸出外部設備是人機間的信息轉換器,由輸入-輸出控制系統管理外部設備與主存儲器(中央處理器)之間的信息交換。
J.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主要性能指標如下:
1、CPU
CPU 是決定筆記本電腦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
2、字長
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3、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中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MIPS為單位。
4、容量
衡量一款內存性能的因數之一是其容量,目前筆記本電腦標配的內存容量通常是 2GB 或 4GB。
5、主頻
主頻是指計算機的時鍾頻率,單位用MHz表示。
(10)系統網路存儲每秒輸入輸出次數擴展閱讀
計算機系統由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組成。硬體的組成: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軟體的組成:程序和有關文檔資料的合稱。
硬體系統主要由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和各種外部設備組成。軟體分為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
計算機系統的特點是能進行精確、快速的計算和判斷,而且通用性好,使用容易,還能聯成網路。
1、計算:一切復雜的計算,幾乎都可用計算機通過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來實現。
2、判斷:計算機有判別不同情況、選擇作不同處理的能力,故可用於管理、控制、對抗、決策、推理等領域。
3、存儲:計算機能存儲巨量信息。
4、精確:只要字長足夠,計算精度理論上不受限制。
5、快速:計算機一次操作所需時間已小到以納秒計。
6、通用:計算機是可編程的,不同程序可實現不同的應用。
7、易用:豐富的高性能軟體及智能化的人-機介面,大大方便了使用。
8、聯網:多個計算機系統能超越地理界限,藉助通信網路,共享遠程信息與軟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