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華裔人士有誰並詳細介紹下他謝謝
1948年,哈佛大學剛畢業的華裔 王安 博士 ,接受MarkⅠ發明者艾肯下達的研究課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存儲裝置——磁芯存儲器。直徑不到1毫米磁芯里可穿進一根極細的導線,只要有代表「1」或「0」的訊號電流流經導線,就能使磁芯按兩種不同方向磁化,信息便以磁場形式被儲存。1949年10月,王安為磁芯申請了專利,他後來在磁芯存儲器領域的發明專利共有34項。1988年,美國發明家紀念館將王安列為第69位發明家,紀念他發明存儲磁芯的貢獻。
王安發明的磁芯存儲器是一種單線式的裝置,傑·弗雷斯特又向前發展了一步,他巧妙地把磁芯排列為 可以定址的磁芯陣列 ,以便形成高性能的隨機存儲器。英國劍橋大學威爾克斯教授那時正在麻省理工學院訪問,他激動地說:「幾乎一夜之間就使得存儲器變得穩定而可靠。」磁芯陣列後來統治了電腦存儲器領域將近20餘年。
2. 計算機內存儲器分為哪兩種,談談其主要作用
1、磁芯存儲器:
是隨機存取計算機存儲器的主要形式。這種存儲器通常被稱為核心存儲器,或者非正式地稱為核心存儲器。
核心使用微小的磁環(環),核心通過線程來寫入和讀取信息。
每個核心代表一點信息。 磁芯可以以兩種不同的方式(順時針或逆時針)磁化,存儲在磁芯中的位為零或一,取決於磁芯的磁化方向。
布線被布置成允許單個芯被設置為1或0,並且通過向所選擇的導線發送適當的電流脈沖來改變其磁化。 讀取內核的過程會導致內核重置為零,從而將其擦除。
這稱為破壞性讀數。 在不進行讀寫操作時,即使關閉電源,內核也會保持最後的值。 這使它們成為非易失性的。
2、半導體存儲器(semi-conctor memory):
是一種以半導體電路作為存儲媒體的存儲器,內存儲器就是由稱為存儲器晶元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組成。
按其功能可分為: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和只讀存儲器(只讀ROM)。體積小、存儲速度快、存儲密度高、與邏輯電路介面容易。
(2)王安發明存儲器擴展閱讀
早期的計算機最常見的存儲器是各種磁芯製成的。這種磁芯存儲器已被微型集成電路塊上的半導體存儲器所取代。磁芯存儲器是華裔王安於1948年發明的(注)。最初的磁芯存儲器只有幾百個位元組的容量。
磁芯的英文名稱就是core,磁芯存儲器就叫作core memory。雖然磁芯存儲器已經被淘汰,但一些人還是出於習慣把內存叫做core。
在鐵氧體磁環里穿進一根導線,導線中流過不同方向的電流時,可使磁環按兩種不同方向磁化,代表「1」或「0」的信息便以磁場形式儲存下來。
最常見的核心存儲器形式,X /
Y線重合電流,用於計算機的主存儲器,由大量小環形亞鐵磁陶瓷鐵氧體(磁芯)組成網格結構(組織為「堆疊「稱為平面的層」,電線穿過核心中心的孔。
在早期系統中有四條線:X,Y,Sense和Inhibit,但後來的核心將後兩條線組合成一條Sense
/
Inhibit線。每個環形線圈存儲一位(0或1)。每個平面中的一個位可以在一個周期內被訪問,因此一個字數組中的每個機器字被分布在一堆「平面」上。
每個平面將並行操作一個字的一位,允許在一個周期內讀取或寫入完整的字。
3. 全息存儲器容量的發展史
存儲器設備發展
1.存儲器設備發展之汞延遲線
汞延遲線是基於汞在室溫時是液體,同時又是導體,每比特數據用機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機械波從汞柱的一端開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態金屬汞通過一振動膜片沿著縱向從一端傳到另一端,這樣就得名「汞延遲線」。在管的另一端,一感測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並反饋到起點。設想是汞獲取並延遲這些數據,這樣它們便能存儲了。這個過程是機械和電子的奇妙結合。缺點是由於環境條件的限制,這種存儲器方式會受各種環境因素影響而不精確。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儲程序功能的計算機EDVAC由馮.諾依曼博士領導設計。它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二進制,使用汞延遲線作存儲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計算機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設計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設計的第一台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I交付使用。它不僅能作科學計算,而且能作數據處理。
2.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
磁帶是所有存儲器設備發展中單位存儲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標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儲介質之一。它互換性好、易於保存,近年來,由於採用了具有高糾錯能力的編碼技術和即寫即讀的通道技術,大大提高了磁帶存儲的可靠性和讀寫速度。根據讀寫磁帶的工作原理可分為螺旋掃描技術、線性記錄(數據流)技術、DLT技術以及比較先進的LTO技術。
根據讀寫磁帶的工作原理,磁帶機可以分為六種規格。其中兩種採用螺旋掃描讀寫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組級的DAT(4mm)磁帶機和面向部門級的8mm磁帶機,另外四種則是選用數據流存儲技術設計的設備,它們分別是採用單磁頭讀寫方式、磁帶寬度為1/4英寸、面向低端應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採用多磁頭讀寫方式、磁帶寬度均為1/2英寸、面向高端應用的DLT和IBM的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帶庫是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但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它的存儲容量可達到數百PB,可以實現連續備份、自動搜索磁帶,也可以在驅動管理軟體控制下實現智能恢復、實時監控和統計,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完全擺脫了人工干涉。
磁帶庫不僅數據存儲量大得多,而且在備份效率和人工佔用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網路系統中,磁帶庫通過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路)系統可形成網路存儲系統,為企業存儲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遠程數據訪問、數據存儲備份或通過磁帶鏡像技術實現多磁帶庫備份,無疑是數據倉庫、ERP等大型網路應用的良好存儲設備。
3.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鼓
1953年,隨著存儲器設備發展,第一台磁鼓應用於IBM 701,它是作為內存儲器使用的。磁鼓是利用鋁鼓筒表面塗覆的磁性材料來存儲數據的。鼓筒旋轉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它採用飽和磁記錄,從固定式磁頭發展到浮動式磁頭,從採用磁膠發展到採用電鍍的連續磁介質。這些都為後來的磁碟存儲器打下了基礎。
磁鼓最大的缺點是利用率不高, 一個大圓柱體只有表面一層用於存儲,而磁碟的兩面都利用來存儲,顯然利用率要高得多。 因此,當磁碟出現後,磁鼓就被淘汰了。
4.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芯
美國物理學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製造存儲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則將這一思想變成了現實。
為了實現磁芯存儲,福雷斯特需要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應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磁化閾值。他找到在新澤西生產電視機用鐵氧體變換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國老陶瓷專家,利用熔化鐵礦和氧化物獲取了特定的磁性質。
對磁化有明確閾值是設計的關鍵。這種電線的網格和芯子織在電線網上,被人稱為芯子存儲,它的有關專利對發展計算機非常關鍵。這個方案可靠並且穩定。磁化相對來說是永久的,所以在系統的電源關閉後,存儲的數據仍然保留著。既然磁場能以電子的速度來閱讀,這使互動式計算有了可能。更進一步,因為是電線網格,存儲陣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訪問,也就是說,不同的數據可以存儲在電線網的不同位置,並且閱讀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這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在存儲器設備發展歷程中它是互動式計算的革新概念。福雷斯特把這些專利轉讓給麻省理工學院,學院每年靠這些專利收到1500萬~2000萬美元。
最先獲得這些專利許可證的是IBM,IBM最終獲得了在北美防衛軍事基地安裝「旋風」的商業合同。更重要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所有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也採用了這一系統。磁芯存儲從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計算機主存的標准方式。
5.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碟
世界第一台硬碟存儲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發明的,其型號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1968年,IBM公司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要點是將高速旋轉的磁碟、磁頭及其尋道機構等全部密封在一個無塵的封閉體中,形成一個頭盤組合件(HDA),與外界環境隔絕,避免了灰塵的污染,並採用小型化輕浮力的磁頭浮動塊,碟片表面塗潤滑劑,實行接觸起停,這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進一步減輕了磁頭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儲密度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末期,IBM公司又對存儲器設備發展作出一項重大貢獻,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比以往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IBM還發明了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的信號讀取技術,使信號檢測的靈敏度大幅度提高,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記錄密度。
目前,硬碟的面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價比最大的一種存儲設備。因而,在計算機的外存儲設備中,還沒有一種其他的存儲設備能夠在最近幾年中對其統治地位產生挑戰。硬碟不僅用於各種計算機和伺服器中,在磁碟陣列和各種網路存儲系統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儲單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微硬碟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為移動存儲提供了一種較為理想的存儲介質。在快閃記憶體晶元難以承擔的大容量移動存儲領域,微硬碟可大顯身手。目前尺寸為1英寸的硬碟,存儲容量已達4GB,10GB容量的1英寸硬碟不久也會面世。微硬碟廣泛應用於數碼相機、MP3設備和各種手持電子類設備。
另一種磁碟存儲設備是軟盤,從早期的8英寸軟盤、5.25英寸軟盤到3.5英寸軟盤,主要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之用。其中,3.5英寸1.44MB軟盤占據計算機的標准配置地位近20年之久,之後出現過24MB、100MB、200MB的高密度過渡性軟盤和軟碟機產品。然而,由於USB介面的快閃記憶體出現,軟盤作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不久會退出存儲器設備發展歷史舞台。
6. 存儲器設備發展之光碟
光碟主要分為只讀型光碟和讀寫型光碟。只讀型指光碟上的內容是固定的,不能寫入、修改,只能讀取其中的內容。讀寫型則允許人們對光碟內容進行修改,可以抹去原來的內容,寫入新的內容。用於微型計算機的光碟主要有CD-ROM、CD-R/W和DVD-ROM等幾種。
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從LD的誕生至計算機用的CD-ROM,經歷了三個階段,即LD-激光視盤、CD-DA激光唱盤、CD-ROM。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存儲器設備發展階段性的產品特點。
LD-激光視盤,就是通常所說的LCD,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FM(Frequency Molation)頻率調制、線性疊加,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凹坑長短來表示。
CD-DA激光唱盤 LD雖然取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MF(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數字記錄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雜訊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的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即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以及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准。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一來,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位元組的存儲空間上被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CRC,錯誤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物理結構,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統標准,即ISO 9660。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光碟存儲器設備發展速度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磁光碟(MO)、相變光碟(Phase Change Disk,PCD)等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DVD-ROM、CD-R、CD-R/W等開始出現和普及,目前已成為計算機的標准存儲設備。
光碟技術進一步向高密度發展,藍光光碟是不久將推出的下一代高密度光碟。多層多階光碟和全息存儲光碟正在實驗室研究之中,可望在5年之內推向市場。
7.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納米存儲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符號為nm。1納米=1毫微米,約為10個原子的長度。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為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即約為1納米。與納米存儲有關的主要進展有如下內容。
1998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制備成功量子磁碟,這種磁碟是由磁性納米棒組成的納米陣列體系。一個量子磁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萬~100萬個磁碟,而能源消耗卻降低了1萬倍。
1988年,法國人首先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到1997年,採用巨磁電阻原理的納米結構器件已在美國問世,它在磁存儲、磁記憶和計算機讀寫磁頭等方面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02年9月,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的科研小組宣布,他們在室溫條件下通過操縱單個原子,研製出原子級的硅記憶材料,其存儲信息的密度是目前光碟的100萬倍。這是納米存儲材料技術研究的一大進展。該小組發表在《納米技術》雜志上的研究報告稱,新的記憶材料構建在硅材料表面上。研究人員首先使金元素在硅材料表面升華,形成精確的原子軌道;然後再使硅元素升華,使其按上述原子軌道進行排列;最後,藉助於掃瞄隧道顯微鏡的探針,從這些排列整齊的硅原子中間隔抽出硅原子,被抽空的部分代表「0」,餘下的硅原子則代表「1」,這就形成了相當於計算機晶體管功能的原子級記憶材料。整個試驗研究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研究小組負責人赫姆薩爾教授說,在室溫條件下,一次操縱一批原子進行排列並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記憶材料中硅原子排列線內的間隔是一個原子大小。這保證了記憶材料的原子級水平。赫姆薩爾教授說,新的硅記憶材料與目前硅存儲材料存儲功能相同,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原子級體積,利用其製造的計算機存儲材料體積更小、密度更大。這可使未來計算機微型化,且存儲信息的功能更為強大。
4. 新基建這一年,產業鏈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2020年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台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迄今為止,已經將近一年。
在這一年中,無論是信息基礎設施還是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新基建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 存儲 。
很顯然,沒有存儲,無論是5G、雲計算、數據中心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都將成為無本之末、無源之水。
事實上,自從世界進入信息時代、數字時代乃至當前的人工智慧時代之後,存儲一直就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支撐技術。
存儲技術:「科幻」未來的必由之路
自從人類步入信息 社會 ,計算和存儲就變的愈發重要起來,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不斷提升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腦力邊界, 社會 生活不再局限於眼前的「苟且」,更多的「詩與遠方」給予了人類無限的遐想。
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火星殖民等「天頂星 科技 」逐步由科幻變成現實的過程,讓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類無限的憧憬和興奮。所有這些 科技 的實現,無一不是依託更強的算力、更大的存儲。
「運算」+「存儲」構成了人類「科幻」未來的必由之路。
而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存儲一直是構成了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各國以及各大公司,在存儲領域的爭斗從未停歇,甚至存儲領域的能力直接影響到了相關國家信息技術發展的進程。
存儲史:也是信息 科技 的爭斗史
翻閱存儲產業的 歷史 ,是一個行業乃至國家信息產業興衰起伏的發展史,從美國、日本、韓國,存儲產業輪番發展與壯大,隨之而來的是存儲晶元技術的飛速進步,與國家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
存儲產業的發源地:美國
上世紀50年代,由美國政府牽頭,軍方作為主要采購商,大力發展存儲等集成電路產業,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霸主。藍色巨人IBM、無冕之王Intel都在當時賺到了存儲領域的第一桶金,從而逐漸發展壯大,獨霸一方。
美國IBM公司生產的KeyPunch 031型打孔卡數據記錄裝置
其實,美國IBM公司最早就是靠生產打孔卡數據機起家。1932年,美國IBM公司發明了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計算機存儲器 — 磁鼓存儲器,採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數據記錄。磁鼓非常笨重,像個兩三米長的巨型滾筒,但磁鼓的存儲容量也只有幾K而已,售價極其昂貴。
1949年,一個叫王安的中國人,在哈佛大學發明了磁芯存儲器,嗅覺敏銳的IBM公司聞風而來,邀請他擔任技術顧問,並購買磁芯器件。到1956年,王安將磁芯存儲器的專利權,以50萬美元賣給IBM公司。磁芯存儲器是繼磁鼓之後,現代計算機存儲器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直至1970年代初,世界90%以上的電腦,還在採用磁芯存儲器。
Intel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研製晶體管存儲晶元的方向。1969年,Intel推出了64bit容量的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晶元C3101,1970年10月,推出了首款可以大規模生產的1K 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晶元C1103,使得每bit(比特)存儲只要1美分,它標志著DRAM內存時代的到來。到1974年,Intel占據了全球83%的DRAM市場份額。
整個1970年代,存儲的王者是美國的存儲廠商,而到了1980年代,日本廠商的存儲時代到了。
存儲產業大發展:日本崛起
70年代,日本跟隨著美國的發展路徑,通過從美國購買核心技術,舉國發展存儲等電子信息產業,NEC、日立、富士通、爾必達、東芝等企業先後崛起,與美國企業德州儀器,莫斯泰克,美光等大殺一方。
為打破存儲技術壁壘,在1976年,由日本通產省牽頭,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富士通(Fujitsu)、東芝(Toshiba)、NEC這五大公司作為骨幹,聯合多家日本研究所,組建「VLSI聯合研發體」,攻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DRAM的技術難關。
到了1980年,日本VLSI聯合研發體宣告完成為期四年的「VLSI」項目,實現了多項研發的成果。各企業的技術整合,保證了DRAM量產良率高達80%,遠超美國的50%,構成了壓倒性的總體成本優勢,從而一舉奠定了當時日本在DRAM市場的霸主地位。
雖然在1980年,日本研製的DRAM產品,只佔全球銷量的30%,美國公司佔到60%。但是到了1985年局勢已經完全倒轉。
日本的經濟也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繁榮開始騰飛。
由於日本廉價DRAM的大量傾銷,美光被迫裁員,不得已只得向美國政府尋求幫助。而Intel,連續虧損數個季度,DRAM市場份額僅剩下1%。當時,Intel的年銷售額為15億美元,虧損總額卻高達2.6億美元,被迫關閉了7座工廠,並裁減員工。瀕臨死亡的Intel,被迫全面退出DRAM市場,轉型發展CPU,並由此獲得新生。日本電子企業、 汽車 企業的兇猛攻勢,最終引爆了美日兩國的經濟戰爭。
漁翁得利後發制人:韓國半導體借存儲產業騰飛
日美兩國在存儲晶元領域的競爭,快速拉高了對技術、資金的要求,兩國的經濟戰爭又給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機會。
80年代,韓國產業聯盟,四大財閥三星、現代、LG和大宇全力進攻存儲產業。韓國政府全力配合,採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松綁融資環境,讓韓國各個財閥能夠輕易調動資金,投入到存儲產業競爭中。同樣的套路,三星在起步初期從美國和日本購買技術,砸重金扶持自有技術和產業。
1992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個64M DRAM研發;1994年三星將研發成本提升至9億美元,1996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個1GB DRAM(DDR2)研發。至此,韓國企業在存儲晶元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跑者地位。
從1983年三星正式宣布進軍存儲器產業,到1992年末三星超越日本NEC,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內存製造商,三星走過了艱難的10年。
從此之後,三星在其後連續蟬聯了近30年世界第一,韓國的經濟也隨之騰飛,實現了向高 科技 引導型經濟的轉型。韓國持續在存儲晶元領域發力,長期保持著世界第一存儲晶元生產大國的地位。目前全球三大存儲器公司,韓國獨占兩席,最近甚至就連英特爾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也都賣給了韓國的SK。
新基建,發力存儲正當時
時間來到21世紀,中國經歷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從一窮二白逐步邁入小康 社會 。新的經濟發展需要新的產業動能驅動,產業升級的窗口期打開了,是中國出場的時候了。2014年,籌備許久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國家大基金先後落地,中國的存儲產業得到了騰飛的助力,徐徐拉開大幕。
存儲是未來新基建的「糧食」,5G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的建設,都離不開存儲。在紫光集團等國內晶元巨頭的帶領下,中國的存儲產業將迎來關鍵的發展階段。
2016年6月13日,合肥長鑫由合肥產投牽頭成立,主攻DRAM方向。
2016年7月26日,紫光集團聯合多方成立長江存儲,首個快閃記憶體生產線在武漢建設,一期投資240億美元,一號廠房於2017年9月封頂。
2017年,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研發成功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打破了存儲晶元國產化零的突破;2019年64層快閃記憶體晶元宣布研發成功,
2018年4月11日,長江存儲開始搬入機台設備,在當年4季度量產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2019年9月,長江存儲宣布其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啟動量產。到了2020年4月,長江存儲宣布全球首款128層 QLC三維快閃記憶體研發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中國存儲技術第一次跟上了世界主流存儲技術步伐。。
在內存DRAM領域,合肥長鑫在2017年開始投資建設DRAM工廠,2019年底宣布DDR4 DRAM和LPDDR4 DRAM晶元研發成功。
長江存儲 X2-6070 128L QLC 1.33Tb 3D NAND
合肥長鑫投資建設DRAM工廠
不過, 現有 壟斷的存儲市場並不歡迎新進的玩家,存儲大廠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壟斷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存儲大廠的產能規模是國內公司的幾十倍,技術比國內公司領先好幾代,國內公司在資金、規模和技術任何一項都不佔優勢,長途可謂漫漫。
然而,存儲市場巨大,產值巨大,經濟帶動效用巨大。2019年,全球存儲市場超過1000億美金,國內存儲市場超過500億美金,單一月產能10萬片的存儲器製造工廠投資額就需要100億美金,這也決定了存儲產業 「配得上」國家新基建的這樣的規模和力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取得了舉世無雙的發展。當前,中國的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的「基建」項目在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已經屹立在「世界之巔」。
可以說,我們正從傳統的不斷縮小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向不斷增大的「交流、溝通、計算和存儲等信息需求」轉變。
「傳統基建」靠的是鋼筋+水泥,「新基建」靠的是計算+存儲。新基建,發力存儲正當時。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在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時期,發力存儲產業正當時。
5. 磁芯存儲器的介紹
早期的計算機最常見的存儲器是各種磁芯製成的。這種磁芯存儲器已被微型集成電路塊上的半導體存儲器所取代。磁芯存儲器是華裔王安於1948年發明的(注)。最初的磁芯存儲器只有幾百個位元組的容量。磁芯的英文名稱就是core,磁芯存儲器就叫作core memory。如今,雖然磁芯存儲器已經被淘汰,但一些人還是出於習慣把內存叫做core。
在鐵氧體磁環里穿進一根導線,導線中流過不同方向的電流時,可使磁環按兩種不同方向磁化,代表「1」或「0」的信息便以磁場形式儲存下來。
6. 存儲器的發展史
存儲器設備發展
1.存儲器設備發展之汞延遲線
汞延遲線是基於汞在室溫時是液體,同時又是導體,每比特數據用機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機械波從汞柱的一端開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態金屬汞通過一振動膜片沿著縱向從一端傳到另一端,這樣就得名「汞延遲線」。在管的另一端,一感測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並反饋到起點。設想是汞獲取並延遲這些數據,這樣它們便能存儲了。這個過程是機械和電子的奇妙結合。缺點是由於環境條件的限制,這種存儲器方式會受各種環境因素影響而不精確。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儲程序功能的計算機EDVAC由馮.諾依曼博士領導設計。它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二進制,使用汞延遲線作存儲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計算機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設計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設計的第一台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I交付使用。它不僅能作科學計算,而且能作數據處理。
2.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
磁帶是所有存儲器設備發展中單位存儲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標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儲介質之一。它互換性好、易於保存,近年來,由於採用了具有高糾錯能力的編碼技術和即寫即讀的通道技術,大大提高了磁帶存儲的可靠性和讀寫速度。根據讀寫磁帶的工作原理可分為螺旋掃描技術、線性記錄(數據流)技術、DLT技術以及比較先進的LTO技術。
根據讀寫磁帶的工作原理,磁帶機可以分為六種規格。其中兩種採用螺旋掃描讀寫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組級的DAT(4mm)磁帶機和面向部門級的8mm磁帶機,另外四種則是選用數據流存儲技術設計的設備,它們分別是採用單磁頭讀寫方式、磁帶寬度為1/4英寸、面向低端應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採用多磁頭讀寫方式、磁帶寬度均為1/2英寸、面向高端應用的DLT和IBM的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帶庫是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但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它的存儲容量可達到數百PB,可以實現連續備份、自動搜索磁帶,也可以在驅動管理軟體控制下實現智能恢復、實時監控和統計,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完全擺脫了人工干涉。
磁帶庫不僅數據存儲量大得多,而且在備份效率和人工佔用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網路系統中,磁帶庫通過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路)系統可形成網路存儲系統,為企業存儲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遠程數據訪問、數據存儲備份或通過磁帶鏡像技術實現多磁帶庫備份,無疑是數據倉庫、ERP等大型網路應用的良好存儲設備。
3.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鼓
1953年,隨著存儲器設備發展,第一台磁鼓應用於IBM 701,它是作為內存儲器使用的。磁鼓是利用鋁鼓筒表面塗覆的磁性材料來存儲數據的。鼓筒旋轉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它採用飽和磁記錄,從固定式磁頭發展到浮動式磁頭,從採用磁膠發展到採用電鍍的連續磁介質。這些都為後來的磁碟存儲器打下了基礎。
磁鼓最大的缺點是利用率不高, 一個大圓柱體只有表面一層用於存儲,而磁碟的兩面都利用來存儲,顯然利用率要高得多。 因此,當磁碟出現後,磁鼓就被淘汰了。
4.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芯
美國物理學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製造存儲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則將這一思想變成了現實。
為了實現磁芯存儲,福雷斯特需要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應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磁化閾值。他找到在新澤西生產電視機用鐵氧體變換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國老陶瓷專家,利用熔化鐵礦和氧化物獲取了特定的磁性質。
對磁化有明確閾值是設計的關鍵。這種電線的網格和芯子織在電線網上,被人稱為芯子存儲,它的有關專利對發展計算機非常關鍵。這個方案可靠並且穩定。磁化相對來說是永久的,所以在系統的電源關閉後,存儲的數據仍然保留著。既然磁場能以電子的速度來閱讀,這使互動式計算有了可能。更進一步,因為是電線網格,存儲陣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訪問,也就是說,不同的數據可以存儲在電線網的不同位置,並且閱讀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這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在存儲器設備發展歷程中它是互動式計算的革新概念。福雷斯特把這些專利轉讓給麻省理工學院,學院每年靠這些專利收到1500萬~2000萬美元。
最先獲得這些專利許可證的是IBM,IBM最終獲得了在北美防衛軍事基地安裝「旋風」的商業合同。更重要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所有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也採用了這一系統。磁芯存儲從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計算機主存的標准方式。
5.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磁碟
世界第一台硬碟存儲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發明的,其型號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1968年,IBM公司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要點是將高速旋轉的磁碟、磁頭及其尋道機構等全部密封在一個無塵的封閉體中,形成一個頭盤組合件(HDA),與外界環境隔絕,避免了灰塵的污染,並採用小型化輕浮力的磁頭浮動塊,碟片表面塗潤滑劑,實行接觸起停,這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進一步減輕了磁頭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儲密度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末期,IBM公司又對存儲器設備發展作出一項重大貢獻,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比以往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IBM還發明了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的信號讀取技術,使信號檢測的靈敏度大幅度提高,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記錄密度。
目前,硬碟的面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價比最大的一種存儲設備。因而,在計算機的外存儲設備中,還沒有一種其他的存儲設備能夠在最近幾年中對其統治地位產生挑戰。硬碟不僅用於各種計算機和伺服器中,在磁碟陣列和各種網路存儲系統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儲單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微硬碟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為移動存儲提供了一種較為理想的存儲介質。在快閃記憶體晶元難以承擔的大容量移動存儲領域,微硬碟可大顯身手。目前尺寸為1英寸的硬碟,存儲容量已達4GB,10GB容量的1英寸硬碟不久也會面世。微硬碟廣泛應用於數碼相機、MP3設備和各種手持電子類設備。
另一種磁碟存儲設備是軟盤,從早期的8英寸軟盤、5.25英寸軟盤到3.5英寸軟盤,主要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之用。其中,3.5英寸1.44MB軟盤占據計算機的標准配置地位近20年之久,之後出現過24MB、100MB、200MB的高密度過渡性軟盤和軟碟機產品。然而,由於USB介面的快閃記憶體出現,軟盤作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不久會退出存儲器設備發展歷史舞台。
6. 存儲器設備發展之光碟
光碟主要分為只讀型光碟和讀寫型光碟。只讀型指光碟上的內容是固定的,不能寫入、修改,只能讀取其中的內容。讀寫型則允許人們對光碟內容進行修改,可以抹去原來的內容,寫入新的內容。用於微型計算機的光碟主要有CD-ROM、CD-R/W和DVD-ROM等幾種。
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從LD的誕生至計算機用的CD-ROM,經歷了三個階段,即LD-激光視盤、CD-DA激光唱盤、CD-ROM。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存儲器設備發展階段性的產品特點。
LD-激光視盤,就是通常所說的LCD,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FM(Frequency Molation)頻率調制、線性疊加,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凹坑長短來表示。
CD-DA激光唱盤 LD雖然取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MF(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數字記錄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雜訊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的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即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以及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准。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一來,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位元組的存儲空間上被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CRC,錯誤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物理結構,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統標准,即ISO 9660。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光碟存儲器設備發展速度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磁光碟(MO)、相變光碟(Phase Change Disk,PCD)等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DVD-ROM、CD-R、CD-R/W等開始出現和普及,目前已成為計算機的標准存儲設備。
光碟技術進一步向高密度發展,藍光光碟是不久將推出的下一代高密度光碟。多層多階光碟和全息存儲光碟正在實驗室研究之中,可望在5年之內推向市場。
7.存儲器設備發展之納米存儲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符號為nm。1納米=1毫微米,約為10個原子的長度。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為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即約為1納米。與納米存儲有關的主要進展有如下內容。
1998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制備成功量子磁碟,這種磁碟是由磁性納米棒組成的納米陣列體系。一個量子磁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萬~100萬個磁碟,而能源消耗卻降低了1萬倍。
1988年,法國人首先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到1997年,採用巨磁電阻原理的納米結構器件已在美國問世,它在磁存儲、磁記憶和計算機讀寫磁頭等方面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02年9月,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的科研小組宣布,他們在室溫條件下通過操縱單個原子,研製出原子級的硅記憶材料,其存儲信息的密度是目前光碟的100萬倍。這是納米存儲材料技術研究的一大進展。該小組發表在《納米技術》雜志上的研究報告稱,新的記憶材料構建在硅材料表面上。研究人員首先使金元素在硅材料表面升華,形成精確的原子軌道;然後再使硅元素升華,使其按上述原子軌道進行排列;最後,藉助於掃瞄隧道顯微鏡的探針,從這些排列整齊的硅原子中間隔抽出硅原子,被抽空的部分代表「0」,餘下的硅原子則代表「1」,這就形成了相當於計算機晶體管功能的原子級記憶材料。整個試驗研究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研究小組負責人赫姆薩爾教授說,在室溫條件下,一次操縱一批原子進行排列並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記憶材料中硅原子排列線內的間隔是一個原子大小。這保證了記憶材料的原子級水平。赫姆薩爾教授說,新的硅記憶材料與目前硅存儲材料存儲功能相同,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原子級體積,利用其製造的計算機存儲材料體積更小、密度更大。這可使未來計算機微型化,且存儲信息的功能更為強大。
以上就是本文向大家介紹的存儲器設備發展歷程的7個關鍵時期
7. 有了堅持白手照樣能夠起家勵志故事
美籍華人、電腦大王王安,充分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產品計算機內存儲器,創立了王安電腦公司。他的公司,到20世紀70至80年代,每年營業額和盈利額增長百分之五十。在短短數十年經營生涯中,王安就由一個兩手空空的學者變成美國的富翁之一。
王安是在1951年6月開始他的企業經營的,在這以前,他一直從事電腦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這位三十一歲的學者在波士頓南區哥倫布大街296號以每月七十美元租了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間,掛起「王安實驗研究公司」的招牌,單槍匹馬地開發高級技術。這時他千方百計籌來六萬美元作為公司的啟動資金,購置一張辦公桌和一把椅子,安裝一部電話,並印製業務介紹材料。王安就憑著這么一點資產,藉助從哈佛圖書館借來的一本名人錄,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
他每天給名人錄中的一些人去電話介紹公司的技術業務,或寄發業務資料給他們。開業兩個多星期,無分文交易。第三個星期後,開始有回信了,但是訂單額少得可憐,一份訂單只有幾美元到十幾美元。然而,卓有遠見的王安博士並不氣餒,堅持經營下去,結果達到了成功的境地。
8. 從扼殺微軟,威脅IBM,到徹底破產,談談「王安悲劇」
比爾蓋茨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道:「如果王安能夠及時完成第二次技術改革,世界上根本不會存在微軟」。
王安,聞名全球的發明家,也是富可敵國的企業家。1986年,是王安的人生巔峰:他被美國評選「傑出移民」第一人,其身價高達20億美元,位列美國富豪榜第五,全球華人榜首,被譽為是神一般的人物。當時,王安電腦在計算機界的地位更是如泰山般不可撼動。
然而誰有沒有想到,就是這么傳奇的一個人物,和他龐大的王安 科技 帝國,卻在六年後轟然崩塌,公司的股份價暴跌,從43美元直降到75美分,損失超過40億美元。直到1990年,癌症晚期的王安滿心不甘的病逝在麻省總醫院,兩年後,王安電腦破產。
借用一句網上看到的話,「 王安的成功,始於IBM,也終於IBM 」。他和IBM的恩怨情仇,貫穿了整整半個世紀。不同的是,IBM已經進軍世界100強企業,而王安電腦,從鼎盛到衰亡,只有短短的十年。
無數人都對其唏噓不已,也有無數人在思考: 王安的衰落,到底是什麼原因?
筆者認為,王安電腦的結局,是必然!
王安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對存儲器技術的突破,在被IBM以50萬美元的天價收購後,他敏銳的察覺到計算機在未來的巨大市場,他將所有資金精力都投入到這個領域。1960-1980這期間,計算機應用的范圍主要在企業和軍事上,不論是IBM還是王安都沒有涉及到個人PC上。時間到了80年代,個人電腦全面興起,如何轉型成了大問題。一向保守的IBM在飽受折磨後,毅然決定開放政策,團結了一批小型PC設備的廠商,這些小廠商雖然技術規模,業務范圍都不大,但好處在於設備兼容,用起來方便,並且有自己的軟體開發陣營。
這些小廠商里,有一個叫微軟,一個叫蘋果,一個叫ARM。
IBM拋棄舊日成見,終於在市場沖擊下穩住了陣腳。但王安卻不認同IBM的做法,他認為發展個人PC沒有道理,單獨發展與之不相容的高價位機器才是更好的選擇。於是,在其他企業都在抱團取暖的時候,王安電腦選擇了一條完全與未來方向相反的道路。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縮水的市場份額嚴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更致命的是:王安電腦幾乎沒有自己的軟體產業!這個在當時看起來不怎麼重要的事情,成了日後壓死王安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這樣,由於思想上的保守,王安 科技 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第一次轉型宣告失敗。
在第一次轉型失敗後,王安 科技 陷入了低迷。終於王安忍痛放棄了自己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成果——基於電晶體製造的「洛賽」台式機,轉向小型的個人PC。幸運的是,鑒於之前在領域內的影響力,王安的個人電腦做的還不錯,公司狀態逐漸回暖,於是王安樂觀的認為,公司重回昔日榮光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他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和IBM斗爭到底。
IBM的業務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不少是美國 科技 經濟命脈產業,它的底蘊並不是王安 科技 能匹敵的。另外,之前提到IBM由於及時轉型,合作共贏的態度贏得了眾多美國本土企業的支持。昏了頭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格魯夫,要求他們脫離IBM跟自己合作。
在收到橄欖枝後,二者都不怎麼激動的表示:我不去。
這實在是個不怎麼高明的決策,微軟靠著IBM這顆大樹飛速成長,而且比爾蓋茨的母親也是IBM的高管。而格魯夫的理由更是讓人汗顏,原來早年間,格魯夫曾拜訪王安,希望他能夠為英特爾的一款存儲器提供建議,這其實就是賣個人情的事情,然而當時王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當著眾人的面說道:「如果你早點來找我,就根本不會拿出現在這么差的產品」。自尊心極強的格魯夫哪裡能接受這樣的羞辱,直接憤然離場。如今這么好的報復機會,他怎麼可能和王安合作?
雖然被拒絕,但王安電腦還是有著龐大的財力和製作水平,王安此時身患絕症不能在擔任CEO,這個時候如果他能選賢任能,想要翻身仍有機會,但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一個直接將他畢生心血葬送的決定:
不顧董事會一次又一次的反對,王安將自己的兒子——王烈選為CEO。
第二次轉型的機會,也這么錯過了。
憑良心講,王安真的很大方,他曾經投入7億美元在人才培養和 科技 研發,而那一年他的營收是20億美元,可見在這方面的力度是何等巨大。王安的公司可謂人才濟濟,連IBM自己都承認,「 我們真的羨慕王安擁有那麼多人才 」。
但問題是,王安的潛意識中,公司就是我家的,他不主張公司投資,宣揚自己對公司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並且在很多重要崗位上都選擇自己的家人,就連約翰·錢博思,這位後來帶領著思科市值狂飆到4440億美元的牛人,也只是地區經理這樣平庸的小角色。
在中國這么情況可能還說得過去,但是在美國,這些人很佩服王安是真的,但是他們無法接受王安這種管理模式,在王安卸任,王烈接任後,他們的不滿徹底爆發,大批人員離職,。在當時,計算機產業競爭空前嚴重,人才流失對王安的公司來講是一個致命打擊,王安 科技 陷入絕境。
王烈無能嗎?其實不是,他是布朗大學的高材生,技術功底相當扎實,曾經也勸說王安發展個人電腦,可見也有一定的眼光。如果讓他當個技術主管或者項目主任絕對是一把一的好手,然而沒那麼多如果,王烈相比他的父親,缺乏王安當初白手起家的那種魄力,也沒有王安那種御人於心的手段,短短一年,公司股票大跌特跌。王烈慌了神,為了彌補資金空缺,開始「殺雞取卵」:提高產品費用,連咨詢電話都要收175美元,這一舉措讓王電腦的聲譽暴跌,許多客戶直接放棄了和王安電腦的合作。
王安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趕緊撤掉王烈,換上了號稱「企業修理工」的愛德華·米勒,這個人非常厲害,曾讓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起死回生,王安認為讓米勒上台能夠帶公司走出困境。
又是個昏招!
愛德華·米勒確實是在企業經營上建樹不低,上任後立即採取一系列措施,將王安電腦將債務從5.57億美元講到1200萬美元 ,但他不懂技術啊 !他對計算機產業差不多是一竅不通,雖然穩住了搖搖欲墜的公司,但他不能組織公司有效的研發新產品,也不無法提出客戶滿意的方案,還鬧出了「製造Unix工業一體化的個人電腦」、「王安電腦轉型為圖文一體的軟體公司」等等笑話,再加上王家對米勒在公司現狀上確實有隱瞞,使得他在種種舉措上始終慢人一步,終於,1992年,王安電腦宣告破產。
王安電腦的 歷史 就像曇花一現,沒能跨進21世紀的大門。
王安在自傳中說道: 「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腦行業中處於不敗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經濟不斷地變化,始終走在同行的前面。」 可惜他自己卻沒有做到。
幾年後一個年輕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傳,記住了這句話,這個小夥子叫埃隆·馬斯克,現實中的鋼鐵俠。
國人企業一直存在一個陋習——過度競爭。企業為了一塊立足之地非要斗個你死我活,不斷有公司興起,發跡,消失,循環往復,始終沒有一個長期有力的品牌。像之前提到的IBM,是在1911年創立的,直到現在他還是一家「巨無霸」企業。
王安是成功的,但他也是失敗的。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建立企業時,都會最先創建一套合理的、現代化的規章制度,再由專業人士去管理,基於制度之上存在的合作關系能帶來堅實信任,華人的企業在這一方面是欠缺的,因為文化的關系,我們更傾向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企業逐漸家族化,難以轉型。王安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才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當下更為 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華人的企業該如何做好做大,是個很沉重,但也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
9. 什麼是磁芯存儲器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的通斷狀態來記錄數據,體積可以做的很小,想想cpu里集成了多少個半導體.磁芯存儲器用磁芯的磁極方向來存儲數據,體積大,速度慢,現在好象沒人用了(也許什麼特殊環境下有用).
10. 比爾蓋茨:如果王安能夠完成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了
有這么一位中國人,比爾蓋茨說:如果他能夠完成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了!
當年世界電腦巨頭IBM 的老闆被他的強大給嚇暈了!英特爾傳奇CEO只是他面前一個晚輩!他還解決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世界性難題,使得計算機從科研領域邁入了商用領域!但也許就是這個中國人葬送了中國在世界電腦領域彎道超車的唯一機會!
這個華人的名字可能你沒聽過,他叫王安!
但就是這么牛的一個中國人,在初到美國的時候就吃了一次閉門羹。「IBM是美國最好的企業,這里不適合你,你還是找個 汽車 修理廠試試吧。」25歲的他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尋滄海桑田 歷史 遺珠,大家好,這里是世界名人榜!
王安1920年2月7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崑山,16歲考入交大,20歲研究無線電設備,為抗戰做後援。抗戰結束後,痴迷無線通訊技術的他被公派美國,在哈佛大學深造。
他成長的周圍一直充斥著贊譽,直到IBM面試官一棍子砸下。
曾經中國的天才少年,美國的電腦大王,1945年25歲的王安從一艘來自中國的郵船上走下來!踏上了美國西海岸!此時,沒有一個美國人會想到這輕輕的一踏,不久之後將震動美國整個 科技 界!
王安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學後!第一個學期課程全是A+!這讓哈佛大學的教授為之震驚!心想:怎麼會有這么恐怖的人?此時的少年王安自然是意氣風發的。然而呢?取得這些成績的王安還是沒能避免地遭受了一次人生重大的侮辱!第二個學期開始啊,為了勤工儉學,自負才學的王安選擇了去當時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IBM 面試!
不曾想,IBM 的面試官一看是一副黃面孔,輕蔑地說了一句:IBM 是美國最好的企業,你還是去找個 汽車 修理廠試試吧!然後呢轉身離開了!
這番歧視啊,讓從未遭受如此侮辱的王安突然懵了,看著那離去的背影,手指頭都顫抖起來了!沉寂了幾分鍾之後,王安離去!此時他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向美國人證明,中國人不只是會洗盤子和當服務員的,在 科技 領域也一樣能夠做出巨大的成就!也許正是因為心裡憋著這股氣,王安開始在哈佛大學攻城略地!王安通過努力,「賺取」哈佛的高額獎學金,再只用了三年就拿到了應用物理專業碩士和博士的兩個學位!更因此有幸以編外人員身份加入哈佛的計算機實驗室!
此時他來到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的發明者,電腦之父——霍華德艾肯的身邊!但是等王安來到實驗室,現實又向他潑了一盆冷水!對方只讓他干一些打雜的工作,一向心高氣傲的王安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他心裡決定:別人不給機會,那我就自己爭取機會!
當時,霍華德艾肯正困擾於計算機存儲所用的打孔卡機幾十噸重只能設在電腦外面。他希望能夠通過縮小存儲系統,將電腦小型化!這時旁邊打雜的王安感覺機會來了!他突然腦袋裡面靈光一閃,大喊一聲:哎,我明白了!最終他根據磁場震動的原理!成功發明了可以裝進電腦里的磁芯存儲器,當時王安在加入實驗室不到20天,便解決了這個世界性難題。
他的這一發明,改變了計算機產業的 歷史 。它大大縮小了電腦的體積,使得計算機從科研邁入商用領域。
這下霍華德艾肯知道自己撿到寶了!想到之前的怠慢,趕緊追加福利,年薪提高五千四百美元!當時美國的年人均收入也就兩千多美元!而這次天才王安的選擇再一次出乎人的意料,他拒絕了哈佛大師的招攬,他需要一個更容易被看到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這也讓哈佛驕子們不能理解!認為王安不是小氣,就是瘋子!
1951年意氣風發的王安離開了哈佛,兜里揣的全部身家六百美元!在美國哥倫布大道296號,一間潮濕狹小的地下室,以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一部電話以及頭腦里的一個發明為開局!創立了王安實驗室,產品就是新型存儲器!以單價4美元的價格出售磁芯存儲器。
盡管開始條件非常艱苦,但是,王安已經預想了產品面世後受到追捧!只是這份期待很快就落空了!產品出來後銷路並不好,他發現新產品性能很不錯,但是也容易不太穩定!在風險和穩定之間,更多人會選擇後者!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初給了自己人生第一次侮辱的IBM 此時又找上門再補了一刀!
那一天,當萬念俱灰的王安趴在桌上發呆的時候,突然聽到了敲門聲,原以為顧客上門的王安,嗖的一下站起來,急沖到門前,又停下來,先把衣服拉了一拉,才緊張的開了門!一看原來是IBM 的代表上門了!IBM 要買下王安手中這個產品的專利,出價40萬美元!要知道,王安報出的市場價是差不多500萬美元!當初的侮辱在此時歷歷在目,現在又擺明了趁火打劫!王安會怎樣選擇呢?不賣?創業項目就得死!1955年,天才王安還是向現實低了頭,乖乖交出了專利,換來了四十萬美元的創業基金!IBM 再次趾高氣揚揚長而去!留下顫抖著,咬碎了牙的王安,當了IBM 遠去的背景!但天才的便宜又豈是那麼好占的?
很快IBM 就為這次的行為後悔了!手握四十萬美金的王安轉身把實驗室升級成了公司,全力研發!他比以往更忙了,連衣服都沒時間洗!每次就在幾件襯衫挑一條相對干凈的那件穿!在這樣的努力下,王安公司一項接一項的發明面世了!包括紙孔式記錄儀、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等等……
1964年,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電腦洛塞在中國人王安手中誕生了!體型袖珍,操作簡單,功能強大!一出就是爆款!當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一百萬美元,1967年更是達到了690萬美元!面對這么火爆的市場,王安總算該鬆口氣了吧?可惜他並沒有!他更缺錢了!
此時的王安只想著發明創造,公司里邊沒有預算之說,各部門負責人自己想用多少錢就用多少錢!沒有節制的研發投入,讓王安公司終於入不敷出!眼看著蒸蒸日上的黑馬,竟然走得東倒西歪,隨時會摔死!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上市籌錢,以前王安為了保持對公司的控制力,堅決不上市,現在也只能發行股票籌錢!而這次命運終於捨得給予王安一次重重的獎勵!
1967年,王安決定發行250萬美元的股票用以償還債務。他沒有料到,這個不得已為之的舉措,卻受到了華爾街的瘋狂追捧。
公司上市時,股票發行價12.5美元,當天收盤,攀升至40.5美元,40萬股被搶購一空。一夜之間,王安的身家大漲5000萬美元,成為超級富豪!
1971年11月,王安推出了1200型計算機,它是附帶檢索和編輯功能的打字機,比原先的IBM產品要好用得多。
據說當時IBM董事長小托馬斯·沃特森聽到這個消息後,驚慌到昏厥。
1200型計算機令沃特森非常不安,而王安的下一款作品,則讓IBM感到恐慌。在1200型的基礎上,王安很快推出了變革性的產品WPS處理機。
後來,從白宮到企業,WPS全面接管IBM的領地,當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突破1億美元。
雄霸美國辦公市場後,王安電腦開始全球戰略,進入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之後,王安公司更是好牌連出!特別是1973年,王安公司的新型2200文字處理機橫空出世,風靡全美!他讓文字處理機從此邁入了有屏幕的時代!就像手機從按鍵轉為了觸屏一樣!
此時,距離比爾蓋茨創立微軟還有2年,距離喬布斯創立蘋果還有3年!
曾經,IBM 是這個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占據了80%的份額!而現在王安公司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文字處理系統供應商!而且在美國最盛大的 體育 賽事超級碗上,王安公司直接打出,「我們正在吃掉IBM」的廣告!!!!曾經的委屈侮辱,王安一一親手還了回去!無數美國人怎麼也想不明白,這些劃時代的產品,竟然出自一位中國人之手!王安也終於實現了當初離開IBM 時所立的誓言!
1984年,王安迎來了自己財富的巔峰,這一年,他登上了福布斯雜志,在全球富豪中排名第5,成為了全球華人首富!
同年,大洋彼岸的中國,四十歲的柳傳志剛在中關村創立了聯想!曹德旺剛剛發現了 汽車 玻璃的生意!10歲的劉強東夢想還是當村長!二十歲的馬雲剛剛被杭州師范破格錄取進入大學!
也是在同年美國電子協會授予王安「電子及信息技術最高榮譽成就獎」。
1986年,王安擊敗IBM,簽下美國空軍4.8億美元的超級訂單。這是王安一生中最輝煌的一年。
同年,王安公司達到了它的最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公司躋身美國500家大企業之中的146位,在世界各地僱傭了3.15萬員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躋身美國十大富豪之列。
7月4日,他接受了里根總統頒發的「總統自由獎章」。榮獲此獎章的華人,只有王安、建築大師貝聿銘(1993年獲得)和大提琴家馬友友(2011年獲得)。 1986年10月,我們的總設計師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王安時,握著他的手贊賞地說:「你在美國很出名,現在是家大業大。這可是你自己奮斗出來的啊!」。
他以發明家的身份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與愛迪生共享榮譽;他以資本家的身份登陸富豪榜,和洛克菲勒這樣的百年巨頭齊名。
從1951年到1986年間,王安不斷發明創新,推出30多項 科技 成果,同時他擁有美國10所大學所授予的10個博士學位。
然而,盛極而衰。在他風生水起的時候,市場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變化是蘋果的出現。第二個變化,英特爾取得突破,推出個人晶元。
也是在同一年,天才王安迎來了一生的無解之題,他被確診為癌症!之前出於「打倒IBM」的執念,王安選擇不兼容,相當於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潮流,王安電腦因此被排斥於各種網路之外。因PC的時代已經到來。可王安公司推出的個人電腦全方位與IBM的產品不兼容,而尚在起步階段的微軟公司,審時度勢地在軟體與硬體上都與IBM兼容。
不與行業兼容的王安電腦此時被市場邊緣化的危機也開始顯現!!也正是這步踏錯,給了微軟夾縫生存的機會!後來他先後約見了微軟的比爾·蓋茨和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希望他們脫離IBM,與自己抱團,但均以失敗告終。
後來他錯誤地堅持家族式經營,讓王安電腦這艘巨艦徹底沉沒。
也是在1986年,王安退休。董事會多次勸說他任命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但王安不顧上下反對,讓36歲的長子王烈出任公司總裁,又安排幼子出任王安傳播公司總裁,這讓公司上下大失所望,很多下屬選擇離開。
如果這時的王安能夠幡然醒悟,那麼王安公司必然會柳暗花明了。可惜,他任人唯親,盲目地讓大兒子接替自己。這第二任總裁才識平庸,毫無特長,不但不能彌補過去的失誤,而且使公司雪上加霜,江河日下。
王烈接班不到兩年,王安電腦扭盈為虧,虧損額高達四點二四億!為了改善財務狀況,王烈一方面將軟體費從1000美元調到了5000美元,一方面還向下游銷售公司加收昂貴的技術咨詢費。昏招頻出,公司大批精英人才流失!眼看公司的盤子在兒子手裡崩了,當時的王安就在彌留之際,公司各路負責人跑到王安家中逼宮!剛剛做完手術的王安看著這一幕!眼角滲出了淚水!痛苦的親手廢掉了自己兒子!
1990年,王安逝世!!!!(一個傳奇之星就此隕落!)
1992年,王安逝世兩年之後,王安公司宣告破產,從此世間再無王安與王安電腦!
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聯想推出了第一台自主品牌電腦!
而15年後,聯想正式將王安一生的對手IBM 個人電腦事業部收購!這可能是冥冥中的一種天意吧!
正如《商業周刊》所評價:「我曾孤獨地崛起,也當孤獨地倒下」。
哈佛商學院把他的案例寫入了教材,專門研究他為何失敗。
1999年5月,王安公司被荷蘭計算機服務公司GetronicsNV宣布以20億美元收購。
美國絕大多數輿論把王氏的接班問題當成了「致命傷」,背離了現代化企業「專家集團控制,聘用優才管理」的通用方式。
收到信息穩定持續有些時候你錯過了一個機會,就會錯過一個時代。你錯過一個時代就意味著你將被未來淘汰,這是問題的關鍵。
比爾·蓋茨曾說,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折,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他也不會成為 科技 偶像,而是當一名教師或者律師。
假設終究是假設。一代傳奇,就此謝幕。
回顧天才王安的一生,他和他一手創立的公司如一顆流星在世界的上空一閃而逝!!而如今中國的電腦IT 產業時刻面臨著西方的壟斷!如果當年天才王安能夠學成歸國,中國電腦產業又將會是另一番局面?它是否能把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等美國世界巨頭給踩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