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SAS,SCSI,SATA各指的是什麼區別聯系
SCSI指的一般是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的SCSI硬碟介面,官方的解釋是:『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英語: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簡寫:SCSI),一種用於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之間(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列印機、掃描儀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准。 SCSI是一種智能的通用介面標准。它是各種計算機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介面標准。』; 而SATA是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列高級技術附件,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串列硬體驅動器介面),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 而SAS就簡單了,其實也是SCSI技術的一種,說白了就是串列連接的SCSI介面。
② 常用的存儲設備介面有哪些
sata、ide、scsi等,甚至部分固態硬碟會採用PCI E的介面
③ ISCSI 和SCSI 是什麼區別,他們都是什麼東西呀還有SATA和SCSI什麼區別
SCSI命令是用在存儲領域的一個命令集。
ISCSI就是傳輸在Internet上的SCSI命令集
SATA是硬碟設備,SAS也是硬碟設備。
SAS是串列SCSI
SATA設備和SAS設備都屬於SCSI設備
④ 什麼是SCSI硬碟跟SATA硬碟區別
SCSI硬碟是用SCSI作為介面的硬碟。跟SATA硬碟區別如下:
一、主體不同
1、SCSI硬碟:使用SCSI介面的硬碟,定義了怎樣在8位SCSI匯流排上每秒傳輸20M數據和在16位Wide SCSI匯流排上每秒傳輸40M數據。
2、SATA硬碟:串口硬碟,是由Intel、IBM、Maxtor 和 Seagate等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新規范。
二、特點不同
1、SCSI硬碟:必須通過SCSI介面才能使用,有的伺服器主板集成了SCSI介面,有的按有專用的SCSI介面卡,一塊SCSI介面卡可以接7個SCSI設備。
2、SATA硬碟:存儲結點由存儲器控制介面 MCI 和 SATA 硬碟控制器構成MCI 負責按照消息幀格式生成、封裝或解封裝消息包,根據接收到消息包,提取並解析訪問存儲結點的操作命令。
三、優勢不同
1、SCSI硬碟:介面速度快,並且由於主要用於伺服器,因此硬碟本身的性能也比較高,硬碟轉速快,緩存容量大,CPU佔用率低,擴展性遠優於IDE硬碟,並且支持熱插拔。
2、SATA硬碟:能有效的將雜訊從正常訊號中濾除,良好的雜訊濾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電壓操作即可。
⑤ SCSI硬碟、STAT硬碟、SAS硬碟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SCSI的英文名稱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翻譯為"小型計算機系統專用介面";顧名思義,這是為了小型計算機設計的擴充介面,它可以讓計算機加裝其他外設設備以提高系統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SCSI硬碟速度快,CPU佔用率小,多用於企業級以上高端伺服器。x0dx0a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串列ATA (Serial ATA,縮寫為SATA)硬碟的兼容性。x0dx0aSATA是串列ATA,是新一代ATA,與SAS的出身不同!盡管連接線相同。x0dx0aSAS的介面技術可以向下兼容SATA。SAS系統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因為SAS驅動器的埠與SATA驅動器的埠形狀看上去類似,所以SAS驅動器和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IT人員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擴充存儲系統時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存儲設備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x0dx0aSAS技術還有簡化內部連接設計的優勢,存儲設備廠商目前投入相當多的成本以支持包括光纖通道陣列、SATA陣列等不同的存儲設備,而SAS連接技術將可以通過共用組件降低設計成本。x0dx0aSAS(串列SCSI)是點到點的結構,可以建立磁碟到控制器的直接連接.x0dx0a串列SCSI(SAS)硬碟使用與S-ATA相同的介面,但是使用較多的信號,因此SAS硬碟不能與S-ATA硬碟控制器連結。SAS是通用介面,支持SAS和S-ATA,SAS控制器可以支持SAS和SATA磁碟。S-ATA使用SAS控制器的信號子集,因此SAS控制器支持S-ATA硬碟。x0dx0a初期的SAS硬碟使用2.5英寸封裝,這樣可以使機架伺服器支持更多的硬碟,現在已經有廠商推出標准3.5英寸的SAS硬碟;初期產品的轉速是10000RPM,而現在15000RPM的產品也已經問世。SAS硬碟與相同轉速的SCSI硬碟相比有相同或者更好的性能。串列介面減少了線纜的尺寸,允許更快的傳輸速度,SAS硬碟傳輸數據可以達到3.0Gbit/sec。x0dx0a應用上,SCSI優於SAS,SAS優於SATA,SATA優於ATA。SCSI硬碟多用於企業級以上伺服器,SAS目前多用於工作組級伺服器,SATA及ATA則多用於PC機等低負荷的終端設備上。線纜上,SAS與SATA用相同的線纜,SCSI與ATA的線纜外觀相近,但內含電纜數不同,完全不能互換!ATA線纜一條最個掛接兩個硬碟,而一條SCSI線纜可掛接多達成15個SCSI設備。
⑥ 什麼是分布式存儲
分布式存儲簡單的來說,就是將數據分散存儲到多個存儲伺服器上,並將這些分散的存儲資源構成一個虛擬的存儲設備,實際上數據分散的存儲在企業的各個角落。
還可以這樣理解:
利用分布式技術將標准X86伺服器的本地HDD、SSD等存儲介質組織成一個大規模存儲資源池,同時,對上層的應用和虛擬機提供工業界標準的SCSI、iSCSI和對象訪問介面,進而打造一個虛擬的分布式統一存儲產品。
⑦ 【理論研究】漫談雲計算IT基礎設施05-超融合技術
其實超融合這一塊,放在雲計算IT基礎設施裡面,不算是完全合適。你說它是分布式存儲,但是它同時又是硬體伺服器與存儲;你說它算硬體,但是它又離不開分布式存儲軟體。
傳統的IT基礎設施架構,主要分為網路、計算、存儲三層架構。但隨著雲計算與分布式存儲技術的發展以及x86伺服器的標准化,逐漸出現了一種將計算、存儲節點融合在一起的架構--超融合架構。超融合將三層的IT基礎設施架構縮小變成了兩層。
2019年11月的Gartner超融合產品魔力象限中,領導者象限有5家:Nutanix、DELL、VMware、CISCO、HPE。(其中DELL vxRail一體機裡面用的分布式存儲軟體也是VMware的VSAN,而VMware提供的則是VSAN純軟體的解決方案)
Nutanix能夠成為超融合領導者中的領導者,自然是經過市場的充分驗證,得到市場的認可。而且由於其公開資料(Nutanix 聖經)比較齊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Nutanix一窺超融合的究竟。
這邊就不搬運了,可以直接搜索引擎搜索「Nutanix聖經」或「Nutanix-Bible」,可以找到相應的官方文檔。
引用自NUTANIX聖經 -「Nutanix解決方案是一個融合了存儲和計算資源於一體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是一個軟硬體一體化平台,在2U空間中提供2或4個節點。
每個節點運行著hypervisor(支持ESXi, KVM, Hyper-V)和Nutanix控制器虛機(CVM)。Nutanix CVM中運行著Nutanix核心軟體,服務於所有虛機和虛機對應的I/O操作。
得益於Intel VT-d(VM直接通路)技術,對於運行著VMware vSphere的Nutanix單元,SCSI控制(管理SSD和HDD設備)被直接傳遞到CVM。」
個人總結: 從以上官方文檔可知,2U的空間可以安裝2~4個Nutanix節點(每個節點相當於1台物理伺服器),所以設備裝機密度非常高。每個節點都安裝著虛擬化軟體,並且在虛擬化層之上再運行著一台Nutanix的控制虛機(CVM),該虛機主要負責不同的Nutanix節點之間控制平面的通信。單個節點中配置有SSD硬碟與HDD硬碟,替代磁碟陣列作為存儲使用,單個節點有獨立的CPU與內存,作為計算節點使用。
1、基礎架構
以3個Nutanix節點為例,每個節點安裝有Hypervisor,在Hypervisor之上運行著客戶虛擬機,並且每個節點有一台Nutanix控制器虛機Controller VM,配置有2塊SSD與4塊HDD,通過SCSI Controller作讀寫。
2、數據保護
Nuntanix與傳統磁碟陣列通過Raid、LVM等方式作數據保護不同,而是與一般的分布式存儲一樣,通過為數據建立副本,拷貝到其他Nutanix節點存放,來對數據進行保護,Nutanix將副本的數量稱作RF(一般RF為2~3)。
當客戶虛機寫入數據「見圖上1a)流程」,數據先寫入到本地Nutanix節點的SSD硬碟中劃分出來的OpLog邏輯區域(相當於Cache的作用),然後執行「1b)」流程,本地節點的CVM將數據從本地的SSD的OpLog拷貝到其他節點的SSD的OpLog,拷貝份數視RF而定。當其他節點CVM確定數據寫入完成,會執行「1c」流程,給出應答寫入完成。通過數據副本實現對數據的保護。
數據從SSD中的OpLog寫入到SSD以及HDD的Extent Store區域,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非同步進行的,具體詳見下面的部分。
3、存儲分層
Nutanix數據寫入以本地落盤為主要寫入原則(核心原則)。
當客戶虛機寫入數據是,優先考慮寫入本地SSD(如果SSD已用容量未達到閥值),如果本地SSD滿了,會將本地SSD的最冷的數據,遷移到集群中其他節點的SSD,騰出本地SSD的空間,寫入數據。本地落盤的原則,是為了盡量提高虛機訪問存儲數據的速度,使本地虛機不需要跨節點訪問存儲數據。(這點應該是與VSAN與其他分布式文件系統最大原理性區別)
當整個集群的SSD已用容量達到閥值(一般是75%),才會將每個節點的SSD數據遷移到該節點的HDD硬碟中。
SSD遷移數據到HDD,並非將所有數據全部遷移到HDD,而是對數據進行訪問度冷熱的排序,並且將訪問較少的冷數據優先遷移到HDD硬碟中。
如SSD容量達到95%的利用率,則遷移20%的冷數據到HDD;如SSD容量達到80%,則默認遷移15%的冷數據到HDD。
4、數據讀取與遷移
Nutanix聖經引用-「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I/O和數據的本地化(data locality),是Nutanix超融合平台強勁性能的關鍵所在。所有的讀、寫I/O請求都藉由VM的所在節點的本地CVM所響應處理。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虛機在一個節點,而需要訪問的存儲數據在另外一個物理節點的情況,VM的數據都將由本地的CVM及其所管理的本地磁碟提供服務。</u>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當VM由一個節點遷移至另一個節點時(或者發生HA切換),此VM的數據又將由現在所在節點中的本地CVM提供服務。當讀取舊的數據(存儲在之前節點的CVM中)時,I/O請求將通過本地CVM轉發至遠端CVM。所有的寫I/O都將在本地CVM中完成。DFS檢測到I/O請求落在其他節點時,將在後台自動將數據移動到本地節點中,從而讓所有的讀I/O由本地提供服務。數據僅在被讀取到才進行搬遷,進而避免過大的網路壓力。</u> 」
個人總結: 即一般虛機讀寫數據都是讀本地節點的硬碟,如果本地節點硬碟沒有該數據,會從其他節點先拷貝過來本地節點硬碟,再為本地虛機提供訪問,而不是虛機直接訪問其他節點。即要貫徹本地落盤的核心思想。
5、Nutanix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Nutanix方案優點:
1) 本地落盤策略,確保虛機訪問存儲速度:虛機寫入的數據都在本物理節點的磁碟上,避免跨節點存儲訪問,確保訪問速度,減輕網路壓力。
2) 採用SSD磁碟作為數據緩存,大幅提升IO性能:
見上表數據,從隨機的讀寫來看,SSD的IO及帶寬性能比SATA的性能提升了約1000倍。而結合Nutanix的本地落盤策略,虛機數據寫入,僅有本地的2塊SSD硬碟作為數據緩存負責寫入數據。
但由於單塊SSD硬碟的IO比傳統陣列的SATA高出1000倍,IO性能大幅提升。(相當於要超過2000塊SATA硬碟做Raid,才能提供近似的IO性能)。
3)永遠優先寫入SSD,確保高IO性能
數據寫入HDD不參與,即使本地SSD容量滿了會將冷數據遷移到集群其他節點SSD,然後還是SSD進行讀寫,確保高IO。後續非同步將SSD冷數據遷移到HDD。
4)數據冷熱分層存儲
冷數據存放在HDD,熱數據保留在SSD,確保熱點數據高IO讀取。
5)設備密度高,節省機房機架空間
2U可以配置4個節點,包含了存儲與計算,比以往機架式/刀片伺服器與磁碟陣列的解決方案節省了大量的空間。
Nutanix方案缺點:
1)本地落盤及SSD緩存方案確保了高IO,但是硬碟的帶寬得不到保證。
傳統磁碟陣列,多塊SATA/SAS硬碟加入Raid組,數據寫入的時候,將文件拆分為多個block,分布到各個硬碟中,同個Raid組的硬碟同時參與該文件的block的讀寫。通過多塊硬碟的並行讀寫,從而提升IO與帶寬性能。
而Nutanix的解決方案中,單個文件的讀寫遵循本地落盤的策略,因此不再對文件拆分到多塊硬碟進行並行讀寫,而只有本地節點的SSD硬碟會對該文件進行寫入。
雖然SSD硬碟的IO與帶寬都是SATA/SAS的數百上千倍,但是SSD對比SATA/SAS硬碟在帶寬上面只有2~3倍的速率提升,而傳統Raid的方式,多塊硬碟並行讀寫,雖然IO比不上SSD,但是帶寬則比單塊/兩塊SSD帶寬高出很多。
因此Nutanix的解決方案適合用於高IO需求的業務類型,但是因為它的讀寫原理,則決定了它不合適低IO、高帶寬的業務類型。
三)行業競爭對手對比:
VMWARE EVO RAIL軟體包:VMware沒有涉足硬體產品,但EVO: RAIL 軟體捆綁包可供合格的 EVO: RAIL 合作夥伴使用。合作夥伴轉而將硬體與集成的 EVO: RAIL 軟體一起出售,並向客戶提供所有硬體和軟體支持。
而EVO:RAIL的核心,其實就是VSphere虛擬化軟體+VSAN軟體的打包。
但VSAN與Nutanix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不必須完全遵循Nutanix的本地落盤的策略。可以通過設置條帶系數,將本地虛機的數據讀寫設置為橫跨多個節點的硬碟,默認條帶系數為1,最大可設置為12個,即一個虛機的數據寫入,可以同時採用12個節點的SSD硬碟並行讀寫。
通過這種方式,VSAN可以一定程度的彌補了Nutanix方案不適用於帶寬要求高,IO要求低的業務類型的缺點。
但是這種橫跨物理節點的訪問流量,在虛機數量眾多的情況下,肯定會給網路帶來壓力,網路帶寬可能會成為另一個瓶頸。
其次VSAN可以集成在Hypervisor層,而不需要像Nutanix在Hypervisor上面運行一個控制虛機CVM。
再次,Nutanix支持KVM、Hyper-V、ESXI等多種Hypervisor,而VSAN僅支持自家的ESXI。
其他待補充:由於暫時未對VSAN進行實際部署測試,僅停留在對其原理的研究,因此,關於VSAN的部分待後續平台上線測試完成後繼續補充。
⑧ SCSI和SATA有區別
SCSI和SATA的區別:
一、標准不同
SCSI是一種用於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之間(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列印機、掃描儀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准。
SATA是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串列硬體驅動器介面,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
二、工作方式不同
SCSI完全通過獨立的高速的SCSI卡來控制數據的讀寫操作。
SATA介面需要硬體晶元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橋晶元不能直接支持的話,就需要選擇第三方的晶元。
三、設備性能不同
SCSI設備價格高些,性能更穩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
SATA數據傳輸快,節省空間,價格也比SCSI設備便宜
四、連接方式不同
SATA不需要設置主從盤跳線。BIOS會為它按照1、2、3順序編號。
SCSI需要在SCSI母線上可以連接主機適配器和八個SCSI外設控制器,外設可以包括磁碟、磁帶、CD-ROM、可擦寫光碟驅動器、列印機、掃描儀和通訊設備等。
⑨ OpenStack選用哪種後端存儲系統比較好
和openstack融合度較好的就是ceph,國內大多數雲環境都使用ceph作為openstack的唯一後端存儲。國內使用ceph開發出分布式存儲系統的廠商有深圳元核雲、北京xsky等,性能都還不錯的。
⑩ SCSI是什麼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單純的從英文直譯過來叫做小型電腦系統介面,這是一種專門為小型計算機系統設計的存儲單元介面模式,它是在1979年由美國的施加特(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研發並制訂,並於1986年獲得ANSI(美國標准協會)承認。SCSI從發明到現在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它的強大性能表現使得許多對性能要求非常嚴格的計算機系統採用。SCSI是一種特殊的匯流排結構,可以對計算機中的多個設備進行動態分工操作,對於系統同時要求的多個任務可以靈活機動的適當分配,動態完成。這個功能是IDE設備所望塵莫及的。也正是由於SCSI擁有這些出眾的優點,使得SCSI能夠在專業應用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在這么多年中,SCSI並沒有停足不前,面對IDE設備的強大挑戰,SCSI也在不停的向前發展。
SCSI的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初,SCSI介面發展為SCSI-2,也就是我們常說的Fast SCSI,Fast SCSI是通過提高同步傳輸時的頻率使數據傳輸速率從原有的5MB/s提高為10MB/s,在Fast SCSI之後又出現了可以支持16位並行數據傳輸的Wide SCSI(原來的SCSI和Fast SCSI標准均為8位並行數據傳輸),將數據傳輸率再提高為20MB/s。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原有的只支持8位並行數據傳輸的SCSI被稱為Narrow SCSI。
到了1995年,硬碟技術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面對日益強大的IDE設備,更為高速的SCSI介面SCSI-3誕生了。SCSI-3俗稱Ultra SCSI(數據傳輸率20MB/s),當使用16位傳輸的Wide模式時,數據傳輸率更高達40MB/s。也就是這個時期,「高端、高速、高性能惟有SCSI」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式,大家漸漸的清楚認識到了SCSI的威力所在。
時間轉到了1997年,為了對抗IDE設備的強大新生力量Ultra ATA標准,不甘示弱的SCSI陣營也於1997年中推出了新的Ultra2 SCSI規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種SCSI硬碟支持Ultra 2 SCSI。不過,採用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壓差動)傳輸的Ultra2 SCSI難以與原有的低速設備兼容,因此現階段個人用戶主要接觸到的還是Ultra(Wide)SCSI介面的設備。另外,在1998年9月,數據傳輸率高達160MB/s的Ultra16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規格已正式公布。可是最近,更為高速的Ultra32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160)出現了,新一代SCSI硬碟將對應這一最新的硬碟介面。
SCSI的介面類型
對於SCSI而言,介面部分有內置和外置之分,內置的數據線主要是用於連接光碟機和硬碟設備,雖然內置的數據線外形上和IDE數據線很相像,但是SCSI數據線具體的針數和規格與IDE數據線存在很大的區別。讓我們來比較一下:一根普通的IDE數據線包含40根數據導線,一根新標準的ATA100或ATA66數據線包含80根導線,而SCSI的內置數據線則有三種數據導線標准:50針、68針、80針。而對於外置數據介面部分,就要比內置數據介面標准復雜多了,分別針對不同的機器設備有不同的標准,各種介面的設計各不相同,關鍵的介面密度也不相同,而且按照SCSI的發展,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也有比較大的區別,見表1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SCSI VS IDE
1、性能表現
SCSI:性能表現出眾,由於SCSI控制器上有一個相當於CPU功能的控制晶元,能夠處理大部分工作(能夠部分降低系統CPU佔用率)。
IDE: 整體性能表現一般,CPU佔用率較SCSI明顯高。
由於市場定位問題,SCSI產品檔次普遍較IDE產品為高,例如轉速、緩存、數據傳輸率等。
2、價格因素
由於SCSI主要針對商業用戶專業應用,外圍設置比較復雜,所以SCSI一向是高價格的代名詞。IDE產品價格比較低廉,主要針對桌面型電腦應用。
3、易用性
SCSI:由於產品的構造原因,SCSI硬碟的使用比較復雜,而且因為SCSI ID和匯流排終結器設置錯誤容易引起各種問題,問題的原因比較專業,一般用戶難以解決。
IDE:IDE設備僅有主、副設備之分,在同一數據線上只有兩個設備,只要正確設置就不會出現問題,技術含量相對於SCSI低,一般用戶可以自行解決故障問題。
4、產品擴展功能
SCSI:擴展能力極強,最多可以連接15個設備。
IDE:標准IDE介面最多隻能連接2個設備,使用比較特殊技術的主板也只能最大支持8個設備。
規格
通道寬度 傳輸速率 介面類型(外置)
scsi-1 8位 4mb/s 50針,分兩排排列
scsi-2 8位 10~20mb/s 50針,分兩排排列
wide scsi 16位或32位 10~20mb/s 68針,分兩排排列
fast scsi 8位 10mb/s 68針,分兩排排列
ultra scsi 8位 20mb/s 80針,分兩排排列
scsi-3(ultra wide scsi) 16位 40mb/s 68針,分兩排排列
ultra 2 scsi 8位 40mb/s 80針,分兩排排列
wide ultra 2 scsi 16位 80mb/s 68針,分兩排排列
ultra 160 scsi 16位 160mb/s 50針(ultra scsi)或者68針(lvd scsi)
ultra 3 scsi 16位 160mb/s >68針
看了上表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在實際的應用中選擇SCSI還是IDE,關鍵在於你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電腦用戶,你完全不用考慮SCSI設備。但是換句話說,如果你使用計算機來做視頻捕捉、影像編輯、數據處理等要求大量磁碟數據輸入/輸出的工作,相信SCSI絕對是你的上上之選,採用SCSI設備意味著穩定、高速,在這種需求的情況下選用廉價卻又相對低性能的IDE硬碟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