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

發布時間: 2023-02-05 02:02:56

⑴ 為什麼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不是存儲程序式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沒有採用「存儲程序」工作原理(又稱馮·諾依曼原理)。
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序式計算機是莫里斯·威爾克斯設計製造的EDSAC。

⑵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是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研製成功。

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運算。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2)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擴展閱讀:

電子計算機已經部分地替代了人類大腦的功能。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微處理機的出現,使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電腦不僅在傳統的科學計算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相當廣泛,它已經遍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電子計算機能幫助人們處理辦公室事情,能幫助各級領導制定並實施科學的決策,能幫助各行各業的專家工作。

⑶ 計算機的發展經過了幾代是怎麼劃分的

按計算機所採用的微電子器件的發展,可以將電子計算機分成四代。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3)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開端:

1956年3月,由閔乃大教授、胡世華教授、徐獻瑜教授、張效祥教授、吳幾康副研究員和北大的黨政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主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這次參會可以說是到前蘇聯「取經」,為我國制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准備。

隨後在制定的12年規劃中確定中國要研製計算機,並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四個研究所。當時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中國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

為了迅速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這三個方面聯合舉辦了第一屆計算機和第一屆計算數學訓練班。計算數學訓練班的學生有幸聽到了剛剛歸國的國際控制論權威錢學森教授以及在美國有3~4年編程經驗的董鐵寶教授(他當時是國內唯一真正直接接觸過計算機多年的學者)的講課。

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由七機部張梓昌高級工程師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

隨後,由總參張效祥教授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1萬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幹有金怡濂、蘇東庄、劉錫剛、姚錫珊、周錫令等。

其中,磁心存儲器由計算所副研究員范新弼和七機部黃玉珩高級工程師領導完成。在104機上建立的,由鍾萃豪、董蘊美領導的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是在1961年試驗成功。

⑷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代,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設計的。

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都不是按照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設計的。(錯誤)

⑸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使用什麼進制計數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使用十位進制計數。

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所以使用的是十位進制。

這台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或400次乘法。馮諾依曼提出了計算機的馮氏體系結構,其中包括採用二進制存儲數據,此後二進制計算機成為主流。

⑹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否採用程序存儲原理

ENIAC(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用的還是十進制,以後的機子才開始用二進制。程序存儲原理就是以存儲器為主的思想,建議看下計算機原理書。

⑺ 計算機的發展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一代電子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從1946年至1958年。它們體積大,運算速度低,存儲容量不大,並且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這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那個時候只有在重要部門或科學研究部門使用。

第二階段: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是從1958年到1965年,它們全部採用晶體管作為電子器件,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在軟體方面開始使用計算機演算法語言。這一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第三階段:第三代電子計算機(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是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電子器件,並且出現操作系統,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

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出現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情報檢索等領域。

第四階段:第四代電子計算機(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計算機都是第四代電子計算機。

⑻ 計算機理論題

0分。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