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合肥存儲器未來發展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合肥存儲器未來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2-12 22:49:05

1. 合肥長鑫存儲算大廠嗎,規模怎麼樣

合肥長鑫存儲算大廠,規模是1000至4999人。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長鑫存儲是國內唯一大規模量產並打破國外壟斷的公司,規模是1000至4999人。自主研發的8GBDDR4,採用19nm工藝打造,繼而成為國內首個國產內存供應商,打破國產DRAM內存晶元過去零的紀錄。

2. 合肥長鑫存儲可能倒閉嗎

合肥長鑫存儲不可能倒閉的。根據查詢合肥長鑫一直是靠補貼維持的,只要國家沒有問題就會一直持續下去,所以合肥長鑫存儲不可能倒閉。2016年5月,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的事業在安徽合肥啟動,作為一體化存儲器製造商,公司專業從事動態隨機存取存儲晶元(DRAM)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

3. 蔚來成就的「合肥效應」,不必太神化


在中國的城市中,合肥是不太有存在感的那一個。

沒有成都的安逸,沒有重慶的熱辣,沒有上海的洋氣,沒有北京的 歷史 感。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合肥沒啥知名景點,甚至不值得專門去 旅遊 一次。

但現在,合肥有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蔚來。

而合肥國資在蔚來最低谷時抄底的故事,也被坊間津津樂道,市面上出現了很多關於「合肥投資神話」的報道。

但行業從業者也建議,「不要神化合肥」。有人就認為,當時合肥的 汽車 工業亟需轉型,因此與蔚來是相互需要。機緣巧合之下,二者相互成就。

而要論新能源車造車實力,上海仍然是全國第一,接下來是深圳,再下來才是合肥等城市。

在一眾造車城市中,合肥是成果顯著的那一個,但接下來的競爭會越發激烈。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1、 贏家合肥

雖然很多新能源車企布局全國,但人們往往會將一家車企,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

上海有特斯拉、威馬和上汽乘用車,深圳有比亞迪,廣州有小鵬,常州有理想,杭州有吉利,柳州有神車五菱宏光……

而一說蔚來,人們就會想到合肥。蔚來,已經成了中部城市合肥的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合肥的戰績確實很難讓人不眼紅——2019年,合肥國資在蔚來最低谷時「抄底」,70億投資如今膨脹成了1000多億。

投資新能源車在內的新興產業,對合肥有什麼好處?

最近發布的兩個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

第一個,是商務部的去年國家級經開區區域綜合發展考核評價結果。

結果顯示,全中國有218個國家級經開區,合肥經開區排第11位,是中西部的首位,比上一年躥了兩位。

而蔚來、江淮大眾、國軒高科,都在經開區。

另一個,是2020年,合肥實現GDP10045.72億元,同比增長4.3%,邁入「萬億俱樂部」。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這個成績排第20。

此前三年,合肥在全國GDP排行榜上的位置,分別是:第25位、第26位、第21位。

在這個排行榜上,合肥甚至超過了以製造業聞名的東莞。

2019年,東莞還排在第19位,GDP比合肥高73億。

到2020年,東莞掉到了第24位,合肥GDP反超東莞395億。

合肥為什麼能超越老牌工業重鎮東莞?秘密,或許就在產業結構中。

合肥的產業比較新,東莞的產業則比較傳統。

在合肥發展迅速的,是 汽車 及零部件、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產業。

而東莞的五大支柱產業,相對「古老」得多:電子信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

從數字上來看,合肥的工業增長速度,明顯比東莞的快。

「合肥發布」曾稱,2020年前三季度,蔚來交付車輛數超過去年全年。「2020年前三季度,合肥全市 汽車 及零部件產業增長16.9%,上拉全市工業增長1.1個百分點。」

2020年全年,合肥的 汽車 及零部件、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分別增長25.1%、25.9%和29.4%。

因此,合肥這一年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這個數字,比全國水平高5.5個百分點。

而在這一年,東莞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了1.1個百分點,其中五大支柱產業增加值下降了2.1%。

正是因為這些數字,在全國GDP排行榜上,東莞的排名被合肥超過。

在GDP排名方面,千萬不要小看地方政府的「攀比心」。

原因是,武漢市領導說,東風的神龍公司在成都投產了新車,直接導致了武漢排名被成都反超。

得新興產業者得天下,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曾經,中西部城市被認為只能承接沿海城市轉移的產業,但誰說它們不能彎道超車?

2008年引進京東方,2017年成立長鑫,2020年引進蔚來……現在,合肥喊出了口號:加速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高地。

若干年前,人們會覺得合肥是在吹牛。如今,大家都信了。


2、 是合肥需要蔚來,還是蔚來需要合肥?

現在,合肥被網友戲稱為「霸都」。但一度,合肥被戲稱為「全國最大縣城」。

十年前的合肥是什麼樣子?

文旅操盤手「大秦筆記」回憶,十年前自己路過合肥,覺得合肥是中部最落後的城市:

「樓矮、路窄,街邊小販多,行人隨意過,喇叭聲、爭吵聲交織在一起,燥、吵、鬧。」

2011年,合肥市區的市民月最低工資標準是1010元。那一年,合肥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剛剛超過全國水平。

到上海和南京都不遠,沒有區位優勢,沒有政策優勢……合肥的地位被認為有些尷尬。

但合肥的工業基礎早就打下。從2005年確定「工業立市」方針後,合肥逐漸成為國內家電製造重鎮。合肥又引進京東方,布局液晶面板產業;與半導體產業龍頭兆易創新成立合肥長鑫,生產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一大批面板和半導體的上下游企業隨之而來。

在 汽車 產業方面,安徽早就有了江淮、安凱、奇瑞等品牌,江淮和安凱就在合肥。合肥可以說是老牌 汽車 工業基地。

合肥也是最早開始試水新能源車的城市之一。12年前,合肥加入了新能源 汽車 「十城千輛」工程。現在,合肥已經有江淮、長安和吉利等新能源車項目,以及國軒高科、華霆動力等上下游企業。

2019年,合肥迎來了蔚來。當時,蔚來正岌岌可危。

「是合肥需要蔚來,還是蔚來需要合肥?我覺得是相互需要。」熟悉 汽車 行業的從業者董明告訴略大參考。

對蔚來而言,除了融資需求外,新能源 汽車 要落地一個城市、迅速投產,需要當地已經有深厚的傳統 汽車 製造業積淀,以及完善的產業鏈條。造車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平地起高樓。

北京、上海、珠海、南京、廣州、武漢和合肥等,都是這樣的城市。

「蔚來最早找的是江淮代工,小鵬最早找的是鄭州海馬代工。」董明稱。

雷帝網創始人雷建平在一次演講中透露,蔚來曾經與武漢光谷洽談得非常愉快,項目快要落定的時候,武漢層面出手干預,希望蔚來落戶到武漢經濟開發區。遺憾的是,當時武漢經濟開發區的領導們思維保守,未能抓住機會。

雷建平說,這件事,讓光谷的領導們遺憾了很久。

「不要神化合肥。」董明指出,如果對全國各大城市新能源車的電池、電機、電控實力進行排名,深圳應該是第一,上海第二,接下來才是合肥和其他城市。

這是因為,深圳車企的電子化水平高,有比亞迪這樣既生產整車,又生產電池的龍頭企業。此外,深圳還有眾多互聯網企業,因此 汽車 的智能化、車聯網化程度也高。

而上海的造車基礎雄厚,有上汽、大眾、通用,還有明星企業特斯拉。

「合肥雖然是老牌的 汽車 工業基地,但江淮和安徽品牌奇瑞的發展遲緩,所以合肥的轉型訴求是最強烈的——當時,當地沒有合資品牌, 汽車 工業在衰落,不轉型就廢掉了。」董明認為,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合肥才更有動力和大眾合作生產新能源車,也更有動力投資蔚來。


3、 誰是下一個合肥?

新能源造車,已經從前幾年的PPT造車,變成了實打實的新風口。

與以往的其他任何風口都不同的是,這是一場需要地方政府深度參與的戰役。

1月初,合肥與零跑 汽車 達成戰略合作,總部在杭州的零跑,將在合肥建立第二工廠。

早就布局新能源車領域的珠海,最近也非常積極。1月底,一則消息傳出,引爆媒體:珠海國資擬向賈躍亭的FF投資20億元。

珠海也借鑒了上海對賭特斯拉、合肥對賭蔚來的經驗,與FF設定了對賭條件。

「誰又能確定FF不會成為下一個蔚來呢?」有媒體感慨。

從某種角度來看,合肥之所以受到各界關注,與蔚來在資本市場的亮眼表現不無關系。

新能源 汽車 產業還處於早期,上市企業不多,因此,蔚來、理想、小鵬和特斯拉,就成了資本的寵兒。

蔚來股價最低時,一度跌至1.19美元。而今,蔚來的股價已經漲到了接近58美元,漲幅超過48倍。如果當時買了20萬元蔚來股票,現在就幾乎可以財富自由了。

目前,特斯拉市值已超過8000億美元,蔚來、理想和小鵬的市值分別為903億、275億和375億美元。

但這一情況即將被改變。

一個原因,是野心勃勃的跨界玩家和傳統車企,正在對造車新勢力形成狙擊之勢。

去年全年,全中國賣出了2531.1萬輛車,其中新能源車只佔5.4%。

這個市場仍然是傳統 汽車 的天下。

在新能源車和智能 汽車 領域,它們早已有了相當積累,只是囿於賽道太多,還沒有全力投入。

在中國市場,今年3月,大眾的純電動車ID.4就將交付。

「隨著ID.4的推出,大眾將成為全球電動 汽車 市場的領導者。」大眾方面稱。

而那些跨界玩家,比如谷歌、蘋果、華為和恆大,也各有優勢。比如蘋果有出色的軟體系統和自動駕駛技術,華為有世界領先的信息通信技術。

「賣房送車行不行?如果恆大每賣出一套房子就送一輛車,一年送出去10萬輛車,瞬間就能碾壓很多新能源車企。」董明說,跨圈營銷,也是造車新勢力很難做到的。

接下來,造車新勢力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它們背後的地方政府,也將面臨不小的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上市的新能源車企會越來越多,標的不再稀缺。

目前,威馬 汽車 已經完成了上市輔導,今年年初將在科創板上市。威馬的總部在上海。

而在科創板排隊等待的,還有哪吒 汽車 和吉利 汽車 。哪吒 汽車 總部在浙江桐鄉,吉利 汽車 總部在杭州。

在可見的將來,還會有更多新能源車企上市。屆時,市場的關注度會被分散,蔚來和合肥的明星效應也會因此減退。

需要指出的是,合肥的成功,是天時地利的結果。但投資未必就有回報,追風口都有風險。

2月1日,南京拜騰 汽車 關聯公司南京知行再成被執行人,執行標的超過117萬元。

根據中國《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售佔比才能達到20%。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一年賣出2500萬輛車,到2025年,新能源車能賣出500萬輛。

但據 汽車 媒體統計,中國至少有23個新 汽車 工廠正式投產或啟動建設,年產能為499萬輛,這些工廠里的絕大多數,將在2021年底或2022年竣工投產。

這其中的過剩產能如何消化?

燒錢的新能源車企業,可能成為一個城市的財政黑洞。

但無論如何,那些傳統 汽車 工業布局比較完善的城市,在這一輪轟轟烈烈的造車大戰中,勝出的概率更大,翻車的風險更低。

「在我看來,重慶、長春、南京、杭州、廣州和武漢,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合肥。」董明說。


4. 合肥長鑫存儲可能倒閉嗎

不可能。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於2017年11月16日成立,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翠微路。該公司經營很好不能倒閉,經營范圍包括;存儲技術服務、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加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

5. 合肥長鑫存儲可能倒閉嗎

不可能。
1、合肥長鑫存儲是一家主要以研發計算機技術為主的企業。
2、公司於2018年12月上市,價值5000萬。

6. 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兩個企業的存儲晶元和未來發展哪個更有潛力

長鑫是內存,長江是快閃記憶體。內存斷電數據丟失,快閃記憶體斷電數據依然在,技術層面,快閃記憶體技術難度更高!另外長鑫是買的國外底層技術,然後升級優化發展,發展有一定局限性,且與世界一流水平有2-3代的差距!而長存完全自主研發,技術幾乎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從市場發展來看,內存技術有天花板,需求市場幾乎停止增長,而快閃記憶體技術革新空間很大,市場需求每年更是以30%的增長速度擴張。綜合來看長江存儲發展前景更大!

兩家企業之間內部高層人員同屬於紫光派系。因此在產業結構分工上是協調合作方式。合肥長鑫主攻可讀存儲;長江存儲以研發可寫存儲。

長江存儲屬於國家隊,合肥長鑫地地道道屬省級隊。由此看來,長江存儲比合肥長鑫起步高。不過合肥長鑫率先將上市產品對標到世界同等級別,而長江存儲還需時日。

另外,眾所周知,玩存儲晶圓是個燒錢項目,風險變數極大,所以這些企業背靠的是有實力的大級別體量玩家。長江存儲背靠武漢,是國家傾盡全力打造的存儲之都;合肥近幾年靠集成晶元(京東方)實實在在是掙到百千億的,夾持國家科學中心名頭不可小覷!

綜敘,潛力誰大不好說,一個是小獅子,逐漸霸氣側漏想挑戰王位;一個是小老虎,虎虎生威欲佔山為王!

沖出重圍千億起步,強敵環伺巨頭統治。

存儲晶元的前景如何展望?

合肥長鑫,成立於2016年5月, 專注於DRAM領域 ,整體投資預計超過1500億元。目前一期已投入超過220億元,19nm8GbDDR4已實現量產,產能已達到2萬片/月,預計2020年一季度末達4萬片/月,三期完成後產能為36萬片/月, 有望成為全球第四大DRAM廠商。


長江存儲,成立於2016年7月, 專注於3DNANDFlash領域 ,整體投資額240億美元,目前64層產品已量產。根據集邦咨詢數據,2019年Q4長江存儲產能在2萬片/月,到2020年底有望擴產至7萬片/月,2023年目標擴產至30萬片/月產能, 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NANDFlash廠商。

最近利基型內存(Specialty DRAM)的價格大漲,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DRAM 是什麼?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縮寫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作用原理是利用電容內存儲電荷的多寡,來代表一個二進制比特是1還是0。這一段聽不懂,聽不懂沒關系,你只需要知道,它運算速度快、常應用於系統硬體的運行內存,計算機、手機中得有它,你可能沒聽說過DRAM,但你一定知道內存條, 沒錯,DRAM的最常見出現形式就是內存條。

近幾年的全球DRAM市場,呈現巨頭壟斷不變,市場規模多變的局面。



全球DRAM生產巨頭是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分別占據了41.3%、28.2%和25%的市場份額。

2019年市場銷售額為620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7%。其中美國佔比39%排名第一,中國佔比34%排名第二,中美是全球DRAM的主要消費市場。細分市場,手機/移動端佔比40%,伺服器佔比34%。

總結來說,巨頭壟斷,使得中國企業沒有議價權,DRAM晶元受外部制約嚴重。 當前手機和移動設備是最大的應用領域,但未來隨著數據向雲端轉移,市場會逐步向伺服器傾斜。

未來,由於DRAM的技術路徑發展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微縮製程來提高存儲密度。那麼在進入20nm的存儲製程工藝後,製造難度越來越高,廠商對工藝的定義已不再是具體線寬,而是要在具體製程范圍內提升技術,提高存儲密度。

當前供需狀況,由於疫情在韓、美兩國發展速度超過預期,國內DRAM企業發展得到有利發展。

合肥長鑫、長江存儲 兩家都是好公司,都在各自的賽道中沖刺,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打破寡頭壟斷的格局。

看哪家產品已經銷售了,其他吹得再好都是假的

目前看合肥長鑫優勢明顯

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兩個企業的存儲晶元和未來發展哪個更有潛力?快閃記憶體也好內存也罷都是國內相當薄弱的環節,都是要在國外壟斷企業口裡奪食,如果發展得好都是相當有潛力的企業。只是對於市場應用的廣度而言,合肥長鑫的內存可能相對來說更有潛力一些。



這兩家企業一家合肥長鑫以DRAM為主要的專注領域,長江存儲以NAND FLAH領域,而且投資都相當巨大,都是一千億元以上的投資。長江存儲除了企業投資之外,還有湖北地方產業基金,另外還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介入,顯得更為有氣勢。而合肥長鑫主要以合肥地方投資為主,從投資來看看似長江存儲更有力度更有潛力一些。


不管時快閃記憶體還是內存,目前都被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外的幾家主要企業所壟斷,價格的漲跌幾乎都已經被操縱,國內企業已經吃過不少這方面的苦。DRAM領域的三星、海力士、鎂光,NAND領域有三星、東芝、新帝、海力士、鎂光、英特爾等,包括其他晶元一起,國內企業每一年花在這上面購買資金高達3000多億美金,並且一直往上攀升。



這兩家企業攜裹著大量投資進入該領域,但短時間之內要改變這種態勢還很難,一個是技術實力落後,另一個是市場號召力極弱。目前與國外的技術距離差不多在三年左右,況且這兩家的良品率和產能還並不高沒有完全釋放,在市場應用上的差距就更為懸殊。


從市場應用上來看,各種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及移動產品將會蓬勃發展,內存的應用地方相當多,甚至不可缺少,這帶來極大的需求量。相對而言,快閃記憶體應用地方可能要稍稍窄小一點,但需求同樣龐大。



國外三星、海力士等處於極強的強勢地位,而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要想從他們嘴裡爭奪是相當不容易的。不過有國內這個龐大的市場作後盾,相信這兩家未來都有不錯的前景,一旦發展起來被卡脖子的狀況將會大為改觀。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風高揚》。

理論上說長江存儲潛力更大,技術水平距離三星更近。長鑫的話製程跟三星還有一些差距,另外gddr5和ddr5長鑫都還沒影。

市場來說長鑫的dram內存價值更大。

但是不論nand還是dram存儲市場都是需要巨額投入和多年堅持的,所以誰錢多誰潛力大。

合肥長鑫是國產晶元的代表企業,主要從事存儲晶元行業中DRAM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計劃總投資超過 2200 億元,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自主研發實力、工作經驗豐富的成建制國際化團隊,員工總數超過 2700 人,核心技術人員超過 500。

長江存儲成立於2016年7月,總部位於武漢,是一家專注於3D NAND快閃記憶體設計製造一體化的IDM集成電路企業。目前全球員工已超 6000 餘人,其中資深研發工程師約 2200人,已宣布 128 層 TLC/QLC 兩款產品研發成功,且進入加速擴產期,目前產能約 7.5 萬片/月,擁有業界最高的IO速度,最高的存儲密度和最高的單顆容量。

存儲晶元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存儲晶元行業起步晚,缺乏技術經驗累積。中國本土製造商長江存儲、合肥長鑫仍在努力追趕。

誰先做出產品誰就有潛力,兩家現在主要方向也不一樣,一個nand一個dram,也得看技術和頂級玩家三星的差距

當然是長江存儲更有潛力,長江存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d堆疊工藝平台,是國家存儲產業基地,長鑫買的外國專利授權,發展受到外國技術限制。長江存儲可以依靠3d堆疊工藝平台輕松殺入dram領域,而長鑫卻沒有可能進入nand領域。

7. 解碼「最強風投城市」:為何偏偏是合肥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江蘇無錫的這支調研團或許不會把目光放在安徽合肥,這個距離300多公里的「小兄弟」身上。

無錫不這么做有其底氣,作為拿到蘇B牌照的非省會城市,無錫在上世紀80年代時是全國工業第二大市,「蘇南模式」的發源地。更早之前,作為民族工商業發源地,走出了榮氏等家族。

合肥市政府大樓,外形如張開懷抱,歡迎四方來客。

合肥是幸運的,但區別於外界簡單而迷人的「造神」敘事,合肥進擊的背後,不在於偶發的運氣因素,而是取決於其對自身定位、發展階段、科教優勢、產業理解、機會判斷的准確度,以及最終將這種理解判斷落地的組織效率。可供對比的是,同期其他地方政府進入了同一產業,卻因缺乏研判等出現「爛尾」、「暴雷」等殘局。

這或許能給包括無錫在內的諸多城市帶來啟發,無錫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助其成為全國第14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城市,但如今也面臨著同國內其他先發地區一樣的矛盾,如發展模式與創新能力、土地、環境、人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脫胎於「蘇南模式」下的無錫,擁有眾多細分領域的民營「隱性冠軍」,且較早在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上布局,但同時也受困於產業「大而不強」、缺乏拳頭產品、終端產品、龍頭項目等問題。

今年9月,無錫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在約500平方公里的面積里 探索 新的增長可能,並為此啟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學習考察行動,為期一個月,先後走訪合肥、南京、常州、蘇州、湖州、上海等8個城市。首站選在安徽合肥。

無錫太湖灣科創帶

「合肥模式」

時至今日,12年前京東方項目的引進,仍然被當地認為是合肥發展 歷史 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從後來的實踐來看,2008年京東方6代線項目的落地,為合肥今後的發展帶來至少兩點意義,一是奠定了今後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優勢——京東方作為擁有頂尖技術的半導體顯示產業龍頭企業,為合肥帶動和集聚了上下游數百家配套企業集群。二是為合肥打通了產業發展與政府資本支持的關系,此後,合肥利用政府參與投融資的方式引進和創造了集成電路等等新興產業,「合肥模式」被擺上了上海交大商學院的經典案例。

什麼是「合肥模式」?有別於過去政府招引項目的傳統方式——主要給予土地、稅收等政策性支持,合肥引入京東方項目的突破在於,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還要提供資本支持,即拿出錢來參與項目建設,穩定市場信心,引導 社會 資金參與。

合肥承諾,京東方6代線項目計劃總投資175億元,其中90億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資60億元,30億面向 社會 定向增發,如定增未成功,這30億也由政府承擔),85億由銀行貸款,政府提供擔保。合肥當時財政收入不過兩三百億。這樣的誠意和勇氣,外加合肥的區位優勢和水電充足等條件,讓合肥最終獲得京東方的青睞。

京東方項目的成功引進,其實不能算是合肥當地的一次心血來潮之舉,或可算作其產業發展戰略的理性決策。

作為1952年才確定的年輕省會城市,合肥底子薄,基礎差,一直受到名不符實的困擾。在省內,合肥常被拿來與曾經的省會安慶、與江蘇地理位置更近的蕪湖等城市比較;省外,蘇南城市早已實現工業化。其他中部省會城市如武漢,GDP早在2001年就已超過千億元,而合肥2006年底才 歷史 性突破千億。2005年時武漢中心城區中心人口就超500萬,是當時合肥的兩倍還多。

落後的合肥,要如何實現突圍?

為合肥奠定基調的,是其2006年前後提出的「工業立市」戰略。當時新上任的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多番調研論證後認為,合肥只有發展工業,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合肥過去偏重將擁有中科大等科教資源當做比較優勢,工業投資無論是總量還是佔全 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低於中部地區五省會城市。但孫金龍認為,缺少工業基礎和產業支撐的科教資源,並不會自動轉化為地區優勢。「合肥和國內大多數城市一樣,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合肥市確定了幾個方向:一是拉開城市框架、解決發展容量問題。同時,清減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確立更可預測的規則。包括拆除違建,建設基礎設施,向南擴張,規劃190平方公里濱湖新區,2011年區劃調整後800里巢湖成為合肥內湖,加上劃歸的兩區縣,合肥面積增至11408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資,加大工業投資。合肥市基礎薄弱,在開放且聯系愈發緊密的市場環境下,僅依靠自生力量難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礎。而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可以讓落後地區繞過從頭打造的艱辛過程。

合肥市希望抓住當時沿海產業的轉移時機和合肥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至東部以及國家確定的中部崛起戰略,聚焦供應鏈上的咽喉點,引進重大項目,幫助合肥完成工業積累,形成「合肥製造」的產業集聚和規模優勢。

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電產業,正是循此邏輯發展。合肥市政府給家電產業設立的目標是,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性的家電產業聚集地和最大家電製造生產基地。

此前,合肥本土的明星品牌——美菱和榮事達已經通過引入格林柯爾、美的和長虹等戰略投資者完成國企改制,後來,隨著合肥繼續推進「合肥製造」戰略,引進格力電器、美的、惠而浦等家電巨頭落地,到2011年合肥冰箱產量佔全國1/3、洗衣機佔全國1/4,超過青島、順德,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也就在這年,合肥市家電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138億元,成為合肥市首個千億產業。

產業集聚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技術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夠快速匹配勞動者和企業的規模市場等等。直到今天,家電產業依然是合肥千億級產業的支柱產業。2019年,合肥冰箱、洗衣機等四大家電出貨量達到6664萬台,青島、佛山分別是3700萬、2462萬。

2008年秋天,合肥市政府對京東方項目的果斷引進,也正是源於其支柱產業家電產業的發展剛需——家電的核心零部件面板還是進口。不過如今京東方生產的液晶顯示屏與合肥本地的家電產業聯系不大,合肥家電產業的結構有待優化,未來智能家電的方向或有合作空間。

這十年間,合肥成為經濟增速最快的地級以上城市之一,GDP從2008年到現在增長近5倍。「從上個世紀100個城市中合肥是第97位,到2005年追到第62位,2019年追到了21位,省會城市中進入前十。」合肥市長凌雲表示。

但此時的合肥依舊還是默默無聞的追趕者,直到他一把抓住了長鑫存儲晶元及蔚來新能源 汽車 機會。

合肥長鑫存儲公司

「最強風投」背後

合肥以「最強風投城市」、「賭城」的封號走紅網路。但正如企業從來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城市亦是如此。這一連「押」對的幾個項目,亦有機緣巧合因素。但外界簡單的造神敘事可能帶來一個困擾,讓太多的人對這故事信以為真,而模糊了真正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機會主義者不可能得到這種機會。

合肥當地政府官員坦言,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銀招引龍頭項目、支持產業發展,一方面受現實約束,不主動搏一把便沒有機會,另一方面與產業特性有關,對於一些投資大、風險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以給予市場信心。更重要的一點是,合肥相信,通過審慎盡職調查和技術設計,能夠確保決策理性,最大可能地提高成功率、降低風險。這也構成了合肥在招引龍頭項目時的比較優勢。

盡職調查原本是企業收購、投資等業內行話,指對目標企業進行經營、財務、法律關系等情況的調查分析,以評估收購行為的可行性。合肥介入上述新興產業的時機,其實也基本上是其他地方政府意識到產業重要性之時,但一些地方雖一腳踩准了產業賽道,卻因對項目判斷失誤而發生爛尾等。

2006年前後,TFT-LCD液晶面板的重要意義已為人所知,但當時受到地方政府歡迎的是日本夏普等擁有6代以上高世代生產線的公司。

合肥為何認准當時只能做5代線的京東方?合肥政府辦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選擇京東方,選的是「未來」。「當時京東方的生產線雖然低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他有自主技術資源,這決定了他有進行自我迭代的能力,自主產品與國外產品最大的區別是,不怕限制」。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後來在《新火》一書中分析,京東方之所以後來獲得成功,原因正是其通過收購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業務進入TFT-LCD工業領域,並在收購成功後立即建設5代線,吸收外部技術,成為當時唯一掌握主要知識產權、生成技術能力的大陸企業。

2016年正式官宣的合肥長鑫DRAM型存儲晶元項目,充分體現了合肥市政府這種基於產業剛需的決策理性。

集成電路產業代表目前技術水平的最高點,對未來的區域命運影響深遠。但其高門檻、重投資、周期長,迭代快、分工精細的產業特性,以及作為後進者所面臨的技術來源、專利障礙、起步市場、核心技術人員等問題,都意味著徘徊在外的地方政府必須謹慎選擇切入口。

合肥選擇的切入口是DRAM型存儲晶元。

數字晶元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被稱為設備大腦的CPU晶元,如英特爾的奔騰,高通的驍龍、華為的海思麒麟晶元等。

另一種是存儲晶元,按照斷電後是否能保留數據,可以簡化分DRAM和NAND兩種——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又叫動態隨機存儲器,代表產品有電腦、手機中的內存條。存儲的數據與CPU直連,主要存儲軟體運行數據,斷電後數據會消失。市場規模約800億美金。

NAND Flash,是快閃記憶體的一種,代表產品有快閃記憶體卡,斷電後數據不會消失,一般存儲著照片、音樂、等靜態大容量數據,市場規模大約650億美金左右。

據合肥多位內部人士介紹,合肥選擇DRAM型存儲晶元切入,基於幾個判斷:一是市場大。存儲晶元市場規模約800億美金,三大巨頭——韓國三星、SK海力士、美國美光 科技 佔全球市場份額合計接近95%,而國內自給率幾乎為零,「長鑫只要能佔百分之幾的比例就能支撐起一個產業」。

二是時機。相比於計算CPU晶元,DRAM型存儲晶元製程工藝迭代速度趨緩,這給了新進者一個較好的進入時機。存儲晶元核心在工藝,因此DRAM晶元生產以一體化IDM模式為主,即從前端設計到製造、封裝、銷售等都由廠商獨立完成。

方向確定後,合肥市政府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選擇合作企業——合肥市政府需要選一個懂行、靠譜的合作夥伴來主導項目運營,最終確定北京兆易創新的理由是,兆易創新主營業務也是存儲晶元,不過不是DRAM,而是快閃記憶體的另一個細分領域NOR flash ,由於其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市場有限,因此兆易創新也有志於進入DRAM領域 。

另一個關鍵理由是,北京兆易創新於2016年上市,當時科創板還未推出,對於合肥來說,項目合作方是上市公司,意味著合肥多了一條政府資金的退出通道。

至此,項目距離成立還遠遠不夠,集成電路的特殊性決定著難關還在後頭——人才、專利技術。

長鑫存儲董事長朱一明去年5月介紹自身知識產權體系時提到:「DRAM產業在全球發展了幾十年,製程技術持續進步,在架構、製程、設計、介面、測試、系統等方面存在很多專利,且絕大部分控制在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手中。新進者是否擁有合規的技術來源以及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立足發展的關鍵。」

據他當時披露,其最初的技術來源之一是奇夢達——德國英飛凌獨立拆分出的存儲器公司。該公司一度是全球第二大DRAM供應商,但2009年因經營問題和金融危機破產。

技術人才主要來源兩處:一是2012年底,日本存儲器企業爾必達因破產被美光收購,釋放出一大批人才,另外一批則是由合肥長鑫項目早期核心操盤手之一——中芯國際前CEO王寧國號召而來。

等到2016年合肥長鑫項目正式對外宣布時,「我們默默籌備醞釀了兩年,當時已經有幾百號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關部門人士表示。3年後,合肥長鑫宣布量產DDR4內存晶元。

蔚來 汽車 項目的選擇邏輯也是如此,合肥市發改委人士介紹,蔚來 汽車 有技術、創始人有情懷、且與當地江淮 汽車 合作多年,經他們了解,蔚來前期虧損主要是管理成本的問題,作為合肥投資的條件,蔚來也承諾將會優化管理。如今蔚來 汽車 股價漲幅10倍。

多位合肥官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合肥在投資重大項目時,主要把握兩點,能不能投,以及如何投,投多少。

能不能投,取決於產業前景和重要性,以及對項目及項目合作團隊的主客觀評價。這要求合肥市發改、經信、 科技 、投促、產投、建投等多個部門務實協作、積極向外腦和第三方尋求建議、做好外圍盡職調查,力求對產業和項目理解准確。

當地政府辦人士介紹,合肥目前推進的「鏈長制」前身——產業領導小組機制對產業和項目的把關起到很大作用,對於主要產業,市領導會牽頭跟蹤,包括對全球該領域最頂級的專家建一個資料庫,選擇項目時,請這些頂級專家來評價,「沒有專家的認可,政府不可能投資。」

如何投,投多少,如何在提供資本支持的情況下,讓核心團隊主導運營以及保持積極性,後續政府資金如何退出?「這就是技術操作上的問題。」合肥產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中亞向澎湃新聞表示。

政府權力會否越位,如何與市場有效分工,這是政府介入產業發展時普遍引發的疑慮。因此,合肥市在投入時堅持市場化運作,包括參與定向增發、海外並購、產業基金直投等方式,且設計了完善的退出機制。「從京東方項目開始,到維信諾、長鑫存儲、歐菲光等項目,合肥國資投入一直遵循『不謀求控股權、產業向好發展後及時退出,再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路徑。」李中亞稱。

最後,在項目完成研判及方案設計完善後,領導敢於決策。

至此,項目前景的答案就有了一半,另一半則是實踐性的,留待時間檢驗,「說實話,我們現在也不能斷言這些項目就一定成功,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正確的產業方向和發展路徑,就一定會持之以恆的做下去」。李中亞表示。

創新:大學與城市的互動

過去幾十年,像合肥這樣通過憑借成本優勢、主動融入供應鏈等方式實現經濟增長的中國城市其實並不鮮見。但合肥的啟示還在於,注重工業發展的同時,沒有忽視基礎研究和創新的重要意義。

2017年,合肥以僅次於北京的大科學裝置密度——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3個裝置等科研基礎,獲批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國家級科學中心,讓合肥似乎有些突兀地以令人艷羨的「領跑者」姿態站在聚光燈下——國家級科學中心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合肥有望在量子信息、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等可能顛覆未來的黑 科技 上取得突破。「合肥正如十年前的杭州,未來創新城市」有人這樣評價。

為什麼是合肥?

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向澎湃新聞表示,「合肥其實不能算異軍突起,實際上這么多年來,合肥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培養從來沒有斷過。這幾年中科大留在合肥的人越來越多。」

安徽創新館,2019年落成

安徽及合肥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理念上的——政府部門對於知識和科學的尊重。二是實踐上的——做好基本功,大力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真金白銀投入建設大科學裝置等平台,然後通過 探索 機制體制創新,促進大學與城市的有效互動,打通從知識到產業多個環節。

合肥與中科大最初的結合,早已傳為一段佳話。1970年,自身條件也較薄弱的合肥,敞開懷抱接受了當時從北京疏散出來的中科大,騰出師范學校的校舍,並在電力、暖氣等各個方面給予優先保障。合肥也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沉寂的時間里,因「中科大」在國內及世界科研版圖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8年,那場被稱為迎來「科學的春天」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全國1200多項的 科技 成果,安徽省就佔到了兩百多項。「這讓當時的安徽省的領導被震撼和鼓舞到了」。安徽似乎找到了重塑尊重知識的 歷史 傳統的機會——這個在康乾年間還是富庶之地的省份,近代以來遭遇戰爭和水患等打擊,由盛轉衰、多年定位都是「農業大省」。代表著知識與科學的中科大,以及當時安徽小崗村「包產到戶」改革等,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安徽人重塑自己地方認同和精神坐標的起點。

這之後,合肥更加堅定地敞開懷抱,一批軍工院所遷移合肥,要地給地,要錢給錢,中電科系38所、16所等相繼搬來,逐漸形成了如今拉動安徽合肥創新的三架馬車——中科大系、中電科系、本地系(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等)。

如今類似中科大等學校整體搬遷的機會很難再有,但是在創新要素越來越全球化以及合作形式靈活的當下,如何集聚創新要素、挖掘已有資源,以及讓城市與大學更好地互動,產生化學反應,以提高生產率、創新能力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也是各地正在思考的命題。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切入點是,建設大科學裝置等前沿研究平台。大科學裝置是為科學家應用基礎研究、探尋自然科學中一些終極問題的平台。這類科研裝置科研意義巨大,但是投入強度超高,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政府把錢投在這種大科學裝置上,幫助科學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也促進了人才和想法的聚集、碰撞。「好比戰國時期燕昭王築黃金台匯天下名士,我們把平台建好,人才自然就來了。」

當地政府官員介紹,十幾年前政府做這些事時幾乎看不到曙光,沒有浮躁地要求產出,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也從未斷過,如支持潘建偉院士出國留學、回國做出成果後支持轉化等等,十幾年後量子科學的重要性為人所知,科大人感慨「合肥最大的好是可以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這些科研人才匯聚起來的影響直接而深刻,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諸多科學性原理的信息。「比如,京東方後來就發現,很多原理上的問題和診斷,在合肥本地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決或者牽線引薦。」

2012年,看到了科教資源之於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部門簽訂協議,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

合肥承諾一次性給予支持經費20億元。而當年合肥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389億元。這一年,後來也被當成是中科大與合肥的元年——此前,隨著大部分高校相繼遷回北京,中科大對去留與否尚存猶豫,「但有多少地方能一次性拿出20個億支持和重視基礎研究呢?」

共建協議簽訂後,合肥沒有將其束之高閣或丟在一邊,很快與中科大確立了高頻的互動機制,包括聯席會議、政府與學校的互訪、產業之間的聯系對接等等。其中,一項常態的互派掛職機制後來發揮很大作用,合肥從各個政府部門抽調骨幹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掛職服務,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陳林等部分人員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去年底才回來的合肥市 科技 局總工程師潘學文向澎湃新聞回憶,他們首先幫助建立了27項制度,如明確 科技 成果轉化合作談判的門檻標准(300萬元起)、收益歸屬、人員薪資待遇等等,制度的建立讓新生機構很快走上正軌,3年時間成立了56個實驗室。

得益於這種互派機制下的深耕,他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打通從知識走向市場的經驗,這些人後來成為安徽創新上「萬向節」般的存在。

當前,成果轉化率依舊偏低,主要原因是產權界定不清、科研與市場信息不對稱、沒有做好銜接、專利經紀服務缺乏等等。

2016年,中科大及合肥工業大學被財政部等列入試點,進行 科技 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的 探索 ,中科大及合工大享有對本單位 科技 成果的自主處置權。困擾高校專利無法盤活的症結之一——產權規則得以明確。

這種辦法同樣適用於研判產業和項目,陳林介紹,合肥在考慮是否做集成電路產業時——同樣通過這種專利梳理的方式,找出問題,「可以說合肥每一步是理性扎實的,基於一定的基礎和產業機遇來做的。」

展示功能之外,安徽創新館的定位是成果轉化平台。「打造一個科研和產業企業的橋梁。」通過為科研人員提供專利服務,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願意把他們的專利匯聚到安徽創新館,經由梳理組織後,提供專業建議,對接交易平台。

從想法做成產品,還要有政策配套支持。合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對應不同政策重點。合肥政府辦人士介紹,創新的第一步是想法到樣機,這一階段提供天使基金支持。第二步從樣機到初始產品,這一階段要完成多項認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合肥出台「借轉補」政策,這筆錢先借給創業者,產品出來後借款轉為補貼。第三步是市場化階段,「借轉補」資金無法支撐市場、廠房、設備的投入,政府提供補貼等作為「劣後資金」吸引市場資金,或者為其提供試驗平台。每年根據產業方向、資金配比等進行靈活調整。

合肥市長凌雲表示,合肥以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為切入口,後續引入清華啟迪科學城等,開啟了清華與合肥在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他們還專程到北京,引進了清華附中,今年第22次清華校友工作會議也放在合肥召開。

過去幾十年來政府對知識的尊重,顯性影響如產業得到極大發展。更多變化則是潛移默化悄悄發生的,一些建築上的細節或許體現出政府對理性和開放的追求——當地政府大院沒有設置圍牆,甚至不足以稱為「大院」,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其2005年建起來的政府雙子樓,呈對稱狀的圓弧結構,寓意合肥張開懷抱、歡迎四方來客。一些局辦的走廊牆上,掛著的是科學發現的簡介,部分辦公室貼有三四張地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安徽地圖、合肥地圖。

「創新像煲一鍋湯,有了好食材還不夠,放在一起也不夠,還要長時間文火慢慢熬,要有持續的溫度,火不能斷,要持續,這樣才能讓所有進了鍋的優質食材彼此作用、充分互動、充分融合、直到渾然一體。」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曾這樣闡述「創新」,在他看來,創新不僅要匯聚全世界的創新要素,更重要的是創新要素之間要有更密切的互動,要增加濃度。

校對:欒夢

8. 新基建這一年,產業鏈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2020年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台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迄今為止,已經將近一年。


在這一年中,無論是信息基礎設施還是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新基建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 存儲

很顯然,沒有存儲,無論是5G、雲計算、數據中心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都將成為無本之末、無源之水。


事實上,自從世界進入信息時代、數字時代乃至當前的人工智慧時代之後,存儲一直就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支撐技術。


存儲技術:「科幻」未來的必由之路


自從人類步入信息 社會 ,計算和存儲就變的愈發重要起來,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不斷提升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腦力邊界, 社會 生活不再局限於眼前的「苟且」,更多的「詩與遠方」給予了人類無限的遐想。


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火星殖民等「天頂星 科技 」逐步由科幻變成現實的過程,讓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類無限的憧憬和興奮。所有這些 科技 的實現,無一不是依託更強的算力、更大的存儲。


「運算」+「存儲」構成了人類「科幻」未來的必由之路。


而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存儲一直是構成了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各國以及各大公司,在存儲領域的爭斗從未停歇,甚至存儲領域的能力直接影響到了相關國家信息技術發展的進程。


存儲史:也是信息 科技 的爭斗史


翻閱存儲產業的 歷史 ,是一個行業乃至國家信息產業興衰起伏的發展史,從美國、日本、韓國,存儲產業輪番發展與壯大,隨之而來的是存儲晶元技術的飛速進步,與國家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


存儲產業的發源地:美國


上世紀50年代,由美國政府牽頭,軍方作為主要采購商,大力發展存儲等集成電路產業,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霸主。藍色巨人IBM、無冕之王Intel都在當時賺到了存儲領域的第一桶金,從而逐漸發展壯大,獨霸一方。


美國IBM公司生產的KeyPunch 031型打孔卡數據記錄裝置


其實,美國IBM公司最早就是靠生產打孔卡數據機起家。1932年,美國IBM公司發明了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計算機存儲器 — 磁鼓存儲器,採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數據記錄。磁鼓非常笨重,像個兩三米長的巨型滾筒,但磁鼓的存儲容量也只有幾K而已,售價極其昂貴。


1949年,一個叫王安的中國人,在哈佛大學發明了磁芯存儲器,嗅覺敏銳的IBM公司聞風而來,邀請他擔任技術顧問,並購買磁芯器件。到1956年,王安將磁芯存儲器的專利權,以50萬美元賣給IBM公司。磁芯存儲器是繼磁鼓之後,現代計算機存儲器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直至1970年代初,世界90%以上的電腦,還在採用磁芯存儲器。


Intel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研製晶體管存儲晶元的方向。1969年,Intel推出了64bit容量的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晶元C3101,1970年10月,推出了首款可以大規模生產的1K 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晶元C1103,使得每bit(比特)存儲只要1美分,它標志著DRAM內存時代的到來。到1974年,Intel占據了全球83%的DRAM市場份額。


整個1970年代,存儲的王者是美國的存儲廠商,而到了1980年代,日本廠商的存儲時代到了。


存儲產業大發展:日本崛起


70年代,日本跟隨著美國的發展路徑,通過從美國購買核心技術,舉國發展存儲等電子信息產業,NEC、日立、富士通、爾必達、東芝等企業先後崛起,與美國企業德州儀器,莫斯泰克,美光等大殺一方。


為打破存儲技術壁壘,在1976年,由日本通產省牽頭,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富士通(Fujitsu)、東芝(Toshiba)、NEC這五大公司作為骨幹,聯合多家日本研究所,組建「VLSI聯合研發體」,攻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DRAM的技術難關。


到了1980年,日本VLSI聯合研發體宣告完成為期四年的「VLSI」項目,實現了多項研發的成果。各企業的技術整合,保證了DRAM量產良率高達80%,遠超美國的50%,構成了壓倒性的總體成本優勢,從而一舉奠定了當時日本在DRAM市場的霸主地位。


雖然在1980年,日本研製的DRAM產品,只佔全球銷量的30%,美國公司佔到60%。但是到了1985年局勢已經完全倒轉。


日本的經濟也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繁榮開始騰飛。


由於日本廉價DRAM的大量傾銷,美光被迫裁員,不得已只得向美國政府尋求幫助。而Intel,連續虧損數個季度,DRAM市場份額僅剩下1%。當時,Intel的年銷售額為15億美元,虧損總額卻高達2.6億美元,被迫關閉了7座工廠,並裁減員工。瀕臨死亡的Intel,被迫全面退出DRAM市場,轉型發展CPU,並由此獲得新生。日本電子企業、 汽車 企業的兇猛攻勢,最終引爆了美日兩國的經濟戰爭。


漁翁得利後發制人:韓國半導體借存儲產業騰飛


日美兩國在存儲晶元領域的競爭,快速拉高了對技術、資金的要求,兩國的經濟戰爭又給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機會。


80年代,韓國產業聯盟,四大財閥三星、現代、LG和大宇全力進攻存儲產業。韓國政府全力配合,採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松綁融資環境,讓韓國各個財閥能夠輕易調動資金,投入到存儲產業競爭中。同樣的套路,三星在起步初期從美國和日本購買技術,砸重金扶持自有技術和產業。


1992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個64M DRAM研發;1994年三星將研發成本提升至9億美元,1996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個1GB DRAM(DDR2)研發。至此,韓國企業在存儲晶元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跑者地位。


從1983年三星正式宣布進軍存儲器產業,到1992年末三星超越日本NEC,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內存製造商,三星走過了艱難的10年。


從此之後,三星在其後連續蟬聯了近30年世界第一,韓國的經濟也隨之騰飛,實現了向高 科技 引導型經濟的轉型。韓國持續在存儲晶元領域發力,長期保持著世界第一存儲晶元生產大國的地位。目前全球三大存儲器公司,韓國獨占兩席,最近甚至就連英特爾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也都賣給了韓國的SK。


新基建,發力存儲正當時


時間來到21世紀,中國經歷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從一窮二白逐步邁入小康 社會 。新的經濟發展需要新的產業動能驅動,產業升級的窗口期打開了,是中國出場的時候了。2014年,籌備許久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國家大基金先後落地,中國的存儲產業得到了騰飛的助力,徐徐拉開大幕。


存儲是未來新基建的「糧食」,5G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的建設,都離不開存儲。在紫光集團等國內晶元巨頭的帶領下,中國的存儲產業將迎來關鍵的發展階段。


2016年6月13日,合肥長鑫由合肥產投牽頭成立,主攻DRAM方向。


2016年7月26日,紫光集團聯合多方成立長江存儲,首個快閃記憶體生產線在武漢建設,一期投資240億美元,一號廠房於2017年9月封頂。


2017年,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研發成功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打破了存儲晶元國產化零的突破;2019年64層快閃記憶體晶元宣布研發成功,


2018年4月11日,長江存儲開始搬入機台設備,在當年4季度量產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2019年9月,長江存儲宣布其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啟動量產。到了2020年4月,長江存儲宣布全球首款128層 QLC三維快閃記憶體研發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中國存儲技術第一次跟上了世界主流存儲技術步伐。。


在內存DRAM領域,合肥長鑫在2017年開始投資建設DRAM工廠,2019年底宣布DDR4 DRAM和LPDDR4 DRAM晶元研發成功。


長江存儲 X2-6070 128L QLC 1.33Tb 3D NAND


合肥長鑫投資建設DRAM工廠


不過, 現有 壟斷的存儲市場並不歡迎新進的玩家,存儲大廠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壟斷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存儲大廠的產能規模是國內公司的幾十倍,技術比國內公司領先好幾代,國內公司在資金、規模和技術任何一項都不佔優勢,長途可謂漫漫。


然而,存儲市場巨大,產值巨大,經濟帶動效用巨大。2019年,全球存儲市場超過1000億美金,國內存儲市場超過500億美金,單一月產能10萬片的存儲器製造工廠投資額就需要100億美金,這也決定了存儲產業 「配得上」國家新基建的這樣的規模和力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取得了舉世無雙的發展。當前,中國的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的「基建」項目在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已經屹立在「世界之巔」。


可以說,我們正從傳統的不斷縮小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向不斷增大的「交流、溝通、計算和存儲等信息需求」轉變。


「傳統基建」靠的是鋼筋+水泥,「新基建」靠的是計算+存儲。新基建,發力存儲正當時。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在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時期,發力存儲產業正當時。

9. 「十三五」規劃,實施什麼戰略,推動中部地區崛起

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步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截至2015年年底人口達到3.6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6.5%。「十三五」期間,中部地區將有哪些新變化?百姓將有哪些「獲得感」?
建設中心城市 壯大城市群
按照《規劃》,將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
《規劃》提出了推進「城市群壯大計劃」——
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推動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創新基地,打造生態文明和綠色城鎮化樣板。
二是中原城市群。立足區位交通等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打造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極具發展活力的核心地帶。
三是皖江城市帶。加快融入長三角城市群,進一步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產業實力雄厚、資源利用集約、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
四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強化太原城市功能,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全國資源型經濟轉型示範區和重要的製造業、文化旅遊業基地。
打造先進製造業走廊
據統計,2015年,中部六省專利申請授權數為21.4萬件,近兩年年均增長19.4%,佔全國的比重提高到13.4%。未來5年,中部地區將在創新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規劃》明確,支持在長江沿線和京廣鐵路沿線地區率先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走廊,大力推進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建立泛長株潭等工業製造重點示範基地。
同時,《規劃》確定了一批重點新興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間將以武漢、南昌為中心發展光電子產業,以合肥、蕪湖、武漢為中心積極打造平板顯示產業鏈,支持武漢、合肥建設存儲器產業基地,支持鄭州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為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三五」期間將打造鄭州、合肥、蕪湖、武漢、南昌、長沙等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為做強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將依託株洲、湘潭、鄭州、洛陽、太原、大同、合肥、馬鞍山等地產業基礎,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為加快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十三五」期間將支持南昌、景德鎮建設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飛機設計與製造,提升航空製造業專業化發展能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鄭州、長沙、信陽建設北斗導航產業基地。
新建20個機場
此次《規劃》為加速中部地區的立體交通網建設描繪了美麗藍圖。
高鐵方面,將推進太原至焦作、原平至大同、鄭州至濟南、鄭州至阜陽、西安至武漢、大同至張家口、武漢至九江、宜昌至鄭萬高鐵連接線、合肥至九江等項目建設。八條城際鐵路的建設將進一步拉近中部城市距離。合肥至六安、鄭州新機場至登封至洛陽、焦作經濟源至洛陽、鄭焦城際雲台山支線、武漢至天門等城際鐵路的建設已提上日程。
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間將新建宜昌至張家界高速公路漁陽關至鄂湘界段、德州至上饒高速公路合肥至樅陽段、川西離石至隰縣、湖北鄂渝界至建始(隴里)高速公路以及湖北赤壁長江公路大橋。
機場方面,「十三五」期間將新建安陽、信陽、商丘、魯山、撫州、瑞金、上饒、岳陽、武岡、婁底、荊州、湘西、郴州、鄂州/黃岡、蕪湖/宣城、蚌埠、亳州、滁州、宿州、朔州等20個項目。
據統計,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部地區將厚積薄發,開創全面崛起新局面。

10. 武漢弘芯項目爛尾背後:武漢合肥半導體產業優勢對比與風口的思考

自中興、華為事件發生後集成電路的地位不斷提升, 社會 與資本對集成電路產業的認識也不斷加深。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初衷確實是為了實現國產替代、自主可控,雖然這種思路沒錯但格局著實有點狹隘。當然如果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放到實現國家戰略安全的地位,對產業的認識也會更深刻一些。

頂層設計的確瞄向了國家戰略安全這一方向,但落腳到這個產業中,產業和資本的高度還是無法達成統一,因為各自的訴求不同。以中微公司創始人尹志堯為代表的產業從業者固然可以做到十年磨一劍,將刻蝕設備做到全球一線水平,但狂熱資本的不斷湧入,更多的是看到科創板、注冊制等的實施帶來的短期套利空間,畢竟相比以往如今上市的門檻和難度大幅降低。

集成電路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如果放到國產替代和國家安全的角度還是一個政策密集型的產業,如果將這四種重要的要素實現深度整合,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如果這四種要素中任何一個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理解與認知出現偏差甚至誤區,則會出現很大的問題,20年前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如此,武漢弘芯項目爛尾也是如此。

武漢弘芯一開始就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有所誤區,比如一開始就定下的不切實際的目標。武漢弘芯項目原計劃投資1280億元,主要投資目標是建成一條月產能3萬片的14nm邏輯工藝生產線、月產能3萬片的7nm及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以及相應的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但在2017年國內最好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剛搞定28nm HKMG工藝不久,直到2019年才在梁孟松的帶領下搞定了14nm FinFET工藝。

2017年全球晶圓廠中有能力量產14nm及以下FinFET工藝的也就台積電、英特爾、三星和格芯,其中台積電和三星將技術節點推進到10nm,格芯是12nm,英特爾是14nm++ FinFET工藝,與格芯的12nm相當:

行業龍頭也剛推進到14-10nm,武漢弘芯一開始就要上馬14nm,就當是國內集成電路的產業基礎,可能嗎?

2017年國內技術達不到,資本目的不純,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認知較淺,武漢弘芯項目如何推進?

可惜了蔣尚義的一腔熱血。

武漢的集成電路產業基礎還是相當薄弱,更沒法與江蘇和上海這兩個產業集聚地相比,將之比喻為荒漠中的綠洲也不為過。

按申萬行業分類,目前在A股上市的湖北半導體企業有盈方微和台基股份兩家,其中台基股份主要從事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生產與銷售,是一家功率半導體企業。但盈方微在湖北荊州,台基股份在湖北襄陽,均不在武漢。

在新三板上掛牌的湖北半導體企業是思存 科技 (839113.OC),公司主要研發與銷售多種類別的Wi-Fi模塊及相關解決方案。公司在技術上得到高通的支持, 2019年營收與凈利潤分別達到2.50億元和0.08億元,業務規模與盈利能力較弱。

東芯通信(430670)是位於合肥市的一家從事LTE基帶晶元研發、銷售及提供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但目前由於4G網路已經成為過去,公司業績也一落千丈,2019年營收僅有0.15億元,凈利潤虧損0.12億元,已經連續四年虧損。

過去的終究要過去。

在光模塊及光晶元領域武漢具有一定優勢,光迅 科技 、華工 科技 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其中光迅 科技 是國內少有的業務涉及光晶元、光器件和光模塊產業鏈的企業,而且公司依靠大股東烽火集團旗下的烽火 科技 ,產品可以很好的切入終端。但是在目前火熱的高通量光模塊領域公司相比中際旭創和新易盛有所滯後,相比已經研發出1000G光模塊的華為以及Finisar等國外巨頭差距更是明顯:

合肥與武漢在存儲器領域的競爭優勢相當明顯。武漢長江存儲在3D NAND領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技術上4月份推出的X2-6070是業內首款128層QLC規格的3D NAND,擁有業內已知型號產品中最高單位面積存儲密度、最高I/O傳輸速度和最高單顆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容量的存儲器件。技術上與海力士、三星、鎧俠等差距也就1-2代,如果公司能及時推出196層甚至256層3D NAND,技術上的差距已經相當小了。另外武漢新芯(XMC)除了Nor Flash等存儲器件,自有晶圓廠也可以為客戶提供55nm製程的低功耗邏輯和射頻等工藝。

在DRAM領域合肥長鑫實現了重大突破,公司現有產品主要有DDR4內存晶元、LPDDR4X和DDR4模組,而且在中低端消費電子領域實現商業化。不過目前三星、海力士等已經將技術延伸到DDR5,在技術上還有一代的差距。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領域,武漢精測電子和合肥芯碁微是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精測電子是從事TFT-LCD/OLED等平面顯示信號測試技術研發、開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在平面顯示信號測試領域位於國內領先水平。不過公司目前將業務向半導體檢測延伸,未來公司有望形成平面顯示+集成電路檢測雙主業格局。

合肥芯碁微主要從事以微納直寫光刻技術為核心的直接成像設備及直寫光刻設備研發、製造及銷售,但目前公司的直寫光刻機主要用於PCB,在平面顯示領域有一定布局。由於技術自身局限,合肥芯碁微的直接成像技術還不能很好的應用於硅基半導體器件深亞微米節點的製造。

綜上所述,從目前集成電路產業布局來看,除了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的存儲器件,武漢和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水平總體遜於江蘇和上海,但以光迅 科技 為代表的光模塊企業、以精測電子、合肥芯碁微為代表的設備製造企業在個別領域具有一定規模。

除了合肥長鑫,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亮點不多,但如果從產業鏈布局來看,合肥的產業基礎要略好於武漢。

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分為設計、製造和封測,目前武漢和合肥在設計領域存在明顯短板。武漢昊昱微電子是從事功率半導體及模擬半導體設計的企業,公司基於CMOS、BiCMOS、BCDMOS等工藝開發了HYM533低功耗8位四路DAC、音頻功放IC等器件;合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設計企業有合肥芯谷微電子、合肥恆爍半導體等設計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由"最牛風投機構"合肥市政府投資,部分設計企業頗具特色,但相比聖邦股份、兆易創新等企業,差距太明顯。

在封測領域合肥的基礎要好得多,而武漢則一片空白。封測領域合肥目前擁有合肥合晶和合肥速芯兩家封測企業,其中成立於2000年的合肥合晶覆蓋TO、SOT和DIP封裝技術;成立於2018年12月的合肥速芯是集成電路行業咨詢公司摩爾精英旗下封測企業,擁有QFN、BGA、SiP等封裝技術:

當然合肥速芯的競爭力還來自於摩爾精英在集成電路行業中的資源整合能力,這一點可能是合肥合晶所不擁有的。

在製造領域武漢和合肥均有晶圓廠,其中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各有一座300mm晶圓廠,主要是這兩家企業均採用了IDM模式,這也是三星和海力士等存儲器龍頭的典型模式。除此以外PowerChip和XMC(武漢新芯)分別在合肥和武漢擁有一座300mm晶圓廠,產能較小,而且主要以成熟節點為主。

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優勢是打通了設計、製造和封測,武漢雖然有武漢新芯這樣的晶圓代工廠,但封測還有短板。

當然在光模塊等領域武漢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有人曾將中國半導體投資者歸納為無知者無畏型、無恥者無畏型和既無知又無恥型三類,其中無知者無畏型主要是地方政府,出於各種目的往往會出現"義和團"式的"造芯運動",典型代表就是武漢弘芯這個爛尾項目。無恥者無畏型主要是產業內企業"杠桿"式的"堵芯",懷著撞大運的心理借著主業的成功賭博式發展集成電路這個副業。既無知又無恥型就是那些暴躁狂熱的資本,他們對產業規律視而不見,搞跨界投機式的"騙芯"。

一級市場如此,二級市場同樣炒作投機之風盛行,最典型的就是中芯國際上市前後的炒作以及半導體板塊的暴漲暴跌,讓一眾投資者吃了悶癟。

集成電路行業是一個大投資、重積累、長周期、慢回報和高風險的行業,科創板和注冊制的推出只是解決了一個資本順利退出的通道,但產業本身特徵是無法在資本加持下能改變的,如果只是抱著投機甚至賭或騙的心態悶頭扎入集成電路行業,可能自己怎麼沒的都不知道。

65nm製程的SoC晶元設計及流片成本2850萬美元,16nm的設計及流片費用高達1.06億美元,足可以讓很多中小型設計企業倒閉好多次了。