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馬亞克核廢料存儲和處理設施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馬亞克核廢料存儲和處理設施

發布時間: 2023-01-15 05:37:34

①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核電事故 分別是什麼事故 什麼事件發生的

一、切爾諾貝爾核電事故

曾經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在1986年4月26日發生泄漏,切爾諾貝爾4號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當中,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核電產生的放射物,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的一百倍。8噸多的輻射物質泄漏,塵埃隨風漂浮,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帶來了極大的污染。

很多良田受到了污染,因為核電站泄漏帶來的後遺症,致使烏克蘭250萬人身患各種疾病。其中有47.3萬名的兒童。這場災難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至少是100年,輻射物質將持續10萬年。核電站的泄漏給千前蘇聯帶來的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二、三英里島核事故

這是美國最為嚴重的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東南的三英里核電站的2號反應堆,發生一次放射物質泄漏事件,導致周圍80公里受到核污染。事故原因,起因一台水泵跳閘導致蒸汽發生器二次側給水中斷。

三、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2011年4月3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建築殼出現裂縫,是造成大量放射物質泄漏的主要原因。當時的事故處理人員,用水泥將這條20厘米的裂縫封死後,放射污染物質,還是泄漏而出。原因是水泥被源源不斷的污水給沖走了。裂縫當中排出的污水,是安全標準的四倍,開始的時候核電的工作人員還希望用類似的膠水的物質,把裂縫的地方粘起來。可是封存失敗,致使7噸放射廢水泄漏,有兩名員工受到核電污水的噴淋。

事故發生後,東電表示會對此次核泄漏事件全部負責。其實早在1978年福島核電就發生一樣的安全事故,但是到2007年才公之於眾。事故發生後,處於核電周圍的20公里人員全部撤離,很多放射物質流入太平洋,導致某些魚類變異,身上留有放射物質。

(1)馬亞克核廢料存儲和處理設施擴展閱讀:

核輻射對人的影響: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γ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人暴露在核輻射的環境下,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惡心嘔吐,然後出現腹瀉頭疼等發燒的症狀。也有可能出現無症狀期,但是過幾周後就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症狀。在輻射量越大的情況下,這些症狀可能出現的更早,一半健康的成年人是無法承受4戈雷的輻射劑量。人在放射治療時使用的輻射量大概是1-7戈雷。但是高度可控制的,而且是作用在一塊很小的區域當中。

輻射最危險的是致癌,射線導致細胞不會變成新的細胞,只會源源不斷的產生癌細胞。有些輻射也並不是產生癌變,但是會更改基因,導致遺傳下一代,造成新生嬰兒的急性或者得嚴重的先天性疾病。

② 中國是怎樣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的

1、核廢料的特性
從技術層面來看,核廢料主要分為高放射性、中放射性、低放射性三類。高放射性核廢料主要包括核燃料在發電後產生的乏燃料及其處理物。中低放射性核廢料一般包括核電站的污染設備、檢測設備、運行時的水化系統、交換樹脂、廢水廢液和手套等勞保用品,佔到了所有核廢料的99%。中低放射性核廢料危害較低;高放射性核廢料則含有多種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高放射性元素,例如只需10毫克鈈就能致人斃命,這些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達數萬年到十萬年不等。因此各種核廢料處置方法是不一樣的。
核廢料所具有獨特性質,使其在處理中非常麻煩:
①放射性: 核廢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變而減少。
②射線危害: 核廢料放出的射線通過物質時,發生電離和激發作用,對生物體會引起輻射損傷。
③熱能釋放: 核廢料中放射性核素通過衰變放出能量,當放射性核素含量較高時,釋放的熱能會導致核廢料的 溫度不斷上升,甚至使溶液自行沸騰,固體自行熔融。
2、世界難題
過去幾十年,如何處理核廢料一直是核工業面臨的一個懸而未解的難題。例如美國就已經在該問題上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並耗費了上百億美元的支出。美國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在內華達州山脈中的深層地址結構中存放核廢料的計劃,但時至今日,該計劃的實施仍然沒有任何的進展。對於有"萬年惡靈"之稱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學界認為最為妥當的處置方法是地質深埋,但因其建造要求特殊、技術復雜,截至目前,在國際上並無一座成型的永久性放廢庫。
3、相關案例
美國:2013年3月22日,美國華盛頓州漢福德核禁區至少6個裝有核廢料的地下存儲罐發生放射性和有毒廢料泄漏。場區的177個儲罐裝有2億升高放射性核廢料,這些儲罐早已超過20年的使用期,其中不少先前發生過泄漏,估計共泄漏378萬升放射性液體。美國政府如今每年需要花費20億美元清理該場區,這個數字佔全美全部核清理預算總額的1/3。而要在該場區建設新的核廢料處理工廠,預計耗資將超過123億美元,至少到2019年才能投入使用。
前蘇聯:上世紀的冷戰期間,原蘇聯出於成本等因素考慮,將核武器工廠產生的高放廢料直接排入了附近的河流湖泊當中,造成了嚴重生態災難。位於著名的原子能城車里雅賓斯克旁邊的加臘蘇湖曾經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如今卻因受到核廢料污染變成了一潭死水,據俄羅斯環保專家稱,該湖的生態環境在未來十幾萬年內都無法得到恢復。
1.送入太空 如果在太陽系游盪或向太陽墜落,核廢料便很難對地球上的環境造成破壞。然而,如何將核廢料送入太空還是一個難題。因為,使用火箭承載這種方式有時會遭遇發射的失敗事故。
2.深度鑽孔 深度鑽孔需要將作廢的核燃料棒包裹在密封的鋼結構中,而後埋入地下數英里深的地方。其優勢是可以在核反應堆就近地區進行鑽孔,縮短高放核廢料在處理前的運輸距離。
3.海床下儲存 海洋中大部分區域——海床都是由厚重的粘土構成,最適合吸收放射性衰變產物。然而,海床下儲存需要在水下鑽孔,有"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這一前車之鑒,貌似這種解決方案還要經受長時間的考驗才能付諸實施。此外,在海洋內處理核廢料的做法需要先修改國際協議。
4.埋入潛沒區 將核廢料埋入潛沒區(潛沒是指一個地板塊受力下降到另一板塊之下的過程)可以讓作廢的核燃料棒沿著地球構造板塊的"傳送帶"移動並最終進入地幔層。然而,埋入潛沒區這種處理方式也違背了一些國際條約。
5.冰凍處理 核廢料的溫度一般很高,將其裝入鎢球中投放到較為穩定的冰原上,鎢球會隨著周圍冰的融化向下移動,上方的融冰則又再次凝固。不過,冰原會發生移動,導致放射性物質會像冰山一樣在海洋中漂浮。
6.封入合成岩 將核廢料埋入地下需要考慮如何防止核廢料污染周圍的土壤和水。合成岩可以吸收清水反應堆和鈈核裂變產生的特定廢物。它們是一種陶瓷製品,能夠將核廢料封入晶格內,用以模擬在地質構造上較為穩定的礦石。
7.使用液壓籠 一旦滲入地下水,地下核廢料儲存設施將變得尤為危險。如果在核廢料周圍建造一個類似三維深溝的水籠,地下水便不會滲入放射性物質。未來的核廢料處理裝置應該做到防泄漏,而液壓籠的作用則是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情況發生。
在過去30餘年的運行中,中國核工業系統積存了幾萬立方米的中、低放固體廢物,以及目前每年會產生約150噸高放廢料。另外,專家推測,中國核廢料存儲空間上的壓力會在2030年前後出現,那時,僅核電站產生的高放射核廢料,每年就將高達3200噸。
目前,中國已建有兩座中低放射核廢料處置庫,並准備再建兩座,但還沒有一座高放射處置庫。已建成兩座中低放射核廢料處置庫,分別位於甘肅玉門和廣東大亞灣附近的北龍。
中低放廢物處理:北龍處置場等
北龍處置場佔地近21公頃,設計總處置容量為8萬立方米,距大亞灣核電站5公里,距嶺澳核電站4公里,廣東及鄰近地區核電站產生的中低放固體廢物,都會被送往這里永久處置。自1991年勘探選址到2001年11月第一次暫存大亞灣核電站的廢舊核導向筒,共耗時10年。
作為一種較為簡單的民用核處理設施,北龍處置場在約13萬平方米的范圍內,設計了70個處置單元,可以處置8萬立方米的中低放廢物。每個處置單元就是一個17米×17米×7米的立方體屏蔽箱,由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當一個處置單元內充滿廢物貨包之後,水泥漿將填充廢物包之間的間隙,以求固定廢物包,同時也起到增強屏蔽的作用。隨後處置單元會被鋼筋混凝土封頂。即使發生地震,它也是一個完整的水泥塊,不會輕易破裂。
西北處置廠位於地表之下,距離地表有10-20米;北龍處置場建於地表之上,形成一個方盒子樣子的封閉處。這個封閉處土埋之後形成山包,上面將種上植被,進行綠化。這兩個中低放處置場,附近還要設置幾十平方公里的安全屏障。
一個中低放處置場,一般需要與外界300-500年的隔離期。

高放廢物處理:戈壁深處的"北山一號"
無論是北龍處置場或是西北處置場,都只能收貯核電站內產生的"軟廢物"。
2005年上半年,國防科工委專門開了一個處置高放射物質研討會,著手進行中長期核廢料處置規劃,最後確定:中國將建設一座永久性高放射物質處置庫,設計壽命10000年,容量要能儲存100至200年間全中國產生的核廢料,在滿了之後就永久地封掉。即至少100年之後,大陸才會出現第二座永久性高放物處置庫。根據中國核電發展規劃,我國大約會在2015年至2020年左右,確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廢料處置庫的庫址。
為避免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高放射性核廢料必須經過嚴格的處理過程。這些核廢料首先要被製成玻璃化的固體,然後被裝入可屏蔽輻射的金屬罐中,最後將這些金屬罐放入位於地下500-1000米的處置庫內。由於核廢料的半衰期從數萬年到10萬年不等,在選擇處置庫時必須確保其地質條件能夠保障處置庫至少能在10萬年內安全。
甘肅敦煌北山是一直以來傳聞中的大陸首座地下核廢料處置庫,代號"北山一號"。不過它的准確名稱是"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庫甘肅北山預選區"。這里位於敦煌莫高窟東南約25公里,是一片與海南省面積相當的戈壁灘,人煙非常稀少,整個地區人口不到1.2萬人,可以說除了沙礫和枯黃的駱駝草以外,寂寞得連回聲都沒有。北山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周圍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建設核廢料庫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小。這里氣候條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減少了放射性元素隨地下水擴散的危險。北山還擁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庫址距離鐵路只有七八十公里。此外北山的地質條件非常優越,這里地處地殼運動穩定區,庫址所在地有著完整的花崗岩體,而花崗岩是對付輻射的最好的'防護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們在北山進行考察之後稱,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廢料庫址之一。

高放核廢料處置場建設迫在眉睫
由於在核廢料處置庫建成之前,所有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只能暫存在核電站的硼水池裡。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建成核廢料處置庫,中國核工業將面臨著核廢料無處存放的境地。
在這方面,美國曾有過慘痛的教訓。美國原計劃在1998年建成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但由於技術難度過高,盡管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進行研究,最終還是不得不將建成時間延長至2010年。這一結果直接導致了美國40多個核電站儲存核廢料的水池全部爆滿,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並使核電站業主狀告美國能源部。
我國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計劃在2030-2040年建成,可以說已經相當緊迫。同時,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又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以美國為例,其尤卡山核廢料處置庫工程預算達962億美元。根據中國核電未來規模,中國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將耗資數百億人民幣,容量足以容納中國核工業未來產生的所有高放射性核廢料。我們的處置庫將把核廢料永遠地禁錮在地下深處。

③ 核廢料也有輻射,如何處理才能降低它的危害

核能源可以說是現在各國都極為關注的一種能源,因為這種能源如果真的能廣泛應用,就可以解決能源缺乏的問題,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難題,比如說這種能源再利用過程之中,肯定會產生一些廢料,如何才能夠安全的處理掉這些廢料,就成了很多科學家頭痛的問題,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已經提出了很多的處理方法,但是究竟哪一種方法更加安全靠譜一些呢?

不過現在各國雖然說核能源的開發比較熱門,但是對於建立這樣的處置庫很多的,政府還是不太積極的,主要是因為想要建設這樣的處置庫需要大量的資金,建造一個中低放射核廢料的處置庫,資金大概就需要兩億元。

除了建設中低輻射的處置庫之外,目前咱們國家已經計劃建設一座永久性的高放射物放置庫,而且它的壽命已經設置為1萬年,這個處置庫建設成功之後,將能夠儲存100年到200年之間所使用的各種核廢料,永久的被封存在這個處置庫裡面。

關於想要建造這個高放射物處置庫它的選址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國家相關工作人員進要行大量的勘探,最好是選擇經濟落後和一些人煙相對稀少的地區,因此國家最終選定,甘肅敦煌北山的條件比較符合,這里的面積比較廣闊,而且都是隔壁,人也非常的少,除了沙礫和駱駝草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值得開採的礦產資源。

所以國際原子能機構相關工作人員在這里考察之後,確定這個地區將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建造高放射物處置庫的地點。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想,為什麼不把這些核廢料送入太空中的其他星球,或者是直接投放到太陽上,這樣豈不是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威脅。這樣的想法科學家也已經提出,但是想要把核廢料送入宇宙中是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的,因為有可能還沒等火箭離開地球就可能遭遇發射失敗或者出現一些其他事故,那樣那些核輻射不就全都泄露出來了。當然在科技更發達的未來還是能實現的。

④ 核廢料處理是各個核能發電國家的一大問題,日本是如何做的

日本不顧國際社會的譴責,甚至像海水中排放核廢料。這也引發了周邊海域的核污染問題。然而一般像解決核廢料這種事情都是採用在無人區域進行深層次掩埋。然而由於日本它並不是一個無人區非常多的國家,而且它的土地面積非常的狹小,所以像海洋排放核廢料是最方便的方式,但是這也給周邊國家的海洋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當然日本的核電站設施在福島核電站泄漏以前可以說是非常安全的,但是由於大地震的緣故,使得福島核電站泄漏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在日本這樣一個多地震多海嘯的國家,是否應該建立這么多的核電站設施,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⑤ 核廢料怎樣處理

國際上對高放射核廢料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直接把乏燃料當核廢料,經過處理裝在大罐子里直接埋到很深的地層下,像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幅員遼闊的國家目前都是這樣做的。還有一種是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罐投入選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

⑥ 核廢料是什麼,應該如何處理核廢料

核能-這個詞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這項技術是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工業和科技的綜合實力水平的最直接的證明,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核能產生的核廢料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那麼,就由小編給大家科普一下:

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核廢料呢?

1、將這類物質送出地球,太空則是最好的選擇;

2、埋在海底,利用水泥固化法將核廢料儲存在鋼筒內,待核廢料的放射性最低時將其拋進海底的數千公尺海溝中,永久的埋起來;

3、封入合成岩,因為這樣岩可以吸收清水反應堆和鈈核裂變所產生的廢物;

4、玻璃固化法,玻璃固化法是將廢料混入玻璃材料中作成一固化之產物;

5、儲存法,放在專門存儲這類物質的地方,存放,待放射性完全消失,則可按一般垃圾處理;

⑦ 請問核設施對地震、爆炸等自然災害有哪些保障、維護措施的呢

好奇怪哦,不知道是怎麼被召喚過來的。。明明沒有看到圈我啊。。。很高興大家能夠關注核安全的議題哈,既然有機會我們就盡力科普,不足或者不準確之處也請大家補充和指正~~~首先,關於「安全」,有一個隱含的疑問「How Safe is Safe Enough?」(要多安全才是足夠安全?)。人類在從事各種工業活動謀求利益和便利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引入各種危險。電力的應用必然會帶來觸電等等的人畜傷亡,汽車的應用廣泛給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交通事故的風險不可避免。火力發電同時帶來溫室氣體排放和酸雨等惡果。這些危害的產生是必然的,只有程度不同,因此在衡量一個事件,或者工業項目的危險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這個項目的風險,即風險=(危害發生的)概率x(危害發生的)後果這也是我們對待核安全問題的思路,針對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假設,以此為基準進行核設施的設計以及安全管理,盡最大可能性來降低這些事件帶來的後果的嚴重程度,從而使得項目的風險盡可能的最小化。而對於那些非常極端概率非常小的事件(例如隕石的直接撞擊),就算這些事件的後果很嚴重,但是由於概率極小,它也不會是我們需要主要應對的風險。在這種安全設計思路下,通過分析計算,典型第二代核電廠的堆芯嚴重損毀概率為10-4/堆年,大規模放射性釋放為10-5/堆年,而新的第三代標准更是下降了一個量級,堆芯嚴重損毀概率為10-6~7/堆年,大規模放射性釋放為10-7~8/堆年。和平的核利用給平民帶來的風險遠小於交通事故等生活常見因素帶來的風險關於你提到的具體的地震,在核設施選址的時候,地震情況是環評中的很重要的部分,首先,核設施盡量會避開有地震歷史記錄的地區。如果像日本(小鬼子真悲劇)一樣比較難做到,在核設施抗震設計的時候,都會考慮應對當地歷史最高震級再上調若干倍作為建築物的設計標准。在地震發生時,核電廠會緊急停堆,進入應急冷去的狀態,保證反應堆的淹沒和冷卻。實際上,在福島核事故中,地震並沒有直接造成核電站的嚴重後果,反應堆都緊急停堆了,嚴重後果是由海嘯導致的應急設備失效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說非常極端概率很小,但是發生了,因此也引起了行業反思。爆炸的話,據說現在的最新最嚴格的標準是要能夠應對波音737量級的飛機的直接撞擊,這個標准具體如何如何實施,我不是這個方向也不是很清楚。馬亞克核設施的設計標准如何不敢確定,不過我覺得應該很難應對這個隕石的直接撞擊,提高安全標准必然帶來核設施的造價成本的顯著提高。安全風險、成本和收益就是一個需要純粹經濟上衡量定奪的課題了。

⑧ 歷史上共有幾次核電站事故原因是什麼

17次。

一、1979年3月28日三英里島核電站事故。

三英里島核電站2號反應堆發生的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電站事故,盡管此次事故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九、1999年9月30日東海村核事故。

發生在東京東北部東海村鈾回收處理設施的核事故是日本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災難。事故發生時,工人們正在混合液體鈾。

十、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納貝利核實驗過程中,美國內華達州加卡平地地下一萬噸級當量核裝置發生爆炸,實驗之後,封閉表面軸的插栓失靈,導致放射性殘骸泄漏到空氣中。現場的6名工作人員受到核輻射。

十一、1988年1月6日,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一座核電站,由於對核材料筒加熱不當引起爆炸,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受傷。

十二、1992年11月,法國發生了最嚴重的核事故:三名工作人員未穿防護服進入一座核粒子加速器後受到污染。

十三、1998年到2002年,印度在四年間核電站共發生了6次核泄漏事故。

十四、2003年12月29日,韓國榮光核電廠5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

十五、2004年8月9日,日本中部福井縣美濱核電站再次發生蒸汽泄漏事故,導致4人死亡,7人受傷。

十六、2005年5月,英國塞拉菲爾德核電站的熱氧再處理電廠因發生放射性液體泄漏事件被迫關閉。

十七、2011年3月12日,日本9級地震後,導致的日本福島縣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發生安全事故。

(8)馬亞克核廢料存儲和處理設施擴展閱讀:

核事故:

一般來說,在核設施(例如核電廠)內發生了意外情況,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致使工作人員和公眾受超過或相當於規定限值的照射,則稱為核事故。顯然,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可以有一個很大的范圍,為了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標准,國際上把核設施內發生的有安全意義的事件分為七個等級。

由表可以看出,只有4-7級才稱為「事故」。5級以上的事故需要實施場外應急計劃,這種事故世界上共發生過四次, 即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英國溫茨凱爾事故,美國三里島事故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大起火,並發生化學爆炸(並非核爆炸)。爆炸釋放量相當於堆內約3%~4%的核燃料。

事故當時有2人被炸死,1人死於心臟病,救火中有29人受輻射損傷,其中28人因患急性放射性病致死。事故後周圍30公里范圍內撤離了21萬居民。

事實上,這是一次嚴重的人為責任事故,當時研究人員在做一次安全實驗,切斷了反應堆所有的安全措施,卻又啟動了反應堆,這個實驗方案嚴重違反了安全規程,這是事故的人為原因。

事故的技術原因是前蘇聯開發的這種石墨水冷堆具有較大的缺陷,它有一段正溫度系數的正反饋工作區,這在反應堆的設計上是不能允許的,另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沒有絕大多數核電站具有的安全殼。

1979年3月38日清晨,美國建在賓夕法尼亞洲哈里斯堡東南16公里的三哩島核電站,第二號反應堆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失水事故,反應堆的堆芯部分熔化,大部分燃料元件損壞或熔化,放射性裂變產物泄漏到安全殼內,但並未外泄,對環境造成了輕微影響。

由於事發地為美國,這次事故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但其本身危害並不大,核電站內的118名職工無一傷亡,只有三人受到略高於季度允許劑量的照射,其餘都在職業控制劑量以內。

外泄的放射性物質也更少,方圓80公里的200萬居民中,平均每人所受的放射性劑量還不如帶一年夜光錶或看一年彩電所受的劑量。三哩島核事故是迄今壓水堆核電廠發生的最嚴重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