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人是怎樣得到冰,並如何保存的
古人一般在冬季去河裡取冰保存到地窖裡面,等到夏天再用,後來開始把硝石加入到水裡來製冰。
在人們學會製冰之前,冰窖的冰和夏季用來消夏的冰都是冬天存儲起來的。冬天於河面取冰,放入地窖或冰窖,覆蓋上棉被,隔絕與外界的空氣交換和溫度交換。
因為地下比較涼爽,加之冰窖和地窖的開口都比較小,空氣也都不流通,能夠保存比較長的時間,留到夏天,用來儲存食物和降溫。
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出硝石,既而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使水降溫到結冰,自此,便有夏天製冰之法,從而節省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
後來製冰方法普及以後,製冰人逐漸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日益繁多,商家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十分相似,換言之,也就是當代冰淇淋乃至哈根達斯的鼻祖。
(1)我國古人是這樣製冰和存儲冰塊的擴展閱讀:
製冰的始末:
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後面又逐漸形成做買賣的食物鏈,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宋代,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算是中國冰淇淋鼻祖了。
除了製冰用的硝石,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存冰」。
以清朝來說,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每年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謝河神賜予的冰塊。
鑿出來的冰會修整的四四方方,並且有標準的尺寸要求,這樣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間了。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在清朝大部分時期里,建冰窖是國家壟斷行業,老百姓不允許建。冰窖有兩種,一種是官窖,專供皇家使用,另一種是府窖,供王爺們使用。
在北京就有個冰窯口胡同,是清朝時期的官窯所在地,它之所以修在此地,是因為旁邊就有城市水系的分流。從西邊的玉泉山引水至此,與東邊的通州大運河水系貫通,南邊就是皇室的什剎海景區,當然還有後來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用冰主要有兩個地方。一、給皇家的屋子降溫,當空調室友。裝冰的容器也是有講究的。外面是木製的,內里是鉛或錫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會重金屬中毒。二、用於冰鎮食物,因為夏天的冰非常珍貴,所以,皇帝會對喜愛的大臣的防暑降溫賞賜是按等級發「冰票」。大臣可以憑票領冰。
後來 冰並不是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尋常百姓在夏天都能吃到冰。
窖冰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
大明湖畔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 (知道皇上為什麼喜歡來這里了吧?)
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村民就開始准備存冰。首先得准備存冰地點。就是挖地窖。
地窖挖好後,下面鋪上草氈,趁三九天,大明湖冰結最厚的時候到大明湖裡去切冰塊,然後一塊一塊得從下往上摞起來,一直到地窖頂。摞滿後再在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一個冰窖就算完成了。
冰窯由於它的特殊性,只能打開一次,也就是打開後裡面的冰必須賣完,所以買冰需要預約,到了足夠的量,冰窯才開,人們拿著冰票去冰。
用冰最多的就是飯店,然後是部分家用,再就是走街串巷賣「冰溜子」的小商小販。濟南是國內最早出售汽水的地方,就因為大明湖可以產冰。
冰窖里的冰取完了,人還沒走光,門口有一群早等在那裡的小孩就一哄而上,去撿地上的碎冰吃。這成了老一輩濟南人腦海里不可磨滅得記憶。
『貳』 古代人是用什麼方法製作冰塊和存儲冰塊的
在我們現代,一到夏天大家都會吃雪糕來降溫消暑,我們現在製造冰塊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又很容易有製冰機,甚至在家中我們利用冰箱也可以製造冰塊,那麼在古代古人科技沒有這么發達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製作冰塊和儲存冰塊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雖然古時候不具備現在的先進的機械化製冰的方式,但是古人,利用他們的智慧仍然能夠在炎熱的夏天享受到冰塊帶來的好處,比如說可以在夏天享受到冰凍的西瓜汁,冰鎮梅汁等之類的奢侈品。
『叄』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的冰塊是如何製作和保存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用上"冰箱"了,這已經不是最稀奇的了。大家更加好奇的是,古人冰箱里的冰塊從哪裡來的?古人在夏天用的冰塊有兩種來源。第一種來源是藏冰,就是所謂的冬藏夏用,而另一種來源就是人工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