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數據存儲與恢復感受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數據存儲與恢復感受

發布時間: 2023-01-17 18:50:49

『壹』 信息系統的數據備份和恢復有哪幾種方法請分別介紹其特點。

數據備份是數據存儲管理的基礎,但數據存儲管理不應被簡單地理解為數據備份工作。因為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數據已經成為數據擁有者的重要財富,一旦發生數據丟失將造成計算機使用者的巨大損失。當今的數據存儲管理工作已超出早期的數據備份工作的范疇,包括了數據備份、數據恢復、備份索引、備份設備及媒體和災難恢復等與數據備份相關的所有管理,成為系統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常見的數據備份與恢復方法有以下幾種:
1.數據備份:數據備份(Backup)是指將計算機硬碟上的原始數據(程序)復制到可移動媒體(Removable Media)上,如磁碟、磁帶、光碟等,在出現數據丟失或系統災難時將復制在可移動媒體上的數據恢復到硬碟上,從而保護計算機的系統數據和應用數據。
2.數據恢復:數據恢復(Recover)是數據備份的逆過程,即將備份的數據恢復到硬碟上的操
作。
3.數據歸檔:數據歸檔(Archive)將硬碟數據復制到可移動媒體上,與數據備份不同的是,數據歸檔在完成復制工作後將原始數據從硬碟上刪除,釋放硬碟空間。數據歸檔一般是對與年度或某一項目相關的數據進行操作,在一年結束或某一項目完成時將其相關數據存到可移動媒體上,以備日後查詢和統計,同時釋放寶貴的硬碟空間。
3.歸檔恢復:歸檔恢復(Retrieve)是數據歸檔的逆操作,將歸檔數據寫回到硬碟上。
4.在線備份:在線備份(On-line backup)是指對正在運行的資料庫或應用進行備份,通常對打開的資料庫和應用是禁止備份操作的,然而現在的有些計算機應用系統要求24小時運轉(如銀行的ATM業務),因此要求數據存儲管理軟體能夠對在線的資料庫和應用進行備份。
5.離線備份:離線備份(Off-line backup)指在資料庫SHUTDOWN或應用關閉後對其數據進行備份,離線
備份通常採用全備份。
6.全備份:全備份(Full backup)是備份策略的一種。執行數據全部備份操作。
7.增量備份:增量備份(Incremental backup)相對全備份而言,是備份策略的一種,只備份上一次備份後數據的改變數。
8.並行技術:並行技術(Parallelism)是指將不同的數據源同時備份/恢復到同一個備份設備/硬碟上。並行技術是考察數據存儲管理軟體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有些廠商的軟體只能支持並行備份,而有的廠商則可以實現並行地備份及恢復;並且,真正有效的並行技術將可以充分利用備份設備的備份速度(帶寬),實現大數據量有限時間備份。
9.數據克隆:數據克隆(Clone)是實現災難恢復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將原始數據同時備份到兩份可移動媒體上,將其中一份備份數據(Clone)轉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辦公室存放,在計算機系統發生重大災難如火災,系統連接的
備份設備和備份數據都被損壞的情況下,將重要數據在另一套系統上恢復,保障業務的正常運行。所有數據存儲管理軟體都提供克隆功能。

『貳』 數據備份與恢復是什麼

數據備份是容災的基礎,是指為防止系統出現操作失誤或系統故障導致數據丟失,而將全部或部分數據從應用主機的硬碟或陣列復制到其他存儲介質的過程。

數據備份和災難恢復是不可分割的,數據備份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發生數據災難,以及發生災難時及時有效地進行災難恢復。

那麼什麼是災難恢復呢?

首先看災難是什麼,對於和IT領域相關的業務中斷來說,由數據丟失所造成的後果是最具破壞性的。不管數據的丟失是因為無意或有意的刪除,或者存儲介質的數據損壞等一切能夠引起系統非正常停止的事件,我們都可以把它稱之為災難。

『叄』 請問硬碟數據存儲原理和恢復的原理是什麼

你新買來的硬碟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須對它進行分區並進行格式化的才能儲存數據。

硬碟分區是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中經常談到的話題。對於一些簡單的應用,硬碟分區並不成為一種障礙,但對於一些復雜的應用,就不能不深入理解硬碟分區機制的某些細節。

硬碟的崩潰經常會遇見,特別是病毒肆虐的時代,關於引導分區的恢復與備份的技巧,你一定要掌握。

在使用電腦時,你往往會使用幾個操作系統。如何在硬碟中安裝多個操作系統?

如果你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或是要解決上述問題,這期的「硬碟分區」專題會告訴你答案!

硬碟是現在計算機上最常用的存儲器之一。我們都知道,計算機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具有高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而這些數據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儲在硬碟里。不過,計算機可不像人那麼聰明。在讀取相應的文件時,你必須要給出相應的規則。這就是分區概念。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碟的一種格式化。當我們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碟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硬碟主引導記錄(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而對於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碟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以後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面、磁軌和扇區

硬碟分區後,將會被劃分為面(Side)、磁軌(Track)和扇區(Sector)。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個虛擬的概念,並不是真正在硬碟上劃軌道。先從面說起,硬碟一般是由一片或幾片圓形薄膜疊加而成。我們所說,每個圓形薄膜都有兩個「面」,這兩個面都是用來存儲數據的。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稱為0面、1面、2面……由於每個面都專有一個讀寫磁頭,也常用0頭(head)、1頭……稱之。按照硬碟容量和規格的不同,硬碟面數(或頭數)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2面,多的可達數十面。各面上磁軌號相同的磁軌合起來,稱為一個柱面(Cylinder)(如圖1)。(圖)

上面我們提到了磁軌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磁軌呢?由於磁碟是旋轉的,則連續寫入的數據是排列在一個圓周上的。我們稱這樣的圓周為一個磁軌。(如圖2)如果讀寫磁頭沿著圓形薄膜的半徑方向移動一段距離,以後寫入的數據又排列在另外一個磁軌上。根據硬碟規格的不同,磁軌數可以從幾百到數千不等;一個磁軌上可以容納數KB的數據,而主機讀寫時往往並不需要一次讀寫那麼多,於是,磁軌又被劃分成若干段,每段稱為一個扇區。一個扇區一般存放512位元組的數據。扇區也需要編號,同一磁軌中的扇區,分別稱為1扇區,2扇區……

計算機對硬碟的讀寫,處於效率的考慮,是以扇區為基本單位的。即使計算機只需要硬碟上存儲的某個位元組,也必須一次把這個位元組所在的扇區中的512位元組全部讀入內存,再使用所需的那個位元組。不過,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硬碟上面、磁軌、扇區的劃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跡的,雖然磁頭可以根據某個磁軌的應有半徑來對准這個磁軌,但怎樣才能在首尾相連的一圈扇區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區呢?原來,每個扇區並不僅僅由512個位元組組成的,在這些由計算機存取的數據的前、後兩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數據,這些數據構成了扇區的界限標志,標志中含有扇區的編號和其他信息。計算機就憑借著這些標志來識別扇區

硬碟的數據結構

在上文中,我們談了數據在硬碟中的存儲的一般原理。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硬碟,我們還必須對硬碟的數據結構有個簡單的了解。硬碟上的數據按照其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大致可分為5部分:MBR區、DBR區、FAT區、DIR區和DATA區。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

1.MBR區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區)�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不過,在總共512位元組的主引導扇區中,MBR只佔用了其中的446個位元組,另外的64個位元組交給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碟分區表)(見表),最後兩個位元組「55,AA」是分區的結束標志。這個整體構成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圖)

主引導記錄中包含了硬碟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引導程序。其中的硬碟引導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並且在系統硬體完成自檢以後引導具有激活標志的分區上的操作系統,並將控制權交給啟動程序。MBR是由分區程序(如Fdisk.exe)所產生的,它不依賴任何操作系統,而且硬碟引導程序也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實現多系統共存。

下面,我們以一個實例讓大家更直觀地來了解主引導記錄:

例:80 01 01 00 0B FE BF FC 3F 00 00 00 7E 86 BB 00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最前面的「80」是一個分區的激活標志,表示系統可引導;「01 01 00」表示分區開始的磁頭號為01,開始的扇區號為01,開始的柱面號為00;「0B」表示分區的系統類型是FAT32,其他比較常用的有04(FAT16)、07(NTFS);「FE BF FC」表示分區結束的磁頭號為254,分區結束的扇區號為63、分區結束的柱面號為764;「3F 00 00 00」表示首扇區的相對扇區號為63;「7E 86 BB 00」表示總扇區數為12289622。

2.DBR區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區的意思。它通常位於硬碟的0磁軌1柱面1扇區,是操作系統可以直接訪問的第一個扇區,它包括一個引導程序和一個被稱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區參數記錄表。引導程序的主要任務是當MBR將系統控制權交給它時,判斷本分區跟目錄前兩個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以DOS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確定存在,就把它讀入內存,並把控制權 交給該文件。BPB參數塊記錄著本分區的起始扇區、結束扇區、文件存儲格式、硬碟介質描述符、根目錄大小、FAT個數,分配單元的大小等重要參數。DBR是由高級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產生的。

3.FAT區

在DBR之後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區。在解釋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佔用磁碟空間時,基本單位不是位元組而是簇。一般情況下,軟盤每簇是1個扇區,硬碟每簇的扇區數與硬碟的總容量大小有關,可能是4、8、16、32、64……

同一個文件的數據並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碟的一個連續的區域內,而往往會分成若干段,像一條鏈子一樣存放。這種存儲方式稱為文件的鏈式存儲。由於硬碟上保存著段與段之間的連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統在讀取文件時,總是能夠准確地找到各段的位置並正確讀出。

為了實現文件的鏈式存儲,硬碟上必須准確地記錄哪些簇已經被文件佔用,還必須為每個已經佔用的簇指明存儲後繼內容的下一個簇的簇號。對一個文件的最後一簇,則要指明本簇無後繼簇。這些都是由FAT表來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項,每項記錄一個簇的信息。由於FAT對於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個備份,即在原FAT的後面再建一個同樣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項都標明為「未佔用」,但如果磁碟有局部損壞,那麼格式化程序會檢測出損壞的簇,在相應的項中標為「壞簇」,以後存文件時就不會再使用這個簇了。FAT的項數與硬碟上的總簇數相當,每一項佔用的位元組數也要與總簇數相適應,因為其中需要存放簇號。FAT的格式有多種,最為常見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區

DIR(Directory)是根目錄區,緊接著第二FAT表(即備份的FAT表)之後,記錄著根目錄下每個文件(目錄)的起始單元,文件的屬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時,操作系統根據DIR中的起始單元,結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碟中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了。

5.數據(DATA)區

數據區是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存儲的地方,位於DIR區之後,占據硬碟上的大部分數據空間。

磁碟的文件系統
經常聽高手們說到FAT16、FAT32、NTFS等名詞,朋友們可能隱約知道這是文件系統的意思。可是,究竟這么多文件系統分別代表什麼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習:

1.什麼是文件系統?
所謂文件系統,它是操作系統中藉以組織、存儲和命名文件的結構。磁碟或分區和它所包括的文件系統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大部分應用程序都基於文件系統進行操作,在不同種文件系統上是不能工作的。

2.文件系統大家族
常用的文件系統有很多,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統,默認情況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Me可以同時支持FAT16、FAT32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NT則支持FAT16、NTFS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種文件系統,Linux則可以支持多種文件系統,如FAT16、FAT32、NTFS、Minix、ext、ext2、xiafs、HPFS、VFAT等,不過Linux一般都使用ext2文件系統。下面,筆者就簡要介紹這些文件系統的有關情況:

(1)FAT16
FAT的全稱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統)」,最早於1982年開始應用於MS-DOS中。FAT文件系統主要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允許多種操作系統訪問,如MS-DOS、Windows 3.x、Windows 9x、Windows NT和OS/2等。這一文件系統在使用時遵循8.3命名規則(即文件名最多為8個字元,擴展名為3個字元)。

(2)VFAT
VFAT是「擴展文件分配表系統」的意思,主要應用於在Windows 95中。它對FAT16文件系統進行擴展,並提供支持長文件名,文件名可長達255個字元,VFAT仍保留有擴展名,而且支持文件日期和時間屬性,為每個文件保留了文件創建日期/時間、文件最近被修改的日期/時間和文件最近被打開的日期/時間這三個日期/時間。

(3)FAT32
FAT32主要應用於Windows 98系統,它可以增強磁碟性能並增加可用磁碟空間。因為與FAT16相比,它的一個簇的大小要比FAT16小很多,所以可以節省磁碟空間。而且它支持2G以上的分區大小。朋友們從附表中可以看出FAT16與FAT32的一不同。

(4)HPFS
高性能文件系統。OS/2的高性能文件系統(HPFS)主要克服了FAT文件系統不適合於高檔操作系統這一缺點,HPFS支持長文件名,比FAT文件系統有更強的糾錯能力。Windows NT也支持HPFS,使得從OS/2到Windows NT的過渡更為容易。HPFS和NTFS有包括長文件名在內的許多相同特性,但使用可靠性較差。

(5)NTFS
NTFS是專用於Windows NT/2000操作系統的高級文件系統,它支持文件系統故障恢復,尤其是大存儲媒體、長文件名。NTFS的主要弱點是它只能被Windows NT/2000所識別,雖然它可以讀取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的文件,但其文件卻不能被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所存取,因此兼容性方面比較成問題。

ext2
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文件系統,因為它是專門為Linux設計,擁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佔用率。ext2既可以用於標準的塊設備(如硬碟),也被應用在軟盤等移動存儲設備上。現在已經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統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統等出現。

小結:雖然上面筆者介紹了6種文件系統,但占統治地位的卻是FAT16/32、NTFS等少數幾種,使用最多的當然就是FAT32啦。只要在「我的電腦」中右擊某個驅動器的屬性,就可以在「常規」選項中(圖)看到所使用的文件系統。

明明白白識別硬碟編號
目前,電子市場上硬碟品牌最讓大家熟悉的無非是IBM、昆騰(Quantum)、希捷(Seagate),邁拓(Maxtor)等「老字型大小」。而這些硬碟型號的編號則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繚亂。其實,這些編號均有一定的規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義。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其編號來了解硬碟的性能指標,包括介面?類型、轉速、容量等。作為DIY朋友來說,只有自己真正掌握正確識別硬碟編號,在選購硬碟時,就方便得多(以致不被「黑」),至少不會被賣的人說啥是啥。以下舉例說明,供朋友們參考。

一、IBM
IBM是硬碟業的巨頭,其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硬碟領域。而且IBM還是去年硬碟容量、價格戰的始作蛹者。我們今天能夠用得上經濟上既便宜,而且容量又大的硬碟可都得感謝IBM。
IBM的每一個產品又分為多個系列,它的命名方式為:產品名+系列代號+介面類型+碟片尺寸+轉速+容量。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碟為例,該硬碟的型號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產品,JN代表Deskstar25GP與22GP系列,A代表ATA介面,3代表3寸碟片,7是7200轉產品,最後四位數字為硬碟容量13.5GB。IBM系列代號(IDE)含義如下:
TT=Deskstar 16GP或14GXP JN=Deskstar 25GP或22GXP 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介面類型含義如下:A=ATA
S與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強型SCSI、
增強擴展型SCSI(SCA)
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連續存儲體系SCSI L=光纖通道SCSI

二、MAXTOR(邁拓)
MAXTOR是韓國現代電子美國公司的一個獨立子公司,以前該公司的產品也覆蓋了IDE與SCSI兩個方面,但由於SCSI方面的產品缺乏竟爭力而最終放棄了這個高端市場從而主攻IDE硬碟,所以MAXTOR公司應該是如今硬碟廠商中最專一的了。
MAXTOR硬碟編號規則如下:首位+容量+介面類型+磁頭數,MAXTOR?從鑽石四代開始,其首位數字就為9,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大家如今能在電子市場上見到的MAXTOR硬碟首位基本上都為9。另外比較特殊的是MAXTOR編號中有磁頭數這一概念,因為MAXTOR硬碟是大打單碟容量的發起人,所以其硬碟的型號中要將單碟容量從磁頭數中體現出來。單碟容量=2*硬碟總容量/磁頭數。
現以金鑽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碟為例說明:該硬碟?型號為91024U3,9是首位,1024是容量,U是介面類型UDMA66,3代表該硬碟有3個磁頭,也就是說其中的一個碟片是單面有數據。這個單碟容量就為2*10.2/3=6.8GB。MAXTOR硬碟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
A=PIO模式 D=UDMA33模式 U=UDMA66模式

三、SEAGATE(希捷)
希捷科技公司(Seagate Technology)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碟驅動器、磁?盤和讀寫磁頭生產廠家,該公司是一直是IBM、COMPAQ、SONY等業界大戶的硬碟供應商。希捷還保持著業界第一款10000轉硬碟的記錄(捷豹Cheetah系列SCSI)與最大容量(捷豹三代73GB)的記錄,公司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但?由於希捷一直是以高端應用為主(例如SCSI硬碟),而並不是特別重視低端家用產品的開發,從而導致在DIY一族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昆騰等硬碟供應商?。好在希捷公司及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久前投入市場的酷魚(Barracuda)系列就一掃希捷硬碟以往在單碟容量、轉速、噪音、非正常外頻下工作穩?定性、綜合性能上的劣勢。
希捷的硬碟系列從低端到高端的產品名稱分別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魚)系列。其中Medalist Pro與Barracuda系列是7200轉的產品,其他的是5400轉的產品。硬碟的型號均以ST開頭,現以酷魚10.2GB硬碟為例來說明。該硬碟的型號是:ST310220A,在ST後第一位數字是代表硬碟的尺寸,3就是該硬碟採用3寸碟片,如今其他規格的硬碟已基本上沒有了,所以大家能夠見到?的絕大多數硬碟該位數字均不3,3後面的1022代表的是該硬碟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後一位數字0是代表7200轉產品。這一點不要混淆與希捷以前的入門級產品Medalist ST38420A混淆。多數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開始,以結尾的產品均代表7200轉硬碟,其它數字結尾(包括1、2)代表5400轉的產品。位於型號最後的字母是硬碟的介面類型。希捷硬碟的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介面 AG為筆記本電腦專用的ATA介面硬碟。
W為ULTRA Wide SCSI,
其數據傳輸率為40MB每秒 N為ULTRA Narrow SCSI,其數據傳輸率為20MB每秒。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FC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纖通道,可提供高達每秒100MB的數據傳輸率,並且支持熱插拔。

硬碟及介面標準的發展歷史
一、硬碟的歷史
說起硬碟的歷史,我們不能不首先提到藍色巨人IBM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是IBM發明了硬碟,並且為硬碟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貢獻。在發明磁碟系統之前,計算機使用穿孔紙帶、磁帶等來存儲程序與數據,這些存儲方式不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個大缺陷:它們都是順序存儲,為了讀取後面的數據,必須從頭開始讀,無法實現隨機存取數據。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卻是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組成的龐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碟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製造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是微型計算機的萌芽時期,包括希捷、昆騰、邁拓在內的許多著名硬碟廠商都誕生於這一段時間。1979年,IBM的兩位員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決定要開發像5.25英寸軟碟機那樣大小的硬碟驅動器,他們離開IBM後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發布了第一款適合於微型計算機使用的硬碟,容量為5MB,體積與軟碟機相仿。
PC時代之前的硬碟系統都具有體積大、容量小、速度慢和價格昂貴的特點,這是因為當時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還太小,技術與市場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得包括存儲業在內的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對硬碟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貢獻,即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的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的時代 。1999年9月7日,邁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塊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ATA硬碟,從而把硬碟的容量引入了一個新里程碑。

二、介面標準的發展
(1)IDE和EIDE的由來
最早的IBM PC並不帶有硬碟,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統也不支持任何硬碟,因為系統的內存只有16KB,就連軟碟機和DOS都是可選件。後來DOS 2引入了子目錄系統,並添加了對「大容量」存儲設備的支持,於是一些公司開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碟系統,這些硬碟與一塊控制卡、一個獨立的電源被一起裝在一個外置的盒子里,並通過一條電纜與插在擴展槽中的一塊適配器相連,為了使用這樣的硬碟,必須從軟碟機啟動,並載入一個專用設備驅動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雖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卻要高得多,加上了一個10MB的內置硬碟,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塊介面控制卡上,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硬碟控制器。其介面控制卡上有一塊ROM晶元,其中存有硬碟讀寫程序,直到基於80286處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碟介面控製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機器使用的硬碟被稱為MFM硬碟或ST-506/412硬碟,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種編碼方案,而ST-506/412則是希捷開發的一種硬碟介面,ST-506介面不需要任何特殊的電纜及接頭,但是它支持的傳輸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這種介面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邁拓於1983年開發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介面。這種介面把編解碼器放在了硬碟本身之中,它的理論傳輸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於成本比較高,九十年代後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實際上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這樣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介面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
ATA介面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數據共同開發的,他們決定使用40芯的電纜,最早的IDE硬碟大小為5英寸,容量為40MB。ATA介面從80年代末期開始逐漸取代了其它老式介面。
80年代末期IBM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數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0663-E12使用了MR磁頭,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直到今天,大多數硬碟仍然採用MR磁頭。
人們在談論硬碟時經常講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們是什麼呢?目前硬碟與主機進行數據交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CPU執行I/O埠指令來進行數據的讀寫;另外,一種是不經過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這種模式使用PC 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和數據。由於驅動器中有多個緩沖區,對硬碟的讀寫一般採用I/O串操作指令,這種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復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達到高的數據傳輸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數據不經過CPU,而直接在硬碟和內存之間傳送。在多任務操作系統內,如OS/2、Linux、Windows NT等,當磁碟傳輸數據時,CPU可騰出時間來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環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數據傳輸完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DMA方式的意義並不大。
DMA方式有兩種類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稱匯流排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過系統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來獲得匯流排和傳輸數據。而第一方DMA,則完全由介面卡上的邏輯電路來完成,當然這樣就增加了匯流排主控介面的復雜性和成本。現在,所有較新的晶元組均支持匯流排主控DMA。
(2)SCSI介面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一種與ATA完全不同的介面,它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而是一種匯流排型的系統介面,每個SCSI匯流排上可以連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內的8個SCSI設備。SCSI的優勢在於它支持多種設備,傳輸速率比ATA介面快得多但價格也很高,獨立的匯流排使得它對CPU的佔用率很低。 最早的SCSI是於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訂的,90年代初,SCSI發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稱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採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電平微分)傳輸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介面的最高傳輸速率可達80MB/S,允許介面電纜的最長為12米,大大增加了設備的靈活性。1998年,更高數據傳輸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規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數據傳輸率為160MB/s,昆騰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產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傳輸模式。
SCSI硬碟具備有非常優秀的傳輸性能。但由於大多數的主板並不內置SCSI介面,這就使得連接SCSI硬碟必須安裝相應的SCSI卡,目前關於SCSI卡有三個正式標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間版本,要使SCSI硬碟獲得最佳性能就必須保證SCSI卡與SCSI硬碟版本一致(目前較新生產的SCSI硬碟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須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稱為Firewire(火線)或P1394,它是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現有的IEEE1394標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傳輸速率,將來會達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為硬碟、DVD、CD-ROM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介面。IEEE1394將來有望取代現有的SCSI匯流排和IDE介面,但是由於成本較高和技術上還不夠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介面的產品,硬碟就更少了。

『肆』 手機數據存儲以及手機使用安全,你懂得多少呢

手機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電子產品,在手機上,我們能夠進行網上購物、車票購買、網上支付等操作,手機幾乎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了一體,但在手機使用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困擾著大家,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手機數據備份恢復

不同手機的備份恢復方法

蘋果手機

清理內存:批量清理簡訊、刪除不常用的APP、清理Safari緩存、刪除軟體的緩存

數據備份方法:iCloud備份、iTunes備份

數據恢復方法:回收站恢復或者雲盤恢復

華為手機

清理內存:手機清理功能、清理應用緩存、刪除不用的APP

數據備份方法:本地備份、雲端備份、三方軟體備份

數據恢復方法:雲服務恢復、華為雲找回恢復、工具找回恢復

OPPO手機

清理內存:應用數據清理、安裝包清理、應用緩存清理、微信清理

數據備份方法:雲服務備份

數據恢復方法:利用第三方軟體恢復、雲服務功能恢復

VIVO手機

清理內存:清理後台程序、垃圾清理、文件夾清理、手機照片位置修改、微信內存清理

數據備份方法:雲服務備份、vivo手機助手備份

數據恢復方法:最近刪除中恢復、回收站恢復、備份中恢復

小米手機

清理內存:垃圾清理、刪除應用緩存、微信專清、優化相冊

數據備份方法:小米手機自動備份功能

數據恢復方法:雲回收站恢復、雲服務恢復

魅族手機

清理內存:在手機設置中進行手機垃圾的清理、應用緩存清理

數據備份方法:手機設置中的存儲和備份功能、雲服務存儲

數據恢復方法:ROOT許可權恢復、flyme數據同步恢復

三星手機

清理內存:清除手機上網緩存、清除不用的數據信息

數據備份方法:應用程序中的數據備份

數據恢復方法:網路雲恢復、第三方軟體恢復

微信記錄備份恢復方法

備份方法

1、手機電腦同步備份法:在同一個網路狀態下,我們分別登錄手機微信和電腦微信,打開登錄電腦版微信,最左下方的的三杠處,點擊打開「備份與恢復」,按照步驟備份即可。

2、手機互通遷移法:進入微信主界面後,依次點擊,我-設置-通用-聊天記錄遷移,點擊遷移到附近手機的選項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選擇想要遷移的聊天記錄了。

3、藉助第三方軟體備份:藉助電腦管家來備份微信記錄,在打開電腦管家後,點擊右下角的「工具箱」,然後帶找到「微信聊天備份」,等待備份完成就行。

4、手機自帶備份工具:現在手機上都有很多的備份功能,所以我們還可以藉助手機自帶備份工具來備份數據。在手機上找到「備份」功能,進入後點擊「備份」就可以了。

恢復方法

1、下載並運行開心手機恢復大師,連接到電腦。利用【通過設備掃描恢復】模式,軟體識別設備後點擊【下一步】按鈕,點擊圖標恢復相對應的數據。

2、在添加好友搜索框輸入代碼:「:recover」,輸入完成後,點擊搜索,頁面就進入到微信的故障檢修功能。在「幫助與反饋」功能頁面,右上角有一個恢復功能。

手機安全

手機安全隱患

網路釣魚:不法分子通過垃圾郵件或者簡訊等形式,引誘收件人給出敏感信息,進而進行欺詐性金融交易,從中獲利。

木馬病毒:黑客通過遠程式控制制,將電腦病毒偽裝成程序包、壓縮文件等形式,引誘用戶下載,進而竊取重要資料。

偽基站: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搜取到周圍的手機卡信息,冒充運營商,強行給用戶推送詐騙、廣告推銷信息。

信息泄露:目前許多網站的安全防護能力較差,容易遭到黑客的攻擊,不少注冊用戶的用戶名和密碼泄露。

非法軟體侵入:無良廠商在安裝手機應用的過程中後台自動植入其後門軟體,這些軟體會竊取用戶的個人信息。

手機支付安全

1、設置密碼。大家在使用手機時,設置一個難破解的開機密碼,並為不同的支付軟體設立不同的密碼。

2、防盜軟體。一定要在手機中具有防盜能力的安全管理軟體,安裝後記得及時設置防盜功能。

3、不Root系統。Root手機系統後,手機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變大,手機支付遭受的危險增加。

4、小心二維碼。不要隨便掃描生活中的二維碼,小心危險就隱藏在其中。

5、不亂裝軟體。安裝軟體到正規手機商店下載,下載後及時病毒查殺,確保軟體安全無毒。

使用手機常見的「壞習慣」

1、隨意使用免費WIFI:不法分子往往在公共場所搭建免費WiFi誘你上鉤,盜取重要信息。

2、使用瀏覽器購物:瀏覽器一直是病毒、釣魚網站的滋生土壤,用手機瀏覽器上網購物很容易被「釣」。

3、應用程序退出不徹底:應用程序喜歡長駐後台,任何接觸你手機的人都能從後台管理中看見。

4、不設屏保密碼:不設屏保密碼,方便自己使用的同時,也方便了別人。

5、藍牙長期開啟:他人通過藍牙間諜軟體可以查看你手機中的所有信息。

手機使用安全常識

1、這些功能要關掉:微信「隱私」中,關閉「允許陌生人查看十張照片」、「通過qq好友搜索到我」等功能。

2、這些信息別亂曬:火車票、飛機票、登機牌、火車票的條形碼或者二維碼、孩子老人照片、位置信息等。

3、舊手機丟棄前必做:刪除私人信息、手機恢復出廠設置或格式化、賣給正規廠家。

4、手機號注銷前要做的事:解綁銀行業務、金融業務、第三方支付平台業務、社交平台業務等。

『伍』 簡單說一下移動硬碟數據恢復原理吧

詳細解釋太麻煩了 所以給你粘貼個詳細的解釋
數據存儲及恢復的基本原理
現實中很多人不知道刪除、格式化等硬碟操作丟失的數據可以恢復,以為刪除、格式化以後數據就不存在了。事實上,上述簡單操作後數據仍然存在於硬碟中,懂得數據恢復原理知識的人只需幾下便可將消失的數據找回來,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在了解數據在硬碟、優盤、軟盤等介質上的存儲原理後,你也可以親自做一回魔術師。
分區
硬碟存放數據的基本單位為扇區,我們可以理解為一本書的一頁。當我們裝機或買來一個移動硬碟,第一步便是為了方便管理--分區。無論用何種分區工具,都會在硬碟的第一個扇區標註上硬碟的分區數量、每個分區的大小,起始位置等信息,術語稱為主引導記錄(MBR),也有人稱為分區信息表。當主引導記錄因為各種原因(硬碟壞道、病毒、誤操作等)被破壞後,一些或全部分區自然就會丟失不見了,根據數據信息特徵,我們可以重新推算計算分區大小及位置,手工標注到分區信息表,「丟失」的分區回來了。
文件分配表
為了管理文件存儲,硬碟分區完畢後,接下來的工作是格式化分區。格式化程序根據分區大小,合理的將分區劃分為目錄文件分配區和數據區,就像我們看得小說,前幾頁為章節目錄,後面才是真正的內容。文件分配表內記錄著每一個文件的屬性、大小、在數據區的位置。我們對所有文件的操作,都是根據文件分配表來進行的。文件分配表遭到破壞以後,系統無法定位到文件,雖然每個文件的真實內容還存放在數據區,系統仍然會認為文件已經不存在。我們的數據丟失了,就像一本小說的目錄被撕掉一樣。要想直接去想要的章節,已經不可能了,要想得到想要的內容(恢復數據),只能憑記憶知道具體內容的大約頁數,或每頁(扇區)尋找你要的內容。我們的數據還可以恢復回來。
格式化
我們向硬碟里存放文件時,系統首先會在文件分配表內寫上文件名稱、大小,並根據數據區的空閑空間在文件分配表上繼續寫上文件內容在數據區的起始位置。然後開始向數據區寫上文件的真實內容,一個文件存放操作才算完畢。
刪除操作卻簡單的很,當我們需要刪除一個文件時,系統只是在文件分配表內在該文件前面寫一個刪除標志,表示該文件已被刪除,他所佔用的空間已被"釋放", 其他文件可以使用他佔用的空間。所以,當我們刪除文件又想找回他(數據恢復)時,只需用工具將刪除標志去掉,數據被恢復回來了。當然,前提是沒有新的文件寫入,該文件所佔用的空間沒有被新內容覆蓋。
刪除
格式化操作和刪除相似,都只操作文件分配表,不過格式化是將所有文件都加上刪除標志,或乾脆將文件分配表清空,系統將認為硬碟分區上不存在任何內容。格式化操作並沒有對數據區做任何操作,目錄空了,內容還在,藉助數據恢復知識和相應工具,數據仍然能夠被恢復回來。
注意:格式化並不是100%能恢復,有的情況磁碟打不開,需要格式化才能打開。如果數據重要,千萬別嘗試格式化後再恢復,因為格式化本身就是對磁碟寫入的過程,只會破壞殘留的信息。
覆蓋
數據恢復工程師常說:「只要數據沒有被覆蓋,數據就有可能恢復回來」。
因為磁碟的存儲特性,當我們不需要硬碟上的數據時,數據並沒有被拿走。刪除時系統只是在文件上寫一個刪除標志,格式化和低級格式化也是在磁碟上重新覆蓋寫一遍以數字0為內容的數據,這就是覆蓋。
一個文件被標記上刪除標志後,他所佔用的空間在有新文件寫入時,將有可能被新文件佔用覆蓋寫上新內容。這時刪除的文件名雖然還在,但他指向數據區的空間內容已經被覆蓋改變,恢復出來的將是錯誤異常內容。同樣文件分配表內有刪除標記的文件信息所佔用的空間也有可能被新文件名文件信息佔用覆蓋,文件名也將不存在了。
當將一個分區格式化後,有拷貝上新內容,新數據只是覆蓋掉分區前部分空間,去掉新內容佔用的空間,該分區剩餘空間數據區上無序內容仍然有可能被重新組織,將數據恢復出來。
同理,克隆、一鍵恢復、系統還原等造成的數據丟失,只要新數據佔用空間小於破壞前空間容量,數據恢復工程師就有可能恢復你要的分區和數據。

『陸』 如何在電腦上進行數據備份與恢復,幾個步驟避免數據丟失

平時我們會在電腦上存放大量重要文件,但由於一些不當操作或者系統BUG,可能會導致電腦崩潰,文件損壞,此時提前備份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接下來小A來為大家詳細講解具體備份與還原的步驟。



首先 進入開始菜單 ,點擊【設置】,選擇最下方的【更新和安全】,再點擊【備份】,此時設置界面右側會彈出備份方式,方法有兩種,默認提供的「使用文件 歷史 進行備份」,和需要聯網的「OneDrive雲備份」方式,小A在後面為大家詳細講解。






我們先來說說「使用文件 歷史 進行備份」,首先 點擊「添加驅動器」 ,在彈出的列表上選擇想要備份文件的目的驅動器就可以,這里是支持外接移動硬碟或者SSD、U盤的。




選擇好備份驅動器後,此時電腦會自動打開備份功能(用戶也可以手動關閉或開啟),在 「更多選項」 中,我們可以設置每備份的時間頻率,比如每30分鍾、1小時備份一次等,還可選擇是永久保留備份文件還是只保存1個月、6個月或是1年等期限。


這里小A提醒大家,頻繁的備份文件且永久保留文件會迅速消耗存儲器空間,建議有針對性的進行備份,以免造成存儲設備容量很快爆滿。






按照上面操作備份好文件後,如果遇到需要恢復備份文件的情況,只要在電腦系統的 設置界面搜索「還原」 ,選擇「通過文件 歷史 記錄還原你的文件」,查到所需的文件,使用箭頭查看其所有版本,當找到所需要的版本時,點擊「還原」將其保存到原始位置,若要將其保存到其他位置,點擊右側「還原」,選擇「還原到」,然後選擇新位置即可。





第二種是「基於雲的備份」方式,微軟為Windows操作系統免費提供了OneDrive應用,用戶可以在微軟官微進行下載,在 設置-備份-管理備份 中,OneDrive支持對桌面、文檔、圖片進行備份。




需要注意的是,OneDrive雖然免費提供,但僅提供5GB的備份空間,更大容量的存儲空間需要用戶單獨購買,所以雲備份更適合備份重要文檔和圖片。






還是打開OneDrive , 點擊【版本 歷史 記錄】 ,選擇需要還原的版本文件,點擊「還原」即可。因為是聯網從雲記錄上還原,所以需要使用的時間長短還是要看網速的快慢,要確認系統提示還原完成再關閉OneDrive。





『柒』 什麼是數據的備份與恢復

數據備份就是把一個資料庫里的東西,在某個時間資料庫管理軟體復制完全另外一個一樣的。

恢復是自從備份了資料庫後,使用資料庫的過程中發現出現了點小問題,導致資料庫有些信息丟失了,並且現在的資料庫中找不到這些信息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備份的資料庫來恢復下這些丟失的信息了。

數據丟失原因:

1、人為誤操作,有時候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不小心刪除了文件,或者不小心將分區進行格式化操作,導致數據丟失。

2、惡意程序的破壞,最常見的惡意程序就是病毒。通常一般病毒是不會造成數據丟失的,但有些病毒有可能會造成硬碟鎖死、分區丟失或數據丟失。

3、系統或軟體錯誤,如在工作中,由於操作系統或應用程序自身存在的BUG引起的死機,會造成工作文檔丟失等現象,還有在升級系統或更新應用程序時有時會帶來一些如影響系統兼容性和穩定性的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數據恢復,網路——數據備份

『捌』 U盤數據的備份與恢復步驟

當今,U盤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移動數據存儲設備,人們基本上都會把重要數據存儲在U盤上隨身攜帶,因此,U盤數據的備份與恢復技巧也顯得尤為的重要,但是很多用戶對這方面操作技巧還是很生疏,下面就讓我與大家一個簡單操作步驟,輕松完成U盤數據的備份與恢復。

首先,我們下載並運行USBoot,然後插入U盤,USBoot會發現新插入的U盤:

一、選中這個U盤;

二、點擊「點擊此處選擇工作模式」彈出一個菜單,選擇「備份到文件」的.菜單項;

三、接著點擊「開始」;

四、這時,USBOOT就會彈出一個「備份U盤為文件」的對話框,輸入一個名字例如:「backup_disk_u」,然後點擊保存。

五、請耐心等待USBOOT工作,直到提示保存數據成功,期間保證U盤不要亂動,電腦不要斷電。

我們成功進行U盤數據備份後到一個IMG的鏡象文件後,啟動WinHex,打開backup_disk_u.img文件,然後選擇「Tools」菜單的「Disk Tools」子菜單,使用「File Recovery By Type…」的功能菜單。

在彈出的窗口中,我們接著進行U盤數據恢復文件恢復的操作:

一、「Select file Type(s):」是想要恢復的文件類型,例如你想要恢復的文件類型是WORD,那麼就選擇「MSOFFICE」;「Customize」是自定義文件類型,可以添加沒有在列表中的文件類型;

二、「Output folder:」是存放恢復後的文件,我們設置成「C:RecoveryDiskU」;

三、「Create subfolder for each file type」是為每一種文件類型建立一個子目錄,我們選中這個功能;

四、「Search at sector boundaries」是選擇搜索模式,如果U盤的容量不是很大,那麼可以選擇這個模式;如果U盤容量大可以選擇「Search at cluster boundaries,if possible」模式,如果想更精確,可以選擇「Extensive byte-level search」位元組搜索模式,這個模式的速度慢些。

五、「Respect indivial default size in file type definitions」是按照文件類型的定義推測確省的文件大小,我們可以選中這個功能。

六、最後,點擊「OK」,等待文件恢復。

U盤之中存儲的一般都是用戶認為最重要的數據,有時候U盤中毒或是不小心的操作都會對U盤數據造成嚴重的損壞,為了防止這一切的發生,用戶可以先選擇對U盤數據進行備份,有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恢復這些數據了。

『玖』 計算機硬碟數據的損壞和恢復情況

關於計算機硬碟數據的損壞和恢復情況

計算機硬碟數據的損壞和恢復

計算機硬碟作為PC主要的存儲裝置,具有容量大、運轉速度快和斷電保護等特徵。處於信息發達的時代,數據存儲技術十分關鍵,計算機硬碟數據的損失或丟失造成的影響可能無可估量。而本文將論述的計算機硬碟故障數據恢復技術是一種實現硬碟故障數據有效恢復的過程。一般來說,計算機硬碟數據恢復原理有邏輯恢復與物理恢復兩種。邏輯恢復適用因硬碟格式化、誤刪、突然斷電或感染病毒引起數據丟失的情況,而物理恢復則適用磁頭故障、碟片損傷、機械故障或主板短路燒損引起數據丟失的情況。物理恢復只能依仗計算機硬體維修,本文將就邏輯恢復技術作論述。

1 計算機硬碟故障數據邏輯恢復的技術原理

計算機硬碟內存在一種校驗公式,主要用作存儲數據完整性的校驗與分析。它分析每個硬碟存儲扇區的內容及伺服信息並利用校驗公式進行相應計算,由此得出的唯一計算值叫做校驗和,也就是說每個硬碟存儲扇區的校驗和是唯一的,而存儲內容或存儲位置發生變化其校驗和必然改變。硬碟操作失誤引起數據損壞或丟失的情況都可以通過逆向計算尋找剩下的原始信息來有效恢復數據。操作計算機硬碟運轉,以普通格式化、磁碟分區、快速格式化(未使用/U無條件格式化參數)、徹底刪除文件或重新整理硬碟碎片等操作都無法從Data內徹底清除數據。而普通格式化通常情況下僅有專業硬碟生產廠家才可完成,它利用專業軟體對硬碟的盤面、柱面和扇區中的初始信息進行快速重寫,但不會徹底清除。

計算機硬碟的分區與快速格式化(未使用/U無條件格式化參數)則是對硬碟扇區的文件列表進行重新構建,也不會徹底清除扇區中的數據。徹底刪除文件是為文件目錄分區標記刪除符,在文件列表中刪除地址信息僅此而已,數據也沒有被徹底清除,只有在原始數據存儲扇區寫入新數據才能改變原有數據。重新整理硬碟碎片列表則是將存在缺陷的扇區提交至G列表和P列表內,於不對應的扇區毫無作用。上述幾種引起計算機硬碟出現數據損壞或丟失的問題,在數據恢復方面較為簡單。但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在數據損壞或丟失後繼續寫入新的數據,因為我們利用硬碟數據恢復軟體其實是從存儲扇區Data內留存的歷史痕跡來完成數據恢復的。

2 計算機硬碟數據的損壞或丟失的原因

2.1 硬體設備出現故障

計算機硬體設備發生故障往往是引起數據損壞或丟失的主要原因,因電源輸出不穩定導致系統重啟、硬碟壞道、磁碟損傷、磁頭故障或其他工作元件損傷的問題均屬於硬體設備故障。這類故障的維修過程均需依仗專業儀器或設備,普通人難以把握分寸。另外,因硬體設備發生故障引起硬碟數據損壞或丟失問題的幾率很小。

2.2 木馬程序或其他非法的網路侵害

木馬程序是一種惡意程序,它是網路流行的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系統感染木馬程序可能造成系統癱瘓、正常應用程序破壞或信息丟失,更有甚者直接導致硬體受損、主板遭到破壞。木馬程序或其他非法網路侵害都可能引起計算機系統的非正常運行或數據損壞、丟失,即便是一些良性的計算機病毒也有可能導致硬碟數據損壞或丟失問題的出現。

2.3 人為操作不當

除以上客觀原因導致計算機硬碟數據損壞或丟失以外,人為操作不當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某些初學者因對計算機系統操作不甚了解,不當的操作行為包括誤刪重要文件、非法重啟系統、格式化錯誤或重做系統刪除磁碟分區等都可能導致硬碟數據出現損壞或丟失的問題。

除以上三方面原因,突然斷電引起計算機非正常關機有時候也會導致計算機硬碟數據損壞或丟失問題的出現,甚至使系統出現完全癱瘓狀況。某些不良軟體程序的更新升級也有可能對硬碟內重要數據造成破壞。

3 計算機硬碟數據損壞或丟失的類型及恢復途徑

3.1 計算機硬碟的分區表破壞

計算機硬碟的分區表受損可應用Disk Man應用軟體來恢復,通常這一步工作很容易實現。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因Disk Man是利用相對固定的演算法進行運行的,而每個硬碟的分區情況不盡相同,這就說明計算機硬碟分區表遭到破壞採用本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百100%恢復的,從實際結果來看,僅能達到90%的恢復率。我們採用Disk Man應用軟體恢復硬碟的主分區,重啟系統後利用Final Data應用軟體來恢復其他分區內的數據,這樣做基本可以實現硬碟數據的完全恢復。Disk Man應用軟體可以兼容多種分區文件的格式,即便是NTFS格式和EXT格式也能發揮比較好的作用。

計算機硬碟的'分區格式為FAT或FAT32,選用NDD應用軟體來修復損壞的分區表則更為有效。具體的操作過程是:利用原有分區軟體,根據原始分區大小對硬碟進行重新分區,分區後不得格式化,如使用Partition Magic軟體,應在分區前取消該軟體默認設置里分區連帶格式化的相應選項。計算機硬碟重新分區,利用光碟啟動計算機系統並啟動NDD應用軟體,點擊Diagnose診斷按鈕。

此時,Partition Magic軟體立即開始對硬碟的掃描過程,人如發現問題軟體會給予相應的信息提示,按照提示選項修復即可,待完成全部修復過程,重啟系統,計算機硬碟的每個分區及存儲數據都將毫發無損的恢復。

3.2 硬碟文件誤刪

恢復誤刪文件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有兩項操作:

(1)目錄表DIR中誤刪文件相應目錄登記項的首位元組改成E5;(2)清除誤刪文件相應分配表FAT的簇號記錄,以此清理誤刪文件的佔有空間,而誤刪文件的信息仍存儲於硬碟存儲扇區Data內。由此可見,硬碟文件誤刪的恢復途徑比較簡單,僅需利用系統自帶的硬碟管理軟體或數據恢復工具並根據相應設置合理操作即可恢復。值得強調的是,已恢復文件不能再存儲於原來的硬碟分區內。

4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在操作計算機系統時,應該做到及時備份硬碟分區數據和重要文件的工作,同時分階段備份計算機系統及操作用戶的數據,以防備突發狀況。筆者撰寫此文,旨在強調:即便我們可以利用某些手段來恢復計算機硬碟故障數據,但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時時有效的,及時備份數據才是免受損失的正確做法。

參考文獻

[1] 陳連鎖,劉保利。微機組裝與維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 張樹。硬碟故障處理與數據維護[M].北京:電子科技出版社,2012.

[3] 史濟民。微機硬體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